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抗生素的污染日益严重。其中环丙沙星(CIP)作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代表,因代谢残留率高、环境持久性强,对水生态系统构成多重威胁:其诱导耐药基因扩散、抑制藻类光合作用,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干扰人体肠道菌群平衡[1] [2],因此去除水中的CIP等抗生素对保护水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现有CIP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吸附法、生化法、膜分离技术等,这些方法对特定环境中的CIP具有分离或分解效果,但仍存在挑战。吸附法虽仅实现污染物的转移,无法彻底消除CIP分子,易引发二次污染;生化法依赖特定菌群降解抗生素,很难分解CIP分子,且处理周期长漫长[3]。针对传统工艺的不足,高级氧化工艺(AOP)通过自由基等活性集团无差别攻击有机物,为CIP的高效降解提供了新路径[4]。过硫酸盐(PMS)催化氧化技术是一种基于PMS的高级氧化技术,通过PMS活化生成强氧化性的
、·OH等自由基,高效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5]。尖晶石型铁氧体MnFe2O4因其优异的磁性、催化活性和可回收性,在PMS活化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通过掺杂过渡金属(如Co2⁺)可以显著提升MnFe2O4的催化性能,因为Co2⁺能够有效促进PMS的活化和自由基的生成[6]。
铁氧体催化剂多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存在,这样虽然提升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催化活性,但极易产生团聚、失活等不良反应。为此,在应用中,通常将纳米催化剂负载在载体材料上,可防止其团聚,提升稳定性。纤维素生物质炭(CLB)作为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兼具环境友好和经济优势。通过热解或化学活化,它可以转化为具有独特结构特性的生物炭材料。由于其发达的多孔结构、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分布,可作为良好的催化剂载体[7]。
本论文通过热解和NaOH改性制备高性能生物质炭,进而采用水热–共沉淀法将Co0.5Mn0.5Fe2O4与MCCLB复合制备催化剂。系统研究复合催化剂的结构、磁性和理化性质,以其为催化剂活化PMS降解水中的CIP,并探讨复合催化剂对PMS的活化机理。
2. 试验部分
2.1. 化学试剂
所有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其中PMS (KHSO5∙0.5KHSO4∙0.5K2SO4)、纤维素购自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六水合氯化铁、四水合氯化锰、氢氧化钠、CIP、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磷酸二氢钾、叔丁醇(TBA)、甲醇(MeOH)、对苯醌(p⁃BQ)、糠醇(FFA)购自上海国药股份有限公司。实验所用水均为去离子水。
2.2. 催化剂的制备
采用碱改性的方法对木质纤维素进行改性,通过控制NaOH和木质纤维素的质量比来对木质纤维素进行改性,质量比分别设置为m (NaOH):m (纤维素) = 1:1、1:2、2:1,见图1。首先,对木质纤维素粉碎水洗,然后在80℃干燥12 h去除水分备用。按上述质量比例称取NaOH和纤维素,分别放入烧杯中,加入50 mL的水,浸泡12 h。将改性后的木质纤维素原料在60℃下干燥12 h,以去除水分。取一定质量干燥后的样品置于样品舟中,通入氮气10 min排除管内空气,氮气流速保持在60 mL∙min−1。启动管式炉,设置升温速率5℃∙min−1,终温600℃加热。达到终温后保持2 h,最后取出产物研磨封存,得到碱改性纤维素生物质炭(MCCLB)。
Figure 1. Preparation process of MCCLB@CMF
图1. MCCLB@CMF的制备
Co0.5Mn0.5Fe2O4与MCCLB复合催化剂的制备通过水热–共沉淀法实现,见图1。将10 mmol的FeCl3∙6H2O、总物质的量分别为5 mmol的MnCl2∙4H2O、CoCl2∙6H2O和1 g MCCLB,溶于装有50 mL去离子水的烧杯中,超声分散10 min并混合持续搅拌得到混合液。配置3 mol·L−1的NaOH溶液,然后用滴管缓慢滴加至混合溶液中,直至溶液的pH = 10,并持续搅拌30 min。最后把获得的溶液转移至聚四氟乙烯内衬额反应釜中,在180℃下反应12 h。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利用强力磁铁对沉淀物进行固液分离并洗涤至中性,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60℃烘干3 h,经研磨后储存备用,得到MCCLB@CMF。制备工艺如图1所示。
