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英语阅读课堂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2022版)》)强调文化意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跨文化认知、态度以及行为选择的价值导向[1]。然而,当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多数教师为应付考试而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法,忽略文化意识培养,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渗透,导致学生文化意识薄弱,甚至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2]。相比之下,优质课以新颖前沿的教学理念,注重文化价值分析,结合中国文化设计创新教学活动,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聚焦于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中华文化元素的体现,通过观摩2023年重庆市初中英语优质课中的阅读课型,深入分析教师的教学策略及其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渗透情况,探讨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旨在了解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体现中华文化元素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因此,本研究有助于在常态课中帮助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深化文明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文化,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的双重飞跃,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品德高尚、文化底蕴深厚、创新能力强的未来人才。
2. 优质课中华文化渗透内涵
2.1. 优质课
优质课的评价标准包括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考察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人文性、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开放性思维,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与先进性[3]。同时,优质课也应具备快乐、科学、人本、实惠、创新、个性等基本特征[4]。根据不同学者对优质课的理解,本文则认为优质课应具备新颖的教育理念、优良的教学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适合的教学方法。本文选择的15个阅读课例均来自2023年重庆市初中英语优质课大赛,所有参赛的课例都是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现了教育部最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实现了教学过程、活动及方法的最优化。
2.2. 文化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其意思是耕作、驯化及敬畏神明。随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内涵不断深化与发展。在民族学的广泛定义中,文化或文明被视为一个多元的集合体,它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社会成员所学习到的所有其他技能和习惯[5]。广义上,文化被定义为人类独一无二的创造,狭义上则指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6]。不仅如此,文化可被概括成三大类:理想的、保持记录的和社会化[7]。甚者,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文化。
2.3. 中华文化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深化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还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了在中小学生心中厚植中华文化底蕴、增进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等育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审美情趣、价值观等内容[8]。因此,本文可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涉及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方面,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独特元素。基于以上内容,可梳理出中华文化的内容、元素及类别表,如表1所示。
Table 1. Table of contents, elements and categories of Chinese culture
表1. 中华文化的内容、元素及类别表
文化内容 |
文化元素 |
文化类别 |
家国情怀 |
国家标志、历史地理等 |
物质文化 |
风俗习惯、礼仪文化等 |
行为文化 |
思想观念、人文艺术等 |
思想文化 |
社会关爱 |
人际交往,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等 |
行为文化 |
认识自我,集体主义理念,奉献社会的精神等 |
思想文化 |
人格修养 |
道德品质、人生观等 |
行为文化 |
2.4. 文化意识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上升,国际交流频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变得逐渐重要。文化意识是对语言使用和交流的认知,这种认知深受与文化背景相关的行为的影响[9]。它还涵盖了对中外文化精粹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优秀文化成果的鉴赏,体现了新时代学生在跨文化认识、态度和行为选择方面的综合表现[10]。而《新课标》的成功修订使得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在文化意识层面得以体现,进而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更有效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感[11]。反观国外教育领域,其在涉及文化意识时,更多聚焦于跨文化层面,跨文化理解在英汉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观察阅读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实录脚本,试图从文化教学途径、文化教学内容以及文化学习载体两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中华文化教学途径有哪些?
(2)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中华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什么?
