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
“Teaching-Learning-Assessment” Consistency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Design for Large Units—Take Unit 8 of the Fourth-Grade Lower Semester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 from the Unified Edition as an Example
摘要: 本文围绕“教–学–评”一致性展开对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探讨,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策略进行有机融合,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梳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评价设计的协调统一,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所在。接着阐述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其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及语文学科知识的提升有着有力的促进作用;随后依据“教–学–评”一致性,对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展开系统分析,其中包括情境任务的科学设计、学科内容的系统整合、教学活动的创新安排以及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实施。最后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阐明了“教–学–评”一致性在教学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路径,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sig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units around the concept of consistency between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integrat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to enhanc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First, it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onsistency between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emphasising that the coordination and unity of teaching objectives,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assessment design are key to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Next, the necessity of large-unit teaching design i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s explained, as 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enhanc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skills and subject knowledge. Subsequently, based on the consistenc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the core elements of large-unit teaching design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sed, including the scientific design of contextual tasks, th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subject content, the innovativ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Finally, using the content of Unit 8 in the fourth-grade lower-semester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 of the unified edition as an example, the actual application pathways of the consistency of ‘teaching-learning-assessment’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re clarified, thereby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文章引用:曾慧. “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9): 451-45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9719

1. 引言

“教–学–评”一致性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理念,强调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评价三者需达成协调一致的状态。而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则是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及在情境任务设计方面给学生真实的体验。二者的结合,让语文教学从知识的碎片化传递转变为素养的整体性生长,让学生在明确目标中主动探究,在精准评价中持续进步,真正实现“教有依据、学有方向、评有价值”。本文依据“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标、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情境、任务和活动、评价和理论的闭环论证进行教学设计,为语文课堂提质增效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2. “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基础

2.1. “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

“教–学–评”一致性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而言十分关键,课堂教学质量并非仅仅依靠教学内容的传授,还依赖于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评价体系之间的协调配合。孙红保(2017)指出,教学目标与活动的一致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1]

研究显示,当学生对教学目标有所了解并且给予认可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投入程度会出现明显提升[2]在帮助学生取得学习进步上,“教–学–评”一致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和评价标准紧密相连时,学生就能清楚知晓学习期望和任务,并据此调整学习策略,使自己获得理想的学习成果。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评”的一致性,参与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过程,可帮助教师加深对教学目标与方法的理解,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教学中的自我反思与调整是教师持续成长的关键途径[3]。通过判断教学活动与评价是否一致,教师可以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式,这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也为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2.2. “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评”一致性的提出基于两点,首先是要深入透析“教–学–评”一致性如何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重点是要把握何谓课堂思维,与教育思维回答宏观问题不同,课堂思维需要回答更微观更具体的问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堂思维应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教到何种程度;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则需要思考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到何种程度[4]。教师视角和学生视角的综合,有助于我们把握“教–学–评”一致性是否运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其次,形成性评价的广泛应用。像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新型评价方法的运用都在影响着课堂教学[4]。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估,以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和学生调整教学和学习策略,这也有助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运用。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得出,“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确保三者相互呼应、相互支持,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其具体的行进过程,可描述为,核心是实现课程目标,即教师开展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学生聚焦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并通过指向目标的评价判断他们是否都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5]

3. “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

3.1. 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6]。因此,强调大主题和大任务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应运而生,它通过创设一个有活动目标、活动流程和活动评价的真实语言运用环境,供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

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为学生搭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通过有关联的文章、段落和知识点,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单个的知识内容,还可以感知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架构范畴下,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保障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而且凭借精心设计出来的评价标准,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评价要求,并在教师教学时进行反馈,促使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3.2. “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崔允漷教授(2019)强调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应围绕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进行构建[7]。在这一框架下,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它更需要对任务情境、目标、内容和评价四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由此可知,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遵守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

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任务,学生调动并运用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途径,去解决情境任务中的实际问题。和传统教学存在差异,大单元的语文教学并非仅仅限定于知识点的讲解,而是借助情境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从而更有效地培育其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目标,一是与语文课程标准相一致,反映核心素养,不再是机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二是与大单元教学内容相匹配,确保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一致性;三是应该明确、具体,并能够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内容需依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来加以组织,要把教材里的单元文本视作一个整体,采用统整的方式,达成多文本之间要素的整合、内容的关联和教学的统整。此外,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产生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评价需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评”一致性框架里,可借助评价表等工具来开展。评价要在教学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及时跟进,保证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能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及表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指导,而且评价应当有针对性与有效性,可体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

