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辽宁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其红色文化研究对于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的系统性梳理与可视化分析尚显不足。本文通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结合文献计量等手段,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近二十年(2004~2024年)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构建辽宁红色文化研究的知识图谱,揭示该领域研究的现状特征、热点主题与演进趋势。结果显示,辽宁红色文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与利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研究演进呈现出从单一主题向多元交叉的特征,且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学术共同体。综上,基于CiteSpace构建的知识图谱清晰揭示了辽宁红色文化研究的整体格局、演进动力与发展脉络。研究认为,该领域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架构,未来需在深化跨学科融合、强化理论与实践互动、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拓展国际视野等方面持续发力。鉴于本研究发现各研究聚类间联系松散,网络密度低,未来研究应着力于加强跨主题,如“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以构建更具整合性的理论体系。
Abstract: As a province rich in red cultural resources, Liaoning’s research on red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heriting the red genes and promoting regional cult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urrent academic circle still lacks systematic reviews and visual analysi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uses the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bibliometric and other mean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literature in the CNKI database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2004~2024), construct a knowledge map of Liaoning’s red culture research, and reveal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hot topic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Liaoning’s red culture mainly focus 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 The research evolution shows the feature of moving from a single theme to multiple intersections, and a relatively clear academic community has been formed. In conclusion, the knowledge map constructed based on CiteSpace clearly reveals the overall pattern, evolution driving force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of Liaoning’s red culture research.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a relatively stable core framework has been formed in this field, and in the future, efforts should be continuously made in deepening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trengthe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leveraging digital technology to empower innovation, and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Given that this study found loose connections between various research clusters and a low network density,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cross-topic integration, such as the intersection of “red tourism”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s well a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o as to construct a more integrated theoretical system.
