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王念孙是清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所著的《读书杂志》一经问世就在校勘学、训诂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王念孙通过对《道藏》本《淮南子》、朱本《淮南子》、茅本《淮南子》、刘绩本《淮南子》等不同版本以及前人注解进行了深入细致理校研究,为后人研读、训诂、校勘《淮南子》一书树立了极好的典范。对《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中王念孙所校勘《淮南子》中存在的“形讹字”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文献及进行古籍校勘。
段玉裁注《说文》“祇”字云:“古人云‘当为’者,皆是改其形误之字;云‘当为’者,以音近之字易之。云‘读如’者,以同音之字拟之。”[1]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说:“当为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也,为校正之词。”[2]字之误,也就是二字或二字以上形体相近而造成的错误。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中大量运用“某当为某,字之误也”这样的训诂术语以及草书、隶书、碑体等字形来勘误明证《淮南子》中存在的“形讹字”。学界对讹变现象所做的界定是:讹变是汉字某些部件形义关系发生变化的现象,并且这是汉字演变过程中一种非常规的现象。也就是说,西汉时期创作的《淮南子》,其本子在流传、抄写、注解过程中,误失偏旁或者对某字形体结构缺乏准确地认识等种种原因,产生了大量的“形讹字”。据此,笔者将对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中所勘误的“形讹字”情况进行系统梳理。
经笔者系统整理,《读书杂志·淮南内篇》提到的形讹字共有250例,且形讹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因半体形近而讹误、二是因草书形体相似而讹误、三是因隶书形体相近而讹误、四是因俗书形体相近而讹误、五是肯定或批判前人刘绩、陈观楼等人的形讹字观点。以下笔者将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中典型形讹字进行具体字例分析。
2. 半体形近而讹误
古书文字半体形近而讹误,顾名思义,就是指正字和讹字只是在半个形体上近似而产生的讹误,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半体形近而讹误共有148例,笔者将选其中典型的形误字进行整理分析。
2.1. 【其–某】
《读书杂志十四·淮南内篇第十五·兵略训》:“乃发号施令曰:‘其国之君,傲天悔鬼,决狱不辜,杀戮无罪。’”[3]
念孙案:“其皆当为某,字之误也。”
按:“其”“某”二字因上半部分相似而形误,在《太平御览·兵部二》引“其国之君”正作“某国之君”[4],《司马法·仁本》也说“某国为不道征之。”[5]所以“其”是“某”的形讹字。
2.2. 【县–緜】
《读书杂志十二·淮南内篇第一·原道训》:“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及《读书杂志十三·淮南内篇第八·本经训》:“夏产宫驾,县联房植。”
念孙案:“县当爲緜,字之误也。”
按:“县”、“緜”二字左半部分形体相近似而误。在《史记·孝文纪》:“历日緜长”[5]今本“緜”误作“县”。以及《太平御览·人事部一百三十四》引“县联房植”正作“緜联”可知,“县”是“緜”的形讹字;另有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可证有“县〈緜〉诸”、“义管道”,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县”与“緜”的形讹在其他文献中就早已经存在。因此,“县”形讹为“緜”。
