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蒙医“脑–心轴”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ngolian Medicine’s “Brain-Heart Axis”
DOI: 10.12677/acm.2025.159256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乌苏哈拉*: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玉 兰#: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传统内疗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脑心轴蒙医脑心同治Brain-Heart Axis Mongolian Medicine 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the Brain and Heart
摘要: 蒙医学理论体系强调人体构成要素间的有机联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脑和心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蒙医学把脑和心脏视为生命之源。作为中枢调控系统的脑与主导血液循环的心脏,二者不仅在生理功能上存在双向调节机制,更在病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的动态关联,这种密切的机能耦合关系构成了蒙医学认知人体生命现象的关键切入点。基于心、脑二者在生理功能与病理机制层面均存在显著关联性,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协同发病且临床控制困难的现实问题,运用蒙医整体观念,以“脑–心轴”理论为指导,通过辨证施治可充分发挥蒙医药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过程中所具有的多靶点、多途径干预优势。
Abstract: Mongolian medicine’s theoretical system emphasizes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mponents of the human body, considering the human body as an organic whole centered on the brain and heart. Mongolian medicine regards the brain and heart as the source of life. As the central regulatory system, the brain and the heart, which dominates blood circulation, not only have a two-way regulatory mechanism in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but also form a dynamic relationship of mutual restriction in the patholog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close function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constitutes the key entry point for Mongolian medicine to understand human life phenomena. Based on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eart and brain in terms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pathological mechanisms, and the current practical problem of co-morbidity and difficult clinical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the holistic concept of Mongolian medicine is applied, guided by the “brain-heart axis” theory,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multi-target and multi-pathway intervention advantages of Mongolian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文章引用:乌苏哈拉, 玉兰. 简述蒙医“脑–心轴”[J]. 临床医学进展, 2025, 15(9): 819-824.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5.1592561

1. 引言

蒙医学理论体系将人体阐释为由三根七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三根与七素之间既存在协同作用又保持对立统一关系,共同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运转。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要素间并非独立运作,而是通过互为依存、协同促进、动态制约、相辅相成的多维关系网络,共同维系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稳定运行,从内部消化循环到外部感官行为,始终遵循整体性原则。本文作为叙述性综述,旨在系统梳理“脑–心轴”理论在蒙医整体观框架下的学术内涵,重点为心脑共病、失眠等临床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都以“黑白脉”相连接,呈现为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体系,充分体现了与蒙医学“整体观”相统一的学术特征。当局部发生病理改变时,这种平衡状态即被打破,导致功能障碍并引发全身性症状反应,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从整体出发。这就是蒙医整体观的指导作用在临床上的体现。基于此,蒙医在诊疗方面始终贯彻整体观原则,该理念不仅指导着临床实践,更渗透于生理病理、疾病诊断、辨证施治及预防保健等各个领域,贯穿于蒙医思维的始终。“脑–心轴”理论作为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思维创新,不仅深化了蒙医学理论体系的解释维度,更通过融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为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蒙医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抓手。

2. 蒙医对心的认识

心脏位居脏腑之首,在蒙医学典籍中,被尊称为“脏中之王”,被视为空源精微为主的心意之崇。作为全身脉管、孔道的中心,心脏对生命活动起到主宰作用,因此享有“君主”脏器之名,发挥核心主导作用[1]。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核心,在普行赫依的推动下,通过持续的节律性收缩运动,经动脉将营养血和内呼吸运行于全身,输送滋养七精微,营养身体。同时它作为正津的依存部位,能使人神志清明、思维敏捷、提高记忆、情绪稳定[2]。因为心脏是普行赫依之所舍,病变赫依运行轨迹,所以它是以赫依为主的脏器。由于这种特性,心脏发生病变时,容易发生赫依性病变。即使是其他疾病,也易与赫依合并。因此在心脏和主脉病变及在其治疗上往往需要以注意赫依为主。

3. 蒙医对脑的认识

脑被称为“白脉之海”,由众多白脉构成,是整个白脉系统(相当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主干。由大脑分支出的脊髓和白脉,均可成为感应的运行之道。《四部医典》中明确提出:“管辖各脏腑器官功能的白脉聚集于脑,约有500条细脉”[3],这一记载不仅阐明了脑为脊髓和白脉的根源,更揭示了其双重核心功能:既是思维活动的神经中枢,也是五官感觉神经的集中所在。大脑位于人体巴达干总位,是司命赫依和能足巴达干的依存部位。在司命赫依和能足巴达干以及水源的作用下,大脑成为感能的主要宿位之一,支配精神思维和五官感觉,对身体的生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因为白脉是赫依运行轨迹,且感能以赫依为导向,运行于白脉之中,所以,脑病主要以邪热入脉、赫依运行不畅受阻或堵塞导致感能受阻或堵塞其运行脉管等出现病变。因此,在脑病病变及其治疗过程中以促使气血运行、恢复白脉功能、舒筋活血、调节三根、治疗筋脉浸热等治疗原则为主。

