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振兴的成效观察与路径探析——基于攀枝花20个乡村的实地调查研究
Observation and Path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of 20 Villages in Panzhihua
DOI: 10.12677/hjas.2025.15913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 语, 谭金海, 邱子峻, 邬 玲, 张子萱, 巩元勇*: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农学院),四川 攀枝花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成效观察路径探析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bservation of Effectiveness Exploration of Path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通过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全面展开。其中,乡村生态振兴是重要支撑,生态宜居是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较大,但仍然是乡村振兴的短板。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法、综合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市情观察、调研走访对攀枝花市20个乡村的调研,见证美丽乡村建设成效;通过对20个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分析,以生态文明的视角查找地方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为乡村振兴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路。
Abstract: The report from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d that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millennium-long pla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congress report first introduce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hich aims to achieve five key goals: thriving industries, livable environments, civilized rural customs,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prosperous livelihoods. Among these,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serves as a crucial foundation, while livable environments remain the primary focus. Although China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fter achiev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remains a critical challenge. This study examines 20 villages in Panzhihua City through field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surveys, interviews, and city-specific observations, documenting achievements in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By analyzing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s across these villages,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issues in local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spective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provide actionable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张语, 谭金海, 邱子峻, 邬玲, 张子萱, 巩元勇. 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振兴的成效观察与路径探析——基于攀枝花20个乡村的实地调查研究[J]. 农业科学, 2025, 15(9): 1106-1113.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5.159138

1. 引言

农村生态文明是指以生态农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强调农村地区坚持绿色科学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自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乡村经历了支持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等阶段,逐渐从辅助后备力量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然而,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导致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增长方式,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要发展,根本要靠亿万农民”[4]。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乡村功能从生产、生活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综合功能转变,生态振兴和生态宜居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5]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绿色发展不仅是发展理念,更是发展路径,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6]。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美丽和农民富裕的重要支撑。通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保育,将农业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农村绿色转型[7]

生态文明与民生福祉相互交织,生态是民生的保障,民生是生态的价值所在[8]。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从“盼温饱、重生存”转变为“盼环保、求生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7]。美丽乡村建设应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2. 调研情况

2.1. 调研目标及形式

农调研目标:通过实地调查攀枝花市20个乡村,深入了解其在生态产业、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特色与成效,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

调研形式:

(1) 问卷调查:向村镇干部发放村镇集体调查问卷;向种植大户、农业大户、电商大户、村民发放个人调查问卷,保证数据科学性和可靠性。

(2) 座谈会:与村镇干部开展座谈会,了解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情况。

(3) 实地观察法:深入田间地头,查看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

(4) 统计分析法:通过固定统计报表进行分析,得出调研结果。

(5) 访谈调查法:对特色个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相关情况。

2.2. 调研地点选择

本次调研覆盖攀枝花市三区两县(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的20个乡村,涵盖多种产业特色,如枇杷、番茄、芒果、葡萄、蚕桑、核桃、花椒、西瓜、草莓、石榴、樱桃、板栗、花卉、水稻等,同时涉及康养、文旅和农耕等领域。调研点位成效显著,如米易草场龙华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和“零碳村”。调研点位还包括汉族、彝族、傈僳族、回族等特色村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具体选点见表1)。

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sites in Panzhihua

1. 攀枝花调研点基本情况

乡村名称

特色与荣誉

米易草场龙华村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零碳村

米易撒莲禹王宫村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米易丙谷雷窝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米易丙谷雷窝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米易丙谷芭蕉箐村

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米易湾丘热水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米易白马黄草回族村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米易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

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最美古村落

米易新山傈僳族乡坪山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米易红格镇昔格达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桐子林镇金河村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渔门镇双龙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永兴镇新胜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东区银江镇沙坝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仁和区大田镇榴园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零碳村

仁和区平地镇白拉古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仁和区大龙潭乡新街村

攀西芒果核心产区

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西区格里坪镇新庄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平地镇迤沙拉村

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

3. 生态文明视角下攀枝花市20个乡村乡村振兴的成效与问题

3.1. 调研结果整体分析

通过对20个乡村475名村民的调研,发现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较高。调研结果显示,村民生活状况良好占比35.16%,很好占比9.26%,仅5.26%的村民认为生活状况不好。乡村变化最明显的是道路交通改善、环境变好和住房条件改善,占比均超过50%。村民对农业环境保护、生活垃圾处理、乡村治理和乡村规划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关注度较高,其中农业环境保护的关注度高达57.68% (见图1~3)。

Figure 1. Statistics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villagers in the survey area

1. 调研地村民生活状况统计

Figure 2. Statistics on the most obvious data of rural changes in the survey area

2. 调研地乡村变化最明显数据统计

Figure 3. Statistics on the aspects of rural development concerned by villagers in the survey area