2.3. 【动–勤】
《读书杂志十二·淮南内篇第一·原道训》:“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埒。”
念孙案:“动当为勤,字之误也。”
按:“动”、“勤”二字左半部分形体上近似而误,《管子·小匡篇》:“动作勤。”[6]《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楚堵敖囏。”徐广曰:“一作为‘动’”今本“勤”误作“动”。《淮南子·修务训》云:“四胑不勤。”即是其证。另“不勤”即“不劳”意,与“不损”意义相近,“不动”则与“不损”意义相差甚远。因此,“动”形讹为“勤”。
2.4. 【散–殽】
《读书杂志十二·淮南内篇第一·原道训》:“不与物散,粹之至也。”高诱注:散,乱。又在《淮南内篇·精神训》:“精神澹然无极,不与物一散,而天下自服。”高诱注:散,杂乱貌。
引之曰:“诸书无训散为杂乱者。”
按:“散”、“殽”二字左半部分形体上近似而误,《庄子·齐物论》:“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7]按:一本“殽”作“淆”。《释文》中“殽”字郭璞作“散”。《太元元莹》:“昼夜殽者,其祸福杂。”今本殽误作散,皆其证也。《说文·殳部》:“殽,相杂错也。”[8]《国语·周语下》:“如是,而加之以无私,重之以不殽,能避怨矣。”韦昭注:“殽,杂也。众人过郊,单子独否,所以不杂也。”[9]《广雅》:“殽,杂也;乱也。”[10]《汉书·艺文志》:“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11]此时才与高注同。《文子·道原篇》:“作不与物杂,杂亦殽也。”[12]《庄子·刻意篇》:“作不与物交。”交与殽声义亦相近。《淮南内篇·精神训》:“审乎无瑕而不与物糅,糅亦殽也。”因此,“散”形讹为“殽”。
2.5. 【割–剖】
《读书杂志十五·淮南内篇第二十·泰族训》:“夫蛟龙伏寝于渊,而卵割于陵。”
念孙案:“割当为剖,字之误也。”
按:“剖”谓破卵而出也。《淮南子·原道训》:“羽者妪伏。”高注曰:“妪伏,以气剖卵也。”[13]《文选·海赋》:“剖卵成禽。”李善曰:“剖犹破也。”[14]《初学记·鳞介部》《初学记·白帖九十五》《太平御览·鳞介部二》引此竝作“卵剖”。因此,“割”形讹为“剖”。
2.6. 【钓–钧】
《读书杂志十五·淮南内篇第十九·修务训》:“夫纯钓鱼肠之始下型,撃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
念孙案:“钓皆当为钧,字之误也。”
按:高诱注曰:“纯钓,利劒名。”从《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区冶生而淳钧之劒成。”,又在《淮南子·齐俗训》可查“淳钧之劒,不可爱也,而区冶之巧可贵也。”这两处都是说明从字形方面来看,都可证钓皆当为钧的讹误。
2.7. 【漠–滇】
《读书杂志十二·淮南内篇第一·原道训》:“贪饕多欲之人,漠睧于势利,诱慕于名位。”
念孙案:“‘漠䁕’都当为‘滇眠’,字之误也。”
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中记载:“甘泉戴侯莫摇。”《汉表》里“莫摇”作“真粘”《朝鲜传》:“尝略属真番。”徐广曰:“真一作莫”《新序·杂事》:“黄帝学乎大真。”路史疏仡纪曰:“大真或作大莫非。”[15]滇音颠,眠音莫贤反。“滇眠”或作“颠冥”。《文子·九守》:“其生贪饕多欲之人,颠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庄子·则阳》:“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致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所以“漠”实为“滇”的讹字。
2.8. 【濞–薄】
《读书杂志十二·淮南内篇第二·俶真训》:“譬若周云之茏苁,辽巢彭濞而为雨。”
念孙案:“彭濞本作彭薄。”