1. 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传统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阐释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2]。在辽宁这片特殊领域的土壤上,辽宁红色文化深植工业摇篮的筋骨、熔铸烽火岁月的忠诚、凝结英雄儿女的热血,于白山黑水间矗立起不朽的精神坐标,为新时代的征程注入磅礴的奋进力量。本文通过知识图谱CiteSpace软件,在对辽宁红色文化近20年(2004年~2024年)的研究现状文献数据进行系统梳理与可视化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间线、关键词聚类等研究热点演进以及研究前沿趋势等核心维度进行深度解读与研究,旨在揭示该领域的研究格局与发展脉络,为辽宁红色文化未来的研究路径优化、资源深度挖掘、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提供有益的学术参考与实践指导。
2. 资料与方法
2.1. 分析数据库来源与筛选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核心数据来源,系统检索辽宁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文献。考虑到“辽宁红色文化”作为一个特定研究主题概念在数据库中的标引和文献表述可能存在差异,为确保检索的查全率与查准率,本文将检索词设定为主题,本文将检索方式设定为:“辽宁”并含“红色”并含“文化”,检索条件设置为“精确”,时间范围为近20年(2004年~2024年)。检索操作于2025年7月16日进行,初步检索到相关文献(含期刊论文、硕博学位论文等)共609篇。在严格的数据清洗过程中,对检索结果中出现的“省外短讯”、“研讨会会议纪要”等非学术研究型文献进行了人工识别与剔除。最终,获得有效研究文献593篇。随后,将筛选后的有效文献信息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统一保存至命名为“input”的专用文件夹中。此处理后的文献数据集将作为本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的核心数据源。
2.2. 分析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用CiteSpace 6.4.R1版本作为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博士,陈超美(Chaomei Chen)教授在2004年主导开发,并与中国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合作研发的软件[3],用于信息分析的可视化软件,通过引文分析探测学术领域的新趋势与动态。数据处理与分析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关键环节:首先,利用CiteSpace内置的数据转换功能,用RefWorks格式的文献记录,确保后续分析的顺利执行。在参数设定方面,综合考虑研究领域特点与分析目标,设置合理的时间切片(Time Slicing),以1年为一个时间区间,覆盖整个研究跨度(2004~2024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则根据具体分析需求依次或组合选择关键词(Keyword)等,以分别构建相应的共现网络图谱。CiteSpace在自动进行数据处理时,计算节点中心性(Centrality)、生成聚类(Cluster),并标识突现词(Burst Terms)等关键指标。在可视化呈现阶段,本研究重点关注并解读由CiteSpace生成的多种知识图谱,包括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等。此外,CiteSpace提供的突现词检测功能被用于捕捉短时间内影响力激增的研究前沿术语,而聚类模块的Silhouette值则用于评估聚类结果的同质性质量。整个分析过程不仅依赖于CiteSpace的可视化输出,也结合了软件导出的详细数据表格,如高频关键词列表、高中心性节点列表、突现词列表、聚类成员及标签等,进行深入的定量统计与定性解读,力求系统、客观地描绘辽宁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演进脉络、核心力量分布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辅以必要的传统文献计量指标,如年度发文量趋势等,以丰富分析的维度和深度。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年发文量分析
本文共研究有效文献593篇,通过CiteSace精准去重2篇,实际统计有效文献为591篇。从辽宁红色文化研究领域2004~2024年的年度发文量趋势图可见,得到以下结果(见图1):该领域研究活动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波动与整体上升态势。根据图1中各年份辽宁红色文化研究发文量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2004年到2024年辽宁红色文化研究的发展大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2004~2009年):研究萌芽期,年度发文量始终低于10篇,其中2004年和2008年为0篇,无任何发文量,该阶段年均发文量不足2篇,折射出辽宁红色文化尚未进入学界系统性研究视野的现实,辽宁红色文化存在“遗址保护不力”、“英雄事迹挖掘不足”等问题,导致研究素材匮乏。第二阶段(2010~2018年):研究发展期,呈现“波动蓄力”的典型特征。2010年出现微小峰值12篇,但次年迅速回落至7篇。此后,2011~2016年年度发文量再次跌至不足10篇,反映出研究动能仍明显不足。辽宁虽拥有“抗日战争起始地”“抗美援朝出征地”等六大红色文化标识,但场馆知名度低、地理位置偏远导致实证研究素材匮乏,传播方式单调,未能深刻把握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公众认知度低制约了学术关注度[4]。