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是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海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也以“水”为本生生不息,其“治水–用水–敬水”的历史脉络书则写着人与水的命运共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基因。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水”的当代实践与文化价值被重新审视,强调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治理。“水”作为连接人类与自然的精神纽带,其蕴含的“人水共生”理念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
纪录片《海河》是由天津市委宣传部指导,海河传媒中心和天津市档案馆共同制作的一部大型生态人文纪录片。该片于2022年12月12日上映,2024年12月入藏中央档案馆。影片共有六集——《人天共济》《大地华章》《通达天下》《守望安澜》《海晏河清》《九河之城》,从政治、经济、历史、人文、生态等多视角展现了海河流域的沧桑巨变,揭示了水与人、水与城市、水与社会、水与未来的内在规律,呈现了海河流域生态人文发展史。对纪录片《海河》进行多模态分析不仅能生动地再现不同模态下符号的意义表征方式,清晰地认识图、文、音综合作用下的故事讲述细节,而且能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海河流域的人文生态历史,了解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内在基因的一致性,对生态类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生态文明与“水文化”
(一) 生态文明与“水文化”的关联性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基于对传统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的反思与批判,旨在改变传统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永续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1]。自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将生态文明的概念引入并提出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内核的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一种谋求全人类幸福永续长存的话语,生态文明与“水”具有精神的一致性。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共同体。水不仅孕育了生命而且延续了生命、促进了生产、繁荣了经济。不仅如此,水的存在能使人类产生一种观念、产生联想,所以水是一种很重要的景观资源。水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它也兼有精神的功能[2]。水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水产生互动而形成的相关文化,是存在于不同民族、地区和国家中关于水的相关文化。或者说水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相关文化[3],它是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认识自然与自然相处方式的体现。中华民族的水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记载着我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与生态文明呈现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
(二) 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内涵的统一性
中华民族水文化与生态文明在精神内核上具有深刻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植根于中华民族与水长期互动形成的生存智慧,贯穿于“认知自然–适应自然–守护自然”的逻辑链条中。首先,从古至今的治水智慧便蕴含着系统生态观,不管是北宋“三埽法”通过束水攻沙实现河道自我净化还是天津“七十二沽”的水利布局遵循“因势利导”原则都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文明基本准则,而人水共生理念更直接呼应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其次,水文化中的精神符号始终传递着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祭河仪式中“不直呼河名”的禁忌,实质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这种敬畏感正是生态文明倡导的“人与自然平等”观念的原始表达。