按:道藏本作彭
,
即薄之误,后人不知这个字,而改为相近的“濞”。
3. 草书形近而讹误
古书文字草书形近而讹误,顾名思义,就是指传抄过程中不明草书书体而产生的形误,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不明草书形体而讹误共有12例,笔者将选其中较为典型的形误字进行具体分析。
3.1. 【筐–筳】
《读书杂志十三·淮南内篇第十一·齐俗训》:“柱不可以摘齿,筐不可以持屋。”《太平御览·居处部十五》引作“蓬不可以持屋。”
念孙案:“筐、蓬皆筵,字之误也。”
按:筳字隶书或作莛(如图1所示),形与“蓬”相似。筐与筵,草书亦相似(如图2与图3的草书对比)。故“筵”误为“筐”,又误为“蓬”矣。
Figure 1. “Jinshi Suo”
图1. 《金石索》
Figure 2. “Three Treasures Hall”
图2. 《三希堂法帖》
Figure 3. “Sending Long Jiao to the Zen Monastery”
图3. 《送龙教禅师书》
3.2. 【寅–害–宍】
《读书杂志十二·淮南内篇第一·原道训》:“是故鞭噬狗,策蹄马,而欲教之,虽伊尹、造父弗能化。欲寅之心亡于中,则饥虎可尾。”
念孙案:“寅当为宍,字之误也。宍与肉同。”“欲肉者,欲食肉也。”诸本及庄本皆作“欲害之心”。
按:“寅”与“害”草书书体形近而讹。
Figure 4. Wang Duo’s “Farewell to Cheng’an”
图4. 王铎《奉告别承安》
Figure 5. Kong Linaonao’s “On the Dragon’s Demotion”
图5. 康里巎巎《谪龙说》
图4是“寅”草书字形,图5是“害”的草书字形,“寅”是“害”之误,“害”又是“宍”之误,故“寅”与“宍”相似而讹。《文子·道原篇》曰:“欲害之心忘乎中者,即饥虎可尾也。”《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今本“宍”误作“害”[16]。《论衡·感虚篇》:“厨门木象生肉足。”[17]今本《风俗通义》肉作害,害亦宍之误。古人多见“害”而少见“宍”,故多出现传抄讹误的现象。
4. 隶书形近而讹变
古书文字草书形近而讹误,顾名思义,就是指传抄过程中不明隶书书体而产生的形误,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不明隶书形体而讹误共有41例,笔者将选其中较为典型形误字进行分析。
4.1. 【本–士】
《读书杂志十三·淮南内篇第十一·齐俗训》:“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土积则生自穴之兽,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
念孙案:“慝、匿古字通,本当为士也。”
按:隶书“士”字或作“
”,与“本”相似。图6和图7皆为“士”的隶书写法。

Figure 6. Zhangqian Stele
图6. 张迁碑
Figure 7. “Jinshi Suo”
图7. 《金石索》
4.2. 【本–卒】
《读书杂志十四·淮南内篇第十四·诠言训》:“故始于都者,常大为鄙;始于乐者,常大于悲;始于简者,其终本必调。”念孙案:“卒字作本者。”
按:隶书卒或作如图8所示,本或作如图9所示,二字因隶书字形相似,故卒误为本。
Figure 8. Yiying Stele
图8. 乙瑛碑
Figure 9. “The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on Stone Tablets”
图9. 《石台孝经》
4.3. 【捉–投】
《读书杂志十四·淮南内篇第十四·诠言训》:“善博者平心定意,捉得其齐,行由其理。”
念孙案:“捉当为投,投得其齐,谓投箸也。”
按:高注曰:“齐,得其适也。”《太平御览·工艺部十一》引此正作“投”。《战国策·秦策》曰:“君独不观博者乎,或欲大投,或欲分功,行由其理,谓行棊也。”[18]《楚辞·招魂》注曰:“投六箸,行六棊,故为六博,是也。”[19]隶书投字或作
,捉字或作
,二字因隶书字形相似,故投误为捉。
4.4. 【摿–㨱】
