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很XX了”看国内网络语言生活动态演变与治理路径
The Dynamic Evolution and Governance Path of Domestic Online Language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那很XX了”
DOI: 10.12677/ml.2025.1391004, PDF, HTML, XML,   
作者: 郭佳鹭: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语言模因语义泛化语用功能语言治理Internet Slang Language Meme Semantic Generalization Pragmatic Function Language Governance
摘要: 数字技术深度重构社会交往模式,网络空间已成为语言生活的核心场域,为语言研究提供丰富资源。本文以模因论为框架,结合数据采集系统,聚焦新兴网络流行语“那很XX了”(如“那很有生活了”“那很坏了”),考察其传播机制、流行动因及其对网络语言生态的影响。本文认为网络语言治理需在创新与规范间寻求平衡,构建开放包容而又规范有序的数字语言生态,推动语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Digital technology has profoundly restructured social interaction patterns, and cyberspace has become the core field of language practice, providing abundant resources for language research. Taking memetics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integrating data collection system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merging Internet catchphrase “那很XX了” (e.g., “那很有生活了”—“That’s so full of life”, “那很坏了”—“That’s so bad”) to examine its dissemination mechanism,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ts popularity, and its impact on the online language ecosystem.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governance of Internet language needs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innov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 a digital language ecosystem that is open and inclusive while standardized and orderl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文章引用:郭佳鹭. 从“那很XX了”看国内网络语言生活动态演变与治理路径[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497-50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1004

1. 网络用语与线上语言生活

语言研究离不开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记录,语言生活作为语言研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研究素材。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生活的范围逐渐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国内学界对“网络语言生活”的关注度显著提升,研究视角日益多元,形成了对网络语言现象、影响与治理的系统性探讨。戴曼纯(2024)指出网络语言生活是数字时代语言实践的新形态,具有动态多变、创新迭代、场域拓展等核心特征[1]。网络语言并非静止符号,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小众文化及用户需求的动态文化现象,赵呈晨(2022)认为网络语言正经历着“生产–跨语义传播–嵌构”的循环过程[2]。网络语言的大范围使用在丰富语言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系统和语言生活产生了深刻冲击,张可菲(2019)指出其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特点增强了表达活力,但也带来了语言粗鄙化、规范弱化等争议[3]。网络语言的部分复杂性对语言治理提出挑战。刘昌华(2021)强调官方治理主体仍是核心力量,需明确其治理范围和行为[4]。语言治理目标在于构建开放包容、和谐高效、多元平等、规范有序的数字空间语言生活模式[5],这不仅涉及语言本体规范,更需关注治理主体协作与综合治理框架的建立。综上来看目前学界关注对网络语言的宏观治理而缺少个例分析。

最近“那很XX了”的结构,尤其以“那很有生活了”为典型代表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此外还有“那很坏了”“那很幸福了”“那很有爱了”等变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有趣的网络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多用于不理想状态下的自嘲语境,带有戏谑色彩,“那很XX了”结构简单,适用语境多样,在形式上开放灵活,语义上模糊可变,反映语用学上的模因现象。作为新时期的网络热门用语,本文拟从这一个例的传播过程与动因,探究现今网络语言生活的发展新动态。

2. “那XX了”的传播与流行动因

(一) “那XX了”的传播机制

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meme,最早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提出的,意在解释在文化传播中人们如同基因复制一样复制模仿学习他人的表达方式,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基因,并且不断地传播复制内化,从而达到一种文化传播的目的,形成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网络的发展,交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传播上更加便捷和快速,流行语便成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那很XX了”系列的起源是“那很好了”。“那很好了”出自视频博主马木提的一期视频,他在读粉丝留言时,用“她是我的老婆,跟别人跑了,那很好了,你没本事,我也没办法”这样的言论来安慰一位老婆跟人跑了的粉丝。其独特的安慰方式与话题本身形成巨大反差,触发网络群体模仿,“那很好了”逐渐成为了网络热门的调侃式安慰语,以夸张对比消解负面情绪。“那很XX了”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直接使用、语义泛化、格式框填三种。

1) 直接使用

在BCC语料库检索“那很XX了”的相关表述,多为根据具体语境的意思表达原始语义直接使用,例如:

(1) 如果你不想结婚,那很抱歉了,我可没那份闲情逸致替你当挡箭牌。(BCC)

(2) 他们说可以用榔头去敲,像和尚敲木鱼一样,那很不错了。(BCC)

(3) 北京直达桐乡,再坐公交k282可到乌镇,那很方便了。(BCC)

