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Cross-Border E-Commerce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推动下,农村跨境电商已成为连接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的重要纽带。人才开发既是推进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等乡村振兴总要求的关键抓手。本文强调以需求评估、赋权增能、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激活为核心方法,系统分析农村跨境电商人才供给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机制。研究发现:当前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滞后已成为制约乡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瓶颈;社会工作方法可在识别在地需求、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支持网络及促进人才在地留用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为此,本文从政府、高校、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协同出发,提出“社会工作 + 产教融合”的整合性人才培养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务经验与政策建议。
Abstract: Driven by the dual impetu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cross-border e-commer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ink connec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alent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 strategic resource for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merce, but also a key starting point for realizing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uch as “prosperous industries, affluent lives,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core methods of demand assessment, empowerment,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activation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supply of rural cross-border e-commerce talent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current lag in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e-commerce talents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the sustainabl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social work methods can play a unique role in identifying local needs, integrating multiple resources, building support networks, and promoting the retention of talents in the local area. Therefore, starting from the collabor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commun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tegrated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of “social work +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iming to provide replicabl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沈佳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9): 1381-1387.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93054

1. 引言

在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双重背景下,农村跨境电商作为连接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的重要纽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从2013年《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到2022年新增33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24年《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要培育农村电商人才,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1]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之一,居于“五大振兴”的核心地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2]。农村跨境电商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网络、物流、资金等硬件投入,更离不开一支既懂农业又懂国际贸易、数字营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人才既是激活乡村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第一资源”,也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当前,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直接影响乡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可持续增收。在此背景下,研究并构建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是破解人才供需矛盾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乡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并从政策支持、教育创新、产教融合等维度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破解人才供需矛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农村跨境电商人才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第一资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五大目标”的催化剂。

2. 农村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分析

2.1. 农村跨境电商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近年来,我国农村跨境电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交易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万亿元,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16.1%,2023年农村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突破2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1。从区域分布看,东部沿海地区占据主导地位,贡献了全国65%以上的农村跨境电商交易额,而中西部地区虽然起步较晚,但增速较快,部分农产品主产区如广西、云南等地通过跨境电商实现出口增长超过30%。在品类结构方面,农产品跨境电商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水果、茶叶、手工艺品等品类表现突出,如广西螺蛳粉2023年通过跨境电商出口增长超过200%2。然而,物流成本高企、国际支付不便、品牌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跨境电商的进一步发展。

2.2. 农村跨境电商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农村跨境电商的发展依赖于互联网、物流、支付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截至2023年,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2%,较2020年提升10个百分点,但仍显著低于城镇地区78.5%的水平。在物流方面,全国已建成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2400余个,但农村跨境电商仍面临“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特别是冷链物流覆盖率不足20%,导致生鲜农产品跨境运输损耗率居高不下。政策支持方面,自2014年以来商务部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截至2023年全国已设立超过1600个示范县,覆盖90%以上的贫困地区3。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如浙江义乌、广东汕头等地已形成较成熟的农村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然而,政策落地仍存在不均衡现象,部分地区因缺乏专业人才和配套服务,导致政策红利未能充分释放。

2.3. 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跨境电商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行业发展。根据商务部2023年数据,全国农村电商从业人员中具备跨境电商运营能力的不足10%,既懂农业又懂国际贸易和数字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从人才结构看,本地农户普遍文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返乡创业者虽具备一定电商经验,但缺乏跨境支付、国际物流等专业知识;外来专业人才则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农村地区吸引力不足[3]。培训体系方面,现有培训多由政府主导,内容以基础电商操作为主,缺乏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国际供应链管理等进阶课程,且培训方式多为短期讲座,缺乏长期跟踪和实战指导。更严峻的是,由于农村地区薪资水平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超过60%的农村电商从业者表示愿意前往大城市发展,这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跨境电商的可持续发展。

3. 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

3.1. 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农村跨境电商人才供给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普遍缺乏返乡就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80%的电商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城市就业,仅有不到15%愿意考虑农村工作机会。这种“城市偏好”主要源于传统观念影响、职业发展空间限制以及生活条件差异等因素。另一方面,现有农村从业者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农村跨境电商从业主体中,4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占比超过60%,这部分人群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学历水平低(初中及以下学历占72%)、数字技能掌握度低(仅38%能熟练使用电商平台)、外语能力低[4]。这种供需错配导致农村跨境电商发展面临严重的人才瓶颈,特别是在国际贸易、数字营销等专业领域的人才缺口更为突出。

