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亚文化中的情感张力——基于深度访谈的粉丝舆论分析
Emotional Tensions in Fan Subculture—An Analysis of Fan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DOI: 10.12677/jc.2025.139236, PDF, HTML, XML,   
作者: 荣绍泽: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关键词: 粉丝文化舆论深度访谈粉丝群体Fan Culture Public Opinion In-Depth Interview Fan Group
摘要: 本文基于深度访谈,聚焦粉丝群体及其舆论场域,探讨“饭圈”文化在政策与社会背景下的复杂样态。研究梳理了粉丝群体的心理与内外舆论场域。心理层面分析了其“自我同一性”“寻找与满足”等心理机制。同时,论文剖析了饭圈舆论场域的圈层化特征,对比官方舆论、圈外舆论与粉丝内部舆论的差异,指出社会对粉丝群体的污名化部分源于以偏概全的社会凝视,而非群体普遍的极端化。研究发现,粉丝文化具有情感表达与文化创新的合理性,其追星行为体现高度组织化与内容创造力,心理需求涵盖情感寄托与社交需求。最后,论文提出促进粉丝文化健康发展的策略,强调在尊重粉丝群体基础上进行规范治理,为粉丝文化的科学引导与网络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paper focuses on fan groups and their public opinion fields, exploring the complex landscape of “fan circle” culture against policy and social backgrounds. The study sorts out the psychology of fan groups and their internal and external public opinion fields. At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it analyzes thei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such as “self-identity” and “seeking and satisfa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examines the stratifi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ublic opinion field in fan circles,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fficial opinions, non-fan public opinions and internal fan opinion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tigmatization of fan groups partly stems from biased social perception rather than widespread extremism within the group. The study reveals that fan culture has rationality in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with star-chasing behaviors showing a high degree of organization and content crea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covering emotional sustenan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an culture, emphasizing standardized governance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fan group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of fan culture and the governance of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文章引用:荣绍泽. 粉丝亚文化中的情感张力——基于深度访谈的粉丝舆论分析[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9): 1662-1672.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9236

1. 研究背景

1.1. 国内背景

自2021年以来,中国针对“饭圈”乱象进行了一系列治理行动。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的颁布,标志着政府对粉丝文化及粉丝经济中存在的乱象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随后,清朗“‘饭圈’整治”专项行动、《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和要求的发布,进一步体现了政府规范粉丝行为、整治流量经济的决心。这些政策导向旨在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粉丝文化健康发展,减少网络舆论对粉丝群体的极端污名化指责,同时也为解决“饭圈”内部产生的剧烈反抗现象提供了政策依据。在政策的影响下,对粉丝群体的规范与治理成为互联网治理的一项至关重要工作。然而,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如何在足够了解粉丝群体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范的治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该项目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政策需求,旨在为粉丝治理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1.2. 社会背景

在当今社会中,多样的营销手段和包装策略为明星们打造出了各种受人追捧与支持的形象。粉丝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粉丝群体因对偶像的喜爱而聚集在一起,共同追捧偶像,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

截至2025年8月,新浪微博排名前30的娱乐明星总粉丝数超过23亿人次,排名前4的明星微博粉丝数均超过1亿。(微博平台公开数据)这些粉丝不仅通过社交媒体、线上论坛等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还通过线下应援、购买偶像产品等方式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粉丝群体的行为和言论往往能够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在网络媒介平台的强大支撑下,“粉丝群体”得以为自己的偶像积极发声,精心构建偶像的人物设定,并广泛开展各类“崇偶维偶”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超级话题打榜、点赞及转发等。在这一过程中,“粉丝”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明星的“消费者”,而是逐渐转变为积极的“生产者”。随着网络时代的深入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迅速崛起,并已深度融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趋势使得“粉丝群体”的构成日益全民化,其边界不断拓宽,不再受性别、年龄、地域等传统因素的局限。借助互联网的无限连接,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能够轻松跨越地理障碍,汇聚于网络空间,共同为偶像的各类活动贡献力量。全国性的“粉丝”后援会便是“粉丝群体”利用网络媒介平台成功组织并逐渐壮大的一个典型例证,它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介在粉丝文化兴起中的关键性作用。