例(1) (2) (3)的“那很XX了”表达的是对前文具体指代的某事或某物的评价,在语义上是肯定或者中性的,并无引申义。例(1)表达的是陈述对象“我”对听话人“你”如果不想结婚这件事情的态度,是中性的个人评价。例(2)表达的陈述对象对“可以用榔头去敲”这件事的赞赏。例(3)“那很方便了”表达的是陈述对象对交通路线便利程度的赞赏。

2) 语义泛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各类使用场景也日益丰富多样,涵盖了工作、学习、娱乐、社交等多个领域,这些场景在不同的语境下对网络应用提出了更为复杂和多元的需求。“那很XX了”的语义也变得更为丰富了。

(4) 今天上学感觉浑身清爽特别轻松还以为自己终于要开窍了结果到教室发现忘记背书包了,那很命苦了

(5) 其实课代表是不会写作业的,那很腐败了

(6) 那很漂亮了!顺便又致敬老艺术家了

例(4)中的“那很命苦了”并不是真的命苦,而是意在调侃自己忘拿书包的尴尬处境。例(5)“那很腐败了”是对课代表并不会写作业这件事情的讽刺。例(6)结合视频背景,“那很漂亮了”是对视频中创作者烧制的瓷器的赞美,同时也暗讽了模仿该创作者视频风格的博主。

3) 格式框填

“那很XX了”中的“XX”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词、短语、句子各种成分都能进入到句子和句式中,例如:

(7) 没有看过都敢1000的买,那很爱了

(8) 原来是杀手啊,那很专业了

(9) 市中心吗,那很热闹了

(10) 在南京找的酒店一开淋浴就放荷塘月色,那很有意境了

(11) 还放个气球做装饰那很有生活了

(12) 那很爱玩烂梗了

(13) 那很双全其美了

(14) 那很活学活用了

(15) 那很堂吉诃德了

(16) 真的吗,那很公式了

(17) 那很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18) 老奥的颅顶又秃又把额头遮成三角形那很便利店饭团了

(19) 侃爷上海演唱会嫌雨太大提前退场,那很大腕了

(20) 你的意思是,离完结只剩6集情况下,44集是个总集篇?那很“游刃有余”了

例(7)中的“爱”是动词,“那很爱了”意在讽刺该行为的不合理性。例(8) (9)中的“专业”“热闹”均为形容词,例(10) (11)中的“有意境”“有生活”属于“有 + 名词”,例(12)中的“双全其美”是固定短语,例(13)中的“爱玩烂梗”是动词性短语,例(14)中的“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俗语谚语。

其中的例(13) (14)中填入的“XX”都为非程度义的部分,从语法角度来说“很”后面常加心理活动动词、性质形容词、能愿动词,来表示心理区间程度,而在统计语料中发现像例(13)到例(20)这样的临时表达,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在微博分不同时段采集相关表述1000条,采集器采集页面如下图1,采集结束之后导出表格形成数据集如图2

Figure 1. Data acquisition interface of the data logger

1. 数据采集器采集界面

Figure 2. Collected dataset

2. 采集数据集

为了减少无关信息的干扰,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清洗,首先从文本中移除常见的停用词,停用词指在文本中频繁出现但对文本内容分析贡献较小的词汇,如“的”、“是”、“在”等。本文参考百度停用词表,清除文本中的标点符号、特殊字符和表情符号,同时适当地处理文本中的链接和用户信息,以保护用户隐私并减少无关信息。最后根据数据集的特定内容进行了定制化调整,保留“那很XX了”这一特定表述。经过数据清洗之后获得有效数据502条,清洗后所获数据如图3

Figure 3. Sample of the cleaned dataset

3. 清洗后数据集样例

在有效数据中筛选“XX”都为非程度义的部分,发现该表述占比较少,但鉴于该现象具有显著特殊性,因此有必要进行研究分析。在“那很XX了”这种结构中突出了原概念义中的细节,例如“那很赔了夫人又折兵了”突出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性质和影响。在“那很公式了”和“那很便利店饭团了”中突出的是“公式”的特性即重复、机械,“便利店饭团”的形状。结合“很 + 名词”,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能进入该结构的名词或者俗语谚语都是隐喻了事物的某种特性,在特殊语境下,这一名词范畴所包含的某种特性在“很”的作用下被激活凸显,是语义范畴广泛性和动态性的体现。从语法学角度来说名词具有性质义,“那很N了”凸显的是名词的性质义。

