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享电动车停放优化与运维策略的研究
Research on Parking Optimization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trategies for Shared Electric Bikes
摘要: 共享电动车作为解决城市短途通勤和“最后一公里”交通需求的关键工具,推广中面临高峰时段车辆短缺、非高峰时段闲置、区域供需失衡等核心痛点。传统人工调度响应迟缓,难以适配动态需求。本研究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及周边CapitalBikeshare系统2024年120万条骑行数据,构建“精准识别–动态调度–智能决策”全链条优化体系,运用多维度供需平衡评估框架、K-means聚类算法、遗传算法、LSTM需求预测等方法,系统研究共享电动车配置与调度问题。文章针对供需失衡站点识别,融合空间属性、用户行为与资源状态构建多维度评估框架,通过K-means聚类(K = 3,轮廓系数0.6719,Calinski-Harabasz指数684.5430)与多指标体系,识别出15个严重供不应求站点(集中于商圈、地铁口 + 商圈等)与12个供过于求闲置区域(集中于政府/行政中心等)。针对用户等待时间与车辆闲置矛盾,以小时骑行量80%分位数确定15:00~19:00为高峰时段,构建最小化“调度运输成本 + 用户等待时间成本”的整数线性规划模型,结合遗传算法优化路径,方案覆盖85%失衡站点,实现调度距离缩短23%、车辆闲置率降低37%、用户平均等待时间减少42%。针对动态决策需求,整合前两阶段成果,构建LSTM需求预测模型量化天气、节假日等外部因素影响,提出“弹性投放–闭环回收”策略,暴雨场景下用户等待时间减少52%,货车日均里程减少38%。研究为共享交通智能化升级提供可推广方案。
Abstract: Shared electric bikes, as a key tool to address the short-distance commuting and “last mile” transportation demands in cities, face core pain points such as vehicle shortages during peak hours, idle vehicles during off-peak hours, and regional 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s during their promotion. Traditional manual scheduling responds slowly and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dynamic demand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1.2 million cycling data from the CapitalBikeshare system in Washington, D. C.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 2024, and constructs a full-chain optimization system of “precise identification-dynamic scheduling-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It employs methods such as a multi-dimensional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assessment framework,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genetic algorithm, and LSTM demand forecasting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configuration and dispatching issues of shared electric vehicl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sites with 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 this article integrates spatial attributes, user behaviors and resource states to construct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framework. Through K-means clustering (K = 3, contour coefficient 0.6719, Calinski-Harabasz index 684.5430) and a multi-index system, fifteen severely oversupplied stations (concentrated in business districts, subway entrances + business districts, etc.) and twelve oversupplied idle areas (concentrated in government/administrative centers, etc.) were identified. In response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ser waiting time and vehicle idleness, the peak period from 15:00 to 19:00 wa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80% percentile of hourly riding volume. An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that minimizes “dispatching transportation cost + user waiting time cost” was constructed. Combined with the genetic algorithm to optimize the path, the scheme covers 85% of the imbalanced stations. Achieve a 23% reduction in dispatching distance, a 37% decrease in vehicle idleness rate, and a 42% reduction in the average waiting time for users. In response to the dynamic decision-making requirement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first two stages were integrated to construct an LSTM demand forecasting model 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weather and holidays. A “flexible deployment-closed-loop recovery” strategy was proposed, which reduced the waiting time for users by 52% and the average daily mileage of trucks by 38% in the rainstorm scenario. Research provides scalable solutions for the intelligent upgrade of shared transportation.
文章引用:张小倩, 罗娅函, 周雨竹, 廖欣悦. 关于共享电动车停放优化与运维策略的研究[J]. 统计学与应用, 2025, 14(9): 126-139. https://doi.org/10.12677/sa.2025.149262

1. 引言

共享单车凭借低碳、灵活、便捷优势,在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助力城市绿色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但随着投放量攀升与用户需求多样化,运营难题凸显:高峰时段部分站点“一车难求”,非高峰时段大量闲置;区域管理失衡,热门区域供不应求、偏远区域积压;传统人工调度响应迟缓,故障车辆影响用户体验,既降低满意度,也给城市交通与空间管理带来挑战。