再次,水文化的实践传统为生态文明提供了鲜活范本。永定河“淤灌结合”的农业模式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暗合现代循环经济的理念。而水文化中“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与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也具有天然契合性。从本质上看,水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历史积淀,生态文明是水文化的当代升华。二者共同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目标,前者以民俗、技艺、观念等形式保存着生态智慧的基因,后者则通过科学理念和制度设计将这种智慧转化为系统性实践,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构成了二者不可分割的统一性。作为一种具有全球忧患意识的话语,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亟待寻求叙事突破。有研究认为我国生态文明传播应“以普遍性话语的叙事方式进入世界舞台”,既要突出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也要讲述普遍真理、呈现共同价值[4];或者“在话语方式上,应采取批判性话语和积极性话语的耦合共生结构进行叙事”[5]。作为一种中国原创话语,生态文明叙事需要寻求共通性话语,以人类的生存历史为突破,在具有一定共识性的基础上创新表达。水作为人类共同的生存基础,与生态文明有天然的联系,以水文化为根基探寻其叙事对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有一定的意义。《海河》作为一部以“水”为根基的人文历史生态记录片,既是对我国文明史的记载也是对“水”的生态史的讲述,对其叙事特征的分析不仅能深入解读中国水文化与生态文明故事,而且客观上助力我国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
3. 理论基础:多模态叙事
叙事就是向倾听者讲述故事的行为。而故事叙述的方式是十分多样的,比如神话、史事、小说;叙述媒介也并不局限于语言,可以是电影、绘画、雕塑、幻灯、哑剧等[6]。纪录片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是制作和主创人员通过一定的叙事方式向受众讲述的故事。模态与人体的感知通道及交互中的情境意义密不可分[7]。多模态叙事是指在故事讲述过程中综合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的协同作用,共同构建故事和意义的过程[8]。皮尔斯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意义的多模态的强调有一定影响,而克雷斯和范柳文(Kress & van Leeuwen)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的基础上提出,这些功能也适用于对图像、声音、颜色、版式等方面的分析,图像中的视觉信息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的各种事件,而且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9],为解读视觉模态的图像提供了可信赖的方法。与单一模态的叙事不同,多模态叙事强调不同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更丰富的方式对信息的传递,提高叙事的表现力和沉浸感[10]。
纪录片作为一种包括声音、图像、文字等的多媒体形式,具有独特的影像叙事特征,它以真实为核心演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同时又兼具审美价值,传播社会意义与文化内涵。或者说,纪录片是制作者依据其特定目的采用不同的元素进行设计编排后以图像、声音、文字为载体呈现的一套动态的话语形式。对这种符号系统和话语形式的解读需要调用观看者相应的感官通道进行符号意义的挖掘,而挖掘的过程则是制作者与观看者通过视觉与听觉对意义协商的解读过程。因此,对纪录片多模态叙事的解读一般包括视觉符号意义和声音意义,其中视觉符号包括图像和文字,而声音符号则包括音乐、解说等。通过对纪录片《海河》进行多模态叙事分析不仅能微观上审视故事对中国历史、文化与“人水共生”的讲述逻辑,了解其叙事特征,而且从宏观上透视该纪录片对生态文明的话语讲述策略,能引发人们对生态文明中的水文化的关注。
4. 纪录片《海河》的多模态叙事文本分析
《海河》以水为根本,通过对海河流域的广袤山川土地之上的人、河流、史实、传说、风光等的综合呈现,讲述了一部海河与人的命运共通史,或者说是海河的文明史。这种底层逻辑与线索通过视觉与听觉符号共同作用下的意义生成得以体现。从该角度而言,对《海河》的多模态叙事文本分析能探测到故事的深层逻辑,直观地展现水文化中的生态文明内涵。
(一) 视觉模态:水文化场景的生态化呈现