通过以上大量例句的分析可以得出“那很XX了”经过复制和类推阶段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语言模因,该结构中的“XX”成分众多,且复制类推性很强,在交际中广泛使用。

(二) “那很XX了”传播动因

1) 内部原因

语言表达遵循经济性原则,在网络背景下语言更要求经济、简洁快速,体现出语言经济学的语言网络效应及其省力原则和均衡原则[6]。从形式上来说“那很XX了”短小精悍,易于理解,简约的使用就是在交际中进行言语的有效选择,以达到最好的信息传递效果。语言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那很XX了”中“XX”的语义可以根据具体语境不断泛化和创新,人们可以将各种新奇、有趣的概念或词汇融入其中,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表达,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个性化表达需求。“那很XX了”中的“XX”,其中“XX”是一个可灵活替换的部分,可以替换为各种形容词、动词、名词等。从整体上来看“那很XX了”属于评价话语,“代词 + 程度副词 + 形容词 + 了”的结构在传播过程中保留原模因的元表征特点,简单易学,结构的本身特性成为其广泛传播的基础和前提。“有 + 名词”的构式在语法结构角度来看也有其特殊性,李先银(2012)认为“有 + N”由于隐喻容器关系结构暗含隐藏量因而能够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同时“有 + N”趋于形容词化相当于性质形容词,因而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7]。从语义上来看“有 + N”具有评价色彩,“有”后所加的名词多为抽象名词,例如“有意思”“有生活”“有道德”等。

除此之外该句式中的“那”和“了”赋予了句子一种轻松幽默的感觉。结合之前流行的“那咋了”“也是醉了”等流行语,试比较:

(1) a. 那很幸福了 b. 很幸福

(2) a. 那咋了 b. 咋

(3) a. 那很有生活了 b. 很有生活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带上“那”和“了”的句子要比没有带“那”和“了”的句子幽默自嘲意味更浓,接下来将从语义和语用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语义上,“那”是一个指示代词,通常用于指示距离较远的事物或者情况,在说话时使用“那”的心理距离远,表示不关心、冷漠讨厌鄙视等负面情绪[8],虚指对应不具体不存在的事物,否定意味更深。同时“那”具有模糊性,其模糊性使得它可以指代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或行为,不局限于具体的对象。这种模糊的指代方式为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基础,使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来指代不同的内容。这种模糊性也增加了表达的含蓄性,没有直接点明具体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语气,避免了过于直白或生硬的指责。例如,“那很尴尬了”中的“那”可以指代之前提到的某个行为、事件或者某种情境,而不是明确地指向某个人或某个具体的动作。“了”在汉语中一般表示动作或变化的完成,是一种完成体标记,也可以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形容词 + 了”多表示一种新事态,例如“漂亮了”比“漂亮”多了一种对新情况的强调。在“那很XX了”中,“了”的使用往往带有一种对已经发生或确定的事情的强调,同时也隐含着说话者对所描述事物的一种轻微的评价。

语用上,“那”和“了”的组合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安全距离”。李少多(2021)认为语义成分中的反义关系达成了二元对立的修饰效果使得表达方式富有张力[9],“那”本身的语义特征使得说话者在自嘲时,可以将自己与所描述的不如意或尴尬的情况稍微拉开距离,并非直接地、毫无保留地“攻击”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来调侃自己,这样既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无奈或窘迫,又不会让自己陷入过于尴尬或难堪的境地。而“了”的完成态则表明这种不好的状态已经成为既定事实[10],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全距离”的效果,让自嘲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在社交互动中,遵守礼貌原则,要考虑交际双方的面子问题,“那很XX了”这种句式在表达对他人或事物的看法时,由于“那”和“了”的修饰作用,能够起到一定的“情感缓冲”作用。说话者在表达不满、批评或调侃时,不会显得过于直接和尖锐,这样可以减轻对听者的心理压力,使听者更容易接受这种表达,同时也能够避免因言辞过于激烈而引发的冲突或尴尬局面。比如,在说“那很有意思了”来调侃某个行为时,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相比直接说“这个行为很奇怪”等方式,前者更显得委婉和幽默,有利于维护社交关系的和谐。

2) 外部原因

语言传播离不开语言环境,这里的语言环境包括传播条件和上下文话语语境。互联网为人们交流交往创造了便利的语言环境,何自然(2014)认为语言模因宿主(人)的能动作用是语言模因的触发、复制、传播的动力之一[11]。将语言模因快速传播给互联网使用者,极大拓展社会公众人物与主流媒体影响力,凸显了模因的复制特性。“那很xx了”在短时间之内能被广泛传播,一方面由于原博主话语表达的影响力,由于其表达的反差性迅速泛化为公共语言资源,另一方面归因于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使得该句式被不断地重复、类推到最后由宿主个人理解和经验进行重新加工和创造,对该句式产生自身的理解,重新编码,生成出“很有生活了”“很有意思了”“那很幸福了”等形式。

