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背景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作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惠东女鞋产业虽形成覆盖原材料、生产、物流的完整产业链条。然而,由于产业结构“小散弱”、代工依赖和外贸波动等困境,惠东女鞋产业整体发展步入瓶颈期。本文基于公共管理理论与产业实践,深入剖析当前惠东女鞋产业转型面临的现实问题,从企业智能化改造、强化品牌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和强化政策协同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行范式,为其他传统产业转型带来理论意义上的启示。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global digitalization wa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as become a core proposition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es. As the “Chinese Women’s Footwear Production Base”, the women’s footwear industry in Huidong has formed a complete industrial chain covering raw materials, production, and logistics. However, due to challenges such as a small, scattered, and weak industrial structure, heavy reliance on OEM contracts, and fluctuations in foreign trade, the development of Huidong’s women’s footwear industry has entered a bottleneck period. Based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industrial practice,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currently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idong’s women’s footwear industry. It actively explores viable paradigms for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county-leve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cross multiple dimensions. These include promoting enterprise intelligentization, strengthening brand building, establishing public service platforms, and enhancing policy support. The findings offer theoretical insight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other traditional industries.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实现高质量发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广东省办公厅也出台《关于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产业集群 + 跨境电商”试点为核心路径[1]。税务部门也发布了《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出口退(免)税操作指引》,推动企业加深对出口退(免)税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上述政策共同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惠东县自1981年发展制鞋业,逐步形成以女鞋制造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沿海县域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为响应宏观政策导向,惠东县配套出台《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2],推动建设国家鞋检中心、惠东时尚创意学院,强化技术研发与产学研协同。因此,惠东女鞋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中央与省域政策在县域应用的具体实践,也是应对产业瓶颈、实现区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2. 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电商经济下惠东女鞋产业的转型困境及发展路径,旨在探索县域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有效方案,助推传统鞋服行业深入融合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本研究填补了现有研究对沿海县域特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不足,为县域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样本。此外,本研究还为解决各地区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路径借鉴,尤其在破解品牌溢价低、抗风险能力弱等共性问题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产业发展概况
2.1. 产业链结构
惠东女鞋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进,已形成“原料供应–模具加工–成型组装-包装产销”(见图1)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3]。然而,该产业链整体仍呈现传统劳动密集型特征,转型升级面临内在挑战。虽具备规模化供应能力,但在环保新材料、功能性面料的研发应用上相对滞后。中游环节聚集了大量鞋类生产企业,大多数为小微企业,依托黄埠、吉隆等核心乡镇形成了高度密集的空间分布,并通过细化的分工协作网络,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与成本的优化,却也因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面临标准化水平低、协同效率不足的发展瓶颈。下游环节在市场结构上呈现出外销为主导、内销快速增长的特征,并构建了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流程物流仓储体系。但是对比温州鞋业产业链发展,惠东女鞋产业在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测算等先进技术方面,示范带动效应还不够明显,依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4]。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structure of Huidong women’s shoes
图1. 惠东女鞋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2.2. 产业规模与产业结构