其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发文量进入快速增长通道,标志着辽宁红色文化研究正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这一突变与国家战略部署高度同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辽宁省同步出台相关地方政策,驱动学界从零散个案转向系统性、应用性研究,为后续持续高产奠定基础。第三阶段(2019~2024年):规模化成熟期。2019~2024年整体发文量维持在年均约为84篇的高位区间,其中,2021年,辽宁红色文化发文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年发文量跃升至62篇,在2024年的发文量达到顶峰,高达174篇。首先,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结合这个契机叠加辽宁省委宣传部“六地”文化振兴计划深化实施,推动红色文化从资源保护向精神谱系建构升级,催生出辽宁红色文化一系列的系统性研究。其次,CiteSpace、VR/AR技术广泛应用于辽宁红色文化资源分析,实现从定性描述向“数据驱动型研究”转型,让辽宁红色文化的研究形成规模系统化。最后,辽宁红色文旅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覆盖率100%、数字传播形成三大核心议题,折射研究从单一史学向“文旅–教育–传播”多维生态的跨越。
![]()
Figure 1. Trend of annual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on Liaoning’s red culture
图1. 辽宁红色文化的年度发文量趋势
3.2. 辽宁红色文化研究领域关键词分析
3.2.1. 关键词共现图表与解读
关键词共现是指两个或更多关键词同时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当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献中时,则认为这两个关键词为共现关系(Co-occurrence)。在文献中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则表示其研究主题越接近,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反映在知识地图上,也就是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接近[5]。通过CiteSpace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不仅揭示了辽宁红色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焦点,其频次与中心性指标更直观映射出学界关注的核心议题及知识流动路径。如表1所示,“红色文化”(频次90,中心性0.29)以绝对优势占据首位,印证其作为领域基石的定位;高频关键词中,“辽宁”(频次41,中心性0.49)表现出最强的中介控制力,凸显地域属性对知识结构的枢纽作用——它连接着“沈阳”(频次29/中心性0.2)、“大连”(频次6/中心性0.15)等空间节点,形成以城市为载体的研究集群。值得注意的是,“红色旅游”(频次31/中心性0.17)与“文旅融合”(频次10/中心性0.06)构成应用型研究双核,而教育维度呈现“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的递进关联(频次18-21-12),反映红色文化向教育实践的深度渗透。中心性超过0.1的13个关键词进一步揭示知识网络的权力结构:“发展”(中心性0.37)、“价值”(中心性0.29)等抽象概念占据高位,暗示理论建构的活跃度;“红色资源”(中心性0.13)、“红色基因”(中心性0.16),则充当资源本体与精神内涵的转译枢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低频高中心性节点如“城市色彩”(频次5/中心性0.11)、“开发”(频次4/中心性0.15),暗示潜在新兴方向(如辽宁红色景观美学、辽宁红色资源活化等)正蓄势突破。除此之外,关键词词频分析还强调节点集合大小与网络密度。图2中节点的集合大小为N = 284,代表关键要素或变量。节点间的连接线数量为E = 359,这些边代表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关联,网络密度是0.0089。因此,辽宁红色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覆盖度,并且包含了多样化的研究主题。此外,尽管整体网络密度不高,但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密集性,这意味着在研究领域内存在某些高度互联的子网络或主题群,它们在政策扩散的学术讨论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table of research hotspots in Liaoning’s red culture
表1. 辽宁红色文化研究热点基本信息表
序号 |
关键词 |
频次 |
中心性 |
序号 |
关键词 |
频次 |
中心性 |
1 |
红色文化 |
90 |
0.29 |
16 |
实践路径 |
6 |
0.03 |
2 |
辽宁 |
41 |
0.49 |
17 |
文化产业 |
6 |
0.08 |
3 |
红色旅游 |
31 |
0.17 |
18 |
大连 |
6 |
0.15 |
4 |
沈阳 |
29 |
0.2 |
19 |
传承 |
6 |
0.28 |
5 |
大学生 |
21 |
0.05 |
20 |
城市色彩 |
5 |
0.11 |
6 |
红色资源 |
18 |
0.13 |
21 |
文化资源 |
5 |
0.03 |
7 |
高校 |
18 |
0.06 |
22 |
丹东 |
5 |
0 |
8 |
思政课 |
12 |
0.03 |
23 |
文化自信 |
5 |
0.01 |
9 |
路径 |
11 |
0.01 |
24 |
辽宁地区 |
5 |
0.08 |
10 |
文旅融合 |
10 |
0.06 |
25 |
乡村振兴战略 |
5 |
0.01 |
11 |
红色基因 |
9 |
0.16 |
26 |
锦州 |
5 |
0.03 |
12 |
价值 |
8 |
0.29 |
27 |
开发 |
4 |
0.15 |
13 |
思政教育 |
8 |
0.03 |
28 |
辽宁高校 |
4 |
0.05 |
14 |
辽宁省 |
6 |
0.16 |
29 |
传播 |