2.3. 催化剂的表征
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Smartlab SE,日本)、扫描电镜(SEM,蔡司⁃G500,德国)、振动样品磁强计(VSM,HH⁃20,中国)对催化剂的晶相、磁性和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ESCALAB 250Xi,美国)、能谱仪(EDS,牛津Ultim Max 100,英国)对催化剂的表面元素组成、界面结构和化学状态进行测定。采用全自动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BET,V⁃sorb2800p,中国)测量样品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并根据Brunauer⁃Emmett⁃Teller (BET)模型计算比表面积。
2.4. 催化降解环丙沙星试验
在降解实验开始前,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278 nm波长下分别测量了浓度为0、5、10、15、20 mg·L−1的CIP溶液的吸光度。通过将不同浓度的CIP与其对应的吸光度值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了线性方程(1),其相关系数R2 = 0.9991,表明CIP浓度与吸光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线性方程为:
(1)
实验过程中,首先配制了10 mg·L−1的CIP溶液。在250 mL的烧杯中加入100 mL的CIP溶液,并加入适量的氧化剂PMS和催化剂MCCLB@CMF,启动降解反应。每隔一段时间取上清液测量吸光度,并利用方程(1)计算溶液中剩余的CIP浓度,考察了不同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对降解效率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3.1. 催化剂的磁性和结构表征
从XRD图谱中能够观察到,见图2(a),在2θ = 22˚左右均出现了一个衍射峰,对应石墨的(002)晶面,表明材料中存在无定形碳结构。XRD图谱中在2θ = 34.88˚、56.02˚、61.52˚处出现了特征吸收峰,这些峰与MnFe2O4晶体(PDF No.38-0430)的(311)、(333)、(440)晶面衍射峰一致,并且吸收峰比较尖锐。虽然峰位略有偏移,但整体仍是复合尖晶石结构,且没有出现Co及其他氧化物杂项的衍射峰,表明Co2+成功掺杂到晶格中,并未破坏MnFe2O4的晶体结构[8]。
Figure 2. (a) XRD map of MCCLB@CMF, (b) Hysteresis map of MCCLB@CMF
图2. (a) MCCLB@CMF的XRD图,(b) MCCLB@CMF的磁滞回线图
采用VSM对MCCLB@CMF的磁性进行分析,并与MnFe2O4比较,见图2(b)所示。MnFe2O4的磁滞回线狭长,矫顽力小,具有软磁性特征。而MCCLB@CMF的矫顽力变大,这是因为Co2+的3d电子具有较强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增加材料的磁各向异性,从而提高矫顽力[9]。MCCLB@CMF的比磁化强度高达39.76 emu∙g−1,因此可利用磁场进行高效磁分离。
3.2. MCCLB@CMF的形貌和化学组成
通过控制NaOH和木质纤维素的质量比制备的MCCLB的SEM,见图3(a)~(d)所示,其中图3(a)为未经过碱改性的木质纤维素制备的生物质炭,图3(b)~(d)分别对应m (NaOH):m (纤维素) = 1:2、2:1、1:1改性后制备的生物质炭。随着NaOH与纤维素质量比的减少,CLB表面变得粗糙,更加利于催化剂的负载。通过SEM分析m (NaOH):m (纤维素) = 1:1、1:2对纤维素表面结构的改变不大,说明m (NaOH):m (纤维素) = 1:1足以引发纤维素表面结构的显著变化,再结合经济效益方面和后续废液处理的负担,进一步增加碱用量并不会带来额外的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图3(e)~(f)为m (NaOH):m (纤维素) = 1:1改性之后负载Co0.5Mn0.5Fe2O4的SEM图,能够看出纳米颗粒已经成功负载在MCCLB上,在MCCLB间隙也有纳米颗粒的生成。由图3(g)~(l)的EDS元素映射图能够看出,C、O、Fe、Mn、Co元素在某些区域聚集,证明了有碳结构的存在,且MCCLB表面有Co0.5Mn0.5Fe2O4生成。