根据范柳文[9]的观点,视觉模态是社会符号实践的核心载体,一般通过图像、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传递,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得以实现。在《海河》中“人水共生”的生态智慧通过可感知的视觉符号形成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此三者协同作用共同呈现了水文化场景的生态化。
1、再现意义
在视觉语法中,再现意义主要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大类型。叙事再现重点在于呈现动作、事件、过程以及瞬间的编排,具有显著的时间性,强调动作的连贯性。而概念再现则着重表达抽象概念或属性,一般运用图像的象征、隐喻等手法达成,进而传达其背后所隐含的教化、启迪等意义,以此激发观众的联想与深入思考[11]。在纪录片《海河》中,叙事再现与概念再现交织解构水文化的生态内涵。比如,《守望安澜》一集在讲述彼时直隶地区旱地改水田时,以动态图画的形式通过将故事拉回到其登基之前的“雍正耕织图”的诞生历史,说明其爱农重农思想,并与其随后的胤祥治水相关联,伴随远景绿地,在展现古代帝王的治水功绩的同时也展现了农业中的生态思想。再比如在讲述1963年的特大洪水灾害时,通过奔腾的激流将镜头拉回彼时的故事,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人与水的交织,以国家领导人做批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动作再现了新中国治水近水的历史,也间接呈现了生态治理与民生的息息相关。概念意义的呈现主要在于图像中,比如在讲到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朝末年的宁静时,又一次配图为汹涌的洪水,象征着历史中的危机时刻的到来;第六集《九河之城》的开头的高山、险峰以及人在其中表明了人类向大自然的靠拢,甚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古老生态智慧,而河流在山谷中穿流的镜头则展现了山水的交融,形象地再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文化。纪录片每集的片头都以天津当地的风土人情混剪为引入,以一条正在不断破冰的船为结尾,伴随着“顺潮而上,随着海河穿越天津”的旁白,也体现出海河的概念意义,即“海河”作为天津重要的标志符号,见证海河与人的共生。
2、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则反映图像内容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一般通过接触、距离和视角三个方面体现。接触表征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索取”和“提供”两类[12]。索取类图像指参与者向观看者索取反馈等信息,而提供类图像只是用来做客观的信息提供。“距离”指图片中表征参与者的框架呈现的大小,反映的是表征参与者和观看者关系的亲密程度。视角也被用来建构图像内容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平视、仰视和俯视。在“接触”方面,纪录片《海河》主要以“提供”为主,直接显示所拍景物、情景的客观实相,但当涉及到访谈等需真人出镜的场景时,部分画面中人物会直视镜头,直接与屏幕前的图像参与者进行目光接触,拉近观众与图像参与者的心理距离。“距离”往往通过特写、近景、远景等来界定观看者与表征事物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影响观看者对内容的理解与情感投入程度。纪录片《海河》在拍摄景物时大多数采用从远距离逐步拉近的方式呈现景色与事物。距离的不断缩短,让观众更能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河流文明的深厚底蕴;在拍摄访谈或技艺时,多采用个人近距离,拉近观众与纪录片中人物的关系,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纪录片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比如在讲忽必烈定都时对于北方气候环境的描述,采用由远到近的航拍模式呈现了一幅山石嶙峋的灰暗景色,而该镜头被延长至草原牧民的放牧情境,又一次将“人”置身于“景”之中,实现人景的交互。《海河》拍摄的视角主要用来呈现观者与水文化生态场景的关系。该纪录片中的平视镜头主要在讲述历史故事、人的实践故事、人与水的作用的故事时使用。比如在讲述水利工程师监测水流情况时,在广场的孩童与水嬉戏时等,这种视角能消解人与自然的层级差异,构建了“平等共生”的视觉对话。相对平视而言,而俯拍展现的海河全流域航拍画面,以宏观视角强化了“流域共同体”的整体生态意识。近景特写捕捉水鸟掠过水面的瞬间,距离的不断缩短,让观众更能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河流文明的深厚底蕴,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共情;远景镜头中,现代水利工程与自然河道的和谐并置,则以距离感引导观者理性审视“利用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和框架三种方式实现整体结构上的对图像意义的把握。信息值指不同的图像位置反映不同的信息结构,一般分为上下、左右、中心和边缘四个方位。