从产业规模来看,惠东女鞋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显著的规模优势,在2024年复杂国际环境下展现出强劲发展韧性。一方面,2024年,全县产鞋达到9.1亿双,同比增长3.4%,产值突破411亿元,同比增长9.3%,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惠东县主动聚焦鞋业外贸出口,通过对接电商平台、引进首家跨境电商平台企业等举措拓展市场,推动2024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6.5亿元,其中鞋业及配套产业外贸出口额61.98亿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额的50.47%。然而,产业高速发展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亦不容忽视。从企业结构来看,全县鞋业及配套产业经营单位有6000多家[5],但小微企业占比过高,导致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与创新投入能力偏弱,且小微企业受资金、技术等限制,难以承担高额创新投入,进一步削弱了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在产品结构层面,以中低端合成革女鞋为主要产出,高端品类与高附加值产品稀缺,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制约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从市场与品牌建设来看,对外部市场存在较强依赖,主要依靠代工和贴牌加工,虽然内销市场借助电商渠道实现快速增长,但自主品牌建设能力相对较为薄弱,缺乏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终端品牌,制约了产业利润空间的提升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3. 发展历程
1981年,惠东黄埠人李炳好,运用在香港学到的先进制鞋技术,创办了当地第一家民营鞋业作坊,历经四十余载发展,“惠东女鞋”已从最初分散的家庭式作坊,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中一张闪亮的产业名片。从1980年代的小规模作坊式生产,到1990年代生产规模扩大、产业链初步形成,再到2000年代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市场份额快速提升,惠东女鞋经历了初创、成长和成熟阶段。当前正处于以智能化改造与品牌化建设为核心的关键突破阶段,尽管个别企业已经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与3D打印等先进技术,但大多数企业仍依赖代工生产模式,品牌溢价能力严重不足。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惠东女鞋产业作为惠东县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及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多重压力影响,惠东女鞋产业面临严峻调整,整体发展步入瓶颈期。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从生产商、贸易商再到零售商的线性价值链,推动形成以消费者需求为起点的网状价值系统。1688产业带、SHEIN等国内国际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提供数字工具与数据服务,降低了中小企业参与全球贸易的门槛,惠东女鞋从生产商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逐步将设计、生产、销售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说,电子商务为惠东女鞋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深层次矛盾依然制约着惠东女鞋进一步转型升级。
3.1. 生产基础薄弱,数字化程度不高
在惠东女鞋产业中,大多数为个体户或作坊式生产,生产设备陈旧,其“小散弱”格局深植于本地产业生态之中,传统代工模式下企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缺乏技术升级的内在动力。数字化中台、ERP等智能系统造价较高,中小企业无力承担智能改造投入,严重制约了惠东女鞋产业向电子商务发展,其背后也反映出中小鞋企融资渠道狭窄、风险承担能力不足的深层矛盾。另外,由于珠三角地区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对人才分流效应显著,惠东鞋业本土数字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在决策时普遍依赖经验,缺乏数据思维和现代供应链管理意识,在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销售预测等环节存在数据割裂的现象,在电商销售激增时,往往会出现原料短缺或库存积压的情况,需额外成本调剂产能,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3.2. 缺乏头部企业,品牌影响力较弱
惠东女鞋产业长期受制于“小散弱”的产业结构,头部企业缺位成为制约互动女鞋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瓶颈。全县鞋企以小微主体为主,绝大多数为个体户或作坊式生产,依赖手工作业和代工订单,导致资源分散、协同困难。长期代工模式造成自主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全县仅拥有“香恋”“卡莱莉尔”2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1个省级名牌产品[6],而晋江等产业发达地区已培育安踏、特步等多个全国性品牌集群,品牌势能不足使中小企业在电商平台普遍陷入低价竞争,品牌溢价能力薄弱。缺乏头部企业引领,进一步削弱产业链关键功能,研发投入强度显著低于先进地区,设计创新能力存在明显断层。虽有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升级缩短打样周期、提升新品开发效率,但因企业规模有限,创新成果难以辐射全产业带,无法形成“鲶鱼效应”。反观晋江依托设计人才集聚优势,通过培育安踏、特步等知名品牌,形成了强大的品牌集群效应,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惠东在创新生态上的断层。
3.3. 平台建设不足,资源整合不到位
惠东女鞋产业小微企业众多,在黄埠、吉隆、大岭等多个乡镇离散布局,缺乏公共服务平台对技术革新、设计研发、创新材料、产业政策等资源进行规模化、规范化整合,由此衍生出两大问题,一方面,集中展示工艺质量、提供女鞋产业政策指引和配套服务的的专业园区或服务平台较少,采购方验厂考察成本增加,企业议价能力低,贸易额极易遭到分流。另一方面,对国家鞋检中心等高端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利用不足,主动送检意识薄弱,导致惠东女鞋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对惠东女鞋信心不足,削弱产业整体市场竞争力。这一困境的形成,在于产业集聚的自发属性与社会信任结构的双重制约。惠东女鞋产业早期缺乏顶层规划引导,导致后期在推进公共平台建设时需跨乡镇协调土地、资金与资源,协调成本与实施难度大,且现有工业用地多沿国道、省道线性分布,缺乏集中连片的产业园区,加上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限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整合。此外,小微企业主的信任半径多局限于宗族、同乡等地缘圈层,对跨企业、跨乡镇的公共服务平台普遍存在疑虑,担心技术资源共享泄露生产工艺、采购数据互通丧失议价优势,这种以“地缘信任”为主导的社会资本结构,导致企业参与公共平台的意愿极低,资源整合效率难以提升。
3.4. 缺乏统筹谋划,配套政策衔接不到位
