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地理实践力定义为“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要求学生在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凸显实践育人的战略地位。然而,当前农业区位教学存在知行割裂现象:学生虽能识记气候、市场等区位要素,却难以整合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动态关联[2],更无法在农产品滞销等真实困境中诊断核心限制因素、设计可行性对策。这种脱离生产实践的“纸面地理”,使地理实践力沦为课程标准文本中的抽象概念,亟待构建浸润真实情境的教学模式,打通素养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抛锚式教学的“抛”是指抛出,“锚”是指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由美国Vanderbilt University的John Bransford教授所领导的认知和技术项目组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发的[3]。由于它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主张教学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又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4],主要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部分组成[5]。其中,创设情境旨在提供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关的真实或类真实情境,即“设锚”。确定问题即从情境中选取(或由学生发现)与学习主题紧密关联的真实问题,称为“抛锚”。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发展相关能力(如确定学习内容、获取及评价信息),教师则提供线索支持;协作学习是指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观点交流,相互修正并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组成“解锚”。效果评价则基于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性评价[6],即“起锚”。抛锚式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让学生直面并解决真实问题(“锚”),主动建构所学知识[7],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该模式通过创设的情境和提出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调查、协作并行动,从而在“做”中真正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弥合了“知”与“行”的鸿沟,是落实地理实践力和国家实践育人要求的重要途径。
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实践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这与抛锚式教学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抛锚式教学以真实问题为“锚”驱动学习,其结构化流程为突破农业区位教学“知易行难”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径。因此,本文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选取“某地特色农产品滞销”这一真实案例作为“锚”情境,并将其嵌入教学流程的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诊断滞销的核心区位限制因素、动态分析自然与人文要素的交互作用、协作设计可行性对策,致力于让学生在解决真实农业问题的过程中,将静态的区位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分析与决策能力,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更通过角色代入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知识–能力–价值”的有机统一,精准回应新课标对地理实践力与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
2. 《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
2.1. 课标分析
本节课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产业区位选择”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进行设计,重点围绕“农业区位因素”展开教学。课标强调学生需通过案例理解自然与人文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为此,本节课引入“杭州建德草莓滞销”案例,引导学生从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以及交通、市场、科技等人文因素入手,综合分析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同时,要求学生设计创新性解决方案,以培养其地理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学生将深化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认识到农业发展需兼顾自然规律与社会需求,为后续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教材分析
教材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区位因素”,核心内容为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源、地形)与人文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对农业的影响。教材通过传统农业案例阐释了相关理论知识。为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时代性,本研究在实际教学中补充了“杭州建德草莓滞销”这一真实案例,通过分析草莓滞销的原因及设计重生计划,学生能够掌握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理解现代农业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从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2.3.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农业基本概念(如农作物类型、耕作制度)和简单图表分析能力,但缺乏对区位因素的系统整合经验。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如农产品滞销)兴趣浓厚,但设计方案时容易忽略可行性,倾向于提出理想化建议。例如,在分析草莓滞销原因时,部分学生可能仅关注单一因素(如低温),而忽视土壤酸碱度或运输损耗的综合影响。此外,学生对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表现出较高兴趣,但需引导其将科技手段与农业实践结合。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需通过材料分析、分组协作与角色扮演,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多因素分析框架,并设计兼顾创新性与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2.4. 教学目标
① 辨识农业区位因素:根据图文资料,说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思维)
② 诊断农业核心问题:结合实际案例,找出影响农业发展的核心限制因素。(地理实践力)
③ 提出本地改进措施:依据区域特点,提出因地制宜且可行的改进措施。(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5.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与人文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限制性农业区位因素解决方案。
2.6.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
2.7.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抛锚式教学法为核心,选取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为案例,围绕“草莓园重生计划”这一真实情境(锚)展开。教师通过视频和农户求助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化身“考察员”分析草莓滞销原因,自然融入自然与人文区位因素的学习。具体教学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flowchart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图1. 教学设计流程图
2.8. 教学过程
2.8.1. 设锚: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2分钟的视频《建德草莓滞销:丰收的困境》,画面呈现堆积腐烂的草莓、农户无奈倾倒的场景,并配以解说:“丰收的草莓因滞销只能烂在地里,农户损失惨重。”教师抛出任务:“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化身‘粮农组织青年考察员’,帮助草莓种植户张爷爷分析亏损原因,并设计一份‘草莓园重生计划’!”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快速记录观察到的直观问题(如运输工具落后、销售渠道单一等),并思考:如果你是张爷爷,最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① 激发共情与问题意识:通过真实、冲突性的场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学习动机。② 角色代入明确目标:以“考察员”身份切入,赋予学生责任感,明确课堂任务是为农户解决实际问题。
2.8.2. 抛锚:确定问题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明确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为“分析草莓亏损原因并提出改造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定义问题,指明探索方向,赋予学生“问题解决者”的身份,激发其主动探索意识。
2.8.3. 解锚: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分发学案,内含张爷爷的求助信、土壤检测报告、天气数据(冬季低温−5℃持续一周)、交通描述(仅三轮车运输)等材料(图2),并提出问题:根据材料可看出哪些自然和人文因素导致草莓种植户亏损?请分类列举并标注证据。
学生活动:独立阅读材料,分析草莓亏损的原因。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对学生提示关键词(如“灌溉水渠年久失修可能影响什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设计意图】① 提升信息提取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训练学生从复杂材料中精准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② 初步构建分析框架:为学生后续合作学习奠定基础,确保讨论聚焦核心问题。
Figure 2. Material content
图2. 材料内容
2.8.4. 解锚:协作学习
(1) 分析原因
分组任务:自然组分析自然条件如何影响草莓生长?人文组分析人文条件如何影响草莓销售?