显著性是指图像被置于前景或背景,并通过不同色调、对比度等吸引观众注意力。而框架则关涉图像各元素之间的信息总体分布。构图的分布能对观看者形成直观的视觉冲击,影响观者的意义解读。《海河》的构图在整体上呈现了“水”与海河流域的民生历史交相呼应的故事。就信息值维度而言,具有冲击力的流水、生物或者绿地往往被置于画面中心,比如第五集的《海晏清河》呈现东方白鹳的到来以及湿地环境的改善过程中,这便将“生态优先”的理念转化为视觉焦点,以中心构图强调栖息地保护的核心地位。就显著性而言,蓝绿色调的高饱和度处理使河流与植被在画面中形成视觉张力,与工业污染场景的灰暗色调形成对比,以色彩权重强化“绿水青山”的价值排序,比如对塞罕坝林场的古今对比中。框架元素的运用同样精妙,渔民撒网的弧线与河流走向形成自然框架,将人类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视觉边界内,隐喻“人类是自然一部分”的生态哲学。三种构图的交替使用使《海河》的视觉叙事超越单纯的场景记录,成为水文化生态智慧的符号化阐释,让观众在感知画面的同时,理解人水关系的深层生态逻辑。
(二) 听觉模态:生态话语的情感化表达
纪录片《海河》的听觉模态通过解说声、音乐与同期声的协同运作,将生态话语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符号,构建起观众与海河生态的情感联结,实现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柔性传递。
解说声以隐喻性表达搭建情感共鸣的桥梁,在整部纪录片中,解说声以一种低沉的音调呈现出冷静性与客观性,但同时又易将观者代入其中。比如第一集《人天共济》中,当镜头展现十七世纪永定河汹涌的洪水冲刷两侧的绿植时,解说词以“善徙善决,洪水肆虐,不断地决溢改道”暗喻灾难与无奈,使抽象的“生态破坏”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冲击,激发观众的共情。第二集的《大地华章》在呈现天鹅湖冬捕场景时,配以“海河的馈赠使塞北的寒冬不再显得冷酷”,直观地再现了人河共生、自然对人的滋养的理念,也间接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感激,中国古老的生态智慧得以表现。
在纪录片中,适当的背景音有助于整体文章的叙述。在该纪录片中,背景音主要由音乐及同期声所构成。音乐是增强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能与视觉、旁白形成互补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13]。整体而言,片中展现清澈的自然风光时配以清亮的音色及舒缓的节奏,营造出“人水和谐”的宁静氛围。当水流湍急或洪水暴虐时,配以低沉急促而压抑的声音,带来一种悲怆感,以强化人与自然或人与水的交互关系,对人的尊重自然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期声在《海河》中的大量使用能增强真实性——流水声、鸟鸣声、号子声、汽笛声等则将人类活动嵌入自然声景,呈现“人在景中”的交互关系,唤起对水文化生态智慧的敬畏,实现情感的跨时空延伸。
(三) 文字模态:水文化知识的生态化阐释
语言模态是多模态语篇中的另外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文字形式。巴尔特认为[14],图像和文字是关联的,然而由于图像本身的意义飘忽不定,孤立的图像有很多解释,因此图像和其他符号系统的意义总是依赖于文字,文字能够扩展或详述图像的意义。《海河》的文字模态以字幕与解说词为载体,以“水”为内在线索串联流域人文历史,通过对“平静相处–水患灾害–回归平静”脉络的书写,阐释“始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生态意义。
字幕在关键节点锚定生态逻辑。讲述明朝永定河水灾时提及生态补水实现永定新河修建使其实现“入海”的具象表达,让“生态补水”这一技术术语与“河道重生”的生态效果直接关联。提及南北运河在天津的交汇时,字幕既点明其历史功能,又呈现当代定义赋予其新内涵,暗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的共生关系。解说词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深化生态认知,比如在描述河南发大水的历史场景时,解说词以“自然的警示,即过度索取终将招致反噬”将灾害叙事升华为“尊重自然限度”的生态启示。再比如在阐释“根治海河”工程时,凸显“不仅是征服水患的壮举,更是学会与水共生的开始”,展现从对抗到协调的理念转变。而在总结流域文明时,体现出从逐水而居的先民到现代治水人,终究在“归于自然”中找到答案,直接点出生态意义的核心,使整个流域的人文历史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注脚。字幕的精准注释与解说词的价值升华形成呼应,既以具体例证展现人水关系的变迁,又始终以“始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生态逻辑统摄叙事,使海河流域的人文历史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脚注。
5. 《海河》的多模态叙事对生态文明的书写策略