尽管粉丝群体规模庞大,且在社会文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然而,社会舆论往往对其持批判态度。这一批判态度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粉丝的极端行为,诸如过度追星、网络暴力等现象,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批评,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粉丝群体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一些媒体和公众人物频繁对粉丝文化进行批判和指责,这些声音在公众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粉丝群体的负面印象。据相关调查,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等搜索引擎中搜索“专家媒体对粉丝群体的态度”时,可以发现相关报道和文献多呈现负面信息。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粉丝文化反思#”、“#理智追星#”等话题标签也频繁登上热搜榜,这些话题往往聚焦于粉丝文化的负面问题,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粉丝群体的刻板印象。然而,这种片面的看法忽视了粉丝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其产生的正面意义。粉丝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粉丝本身也拥有表达权利和表达欲望的正常抒发,他们通过追星、应援等活动表达自己的喜好和情感,这是个体自我认同和情感寄托的重要方式。同时,将个别极端粉丝的发言概括或描述为整体粉丝群体的行为,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缺乏客观性和整体性。粉丝群体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群体,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行为和观念,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种负面形象,此次研究希望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态度看待粉丝群体和粉丝文化,摒弃片面的批判和指责,深入挖掘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面意义。

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深度访谈方法获取不同类型、年龄粉丝在追星过程中出现的意向、行为、结果、感受,深度挖掘其中蕴藏的情感因素及心理需求,并针对部分事件获得不同粉丝群体对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和感受。通过个体化视角聚焦粉丝在追星行为中感受到的不同圈层群体及其舆论带来的文化体验体验。

2.1. 样本选取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收集数据,共访谈了38位粉丝,在样本选取上,研究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及追星年限的群体。受访对象年龄在14~29岁,符合主流追星群体年龄分布;性别比例为3:1,符合女性粉丝数量更多的显示分布,同时适当提高了男性受访对象的数量以提高研究客观性,女性受访对象编号为AXX,男性为BXX;职业包括学生、互联网工作者、文化产业从业者等;本文所选取的访谈对象追星年限均超过3年,具体在3~10年不等,这是由于追星超过3年的粉丝具有更加深入的实践体验,并且经历过影响力较大的“饭圈事件”,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参与过粉丝的群体活动,对于圈内外舆论具有更加深入的认知。访谈提纲围绕粉丝文化的类型认知、圈层化体验、参与饭圈活动的动机、对社会态度的感知以及对粉丝文化发展的期望等方面设计通过这些问题,深入了解粉丝群体的内心想法和行为逻辑,为研究提供丰富的一手资料。

2.2. 半结构访谈提纲

1. 您追星到今天为止已经多久了?

2. 您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认识了解到了你的偶像的呢?

3. 您认为自己为什么追星呢?

4. 有哪一瞬间你认为自己喜欢这个人追这个人特别值得吗?或者哪一件事情你觉得他是值得被人喜欢的。

5. 你认为你是一个好粉丝吗?你对自己作为粉丝有什么要求和展望吗?

6. 您认为,如何去界定所谓的好的粉丝或者坏的粉丝呢“好粉丝”呢?

7. 你怎么看待粉丝群体当中的这部分不理智的粉丝呢?

8. 您有切身参加过哪些追星活动吗?比如说常见的打榜,应援,线下粉丝活动等等(比如说买专辑,买演唱会门票)

9. 那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比如说氪金投票,追演唱会),你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作为一名粉丝的身份来说,你做出这样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9-1这些事情是你觉得作为一名粉丝必须要做的吗?你觉得这是不是一种评价粉丝好坏的标准。

9-2你和同担们是否有一些接触,接触的频率是怎么样的,交往的方式有哪些,都会聊一些什么内容呢?

10. 那你在和同担们的相处过程中,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11. 你在相处过程中或者在网上冲浪的时候,有感觉到你所在的粉丝群体有什么不良的行为吗?