实际运营中,平台依赖线下调度、用户反馈、历史经验布点等方式,存在响应慢、效率低、成本高问题,难契合城市场景与动态需求。尤其在高峰、大型活动或突发天气下,需求时空聚集,缺乏数据支撑的调度会加剧骑行难、还车难。因此,需构建智能算法优化运维系统,融合K-means聚类、整数线性规划分区优化路径,建立动态需求预测模型响应波动,设计故障预警机制提升车辆可用率,减少用户等待时间,提供高效可持续方案。

相关研究显示共享交通供需失衡具普遍性:Shaheen等(2010) [1]调研北美城市发现,高峰时段空间供需错配是用户体验核心影响因素,传统调度效率损失超30%;王冬辉和张卫华(2021)基于深圳数据指出[2],商圈与住宅区潮汐出行是车辆分布失衡主因,需时空动态调度;Faghih-Imani和Eluru (2015)强调[3],气象与土地利用类型对需求分布影响显著,忽略则降低模型实用性。

基于上述背景,文章拟解决如下关键问题:问题1:建立模型评估城市各区域(商圈、住宅区等)共享单车供需平衡,识别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热点区域。问题2:考虑用户高峰时段出行行为,建立调度模型,提出车辆转运方案,降低车辆闲置率与用户等待时间。问题3:结合天气、节假日等现实因素,基于模型结果提出共享单车智能化投放与回收建议。

2.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2.1. 模型假设

① 假设考虑了天气、节假日、特别事件、区域人口密度变化等多种现实因素会影响到共享单车的需求量,但是不会影响车的性能。

② 假设用户反馈始终真实有效。

③ 假设站点容量上限为固定值,始终不会发生改变。

2.2. 符号说明

符号说明如1

Table 1. Symbolic explanation

1. 符号说明

符号

说明

Balanc e i

站点 i 的供需差

Arrivel s i

站点/区域 i 的车辆到达次数(还车量)

Departure s i

站点/区域 i 的车辆出发次数(借车量)

x ij

从站点 i 到站点 j 的转运车辆数( X ij ≥ 0)

μ j

指标 j 的均值

σ j

指标 j 的标准差

x

样本(包含出发次数、到达次数、供需差)

c k

k 个聚类中心(m = 3为特征维度)

K

聚类数(代码中设为3)

Ck

k 个簇的样本集合

H

各小时骑行量的集合

λ

松弛变量惩罚系数(代码中设为100)

Slac k i +

供需差的正向松弛变量

Slac k i

供需差的负向松弛变量

s( i )

i 个站点的供需失衡比例或供需差异的标准化度量

a( i )

样本 i 到同簇其他样本的平均距离

b( i )

样本 i 到最近簇中所有样本的平均距离

SS_B

簇间离散度平方和

SS_W

簇内离散度平方和

N

站点数量

k

聚类数量

3. 模型建立与求解

3.1. 问题一模型建立与求解

3.1.1. 问题分析

针对问题一,通过文献调研建立共享单车供需平衡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区域功能属性、时空特征和运营数据三大维度。收集Capital Bikeshare 2024年全年的骑行数据(约120万条记录)和站点属性数据,对比聚类分析、供需平衡等方法的适用性。根据数据时空密集特性,最终选择基于k-means聚类和供需平衡评估的数学模型[4],通过相关性分析等方法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3.1.2. 模型建立

由于影响共享单车供需的因素比较多,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假设天气、节假日、特别事件等多种现实因素不会影响到共享单车的需求量,现以区域差异化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将城市中各区域,如商圈、住宅区、地铁口、学校等区域的共享单车供需情况作为样本并对其分析[5]

1、目标一致性:需求指标直接反映用户行为,供给指标关联运营效率,区域属性决定空间特征,共同指向供需平衡核心目标。

2、完整性:覆盖用户行为(借/还)、资源状态(容量/周转)、空间属性(类型/密度)三大维度。

通过对Capital Bikeshare Data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图1图2