另外由于该句式产生之前就有“很有精神”“那咋了”“太有生活了”等类似流行语,构建了人们对类似结构(“代词 + 程度副词 + X + 了”)的认知图式,大幅降低心理接受阈值,因而传播上更便于人们接受与模仿复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语言的传播和流行提供了强大的平台。一些具有幽默感和自嘲意味的表达方式,很容易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和模仿。在流行文化中,这种句式被广泛地应用,不管是明星、网红还是普通网友,都常常使用这种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生活趣事或者调侃热点话题。这种多元主体且大规模的使用和传播,使得“那很XX了”这种句式迅速在社会上流行开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流行语,并且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语义和情感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3. 网络语言规范化

数字时代需要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就需要规范网络用语,这不仅体现在语音、用字、语法上,而且也要考虑到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其本身具有的交互性、时效性以及自主性,为人们表达情感,传播信息提供了便捷。但“事实”往往被“情感”解构,在交际中,大量的例如“那很XX了”这样套用式的评价类表达代替个性化的风格各异的个人表达,会使得语言表达趋于单一和模式化。长此以往,人们的语言创造力和思维活跃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难以展现出丰富多元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而且一些网络用语可能存在表意不清晰、不准确的问题,在正式的交流和严肃的场合中使用,容易造成误解和沟通障碍,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这不利于长久的人际关系建立,对新媒体时代的人际交往带来挑战和考验。

为了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有必要规范“那很XX了”这类网络用语。在语义上,需要明确其使用边界,避免过度泛化导致语义混乱。比如在正式的书面语或严肃的交流场景中,应谨慎使用这类表达,防止因语义模糊造成误解。在语用上,要倡导文明、积极的表达,避免过度的调侃、讽刺或消极情绪的传播。

语言规划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社会共识,相关部门和平台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标准,引导网络用户正确使用网络用语。例如,对于一些具有不良导向或违背公序良俗变体表达进行监管和限制。同时,教育机构和媒体也应该发挥作用,通过语文教育、宣传推广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规范网络语言的认识,培养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4. 结语

综上所述,“那很XX了”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其传播机制有直接使用、语义泛化、格式框填,反映了语言模因强大的传播特质和创新能力。它的流行既有内部语言特性的推动,如经济性、开放性以及“那”和“了”带来的幽默自嘲效果,也有外部互联网环境和流行文化的助力,使其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并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网络语言流行带来的问题。“那很XX了”这类套用式表达虽便捷,但易导致语言表达模式化,抑制人们的语言创造力和思维活跃度,且可能存在表意不清的情况,给正式交流和人际交往带来挑战。

因此,线上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使得规范网络用语势在必行。语义上需明确使用边界,语用上倡导积极表达,相关部门、平台、教育机构和媒体应共同努力,建立社会共识,引导公众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在享受网络语言带来的便捷与乐趣时,我们要确保语言生活的健康、和谐发展,推动语言文化可持续发展,让网络语言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交流与表达。

参考文献

[1] 戴曼纯. 数字时代的语言生活及其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 47(1): 17-25.
[2] 赵呈晨. 跨语义传播: 网络语言的生产与嵌构[J]. 青年记者, 2022(4): 33-35.
[3] 张可菲. 浅谈近年来网络用语的产生基础与语言影响[J]. 汉字文化, 2019(18): 57-58.
[4] 刘昌华. 试析网络空间内语言生活的官方治理主体[J]. 现代交际, 2021(8): 210-212.
[5] 李玮, 王本华, 陈卓铭, 等. “线上语言生活”多人谈[J]. 语言战略研究, 2022, 7(3): 72-77.
[6] 刘念.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经济学原则[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8(3): 91-94.
[7] 李先银. 容器隐喻与“有 + 抽象名词”的量性特征——兼论“有+抽象名词”的属性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5): 78-85.
[8] 丁启阵. 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J]. 世界汉语教学, 2003(2): 27-38.
[9] 李少多. “矛盾式表达”: 青年网络流行语的文化透视[J]. 中国青年研究, 2021(12): 106-112+119.
[10] 刘勋宁.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 世界汉语教学, 2002(3): 70-79.
[11] 何自然. 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 35(2):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