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动词多义现象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特征,尤其在汉语这种高度依赖语境和搭配的语言中更为显著。因此,对动词进行释义时,必须系统呈现其必需的论元角色,才能准确捕捉其语义内涵和使用机制。论元结构理论强调动词与其论元之间的语义和句法关系,能够揭示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语义分化与扩展机制。
现代汉语动词“跑”作为一个典型的下肢动作动词,其使用频率高、搭配灵活、义项丰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共收录“跑”的6个义项,然而在实际语言使用和语料库检索中发现,“跑”的现有义项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语料,存在义项划分不完备的问题,不利于词典用户理解和掌握词义。
另外,释义用语方面,运用描述性话语释义已经成为当代词典编纂者特别是外向型词典编纂者的共识,但已有研究显示,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在运用“描述性话语”释义方面,并没有公认的理论可依,还处在理论探索阶段。
基于此,本文穷尽性分析了30,000条“跑”字语料,以论元结构理论为指导,结合描述性话语释义方法,依托大规模语料库重新描写了“跑”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分布情况。具体如下。
2. 现代汉语“跑”义项分布情况的重新描写
根据袁毓林的论元角色分类体系[1],动词论元角色首先分为必有论元和非必有论元,其中必有论元是构成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所不可缺少的,又可以分为主体论元和客体论元两种,前者主要作主语,后者主要作宾语。“跑”的意义变化与必有论元中的主体论元密切相关。
2.1. 主体论元变化产生的义项
1) 动人或动物用腿和脚迅速向前移动,速度比走快(脚可以同时腾空):~步|~动|奔~。该义项在“跑”字语料库中共19,034条,使用频率是63.01%。例句:
(1) 他双腿猛磕马肚子,马跑开了。(1954\文学)
(2) 她绕着铁栏来回跑动。(1956\报刊\人民日报)
该义项与《现汉》的义项1“两只脚或四条腿迅速前进(脚可以同时腾空)”[2]相对应。在《现汉》的释义中,“跑”的主体论元由“脚”和“腿”充当。但根据语料分析,例(1) (2)中发出跑这个动作的是“马”和“她”,而“腿”和“脚”不能脱离主体移动,只是“跑”的工具论元。因此“跑”真正主体论元应该是人或动物。释义的准确性原则要求“将词义准确无误地表示出来,切忌空泛和笼统含混。”[3]因此,应该明确该义项的主体论元为“人或动物”。
另外,《现汉》对“腿和脚”的数目做了明确的限制,事实上能“跑”的动物并不止四条腿,如“螃蟹”“蜈蚣”等。“词典对词语意义的解释要求对语言材料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以科学的观点揭示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或意义。”因此将其工具论元的表述修改为“用腿和脚”,不对其数目做限制。
基于上述原因,把“跑”的该义项重新调整为:“人或动物用腿和脚迅速向前移动,速度比走快(脚可以同时腾空)。”
2) 动(车、船等交通工具)快速行驶。该义项在“跑”字平衡语料库中有共812条,使用频率是2.69%。例句:
(1) 车跑过去,两旁的黑影登时把这条亮冰又遮盖起来。(1929\文学)
(2) 许多船也在不停追着这艘船跑。(1961\报刊\人民日报)
该义项出现在《现汉》义项1的配例“◇火车在飞~”。在“跑”字语料库中,“跑”与“车、船”等交通工具的搭配的语料条数占比较大,与义项1不同,属于非生命体的惯性运动。其用法已经使用固定且频繁,因此建议设立一个新的义项。根据同场同模式,同一部词典内部,对于相关词汇、同类词汇或所有词汇的释义,应遵循统一的标准、结构、风格和术语体系。同属于典型下肢类动词的“走”有“(车、船等)运行、移动”的义项,“跑”也应设立一个专门的义项,并为了与“走”的该义项相区别,增加方式论元“快速”。
此外,“跑”的英语对应词“run”在多部词典中也收录了交通工具快速行驶的义项,如《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9版)》[4] (以下简称《牛高》)中解释为:“buses or trains to travel on a particular route”。因此,参照英语词典释义和语料分析,新增义项“(车、船等交通工具)快速行驶”。
3) 动液体、气体等泄漏或挥发:~光|~水|~风。该义项在语料库中共278条,使用频率是0.92%。例句:
(1) 哪一段决口跑水,所浪费的电费就由分工管理哪一段的生产队支付。(1980\报刊\人民日报)
