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研究——以喀什盘橐城为例
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 Introductions Based on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A Case Study of Pantuo City in Kashi
摘要: 喀什盘橐城既是喀什历史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也是各民族交流融合平台与多元文化纽带,其加速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向流动,深刻地影响了此后西域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欧亚大陆的文明交流格局,因此其景点介绍英译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本文基于周领顺教授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运用“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对盘橐城的英译介绍进行分析。旅游翻译不仅涉及语言层面的转换,更体现译者基于目标读者认知、文化适应和旅游传播目的的行为选择。本文旨在揭示译者在“求真”与“务实”之间的动态平衡策略。
Abstract: Pantuo City in Kashi serves not only as a core vehicl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Kash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as a platform for ethnic exchange and a nexus of multicultural interaction. It significantly facilitated two-way flows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profoundly influenc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pattern of civilizational exchange across Eurasia. Henc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ts introduc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s “going global” initiative. Based on Professor Zhou Lingshun’s Translator Behavior Criticism, this study applies the “truth seeking-utility attaining” continuum model to analyz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antuo City’s introduction. Tourism translation involves not only linguistic transference but also reflects the translator’s behavioral choices, shaped by target readers’ cognition,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ourism communication purposes. 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dynamic balancing strategies adopted by translators between “truth seeking” and “utility attaining”.
文章引用:吕树尧, 虞杰凯, 王双思. 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旅游景点介绍英译研究——以喀什盘橐城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9): 516-52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91007

1. 引言

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传播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旅游翻译作为文化外宣的重要媒介,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使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喀什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盘橐城作为喀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旅游景点,是喀什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和文化意义。当前国内旅游翻译研究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明显短板,如针对边疆多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景区的英译研究较为匮乏,难以满足这类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且多数研究依赖于已有的译文,对于“无译文场景下的自译实践”关注不足,难以满足景区介绍英译“从零到有再到优”的发展需求。因此,盘橐城景区介绍的英译不仅可以更好吸引国外游客,而且高质量的英译介绍也能向世界展现一个具有历史厚度的中国形象。

盘橐城又名班超纪念公园,因东汉名将班超得名。盘橐城融合了汉族文化和西域本土特色,多民族文化在此交汇。盘橐城是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融的象征,因此其英译能够重塑并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如何基于科学理论指导自主翻译实践,实现“语言准确传递”与“文化有效输出”的双重目标,成为推动喀什旅游业国际化、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议题。

基于此,本研究以喀什盘橐城景区介绍的自主英译案例为对象,重点探讨以下问题:(1) 不同译者在翻译时,在“求真”于“务实”层面如何进行取舍?(2) 如何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为无现成译文的边疆历史文化景区自主英译提供优化策略,以提升其文化传播效果?

2.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周领顺教授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是中国翻译研究领域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以译者为研究对象,以译者行为研究为导向,探讨译本生成过程中译者行为形成的内因与外因[2]。与传统的翻译批评的静态评价不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提出的动态视角。这一理论突破传统译本静态对比的局限,将译本置于社会语境进行研究,译者不再是语言转换者,而是赋予了社会属性的文化阐释者。该理论不同于“文本批评视域”和“文化批评视域”,将视角聚焦于对译者和文本的关注,并着力在译者“意志”和行为结果之间建立联系[3]。即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观意图与实际翻译行为之间存在复杂互动,考量译者在不同社会语境下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不同的社会要素而做出的决策。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是译者行为批评的核心理论架构[4]。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重考量,在“语言性”和“社会性”二者之间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兼具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能更加有效地指导翻译及其批评等实践活动[5]。“求真”指的是译者要最大限度传递原文信息,忠实于原文,维护原文的“真实性”。“务实”是指译者要考虑到目标读者、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并实现社会功能。“求真”与“务实”是构成译者行为评价框架的核心概念。作为批评框架的两个端点,二者既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求真”是翻译的必要条件,“务实”是翻译的充分条件,二者是一体的,但彼此又相互区别,它们处于一个连续统上[6]。任何具体的翻译行为、译文特征、译者翻译风格等,都可以在这个连续统上找到其位置,位置的不同能体现出译者对于两个端点的倾向情况。这一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这一连续统上进行滑动,最终的坐落点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 盘橐城景区介绍英译对比