3.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23年重庆市初中英语优质课大赛中15位教师的阅读优质课样本进行观察,涵盖七、八、九三个年级,教材版本涉及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仁爱版、自选教材。话题内容涉及家庭、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礼仪、中国服饰等。
3.3. 研究方法
3.3.1.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基本概念包括数据、情境、研究目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通过观察2023年重庆市初中英语优质课堂的视频,对英语阅读课堂进行分析,聚焦于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文化元素,进而促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3.2. 脚本分析法
脚本分析法是指观察者基于观察样本(音频或视频),借助纸、笔等辅助工具,通过听、看等手段,将音频或视频转写成文字,并将文字作为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数据的方法。本研究根据课堂观察记录的结果,按照文化教学内容,对重庆市2023年初中英语优质课的阅读课例的片段进行脚本转换,将课堂教学片段实录转换成书面文字脚本,认真研读脚本,筛选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和统计,借助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并进行深入研究。
3.4.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表现为观察视角,参照于芳瑞针对文化意识培养制定的观察量表,综合文化意识培养途径、文化意识教学内容、文化学习载体,同时依据《新课标》对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结合表1内容,制定针对适用于本研究的文化意识活动观察量表。如表2。
3.5. 数据分析
从2023年重庆市初中英语优质课中选取15节阅读优质课内容,笔者收集课例信息的基本信息,并通过观察课堂实录,做好相应记录,以其融入的文化内容、途径、载体为具体观察点,分析教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情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以2023年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中15位教师的教学录像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课堂进行观察记录、教学片段的整理归纳,对文化教学途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统计和描述。
Table 2. Cultural awareness cultivation activity observation scale
表2. 文化意识培养活动观察量表
观察维度 |
观察内容 |
文化培养途径 |
A) 文化对比 |
B) 直观教学 |
C) 言语互动 |
D) 创设情景 |
文化教学内容 |
A) 家国情怀 |
B) 社会关爱 |
C) 人格修养 |
文化学习载体 |
A) 文本 |
B) 图片 |
C) 视频 |
D) 言语互动 |
4.1. 文化培养途径多元化
通过对15节阅读优质课进行统计发现,教师教学中体现中华文化的文化意识培养途径主要有文化对比、文化旁白、言语活动、创设情境、直观教学等。其中,文化对比6次,占13%,创设情景7次,占15.22%,文化旁白2次,占4.3%,启发引导5次,占10.87%,言语互动15次,占32.6%,直观教学11次,占23.91%。如图1所示。
Figure 1. Cultural cultivation approach
图1. 文化培养途径
文化教学途径的合理性关乎教师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的成败。从图中可知,初中英语优质课文化教学途径呈多元化特点,其中言语互动占比最大。在优质课中,教师主要开展师生言语互动和生生言语互动,运用此种文化教学途径,教师围绕阅读文本精心设置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如W老师执教的“Full moon, full feelings”在读后环节师生讨论端午节和春节所蕴含的事物,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T: How about Dragon Boat Festival? What is the thing?
S: Zongzi.
T: Excellent! Then how about spring festival?
S: Setting fire crackers.
T: So there are many things to carry our feelings about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 So we can see something carry some feelings. Now it’s your turn to introduce one festival.
S: Dumplings and firecrackers carry our best wishes.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China. They all carry the wishes, health and good luck.
此环节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随时随地都在自然地发生,通过生生互动、小组探究“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故事以及传达的情感”,将整堂课推向高潮,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促使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同时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并通过分享中国其他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文化之“伟大”。
教师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展示与阅读文本相关的中华文化图片、视频或实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升学习成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本研究采用的直观形式主要包括图片和视频。例如在X老师关注友谊的阅读课中,在导入部分播放英文版《赠汪伦》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感受古人之间的友谊,感知中国古诗描写友谊的魅力。
同时,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也是文化教学的途径之一。Z老师教授的了解唐装历史与特点,在读前预热时,教师着唐装进入课堂,创设了贴切的学习主题情境。其优雅亲和的仪态让人眼前一亮,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预热视频与阅读主题一致,有利于打造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Z老师以自己的结婚视频作为引入,体现唐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主题的浓厚兴趣,点燃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为激发学生阅读期待,Z老师询问学生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Tang costume?这一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并提出了针对学习主题的各种问题。在课堂结束前,老师给学生留下了一部分时间反思自己所要了解的问题以及是否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得到了解决,此过程更加体现了此堂课对于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分工明确,活动真实,效果良好。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利用Z老师准备的体现中国文化的服饰品,精心设计唐装,传达自己对唐装的理解,并在展示的环节亲身体验了唐装的魅力。同时,学生的产出是基于教师搭建的支架进行的,跟随Z老师的提问,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例如,Z老师着重强调了not a decoration等唐装饰品的深刻内涵。并针对stand for等表达进行了大量的输入训练,为学生的语言产出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因此,在最后的产出环节,一组穿着蓝色唐装进行展示的同学在介绍时,用到了mountain来代表long life。通过一步步理解文本、分析文本,从而获取中国文化,最后积极参与到读后活动之中,体现了学习的逐步进阶。
文化对比是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增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从而深化中华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Q老师讲授新加坡文化的阅读课为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T: How about the language?