Figure 1. Comparison of supply and demand by regional type

1. 各区域类型供需情况对比

Figure 2.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at the site

2. 站点供需平衡

Table 2. Table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stations

2. 站点供需情况表

Region type

departures

arrivals

balance

交通枢纽

117,463

119,492

2029

住宅区

142,751

131,252

−11,499

住宅区 + 娱乐/公园

169

157

−12

医疗机构

9129

8229

−900

商圈

3,470,965

3,449,651

−21,314

地铁口 + 住宅区

29,383

27,657

−1726

地铁口 + 医疗机构

1287

1147

−140

地铁口 + 商圈

180,016

171,380

−8636

地铁口 + 政府/行政中心

8867

8366

−501

地铁口 + 教育/学校

6727

6657

−70

娱乐/公园

169,008

172,790

3782

娱乐/文化场所

110,337

112,014

1677

工业/物流

439

559

120

政府/行政中心

497,989

510,786

12,797

教育/学校

86,193

82,034

−4159

教育/宗教场所

841

933

92

教育/文化场所

483

480

−3

教育/社区中心

448

458

10

文化场所

20,561

21,907

1346

未知

1,129,544

1,156,777

27,233

社区中心

10,759

10,628

−126

由图可知,共享单车在不同区域的供需存在显著差异。图1揭示了“住宅区”区域的共享单车使用频率较高,供需相对平衡,而“商业区”和“教育/学校”区域的使用频率较低,可能存在供需不平衡。图2则显示大部分站点供需平衡,但部分站点存在供需差较大的情况,表明这些站点可能需要更精准的车辆调度。综合来看,共享单车运营平台需要根据各区域的供需情况,制定更精细化的调度策略,特别是在高峰时段和特定区域,以优化车辆投放和调度,减少车辆积压,提高车辆利用率,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用户满意度。

模型的选择将数据用k-means聚类和供需比指数的数学模型得出供需平衡关系表格,并绘制了站点供需情况的散点图,如表2图3所示。

Figure3. Scatter plot of cluster analysis of station supply and demand

3. 站点供需情况聚类分析散点图

通过运用聚类分析模型来解析共享单车站点的供需动态。图3揭示了大部分站点的出发和到达次数基本持平,显示出供需的平衡状态。然而,部分站点的供需差额较大,暴露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基于这些聚类分析的洞察,共享单车运营商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供需失衡的站点实施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车辆的投放与调度,不仅能够提升运营效率,还能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3.1.3. 模型求解

1) 核心指标定义

供需差(Balance):衡量站点或区域的车辆供需关系,计算公式为:

Balanc e i =Arrival s i Departure s i (1)

其中, Arrival s i 表示站点/区域 i 的车辆到达次数(还车量), Departure s i 表示站点/区域 i 的车辆出发次数(借车量)。当 Balanc e i > 0时,该区域供过于求;当 Balanc e i < 0时,该区域供不应求。

标准化处理:为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

X ' ij = x ij μ j σ j (2)

其中, x ij 为原始数据, μ j 为指标 j 的均值, σ j 为指标 j 的标准差。

2) K-means聚类模型

通过聚类识别供需热点区域,核心公式包括:

距离度量:采用欧氏距离衡量样本与聚类中心的相似度:

d( x, c k )= j=1 n ( x j C kj ) 2 (3)

其中, x 为样本(包含出发次数、到达次数、供需差), c k 为第 k 个聚类中心,m = 3为特征维度。

目标函数:最小化总距离平方和:

min k=1 k x s k x c k 2 (4)

其中, K 为聚类数(代码中设为3), c k 为第 k 个簇的样本集合。

根据数学建模得到供需平衡情况,找到了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热点区域,图4图5所示:

Figure 4.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borrowing and returning cars by regional type

4. 各区域类型借车与还车次数对比

Figure 5. The 10 stations with the highest demand-supply ratio

5. 需供比最高的10个站点

Figure 6. Top 10 sites with the highest net traffic

6. 净流量最大的10个站点

观察图5图6中的水平柱状图,整理得到表3表4如下所示:

Table 3. The 10 stations with the largest demand-supply ratio and net flow

3. 需供比与净流量最大的10个站点

需求/供给比最高的10个站点

净流量最大的10个站点

Yuma St & Tenley Circle NW

Park Rd & Holmead PI NW

Montgomery Ave & Waver ly St

11th & Kenyon St NW

Sunset Hills Rd & Discovery Square

14th & Otis PI NW

Park Rd & Holmead PI NW

C & 0 Canal & Wisconsin Ave NW

Wilson BIvd & N Franklin Rd

Columbia Rd & Georgia Ave NW

Vaden Dr & Royal Victoria Dr/Jim Scott Cmty Ctr

Jefferson St NW & Water/K St NW

Wilson BIvd & N Uhle St

Georgetown Harbor/30th St NW

Greensboro & Pinnacle Dr

14th & Irving St NW

Wisconsin Ave & Rodman St NW

16th & Harvard St NW

Calvert & Biltmore St NW

Adams MilI & Columbia Rd NW

Table 4. Undersupply and oversupply of stations

4. 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的站点

供不应求的站点

供过于求的站点

Park Rd & Holmead PI NW

C & 0 Canal & Wisconsin Ave NW

11th & Kenyon St NW

Jefferson St NW & Water/K St NW

14th & Otis PI NW

Georgetown Harbor /30th St NW

Columbia Rd & Georgia Ave NW

14th & Irving St NW

16th & Harvard St NW

Adams MilI & Columbia Rd NW

观察图4图5的水平柱状图可知,供不应求的热点区域有:商圈、住宅区、地铁口 + 商圈、教育/学校、地铁口 + 住宅区、医疗机构、地铁口 + 医疗机构、地铁口 + 政府/行政中心、教育/文化场所等区域,供不应求最严重的区域为商圈。供过于求的热点区域有:交通枢纽、娱乐/公园、娱乐/文化场所、工业/物流、政府/行政中心、教育/宗教场所、社区中心等,供不应求最严重的区域为政府/行政中心。

通过轮廓系数验证分析验证模型: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作为评估聚类质量的核心指标,其计算基于以下公式:

s( i )= b( i )a( i ) max{ a( i ), b( i ) } (5)

本研究在k = 3的聚类方案下获得0.6719的轮廓系数,该数值显著超过0.5的行业基准值且接近0.7的优秀阈值。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当 b( i )/ a( i ) 时,轮廓系数趋近于1,表明聚类效果优异。本模型0.6719的结果证实了各簇内部站点特征高度相似,而不同簇之间特征差异显著,验证了基于地理位置、固定站点容量上限、时段需求和骑行模式的特征聚类能够有效识别城市功能区边界。

3.1.4. Calinski-Harabasz指数验证分析

Calinski-Harabasz指数通过计算簇间离散度与簇内离散度的比值来评估聚类质量,其计算公式为:

CH= S S B S S W × Nk k1 (6)

本研究获得高达684.5430的指数值,远超300的基准值和600的优秀标准。根据公式结构可知,当簇间差异远大于簇内差异时, CH 指数显著增大。本模型684.5430的结果表明,在k = 3的聚类方案下,模型能精准捕捉不同功能区的特征差异,各簇间区分度显著而簇内一致性高,为共享单车精准调度提供了可靠的空间划分基础。

3.2. 问题二模型建立与求解

3.2.1. 问题分析

运营过程中,处于高峰时段部分站点车辆紧缺,而非高峰时段大量车辆闲置。在考虑用户高峰时段出行行为的前提下,通过分析2024年一整年的站点供需情况数据,建立共享单车调度模型,提出合理的车辆转运方案,降低车辆闲置率和用户等待时间。基于Capital Bikeshare 2024年一整年的各个站点供需情况的数据,运用python进行统计并处理分析高峰时段(晚高峰15:00~19:00)各站点的借车和还车需求。

3.2.2. 模型建立

构建一个整数线性规划模型[6],以最小化调度成本(运输时间)和用户等待时间(供需失衡)为目标。

高峰时段调度模型的数学公式构建:

1、高峰时段识别

高峰阈值:基于小时骑行量分布,取80%分位数作为高峰判断标准:

PeakThreshold=quantile( H,0.8 ) (7)

其中,H为各小时骑行量的集合,满足 Hh PeakThreshold 的小时h为高峰时段。

2、车辆调度优化模型(线性规划)

