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埕岛油田是典型的砂岩油藏,其储层以高河流相沉积为主,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显着。地层矿物成分中,泥土矿物高达比例12.6%~33.0%,其中岭石、伊利石和蒙脱石等粘土易在注水过程中发生膨胀和迁移,进一步导致渗流能力下降。黏土矿物作为储层内主要的敏感性矿物,其类型、产状和含量等特征决定了储层所具有的潜在敏感性,油田开发过程中需注意预防相应的潜在损害(见表1)。以埕岛油田12C注水井为例,该井2003年油转水井作业完井后,首次注水压力1.2 MPa,但在持续注水过程中,由于堵塞堆积和淤泥土矿物沉积,压力逐渐升高至9.63 MPa,同时吸水指数下降了约70%,注水效率大幅降低,传统酸化作业对地层堵塞具有一定效果,但酸液处理存在以下不足[1] [2]:① 酸液对井筒和设备腐蚀恶化,易引发管柱及井下工具损坏;② 深层解堵不足,见效时间短;③ 返排复杂,容易对储层造成二次伤害。因此,需要一种安全高效且对地层友好,对管柱及井下工具腐蚀速率低的解堵技术来解决问题。
Table 1. Clay mineral forms
表1. 黏土矿物形式
黏土矿物 |
单体形态 |
分布方式 |
敏感性类型 |
潜在损害 |
高岭石 |
书页状、手风琴状、蠕虫状 |
充填粒间孔隙或少量附于粒表 |
速敏性 |
微粒运移堵塞孔喉 |
蒙脱石 |
不规则的蜂窝状、絮团状、薄膜状 |
覆盖于粒表或充填粒间孔隙 |
水敏性 |
水化膨胀分散运移 |
伊利石 |
片状、丝状 |
分布于粒表或以孔隙衬边出现 |
水敏性(弱)、速敏性(弱) |
水化膨胀分散运移 |
绿泥石 |
针叶状、绒球状、叶片状 |
充填粒间孔隙且常与石英等矿物共生 |
酸敏性 |
溶于酸形成凝胶物 |
本研究针对油田地层特点,结合储层样品分析和室内实验,开发出一套基于中性超分子解堵技术的解堵体系,并在埕岛油田12C注水井中开展现场应用。实验和现场数据均论证,该技术能够有效分散地层淤积物、恢复渗流能力,实现注水效率和采油量的双提升,为类似储层淤积问题的解决提供方向。
2. 酸化体系对砂岩油藏的影响
目前馆陶组解堵使用较为广泛的酸化体系为土酸体系,即浓度为10%~15%的盐酸和浓度为3%~8%的氢氟酸与添加剂(如:缓蚀剂、助排剂、铁离子稳定剂等)所组成的混合酸液,土酸也常常用于对砂岩地层的处理[3]-[5]。但氢氟酸与地层水中的钙Ca2+,钠Na+、钾K+、铵NH4+等阳离子相结合,生成氟硅酸钠和氟硅酸钾均为不溶物质,会堵塞地层(表2化学成分注释表)。因此在土酸处理过程中需要将地层水完全顶替走,避免其与氢氟酸接触,对施工要求较高,且如果井筒内有泥质或有机垢(如胶质、沥青质),氢氟酸会与其在筒内提前发生反应,到达处理油层段时影响酸化能力[6]-[11],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酸化效果,但保持时间不长,再次酸化可能会造成地层酸敏反应,伤害岩石表面润湿性等,酸化还可能产生次生硫化氢气体。
氢氟酸与砂岩和泥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与地层泥质砂岩(主要成分是硅酸铝钙)
同时,与碳酸盐作用:
上列反应中所生成的氟化钙和氟化镁沉淀,在酸液浓度高时,处于溶解状态,而当酸液浓度降低后,即会沉淀,形成阻塞,虽然可以通过提高盐酸浓度来保持氟化钙和氟化镁的溶解度[8] [9],但对注水管柱及井下工具(如封隔器、配水器等)的腐蚀也随之加剧恶化。
3. 传统酸化对井下设备腐蚀
近年来,油田对酸化体系有了不断的认识与新的工艺,比如运用氟硼酸(HBF4)、磷酸(H3PO4)、以及有机酸液(如:甲酸(CH2O2)腐蚀性弱)、缓速酸(如:稠化酸、乳化酸等),也运用了许多保护措施(如加入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等),虽然一定程度地保护了油层,但无论哪种酸液体系都会对井下设备造成一定的腐蚀。目前注水井采用内外镀渗钨油管 + 注水层段不锈钢油管,镀渗钨油管下井过程中在液压钳咬合时会破坏涂层,导致咬合位置易腐蚀。如果酸化时酸液处理不干净有残留,长时间浸泡再加上高压注水会导致腐蚀穿孔,影响注水效果[10]-[15]。不仅如此,为提高产能,对于一些分析出来因地层阻塞造成的低效油井,也需要解堵措施,提高产能。但酸化对电泵电缆、井下工况仪、分采管柱等伤害极大,可能造成躺井风险,对地面设备、分水仪器、输油管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化学腐蚀、分水困难等[13]-[17] (见图1)。
4. 超分子中性除垢技术
为解决油田地层堵塞问题并克服传统酸化作业的缺点,提出了基于超分子理论的中性除垢技术。超分子中性除垢技术依托超分子理论发展而成,该理论通过分子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描述了分子与分子之间的动态连接与协作行为。技术核心在于通过药剂分子在水中的布朗运动和振动作用,将金属表面附着的锈垢、结晶垢、油垢、泥垢等各种污垢分散至溶液中,而不在金属表面留下颗粒残留。