4 |
0.01 |
15 |
发展 |
6 |
0.37 |
30 |
旅游资源 |
4 |
0.17 |
Figure 2. Co-occurrence map of keywords in Liaoning’s red culture research
图2. 辽宁红色文化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3.2.2. 关键词聚类图表分析及解读
Table 2. Keyword clustering of research literatures on Liaoning’s red culture (2004~2024) (Top 10)
表2. 2004~2024辽宁红色文化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前10位)
聚类编号 |
聚类标签 |
聚类规模 |
轮廓值 |
平均年份 |
聚类信息 |
#0 |
大学生 |
30 |
1 |
2019 |
大学生、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旅游、沈阳 |
#1 |
沈阳 |
24 |
0.974 |
2015 |
沈阳、研究、色彩、城市色彩、辽宁地区 |
#2 |
辽宁省 |
20 |
0.967 |
2021 |
辽宁省、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丹东、发展现状 |
#3 |
辽宁 |
20 |
0.977 |
2018 |
辽宁、实践路径、文化自信、红色文艺作品、历史节点 |
#4 |
高校 |
17 |
0.916 |
2020 |
高校、红色资源、党建工作、路径、创新路径 |
#5 |
红色旅游 |
15 |
0.974 |
2020 |
红色旅游、互联网、传播、对策分析、体验旅游 |
#6 |
价值 |
12 |
0.959 |
2020 |
价值、家教、红色基因、家庭、家风 |
#7 |
文化资源 |
11 |
0.976 |
2015 |
文化资源、乡村振兴、利用、文化产业、旧址 |
#8 |
锦州 |
8 |
1 |
2010 |
锦州、开发、旅游形象、旅游资源、游客感知 |
#9 |
思政课 |
8 |
0.984 |
2021 |
思政课、辽宁高校、辽宁振兴、实践教学、雷锋精神 |
Figure 3. Keyword clustering map of Liaoning’s red culture research
图3. 辽宁红色文化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关键词聚类是研究领域内具有相似主题的关键词形成的互相联系的网络集群,各集群的内涵是由各自包含文章中高频使用的标题词来标识[6]。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块值(Q值,即Modularity Q)和平均轮廓值(S值,即Mean Silhouette)两个指标,Q > 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率且令人信服的,若在0.5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7]。图3左上角的聚类显示Q值 = 0.8838 (>0.3),S值 = 0.9699 (>0.7),其中Q >0.3提示网络结构显著聚类有效,S > 0.7提示网络同质性高聚类可信。并且,表2所示,10个高信度聚类(轮廓值均 > 0.9)按其主题关联性可归纳为三大核心维度:在教育实践维度,聚类#0 (大学生思政融合)以沈阳红色地标为载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旅游”的育人场景;聚类#4 (高校党建创新)探索红色资源融入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聚类#9 (思政课本土化)则贯通“雷锋精神–辽宁振兴”的教学实践,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链。在地域开发维度,聚类#1 (城市色彩谱系)聚焦沈阳红色视觉符号的系统建构;聚类#2 (文旅融合战略)驱动辽宁省全域旅游协同发展,尤以丹东为关键节点;聚类#8 (遗产活化利用)则通过锦州案例建立“旅游形象–游客感知”转化模型,彰显历史遗产的当代价值。在文化内涵维度,聚类#3 (精神谱系建构)依托红色文艺作品阐释文化自信;聚类#6 (家风代际传承)创新“红色基因–家教家风”的伦理传递模式;聚类#7 (乡村文化振兴)链接旧址保护与乡村振兴,拓展红色资源的乡土根系。值得注意的是,聚类#5 (红色旅游数字化)作为跨维度枢纽,以“互联网–体验旅游–对策分析”推动三维生态的技术赋能。
3.2.3. 关键词突现分析及解读
Figure 4. Timeline map of keywords in Liaoning’s red culture research
图4. 辽宁红色文化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本研究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生成“辽宁红色文化”的关键词时间线与关键词突现图谱,对辽宁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热点进行详细分析与解读。关键词时间线,如图4所示,随着对辽宁各地区红色文化及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创实践活动及相关设计比赛,推出了众多独具特色且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红色文创产品,品类从纪念收藏类扩展到实用性产品,再到集娱乐、装饰和创意于一体的综合类产品。其中,关联度较高的关键词被汇聚成聚类词,时间顺序水平线上的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的关注度越高[8]。从图4可知,2004~2024年共有10个聚类,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核心研究主题,分别是:大学生(#0)、沈阳(#1)、辽宁省(#2)、辽宁(#3)、高校(#4)、红色旅游(#5)、价值(#6)、文化资源(#7)、锦州(#8)、思政课(#9)。由图5可知,图中的红色条纹区域代表热点词的活跃时期。