盘橐城虽非宏大遗迹,但其内主题鲜明、陈列众多,是古代中原与西域深度交流、共生互动的生动缩影和有力见证。经过一系列的实地探访,现将景区内历史文化元素按照军职名、武器名、历史沿革等一一细化分类,进行对比分析。

以下用于对比的两个英文译本(以下简称译文A与译文B)均为本项目研究小组成员基于研究目的独立完成的翻译实践成果。选择这两份译本进行对比,旨在考察不同译者在面对相同文本时所可能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及考量他们对于求真度和务实度的倾向。

() 军职名

例1:

原文:骁骑都尉:汉代初置。领兵打仗的官职,仅次于将军,握有兵权。

译文A:Xiaoqi Duwei: It was established in Han. The position of leading troops into battle is second only to that of a general and holds military power.

译文B:Xiaoqi Duwei (Commandant of Cavalry): An official title, first established in the Han Dynasty, is responsible for leading troops in battle and ranks just below General, with military authority.

译文A采用了音译,或者说是无注释译法,将“骁骑都尉”译为“Xiaoqi Duwei”,以拼音形式呈现,不加任何注释。这一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发音(表层形式求真)以及文化异质性。但这种译法丢失“骁骑”的“精锐骑兵”属性与“都尉”的“军事指挥官”属性,未传达出任何语义信息以及原文的文化内涵,会造成文化隔阂或是认知障碍,需要读者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在这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并未达到“务实”的效果,甚至导致文化失真。译文还存在漏译以及造成歧义的地方,如“Han”未明确“汉代”的朝代属性,且未准确表达出“初”这一时间概念。译者选择“优先保留语言形式的表层求真”(拼音音译),却舍弃了“文化的求真”与“读者认知的务实”。

译文B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译法,通过注释基本传达了该官职的职能,即“统领骑兵的指挥官”。这一译法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又避免了文化信息的丢失。相较于译文A,这一译文准确传递出了朝代属性以及时间细节,界定其官职属性,修正了译文A的基础信息偏差。但译文并未传达出“骁骑”的特色,“elite”的缺失会让读者误解该官职指挥“普通骑兵”,无法体会班超“以精锐破强敌”的军事策略。该译文保留文化特异性(表层求真),又通过“注释 + 信息补充”实现读者认知适配(务实),且保证了“官职职能、历史时间”等核心信息的求真。该译文成功地在读者脑海中构建起一个清晰、准确、立体的古代军事官员形象,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其求真度和务实度都较高,翻译效果较好。

对于军职名的翻译,要避免过度异化,保留文化特异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度。关注官职名称的同一性、体系性,通过灵活手段实现上下文的呼应、连贯[7]。翻译前需将官职与盘橐城的核心历史事件绑定,将其中的文化要素进行分级,确保核心要素优先“求真”,其他要素通过注释或补充实现“务实”。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不能偏向任何一段,要寻求一个优化平衡点。因此,在翻译时,可以采用“音译 + 注释”的方法,既能保留文化特征,又能解释其职能,是较为合适的处理方式。

() 武器名

例2:

原文:塞门刀车:塞门刀车属于军事防御器械,一般刀车多采用坚实木材制作而成,为两轮板车,车厢墙板上嵌布尖刀,平时放置于城门两侧。

译文A:Blocking-door Knife Car: It was a military defence instrument made by solid wood. It had two wheels and boards of carriage embedded with sharp knives. Usually, it was put at the two sides of city door.

译文B:Blocking-gate Blade Chariot: As a vehicle-mounted city defense weapon, it is mostly made of solid wood in the shape of two-wheeled flatbed cart, and its retaining walls are densely embedded with sharp blades, which are usually parked beside the city gate.

