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儿童心理关爱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济宁市汶上县的实证调研
Research on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Psychological Care for Children in Distress—An Empirical Study in Wenshang County, Jining City
摘要: 近年来,国家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为保障困境儿童的福祉,各省响应中央的要求,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本研究通过对济宁市汶上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以及困境儿童进行面对面访谈,探讨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现状以及困境儿童的心理需求,分析了困境儿童心理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构建政府、学校、社区三级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提升困境儿童的心理福祉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placed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nors, particularly children in distress, to safeguard their well-being. In response to central policies, provinces have introduce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lans. This study conducted face-to-face interviews with staff from the Civil Affairs Bureau of Wenshang County, Jining City, and children in distres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these children. It analyzed existing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psychological care service system for children in distress and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ipartite collaborative mental health service framework involving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This approach aims to enhance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children in distress, fostering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沈雪, 刘春雷 (2025). 困境儿童心理关爱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济宁市汶上县的实证调研. 心理学进展, 15(9), 386-39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9530

1. 引言

儿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民族的希望,其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今社会,困境儿童——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群体——正逐渐成为研究和讨论的焦点。

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明确了困境儿童的定义,并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根据这一文件,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国务院,2016)。这些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教育机会不均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等因素,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且复杂的负面影响,从而使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出现障碍。因此,探讨和解决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国民整体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为保障困境儿童健康与福祉,山东省人民政府开展了“齐心鲁力 共护未来”的全省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主要从福利政策、服务体系、福利机构水平三个层面进行部署,内容包括:聚焦保基本,完善儿童福利保障政策;聚焦强服务,完善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聚焦高质量,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双精”行动。截止到2023年,山东省在保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为3286人(山东省民政厅,2024)。虽然我国在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和救助工作上进行了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多地困境儿童的心理救助未纳入政府保障体系,针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关爱和救助机制不健全,以及困境儿童遭受暴力对待的强制报告制度落实不足等问题(肖钦月,2021)。此外,父母和教师的过度关心非但没有成为支撑儿童向上向善的动力,反而成为儿童生活中最为困扰的问题(周亚文,2021)。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和发展。

研究困境儿童的心理关爱与救助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理解和解决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选取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为实地调查点,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采访了3位儿童服务工作者,及10名困境儿童。旨在通过对汶上县困境儿童心理关爱的困境与对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有效提升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心理关爱服务机制。通过实证调研,希望能够为困境儿童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2. 困境儿童处境及服务状况

2.1. 困境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方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困境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孤独症和社交焦虑症等。其中,抑郁是困境儿童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这与他们的低自尊和自卑感有直接关系。此外,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失眠、自闭、沉迷网络,甚至自伤自杀等问题也十分普遍。

本研究采访了汶上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称未保中心)的3位工作人员,探讨了当地困境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当前儿童服务工作的不足和建议,受访的工作人员皆有两年及以上的儿童服务工作经验。同时,选取10名符合条件的儿童进行了面对面访谈,调查其生活现状及心理需求,其中男生6名,女生4名,受访者的最低年龄为7岁,最高年龄为14岁,平均年龄10.85岁,其中年龄最小的读一年级,年龄最大的读初中二年级,儿童家庭情况包括:单亲(父母其中一方去世)、父母离异、父母(或其中一方)残疾、留守儿童几种类型,前三种类型的儿童可归为一般困境儿童。所有受访者基本信息如表1表2所示。

Table 1. Information of staff in the minors’ assistance and protection center (N1 = 3)

1. 未保中心工作人员信息(N1 = 3)

编号

性别

职位

(儿童工作)工作年限

V1

未保中心主任

3年

V2

未保中心科长

3年

V3

未保中心科员

2年

Table 2. Information of children in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N2 = 10)

2. 困境儿童信息(N2 = 10)