3.2. 教育培训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

现行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在高等教育层面,全国开设跨境电商专业的328所高校中,仅23所设置了涉农电商方向,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三重三轻”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重通用轻特色、重技术轻农业。某省调研数据显示,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中涉农内容占比不足8%,实践课时仅占总课时的28%。在职业培训层面,现有的农村电商培训项目存在内容碎片化(完整课程体系覆盖率不足40%)、形式单一化(线下集中培训占比82%)、效果短期化(培训后3个月技能留存率仅31%)等问题[5]。更严重的是,高达65%的培训项目未能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设计差异化课程,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培训体系与产业需求的脱节,直接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3.3. 基础设施与保障机制不完善

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还面临着硬件设施和制度保障的双重制约。在基础设施方面,全国仍有12%的行政村未通宽带,32%的农村电商服务站缺乏必要的电脑设备,农产品冷链物流覆盖率不足25%。这些硬件短板严重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导致78%的实训课程只能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在制度保障方面,校企合作机制存在“三难”困境:企业参与难(合作企业持续参与率仅41%)、师资建设难(“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30%)、效果评估难(仅19%的院校建立了科学的培训效果跟踪体系)。此外,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也是重要制约因素,调查显示农村跨境电商从业者的平均收入仅为城市同行的68%,且缺乏职业发展通道,这是导致人才留存率低(年均流失率达42%)的关键原因[6]

3.4. 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显著

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经济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训资源覆盖率超过75%,人才密度达到每万人23人。而中西部地区则面临更大挑战:培训资源覆盖率不足35%,人才密度仅为每万人7人。这种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财政投入差距(东部地区人均培训经费是中部的2.3倍);二是企业参与度差异(东部校企合作项目数量是西部的4.6倍);三是数字鸿沟明显(东部农村网络普及率比西部高28个百分点) [7]。这种不均衡发展格局不仅制约了整体人才培养效果,还可能加剧区域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差距。

4. 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解决路径

4.1. 应对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

4.1.1. 吸引高校专业人才返乡

各地政府可设立“农村跨境电商人才返乡创业启动基金”,为返乡从事跨境电商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资助他们开展创业项目。同时,打造一批高标准的人才公寓,以较低租金租给返乡人才,解决他们的住房难题。

为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定期组织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参加行业峰会,邀请知名电商专家、企业高管分享前沿动态和成功经验。另外,搭建跨境电商项目申报平台,对优秀的创业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将项目做大做强,提升返乡人才在农村跨境电商领域的成就感和发展前景。

在改善生活条件方面,建设现代化的农村社区,配备健身房、图书馆、咖啡馆等休闲娱乐设施。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支教活动或建立远程教育合作,解决返乡人才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与城市知名医院合作,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方便返乡人才获得医疗支持,从多方面缩小城乡生活差距。

4.1.2. 提升现有农村从业者素质

为弥补现有农村从业者知识储备不足,开展流动课堂,组织专业老师深入农村,针对45岁以上中老年从业者开展小班教学。从认识电脑、手机等基础设备教起,一步步引导他们掌握电商平台的基本操作。同时,开发专门的“农村跨境电商实用外语手册”,结合简单的商贸场景,教授常用外语词汇和语句,方便他们在实际业务中使用。

建立“一带一”帮扶制度,鼓励返乡大学生、年轻创业者与中老年从业者结成帮扶对子[8]。帮扶者每周利用线上视频或线下上门的方式,对被帮扶者进行电商操作技能指导,分享市场动态和新兴营销方法,助力中老年从业者跟上电商发展步伐。例如,传授农产品图片处理技巧、网络直播销售的要点等,提升中老年群体的综合业务能力。

4.2. 改善教育培训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状况

4.2.1. 优化高校课程设置

各高校跨境电商专业应加强与农村产业的联系,邀请农村企业家、农业专家参与制定课程内容。例如,新增“农产品跨境市场分析与定位”“特色农产品跨境包装设计”等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产品在跨境市场中的特性与要求。

大力建设实践基地,与农村电商企业共建共管。安排学生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参与企业跨境电商的全流程操作,如产品选品、平台运营、客户服务等。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保障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2. 改进职业培训模式

对于农村电商培训项目,整合各类优质培训资源,邀请行业内的实战专家,根据本地农村跨境电商的实际特点,编写一套系统、全面的培训教材。教材内容涵盖从电商平台注册到复杂的跨境营销策划等多层级知识,满足不同基础从业者的学习需求。