在2007~2016年,旅游资源是最具影响力的关键词(其突现强度达2.16),这表明该时期研究聚焦于辽宁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开发”作为同期的突现关键词(2014~2016年,强度2.53)也印证了这一点,各地通过系统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推动了红色文创产品的初步发展,使其从单一纪念品类向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方向拓展。2020~2022年沈阳(突现强度2.81)、大连(2020~2021年突现)等城市关键词的活跃,体现了辽宁红色文化研究向具体区域深耕的趋势,与图4沈阳(#1)、锦州(#8)等区域聚类相呼应,各地结合本地红色文化特色深化实践,如沈阳依托自身红色历史底蕴推进相关传承策略。而2022年之后,图5,高校(突现强度3.79,2022~2024年)、思政教育(2023~2024年突现)、传播(2022~2024年突现)及文旅融合(2022~2024年突现)等关键词的集中活跃,与图4中的大学生(#0)、高校(#4)、思政课(#9)等聚类高度关联,表明研究热点转向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与传播路径,高校作为核心载体,通过思政课创新、实践教学等方式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同时文旅融合的深化让红色文创产品更注重文化内涵与多元功能的结合,图5中,路径(2023~2024年突现)研究则为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支撑,整体呈现出从资源开发到区域深耕再到多元融合的演进脉络。
![]()
Figure 5. Keyword burst map (2004~2024)
图5. 2004~2024年关键词突现图谱
4. 讨论:基于知识图谱的辽宁红色文化研究深度解析
4.1. 辽宁红色文化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辽宁作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涵盖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和雷锋精神发祥地等“六地”核心资源[9]。这些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载体。当前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其一,资源内涵挖掘与价值阐释,学术界致力于梳理辽宁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如抗联精神、工业奉献精神等,强调其在“四史”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仅“了解一点”辽宁红色文化内涵,且认知碎片化,反映出现有研究对资源深层精神价值的转化与普及仍显不足。其二,教育融合路径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是辽宁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应用场景。研究提出通过微课、VR技术、实践基地建设等多元化手段融入教学,但实践表明当前教学存在“填鸭式灌输”“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导致育人效果未达预期。这要求研究需进一步聚焦“学生中心”理念,结合知识图谱技术构建结构化教育资源库,提升教学的系统性与吸引力。其三,技术赋能与可视化创新:近年研究开始引入知识图谱技术解析辽宁红色文化。但当前技术应用仍处于初期,需深化知识抽取,如实体关系识别、知识融合。如多源数据整合及可视化交互设计,以解决资源分散、知识关联薄弱等瓶颈。因此,辽宁红色文化研究正从资源梳理向技术驱动、教育应用转型,未来需依托知识图谱技术实现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与创新性转化,为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提供学术支撑与实践范式[10]。
尽管当前辽宁红色文化研究在资源梳理、教育融合与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依然面临着若干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纵深发展和实践效能的充分发挥。首先,现有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高关注、低协同”特点,表面上的多学科交叉并未有效转化为实质性的知识整合,学科壁垒依然森严,导致研究成果呈碎片化分布,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统领。这一现象在知识网络分析中表现为节点密集而连接稀疏的低密度特征,反映出学者们多集中于自身熟悉的领域内进行阐释,却未能建立起跨领域、跨视角的对话机制,从而限制了整体研究的创新性与解释力。其次,高频词分析虽然凸显了如“抗联精神”“思政教育”“VR技术”等热点主题,但这些术语的频繁出现未必代表研究的实质深化,反而可能折射出一定程度的概念同质化与话语重复,部分成果停留在政策解读与现象描述层面,缺乏对文化本质、精神生成机制及当代转化路径的批判性反思和深入剖析。再者,研究主题在聚类上虽呈现出多元表象,但深入审视可发现内在思路与方法取向存在较高的同质化风险,大量研究集中于少数几个显性主题(如教育资源开发),而对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关注不足,缺乏对辽宁红色文化作为复杂系统整体的多层次、动态性探索。最后,当前研究与实践之间存在显著脱节,学术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教育实践与文化传播的创新动能,许多对策建议缺乏实施路径的具体设计和效果评估,导致红色文化教育仍面临吸引力不足、认同感不强等现实困境。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要求未来研究打破学科界限和思维定式,强化问题意识与方法创新,推动辽宁红色文化研究从零散走向系统、从表象深入肌理。