《读书杂志十四·淮南内篇第十五·兵略训》:“因其劳倦怠乱,饥渴冻暍,推其摿摿,挤其揭揭。”高注曰:“摿摿,欲卧也。”
念孙案:“《说文》、《玉篇》、《广韵》、《集韵》皆无摿字,摿当为㨱,字之误也。”
按:㨱,古摇字也。《太平御览·兵郭二》引此正作“推其摇揺”,隶书㨱字或作
,因误而为摿,世人少见㨱、
二字,故传写多讹误。
4.5. 【持–待】
《读书杂志十四·淮南内篇第十五·兵略训》:“静以合躁,治以持乱。”
念孙案:“持当为待,字之误也。”
Figure 10. The stele of Fei Zhi
图10. 肥致碑
Figure 11. The Han bamboo slip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
图11. 北大简
按:“待”隶书作如图10所示,“持”隶书作如图11所示,待、持二字隶书字形相似,故“持”讹误为“持”。《荀子·礼论》作“持手而食”[20]。《孙子·军争》:“以治待乱,以静待哗。”[21]即淮南所本也。《文选·五等论》:“以治待乱。”李善注引此文云:“静以合躁,治以待乱。”是其明证矣。
4.6. 【愤–嘳】
《读书杂志十四·淮南内篇第十八·人间训》:“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
念孙案:“愤然非叹貌,愤当为嘳,嘳与喟同。嘳误为喷。”
按:“愤”、“嘳”隶书贲字或作贲,形与“贵”相近。故从贵从贲之字互相误用。《庄子·天运》:“乃愤吾心。”愤本又作愦,《潜夫论·浮侈》:“怀忧愦愤。”[22]《后汉书·王符》作愤愤,是其例也。在《说苑·敬慎》、《孔子·家语六》竝云:“孔子读《易》至损益,喟然而叹。”
4.7. 【白–甘】
《读书杂志十五·淮南内篇第二十一·要略训》:“夫江河之腐胔不可胜数,然祭者汲焉,大也;一杯酒白,蝇渍其中,匹夫弗尝者,小也。”
念孙案:“一杯酒白,白字义不可通。”
按:《艺文类聚·杂器物部》引此“白”作“甘”是也。隶书甘字或作
,与白相似而误。
4.8. 【沉–沈–沆】
《读书杂志十二·淮南内篇第二·俶真训》:“茫茫沉沉,是谓大治。”
念孙案:“沈皆当为沆,茫茫沆沆,叠韵也。”
按:“沉”、“沈”、“沆”三字隶书形近而讹变,《说文解字》:“沆,莽沆,大水也。一曰大泽。”《风俗通义·山泽篇》曰:“沆者,莽也。”[23]《西京赋》:“沧池漭沆。”[24]案“沆”常误作今本“沉”。凡从亢之字,隶书或作“
”,故“沆”字或作“
”,一误为“沉”,再误为“沈”。
5. 俗书形近而讹误
古书文字俗书形近而讹误,顾名思义,就是指传抄过程中不明俗书书体而产生的形误,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不明俗书形体而讹误共有18例,笔者将选其中较为典型的形误字进行分析。
5.1. 【开–关】
《读书杂志十四·淮南内篇第十二·道应训》:“若我南游乎罔㝗之野,北息乎沉墨之乡,西穷窅冥之党,东开鸿蒙之光,此其下无地而上无天,听焉无闻,视焉无眴。”和《读书杂志十四·淮南内篇第十五·兵略训》:“风雨可障蔽,而寒暑不可开。”
念孙案:“开当为关。”
按:关字俗书作閞,开字俗书作开,二形相似,故关误为开。《论衡》作“东贯鸿蒙之光”、《蜀志》注引此作“东贯鸿蒙之光”,贯、关古字通,则开为关之误明已。
5.2. 【于–作】
《读书杂志十四·淮南内篇第十三·汜论训》:“故炎帝于火,死而为灶;禹劳天下,死而为社;后稷作稼穑,死而为稷。”
念孙案:“炎帝于火作炎帝作火。”
按:于字或书写作
,形与作相似而误。
5.3. 【灭–臧】
《读书杂志十四·淮南内篇第十四·诠言训》:“鼓不灭于声,故能有声;镜不没于形,故能有形。”
念孙案:“灭皆当为臧,字之误也。”
按:臧字俗书作
,形与灭(繁体滅)相似,臧古藏字,鼓本无声,击之后有声;镜本无形,物来而后有形,故曰:“鼓不藏于声,镜不设于形。”《文子·上德》作“鼓不藏于声,故能有声;镜不设于形,故能有形。”是其证。
5.4. 【收–牧】
《读书杂志十二·淮南内篇第一·原道训》:“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念孙案:“收当为牧,高注不养也,当为牧养也。”
按:“收”的俗书字体是