4. 心与脑的关系

4.1. 白脉连接

白脉是从脑和脊髓分支并遍布全身的浅色白脉。全身白脉可分为两种,即连接脏腑的隐性白脉和与分布于四肢的显性白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连接脏腑的隐性白脉分支中,共有十三条分支,其中四条是与心脏及小肠相连的赫依脉。从神经解剖学角度来看,两条主导心脏连接的赫依白脉起源于脑部,沿脊髓两侧下行延伸,最终在第七椎体水平与心脏相连。正是通过此白脉运行赫依和感应,从而构成了心与脑之间的连接。

4.2. 黑脉连接

黑脉是血管的总称,是血液运行之道。是以心脏为核心,遍布全身各部位的闭合网状管道。在普行赫依作用下,心脏规律性收缩将血液通过黑脉输送至全身,形成血液循环,将饮食津液七精华输送至全身各部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脑部血管系统源自颈内动脉这一主动脉重要分支,它分布于脑内,由心脏输送至大脑的血液来营养大脑,确保大脑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

4.3. 阴阳学说

作为蒙医学传统辨证思维体系的核心理论,阴阳学说从对立统一的基本哲学原理出发,系统阐释了自然界一切事物之间相互对立而又统一规律的辩证关系。阴阳即代表事物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阴阳学说将自然界一切事物及其运动归属于阴阳两个方面。心脏是血液循环的中心,因此归属于阳,而大脑为白脉之海,则归属于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在彼增此减、彼减此增的持续运动中,通过相互制约与依存,共同维系着整个系统的动态平衡。

4.4. 感能宿位

感能是人类感觉和思维的统称。指望、闻、嗅、尝、触等五官感觉和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的智慧,亦称为六种感能。感能以正津为营养,骑乘着赫依,运行于白脉,分布于全身。大脑作为白脉之海,是感能集中之处。《金光注释集》指出:“司命赫依位于头顶部大乐轮,是所有赫依的根基,能完成感能以及复杂心理活动”,具有“开发智慧,使五官感觉灵敏,定神”等作用[5]。依据司命赫依的位置与作用,可认定大脑为感能中心。《诃黎勒晶珠解疑难经》记载:“意识脉集中于心脏”[6],可见,心脏与感能息息相关。综上所述,大脑是感能的集中部位,心脏是感能之营养–正津的汇集储存及支配输送中心。心与脑通过白脉相互传导连接的同时通过赫依的运行将正津遍布于全身,从而滋养和保持感能的正常功能。

4.5. 巴达干宿位

《蒙医基础理论》中提到:“总巴达干遍布于人体各处,但主要依脑居上,位于人体心脏以上的部位和胃部”[7]。且在心脏病变的基本特征中提到:“心脏居于巴达干的区域,由于受其所处区域的控制从而使希拉潜伏于巴达干赫依之下,出现实质热性,外表寒性的现象”。由此可见,心与脑都位于巴达干之总位。

4.6. 命寓和脉管集中部位

心与脑是脉管和命寓的集中区域。据统计文献记载中的脉管数量,分布于心和脑的脉管数占据了总脉管数量的50% [8]。此外,人体命寓中约53%为脉命寓[9]。心与脑是脉管的集中部位,也无疑是命寓的集中部位。因此,心脑疾病一般病情较重且死亡率高。

5. 蒙医学对“脑–心轴”理论的认识

人体以心脑为主体,由脏腑、脉道、器官共同组成的结构严密、分工有序的整体,有条不紊地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在生理活动过程中,心脑起着主宰整个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10]。根据蒙医学理论体系,心脑之间存在着多维度的生理联系,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黑脉与白脉构成的传导通路上,更在阴阳学说与宿位理论层面呈现出深层次的互动关系。黑脉作为血管系统的统称,承担着输送血液的生理功能。在普行赫依的驱动下,心脏进行着不停止的运动,将富含营养的血液经由黑脉输送至脑以供滋养,从而确保大脑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脑作为白脉之海,其发出的白脉分支不仅延伸至心脏形成双向联系通道,还通过赫依与感应的运行将心与脑相连,同时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心属阳,脑属阴,两者相生、相依,谁也离不开谁。同时,心与脑是感能、巴达干的宿位,也是脉管和命寓的集中区域。白脉作为赫依的运行之道,承担着大脑信息传递的关键生理功能。因此,人类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可理解为心与脑协同作用的结果。黑脉与白脉共同构成了心脑之间功能连接的结构性基础,心和脑作为调控中枢,通过黑白脉形成一个能够调控精神意志思维活动的复杂网络系统。具体而言,“心–白脉–脑”系统调控精神意志思维活动本身,而“心–黑脉–脑”系统则运行血液,为前者的调控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物质[11]