4.2. 辽宁红色文化研究的热点主题聚焦分析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辽宁红色文化研究的热点主题呈现四大核心聚焦:精神内涵阐释、教育资源转化、文旅融合路径及历史事件再诠释。在精神内涵层面,“抗联精神”“辽沈战役精神”“雷锋精神”构成高频关键词簇,研究集中于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解构,尤其关注其与东北振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关联。例如,抗联精神研究从单一史实梳理转向“忠诚信仰–艰苦奋斗–民族团结”的三维价值重构,凸显地域精神对区域文化认同的塑造作用。教育资源转化主题以“红色基因传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学实践”为聚类核心,体现学界对红色文化教育载体创新的迫切探索。辽宁依托“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实体场馆,开发情境化、体验式课程体系,推动红色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相关研究多采用案例分析法验证教育实效性。文旅融合主题则呈现“红色旅游 + 生态/乡村/工业遗产”的跨域联动特征,聚焦辽东抗战遗址带、鞍钢工业遗产与红色文化协同开发模式,强调通过数字化展陈。如辽宁大学“红梦筑途”平台,该项目融合VR/AR技术,构建东北抗联文化数字体验平台。用户戴上VR眼镜即可“穿越”到抗联战斗场景,亲身体验战士们在密林中的艰苦生活与战斗,如攀爬陡峭山路、抵御严寒等,深刻感受抗联精神[11]。如,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保护中心特别开展以“守护·传承”为主题的社教活动。红色情景剧《辽沈战役的历史瞬间》在2024年公演拉开帷幕[12],情景剧提升游客参与度,相关文献高频引用“产业融合”“叙事空间”“品牌IP”等概念,反映实践导向的研究趋势。历史事件再诠释主题以“满洲省委史”“解放战争辽宁战场”“抗美援朝辽宁后方”为焦点,借助档案解密与口述史挖掘,重新审视地方性事件在全国革命脉络中的战略地位。整体而言,热点主题间存在显著交叉性——文旅项目驱动教育资源更新,历史研究深化精神阐释,形成“价值–载体–产业–史论”的闭合研究链。
4.3. 辽宁红色文化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
当前研究前沿呈“数字化转型”“跨学科融合”“实践效能提升”三股趋势交织演进。数字化转向表现为文献计量高频突现词如“数字孪生”“元宇宙纪念馆”“GIS空间叙事”的涌现,学者致力于构建辽宁红色文化数字化转型,如利用LBS技术开发“辽宁红色地图”APP实现点位智能导览,整合辽宁省70余家红色场馆资源,标注“六地”文化核心点位[13]。每个点位需包含开放时间、历史背景、文物介绍等权威信息此类技术应用正从展示层面向认知层面深化,如基于眼动实验的展陈设计优化研究。跨学科融合前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整合社会学、旅游管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多学科范式。社会学视角关注红色文化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群体记忆的重构机制,旅游管理学聚焦红色研学旅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而科技考古团队则通过材质分析技术鉴定抗战文物的真伪与保存状态,这种融合催生出“红色文化生态圈”“精神地理学”等新兴概念。实践效能提升前沿强调红色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实证路径,突出表现为两大分支:一是“红色文化 + 乡村振兴”模式。二是“红色IP产业链”开发。未来研究将向三个维度纵深发展:其一,方法论革新,引入社会网络分析(SNA)量化红色文化传播节点影响力,运用扎根理论构建辽宁红色资源评估指标体系;其二,比较视野拓展,开展东北三省红色文化基因谱系对比,提炼辽宁作为解放战争枢纽地的独特性;其三,代际传承研究,针对Z世代群体开发“剧本秀”等体验项目[14] [15],探索青年亚文化与主流价值教育的耦合点。需警惕的是,当前存在“重技术轻内涵”“趋同化开发”等风险,未来需强化理论深度与地域特色辨识度,避免红色文化表达的扁平化倾向。
5. 结语
本研究依托CiteSpace科学计量工具,通过构建辽宁红色文化研究的知识图谱,系统解构了该领域近二十年的演进脉络、热点主题及前沿趋势。研究发现:在主题聚焦层面,辽宁红色文化研究已形成精神内涵阐释、教育资源转化、文旅融合实践与历史事件再诠释四大核心聚类,其中“抗联精神–辽沈战役精神–雷锋精神”构成的精神价值链、“场馆研学–课程开发–数字展陈”驱动的教育创新链、“红色旅游 + 生态/工业遗产”嫁接的产业融合链,共同彰显了地域特色与时代诉求的双向互动。在发展前沿层面,数字化转型、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效能提升三大趋势,正深刻重构研究范式与实践路径。这些发现不仅印证了辽宁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抗美援朝出征地、雷锋精神发源地的独特历史地位,更揭示了红色文化从“资源存量”向“价值增量”转化的内在机制。同时,建立“资源评估–效能监测–反馈优化”的动态闭环,重点破解红色场馆“重建设轻运营”、“认知断层”等现实困境。唯有将历史逻辑、技术逻辑与发展逻辑有机统一,方能使辽宁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可持续的生命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2025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数字化转型下辽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挑战与创新路径”(项目编号:2025lslqnwzzkt-076)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2024年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基于伦理视角下的医疗人工智能应用价值研究”(项目编号:LJ112410160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