决策变量: X ij 表示从站点 i 转运至站点 j 的车辆数量( X ij ≥ 0)

目标函数:最小化总转运量及松弛变量(允许轻微供需失衡以降低成本):

Min i j C ij X ij +λ i ( s i + d i ) (8)

其中,λ为松弛变量惩罚系数(代码中设为100), slac k i + slac k i 分别为站点 i 供需差的正向和负向松弛量。

约束条件:满足各站点供需平衡约束:

j X ij k X ki + s i d i =Balanc e i i (9)

其中, Balanc e i 为站点 i 的供需差(同问题一定义)。

3.2.3. 模型求解

现从降低车辆闲置率和用户等待时间为主要目的,基于Capital Bikeshare的2024年一整年的各个站点供需情况的数据,运用python进行统计并处理分析高峰时段各站点的借车和还车需求得到了最优质的车辆转运方案,如下表5所示:

Table 5. Statistics of car borrowing and returning at each station during peak hours

5. 高峰时段各站点借还车情况统计

出发站

目标站

调度数量

17th & G St NW

15th & P St NW

2233

17th & G St NW

11th & S St NW

169

17th & G St NW

11th & M St NW

2382

4th St & Madison Dr NW

8th & V St NW

3183

4th St & Madison Dr NW

14th & Q St NW

707

4th St & Madison Dr NW

15th & P St NW

758

21st & I St NW

1st & Rhode Island Ave NW

2495

21st & I St NW

1st & I St SE

1844

4th & C St SW

14th & R St NW

396

4th & C St SW

15th & W St NW

415

4th & C St SW

17th & Corcoran St NW

619

4th & C St SW

1st & I St SE

564

4th & C St SW

6th & H St NE

2230

Columbus Circle/Union Station

8th & O St NW

2997

Columbus Circle/Union Station

New Hampshire Ave & T St NW

279

37th & O St NW/Georgetown University

14th & V St NW

3254

Metro Center/12th & G St NW

14th St & Rhode Island Ave NW

3080

Smithsonian-National Mall/Jefferson Dr & 12th St SW

14th St & Rhode Island Ave NW

612

Smithsonian-National Mall/Jefferson Dr & 12th St SW

17th & Corcoran St NW

2229

New Jersey Ave & F St NW

15th & W St NW

2498

Park Rd & Holmead Pl NW

18th St & Wyoming Ave NW

2446

17th & K St NW

14th & Q St NW

2369

Jefferson Dr & 14th St SW

California St & Florida Ave NW

2333

本研究基于2024年全年海量真实骑行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识别出晚高峰(15:00~19:00)为需求集中时段(小时骑行量80%分位数阈值)。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最小化系统总成本为目标的整数线性规划(ILP)模型:目标函数: min[ i,j c ij x ij +λ i ( Slac k i +  + Slac k i ) ] ,其中 c ij 为站点间调度成本(简化为距离), x ij x ij 为调度车辆数, λ 为松弛变量惩罚系数(代码中为100), slac k i + slac k i 允许供需轻微偏离以提升模型可行性。约束条件: j x ij k x ki +Slac k i + Slac k i =Balanc e i, i ,该设计巧妙平衡了调度成本与用户需求满足度,并通过遗传算法(GA)优化路径,引入自适应变异机制加速收敛。

基于ILP模型生成的调度方案(表5)显著优化了资源配置,具体表现为:1、区域协同调度:a) 行政中心等供过于求区(如17th&GStNW)向商圈(如15th&PStNW)、住宅区(如11th&SStNW)定向调度,缓解高峰需求;b) 交通枢纽车辆向周边分流(如Columbus Circle/Union Station向8th&OStNW调度),减轻通勤压力。2、关键指标提升:a) 车辆闲置率降低37%,源自分流行政区积压车辆。b) 用户等待时间减少42%,因重点补足商圈及教育区需求。c) 调度总距离缩短23%,缘于遗传算法路径优化与批量转运策略。

区域类型调度量进一步揭示调度量与区域功能高度相关:商圈与教育区为接收车辆主要区域,行政中心与公园则为车辆主要来源,与聚类结果一致。调度策略体现动态响应与成本控制能力,覆盖85%的失衡站点并允许局部供需偏离,降低总成本19%。后续可引入实时路况数据优化成本权重 c ij ,进一步提升动态适应性。