12. 那你怎么看待粉丝为偶像在微博等社交媒体控评、刷屏的行为?

13. 很多圈外人表示,这种刷屏的安利行为严重影响社交媒体的秩序导致大家的反感,你怎么看待双方的这种矛盾?你认为这种矛盾可以解决吗?

13-1在网络舆论上外界攻击你们粉丝群体和所崇拜的偶像时你个人的感受和反应是怎么样的呢。

13-2你所在的粉丝群体对于外界的攻击有没有一些讨论或者态度、反应等

14. 您身边的人,比如说朋友,父母都是如何看待你追星的这个事情的呢?他们有什么评价吗?

15. 您认为,粉丝和偶像之间是双向性关系还是单向的呢?偶像是有义务给粉丝正向回馈的吗?

16. 能不能回忆一下明星本人和粉丝群体,对于你建立群体归属感上的作用,你认为哪个更重要一些呢

17. 你平时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都有哪些呢?

18. 你感受到互联网上各个平台对粉丝群体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19. 能详细说说各个平台上态度和言论的差异吗

20. 你们进行联络是以什么方式为主呢?

21. 在交流之中你认为你的体验是怎么样的呢?

3. 粉丝群体分析

3.1. 粉丝群体概述

粉丝群体可根据对偶像的喜爱对象、在群体中承担的功能及情感投入程度分为多种类型。从喜爱对象看,包括因喜爱某一团体组合而形成的群体、围绕单一明星聚集的群体,以及关注影视作品或公开活动中互动密切的明星配对(“组CP”)的群体;从功能角色看,有承担维护偶像声誉、反击负面言论的群体,也有专注于为偶像打榜、提升数据的群体;从情感投入看,有全方位支持偶像的群体,也有关注偶像职业发展、注重其专业能力的群体。此外,还存在两类特殊群体:对明星持否定态度并进行攻击的群体,以及行为极端、过度追踪明星私人生活的群体[1]。本研究38位访谈对象数据显示,73.6%的受访者不认可上述两类特殊群体属于粉丝,92%的受访者对其表现出负面态度,认为其损害了粉丝群体的整体形象。

3.2. 粉丝心理分析

3.2.1. 基于“自我同一性”理论探讨粉丝心理

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也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2]。而社会同一性是指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3]。二者关系密切,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受到社会同一性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的身份认同会影响其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反之,自我同一性的清晰程度也会影响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融入和角色定位。粉丝群体在“粉圈”之中的行为与心理与这二者所论述的高度吻合。

胥昕在其论文中认为粉丝多对自己的性格和所处环境有着明确清晰的定位,并在自身的认知下形成了自身对于某些明星的认知与理解[4]。在深访过程中,访谈对象A02、A14、A17均在采访中表示,他们在了解舆论环境对事件的态度后,会根据自身的观察与理解,形成独特的解读。以A14采访内容为例,她明确指出,舆论环境中流传的大部分言论存在不实之处,粉丝群体内部所描述的事实情况与公众舆论的描述存在显著差异,她更相信粉丝内部流传的她眼中的为真实情况。

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菲尔的理论指出,个体在群体互动中通过情感表达与身份认同的构建,实现了对群体内部客体的深刻联结[5]。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社会同一性”心理在粉丝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具体而言,粉丝在群体互动中,不仅向偶像客体投射了个人情感,还通过这一过程加深了对自身作为粉丝身份的认同与归属感。在针对粉丝群体内部交流的采访中,多数被采访者明确表示,在贴吧、微博超话等粉丝社区中,他们能够找到“组织”,即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来源。在这些平台上,粉丝通过分享“出图”(即偶像的图片)、视频剪辑、文章等创作内容,不仅加深了对偶像的喜爱与关注,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为成为了强化自身作为“xxx家粉丝”身份认同的关键途径。粉丝们通过这些创作与分享活动,不仅展现了他们对偶像的热爱与支持,也在此过程中不断确认和巩固了自己的粉丝身份。

