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三种悲剧类型理论研究
Study on Schopenhauer’s Theory of Three Types of Tragedy
DOI: 10.12677/acpp.2025.149482, PDF, HTML, XML,   
作者: 郭冠球: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叔本华意志悲剧Schopenhauer Will Tragedy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叔本华关于悲剧的三种类型理论与其意志哲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其哲学基础、具体内容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通过对三种悲剧类型的详细阐述,揭示其在不同角度展现意志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矛盾,并为文学与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intrinsic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penhauer’s theory of three types of tragedy and his philosophy of will, analyzing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specific content, and manifestations in literary works. Through a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the three types of tragedy, it reveal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will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research and creation in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and art.
文章引用:郭冠球. 叔本华三种悲剧类型理论研究[J]. 哲学进展, 2025, 14(9): 215-21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9482

1. 引言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自古希腊时期以来一直是哲学家和艺术家关注的焦点,“最早是指古希腊的‘山羊之歌’是对生命进行严肃思考的一种重要艺术类型”[1]。叔本华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悲剧的理解和分类具有独特的哲学深度并对现代悲剧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叔本华将悲剧分为三种类型:由恶人导致的悲剧、由命运或偶然导致的悲剧以及由剧中人物各自处境和关系造成的悲剧。这三种类型不仅涵盖了传统悲剧的常见形式,还为现代悲剧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

2. 叔本华悲剧理论的哲学基础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建立在他的唯意志论哲学基础之上,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文中,第一句话就是:“世界是我的表象。”([2], p. 14)在叔本华的核心思想中: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意志的客观化,意志是盲目的、不断的欲望和冲动,在所有的冲动中,最根本的是求生欲望的冲动。人的身体构造也都是意志的产物,意志存在于人类生命的每一刻,即便是睡眠期间,意志活动也始终继续着。

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和人生在本质上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意志本质上的矛盾,它既渴望满足却又永不满足。“在欲求已经获得的对象中,没有一个能够提供持久的,不再衰退的满足,而是这种获得的对象永远只是像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以便在明天又延长他的痛苦。”([2], p. 273)

在叔本华的哲学中,我们看到意志仿佛是痛苦的深渊,意志引起无穷的欲望,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带给人类无穷的痛苦。人们想要摆脱痛苦达到无欲,就要否定意志。人们无法完全地摆脱欲望,但是可以通过艺术来静观获得短暂的幸福。他认为艺术有多种形式,而真正的艺术则与功利无关的,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都应该超越生存和实用主义领域。从而在一种宁静的美的状态下,人可以转移注意力,暂时忘却无尽的欲望,从而获得片刻的平静和幸福。

叔本华认为悲剧正是人生痛苦的集中体现,通过直观地呈现痛苦,使观众在审美静观中暂时退让生命意志,从而获得一种超脱和解脱。这种对痛苦的直观和对意志的否定,构成了叔本华悲剧理论的核心。

3. 三种悲剧类型的具体内容

3.1. 由恶人导致的悲剧

这种悲剧类型以恶人的恶意和行为为悲剧的根源,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中的伊阿古。伊阿古出于嫉妒和恶意,通过一系列的阴谋诡计,导致奥赛罗误杀妻子苔丝狄蒙娜,最终自己也陷入疯狂和毁灭。这种悲剧的核心在于恶人的主观恶意和行为,他们的行为不仅毁灭了他人,也最终毁灭了自己。除了《奥赛罗》,《麦克白》中的麦克白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麦克白出于对权力的渴望和野心,谋杀邓肯篡位,最终在罪恶感和内外压力下走向灭亡。

由恶人导致的悲剧是人对他人痛苦的冷漠和恶意,恶意通过恶人的行为得以体现,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体现了叔本华对人性中“恶”的理解。他认为,恶是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痛苦的直接来源。意志在个体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然而,由于资源有限,个体之间的意志相互冲突,导致恶的产生。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在人与人之间,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如财富、权力、爱情),可能会侵犯他人的利益,从而产生恶的行为。这种冲突在社会中表现为竞争、嫉妒、仇恨等负面情绪和行为。

该悲剧类型直接体现了意志的负面力量。恶毒人物的意志是意志的一种极端表现,它通过破坏和伤害他人来实现自身的目标,但最终这种行为也导致了自身的毁灭。这与叔本华对意志的描述一致:意志是盲目、无目的的,其行为最终导致痛苦。

3.2. 由命运或偶然导致的悲剧

这种悲剧类型强调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人物的悲剧并非由自身的过错或恶人的恶意造成,而是由不可抗拒的命运所导致,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俄狄浦斯尽管努力逃避命运的预言,但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杀父娶母,导致悲剧的发生。

第一种悲剧类型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恶意和行为,而第二种悲剧类型强调的是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在第一种悲剧类型中,恶人的恶意和行为导致了悲剧,而第二种悲剧类型中,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是悲剧的根源。这种悲剧类型体现了叔本华对命运的看法。他认为,命运是意志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不可抗拒的。人类在命运面前显得渺小无力,无法逃避命运的安排。

命运是这种意志在个体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命运不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而是意志的外在化,它决定了个体的遭遇和命运。命运具有必然性和盲目性,一方面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它如同一条无形的链条,将个体的生活轨迹固定在一个既定的模式中。人们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完全摆脱一只命运之手的安排。另一方面命运本身是盲目的,它没有理性和道德的约束。它不会因为个体的善良或邪恶而改变其轨迹。