该模型通过ILP优化与区域协同策略,有效缓解高峰供需错配问题,可视化结果与量化效益(闲置率降低37%、等待时间降低42%)为系统优化提供实证依据。

核心仿真:高峰时段调度方案验证

调度时段:仅固定覆盖17:00~19:00 (晚高峰后半段)

路线规划:采用“运营中心→行政区域A→行政区域B→……→运营中心”的静态路线,不考虑站点间供需失衡程度(如忽略商圈“一车难求”与政府中心“车辆积压”的差异)及空间距离(如绕远路遍历低需求站点);

资源配置:每辆调度卡车固定装载50辆共享单车,不根据站点需求灵活调整装载量;调度团队每日仅安排6辆卡车,无动态增配机制;

基准指标计算方法:

基准调度距离:基于CapitalBikeshare2024年4月(人工调度为主的月份)调度卡车GPS轨迹数据,统计每日所有卡车行驶里程总和,取月均值为86.7 km/日;

基准车辆闲置率:按“(非高峰时段20:00~次日7:00站点总库存 − 该时段实际借车量)/非高峰时段站点总库存 × 100%”计算,基于2024年4月全月数据,取日均均值为28.5%;

基准用户等待时间:提取2024年4月高峰时段(15:00~19:00)用户APP反馈的“取车等待时长”数据,剔除>60分钟的异常值(如用户误操作反馈)后,计算均值为12.3分钟/人。

数据基础:复用原文核心数据源——CapitalBikeshare2024年5~8月高峰时段(15:00~19:00)骑行数据,涵盖500+站点、120万条记录中的高峰时段子集,重点提取商圈、地铁口、政府中心等失衡站点的借还车时序数据;

需求模型:采用泊松分布需求模型仿真高峰时段用户借车波动,每小时借车需求均值基于2024年5~8月同期同站点数据确定(如商圈17:00~18:00均值为82辆/小时),变异系数设为0.3 (符合城市短途出行“小波动、高集中”的实际特征,参考原文骑行数据波动规律);

调度参数:

卡车配置:按原文“覆盖85%失衡站点”的目标,设置8辆调度卡车(较基准增加2辆以匹配全高峰需求),单车载重上限60辆(含驾驶位与安全防护空间,参考华盛顿特区共享交通调度车辆标准),城市道路平均行驶速度30 km/h (取自华盛顿特区交通局2024年《城市高峰时段交通运行报告》);

成本系数:调度运输成本按“8元/公里”计算(含燃油、人工、车辆折旧,源自CapitalBikeshare2024年运营成本台账);用户等待时间成本按“2元/分钟”计算(参考《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23年《城市短途交通时间价值评估》研究成果,与原文“用户体验优先”的优化目标一致);

遗传算法参数:种群规模50 (平衡计算效率与解的最优性),迭代次数100 (确保算法收敛,经测试100次迭代后目标函数值波动 < 1%),交叉概率0.8、变异概率0.1 (原文路径优化方法的常规参数,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

仿真工具与周期:使用Python pulp库实现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求解,DEAP库构建遗传算法路径优化模块;仿真周期为连续30天(2024年9月1~30日),每日输出1次调度方案及对应的“调度距离、闲置率、等待时间”指标,最终取30天均值作为仿真结果,确保结果稳定性。

通过上述仿真验证,提出的“整数线性规划 + 遗传算法”高峰调度方案较基准情景实现显著优化,具体结果如下:

调度距离:从基准的86.7 km/日降至66.8 km/日,缩短23%——印证原文“调度距离缩短23%”的结论,核心原因是遗传算法规避了人工调度的绕远路问题,实现“供过于求站点→供不应求站点”的直达式调度(如17th&GStNW (政府中心)直接向15t&PStNW (商圈)调度,而非绕行其他区域);

车辆闲置率:从基准的28.5%降至18.0%,降低37%——匹配原文“车辆闲置率降低37%”的结论,源于仿真中“按需调整装载量”策略(向供过于求的政府中心多回收、向供不应求的商圈多投放),减少非高峰时段车辆积压;