、“牧”的俗书字体是
,“收”、“牧”二字左半部分形体上近似而误。《文子·道原》:“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从上下文语境来看,此承上文得其而言,能得之于中,则能养之于外;下文“筋力劲强,耳目聪明,所谓外能养之也。”《唐韵正》:“牧古读若墨。”“牧”与“得”为韵,若作收则失其韵矣。
5.5. 【穴–宍】
《读书杂志十二·淮南内篇第十一·齐俗训》:“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土积则生自穴之兽。”
念孙案:“穴亦宍之误。”
按:《太平御览·礼仪部二》引此作“食肉之兽。”《文道子·上礼》正作“自肉之狩。”宍与肉同,《广韵》:“肉俗作宍。”《墨子·迎敌祠》:“狗彘鸡食其宍。”[24]故“穴”讹误为“宍”。
5.6. 【其–六】
《读书杂志十二·淮南内篇第一·原道训》:“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乘云车,入云蜺。”
念孙案:“入云蜺本作六云蜺,高注:‘以云蜺为其马也。’一本作‘以云蜺为六马也。’”
按:“其”字古作“亓”,字形与“六”相似。《史记·周本纪·三百六十夫》索隐曰:“刘氏音破六为其古字”;《管子·重令篇》:“治国有三器,乱国有六攻。明君能胜六攻。”;《淮南子·地形训》:“通谷六,易林蛊之临,周流六庐”今本“六”皆误作“其”字。《淮南子·齐俗训》:“六骐骥,四駃騠。”《文选·七发》:“六驾蛟龙,附从太白。”李善曰:“以蛟龙若马而驾之,其数六也。”《淮南子》:“昔冯迟太白之御,乘雷车,六云蜺。”此尤明证矣。《玉篇》:“其,巨之切,辞也。亣,古文。”[25]……亣、亓并与“六”相似,故书传往往互讹。
6. 结语
王念孙在训诂校勘《读书杂志·淮南内篇》时,一般是先指出讹误条例,然后是《淮南内篇》原文,再援引前人注解、王引之的观点、道藏本及诸本古籍理校后进行大量的勘误和佐证,本文所列形讹字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
(1) 半体形近而讹误:其–某;县–緜;动–勤;散–殽;割–剖;钓–钧;漠–滇;濞–薄;
(2) 草书形近而讹误:筐–筳;寅–害–宍;
(3) 隶书形近而讹变:本–士;本–卒;捉–投;摿–㨱;持–待;愤–嘳;白–甘;沉–沈–沆;
(4) 俗书形近而讹误:开–关;于–作;灭–臧;收–牧;穴–宍;其–六;
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中所论述的形讹字,后代学者虽然对个别讹字存在争议,比如:“县当爲緜”就存在一些分歧,学者周硕在《〈淮南子〉“旋县”解(下)》一文中认为:《读书杂志十二·淮南内篇第一·原道训》:“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中“县”并不是“緜”的形误,首先是上下文相对为文角度来看,上文“利”与“败”、“累”与“堕”、“益”与“损”等皆相对,那“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中“旋县”必定与“纤微”相对,王氏认为“旋县”为“微小”于上下文不通;其次,采用异文相证,检《云笈七签》卷一引此文作“周旋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26]。因此,周硕认为“县”并非“緜”的形误,“旋县”当读为“旋县”当读爲“旋还”,字亦作“旋环”、“旋寰”等,义爲周旋往复。虽然存在不同意见,但是我们仍不可否认王念孙先生《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中所论述的形讹字为训诂学、校勘学发展做出的卓绝贡献。通过进一步整理王念孙先生《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中所论述的形讹字情况,对我们通读文献和古籍校勘提供一些帮助。
注 释
本文所引图片皆来源于电子资源“以观书法”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