通过创设情境任务、目标一致、内容连贯、评价有效四要素去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不忽略各要素在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

4. “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 下册第八单元为例

“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是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 + 学生最近发展区”,设定学习目标;过程是设计统整性教学内容、对课程任务和活动进行设计;评价是贯穿教与学始终。下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话单元为例,阐释“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可行路径。

4.1. 课标简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其主要覆盖四个方面,分别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6]。本单元的主题是课标学习任务群所设置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以及创作能力,借助阅读经典童话,学生可以感受到童话之中奇妙的情节以及美丽的幻想世界,并且还可以凭借故事新编来学习如何构建故事情节以及塑造人物形象,以此锻炼自身的创意表达能力。

4.2. 教材简析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精心挑选了三篇中外经典童话,这些童话想象极其丰富,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且富有教育意义。精读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自我国作家张天翼创作的长篇童话作品,讲述的是王葆幻想凭借宝葫芦,他就能毫不费力地获得一切,后来王葆的幻想成为现实,然而他却发现宝葫芦带给他的是烦恼,指出不劳而获不可取的道理。精读课文《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呈现了巨人从自私转变为宽容的过程,从坚守自己的花园到将花园分享给孩子们,突出了分享带来的快乐。略读课文《海的女儿》是丹麦安徒生的作品,用如诗般的语言描绘了海底世界以及海公主的生活,讲述了最年幼的海公主对人类生活充满向往并大胆追求的态度。这些作品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真善美的价值观,教材借助精读与略读相互搭配,联合习作训练“故事新编”以及语文园地,促使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展开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以及创意性写作能力。

4.3.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童话相关知识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掌握,他们可以领会童话的魅力以及人物的特点,然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文本理解层面,部分学生可以迅速领悟童话所蕴含的隐含意义,并且将这些意义与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而另外一些学生则需要得到引导才可以理解童话当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哲理。在创造性表达层面,仅有少数学生能够独立创作出连贯的短篇故事,大多数学生在复述故事的时候会出现偏离主线的情况,需要教师给予帮助。鉴于此,本单元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些个体差异,针对那些无法理解童话内涵的学生设置相应支架,通过渐进式的引导,帮助他们理解童话的深层含义;进行任务的分层次安排,比如难度各异的创造性续编故事,给予学生适当的挑战。

4.4. 教学目标设定

(1) 在阅读中领略童话情节神奇美妙之处,并体悟童话人物真善美的形象特质。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审美情感,使其感受童话所蕴含的神奇美、语言美以及思想美。

(3) 培养学生的创意与写作能力,让学生体验想象在童话创作中自由驰骋所带来的乐趣。

(4) 通过小组合作以及展示“新编故事”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表达展示能力。

4.5. 情境创设

特意创设“童话城堡”主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阅读经典童话,踏入一个个满是奇妙故事和人物的世界,从而理解故事内容并感受童话的艺术魅力。此外依据经典童话情节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构建自己的“童话新城”,这样的设定可让学生将脑海中的想象转化为具体可见的习作,随后与同伴交流分享成果,提高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以及互动性。

4.6. 任务和活动设计

详细且具体的任务和活动设计,见表1

Table 1. Task and activity design

1. 任务和活动设计

任务

活动

大任务:畅游“童话城堡”

大活动:深入剖析人物并创编童话

任务一:《宝葫芦的秘密》 (节选)

(1) 情节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王葆与宝葫芦的故事情节,展示宝葫芦的神奇 功能,模拟王葆的心理变化,讨论宝葫芦给他带来的喜忧。

(2) 宝葫芦的愿望清单:通过小练笔,学生用宝葫芦许下一个愿望并想象可能会发生的故事,以及愿望实现后的情感转变。

任务二:《巨人的花园》

(1) 角色讨论:小组讨论巨人最初为什么不愿意与孩子们分享花园, 最后又为何改变。

(2) 巨人心灵之旅:学生通过描述花园场景的变化,从而揭示巨人从冷漠到 温暖的转变。

(3) 花园重建:学生设计新的花园,用画板展示并口述每个区域里孩子们和 巨人在其中会发生的趣事,体现改变和分享的主题。

任务三:《海的女儿》

(1) 绘画:根据课文的描述,绘制海底世界的神奇美丽景象。

(2) 角色体验:想象海公主会和她的祖母、姐姐们倾诉的内容,由此领悟她 渴望上岸看到人类世界的情感。

(3) 创意练笔:想象小美人鱼上岸来到人类世界后会发生什么故事。

任务四:故事新编

(1) 故事改编:学生选择一个经典童话故事并进行改编,可以更改故事结局、加入新的角色或改变故事背景。

(2) 小组展示:学生将自己的改编故事与同学分享,并用PPT展示,评选最佳创意故事。

任务五:逛逛“童话新城”