S: Chinese, English.
T: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Singapore?
S: Six million.
T: How about people in Chongqing?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Chongqing?
S: Thirty-two million.
T: What language do we speak?
S: Chinese
T: What kind of Chinese here in Chongqing?
S: 重庆话
T: Great! together dialect dialect. Do you speak pu tong hua?
S: Yes. So come on together. We can say dialect.
通过阅读文本带领学生了解新加坡美食,感受多元文化探索当地特色景点并合理选择最佳观光时间,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介绍城市的框架和语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对重庆的认识,让学生能够用本堂课所学介绍重庆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描述熟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差异,了解重庆行千里致广大的人文精神。不仅如此,Q老师的板书设计非常巧妙,左右两侧分别以解放碑和鱼尾丝来代表重庆和新加坡。中间一列则以location, food, population, language, a special place, time来表示文本所谈论的主要方面。右侧的关键词为新加坡,在对应方面的相关信息卡片翻转过来,贴在左侧则为重庆,在对应方面的相关信息,从而形成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在优质课中,教师通过巧妙提问等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阅读文本中所涉及的中华文化内涵与价值。例如Q老师通过询问学生新加坡人口,在引申到询问重庆市人口,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了解重庆市文化。文化旁白则是教师适时对阅读文本中涉及的中华文化知识展开讲解与补充。C老师在讲授暴风雨时,通过主题意义的迁移,将小组任务迁移到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重庆山火事件当中,通过介绍重庆山火的文化背景信息,让学生将学习到的故事框架,合理的迁移到新的故事当中,让学生将同一主题下不同的语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体现各个小组不同的创新想法,从而体会中华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
4.2. 文化教学内容单一
2023年重庆市初中英语优质课文化教学内容,不仅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同时结合重庆特色,也包含了大量中华文化内容。通过对15节阅读课进行观察、数据统计,本研究发现文化教学内容涉及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及人格修养内容。其中家国情怀13次,占72.22%,社会关爱2次,占11.11%,人格修养3次,占16.67%。具体如图2所示。
Figure 2. Cultural teaching content
图2. 文化教学内容
由图可见,此15节优质课中大多以家国情怀为主,其主要包括国家标志、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人文艺术等。Z老师的唐装阅读课贯穿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培养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此堂课由知到行,以形促之。具体授课过程如下所示:
T: What does butterfies stand for?
S: I think butterfly stands for beauty.
T: What about bamboo?
S: I think bamboo means progress.
T: So the next one, the crane stands for?
S: Long life.
学生通过深度阅读进行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实践,亲手制作唐服。同时,Z老师赋予许多小装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涵。例如白鹤代表着长寿,牡丹代表着富贵,竹子代表着节节高,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在读后环节制作唐装时,学生们需要协商讨论互助。在过程中取得统一和谐的审美效果,这不仅是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更是对文化意识的培养。
社会关爱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体现,其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理念、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动物的意识、奉献社会的精神等内容。例如在C老师教授暴风雨的阅读课中,C老师讲述Ben一家在暴风雨来临前、中、后的行为和心情变化,接着迁移到重庆人民面对重庆山火是如何互帮互助。在感受重庆人民的集体主义文化中,促进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中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人格修养主要指思想文化中的人生观与行为文化中的行为等方面内容。例如F老师带来的中国礼仪课讲中国待人之道与文化精髓巧妙结合。在读后小组合作环节,樊老师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向中国家庭做请求,并在最后主题升华环节展现中国礼仪文化:问道、明理、慎行。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T: Because I believe in the future, you may be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have different jobs and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this world. And I really hope wherever you go, whatever you do and whoever you are, you can talk to others. Suitably, you can treat others politely and you can think for others sincerely.
