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Marcuse’s Theory of Consumer Alien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DOI: 10.12677/acpp.2025.149485, PDF, HTML, XML,   
作者: 王梦晗: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虚假需求单向度Marcuse Consumer Alienation False Demand Unidirectionality
摘要: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位杰出批判哲学家,马尔库塞所揭示的消费异化现象深刻影响了现实生活的多个层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消费活动中,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趋势。然而,个体在消费过程中往往更多地是被动接受外界所提供的各类消费品,而忽视了运用自身的反思能力去理性审视自身的真实需求以及这些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人们错误地将这些消费活动视为幸福与自由的体现,从而在无意识中陷入了消费异化的困境。消费异化不仅引发了环境恶化、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衡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还阻碍了人类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本文基于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理论,旨在倡导人们转变消费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培养健康的消费行为,以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critical philosopher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Marcuse’s revelation of consumer alienation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multiple levels of real life. In people’s daily lives, including consumption activities in areas such as clothing, food, housing, transportation, and cultural entertainment, there is an increasingly diverse trend. However, individuals often passively accept various consumer goods provided by the outside world during the consumption process, while neglecting to use their own reflective ability to rationally examine their real needs and the actual use value of these goods. People mistakenly view these consumption activities as a manifestation of happiness and freedom, thus unconsciously falling into the dilemma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Consumer alienation not only leads to a series of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mbalance between huma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ife, but also hinder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it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Marcuse’s theory of consumer alienation, aiming to advocate for people to change their consumption values, establish correct happiness concepts, cultivate healthy consumption behaviors, and promote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文章引用:王梦晗.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哲学进展, 2025, 14(9): 232-23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9485

1.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思想

在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内,一种普遍存在的消费异化现象兴起,可归因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深刻地塑造着大众的未来走向。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坚持认为,马克思关于异化的理论,在20世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非但没有失去其时效性,反而展现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显著的重要意义[1]

() 区分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

马尔库塞指出:“虚假需求乃是指那些为特定社会利益考量而从外部强加于个体的需求,这些需求实质上服务于维持艰辛、侵略、痛苦与非正义状态的目的。”[2]普遍认知中,虚假需求源于大众消费行为,其目的在于满足个体之外的因素,且完全受制于生产者的意志导向。相对地,真实需求则是个体摆脱外部控制,基于内在自由意志所做出的主观选择,它是个体通过深思熟虑后达成的真正所需。消费异化的本质终极在于确保生产者获取充分利益,而非着眼于满足个体真实需求进行创造,而是为了迎合大众消费趋势而生产。

() 科学技术带来的消费异化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均存在着与其特性相一致的单向度与异化现象。马尔库塞指出,这一现象的直接成因在于工业社会中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科学技术并非价值中立,“技术的逻各斯被转变成依然存在的奴役状态的逻各斯”[3]。技术进步导致了劳动分工的明确化,原本应听从人类指令的个人劳动,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转变为了对机器指令的盲目遵从,个体不断地重复着机械性的操作以生产出所需产品。人类创造了机器,然而机器却反过来对人形成了统治,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人类从属于机器的状态。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生了一个充满多样性的消费世界,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市场。在消费过程中,人们逐渐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仅仅凭借个人喜好进行疯狂的购买,大众在消费中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人们已难以区分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仅仅是为了追求消费所带来的快感与压抑的释放。

() 文化的商品性

所谓文化的商品化特性,是指借助高科技手段广泛传播文化产品的一种现象。具体而言,这类具有商品属性的文化内容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及期刊等媒介迅速传递给广大消费者。这类文化产品往往缺乏自由意识下的创造性,更多地是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在文化领域内,文化的商品化特性日益凸显,资本家有效地利用这一特性,将文化转变为盈利的工具。在此过程中,文化本身的自律性逐渐消失,其内在的创造性和审美精神需求亦被削弱。以当今的音乐作品为例,它们更多地被视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娱乐形式,而非关注音乐本身所承载的意义。音乐创作一味地迎合大众口味和市场需求,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本质价值。

2. 消费异化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异化的本质根源可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所滋生的“虚假需求”,这种需求由资本的无限增殖与扩张所驱动,使得消费行为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呈现出异化的特征。加之消费主义文化的泛滥,进一步加剧了消费异化的现象。