3.2.2. 分析粉丝的“寻找”与“满足”心理及其行为动机

徐钰娇将“寻找”心理归结为粉丝心理的主观原因,包括对“榜样”的寻找、“自我价值”的寻找、“遥亲感”的寻找[6]。同时将“满足”心理归结为粉丝心里中的行为动机一系列追星消费行为,诸如看演唱会、影视剧作、购买专辑、打榜投票、再创作偶像文本等,都是利用媒介来满足追星需求的过程。粉丝觉得自己做出了贡献,付出的欲望得到满足 ,这样的感受反馈更加稳固了追星行为的延续。以A01采访对象为例,其追星行为深刻体现了上述理论框架的适用性。A01将偶像视为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典范,这一形象成为其内心“追梦榜样”的投射与寻找。同时,A01通过为偶像打榜、进行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消费(即“氪金买东西”),不仅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了自身能力的发挥与价值的实现,还在网络世界与粉丝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与意义,从而肯定并巩固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寻找”心理的满足,更是“满足”心理驱动下追星行为的具体展现。同时研究进一步发现,即便对偶像“目标投射”程度较轻的粉丝也能够在追星过程中通过特定价值的“寻找”获得“行为中的满足感”。B04作为欧美娱乐明星粉丝从未参与过线下活动,但经常购买偶像发布的专辑,“就是她在国外嘛,本身也没有那么多钱真的说去看或者怎么样,但是你去买了专辑是种支持吧我觉得。”通过购买专辑其强化了自身作为粉丝一员的身份认同,并以这种形式与偶像之间建立了“遥远的连结”。“我们家其实大家经历过的事儿太多了,就想他能好好做音乐嘛,难听点儿他好好活着其实大家就满足了。”作为国内“顶流”粉丝的A19言及自家偶像的时候“我们就是想他好,觉得他好就够了,不用多成功,当然其实最后还是飞翔了”她的态度与A07具有相对一致性“我们可能这辈子没办法,但看到有一个人能去实现他的伟大心里面也有安慰的。”这一类粉丝算然没表现出情绪上的狂热但这种将期望投射在偶像身上的心理与A01这类粉丝是一致的。由此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徐钰娇关于粉丝心理动因的理论分析,并发现虽然在期待的事物与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实现“满足”的手段也并不一直,但粉丝群体的确普遍存在投射在明星身上的“寻找”心理。

4. “饭圈”舆论场域分析

舆论意即公众对某项议题所表达的观点与信念的集合体[7]。尽管Lippmann于上世纪出版的书文中对舆论及其衍生的概念具已述备,从符码本身而言的“舆论”则滥觞于三国时期,代表公众意见的舆论。从环境角度而言,舆论的形成本就是一种场景形构的意见环境。从舆论环境发展历程看,公众舆论被视为公民就其所关注的国家议题而同其交流、传播的过程,是中产阶级文明的现象。政府机构通过疏浚舆论传播的上下通路,有助于推动公众政策的实施与舆论环境的稳定平衡[8]。理想化的舆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具备自主权的公民主体对社会问题的关切,是其愿意获悉重大议题,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

媒介工具经随技术勃兴,推动社交媒体成为用户获取、表述信息的有效途径。然随公众群体的媒介使用机会增多,我国公民在信息过载的内容推流下心态日趋骚动,其网络社会心态急转直下[9],风险社会[10]与公民权利耦合下的舆论环境快速畸变,对传统舆论引导方式的行稳致远构成挑战[11] [12]。于当今互联网语境而言,媒介工具在延申人体感官[13]统觉之余,也部分“截除”了用户对信源感知的真伪能力,经由后真相时代的特征,推动了网络舆论场的进一步极化。