纪录片《海河》从图像、声音、文字三种模态综合叙述了以“水”为内在线索的海河流域的人文与生态史,主要体现在历史、空间与价值三个维度中。概括而言,历史维度展现了从“共生–征服–敬畏”自然的回归;空间维度通过构建海河流域空间叙事强化了以京津冀为核心的“流域命运共同体”认知;价值维度则通过勾连民俗与现代实践,实现传统生态智慧当代转化,为生态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一) 历史维度:从治水记忆到生态反思
纪录片《海河》以多模态叙事串联海河流域治水史,构建从“与自然共生”到“征服自然”再到“敬畏与共生”的闭环回归。呈现古代治水场景时,视觉上使用蒙太奇式的故事场景既还原历史,又暗含“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听觉上搭配古朴夯歌与铁器撞击声,形成富有节奏感的声景,与解说词“因势利导”的智慧阐释相呼应,凸显传统治水观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近代治水工程以图片还原的方式呈现配以深沉的音乐,呈现人类试图修复生态的冷静与决心。当代生态修复段落,无人机航拍的湿地恢复景观与专业人士解读的同期声采访交织,绿色植被的视觉蔓延与“九河大地上滋长着人们对于明日生活无穷的畅想”的解说词感慨形成情感共鸣,完成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反思的递进。这种多模态历史叙事,既承认人类治水能动性,更通过生态危机的视觉呈现与修复实践的情感渲染,揭示“治水即治人”的生态哲学。
(二) 空间维度:从流域景观到文化认同
纪录片以多模态手段构建海河流域空间叙事,将地理景观转化为生态共同体的符号载体。视觉上采用“源流–干流–入海口”的全景长镜头链,上游的太行山脉与下游的九河入海口形成呼应。中游城市段落,天津三岔河口的清末漕运码头与现代亲水平台的对比镜头,叠加市民晨练的同期声,展现“城市与河共生”的空间伦理。听觉上,奔流的洪水与宁静的清流形成对比,暗示人与河的命运共生。解说词提到的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牵手在了一起,中国版图上出现了一个硕大的‘人’字”,将地理空间升华为文化认同载体。这种空间叙事策略,通过多模态符号协同,使观众突破地域局限,形成“流域命运共同体”认知,为生态文明跨区域实践提供情感基础。
(三) 价值维度:从民俗传承到当代实践
《海河》将水文化民俗中的生态基因与现代环保实践相勾连,实现传统智慧的当代转化。比如在呈现“祭河神”仪式时,视觉聚焦祭品中的五谷与活水形成视觉符号,说明敬水并非迷信,而是对资源的感恩。当代实践中的捕鱼、祭河仪式等通过同期声与图像的共同作用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象征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这种价值叙事通过多模态符号的隐喻性关联,证明生态文明并非外来理念,而是水文化传统的当代延续,为生态实践提供深厚文化合法性。
6. 结论与启示
纪录片《海河》通过视觉、听觉、文字的协同综合搭建了“历史–空间–价值”的三维叙事网络,实现水文化中生态文明内涵的立体化传播。视觉上,蓝绿黄不同色调的生态隐喻、流域全景镜头的空间铺展;听觉上,自然音效的真实还原、情感化音乐的氛围烘托;文字上,解说词的历史纵深与字幕的知识补充,共同将“人水共生”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符号系统,传递了水文化与生态文明的融合性,既激发了公众对于河流中生命意义的认知又促进了对古老中华文明及区域文化的认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生态文明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象化的实践范本与精神动力。
除了不同模态的协同作用,该纪录片以“水”为内隐主线,通过史实、传说、社会、经济等多维度外围叙事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作为以“水”文化为核心的故事,外围叙事与水的互文深刻诠释了人与河的命运共通性。如果说卢沟河的治水智慧、新永定河入海、根治海河工程等系统呈现了海河流域治水史的兴衰更迭,展现人类对水资源从顺应、改造到修复的认知演变,那么“祭河神”仪式中对水神的敬畏将人们对水的感恩与畏惧融入了文化记忆,成为维系人水情感的精神纽带;而渔民撒网、市民亲水嬉戏等则凸显水在塑造流域社会结构、维系社群关系中的核心作用。另外,明清漕运时期南北物资经海河枢纽流通的繁荣,现代沿岸高耗能产业向绿色经济的转型,也揭示水资源作为经济命脉的关键价值。这些叙事相互交织,勾勒出人与海河休戚与共的命运轨迹,印证了“水兴则人兴,水衰则人衰”的永恒规律。纪录片是故事讲述的主要形式,也是国际传播的主要载体,它以真实影像为纽带,通过具象化的叙事,能够突破语言和地域的边界,让不同文化受众产生共鸣,有助于增进跨文化认同。生态纪录片的制作中可进一步凸显个体或边缘群体的话语呈现,也可进一步优化多模态的协同机制,通过模态间的互补强化生态文明故事穿透力,促进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成果的跨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基于话语理论的中国生态文明跨文化传播研究”(2021SK1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