编号

性别

年龄

年级

家庭情况

家庭成员

V4

7

一年级

父母残疾

爸爸、妈妈、姐姐

V5

13

初一

爸爸去世,妈妈残疾

妈妈、奶奶

V6

14

初二

父母离异,爸爸刚出狱

爸爸、爷爷

V7

9

三年级

父母残疾

爸爸、妈妈、姐姐

V8

12

六年级

留守儿童

爸爸、妈妈、弟弟

V9

11

五年级

留守儿童

妈妈、爷爷、姐姐

V10

11

四年级

留守儿童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V11

12

五年级

留守儿童

爸爸、妈妈、哥哥、嫂子

V12

9.5

三年级

留守儿童

妈妈、弟弟、妹妹

V13

10

三年级

留守儿童

妈妈、奶奶、姐姐、弟弟

针对困境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这一问题,未保中心工作人员认为,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困境儿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困境儿童尤其是孤儿容易缺乏安全感,“这部分孩子比普通家庭的孩子,说实在的,有一些心理方面的,最主要是(缺少)安全感,就是渴望家庭的温暖的比较多”(V1),以及由于家庭原因导致儿童的自卑感:“还有可能容易因为家庭的贫困(出现一些问题),有两方面,要么就是孩子们就真的很自立自强,要么就是自卑”(V1);“自卑,可能……觉得其他同学看不起他,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相比)不正常……”(V2);“家庭给他带来的心理上的自卑或者是羞耻的感受”(V3)。这种由于家庭原因导致的安全感的缺失以及自卑感可能会使儿童出现一些情绪问题,比如V5“嗯……(在学校)不咋开心”、“……上课(不开心)”;V10“就是在……跟同学闹别扭的时候(不开心)”;V12“(在学校心情)很好,不过有的时候很伤心”;V13“老师批评我的时候(不开心)”等。

在人际交往中,这部分儿童表现出沉默、胆怯、内向:“这部分孩子,反正就是少言寡语。在这个和陌生人接触方面,我觉得还是比较胆怯,很沉默、内向……”(V1),或者出现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问题:“他和家庭关系之间可能会有亲子交往之间的这种不适宜的问题,还有在学校跟同班(同学)跟老师交往中的问题”(V3)。这两类问题在受访儿童中确有实例,尤其是父母有残疾或者父母离异的儿童,在与V5、V6交流的过程中,两位儿童表现出沉默、声音微小、肢体动作僵硬、无眼神交流、无表情波动的情况,V7表示自己“社恐”,且眼神飘忽不定、抖腿,表现出紧张,但相比于V4、V5与V6三位儿童,V7在语言表达上较流畅,与访谈人员交流较多;另外,留守儿童存在一些亲子关系问题,如V9与姐姐、妈妈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与姐姐、妈妈关系不好,姐姐会打自己,不喜欢姐姐和妈妈”,并且没有想要改善亲子关系的意愿:“没有(想改善和妈妈的关系),就想改变跟姐姐的关系”;还有儿童认为妈妈忽略自己的感受,不关心自己,“妈妈她……不太关注我的态度,也不太关注我的那个情绪”(V12);V13认为父母对自己的陪伴较少,“(妈妈)不会(陪我玩),因为我妈妈太忙了”。此外,大部分儿童有稳定的同伴关系,且同伴为其提供了一定的心理支持,但也有儿童在出现消极情绪时不愿与同伴沟通,如V9“(伤心事)不会跟朋友说”。

2.2. 困境儿童的心理需求

本研究根据受访儿童的家庭情况,将其分为困境儿童(V4、V5、V6、V7)和留守儿童(V8、V9、V10、V11、V12、V13)两类,从儿童生活环境、心理需求两个方面对困境儿童的心理需求进行考察。