Figure 3. (a) SEM maps of CLB; (b)~(d) SEM maps of m (NaOH):m (cellulose) = 2:1, 1:1, 1:2 MCCLB; (e)~(f) SEM maps of MCCLB@CMF and (g)~(l) EDS elemental mappings
图3. (a) CLB的SEM图;(b)~(d) m (NaOH):m (纤维素) = 2:1、1:1、1:2 MCCLB的SEM图;(e)~(f) MCCLB@CMF的SEM图和((g)~(l)) EDS元素映射图
利用XPS对复合材料的元素化学状态进行了分析,见图4所示。经Avantage软件分峰拟合后,C1s XPS谱图(图4(a))中在284.8 eV、285.8 eV、287.3 eV分别对应C-C键、C-O键、C=O键,证明MCCLB为无定型炭。经碱改性之后在283.8 eV出现了一个峰,对应的是π-π键[10]。在Co2p XPS谱图(图4(b))中,Co2p分裂成Co2p1/2和Co2p3/2双峰,分别位于795.2和789.5 eV,同时伴有卫星峰,说明样品中Co元素的价态为+2价。在Fe2p XPS谱图(图4(c))中,Fe2p分裂成Fe2p1/2和Fe2p3/2双峰,分别位于725.2和710.9 eV,同时伴有卫星峰,说明样品中Fe元素的价态为+3价[11]。由Mn2p XPS谱图(图4(d))可知,Mn 2p分裂成束缚能分别为654.3和641.7 eV的Mn2p1/2和Mn2p3/2双峰,说明表面锰元素以Mn2+的形式存在。XPS结果进一步证明了Co0.5Mn0.5Fe2O4负载在MCCLB表面。
Figure 4. XPS spectra of (a) C1s, (b) Co2p, (b) Fe2p, (d) Mn2p for MCCLB@CMF
图4. MCCLB@CMF的(a) C1s,(b) Co2p,(b) Fe2p,(d) Mn2p XPS谱图
3.3. MCCLB和MCCLB@CMF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在碱改性纤维素制备生物质炭的过程中,NaOH与纤维素的质量比对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有显著影响,见图5,是改性和未改性的CLB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如图5(a)为未改性CLB,其比表面积为10.39 m2∙g−1,平均孔径为8.51 nm,图5(b)为m (NaOH):m (纤维素) = 1:2的MCCLB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其比表面积为4.49 m2∙g−1,平均孔径为7.62 nm,相比CLB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均减少,这可能是因为NaOH的用量较少,不足以形成丰富的孔隙结构,导致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较小[12]。图5(c)为m (NaOH):m (纤维素) = 1:1的改性纤维素生物质炭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其比表面积为7.80 m2∙g−1,平均孔径为7.98 nm,相比于质量比1:2的数据来说,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均增大,这是因为1:1的质量比提供了足够的NaOH,能够更充分地破坏纤维素的结晶区,促进孔隙的形成和发育。图5(d)为m (NaOH):m (纤维素) = 2:1的改性纤维素生物质炭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其比表面积为13.69 m2∙g−1,平均孔径为5.71 nm,虽然比表面积延续增大趋势,但平均孔径减小,这可能是因为高浓度的NaOH导致纤维素过度水解,形成更多的微孔和较小的介孔[13]。综合考虑比表面积与空隙结构分布因素,本研究选用m (NaOH):m (纤维素) = 1:1作为MCCLB的最优条件。
Figure 5. (a)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for CLB and MCCLB m (NaOH):m (cellulose) = 2:1 (b), 1:1 (c), 1:2 (d) (Inset: corresponding pore size distribution)
图5. (a) CLB和MCCLB m (NaOH): m (纤维素) = 2:1 (b)、1:1 (c)、1:2 (d)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插图:对应的孔径分布图)
