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视角下财经新闻英语复合句的翻译策略探析——以《经济学人》为例
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ompound Sentences in Financial News English—A Case Study of The Economist
摘要: 本研究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框架,探讨英语财经新闻中复合句的汉译策略。通过分析《经济学人》典型案例,提出在语义、结构和语篇层面具体运用包孕法、切断法与重组法等策略,以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研究期望能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compound sentences in financial news into Chinese. By analyzing typical cases from The Economist, it propos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strategies such as embedding, segmentation, and restructuring at the semantic, structural, and discourse levels to balance professionalism and readability. The study aims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文章引用:郭晓雪. 功能对等视角下财经新闻英语复合句的翻译策略探析——以《经济学人》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504-51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1005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正致力于推动更加开放的经济战略,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一战略不仅体现了我国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国内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财经新闻作为连接国内外经济信息的桥梁,其翻译质量影响到信息的准确传递。

从现有研究脉络来看,国内外学界已围绕财经新闻翻译、长难句处理及功能对等理论应用展开诸多探索,但仍存在研究视角与维度的局限性,为本研究留下了拓展空间。国外研究层面,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框架由奈达(Eugene Nida)奠定:其1964年提出“动态对等”概念,强调译语读者反应与原语读者的一致性[1],1993年又将其修订为“功能对等”,进一步明确翻译的交际本质[2];后续学者如Baker在《In Other Words》中虽将功能对等应用于句法层面分析,但聚焦文学与通用文本(如科学、新闻类语篇) [3],未涉及财经新闻的专业性语境;Fowler虽对新闻语言客观性进行了系统性探讨,但其案例研究主要基于英国主流报纸[4],未专门聚焦财经新闻;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虽为科技文本长难句翻译提供了分析框架,但其应用研究多聚焦专用科技文本,未直接针对财经新闻复合句中的特征提出系统性翻译策略。

国内研究可分为三个维度:其一,财经新闻翻译原则与词汇特征研究。徐珺等基于语料库发现,英语财经新闻汉译本需强化词汇精准性以避免专业偏差[5],但研究局限于词汇层面,未涉及复合句的句法结构调整;俞芳洁提出“准、顺、趣”翻译原则,聚焦趋势语处理[6],却未深入复杂句式的逻辑重构策略。其二,财经新闻语言特征研究。张健明确财经新闻语言需满足“具体、精确、简练”三大要求[7],但仅停留于词汇与简单句分析,未阐释复合句如何实现多维度信息的高效承载。其三,长难句翻译与英汉句法对比研究。王露指出英语“繁复树状结构”与汉语“简短竹状结构”的差异[8],曾龙华等进一步提出通用文本的翻译策略[9],但二者均未结合财经新闻的行业属性展开;郭建中虽将功能对等细化为“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维度对等[10],却未将其系统应用于财经复合句的翻译实践。

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展开,期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现有研究在复合句翻译策略及功能对等理论具体应用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我将尝试进一步细化复合句翻译的具体策略,不仅关注词汇的精准选择,还会剖析句法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探讨如何在篇章层面维持连贯性,力求确保原文信息在目标语中得以有效且自然地呈现。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的视角出发,探讨财经新闻英语复合句的翻译策略。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等效,这对于财经新闻的翻译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要求语言的准确性,还要求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经济学人》作为国际知名的财经杂志,其报道内容和语言风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因此,笔者以其为例进行翻译策略的探析。

2. 功能对等理论简述

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了“动态对等”概念,强调译语接受者对信息的反应应与原语接受者的反应基本一致[1],这就要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达到最贴近的对等。1993年,为了避免误解,他将“动态对等”更新为“功能对等”,以更准确地体现翻译作为一种交际形式的本质,强调翻译内容和结果的重要性。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郭建中将“动态对等”中的对等总结为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10]

本文深刻认识到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该理论超越了传统翻译中形式对等的局限,转而聚焦于读者反应的一致性。这一理论不仅赋予了译者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空间,还为译者提供了翻译的指导方法。本文旨在将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剖析《经济学人》这一财经媒体中英语复合句的翻译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期望能够揭示如何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性的同时,兼顾译文的流畅性、文化适应性和读者兴趣,进而提升《经济学人》商业新闻的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财经信息的有效传播。

