“在地国际化”背景下《结构化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All-English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Structural Chemistry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DOI: 10.12677/ces.2025.13971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文 韬, 杨 柳, 丁 甲: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结构化学全英文课“在地国际化”Structural Chemistry English-Medium Course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摘要: 全英文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践“在地国际化”的重要途径。《结构化学》作为化学、材料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从微观角度描述了物质的电子结构与空间结构,以及物质的“结构–性能”关系。但是,《结构化学》的诸多特点也给全英文授课带来了挑战。本文从《结构化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出发,介绍了课程的设计思路和具体措施,分析了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可能途径。
Abstract: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EMI) is a key initiative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aH). Structural Chemistry, a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for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majors, explores the electronic and spatial structures of matter at the microscopic level,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However,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also pose challenges for EMI delive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ritical issues in constructing an EMI course for Structural Chemistry, introduces the course design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alyzes the outcomes and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s potential approaches to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文章引用:文韬, 杨柳, 丁甲. “在地国际化”背景下《结构化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9): 398-40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9712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下,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一方面,全球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使得国际化教育成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关键路径。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正经历着复杂且深刻的变化,传统“出国留学”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IaH)理念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1]。它突破了地理和文化的限制,致力于在本土校园内为学生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多元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日常教学。国际学界对IaH的研究中,核心在于将国际维度系统性融入本土教学,而非简单复制海外模式。同时,IaH强调全英文教学(EMI)需实现“内容–语言–文化”的三维融合。这一理念既契合了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时代需求,又兼顾了教育的本土特色与实际情况,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方向,成为众多高校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人才的重要战略选择。

《结构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核心分支,聚焦于原子、分子和晶体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质间的关联,是化学专业学生理解化学反应本质、探索物质特性的重要理论基石[2]。《结构化学》的每一次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化学领域的进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爆炸式发展,《结构化学》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其使得研究者可以从物质的底层结构出发,在材料设计、药物开发等应用中获得变革性的突破[3]

但是,《结构化学》课程的特点,给其全英化授课带来了多方面的困难与挑战。一方面,作为一门理论化学课程,《结构化学》中的内容较为抽象,知识点众多,素来以“教师难讲,学生难学”而著称,是本科阶段相关专业难度最大的课程之一[4]。而全英教学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难度。另一方面,与《结构化学》相匹配的英文教材非常稀缺,相关英文教科书的编排与中文教材多有区别,这也给全英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挑战。此外,如何在全英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同样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校广州国际校区在2019年起探索“在地国际化”办学,实践“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5]。在此背景下,我们对《结构化学》全英文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思政等方面做了改革,以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平衡”的要求,与“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协同培养”的目标。

2. 课程目标

作为一门包含大量前沿科学内容的理论化学课程,本课程对学生学习的整体目标为: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需要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面得到提升(图1)。一方面,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需要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底层”结构和运行规律有全新的认识。特别地,需要了解和接受微观世界“底层”的波动属性。在此基础上,对特定的物理、化学现象有更为深入和本质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所了解的只有经典物理学范畴内的方法。而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需要掌握利用“波动力学”和“晶体学”分析微观体系的手段。

Figure 1. The course objectives of this course

1.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3. 课程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既是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最终的教学质量。《结构化学》全英课作为本校“分子科学与工程”与“软物质科学与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体教学内容上参照《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保证基础知识框架稳定的同时,又充分考虑了英文原版教材的选用问题,以及学生对全英授课的适应性。

在设计全英课的教学内容时,我们首先对经典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形成了模块化的内容板块。同时,根据新工科专业的特点及开展科研实践的需求,我们增加了部分与科研实践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使用多本原版英文教材的组合作为教学用书,并对教学内容的细节进行了完善。基于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课程内容的模块化重构(量子力学、晶体学等板块划分)具有明确合理性。通过梳理知识内在逻辑、匹配学生先修课程体系,可降低信息加工的认知负荷,这与认知负荷理论中“优化信息呈现以提升学习效率”的核心观点一致,为全英教学中抽象知识的传递提供了理论支撑。