见图6为MCCLB@CMF的氮气吸脱附曲线,比表面积为53.41 m2∙g−1,平均孔径为15.21 nm,相比于m (NaOH):m (纤维素) = 1:1的MCCLB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都有很大的提升。这是因为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同时纳米颗粒之间的间隙也会形成新的孔隙,二者叠加同时增加材料的孔隙体积和平均孔径。另外,铁氧体在高温下具有催化活性,可以促进MCCLB中有机物的分解和碳化,形成更多的微孔和介孔结构,从而显著增加比表面积[14]。
3.4. CLB和MCCLB的吸附性能研究
为了研究碱改性对CLB的影响,开展了CIP吸附试验。见图7(a)所示,CLB对CIP的60 min吸附率为17.6%。碱改性对生物质的吸附率具有显著影响,在吸附60 min时,MCCLB (1:2、1:1、2:1)对CIP的吸附率分别为33.2%、36.7%、38.4%。在MCCLB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变化不明显的条件下,吸附性能提升,可能是由于碱改性增加了其表面的含氧官能团,而这些官能团可以通过氢键、静电相互作用或π-π作用与CIP分子结合,从而提高吸附效果[15]。
Figure 6.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of MCCLB@CMF (Inset: corresponding pore size distribution)
图6. MCCLB@CMF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插图:对应的孔径分布图)
(a) (b)
Figure 7. (a) Comparison of CIP adsorption by CLB and MCCLB, (b) Effect of different reaction systems on CIP removal efficiency
图7. (a) CLB和MCCLB吸附CIP对比图,(b) 不同反应体系对CIP去除效率的影响
3.5. 不同反应体系对CIP去除效果的影响
见图8(b)所示,图中给出了MCCLB (1:1)、MCCLB@CMF的吸附性能,以及单独PMS氧化和MCCLB@CMF + PMS条件下的降解性能。结果显示,MCCLB (1:1)对CIP的去除效率为36.7%,MCCLB@CMF对CIP的去除效率为21.5%,PMS对CIP的降解效率为17.4%。当MCCLB@CMF + PMS共同作用时,对CIP的降解效率高达94.8%,这是吸附和催化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Mn2+本身催化PMS降解CIP的效果极差,随着Co2+的掺杂,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增加,从而提高了对CIP的降解效率。同时,Co2+与Mn2+、Fe3+之间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从而促进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16]。而且Co2+的增加能够调整催化剂表面的氧化态,形成更多的活性氧物种,如超氧自由基(
)和1O2等,促进降解反应。
(a)
(b)
(c)
Figure 8. Effect of (a) catalyst MCCLB@CMF, (b) oxidant PMS addition and (c) solution pH on CIP degradation
图8. (a) 催化剂MCCLB@CMF,(b) 氧化剂PMS的添加量和(c) 溶液酸碱度对CIP降解的影响
3.6. 催化剂、氧化剂添加量和溶液酸碱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为探究药剂添加量对CIP降解效果的影响,调控MCCLB@CMF和氧化剂PMS的添加量开展降解试验,见图8。图8(a)表明,当MCCLB@CMF的用量为100 mg∙L−1时,60 min内CIP的降解率为67.8%,随着MCCLB@CMF用量增加到400 mg∙L−1,降解率提升至94.8%,反应速率也明显加快,这是因为催化剂用量增多,意味着有更多活性位点能够同时与反应物作用,从而提高降解率和加快反应速率。当催化剂用量继续添加至500 mg∙L−1时,CIP的降解率反而下降至89.1%,所以催化剂MCCLB@CMF的最佳添加量选择为400 mg∙L−1。图8(b)是氧化剂PMS的用量对CIP降解效果的影响,催化剂MCCLB@CMF用量固定为400 mg∙L−1,当氧化剂用量为0.5 mmol∙L−1时,60 min降解率为61.8%。当PMS用量增加至1.0 mmol∙L−1时,降解效率显著提升至94.8%。随着氧化剂用量继续增加,对CIP的降解效果反而下降。这是因为过量的氧化剂可能会导致催化剂失活或中毒,同时高浓度氧化剂分子可能与目标污染物竞争反应位点,导致降解效率下降。图8(c)显示,在pH = 7条件下,催化体系对CIP的降解效果最佳,溶液变酸或变碱都会降低降解效率。可能是因为在强酸性条件下PMS容易分解成