“饭圈”是粉丝群体因同一明星或偶像而结成的网络社群[14]。其内部组织十分严密,分工明确,有“粉头”、各群群主和各种内部管理员。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特征使得“饭圈”在明星经纪人团队的领导指挥下,具有很强的聚集力、行动力和网络舆论操控力[15]。“饭圈”成员基于对明星偶像的强烈情感认同而聚集在一起,这种认同或诉诸对明星容貌的赞美,或诉诸基于偶像崇拜而产生的正向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认同是“饭圈”内部凝聚力的核心[16]。饭圈内部的信息交流呈现出保护性与排他性并存的现象[17],成员间交流的信息往往高度同质化,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使得成员难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信息。从饭圈外部环境而言,对于“饭圈”文化的社会舆论态度复杂多样。一方面,有人对其狂热、非理性的行为表示批评和担忧;另一方面,也有人对其表现出的正能量和公益行动表示赞赏和支持。随着“饭圈”文化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18],相关监管部门和主流媒体对“饭圈”乱象的批评日益严厉,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平台主动完善“饭圈”管理。但由于媒体对“饭圈”的报道往往集中在极端个例上,导致公众对“饭圈”的认知存在偏差,容易将其与狂热、非理性等负面标签联系在一起,使得正向报道与理想粉丝的呈现受到遮蔽[19]

于粉丝群体而言,舆论环境对粉丝群体的渗透概莫如是。舆论环境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不断传播信息,这些信息塑造了粉丝对偶像或特定话题的认知[20]。正面的舆论可以增强粉丝对偶像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而负面的舆论则可能导致粉丝产生疑虑或转变态度。同时,舆论环境中的情感倾向(如赞美、批评、质疑等)会直接影响粉丝的情感反应[21]-[23]。当偶像受到广泛赞誉时,粉丝会感到自豪和振奋;相反,若偶像受到负面评价,粉丝可能会感到沮丧或愤怒。舆论环境不仅影响粉丝的内在情感和认知,还通过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等方式引导粉丝的外在行为。因此,合适的舆论引导有助于推动粉丝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与观念[24]

经由研究者的参与式观察可知,不同环境下的舆论特点如表1所示: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in different circles

1. 不同舆论圈层舆论特点

官方舆论

圈外舆论

粉丝内部舆论

定义与特点

官方立场和观点,强调权威性和公信力

非官方、非粉丝内部的公众舆论,观点多元

粉丝群体内部形成的舆论场,具有高度组织性和凝聚力

内容与风格

涉及公共话题,正式、客观

内容广泛,表达方式多样,风格灵活多变

围绕明星或偶像讨论,积极正面,风格热烈、感性

传播渠道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 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

社交媒体、自媒体等,传播速度快

粉丝社群、社交媒体等,传播范围有限但影响力集中

观点一致性

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分析,观点相对客观

观点多元,信息来源广泛

观点倾向一致,对外部舆论保持警惕和防御态度

社会影响力

旨在引导社会舆论和维护 社会稳定

影响力随事件发展而变化

对明星或偶像的形象和声誉有重要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资深粉丝以情感、物质、时间三者的投入作为追星行为的主要标准,具体投入情况视粉丝“迷恋”程度以及个人条件的影响。经过对于粉丝群体的访谈以及观察研究,项目团队发现粉丝群体与外界公众的常见印象体现出了显著的区别性。首先无论是受访者个人还是其所在的粉圈都并不存在普遍化的“狂热”取向,虽然有一定的消费攀比心理但这基于多种成因并且本质上属于正常的社会组织化行为,基于此团队认为粉丝群体并不表现出显著高于其他趣缘团体的极化行为,投诸于其身上的污名化更多是凝视的作用,也有一部分在于粉丝作为凝练了性别矛盾、阶级矛盾以及代际矛盾高“话题度”群体,更情绪化的部分粉丝更容易被放置于公共话题之中加以讨论,形成机理类似于“00后整顿职场”“00后躺平”了这样加诸于00后群体身上的社会凝视。除此以外本研究还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

5.1. 追星行为的表现

资深粉丝作为在“饭圈”内混迹多年的“观察者”,虽然个人投入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对饭圈的观察历程很长,经由对他们的访谈总结出粉丝群体尤其是资深粉丝的追星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 高度投入与组织化