惠东女鞋以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对政策适配性提出更高要求。惠东县政府虽然出台了《促进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提出“建立健全产业配套服务”“完善出口退税机制”,但依然难以满足小微主体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出台的《惠州市企业上云上平台奖补资金政策》,单个企业年度奖补额度有限,而智能化设备造价高,并且小微企业因非规上身份无法申报,资金额度设计与申报主体限定难以满足作坊式生产主体的改造需求。出口退税服务机制还不够健全,跨部门的协同机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惠东女鞋产业转型升级。2025年3月欧盟正式通过的ViDA税收改革方案,将进一步提升跨境数据透明度与征管效率,但同样也给高度依赖出口的惠东女鞋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系统性挑战。该改革要求企业升级ERP与财务系统以适应新型增值税申报流程,客观上增加了企业出口成本,削弱了产品竞争力。税务部门对ViDA新规的纾困政策尚未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出口退税审核未能与电商平台实时交易数据联动,导致退税周期与申报要求形成现金流“时间差”,出口退税审核流程仍存在优化空间。
4. 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之路
4.1. 加速企业智能化改造,助推惠东女鞋智造升级
由政府牵头设立区域性数字化共享工厂,选取部分企业进行试点,集中采购女鞋专用智能设备供小微企业租赁使用,破解单家企业改造资金瓶颈。由政府协调闲置产能,组建“惠东女鞋柔性制造联盟”,小订单集中分配至标准化产线,在形成标准化的协作流程和工作模式后,逐步推广到全县女鞋产业,从而增强市场响应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政府牵头建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打造“惠州新质3D打印女鞋智造产业园”,聚焦女鞋研发设计、3D智造、跨境电商、品牌孵化等领域,引领带动惠东女鞋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化“智造”转型升级[7]。鼓励支持鞋企增资扩产,依托“机器换人”加强智能化改造,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提升惠东女鞋舒适性、环保性为着力点,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投入[8]。政府应加大对惠东女鞋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研究制定鞋业人才补贴和保障政策,鼓励企业联动惠州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定向培养数字化人才、鞋类设计师、技术工人;联合SHEIN、Temu等跨境电商平台建立实训基地,培育既懂女鞋生产又通跨境电商的复合人才,提升运营管理能力,打通“产学研销”闭环,为惠东女鞋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4.2. 打造“跨境型区域品牌”,构建快时尚女鞋生态
针对惠东女鞋产业布局“小散弱”、高度依赖跨境电商但品牌溢价不足等痛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认真落实《惠东县促进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通过联盟整合、标杆企业培育等措施,对优质企业进行定向扶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改变“小散弱”格局。着力打造“惠东女鞋”集体商标,整合国家鞋检中心资源为联盟企业提供质量背书,同时利用惠东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的旅游业优势,在巽寮湾、双月湾等景区设置惠东时尚女鞋展区,创新“线下体验+线上下单”模式,增强品牌影响力。积极构建“平台联合品牌”模式,推动与SHEIN、Temu等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建立“惠东制造”专区,利用平台数据反哺产品设计,帮助企业精准开发适销对路的女鞋产品;设立“惠东女鞋跨境设计中心”,引入粤港澳设计资源,专注开发面向国际市场的“轻奢快时尚”产品,突出环保材料和舒适性,打造“惠东女鞋”可持续时尚标签;协调行业协会策划“中国(惠东)快时尚女鞋展销会”,举办“珠三角女鞋设计大赛”并设立“跨境适配设计奖”,持续提升惠东在女鞋产业中的话语权。
4.3.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助推惠东女鞋数字化转型
惠东女鞋产业的作坊式生产结构决定了,没有政府搭建公共平台,单靠小微企业难以完成数字化转型,需由政府主导搭建公共赋能平台。比如,政府可以出资建设“惠东女鞋产业协同运营平台”,整合消费者数据分析、供应链协同、生产排程三大核心功能,重点对接SHEIN、Temu等跨境平台及拼多多、抖音、淘宝等国内主流电商的实时消费数据,动态生成区域动态生成区域热销款式、尺码偏好图谱及退货诊断报告,分析消费者对于产品需求的变化趋势,为企业生产调整以及库存问题解决提供参考意见,助力降低库存风险与运营成本。同步构建以科技创新、时尚设计等为主题的线上服务平台,聚合国内外设计院校、材料研发机构及科技中介资源,形成“设计–材料–制造”融合生态,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增强惠东女鞋在供应链中的响应能力和竞争优势。
4.4. 创新“跨域政策协同”机制,赋能小微鞋企跨境出海
政府应强化政策引导作用,针对跨境电商模式下资金周转慢、关税政策变动频繁等痛点,创新推出“跨境快反订单贷”,以平台订单和海外仓存货为质押,提供短期灵活贷款,缓解中小鞋企现金流压力。同时,出台购置先进智能设备分期付款、“小升规”企业金融授信等政策,全力保障制鞋企业资金供给,强化对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支持[9]。持续优化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预退税”机制,缩短出口退税审核周期,帮助企业及时回笼资金。依托产业园集聚优势,组建“税直达”宣传辅导讲师团队,借助惠东女鞋行业协会定期收集涉税需求,定制宣传辅导精品课程,为企业“送政策、解疑难”;持续完善“政策找人”工作机制,对惠东女鞋企业实行“名单式管理”,根据行业特点完善“政策标签库”,定期开展适用优惠政策、红利账单等精准推送[10]。同时,强化与广州、深圳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联动,共建跨区域关税动态共享与风险预警机制,及时传递欧美等重点市场税收政策变化,助力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提升惠东女鞋在国际市场中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5. 结论
本文依托公共管理理论体系,选取惠东女鞋产业作为案例分析,对电子商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操作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出,当前正处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在电子商务驱动下实现转型升级不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国家公共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具体体现。未来,随着生成式AI定制、跨境独立站崛起等趋势演进,惠东女鞋有机会进一步从“电商渠道依赖”转向“用户资产运营”,实现数字能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规模更大的发展格局。后续研究可以聚焦数字化转型条件下,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公共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为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