和O2,而不是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
,导致自由基的生成量减少[17]。
3.7. 共存阴离子的影响及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
通过引入
、
、Cl⁻、
等典型阴离子,探究其对CIP降解的干扰机制,见图9。如图9(a)所示,Cl⁻对催化过程的抑制作用在反应初期尤为显著,其作用机制可归因于两方面:一方面,在PMS快速活化阶段,高浓度
和·OH会与Cl⁻发生竞争反应,生成Cl·和ClO⁻等次级自由基,虽然新物种具有一定氧化能力,但还是会导致主效自由基
浓度衰减,整体降解效率降低[18];另一方面,Cl⁻可能通过静电作用占据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阻碍CIP分子接触活性中心。相较而言,
与
未对CIP降解产生显著抑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反应初期展现出独特的促进作用,降解效率较空白组提升约12%。其机理可解释为:
与体系内
/·OH反应生成
(E0 = 1.78 V),该自由基在初始阶段对CIP结构具有快速裂解能力。然而,随着反应进行,
体系的降解效率反低于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
氧化电位低于
(E0 = 2.5~3.1 V),对复杂中间产物的矿化能力不足所致。
Figure 9. (a) Effect of co-existing anions in solution on degradation performance, (b) Cycling stability of MCCLB@CMF catalysts
图9. (a) 溶液中共存阴离子对降解性能的影响,(b) MCCLB@CMF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
循环稳定性测试,见图9(b)所示。经5次连续使用后,催化剂对CIP的降解效率维持在77.2%,较未改性载体提升显著,且回收率提升了1.8倍。这种性能改善主要得益于碱改性工艺对生物炭表面特性的调控:通过刻蚀作用形成粗糙多级孔结构,不仅增加了Co0.5Mn0.5Fe2O4纳米颗粒的负载,还优化了活性组分的分散状态,从而有效抑制金属离子的溶出并增强结构稳定性。
3.8. MCCLB@CMF催化PMS降解CIP的机理
自由基淬灭试验见图10所示,其中猝灭剂TBA、MeOH、p-BQ、FFA添加量分别为100、100、5、100 mmol·L−1,对应猝灭的ROS为·OH、
、
、1O2。由试验结果能够看出,加入MeOH、p-BQ和FFA对催化效果的影响较大,由此能够推断出
、
和1O2在整个过程起主要作用。
Figure 10. Effect of free radicals on the 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CIP by MCCLB@CMF
图10. 自由基对MCCLB@CMF催化降解CIP的影响
在MCCLB@CMF催化降解CIP的过程中,
、
、1O2是主要的活性物种,因此提出了如下的催化机理。经碱改性的CLB表面变得更加粗糙,表面活性位点增多,且吸附作用增强。复合催化剂中引入的过渡金属离子通过协同作用可高效催化活化PMS,其核心机制在于触发多重ROS的级联生成与协同氧化。金属活性位点通过电子转移促使PMS分解产生高活性
,该自由基优先攻击CIP分子中的富电子区域,通过电子夺取、氢原子抽提或亲电加成等途径破坏其核心骨架。同时,
进一步反应衍生·OH,后者与溶解氧相互作用生成
。
通过歧化反应可转化为1O2和H2O2,其中1O2凭借独特的能量转移机制选择性地氧化CIP的共轭双键或芳香环结构[19],而H2O2则可重新参与PMS活化循环。这种非自由基与自由基路径的耦合作用,实现了对CIP分子不同化学位点的多维度攻击,显著提升了污染物的矿化效率。
4. 结论
通过碱改性实现了对CLB结构的调控,显著提升了其对CIP的吸附和降解效果,MCCLB (1:1)对CIP的吸附率能够达到38.4%。通过水热法将Co0.5Mn0.5Fe2O4纳米颗粒均匀负载在MCCLB表面上,制备了MCCLB@CMF复合催化剂。
利用MCCLB@CMF与PMS结合开展催化降解试验,在最佳条件下,MCCLB@CMF催化PMS对CIP的降解率为94.8%,经5次循环后,催化剂对CIP的降解效率仍维持在77.2%。
催化机理研究表明,MCCLB@CMF + PMS体系对CIP的降解是自由基与非自由基反应的共同作用结果,其中核心自由基包括
、
和1O2。
基金项目
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2023kx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2204082)。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