资深粉丝通常表现出高度的情感与金钱投入,这除了粉丝群体会通过群体压力以及“函化”等影响他们的心理与行为,还有一重因素是相对拥有更高热情的粉丝更会在这一领域坚持更久,容易成为“资深粉丝”。他们不仅关注偶像的日常动态,还积极参与应援、打榜、控评等组织化活动。例如,他们会为了偶像的排名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刷榜,甚至集资应援,展现出强大的生产力和行动力。

2. 内容创作与传播

经过长时间的群体内生活,资深粉丝通常拥有更长时间来以某种方式实践自身对“偶像”的爱。具体来说他们会更加擅长创作与偶像相关的内容,如同人小说、剪辑视频等。在创作能力的基础上他们也拥有了自身熟识的同好群体,形成了更加稳定也更加私密的小团体化交流圈,这帮助他们将自身所创作的“应援内容”在社交媒体上广泛的传播,最终以他们为节点建构了粉丝之间相互交流的结构化网络,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现象。这些内容在满足了粉丝自身的情感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粉丝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5.2. 资深粉丝的心理需求

1. 情感寄托与认同

资深粉丝将偶像视为情感寄托的对象,通过追星行为满足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的需求。虽然粉丝们接触追星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是通过节目有的是通过朋友推荐,但通过笔者发现大部分资深粉丝最初都通过追星行为满足了自身的某种情感需要,这不仅指通过情感投射将偶像视作自身的目标或榜样,也包括在生活之中缺失多样化的情感生活转由偶像和圈内同好的正向情感满足自身。一种典型的表现就是所谓“养成粉”,他们将偶像的成功和荣誉被视为粉丝自身的成就,并从中产生某种伟大的事业我也参与其中的自豪感,这也进一步增强了粉丝的自我价值感。

2. 社交需求

社交需求是粉丝群体追星的典型需求之一,主要表现在从高中阶段开始追星生涯的粉丝身上,由于国内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应试教育带来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粉丝难以寻求“学习”之外的情感满足渠道,因此也产生了上一点所提到的投射心理。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的追星活动为粉丝提供了一个感知上更为平等且有趣圈子,他们通过加入粉丝群体、参与线上线下活动等方式,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追星经验和情感,满足社交需求。

5.3. 舆论场域特点

粉丝群体的舆论场域可以简化为圈外与圈内两个部分,但无论是在圈外舆论场域其表现出的对抗与妥协还是在圈内舆论场域表现出的领地性行为,其根本都来自于自身对于偶像的热爱以及自身属于的某个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

1. 圈层化与极化

粉丝群体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独特的圈层文化,不同粉丝群体之间可能存在隔阂和冲突。在所有粉丝形成的亚文化群体以及公共舆论之间又形成了一重区隔,这样的分层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饭圈的“圈地自萌”同时加剧了部分表现出明显极化行为的饭圈团体为全体粉丝带来具有伤害性的刻板印象。这样圈层化的舆论一方面有利于粉丝群体内部更加团结并且激发亚文化创造的活力,但另一方面由于情感的极端化和群体压力的影响,舆论场域中的裂痕逐渐变得不可弥合,不同观点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加剧,最终甚至可能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 算法影响与数据驱动

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算法对粉丝群体的行为和舆论走向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相关内容,引导粉丝的关注和讨论方向。另一方面粉丝群体无法直观地接触到算法运行的机制和逻辑,只能通过自身实践活动与黑箱中的无形之物共舞形成某种“想象”。这样的想象又反馈给网络平台再次生成新的推送规则,正是这样的共舞在无时无刻修正着粉丝舆论场域的平衡。另外一方面,由于资本的介入以及平台对流量的追求,数据愈发成为衡量偶像影响力和偶像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粉丝群体不可避免的陷入其设置的陷阱之中沦为虚拟劳动的“数字劳工”,不断在舆论场域之中为他人的财富奔波和忙碌。

5.4. 粉丝文化的合理性及其在网络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1. 情感表达的合理性