(1) 在“童话城堡”里,阅读优秀童话作品,从童话人物身上收获道理。

(2) 在“童话新城”里,展示自己创编的童话作品。

4.7. 评价设计

评价将结合具体目标,追踪学生在各任务活动中的表现与成长,重点考察以下方面的过程性表现:

(1) 情节理解与表达能力:学生从初步理解情节、到分享发现和困惑,再到逐步优化讲述逻辑的全过程表现。

(2) 人物形象分析:学生从结合文本提出初步看法,到深入理解人物真善美的动态转变。

(3) 创作与表现能力:完成“故事新编”的任务,从故事内容是否合理且富有创意等角度进行评价,体现成长的轨迹。“故事新编”评价见表2

Table 2. “New Story” evaluation form

2. “故事新编”评价表

评价维度

优秀

良好

达标

待改进

情节创意

情节新颖独特,突破 原故事框架且逻辑自洽

有一定创新, 逻辑基本合理

略作改动, 逻辑偶有矛盾

未创新,情节混乱

人物塑造

人物性格鲜明, 符合原故事内核且有发展

人物性格清晰, 与原故事基本一致

人物性格模糊, 与原故事略有冲突

人物性格缺失, 与原故事矛盾

语言表达

语言生动形象, 符合童话风格

语言通顺, 基本符合童话风格

语言较生硬, 部分不符合童话风格

语言混乱, 不符合童话风格

(4) 协作与分享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4.8. “教–学–评”一致性的闭环论证

崔允漷和雷浩(2015)提出,“教–学–评”一致性需实现“学–教一致”“教–评一致”“评–学一致”的有机融合[8]。本单元设计严格遵循这一框架,形成完整闭环。

(1) 学–教一致性:学习任务与教学内容的精准匹配

学生的学习任务如分析巨人的性格转变直接指向教学目标中体会人物真善美,与教材内容深度绑定。再如《巨人的花园》中的角色讨论活动,学生需知晓课文中砌墙、拆墙等关键情节,进而教师能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理解分享的主题上,确保学生学的内容即教师教的重点,实现学习与教学的同步聚焦。

(2) 教–评一致性:评价维度与教学目标的直接呼应

教学目标中审美情感、协作能力等要求,在评价设计中转化为具体可测的维度:如人物形象分析评价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深度,协作与分享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质量。再以故事新编为例,评价表中情节创意、逻辑合理性的标准,正是对培养创意写作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直接检测,使评价成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测量仪。

(3) 评–学一致性:评价反馈对学习过程的精准引导

评价结果通过针对性反馈反哺学生学习,形成发现问题–调整策略–深化理解的循环。《海的女儿》中针对角色体验情感不足的问题,则提示学生关注童话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如小美人鱼渴望上岸的心理描写,让评价直接指向学习短板,推动学生主动优化学习策略。

5. 结语

“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既对学生提升语言技能与思维能力有帮助,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创新设计任务活动和有效开展过程性评价,教学质量将得到提升。未来,需持续探索并优化“教–学–评”一致性和语文教学的实践结合,以此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红保. 课堂“教学活动”与“目标”一致性模型的建构与实践[J]. 全球教育展望, 2017, 46(3): 75-82.
[2] 翟苗, 张睿, 刘恒彪. 高校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指标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 30(9): 35-41.
[3] 张晓红, 朱旭强. 反思, 自我成长的源动力[J]. 新课程∙上旬, 2015(4): 86-86.
[4] 崔允漷, 夏雪梅. “教-学-评一致性”: 意义与含义[J]. 中小学管理, 2013(1): 4-6.
[5] 鲁子问. 素养导向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J]. 福建教育, 2023(49): 23-25+3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7] 崔允漷.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2): 11-15.
[8] 崔允漷, 雷浩. 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3(4): 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