3. 财经新闻语言特点及复合句定义

张健认为:首先,财经报道所使用的新闻语言必须具体,不宜用抽象的概念。《经济学人》中的语言实践正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体现,如“As globalization spread, they made the most of large and cheap workforces, gaining an edge in markets for cars (Japan), electronics (South Korea) and pharmaceuticals (Singapore)”这一例句,明确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they”(不同国家)利用劳动力优势所涉及的具体行业和对应国家:日本的汽车行业、韩国的电子行业以及新加坡的制药行业。其次,必须精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Indonesia will need growth of 7% a year, up from an average of 4.6% over the same period.”这句话给出了“7% a year”精确数字,清晰地传达了印尼未来经济增长的具体目标,还通过“up from an average of 4.6%”的对比,突出了印尼经济增长目标的提升幅度。再次,必须简练。“Mr. Modi and others therefore have a new game plan: they want to leap ahead to cutting-edge manufacturing.”这句话以极为简洁的表述,直接点明了莫迪等人拥有的新策略,即想要跃进前沿制造业领域。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冗长的铺垫,仅用简单的语句就勾勒出关键人物的新计划,体现了财经新闻在语言运用上追求高效沟通的目标[7]

英语复合句是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从句构成的。主句是句子的主体,从句常规视作句子的一个成分。从句在复合句中可起主语、宾语、表语、定语或状语作用。从句在全句中起什么作用,就叫什么从句。复合句一般由从属连词引导[11]。在财经新闻中,复合句的从句功能呈现“专业导向”:定语从句多用来限定行业属性(如“industries that use their natural resources”)、状语从句常用来表达经济因果或条件关系(如“if it wants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名词性从句则多用于引述经济数据或政策表述(如“what the central bank emphasized is inflation control”)。这种从句功能的倾向性,本质是财经新闻“高效传递专业信息”需求的句法体现——通过不同从句的嵌套,可在单一句子中整合“主体 + 属性 + 逻辑 + 数据”的多维信息,避免简单句的碎片化表达。

4. 财经新闻复合句翻译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既要忠实传递财经文本的专业信息,又要让中文读者顺畅理解。英语复合句汉译主要面临两大难点:一方面需要准确处理复杂的逻辑关系与行业术语,另一方面要调整句式结构以适应中文表达习惯。本节以《经济学人》实际案例为基础,从语义转换、句式调整、逻辑衔接三个维度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专业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实践奈达倡导的功能对等理论。

4.1. 语义对等:信息精确传递

功能对等理论主张翻译应突破语言表层形式的束缚,聚焦深层语义的等效传递。在财经新闻翻译实践中,英语与汉语的表述差异显著:前者惯用名词结构压缩信息密度,后者则倾向以动词驱动句式发展。针对这一矛盾,可通过名词结构动词化实现专业性与可读性的平衡。

中文更习惯用动词描述动作,因此在翻译英语名词结构时,往往需要将静态表达转换为动态动词,如,

ST: It posted 79bn hryvnia ($2.4 bn) in losses in 2022 but pocketed 24 bn hryvnia in profit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4, thanks to increases in gas output and green-energy investments. (Ukraine’s Spry Economy, December 21, 2024)

TT:该公司在2022年亏损了790亿赫里夫尼亚(约合24亿美元),但在2024年上半年因天然气产量增加和绿色能源投资而盈利240亿赫里夫尼亚。

原文中的介词短语“in profit”在翻译中被转换为动词“盈利”,这种转换不仅保留了原文所表达的“处于获利状态”这一含义,而且增强了句子的动态性。在中文语境里,相较于使用介词短语来描述获利情况,使用动词表达更为直接和自然,更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并且,“盈利”一词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注意,清晰地传达出该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财务状况由亏转盈的关键信息,引导读者理解句子的核心重点。译文以“盈利240亿赫里夫尼亚”这样直接的表述,明确了公司的获利情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直观且清晰的视角,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公司经营成果这一重要信息,从而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

原文中的名词“increase”在翻译中被转换为动词“增加”,这种词性转换同样是为了适应中文的表达习惯。在中文中,描述产量等数量的变化时,使用动词来表达更加常见和自然。“增加”一词相较于名词形式,更具动态感,能够更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天然气产量上升这一变化过程。通过将“increases in gas output”翻译为“天然气产量增加”,译文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中关于产量变化的信息,而且使句子更加流畅自然,更符合中文的表达逻辑。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有助于读者迅速理解天然气产量的变化情况,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和可读性。

通过将“in profit”翻译为“盈利”以及将“increase”翻译为“增加”,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对词性进行了合理转换,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增强了句子的动态性、直接性和可读性。这种翻译策略可提升信息的传递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体验。

4.2. 结构对等:句式重构适配

在财经新闻翻译实践中,除需忠实传递原文信息外,中英文句法结构的差异性处理也需要关注。学界研究发现,由于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因此在句式结构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英语句式主要表现为英语句式长短交替、环扣镶嵌,盘根错节,句中有句。汉语句式则言简意赅,句子松散、活泼,显得简短,无冗长之感[8]。若完全保留源语结构进行直译,可能造成译文可读性降低的现象。因此,译者通常需要对句式进行调整,在确保专业信息完整性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认知习惯。本节拟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尝试通过定语前置、长句切割、信息整合,探讨如何通过句式转换实现译文的自然流畅。