学生活动:小组使用材料包(含数据表、政策文件节选)展开讨论,记录要点并绘制思维导图,使用希沃软件平台实时上传小组成果,生成班级协作思维导图。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针对讨论瓶颈提供引导性问题;邀请两组代表上台展示,要求结合材料详细说明;补充延伸内容,如地形对机械化生产的影响、政策补贴对技术推广的作用。
【设计意图】① 深化分析能力:通过分组聚焦,细化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内在联系。② 技术赋能协作:希沃平台实现成果可视化,促进班级共享与互学。
(2) 设计方案
教师活动:教师发布任务“每组整合自然与人文因素,设计一份‘草莓园重生计划’,包含至少3项具体措施,并说明可行性”。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生成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自然改良:建设温控大棚应对气温过低问题、改种碱性作物应对土壤偏碱问题、安装滴灌系统应对水源不足问题。人文优化:使用冷藏车运输应对运输损耗问题、申请政府补贴应对工人价贵问题、培训农户直播应对销售单一问题。各组模拟考察员进行汇报,选派代表用2分钟阐述方案,重点说明“如何解决张爷爷的核心痛点”(图3)。
Figure 3. Mitigation measures
图3. 解决措施
(3) 实践案例
教师活动:播放案例视频《杭州青年助农:草莓酱加工与直播销售》,展示成功经验,并引导学生对照自身方案,提出优化建议(如“草莓酱加工能否解决滞销?冷链运输成本如何控制?”)。
【设计意图】① 培养创新思维:鼓励跨学科融合(如农业 + 电商),提出技术性与社会性结合的方案。② 强化可行性评估:通过案例对比,引导学生思考成本、技术、政策等现实约束条件。
2.8.5. 起锚:效果评价
(1) 知识迁移
教师活动:① 发布任务:“王叔叔的芒果园因雨季病害和山路运输困难面临滞销,请运用今日所学,撰写诊断报告与解决方案。”② 提供材料:芒果园气候数据、运输条件、市场竞争描述等。
学生活动:课后分析材料并完成报告,报告需包含:区位因素诊断和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① 巩固课堂知识:通过相似案例迁移,检验学生对区位因素分析方法的掌握。② 拓展应用场景:从草莓到芒果,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作物的区位需求差异。
(2) 总结升华
教师活动:结合板书总结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框架,强调地理学是认识世界、改善生活的工具,引用课堂金句“见天地之广阔,解民生之多艰”,引导学生齐读并分享感悟。
学生活动:撰写一句学习感悟(如科技让农业更智慧、政策支持与农民努力同样重要),自愿分享,教师汇总成“农业振兴宣言”张贴于教室。
【设计意图】① 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将知识学习上升为社会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② 强化学科认同:通过金句与宣言,让学生感受地理学的现实意义与人文温度。
2.9. 板书设计
本节课使用板书(图4)为图示式,板书要点突出,层次分明,便于学生抓住要领和掌握相应知识体系。
Figure 4. Blackboard design
图4. 板书设计
3. 结语
本研究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农业区位因素“知易行难”的实践困境,创新应用抛锚式教学法,以杭州建德草莓滞销真实案例为“锚点”,构建“草莓园重生计划”教学框架。通过“设锚–抛锚–解锚–起锚”递进实施:创设情境(农户求助视频激发社会责任感)→确定问题(诊断亏损核心区位因素)→自主学习(据材料分析亏损原因)→协作学习(分组设计解决方案)→效果评价(迁移至芒果滞销案例),引导学生动态整合自然与人文因素,设计可行性对策。本教学设计融入角色扮演、希沃平台协作及真实助农案例,通过创设真实问题场域、搭建知行转化桥梁,将静态知识有效转化为区位分析与决策能力,不仅落实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目标,更彰显了地理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现实价值。
基金项目
本文系信阳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2024KYJJ084)、信阳师范大学202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48)、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案例项目) (YJS2025AL115)和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25-JSJYYB-032)的共同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