译文A的译文整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原文的意思,有一定的求真度,不过其试图直译文本信息,且用词过于随意,会给读者一种混乱杂糅的感觉,此外还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如“塞门”和“城门”中“门”字一词的翻译,译文A翻译为“door”。“door”指建筑物、房间等的“门”,通常是较小的开口,是无法体现城门的军事、工程内涵,严重损害了文化之真和功能之真,故而选词不准确。“刀车”一词的翻译比较生硬,直译为“knife car”。“knife”多指一种由刀柄和刀身组成的切割工具,“car”可以泛指任何有轮子的载具,多用于指代现代小型轿车,两个词语的含义皆与“刀车”所代指的军事战车含义有所不同,其无法体现古代行军打仗的战车的意象,无法在读者脑海中构建这种古代战车的立体形象。同时,译文A的句子相对独立,句子之间衔接松散,逻辑关系不够紧密,术语较为生硬,未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读者之实),“务实”效果较差。

译文B的译文整体表述上较为流畅,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对时态选择、词语搭配、句子衔接等都有所考虑,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中达成优化平衡。对于“门”的选择,译文B选择了“gate”,区别于“gate”,这个词更多指的是篱笆、花园、建筑物外墙等围栏式结构的入口,还原了“塞门”的封堵功能,精准对应了古达防御工事的出入口,并且与盘橐城的“城”字和历史功能完美呼应,实现了文化与功能之真。“刀车”翻译为“blade chariot”,“blade”一词更多指的是刀身这一锋利部分,“chariot”指的是古代用于战斗或比赛的双轮马车。这一搭配更能体现出“车身布满尖刀的战车”这一概念,在这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不会让读者有一种割裂感,能够联想到刀车这一形象,将读者带入正确的历史语境中,有很高的求真度和务实度。译文B结构紧凑,句子衔接紧密,逻辑关系环环相扣,译文的连贯性和可读性更强。且译文B句式更多样,译文更加丰富,也更能体现英语的句式特点,实现了交际之实。

武器名称作为“语言符号”,其翻译较为复杂,绝非简单的词对词转换,需要译者深入理解该器械的历史应用场景,兼顾准确性、文化性、可读性等多方面。这也要求译者需要放弃现代泛用的词汇,转而从历史军事词汇语库中寻找合适的对应词,维护文化的真实性与历史的严肃性。良好的英译能让读者联想到武器的图像,有较好的视觉联想效果。译文既要符合内容求真,又要满足文化务实。因此,在翻译时,精准的用词搭配和适当的翻译策略尤为重要。

() 历史沿革

原文:艾斯克沙尔古城(盘橐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郊多来特巴格路64号,海拔高度1267米。该城是汉唐时期的古遗址,兴盛于汉晋时期,到隋唐时期逐渐废弃不用。

译文A:Eski Shahr Ancient City (Pantuo City) located at No. 64, Duolaitebage Road in southeastern Kashi. And its altitude is 1267 meters. It was ancient relics in Han and Tang periods, flourishing in Han and Jin periods and decaying in Sui and Tang periods.

译文B:Located at No. 64, Duolaitebage Road, southeast of Kashi City, Pantuo City (Eski Shahr Ancient City), with an altitude of 1267 meters, was the relic dating back to Han and Tang dynasties, which became prosperous during the Han and Jin periods and gradually abandoned in the Sui and Tang periods.

译文A与中文句式一一对照,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基本传达出了原文的内容。但其“求真”仅仅留在表层结构,丢失了历史文化之真。如“Han and Tang periods”的表述不够精确,在英语历史著述中,中国朝代通常译为“dynasties”,使用“periods”会削弱其作为正式历史时期的庄重感。这一译文的信息表述过于碎片化,独立的句子并未传递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破坏了原文的连贯性。译文在连续统上的位置偏向“形式求真”却未能“真实求真”,且因可读性差而“务实”度极低。