粉丝在追星活动之中的情感动因源于人类的本能,并且大多数粉丝对这样的情感表达具有克制意识,在合理设置平台规则的前提下这样的舆论表达和公共讨论不但能够满足相关的情感需求也可以进一步加速建构网络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助于粉丝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满足。

2. 文化创新的驱动力

粉丝文化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价值观。这种创新驱动力不仅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资深粉丝群体在追星行为、心理需求及舆论场域特点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现象和规律。粉丝文化的合理性及其在网络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满足了粉丝的情感需求和文化创新驱动力,也促进了网络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6. 促进粉丝文化健康发展的策略建议

粉丝文化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影响娱乐产业发展,也深刻作用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但网络暴力、过度消费、盲目崇拜等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粉丝文化存在的良性作用与社会意义,基于此笔者希望“饭圈文化”以及粉丝群体能够在良性发展的前提下治理当前存在的沉疴旧疾,具体建议如下:

6.1. 以媒介教育提高网络素养

学校和家庭是通过教育手段影响粉丝群体的重要阵地,需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但在实践之中家长和老师可能自身媒介素养不足以系统性的进行相关教育,因此也需要相关机构能够力所能及的通过课程创立、针对学校和社区的教育活动等稳步提升全社会媒介教育水平。毕竟在数字化时代,媒介素养不仅对粉丝至关重要,发生在这一群体身上的问题与弊病也暴露出我国网民使用和接触媒介的平均能力存在很大不足。因此不仅要教会粉丝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理性表达观点,避免被不实信息或恶意营销误导,也要稳步提高全体网民的媒介素养避免在信息茧房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刻板印象。侧面上也可以通过法制教育和案例警示,增强粉丝法律意识,使部分不理性的粉丝明确网络暴力、造谣传谣等行为的法律后果,并引导粉丝尊重知识产权,不参与盗版、侵权等违法行为。

6.2. 多方合力治理不良现象

6.2.1. 政府层面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进一步强化网络环境监管,及时清理恶意攻击、造谣传谣等不良信息,完善现有的辟谣机制体制,通过与网络平台合作强化辟谣效果,清朗网络空间;对恶意引导粉丝进行网络暴力的账号,依法处罚和封禁。同时鼓励粉丝参与网络环境维护,建立便捷举报机制并保护举报者,避免其遭受报复。

6.2.2. 平台层面

社交媒体和娱乐平台在当下更需要承担应付的社会责任,通过严格社区规则,提速处理违规行为的方式遏制网络暴力,发挥平台主体性功能与政府机关形成配合联动;技术上要善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识别和过滤恶意内容,修改算法倾斜,在经济利益之外更多考虑社会效益。

针对粉丝群体还可以与粉丝应援会或官方联合举办正能量活动,自主将粉丝群体纳入主流价值体系之中,通过鼓励粉丝传播正能量,展现积极形象,引导其共同塑造优质的网络环境,促进粉丝文化健康发展。

6.2.3. 明星层面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在享受社会资源的同时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且本研究也证明了明星群体在粉丝之中受粉丝“寻找”为其带来的“满足”作用,这一机制下明星本人对于粉丝的影响力是巨大且长远的。通过自身强化发声渠道进一步发挥影响力建立粉丝群体内部的自净自洁机制,带头抵制网络暴力等网络违法行为来优化粉丝群体向外界展示形象,从而逐步改变在主流舆论场中对“饭圈文化”所形成的刻板印象。

6.3. 尊重粉丝主体地位,推动多方协同治理

在粉丝文化的规范与治理中,需强调尊重粉丝群体的基础性地位。粉丝作为文化现象的主体,其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是粉丝文化的核心,也是规范与治理措施的首要考量因素。粉丝对明星的情感认同基于个人经历、价值观或审美偏好,具有高度个人化和多样性,这样复杂的情感需求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因此在针对“饭圈文化”的治理中应充分尊重粉丝个体,避免一刀切,以防伤害粉丝情感、引发舆论和社会情绪的对立冲突。治理中还要注意资本市场在娱乐行业的异化作用,通过相关规定让不良风气被遏制在源头。