Figure 2. Division of course content sections

2. 课程内容的板块划分

在经典的《结构化学》中文教材中,包括了量子理论、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分子对称性、晶体结构等章节(图2) [6]。基于知识的内在属性和逻辑关联,我们对这些内容重新进行了归属,将其分为“量子力学”、“晶体学”和“普通化学”等三部分内容。综合考虑学生的先修课程等因素,我们保留了量子力学和晶体学的部分,并补充了X射线衍射和电子衍射的相关内容。最终,我们将课程分成了三个板块(图2)。“板块一”为量子力学基础,主要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课程以近百年的量子力学发展史为背景,结合重要的时间点和时间,对量子力学的重点内容进行介绍。本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对量子力学的知识体系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利用波动力学的方法对模型体系进行计算分析。“板块二”包括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主要通过量子力学的基本方法处理实际的原子和分子体系,重点在于从量子力学的基础出发,获取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的本质更为清晰的认识,加深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板块三”涵盖了晶体学的基本理论,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从点阵和对称入手,建立起晶体学的体系。同时,课程还对衍射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介绍,为学生在本科阶段开展科研实践提供指导。通过内容重构,可以使学生更为清晰地理解课程的底层逻辑,使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4. 教材的选用

在《结构化学》全英课的建设中,教材的选用是重点和难点之一。长期以来,该课程面临着英文原版教材适配性不足的困境,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课程选择了三本英文原版教材共同作为教学用书,分别是《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版)、《Advanced Structural Inorganic Chemistry》(牛津大学出版社)和《Crystals and Crystal Structures》(Wiley出版社) (图3)。

Figure 3. The original English textbooks selected for this course

3. 本课程选用的英文原版教材

《Atkins’ Physical Chemistry》内容全面且深入,尤其在量子力学、分子结构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其对复杂概念的阐述逻辑清晰,配合丰富的图表和实例,降低了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难度。例如,在讲解分子轨道理论时,通过生动的图形展示和详细的数学推导,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轨道的形成和性质,为后续深入学习结构化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dvanced Structural Inorganic Chemistry》是北京大学周公度教授参与撰写的英文教材,其中的部分内容与周公度教授的经典中文教材《结构化学基础》具有一致性,方便学生对照学习。

《Crystals and Crystal Structures》由卡迪夫大学Richard Tilley教授编著,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晶体学相关的内容,文字通俗易懂、配图清晰直观,是一本非常适用于初学者的教材。与传统教材中直接给出定义的方式不同,该书从点阵和对称性入手,清晰展示了晶体学的底层逻辑与表述方式。基于该教材,我们对于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讲授思路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

组合式教材的选用,有效弥补了《结构化学》全英课教材的不足。它们在知识体系上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为学生呈现了《结构化学》的丰富内涵,不仅满足了教学需求,还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 思政素材的挖掘

《结构化学》中含有大量的思政素材。这些素材在实现教学思政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7]。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思政素材分为了两类:“历史素材”与“现实素材”。一方面,《结构化学》里面主要的内容都是近现代的科学进展。国内外的相关科学家是在过去一百年间显著影响人类科学发展、甚至世界格局的人物。这些科学家的生平事迹都是非常鲜活和真实的。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和近现代科学史,可以让学生知道“公式背后的故事”,了解人类科技进步的真实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造福人类。例如,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在某个阶段犯过“错误”,甚至阻碍过科学的发展。比如,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就是薛定谔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用于质疑叠加态的存在;但事实最终证明态叠加是正确的[8]。又如,著名科学家尼尔斯·玻尔为自己的家族设计了族徽,其主体为中国传统的太极图案[9]。玻尔认为太极图案与其提出的“互补理论”之间具有哲学上的相似性。这一点不仅可以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也可以培养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的文化维度理论指出,思政元素的融入需兼顾文化共情与价值包容。本课程选取的素材,既避免单一文化视角的局限,又通过文化共通点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恰是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另一方面,《结构化学》中有大量与当前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同样也是优质的思政素材。例如,在近十年(2013~2023)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每年都有与《结构化学》相关的内容(表1)。向同学介绍这些前沿的科技成果,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Table 1. “Top 10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in China/World”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in the past decade

1. 近十年与《结构化学》中内容相关的“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年度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2023

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

迄今最小粒子加速器问世

2022

实现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

量子纠缠获得诺贝尔奖

2021

可编程二维62比特超导处理器“祖冲之号”的量子行走

科学家用Al技术破解蛋白质结构预测难题

2020

解析首个新冠病毒蛋白质三维结构

冷冻电镜技术突破原子分辨率障碍

2019

破解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结构和功能之谜

“量子优势”被成功演示

2018

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

科学家在原子层面“无缝缝制”两种晶体

2017

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华人科学家宣布发现“天使粒子”