3. 调研地村民关注乡村发展方面统计

3.2. 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振兴建设取得的成效

3.2.1. 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各显特色

攀枝花市20个乡村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例如,禹王宫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高品质“阳光玫瑰”葡萄;龙华村作为“米易枇杷”的主要产区,坚持生态种植理念,采用精细化管理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枇杷种植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此外,混撒拉村利用光伏产业实现零碳发展,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8万元,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50吨。在第三产业方面,混撒拉村依托芒果产业打造生态度假区,禹王宫村盘活闲置土地发展康养民宿,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3.2.2. 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调研点位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80%的村镇获得“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荣誉称号,住房安全、交通道路、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例如,禹王宫村通过“生活垃圾兑换超市”引导村民形成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良好习惯;龙华村通过“红黑榜”制度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热水村通过“一元钱”众筹模式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

3.2.3. 绿色发展得到基层重视

近年来,基层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党建引领和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推进。例如,龙华村通过“村民说事室”等平台畅通村民议事渠道,制定“村民公约”“诚信红线”“阳光节水”等制度,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沙坝村通过“四心枫警”模式,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3.3. 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振兴建设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3.3.1.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国家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农村地域广阔,资金需求仍难以满足。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不足,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3.3.2. 农村经济发展对生态保护的考虑欠缺

农村经济发展重心偏向经济收益,忽视了生态保护。例如,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不当,如秸秆焚烧、农膜残留和畜禽粪便随意排放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部分地区在循环经济和污染治理方面缺乏科学规划,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3.3.3. 村民生态意识和生态理念淡漠

部分村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生态保护知识,生态意识较为薄弱。同时,村民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收入上,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对生态环境的长远影响缺乏认识[9]

3.3.4. 农村缺乏生态振兴建设人才

农村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外流,导致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员匮乏。农村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对策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体制机制、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人才等多方面协同推进。

4.1. 加大生态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创新融资形式,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模式。例如,通过政府财政补助、部门资助、村集体补贴和农户付费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4.2. 推进生态产业建设

4.2.1. 高质量实施零碳乡村建设

以攀枝花市的龙华村和混撒拉村为示范点,推动周边乡村的零碳建设。通过光伏、太阳能等技术,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零碳村。建立村级碳清单监测系统,开展碳汇调查和动态监测,探索个人碳账户和低碳积分兑换机制,推动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4.2.2. 采用生态农学循环模式

制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创建生态镇、生态村,加强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推广沼气利用、病虫害防治等生态农业技术,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4.2.3. 有效治理白色污染

加强农膜回收利用的宣传和指导,建立农膜回收补贴制度,完善回收体系,推动农膜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通过法律和政策手段,规范农膜使用和回收,减少白色污染。

4.2.4. 资源化利用秸秆等废弃物

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沼气和秸秆饲料化等技术,提高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通过微生物技术加速秸秆分解,改善土壤肥力,推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4.2.5. 建立长效监测、监督机制

购置监测设备,建立超标警报系统,加强巡查和监管力度。将检查结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奖惩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推进。

4.3. 提升农民生态保护意识

4.3.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正向引导

以通过常态化培训、外出学习和宣传阵地,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例如,邀请专家为村民普及生态知识,组织村民参观乡村振兴示范区,利用村委墙面宣传生态理念[9]

4.3.2. 采用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结合的方法

利用新媒体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完善奖惩制度,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物质和荣誉双重奖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引导农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4.3.3. 加大生态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创新融资形式,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模式。例如,通过政府财政补助、部门资助、村集体补贴和农户付费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

4.4. 加强农村生态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 夯实人才留乡基础

重视当地人才的培养,鼓励青年人才和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通过改善待遇和创新科技推广体制,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10]

2) 构建乡村创投孵化平台

鼓励返乡创业,细化扶持政策,为返乡人员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硬件建设和资源共享,挖掘乡村创业潜能,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3). 提供高校的人才智力支持

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通过科研合作、技术指导和实践教学,推动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例如,与乡村开展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5. 结论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与乡村振兴统筹谋划。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生态教育、拓宽财政支持渠道等措施,推进农村的整体性、兼容性发展,实现农村农业的绿色现代化。未来应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中,为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

基金项目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与治理创新研究团队专项基金(035200179)和攀枝花学院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035200254)。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志浩, 郑钦清, 鲍伟娜. 乡村生态振兴的基础条件、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J]. 红河学院学报, 2025, 23(4): 30-35.
[2] 司伟, 李金锴. 深化改革视角下农村增活力的根本、关键与路径[J]. 农村经济, 2025(3): 10-19.
[3] 张晓涵.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5, 36(12): 123-126.
[4] 刘雨萌. 习近平关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内蕴与当代价值[J]. 江汉论坛, 2025(3): 43-48.
[5] 李中建, 罗芳. 文化生态协同视角下山西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与实现路径[J]. 晋中学院学报, 2025, 42(3): 64-69.
[6] 陈柳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理论遵循、科学内涵与路径选择[J]. 南都学坛, 2025, 45(3): 105-114.
[7] 安子晗.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 山西农经, 2025(10): 120-122.
[8] 刘海霞, 白双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安全观的生成机理、核心要义与践行路径[J]. 社科纵横, 2025, 40(4): 22-30.
[9] 张迎, 董一冰.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 24(12): 11-14.
[10] 李维纳, 陈巧会. 职业教育服务县域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 科技风, 2025(15): 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