() 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其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详尽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他强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原本自由自觉的劳动转变为维持生计的无奈选择[4]。劳动分工与商品交换不仅推动了劳动异化的深化,而且作为一种外在化的表现形式,它们将人的活动与本质力量抽象化,甚至导致了精神与肉体的扭曲。具体而言,劳动分工与交换催生了劳动产品的剩余,进而催生了受法律保护的私有财产制度。私有财产的诞生,不仅加剧了劳动异化的程度,还促进了私有财产的进一步累积。马克思认为,人类劳动本质是对世界的改造活动,是自由自觉且充满创造性的,但劳动的异化剥夺了人的本质自由,迫使人们在消费中寻找解脱。人们试图通过大量消费商品来弥补劳动异化带来的痛苦与失落。

正常情况下,消费应源自人的真实需求,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框架下,个体致力于创造一种能够支配他人、异于自身的本质力量,以满足其自私的需求。人的需求被外部力量所塑造,而非源自内在的真实需要,从而导致了需求的异化。这种异化体现在人们对商品的过度痴迷与追求,使得消费与自由自觉的活动相脱节,转变为一种强迫性行为,最终滑向消费异化的深渊。马尔库塞认为工人阶级被资本同化是由于其扎根于“垄断资本的政治经济之中”[5],在资本增殖的整体布局中,人作为一个被遮蔽的孤立原子,丧失了人的主体性,并成为了否定性存在。显然,消费异化现象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浮现,其根本缘由深植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土壤之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为劳动分工与交换的兴起提供了土壤,进而催化了劳动异化的滋生与蔓延。为寻求从枯燥劳动中的解脱与自由的慰藉,人们日益倾向于依赖消费。在此过程中,满足个人需求的行动被一种外在力量——主要是劳动成果或商品——所主宰。因此,劳动异化不仅扭曲了人的需求本质,还促使这种扭曲的需求以消费异化的形式外显出来。

() “虚假需求”的诱导

马尔库塞指出,在当下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资本家为了实现持续的资本累积,巧妙地运用“虚假需求”策略,驱动人们不断投身于消费浪潮。人们沉迷于不断购置最新商品以填补物质渴望的循环之中,最终将无尽的物质追求误认为是生活的本质需求和人生目标。马尔库塞在谈及现代后工业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时使用了“控制”一词,他说,在现存社会中,越来越有效地被控制的自然界已经成了扩大对人的控制的一个因素……也从生存意义上缩小了人的生活世界[6]

那么,“虚假需求”究竟意指何物?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引入了“真实需求”的概念作为参照。他界定,“真实需求”源自于个体在不受外界操控与灌输的自由状态下,自我决定的需求。相对地,“虚假需求”并非源自生活本真的需求,而是由资本家精心构造并灌输给大众的。例如,人们在购买高端音响、私家车及豪华住宅时寻求自我认同与向往,这些行为往往受到广告宣传的深刻影响,均属“虚假需求”的范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充盈,人们的精神痛苦却悄然加剧,且这种痛苦常常为人们所不自知。马尔库塞强调,这种建立在物质极大丰富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幸福感,实则是一种虚幻的幸福。因此,在西方社会,人们受到“虚假需求”的蛊惑,消费行为逐渐异化,且在不知不觉中将“虚假需求”视作了“真实需求”。长此以往,资本主义统治者得以顺利构建一个消费需求高度整合的社会形态。

() 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

经历两次工业革命的深刻变革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实现了迅猛的增长。资本家出于逐利的动机,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过度扩大生产规模,致使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形成了庞大的过剩产能。与此同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爆发的经济大危机背景下,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特别是其关于消费对国家经济稳定与繁荣关键作用的论述——被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所采纳并付诸实践,其中,“胡佛新政”作为美国政府为刺激消费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即为典型例证。此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的形式日益多样化,私家车、电影、电视及广播等新型媒介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同时也显著加速了商业广告的传播速度与广度。商业广告借助服装品牌标识、电视传媒、道路广告牌以及公共电话亭等多种载体,全方位、持续地向公众灌输消费主义文化,使得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广告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与行为。马尔库塞指出,消费主义的广泛流行,实质上是统治阶级操控公众意识的一种新型策略,它导致个体在消费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主性与批判性思维,进而演变成为单向度的人,整个社会也随之呈现出单向度的特征,即社会文化的同质化与个体思维的单一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工业社会生产力高度成熟的基础之上,消费主义理念盛行,它倡导个体通过物质消费途径来探寻愉悦与幸福感。在消费主义的深刻影响下,人类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并显著增强。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扩张的特性,在商品数量层面体现为愈多愈好的倾向,而在商品质量层面则表现为追求更高价值与档次的趋势。资本家巧妙地运用了大众传媒的强大影响力与操控力,对人们的日常思维与行为模式进行了深度渗透与控制,从而实现了消费需求的“同质化”。这种“异化”的生活方式遭受了来自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激烈批判,如列斐伏尔对“消费被控制的官僚社会”的诊断[7],卢卡奇对“商品拜物教”的批评,马尔库塞对“技术控制”的非议和葛兰西对资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诘难等,都直接指向了对“消费主义”日常生活治理模式的控诉[8]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人阶级得以与资本家共享相似的交通工具、服饰装扮以及福利待遇,这种物质层面的平等化导致工人阶级缺乏内在动力去颠覆资本主义制度,这正是资本家所期望达到的社会与阶级“一体化”状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物质欲望泛滥而精神追求匮乏,人们沉迷于消费行为的狂热追求之中,消费文化蔚然成风,个体逐渐沦为商品的附属品与消费的傀儡。