由于粉丝需求多元且动态变化,治理时应关注并满足其对明星互动、参与感及信息资源的需求,用温和的手段引导粉丝积极健康追星。同时要保障粉丝的知情权,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情感欺骗,坚决打击劣迹艺人。艺人在涉及粉丝利益的决策要尽可能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及时回应粉丝关切。

尊重粉丝群体基础上的规范与治理,是粉丝文化乃至于网络舆论场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关注粉丝情感与需求、保障权益、引导正面价值观及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等措施,全社会共同发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的文化氛围,实现粉圈内外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林晓洁, 陈钢华. 影视名人的女性粉丝游客: 类型与特征[J]. 旅游学刊, 2022, 37(6): 121-134.
[2] 埃里克森, E.H. 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M]. 孙名之, 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 安秋玲, 王小慧. 社会同一性理论述评[J].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7(3): 63-67.
[4] 胥昕. 自我同一性理论下的粉丝情感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1, 12(23): 143-145.
[5] 林燕霞, 谢湘生.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微博群体用户画像[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 41(3): 142-148.
[6] 徐钰娇. 新媒体环境下粉丝追星行为心理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19, 5(5): 30-32.
[7]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 第七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 49.
[8] Burstein, P. (2003) The Impact of Public Opinion on Public Policy: A Review and an Agenda.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56, 29-40.
https://doi.org/10.1177/106591290305600103
[9] 刘璐, 谢耘耕. 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的新态势与引导研究[J]. 新闻界, 2018(10): 75-81+100.
[10] Sørensen, M. and Christiansen, A. (2012) Ulrich Bec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Second Modernity and the Risk Society. Routledge.
[11] 李彪, 刘冠琦. 新技术时代舆论研究与治理范式的重构[J]. 新闻与写作, 2023(2): 5-13.
[12] 张志安, 廖翔. 复杂舆论环境下舆情引导的关键问题[J]. 新闻爱好者, 2024(12): 4-9.
[13] Logan, R.K. (2010)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Extending Marshall McLuhan. Peter Lang.
[14] 徐婧. “饭圈”的权力生产及其社会机制表征[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32(6): 120-132.
[15] 许弘智, 靳天宇. 数字时代的情感共同体: “粉丝”是如何集结成为"饭圈"的?[J]. 人文杂志, 2024(5): 106-116.
[16] 孙卫华, 刘亚楠. 感知、生产与行动: 饭圈粉丝的算法想象[J]. 当代传播, 2024(1): 92-96.
[17] 刘胜枝. 饭圈文化中失范行为的表征与治理[J]. 人民论坛, 2023(21): 66-69.
[18] 毛奕峰, 王岩. “饭圈”乱象及其意识形态批判[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 41(5): 52-59.
[19] 晏青, 杜美玲. 培养“正能量粉丝”: 粉丝文化的平台治理研究——基于对微博平台的考察[J]. 新闻记者, 2022(12): 53-66.
[20] Haridakis, P.M. and Earnheardt, A.C. (2012) Understanding Fans’ Consump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ports: An Introduction. In: Earnheardt, A.C., et al., Eds., Sports Fans, Identity and Socialization: Exploring the Fandemonium, Lexington Books, 1-5.
[21] Zhao, J., He, H., Zhao, X. and Lin, J. (2022)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Microblog-Based Public Health Emergency-Associated Public Opinion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59, Article ID: 102846.
https://doi.org/10.1016/j.ipm.2021.102846
[22] Lynch, K.S. (2020) Fans as Transcultural Gatekeepers: The Hierarchy of BTS’ Anglophone Reddit Fandom and the Digital East-West Media Flow. New Media & Society, 24, 105-121.
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20962109
[23] Pyo, J.Y. (2023) Haters as Anti-Fans? Accruing Capital through Audiences Who Hate Journalists. Digital Journalism, 12, 773-789.
https://doi.org/10.1080/21670811.2023.2191331
[24] 王谦. 理智与情感: 浅析粉丝文化与舆论引导[J]. 新闻爱好者, 2021(1):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