改变单一的线下集中培训形式,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生动有趣的线上培训课程。课程时长控制在15~30分钟,方便从业者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同时,每月线下组织一次案例分析研讨会,邀请当地成功的跨境电商从业者分享经验,并对经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讨论和解答。

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开展分层培训。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采用图片、视频、实地演示等直观教学方式,一步一步引导他们上手操作。对于文化程度较高且有一定电商基础的农民,开设高级运营、大数据分析等进阶课程,通过实地参观优秀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等方式,提升他们综合运营能力。

4.3. 完善基础设施与保障机制

4.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联合通信运营商,通过政策补贴和资金支持,加快未通宽带行政村的网络覆盖工程。为偏远地区的农村电商服务站提供电脑设备捐赠或优惠购置政策,确保每个服务站都配备足够数量和性能良好的电脑设备。

与物流企业合作,在农产品生产集中区域建设低温预冷设施和小型冷库。鼓励当地企业或合作社购置冷藏运输车辆,或对使用冷链物流服务的农户给予部分运费补贴,逐步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普及程度,为农产品跨境运输提供保鲜保障,确保实践教学能够涉及真实的冷链物流操作环节。

4.3.2. 强化制度保障与激励

为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建立校企合作对接平台,为院校和企业提供便捷的沟通渠道。由政府牵头,定期组织校企合作洽谈会,促成合作项目。出台政策要求企业按一定比例接收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挂职锻炼,同时规定院校必须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服务,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为鼓励企业优秀电商人才到院校兼职授课,给予兼职教师课时补贴,并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和职称评定的优惠政策。对于院校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在挂职期间保留原工资福利待遇,并将挂职成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打造更多“双师型”教师。

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从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多维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企业定期向院校反馈学员的工作表现和技能需求,帮助院校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人才激励方面,当地政府与企业共同制定灵活多样的薪酬制度,给予从业者业务提成、绩效奖励等。设立“农村跨境电商突出贡献奖”,对业绩突出的从业者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并在当地媒体广泛宣传[9]。同时,制定职业晋升标准,例如从初级的电商操作员到高级的跨境电商运营总监,明确每个阶段的晋升条件,为从业者提供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增强他们在行业内长期发展的动力。

4.4. 缓解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4.4.1. 平衡财政投入

建立中西部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训专项基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通过专项基金,为中西部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训项目提供启动资金,补贴培训师资聘请、教材编写、场地租赁等费用。同时,设立“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发展奖励基金”,对在培训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员和培训机构进行奖励,提高各方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中西部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领域,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对中西部进行捐赠或开展合作项目。例如,对参与中西部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训的爱心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并支持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

4.4.2. 提高中西部企业参与度

出台针对性的区域优惠政策,对在中西部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土地使用上优先保障其建设电商产业园区、培训基地等项目。在税收方面,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减免优惠,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例如对于新建的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前三年免征相关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加强区域合作,鼓励东部企业与中西部企业开展结对帮扶。东部企业向中西部企业输出先进的电商运营模式、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之共建跨境电商培训中心,共享培训师资。政府可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于帮扶效果显著的合作企业给予资金奖励,激发东部企业参与中西部校企合作的热情。

5. 结语

农村跨境电商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乡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打造一支既懂农业生产又精通国际贸易的数字商务人才队伍,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新的活力。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创新培养、龙头企业深度参与、社会力量协同推进。随着全球数字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跨境电商模式的持续创新,对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国际视野和实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应当立足农村实际,构建更加开放、灵活、可持续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育具备农产品品牌运营、跨境平台操作、国际物流管理等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农村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同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愿意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NOTES

1数据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p/0JPOMQMJ.html。

2数据来源:中研网https://www.chinairn.com/hyzx/20240202/164036972.shtml。

3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2023年中国城乡网民规模:城镇网民规模占网民整体的70.2%,中商情报网。

参考文献

[1] 游雅娟. 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困境及完善路径[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3): 119-122.
[2] 孟波, 康春鹏. 论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区域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选择——以青岛市为例[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3): 25-31.
[3] 石浚义. 国际电子商务与国际物流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 物流科技, 2023(12): 65-68.
[4] 彭进. 西南地区农村居民就业状况及保障措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2021.
[5] 王巍. 碎片化背景下的服务电商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以滴滴打车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6.
[6] 吴暇, 韩塞北. 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现状调研与优化机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 41(9): 48-50.
[7] 杜凤蕊.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19): 59-61.
[8] 邱春红. 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33(2): 54-57.
[9] 许良, 唐磊. 基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电商生态系统的发展对策研究——以辽宁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 30(10): 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