一、定语前置:

定语前置旨在化解英语后置修饰结构与汉语前置语序的冲突,通过修饰成分语序重组实现句法结构汉化。该策略并非简单的词序调整,而是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深层语义重构——在保留原文信息密度的同时,遵循汉语“先限定后核心”的认知逻辑,使读者在接触核心名词前即完成属性辨识。在财经新闻中,这种策略通过前置修饰语构建“行业属性→范围特征→核心名词”的认知路径,既是对张健“具体性”原则[8]的句法呼应,也符合汉语“先限定后核心”的认知逻辑。例如:

ST: Attracting industries that use their natural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metals and minerals powering the green transition. (How to get rich, January 6, 2024)

TT:吸引那些利用自然资源的产业,特别是推动绿色转型的金属和矿物。

英语中定语从句通常后置(如“industries that use…”),而中文的定语需前置(如“利用自然资源的产业”)。直接保留英语后置结构会导致中文语序混乱,例如直译为“吸引产业,这些产业利用自然资源……”。这样翻译显得冗长且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通过包孕法将定语从句前置,译为“利用自然资源的产业”遵循中文语法规则,确保句子结构清晰、自然。财经新闻要求语言简练、信息密集。前置定语结构符合中文财经新闻的文体特征,与原文的正式性和简洁性保持一致。

ST: Firms that want to install solar panels in Brazil will receive subsidies to also build them there. (How to get rich, January 6, 2024)

TT:希望在巴西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企业将获得补贴,以在当地建设相关设施。

“that want to install solar panels in Brazil”作为后置定语从句修饰“Firms”,同样采用包孕法,将其前置译为“希望在巴西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这种处理方式直接点明企业的核心特征,使中文读者在接触“企业”这一核心名词前,已充分理解其属性。若采用后置翻译(如“企业将获得补贴,这些企业希望在巴西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不仅破坏了句子的紧凑性,还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负担。包孕法的运用,有效避免了英语复合句拆分带来的松散感。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看,该译法通过调整语序实现语义重构,既保留了原文“企业属性–政策内容”的核心逻辑链,又适应中文“由因及果”的认知顺序。王露提出的“汉语无冗长感”观点[8],在此具体体现为“修饰成分适度简化”:若定语从句包含多层信息,需筛选核心专业属性前置,次要信息另置分句。例句中“希望在巴西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属性)前置修饰“企业”,“在当地建设相关设施”(次要动作)另置分句。这种处理既规避了长定语造成的理解障碍,又通过分句衔接维持了原文的因果关系,在“结构简化”与“信息完整”之间达成平衡。

二、长句切割

英语句子一般总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谓结构是全句的焦点和出发点,其他修辞,限制,补充等附加成分好似主干上的分支,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构架,构成一种树形结构。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一定的框架限制,多用散句,流水句省略句或并列句,以中短句居多,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有时几个动词连接铺排,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呈现竹形结构[9]。通过解构英语句子的“树状结构”,将其转化为符合汉语“竹状结构”的短句。其核心是实现奈达提出的“最切近自然的对等”,通过句式重构,让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近的理解与认知反应,从而达到动态对等。

ST: Most of the cohort, which numbers 270 m across the rich world, have not fought wars. (Stingy baby-boomers, June 1, 2024)

TT:这一群体在发达国家共有2.7亿人,其中大多数人未曾经历过战争。

该句将“which numbers 270m across the rich world”这一定语从句嵌入主句“Most of the cohort have not fought wars”中,形成英语典型的“树状结构”。若直译为“在发达国家共有2.7亿人的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未曾经历过战争”,属于机械地运用包孕法,会因长定语导致句子臃肿。

实际翻译时,运用切割法将原句断开,再采用重组法调整语序,译为“这一群体在发达国家共有2.7亿人,其中大多数人未曾经历过战争”。拆分后,信息分层清晰,符合中文短句表达习惯。且先明确群体规模与范围(2.7亿人、发达国家),再聚焦核心特征(未经历战争),符合中文“由整体到局部”的叙事逻辑。财经新闻需简洁明了,通过切割长句实现信息密度与可读性的平衡。长句切割在财经新闻翻译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当原文信息负载超过汉语修饰语容限时(如数字统计、地域范围等多重限定成分并存),通过切割既能避免“的的不休”的冗赘感,又能利用汉语流水句的特征,在分句间自然植入逻辑关系词(如“其中”)。这种处理方式综合运用切割法与重组法,既实现了表层结构的汉化改造,也能够契合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使目标读者获取信息时产生的认知效应与源语读者高度近似。