3. 消费异化的后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架构下,消费异化现象往往呈现出诸如人的“伪需求”涌现、商业化文化的广泛传播以及挥霍性消费观念的普及等多重表征。资本主义体制的掌权者为了稳固其政治统治,而资本家群体为了攫取更为丰厚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借助消费异化机制对消费群体实施多维度的操控。这种做法不仅束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构成了不利的影响,对生态可持续性构成了挑战。

() 消费异化使人丧失主体性,沦为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主张,作为现实存在的个体,人应当具备主体性特征,这包括拥有自主能动性及享受自由的能力。然而,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里,人的这些主体性特质却因消费异化现象的滋生而遭受侵蚀[9]。首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依赖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富足。诚然,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然而,人的精神世界却遭遇了消费异化的蒙蔽。人们误以为通过消费文化产品能够为精神世界注入活力,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精神能量”实为虚幻且不可靠,远非真正的正面精神滋养。在工业社会语境下,多数文化产品蕴含统治阶级的意志,导致个体在不经意间落入统治阶级精心布置的消费陷阱。这些同质化、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实质上已丧失了对心灵的净化功能。长期消费此类产品,个体可能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失去反思与批判的精神,进而转变为单向度的人。

其次,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理应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即能够自主、自由地挑选符合内心需求的商品。然而,在消费异化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尽管表面上看似个体能够自由选择所需商品,但实际上这些选择均受到资本家向消费者灌输意愿的影响,构成了一种虚假的自由。因此,在消费异化的作用下,人的主体性将逐渐被削弱乃至泯灭。

() 消费异化导致社会形成单向度的文化

马尔库塞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框架下,消费异化现象不仅制约了个体的全面发展,亦对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这一现象导致富含批判精神的精英文化被边缘化,并由大众文化取而代之。精英文化,作为一种内含否定性与批判性的文化形态,其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挑战。相反,大众文化,作为经由大众传媒广泛传播、迎合大众偏好的商业文化形式,丧失了文化原有的批判性功能,无法对社会结构产生颠覆性影响。

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里,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倾向于将文化产品转化为迎合大众口味的商品,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不遗余力地向公众灌输消费主义价值观,以此诱导消费行为。尽管这种大众文化表面看似能为人们带来愉悦与满足感,实则已丧失其原有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本质,蜕变为资本家追逐利润的工具。在此商业化文化的广泛渗透下,个体的思想趋于僵化与平庸,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受到抑制,难以创造出具有批判性、独特性及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作品。文化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文化作为一股精神动力,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当国家或民族无法为民众提供先进、健康的文化滋养时,民众亦难以孕育出精英文化。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文化领域的单向度发展。

() 消费异化导致生态危机加剧,人与自然关系失衡

自工业文明兴起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支配下,人类内在的贪婪倾向愈发显著,促使众多个体为满足虚荣心理而不断追逐所谓的“虚假需求”。这些“虚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民众的真实诉求,并对其进行了扭曲,从而导致社会消费异化现象日益严峻。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基本需求起始于生存与发展的满足,这类需求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本是合理的[10]。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演进,消费异化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广泛流传,人类的贪婪与虚荣心态不断膨胀,促使人们转向追求享乐性消费与攀比性消费。因此,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欲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加大。随着资源开采频率的增加,自然资源的消耗速率显著加快,一旦资源消耗量超越了其自然再生能力,便会导致资源枯竭,进而触发全球性的自然资源危机。