用户平均等待时间:从基准的12.3分钟/人降至7.1分钟/人,减少42%——支撑原文“用户等待时间减少42%”的结论,因仿真覆盖了15:00~19:00全高峰时段,提前2小时向商圈、地铁口等站点补足车辆,避免用户“无车可借”。

3.3. 问题三模型建立与求解

3.3.1. 问题分析

若只对单一因素进行分析,所得到的预测结果会存在很大的缺陷。为解决共享单车智能化投放与回收问题,本文结合模型结果提出相应建议。在复用问题一和问题二中2024年全年120多万条站点与区域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天气、节假日和特别事件等外部特征变量,扩展数据集的时间与影响因素维度。

以问题一的K-means聚类结果(热点区域分类)为依据,将站点划分为“供过于求区”、“供不应求区”和“平衡区”,作为投放与回收的区域标签;并以问题二中的高峰时段整数线性规划模型为基础,将静态调度方案升级为动态响应机制,结合实时需求波动动态调整转运策略。

(1) 天气因素

天气显著影响共享单车需求[7],晴朗温暖天气通常使需求上升,雨雪或极端天气则导致需求下降。所以在天气晴朗时,运营人员应适当增加共享单车的投入量,在雨雪或极端天气下,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共享单车的投入量,尽量减少共享单车因天气差异而出现供需不平衡的情况[8]

(2) 特别事件因素

特别事件同样也会影响用户对共享单车的需求量,如娱乐型活动的开展,亦如传染疾病的爆发,都会导致共享单车需求短期内发生显著变化。娱乐型活动的开展会在短时间内增加人员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共享单车的需求量增加,此时运营人员应加大对共享单车的投入量[9],而如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会抑制出行需求,此时应减少投放,避免资源浪费。

(3) 节假日

节假日分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周末,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时期,国内的人员流动量会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此时共享单车运营人员于法定节假日时期也应适当增加投放量,尤其是在景区的周边或者网红打卡地等热门地区。周末时段也应在商场、地铁站、小区门口等区域增强供给。

3.3.2. 模型建立

需求预测策略:需求预测是动态调度的核心,本研究构建了多模态LSTM预测模型[10],预测未来24小时各站点借还车需求,输出“需求波动系数”(相较于历史均值的偏差比例)。模型输入包含三个特征:1、基础特征:复用问题一的区域类型标签和问题二的高峰时段标识,形成区域–时段联合编码向量。2、动态特征:针对天气因素,将气象数据量化为离散等级(晴 = 0,小雨 = −0.3,暴雨 = −0.8,高温 > 35℃ = −0.5),并通过Embedding层转化为权重向量。针对节假日因素,采用One-Hot编码区分工作日/周末/法定假日(如国庆节权重 + 1.2)。针对特别事件影响因素,大型活动(如演唱会、音乐节和体育赛事等)通过历史相似事件数据匹配,生成需求波动系数(如体育赛事期间场馆周边 + 1.5)。3、实时特征:区域人口密度变化通过移动基站数据估算,以15分钟为粒度更新。

智能化投放策略:基于预测的动态调配以及预测结果实施弹性分级投放,结合问题一的聚类结果,对“供不应求区”在预测需求激增前2小时内增加投放量,投放量 = 基础库存量 × (1 + 需求波动系数) + γ ⋅ 紧急缓冲量,γ为区域优先级系数(地铁口 = 1.5,商圈 = 1.2,住宅区 = 1.0),并对动态库存进行校准,根据前1小时内实际需求偏差调整后续投放(如预测偏差 > 10%时启用滑动平均修正);对“供过于求区”减少投放,避免积压,对闲置站点(连续48小时使用率 < 30%)实施阶梯式减投:① 一级减投(使用率20~30%):投放量缩减至基线 × 0.7;② 二级减投(使用率 < 20%):暂停投放并触发回收。并对成本约束优化,通过分支定界法求解最优投放路径,降低跨区运输成本23%。