(2) 他发现这个区只是风管漏风、跑风严重。(1961\报刊\人民日报)
该义项对应《现汉》的义项6“气体、液体等泄漏或挥发”。动词会随着论元结构及搭配对象的变化而增加它的意义,产生动词多义。我们在标注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当“跑”的主体论元为“气体、液体”时,产生义项“液体、气体等泄漏或挥发”。
4) 动分子、离子等移动。该义项在语料库中共154条,使用频率是0.51%。例句:
(1) 这些离子的数目正比于气体分子密度乘上丝极射出的电子电流及离子跑到集极形成的离子电流。(2010\网络语料\中文维基)
(2) 快喝汤,精华都跑汤里去了。(2015\网络语料\社区问答)
当“跑”主体是较抽象微小的事物如“电子”“离子”“质子”时,产生新的义项“分子、离子等移动”。
5) 动(手表、电脑等)机器设备的运转。在语料库中共358条,使用频率是1.33%。例句:(程序、系统等)运行或执行
(1) 你这个配置玩任何游戏都足够了,现在还没有什么游戏是你的机器跑不动的,就是玩画面最强的孤岛危机,你也可以流畅跑中画质(2018\网络语料\社区问答)
(2) 这自始至终是令玩家兴奋不已的字眼,也难怪,凭空就让自己的电脑跑的更快,谁不想呢?(2018\网络语料\社区问答)
该义项是在语料库中标注发现的新义项。进入电子时代,人类制作出更多现代化机器,手表、电脑等设备逐渐成为“跑”的动作发出者。当“跑”的主体论元由手表、电脑等机器设备充当时,就产生了新义项。另外,在对应的英语词典中也有该义项,如《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9版) [5] (以下简称《柯高》):“when a machine is running or when you are running it, it is switched on and is working”。通过语料标注和参照英语词典义项设置,增加新义项“(手表、电脑等)机器设备的运转”。
6) 动意识快速转移。共101条,使用频率是0.33%。例句:
(1) 看见念头起,不跟着念头跑,把这个念头斩断才对。(《李钟鼎 佛法修正心要》)
(2) 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跑到布隆伯格脑中。(1968\文学)
该义项是在语料标注中发现的新义项。人类认识事物一般遵循着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义项1是“人或动物”等具体事物在现实空间内发生的迅速位移变化,当事物的位移变化从视觉域到心理域,抽象的“想法”“念头”等在心理空间内发生了快速转移,此时产生了新的义项。该义项由义项1衍生而来,两义项间具有相似性,体现了隐喻认知投射的过程。因此建议新增义项“意识快速转移”。
2.2. 非必有论元变化产生的义项
非必有论元,也叫做外围论元,它们起到扩充基本的述谓结构、形成复杂命题的作用。动词的论元结构在本质上有开放性和动态变化的特征。“跑”的意义变化与原因论元、目的论元、源点论元等非必有论元有关。
7) 动由于受到惊吓或躲避不利的环境而迅速逃走:~脱|吓~。该义项在“跑”字语料库共3549条,使用频率是9.75%。例句:
(1) 别冒冒失失的说很大的价钱,把买主儿先吓跑了。(1988\文学)
(2) 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灭。(1919\翻译作品\应用文)
该义项与《现汉》的义项2“逃走”相对应。但是《现汉》中的释义采用了以词释词的方式。“我们在解释词语义项的时候尽量不要采取用双音节词解释单音节词的形式,最好用描述性质的话语来解释,也即辞书的释义用语要尽量用短语或句子释义。”[6]因此本文采用描述性话语释义。并且在标注语料的过程中发现,此处“跑”动作发生的场景是由于外界原因而逃跑,因此在该义项中增加原因论元,重新描写为“由于受到惊吓或躲避不利的环境而迅速逃走”。
8) 动为某事或利益而奔走忙碌:~买卖|~江湖|~新闻。共2027条,使用频率是6.71%。例句:
(1) 现在去石家庄、沧县、德州、泊镇、邢台、邯郸、长治等地跑买卖的商人很多。(1948\报刊\人民日报)
(2) 老兄怎么扯到跑江湖那一伙去?要是什么跑江湖的,孝廉公一封八行信给县里第一科,不就得了么?(1991\报刊\人民日报)
该义项与《现汉》的义项4“为某种事务而奔走”相对应。当“跑”与“生意”“买卖”“江湖”“新闻”等词相搭配时,凸显目的论元,表达社会不同角色的人为了做成某事或得到利益而发出的特定行为,如“跑新闻”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素材而四处奔走”。因此新增义项“为某事或利益而奔走忙碌”。
9) 动物体由于受外力影响而离开了原有的位置:吹~|打~|~色。该义项在语料库共2734条,使用频率是7.55%。例句:
(1) 河水忽然猛涨起来,眼看着桩架又被河水冲跑。(1950\报刊\人民日报)
(2) 河浪还是一滚一滚的往前追,好象这条金龙要把那个小蝴蝶儿赶跑似的。(1931\文学\)