Figure 1. Corrosion perforation of tubing caused by acidification
图1. 酸化导致油管腐蚀穿孔
4.1. 除垢原理
超分子中性除垢剂的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核心步骤:
1) 污垢分散:药剂分子通过物理作用力渗透到污垢结构中,将其有效分解并分散至溶液中,适用于多种污垢类型,包括:锈垢(氧化铁类沉积物);
2) 结晶垢(碳酸钙、硫酸钙等无机矿物结晶物);
3) 油垢(胶质、蜡质沥青质沉积物);
4) 泥垢(泥沙及悬浮颗粒积聚物);
5) 金属保护:药剂分子与金属表面相互作用,形成一层致密、平滑的超分子膜,具有以下功能;
6) 防腐蚀:隔绝腐蚀介质与金属表面的接触,减少腐蚀损害;
7) 防垢堆积:有效防止新污垢的沉积;
8) 自修复性:膜层在高温高压下具备一定的自修复能力,确保长期稳定性。
4.2. 技术特点与优势
与传统酸化除垢方法相比,超分子中性除垢技术具备以下显著优势:
1) 高效除垢: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污垢,包括无机垢和有机垢;
2) 安全环保:中性体系对金属设备无腐蚀性,减少对地层和井筒的二次伤害;
3) 施工便捷:操作简单,施工过程中无需更换管柱或采用复杂工艺;
4) 经济性强:较低的施工成本和良好的长效性,降低了油田开发的综合费用。
基于这些特点,超分子中性除垢技术被用于埕岛油田的埕岛油田12C注水井地层解堵中,以验证其实际效果。
5. 技术实验及矿场实践
5.1. 储层特征及井况分析
埕岛油田12C注水井位于埕岛中区,储层以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碎屑颗粒分选中等–好。埕岛油田12C注水井P1~P5层注水储层物性相差较大,水型为NaHCO3型。该井2003年8月转注,初期由于地层渗透性较好,吸水指数高,注入压力低;现阶段渗流能力变差,吸水指数下降,注入压力升高,注入情况如图所示(需要整体数据)。对比分析该井生产历史,认为该井存在污染和老化油堵塞,因此计划对该井进行超分子解堵,增加污水回注能力,降低注入压力。
5.2. 堵塞机理分析
1) 对储层取样分析发现,黏土矿物中泥质占比12.6%~33.0%,处于较高的水平,储层中的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等敏感型黏土矿物容易发生运移和水化膨胀,进而导致储层孔喉堵塞,降低了近井地带渗透率。
2) 对埕岛油田12C注水井注水分析,回注污水中含有颗粒杂质、固相悬浮物、有机杂质以及各种细菌微生物和铁垢等,它们进入地层,造成孔隙喉道堵塞,这些污染物长期积累对回注能力产生显著影响。针对该油田出现的堵塞情况,进行室内实验研究,以提高地层渗透率,增加油田产量。
5.3. 储层原油清洗剂评价
采用10%浓度的中性超分子解堵溶液剂,对埕岛油田12C注水井注水层中的原油进行分散性能测试。实验测定了解堵剂的界面张力以及对蜡质、胶质沥青质的溶解效果(表2、图2)。
Table 2. Interfacial tension experiment
表2. 界面张力实验
浓度(%) |
界面张力(mN/m) |
分散时间(min) |
溶解效率(%) |
10% |
10−3 |
10 |
85.6 |
Figure 2. Effect of supramolecular plugging removal agent on dispersing crude oil (0 min vs. 10 min)
图2. 超分子解堵剂分散原油效果(0 min vs. 10 min)
图2结果表明,超分子解堵剂在10分钟内即可将蜡质胶质沥青质分散,其界面张力极低,具备快速的分散能力。
5.4. 模拟垢物分散评价
分别采用碳酸钙和硫酸钙阻垢模拟作为实验材料,测试解堵剂的分散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对硫酸钙沉积:金字塔含结晶水,孔隙结构分布,超分子解堵剂能够有效渗透并分散,溶解效率达到92%。对疏松碳酸钙:贝类碳酸钙其生长间隙仍可被部分渗透分散。分散效果较为显著、溶解率可达94% (表3、图3)。
Table 3. Simulation scale dispersion experiment
表3. 模拟垢物分散实验
模拟污垢类型 |
孔隙率(%) |
分散效率(%) |
硫酸钙 |
12.4 |
92 |
碳酸钙 |
2.3 |
94 |
Figure 3. Effect of supramolecular plugging remover on dissolving calcium sulfate and calcium carbonate
图3. 超分子解堵剂溶解硫酸钙碳酸钙效果
图3进一步展示了解堵塞剂对模拟淤积物的总体监测效果,表明其适用于分散地层中的大多数无机淤积物质。
5.5. 腐蚀速率评价