三、信息整合

信息整合聚焦英语同位语的离散性表达,通过线性序列重构将碎片化信息模块(如机构属性、职位层级)整合为符合汉语书面语特征的连贯表达。具体而言,将分散的信息点按照逻辑顺序重新排列,形成一个连贯的线性结构,从而提升表达的清晰度和连贯性。信息整合在功能对等框架下可实现以下目标:既通过优化信息结构,有效压缩信息密度;又通过文化认知补偿,消解背景知识差异。

ST: Partly as a result, “external resources underpin much of the work of basic health systems from supply chains to drugs,” says Mark Suzman, chief executive of the Gates Foundation, a charity. (Development failures, September 21, 2024)

TT:部分由于这一原因,“从供应链到药品,基础卫生系统的诸多工作都依赖于外部资源,”慈善机构盖茨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马克·苏斯曼表示。

原文采用“引语主体 + 身份说明”的英语典型倒装结构,通过两个同位语递进说明人物身份(chief executive→a charity)。译文运用重组法,打破原文语序,遵循汉语的认知顺序,将机构属性、机构名称、职位层级和人物姓名依次整合为前置复合定语,形成“慈善机构(属性)→盖茨基金会(机构)→首席执行官(职位)→马克·苏斯曼(人名)”的线性序列。这种结构不仅使信息更加连贯,还实现了信息密度的最大化。

通过结构性调适,译文在形式对应与读者接受之间努力寻求平衡。这种调适尝试消解英语复合句冗长结构所带来的“欧化”风格,同时尽量贴近汉语按逻辑顺序逐步展开的表达习惯。

定语前置通过修饰语序重组,使核心名词属性在读者首次接触时即被锚定。与英语后置结构相比,定语前置可减少部分阅读耗时;长句切割则将嵌套信息转化为层级分明的短句链,通过逻辑词显化关系,提升复杂数据吸收效率;信息整合则依托线性序列,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跨文化身份建构,压缩信息密度。这些具体策略,尝试践行财经翻译的简练性原则,同时也呼应了奈达“最切近自然对等”的理论内核——以目标语的自然度为优先,努力使译文读者的理解效应与源语读者趋同。

4.3. 语篇对等:逻辑连贯性优化

在实现语篇层面对等时,译者不仅要传达信息内容,还需保持语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尤其在财经新闻翻译中,如何使译文在逻辑结构上清晰、有条理,是实现“最切近自然对等”的关键环节之一。

英语复合句依赖语境隐含逻辑关系(如对比、因果),而中文需通过显性标记词(如“因”“但”)衔接信息。

ST: But it is Indonesia that is leading the way, and doing so with striking heavy-handedness. (How to get rich, January 6, 2024)

TT:但在这方面,印度尼西亚处于领先地位,且其做法显得尤为强硬。

英文强调句“It is…that…”通常用于突出某一主体或行为的独特性,但中文缺乏完全对应的强调结构。若直译为“但正是印度尼西亚处于领先地位”,可能因缺少上下文关联而显得突兀。财经新闻常涉及多国政策或经济领域的横向比较,原文可能隐含前文已讨论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绿色能源政策、产业转型等)。添加“在这方面”,能够明确指向前文提及的特定议题,避免读者误读“领先地位”的泛化含义。

财经新闻要求信息高效传递。若译文不增词,读者需依赖前文自行推断“领先领域”,可能增加阅读成本。从功能对等视角看,“在这方面”的添加并非冗余,而是“认知补偿”。英语读者可通过语境默认指代对象,汉语读者则需显性提示才能快速理解。这种处理既保留原文“强调印尼领先”的核心信息,又让译文逻辑链条更清晰,实现奈达“读者反应一致”的要求:原文读者无需额外努力即可理解“领先领域”,译文读者通过“在这方面”的提示也能获得同等认知效果。

5. 总结

本研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经济学人》财经新闻英语复合句翻译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然而,由于研究样本和时间有限,对翻译策略的探讨可能不够全面深入。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语料范围,深入探索更多元化的翻译策略,以期为财经新闻翻译实践与理论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基金项目

本文受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24183)。

参考文献

[1] Nida, E.A. (2003)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Nida, E.A. and Taber, C.R. (1982)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E.J. Brill.
[3] Baker, M. (1992)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Routledge.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4] Fowler, 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Routledge.
[5] 徐珺, 自正权.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财经新闻汉译本的词汇特征研究[J]. 中国外语, 2014, 11(5): 66-74.
[6] 俞芳洁. 英语财经新闻趋势语特征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22, 35(1): 34-36.
[7] 张健. 英语报刊财经报道的语言特点[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报), 2003(2): 39-45.
[8] 王露. 英汉对比研究: 繁复与简短[J]. 中外交流, 2017(4): 34-35.
[9] 曾龙华, 周坤. 英汉句法结构对比与翻译[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3(6): 95-96.
[10]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11] 吕静. 原来英语复合句这样用[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1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