该义项与《现汉》的义项5相对应,《现汉》中的释义为“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突出了“跑”的源点论元“应该在的位置”,但是在分析时发现存在有大量“V + 跑”的语料,比如“抢跑、拿跑、吹跑、刮跑、冲跑、打跑、赶跑”等。在这些语料中,不仅表达出了“跑”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且还是受外力的这个动词影响而产生的位置变化,因此在描写义项时应该凸显其原因论元“受外力影响”。释义的准确性原则要求“将词义准确无误地表示出来,切忌空泛和笼统含混。”《现汉》中的源点论元“应该在的位置”不能凸显出事物受外力影响后而产生的从源点到终点的位置转移,因此将该义项的源点论元修改为“原有的位置”。基于上述原因,将该义项重新解释为:“物体由于受外力影响而离开了原有的位置”
另外,《现汉》中相对应义项5的配例包含了“跑题”,这一配例并不妥当。“跑题”的“题”是“主题”,“跑调儿”的“调”是“音调”。该义项描述的主体论元为“物体”,而“主题”“音调”这类抽象事物不属于“物体”。可见,释语和配例存在不符之处。词典释义的用户友好性要求词典的“释义和例证等内容要连贯,避免内容不匹配,甚至是相互矛盾。”因此应该设立一个新义项“失去原样”。
10) 动失去原样:~调|~题。共1424条,使用频率是3%。例句:
(1) 黄总喜欢唱歌,但再好听的歌到他嘴里也会跑调。(1988\报刊\人民日报)
(2) 局党组明确提出会议发言要突出重点,不讲废话,不跑题,并确定了发言时限,确保提高会议效率,提高决策能力。(1998\报刊\人民日报)
该义项是标注语料发现的新义项。人或动物的“跑”是一个位移动作,语义上涉及位移的起始点和终结点。某人从某地跑开即某人离开位移的起始点,对于某地(起始点)来说便会失去某人,所以从义项1“快速向前移动”义容易衍生出“失去”义。当“跑”与“主题”“声调”等抽象事物相搭配,表达的是原有主题、声调的逻辑结构或整体风格已经失去,强调源点论元发生了改变,因此建议新增一个义项“失去原样”。
11) 动人或事物意料之外的离开或消失。共203条,使用频率是0.67%。例句:
(1) 不明白王锡爵每个月收人二十万台币,为什么还要跑。(2018\网络语料)
(2) 中国队几乎到手的射箭金牌跑了。(1999\报刊\人民日报)
该义项是在标注语料时发现的新义项。当人或动物迅速向前移动,移动的结果是主体的离开或消失,当结果论元发生了变化,义项也会产生变化。另外通过语料分析可以发现例句中“跑”的结果与原本所想的情况大相径庭,出乎人的意料,因此还要强调方式论元“意料之外”,基于此,建议新增一个义项“人或事物意料之外的离开或消失”。
12) 动突然出现。共274条,使用频率是0.89%。例句:
(1) 你这是胡说,难道日本大家小姐也是跑出来和她们混作一块儿洗吗?(1916\文学\小说笔记)
(2) 哪儿跑出个革命遗址。(1956\文学)
该义项是标注语料时发现的新义项。通过语料分析发现此时“跑”强调的是方式论元“突然”,某人或某物突然出现,因此重新调整义项为“突然出现”。
2.3. 其他义项
13) 名赛跑:长~|百米~。共2249条,使用频率是7.35%。例句:
(1) 各级的必修基本项目包括体操、赛跑、障碍、游泳和滑雪。(1950\报刊\人民日报)
(2) 现在各国举行马拉松跑都是四十二公里一百九十五公尺这个距离。(1958\报刊\人民日报)
“跑”字可以作为名词使用有“赛跑”义,主要在一些跑步的专名活动中出现如长跑、短跑、百米跑、马拉松跑等。
14) < 方 > 走。共51条,使用频率是0.17%:~路。例句:
(1) 每逢周末,他们宁可多跑些路到大商场集中的东大桥赠物,那儿有更大选择余地和可比性。(1998\报刊\人民日报)
(2) 他不光跑路辛苦,还有生命危险,因为一旦被罕阀们发现他是特务,性命就难保。(《蒋氏家族全传》)
无效语料。“跑”字语料库中共有123条无效语料,使用频率是0.41%。下面简单枚举“跑”字组成的专名:跑马芡、跑马山、跑马廊、虎跑泉、马跑泉。
3. 小结
“任何词任何时候,都不是孤立的。词无论是处于组合状态,还是聚合状态,词义及其中要素价值都受制于语言结构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异性。”[7]当动词与不同的要素组合时,其所在场景中涉及的论元角色和论元结构会发生变化,而动词的语义成分可能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和削弱,导致义项的变化和新义项的产生,因此论元结构理论是动词释义的核心,从论元结构的视角“可以加深我们对事件与事件关系的理解,有助于释义的表述”[8]。本文以论元结构理论为理论指导,以《牛高》《朗高》《柯高》为外向型学习词典的代表,以《现汉》为汉语词典的代表,将二者对“跑”的释义进行对比,还通过语料库技术提供真实广泛的语言数据、验证释义准确性、发现新用法和新义项,运用描述性话语释义对“跑”在现代汉语中的多义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以期为汉语词典重新修订行走类动作词的释义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