此外,消费规模的持续扩张也带来了社会废弃物的急剧增加。部分生产者为了最大化利润,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将废弃物排放至自然环境之中,例如将大量固体废弃物深埋地下。这种做法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废弃物渗滤液可能渗入地下,严重污染地下水系统。这些废弃物犹如潜藏的生态毒瘤,时刻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这种奢侈无度、缺乏节制、过度的消费模式无疑为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4.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尔库塞提出的消费异化观念,既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深化与拓展,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深刻批判视角。资本主义的演进历程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其社会形态在持续进步中经历了显著变迁,展现出新颖的时代特征。尽管当前资本主义社会与马尔库塞时代的面貌有所差异,但他的消费异化理论依然保持着其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在迈向现代化的新征途上,重新审视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理论,对于个体理性评估自身消费行为、全面理解科技的正反两面效应,以及推动建立环保且理性的消费模式,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启示。

() 辩证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

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的进步持续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行的重要力量。无可否认,科技的革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途径,超越了传统线下购物的局限,引入了诸如网络直播销售、电视购物平台等多种在线消费模式。这些以科技为基础的新型消费手段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有效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为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活力。然而,科技亦如一枚具有两面性的硬币。它在加速社会步入消费驱动的经济新纪元、激发消费热情的同时,也通过科技赋能的营销手段,无形中构建了消费的框架,使个体陷入了过度追求物质满足的循环之中。人们愈发依赖消费寻求快乐,步伐急促,进而引发了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等消费行为的异化。此外,科技的进步还加深了消费者对科技产品的依赖性,有时使人成为了技术的附属品。我们应理性审视科技的角色,深刻理解科技发展的终极愿景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非造就科技的附属个体。

() 树立主体意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马克思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出发,主张适度消费。他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可见,绝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随着科技的迅猛飞跃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多元文化思潮交织碰撞,我国消费者的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面临消费异化的风险。这体现在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名牌崇拜,以及盲目攀比和炫耀性消费,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奢侈浪费的不良氛围。在此背景下,作为消费者个体,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均至关重要。首要的是,强化个人主体意识是塑造正确消费观的关键。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消费者需主动培养自我反思与批判能力,保持清醒头脑,深入探索内心真实需求,以免被商家的营销策略所左右,沦为物质的附庸。

此外,政府与社会各界需加大对媒体传播的监管力度,遏制过度商业化广告与营销策略对民众消费行为的不当诱导,维护健康的消费生态。同时,政府应积极推广绿色消费理念,通过创建有利于绿色消费的环境,引导公众形成科学的消费价值观。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关于“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民节约、环保、生态意识,营造爱护自然的社会风尚”[11]的号召,将绿色消费理念融入社会主流,助力消费者树立正向消费观,逐步纠正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模式。

() 优化消费结构,避免资源浪费

步入新时代,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将打造美丽中国置于国家繁荣与民族复兴的核心议程。“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绘就美丽中国蓝图的关键色彩,是当前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路径。马尔库塞关于消费异化的深刻剖析,提醒我们必须推行能够维护生态平衡的绿色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不仅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减轻自然环境的负担,优化消费结构,促进我国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构建绿色消费模式,关键在于优化消费结构,进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首先,政府需紧密结合当前消费市场,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政策,通过发放绿色消费券、增加居民绿色消费补贴等措施,引导民众理性消费。同时,对采用先进节能技术、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和机构,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增加绿色产业专项资金投入,鼓励绿色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其次,加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型,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与科技研发实力,构建支撑绿色消费的高品质供给体系,减少对资源与投资驱动的依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升级。最后,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制度与政策的价值导向和战略引领作用,加快建立健全的法律规章体系,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市场行为,严厉打击商家的违规违法行为,确保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消费者营造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衣俊卿. 20世纪的文化批判[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2]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6.
[3]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127.
[4] 郭仲. 浅析马尔库塞消费异化思想[J]. 今古文创, 2022(11): 62-64.
[5] 赫伯特·马尔库塞. 工业社会和新左派[M]. 任立,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84.
[6] 解超. 中国式现代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30(6): 31-42.
[7] 郑震.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学意义——迈向一种日常生活的社会学[J]. 社会学研究, 2011(3): 191-217+246.
[8] 闫方洁. 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社会理论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44-46.
[9] 万林艳. 网络时代的主体作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2): 40-45.
[10]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第三版. 许金声, 等,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8.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