2016

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科学家首次实现同处两地的“薛定谔猫”–量子双模式猫态

2015

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剪接体高分辨率 三维结构获解析、首次发现外尔费米子

单个光子“纠缠”3000个原子

2014

合成出具有空前硬度和热稳定性的纳米孪晶金刚石

确认117号元素

2013

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首次发现人类DNA存在四链螺旋结构

6.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结构化学》全英课的讲授过程中,主要遇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扎实,能够轻松应对全英教学,可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阅读英文文献;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能力较弱,在理解专业英文术语、跟上全英授课节奏方面存在困难。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把握教学进度和难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英语薄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与中文教学资源相比,本课程全英教学资源仍相对匮乏,难以全面覆盖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和深度要求。同时,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与课程相关的英文动画、视频、模拟软件等也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求,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学院增强了对一年级新生专业英文能力的培训和提升。例如,开设结构化学专业英语辅导班,针对课程中的重点词汇、语法和专业文献阅读进行专项训练;邀请外教开设了小班口语课及英语角,通过面对面的高强度交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我们成立了教学团队,尝试自主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制作结构化学相关的英文动画、视频等。此外,针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根据课程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优先保障重点教学内容和关键教学环节的资源使用。

7. 结语局限性与未来挑战

尽管本课程在“在地国际化”框架下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若干待解难题,需进行批判性反思。首先,课程思政的文化适配性存在局限。现有思政素材虽兼顾中外案例,但在国际学生占比提升的背景下,部分中国本土化案例的跨文化阐释力不足,可能导致非本土学生对思政内涵的理解流于表面。同时,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仍存在“两张皮”风险。例如,在讲解晶体对称性时插入“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对称美学”,虽增强了文化关联,但部分学生反馈其与晶体学核心逻辑的衔接不够紧密,存在刻意植入感。第二,模块化教学的知识整合挑战。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内容重构虽降低了抽象知识的理解门槛,但模块化划分可能导致知识碎片化。例如,量子力学板块与晶体学板块的衔接依赖学生自主关联,部分学生反映难以将“波函数对称性”与“晶体点阵对称性”形成逻辑闭环,需进一步设计跨板块的综合性案例。第三,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不足。当前过程性评价侧重“专业英语表达”和“知识掌握”,但对“跨文化协作能力”“国际视野”等IaH核心目标的评估缺乏量化指标。例如,难以通过现有方式衡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中外科学家在量子力学发展中的互补贡献”,需探索融入跨文化反思日志、国际议题辩论等新型评价工具。第四,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性压力。组合式英文教材虽解决了适配性问题,但不同教材的术语体系、表述逻辑存在差异,需持续投入精力进行术语统一与内容衔接;自主开发的虚拟仿真资源虽受欢迎,但更新速度滞后于结构化学前沿,长期维护需依赖跨学科团队支持。

这些局限性既暴露了“在地国际化”课程建设中“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深层张力,也为后续改革指明了方向。需在文化融合的深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评价维度的全面性等方面持续突破,构建更具韧性的课程生态。

8. 结语

围绕新工科背景下的“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我们探索了《结构化学》全英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我们从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课程建设。课程开设以来,课程在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本研究基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的实践展开,其成果的形成依赖于特定情境:作为聚焦“新工科”的国际化校区,学生群体英语基础整体较好,且依托前沿软物质学院的学科优势,具备跨学科教学团队和充足的教学资源。因此,本课程的模式更适用于那些具备国际化办学基础、学科实力较强且学生英语能力适配的高校或校区。对于资源有限的院校,可简化教材组合,减少自主开发虚拟资源的投入,转而利用开源教育平台的共享素材。总之,“在地国际化”课程建设需避免“一刀切”,应根据高校的资源禀赋、学生特质和学科定位灵活调整,核心是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性”与“可行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基金项目

本文获得了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教研教改项目的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伟, 刘宝存. 在地国际化: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 大学教育科学, 2017(3): 10-17+120.
[2] 陈建中, 林树坤, 黄长沧, 李荣华, 李奕. 结构化学课程特色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 大学化学, 2006(1): 17-19.
[3] 王飞跃, 缪青海.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新范式: 从AI4S到智能科学[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4): 536-540.
[4] 万坚. 回归教育本源、以生发展为本、索行教学之道——结构化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 大学化学, 2017, 32(4): 11-16.
[5] 章熙春. 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之路: 基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国际校区的实践[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4.
[6] 周公度, 段连运. 结构化学基础[M]. 第5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7] 王腾, 刘晶静, 曹晓群. 结构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J]. 大学化学, 2022, 37(10): 162-168.
[8] 吴锦伟, 郭光灿. “薛定谔猫”——宏观量子叠加态[J]. 物理, 1995(5): 269-273.
[9] 钱三强. 纪念尼尔斯·玻尔一百周年诞辰[J]. 物理, 1986(4): 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