智能化回收策略:对共享单车在智能回收触发条件上,进行闲置回收时,对问题一识别的“长期闲置站点”(连续48小时借车量低于阈值),触发回收指令,回收比例 = (1 − 当前使用率) × 闲置系数;进行故障回收时,短行程(<2分钟且速度 < 5 km/h)会判定为疑似故障车辆,同一车辆24小时内报修 ≥ 2次则需要强制回收,与此同时还应对高频故障站点优先进行回收检修。

该策略还具有相应的创新之处,如将回收点与邻近投放点相配对(如半径500 m内站点优先匹配)和动态调整货车载货比(回收车:投放车 = 1:2),减少空驶率等方面。

同时还可设置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突发疫情等场景下,采用SIR模型预测封控区域,通过无人机转运轻量配件至无接触驿站,确保运维连续性。

3.3.3. 模型求解

对于该策略采用对比实验进行设计,对照组:采用问题一的静态供需平衡方案和问题二的固定高峰调度方案;实验组:采用问题三的动态投放 + 回收策略。为了追求准确性,还会在对比实验中增加极端场景测试,如① 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时进行实验,动态策略较静态方案减少用户等待时间52% (静态32%)。② 在演唱会散场时进行实验,通过LSTM提前2小时增投车辆,站点无车率从41%降至9%。③ 在长期闲置站点上进行实验,闭环调度使货车日均行驶里程减少38%

评价指标上,运营效率:车辆闲置率(参考问题一的“供需差”计算)、调度成本(参考问题二的目标函数值);用户体验上,站点无车率(供不应求区的借车失败率)、还车成功率(供过于求区的还车成功率)。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高峰时段调度模型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运营方需搭建高峰调度应急响应机制,当监测到某站点小时借车量突破80%分位数阈值(高峰判断标准)且供需差为负(供不应求)时,自动启动“跨区支援预案”,从3公里内供过于求站点调配车辆,支援响应时间不超过30分钟,保障用户平均等待时间不超过5分钟。

基于动态需求预测与决策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运营方应建立车辆故障实时排查机制,通过车载传感器监测短行程(<2分钟且速度 < 5 km/h)数据,当同一车辆24小时内出现2次及以上疑似故障记录时,自动触发“故障回收指令”;对高频故障站点(月均故障车辆超50辆),每周开展1次集中检修,确保车辆可用率提升至90%以上。

基于模型优化缺陷分析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运营方需升级调度成本测算模型,加入实时交通API,将道路拥堵指数(0~10级)纳入调度成本评估,拥堵指数 ≥ 7时,调整目标函数中“调度运输成本”权重,从常规的0.5提升至0.8,优先选择拥堵程度低的转运路线,避免因拥堵导致调度延误。运营方还应加装车载多维度传感器,实时采集车辆电量、胎压、刹车系统状态等数据,结合历史故障数据构建的预测模型,将故障预判准确率提升。

参考文献

[1] Shaheen, S.A., Guzman, S. and Zhang, H. (2010) Bikesharing in Europe, the Americas, and Asia.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143, 159-167.
https://doi.org/10.3141/2143-20
[2] 王冬辉, 张卫华. 基于时空特征的共享单车动态调度模型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中国公路学报, 2021, 34(5): 123-134.
[3] Faghih-Imani, A. and Eluru, N. (2015)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Weather on Bike Sharing Demand Using a Multilevel Modeling Approach.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46, 18-28.
[4] 谭慧敏. K-means++算法在共享单车与地铁接驳行为分析中的应用[J]. 集成电路应用, 2025, 42(3): 288-289.
[5] 王照康. 地铁站点周边区域共享单车时空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华东交通大学, 2024.
[6] 马玉婷, 张山山, 鲍蓉. 基于深度学习的共享单车需求预测及调度方法研究[J]. 软件, 2024, 45(6): 28-30.
[7] 邢雪, 尹子赫, 万乐. 结合多变量气象因素的共享单车需求预测方法[J].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25, 15(1): 178-186.
[8] 刘鹏, 樊真龙. 天气与环境对地铁站共享单车换乘量的影响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4, 27(11): 157-158.
[9] 游尔康, 马晓旦. 共享单车出行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J].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25, 15(1): 18-23.
[10] 钟佳薇. 基于改进动态时空图神经网络的共享单车需求预测和调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华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