按照《酸化用缓蚀剂性能试验方法及评价指标》(SY/T 5405-2019),在地层温度65℃下测试解堵剂的腐蚀能力。实验中,1%浓度的解堵剂对金属挂片的平均腐蚀速率为0.54 g/(m²·h),远低于标准1 g/(m²·h) (表4、图4)。
Table 4. Test results of corrosion rate of plugging remover
表4. 解堵剂腐蚀速率测试结果
浓度(%) |
温度(℃) |
腐蚀速率(g/(m²·h)) |
限值(g/(m²·h)) |
0.01 |
65 |
0.54 |
1 |
Figure 4. Corrosion rate effect of supramolecular plugging remover
图4. 超分子解堵剂腐蚀速率效果
5.6. 现场应用
本次施工通过注入中性超分子解堵剂,有效渗透并分散了近井地带的悬浮颗粒,同时溶解了由注入水与地层水反应形成的无机垢(如碳酸钙、硫酸盐等),因而恢复了渗流通道的畅通。施工过程中,还有效抑制了分散的模拟,改变了润湿性,具体消除了水膜现象。施工及效果如下。
施工分为五个段塞,每个段塞均针对不同类型的堵塞物和地层情况设计不同的解堵药剂。该井采用N80型φ73 mm EU内外镀渗钨油管,油管全长1612 m (含油管短节、井下安全阀、同心可调配水器),内径62 mm,油管容积4.9 m3;油层套管外径177.8 m,油套环形空间容积33.3 m3;总容积约38 m3,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计算该井洗井需用洗井液约60 m3循环一周,洗井后根据油藏注水需求,分5个段塞正挤入1~5号解堵剂(参考表5)。
按照油层井段2.0 m处理半径,对地层进行解堵;计算需中性超分子解堵剂为157.0 m3,解堵药剂总用量157.0吨。
Table 5. Plugging removal agents for 12C water injection wells in Chengdao Oilfield
表5. 埕岛油田12C注水井解堵剂
序号 |
工序 |
药剂名称 |
作用 |
1 |
1号解堵剂 |
中性超分子解堵剂40% |
解除储层中堆积的悬浮固相颗粒、膨胀运移的黏土矿物 |
2 |
2号解堵剂 |
降压增注剂20% |
降低注入压力 |
3 |
3号解堵剂 |
中性超分子解堵剂10% |
持续推进保持第一段塞穿透距离 |
4 |
4号解堵剂 |
降压增注剂20% |
降低注入压力 |
5 |
5号解堵剂 |
中性超分子解堵剂10% |
解除近井地带及配水器附近堵塞 |
顶替水 |
5.7. 现场应用结果
经过施工后,埕岛油田12C注水井的注水压力明显下降,从施工前的9.63 MPa降至2.51 MPa,降幅达到73.9%。在注水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对应油井累计日增油12.4吨,驱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6. 结论
通过现场应用,证明了中性超分子解堵体系在埕岛油田埕岛油田12C注水井中的应用效果。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解除储层淤塞,恢复注水能力,还提高了能够油井的产水水平,减少设备损坏的风险,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可安装的解决方案。未来,补充持续优化解堵剂配方,扩大应用范围,并进行长期的效果跟踪和优化。
(1) 粘土矿物的迁移与膨胀因素,如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等敏感型粘土矿物在注水过程中易发生水膨胀,进而导致储层孔喉堵塞,降低了近井区的渗透性。
(2) 注水污水污染,如回注水中的颗粒细胞、固体悬浮物、有机污染物及破坏等对地层造成了长期积累,严重影响了注水能力。
(3) 超分子解堵剂能快速分散原油中的蜡质和星质,降低表面张力并清除无机垢物(如碳酸钙、硫酸钙),提高了原油的流动性。
(4) 超分子解堵剂安全性高,与传统酸化作业相比超分子解堵体系对井筒和设备无腐蚀作用,避免了酸液引起的设备损坏和深部解堵能力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性超分子解堵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埕岛油田埕岛油田12C注水井的地层堵塞问题,恢复注水能力,还能在不对储层和设备造成二次伤害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油田的采收率,该技术具有可靠的应用前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金项目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课题“埕岛油田整体注采关键技术研究”,编号P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