结合上述分析,本研究对文化元素进行精细化总结,如下表3所示:
Table 3. Table of contents, elements and categories of Chinese culture in 15 high-quality classes
表3. 15节优质课中的中华文化的内容、元素及类别表
文化内容 |
文化类别 |
文化元素 |
具体元素 |
课例数 |
占比 |
家国情怀 |
物质文化 |
国家标志 |
中国货币、唐装、中国传统节日 |
3 |
16.67% |
历史地理 |
重庆文化(人口、食物、语言、景点,行千里,致广大)、唐朝历史文化 |
3 |
16.67% |
行为文化 |
风俗习惯 |
传统节日习俗 |
1 |
5.56% |
礼仪文化 |
中国交流礼仪 |
1 |
5.56% |
思想文化 |
思想观念 |
中国式家庭 |
1 |
5.56% |
人文艺术 |
二胡弹奏、沙画、中国诗词、中国结 |
4 |
22.22% |
社会关爱 |
思想文化 |
集体主义理念 |
中国式友谊(同舟共济)、重庆人民团结精神 |
2 |
11.11% |
人格修养 |
思想文化 |
人生观 |
谚语(留得青山在) |
1 |
5.56% |
行为文化 |
行为 |
中国待人之道、传播中国文化 |
2 |
11.11% |
注:某些课例融入了不止一种类别的中华文化元素,故各中华文化元素的课例数之和大于总课例数。
综合上述分析发现,虽部分优质课中体现中华文化元素,但在15节优质课中,真正体现中华文化元素的课例较少,或一节课中体现中华文化元素较为单一,此种现象可能与教师、教学、教材有关。
在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可能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理解不到位,忽略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而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语言教学必须涵盖目标文化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语言技能。同时,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性的目的,更深层的目标在于文化的传承与个人自我修养的提升[12]。同时,教师可能对中华文化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使得其无法自然地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这可能影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从而降低文化教学的效果。另外,部分教师可能也存在着观念误区,认为初中英语教学应聚焦于西方文化,此种观念可能较少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无法让学生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在教学方面,在应试教育下,教育目标主要侧重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这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侧重语言形式的讲解而忽略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一些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缺乏一定的互动,使得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中华文化内涵。不仅如此,部分教师可能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在文化对比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也难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从而影响中华文化在阅读课中渗透的广度和深度。在教材方面,优质课教师选用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涉及中华文化的阅读素材较少,难以满足教师在阅读课中渗透中华文化的需求。
5. 教学建议
5.1. 丰富教学途径
通过对优质课中文化教学途径分析可知启发引导、文化对比、文化旁白占比较少,因此在日常阅读课教学中,为体现中华文化元素,应丰富文化教学途径,增加启发引导、文化对比、文化旁白的比重。
启发引导是指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循循善诱学生,以此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例如在Z老师讲述新加坡文化的阅读课时,在读后环节可以播放重庆的宣传视频,通过提问(如:What do you like most and why)启发学生对重庆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重庆的风土人情,从而更好进行后面对重庆独特地方的讨论。
而在文化对比方面,可以加深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不同方面差异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K老师讲述鲁滨孙的阅读课时,可在读后环节增加中外名著介绍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经典作品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多使用一些文化旁白,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课文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同样在K老师的鲁滨孙阅读课中,可对《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信息进行介绍,并介绍同主题或同类型的中国名著及作者。
同时,英语教材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不仅肩负传递知识的重任,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1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教材所提供的文化内容,设计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活动,培养对所学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此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又能够增进他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与欣赏。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更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桥梁作用,成长为具备全球视野的现代公民。
5.2. 充实教学内容
丰富的文化教学内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拓展阅读,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韵味,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形成文化对比,深刻理解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在进行有关中华文化的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精心挑选适宜的阅读材料,并根据实际教学状况,构建一个具体且真实的情境,并适度融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图片与视频资源,旨在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进而推动其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确保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多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与信息[14]。
5.3. 转变思维,提升专业素养
英语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示范者,在指导学生获取文化知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5]。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培养自己的文化教学意识,获取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也应与时俱进,采纳如“大观念教学”“拼图阅读教学”等现代教学策略。教师应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挑选适合学生之教学方式,为其构建深厚的人文基础,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应助力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英语课程深入理解中国文化元素,以英语准确、流畅地表达中国故事[16]。教师应当积极研习《新课标》所明确的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及要求,并主动参与到学校举办的研讨会中,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实现从教育者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6. 总结
在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因此,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在教育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同时文化研究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科育人的关键因素。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对比,从而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学生能够自发地承担传播中国文化、弘扬精神,从而将能够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并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基金项目
绍兴文理学院2024年研究生校级科研课题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