蒙医学一般情况下将大脑的功能都归于“心主神明”之中[12]。蒙医认为人的意识清楚与否,思维敏捷与否,精神充沛与否都与此调控中枢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平时此窍通畅流利,无任何障碍。如若发生病变而闭塞或功能障碍则可能引发神明异常,进而表现出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这就是民间所说的“伤心”、“心情”、“细心”等语言中出现的“心”的意思,实际上是指大脑的生理功能。

综上所述,从解剖结构到生理功能再到病理机制,心与脑均呈现出显著的互联互通特征,二者在调控人体精神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协同作用,为“脑–心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治疗中,遵循“脑–心轴”理论进行整体施治,以调节赫依,平衡三根及改善白脉传导为治疗原则。通过镇赫依,不仅能有效恢复心主血脉的功能,进而促进血液运行,并恢复其对脑部的滋养。同时也能促进白脉传导,恢复心脑主精神意志思维的功能,最终达到心脑同治的目的。

6. 现代医学对“脑–心轴”理论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承担着向全身组织输送血液的重要功能,其中约六分之一的循环血液被输送至脑部以维持其生理需求,这一机制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动力。近年来,“脑–心轴”等心脑交互理论逐渐形成,随着自主神经网络研究的深入,学界普遍认识到心脏与脑部在体液调节、内分泌系统和神经传导等多个层面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神经解剖学证据表明,脑部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网络与心脏建立双向联系,这种联系通过神经内分泌和自主神经传导等途径实现,使脑部能够对心脏功能进行精确调控[13]。心脏不仅为包括大脑在内的全身组织提供血液供应,其心血管系统还能通过分泌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来调节整体循环稳态,而脑部作为重要的靶器官能够接收这些信号并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最新研究表明[14],心脏产生的生物电频率耦合对维持脑部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现代医学强调脑在神经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作为人体各器官功能的调节枢纽,其重量虽仅占体重的2%~3%,却需要消耗心输出量15%~20%的血液供应。因此,当心脏或脑部功能发生障碍时,相较于单独治疗心脏或脑部疾病,采取心脑同治的策略能够更有效地从根源上实现对疾病的干预。

7. 体会

“脑–心轴”理论是蒙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创新和运用,不仅植根于坚实的蒙医学理论基础,同时也融合了现代医学在病理生理及临床实践中的深刻内涵,丰富了蒙医诊疗体系,尤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其应用范围不仅体现在蒙药方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在诊治其他疾病,乃至针刺、灸疗、按摩推拿等蒙医特色外治疗法中,均可借鉴“脑–心轴”的诊疗思路。例如,在失眠症伴心悸治疗中,依据“脑–心轴”理论可选用调节心脑功能的蒙药组合(如广枣 + 紫花高乌头),配合针刺心穴与顶会穴,形成心脑同治的复合方案,较传统单治心或脑的方法可提升症状改善率。基于理论深化与实践验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脑–心轴”通过调节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肠道菌群平衡,实现心脑功能的协同调控。同时,针对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可开展蒙药–针灸联合方案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研究,验证其临床优势。此外,该理论指导下的预防性干预,夏季实施“养心脑”预防疗法(如蒙药额日敦–乌日勒配合心穴灸疗),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冬季复发率方面的效果,亦可通过队列研究的生存分析进行实证检验。灵活运用这一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方法,有助于显著提升疾病诊疗和预防的效果,“脑–心轴”理论必将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

2024年自治区卫生健康中医药(蒙医药)科技计划课题(ZMY-202410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冯玉鹰, 乌达. 浅述心脏疾病的蒙医饮食调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66): 28-29.
[2] 《蒙古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蒙古学百科全书∙医学卷[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2: 306.
[3] 阿古拉. 蒙医温针疗法[M]. 赤峰: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9.
[4] 包纳日斯. 蒙医学基础理论研究[M]. 赤峰: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125.
[5] 达日茂玛仁巴∙罗布桑朝日嘎. 金光注释集[M]. 锡林郭勒盟蒙医研究所, 编译.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4.
[6] 隆日格∙丹德尔. 诃黎勒晶珠解疑难经[M]. 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 编译.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9: 245.
[7] B∙吉格木德. 蒙医基础理论[M].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14: 106.
[8] 乌云斯日古楞, 松林, 娜荷芽. 论蒙医脑——心轴[J]. 中国蒙医药(蒙), 2023, 18(5): 25-30.
[9] 额尔敦夫, 元登. 论心脑关系[J]. 中国蒙医药(蒙), 2018, 13(7): 43-44.
[10] 苏日雅, 孟克毕力格, 满达. 分析蒙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3(2): 2.
[11] 陈路遥. 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组方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回顾性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12] 琪格其图. 现代蒙医学[M]. 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2: 27.
[13] 李政杰. 借助脑功能成像技术从心脑相关入手探讨针刺治疗心绞痛的中枢机制[J]. 针刺研究, 2014, 39(4): 337-340.
[14] 赵彦青. 脑出血诱发心肌损伤的机制研究及扶正护脑胶囊对其干预的影响[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