3.3. 由剧中人物各自处境和关系造成的悲剧

这是叔本华最为推崇的悲剧类型。这种悲剧并非由恶人的恶意或命运的不可抗拒性造成,而是由普通人物在普通境遇中,由于自身的性格、欲望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悲剧。最让人熟悉的便是《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他们的悲剧并非由恶人的恶意或命运的不可抗拒性造成,而是由他们自身的性格、欲望以及封建礼教的环境所导致。此外,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爱情和追求最终被社会的道德和礼教所扼杀,导致她走向悲剧。

与前两种悲剧类型相比,这种悲剧类型更体现了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深刻理解,展现了意志的内在矛盾。他认为,人生的痛苦并非来自外部的恶人或命运,而是来自人的欲望和意志本身。这种欲望和意志在普通人物和普通境遇中得以体现,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在普通人在日常环境和必然的人际关系,如家庭、社会等级、伦理义务、爱情、友谊、政治关系等,由于各自的立场、目标、责任、性格和利益的自然冲突而导致的悲剧。无需极端的恶人或离奇的厄运,仅仅是人处于各自的地位和关系中,做着自认为合理甚至正确的事情,就不可避免地互相倾轧,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毁灭。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来看,他更倾向于第三种悲剧。第三种悲剧与意志的冲突相关:叔本华的哲学核心是“意志”,他认为世界是意志的表象,而悲剧的本质是意志的冲突。在第三种悲剧中,人物的动机和意志相互冲突,这种冲突最能体现叔本华所强调的意志的盲目性和不可调和性。第三种悲剧中人物的冲突和痛苦更能体现这种悲观主义的观点,因为它展示了即使在理性、善良和正义的动机下,人们仍然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并且第三种悲剧更具有复杂性和深刻性:第三种悲剧的情节和人物关系更加复杂,它涉及到人物内心的挣扎、道德的困境以及人性的多面性。这种复杂性和深刻性更符合叔本华对悲剧的理解,也更能引发观众对人生、命运和存在的思考。

4. 叔本华悲剧理论的局限性

4.1. 时代背景的局限性

叔本华的哲学和悲剧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悲剧理论主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尤其是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作品。这一时期的欧洲社会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初期,社会矛盾和人性的痛苦被放大。然而,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远远超出了19世纪的社会背景。

现代社会的悲剧体验更加多样化,包括社会不平等、种族冲突、性别歧视、环境问题等。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在解释这些现代悲剧时显得力不从心。例如,现代环保题材的悲剧作品,如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展示了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而不仅仅是意志的冲突。

4.2. 意志哲学的片面性

叔本华在他的意志哲学之上建立其悲剧理论,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一种盲目、无目的、无止境的欲望力量。这种哲学观点过于强调人生的痛苦本质,而忽视了人类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如爱、创造、理性等,“如果说正确使用理性就真能使我们摆脱人生的一切重负和一切痛苦而导致极乐,那就差得太远了……人的肉身上的痛苦是不可能用一些命题,定理的逻辑推论,就可以在哲学的谈话中把它谈掉的”([2], pp. 141-142)。

这种片面的哲学基础导致对悲剧的理解过于消极。悲剧不仅仅是痛苦的展示,它也可以是人类精神的升华、道德的彰显或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虽然充满了痛苦和冲突,但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而不仅仅只是意志的盲目追求。在许多悲剧作品中,理性与意志的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的反抗不仅是出于对家族的忠诚,也是基于对正义和理性的追求。

尼采批判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为19世纪欧洲“颓废”精神的哲学版本,指出叔本华把“生命”判为负价值,以否定生命为最高价值,其结果必然引向消极的虚无,是“死亡的说教”。并且将叔本华悲剧理论视为“奴隶道德”的美学变体:它把弱者的“我不能”升华为“世界不应存在”。在构建悲剧文化中,尼采虽然也将生命过程视为悲剧过程,但实施了价值倒转的哲学策略,为了克服叔本华式的颓废,尼采将叔本华的“意志”翻转成“权力意志”,把悲观主义从“否定生命”扭转为“肯定生命”。使悲剧不再昭示弃世,而是肯定毁灭中的创造,权力意志的自我肯定。

4.3. 变革力量的漠视性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过于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抽象的意志与世界的关系,而忽视了悲剧产生的社会现实根源,忽视了社会变革在解决悲剧中的作用。叔本华的理论让人们陷入对命运的无奈接受中,没有看到通过社会变革来改变悲剧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现代悲剧作品往往强调社会变革的重要性。例如,许多现代社会题材的悲剧作品,如《死魂灵》和《骆驼祥子》,展示了社会不公和压迫对个人的伤害,同时也呼吁社会变革以实现公平和正义。这种社会变革的视角被叔本华的理论所忽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释了悲剧的内涵,从宏观的历史学和社会学视角对悲剧艺术的本质问题做出的经典论述,提出了悲剧艺术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3]

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从马克思的社会变革理论来看,悲剧并不是抽象的意志和命运的冲突,而是社会矛盾的反映。马克思强调社会变革是解决社会矛盾、消除悲剧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封建社会,农民的悲剧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意志的问题,而是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压迫,农民被地主剥削,这种剥削关系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如果仅仅从个体意志的角度去理解悲剧,就无法真正揭示悲剧的本质。

5. 结语

叔本华的三种悲剧类型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通过对三种悲剧类型的详细阐述并分析与其意志哲学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悲剧的本质和意义。同时,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对现代悲剧创作和欣赏也具有重要的启发。叔本华的悲剧理论虽具有其局限性,但他的分析视角,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困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茂文. 三种悲剧理论及其内涵接受刍议——叔本华、尼采与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中国化接受比较研究[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 24(2): 547-557+741.
[2]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 石冲白, 译. 北京: 商务印书, 1982.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43.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