译文B在翻译时进行了局部调整,将盘橐城和艾斯克沙尔古城的位置进行调换,通过灵活调整实现了更高层级的“求真”与“务实”。译者在批注中进行解释,他认为盘橐城作为更常用的现用名,将其前置能传递这一信号。对于不熟悉这两个名词的外国读者,将盘橐城前置可以提高信息搜索匹配度。这样既优先传递了中华文化主体性(高文化求真),又提供了关联信息,方便国际读者进行跨文化考证(高读者务实)。将地址、海拔信息整合为介词短语(Located at… with an altitude of…),符合英语“先地点后陈述”的语篇惯例,主次分明,逻辑清晰。译者并未简单“忠实”于原文形式,而是深刻忠实于原文的交际目的——向读者清晰、准确地介绍一处重要历史遗迹。通过调整语序和深化用词,它更完美地传达了历史之真、文化之真,并通过地道的英文实现了交际之实。

翻译“历史沿革”这一主题时,其核心是精准传递历史年代、兴衰过程和文化地位。译者需要融合历史语境与现实背景,深入剖析文本,精准定位关键要点。同时,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的国际读者,译者也需要紧密贴合读者需求,优化译文表达,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契合读者理解与接受能力,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逻辑性。在“求真”和“务实”之间寻找到契合点,寻求一条可行的实践道路。

4. 总结

翻译批评作为推动翻译事业稳健发展的关键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8]。以人为本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翻译界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一种多维方法论,将外部与内部、人本与文本、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并旨在对译者行为和译文进行更加全面、客观和科学的描写解释[9]。这一理论为景区介绍翻译提供了动态评价框架,揭示了译者在文化传递与读者接受之间的决策转变。“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不仅是剖析译者行为的重要工具,同时是对翻译本质的一种解释,其揭示了翻译既是一门科学(语言转换层面的忠实),也是一门艺术(社会文化层面的适应)。科学和艺术并非对立,正如求真和务实并非对立。译者要在语言“求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文化“务实”。

研究发现当前译文存在“求真不足”、“务实缺失”等典型失衡问题,且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译者对“语言人”与“社会人”双重身份的认知偏差,以及对边疆景区“历史文化深度”与“读者认知空白”的适配不足。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明确求真核心、锚定务实目标,将要素进行“核心–次要”分级翻译处理,实现从“无译”到“优译”的跨越。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读者调研的深度不足、译者样本的单一等。基于本研究的局限与边疆旅游文化外宣的发展需求,望未来研究能够收集多类型文本的自译案例,构建语料库,提炼不同文化类型文本的“求真–务实”平衡规律。同时细化读者调研,分析不同区域游客的认知差异,为不同区域游客定制差异化英译方案。

综上,本研究的核心成果旨在为喀什旅游业国际化提供支撑,以及为其他边疆地区旅游文化外宣提供“理论–实践”范式,以此推动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展示良好的中国形象。

基金项目

喀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KD2025KY032。

参考文献

[1] 王筱, 郭祉祯. 目的论视角下中国红色旅游景点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汉英双语介绍性文本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6(2): 51-54.
[2] 黄宇佳.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杨戴版与周译版《虬髯客传》中官职名的对比研究[J]. 今古文创, 2025(15): 106-108.
[3] 王宏, 沈洁. 搭建中西译论融通的桥梁——评“译者行为批评”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1(2): 35-45.
[4] 周领顺. 译者行为批评: 路径探索[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4: 29-33.
[5] Shih, L. 翻译批评领域新的里程碑——《译者行为批评: 理论框架》与《译者行为批评: 路径探索》评介[J]. 翻译论坛, 2015(4): 87-94.
[6] 周领顺. 译者行为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研究(其一) [J]. 外语教学, 2010, 31(1): 93-97.
[7] 金辉.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翻译策略探析——以《世说新语》英译为例[J]. 中国科技翻译, 2023, 36(2): 49-53.
[8] 苏芮珂, 田德新.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小妇人》汉译本对比研究[J]. 新楚文化, 2025(13): 62-65.
[9] 张顺生, 刘梅芳.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河岸》为例[J]. 翻译研究与教学, 2025(2): 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