2.2.1. 困境儿童生活环境及心理需求

① 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其中,家庭环境主要表现为儿童的家庭活动、家庭关系、亲子互动的质量,本研究采访的四位一般困境儿童在家的活动较少,主要包括“在家画画”(V4)、“写作业、做家务”(V6)、“一般学一上午,下午只能玩一会,(用手机)看电影”(V7)。可见,这类儿童大部分时间是自己独处或玩手机、打游戏度过,缺少与同龄伙伴的社交,缺少必要的娱乐休闲活动;家庭关系较和谐,如V7和自己的姐姐关系很好,虽偶有冲突,但能及时解决;由于家长身体原因,这类儿童亲子互动较少,但也有例外,如V7表示“下午妈妈…看天气好会带我出去玩,一玩就是两个小时;一般……去逛超市”。

学校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纪律、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受访的4名一般困境儿童都认为学校环境很好,且师生关系较好;在同伴数量上,75%的儿童只有3~4名同伴,25%的儿童表示有“好几个(好朋友),数不过来”;其同伴活动相对留守儿童较少,活动类型包括“跑着玩”、“鬼抓人游戏”、“(与同伴一起)喝奶茶”等。

② 心理需求

在本研究中,困境儿童的心理需求指的是儿童的情绪情感需求,主要通过父母支持、同伴支持、社会支持来满足。在受访的4名一般困境儿童中,有75%表示平常心情比较好,偶尔不开心;25%表示经常不开心,尤其是在学校上课的时候(V5)。这类儿童调节负面情绪的方法包括自我排解(如自己玩游戏、想一些开心的事)和他人排解(同伴倾诉、家长倾诉),大部分儿童选择第一种方法进行调节。

在父母支持方面,受家庭条件影响,75%的儿童家长无法及时满足儿童需求,如V4遇到困难或难过时,家长不能及时发现并安慰:“我只会跟我的爸爸说,(因为)妈妈在干活”,因此无法为儿童提供情绪支持;但也有25%的儿童表示家长可以为自己提供一定的支持,“(妈妈)管得也不是特别严,只要不是很过分,我妈妈还是会考虑一下(满足我的小愿望)”(V7)。

在同伴支持方面,受访的4名一般困境儿童在“与同学互相帮助”这一问题上都表示自己会受到同学的帮助,也愿意去帮助同学,其互相帮助的方式包括“心情不好时做好笑的事(逗我开心)”、“给我讲(难题)”、帮助自己免受其他儿童欺负等;这些儿童的同伴关系较好,50%的儿童表示同伴能及时察觉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及时安慰;表现出内向的儿童认为同学“很社交”(V5),这一榜样值得自己学习。

在师生关系中,这些儿童与教师相处比较融洽,能够受到老师的尊重;但师生互动较少,且比较被动,25%的儿童表示不会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75%的儿童有时候会举手回答问题,“会的题我会举手,不会的我就不举手”(V4),但是“不会主动向老师问问题”;75%的儿童会得到教师的支持,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后会得到表扬或鼓励,有儿童表示需要教师支持,“有时候会(希望老师更关注自己)”(V6)。

社会支持状况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缺少心理关怀。当前未保中心为困境儿童提供的关爱服务包括:预防课程(包括防烫知识、安全知识等)、教育课程(包括红色知识、日常知识等)、社会活动、手工课程(如做漆扇)、捐款捐物、提供学习和游戏场地等,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活动较少,儿童很少接受心理辅导(V4、V6),没有儿童受过爱心人士的陪伴服务。受访的4名儿童认为自己不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不需要其他帮助”(V4、V6),“没有(其他需要帮助的),只要帮助过我,我就会记着”(V7)。

2.2.2. 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及心理需求

① 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在家的活动类型比一般困境儿童丰富,除了写作业、做家务之外,还有与兄弟姐妹一起玩,包括但不限于玩游戏(手机游戏、捉迷藏等)、看电视剧、骑车出去玩等,或者与朋友去楼下或公园玩;在受访的6名留守儿童中,有83%的儿童家庭环境较宽松,家长教育不严格,且同辈关系良好。但17%的儿童和家人关系紧张,并表示不喜欢自己的妈妈和姐姐(V9);亲子互动相对缺乏,由于亲子相处时间少,大部分儿童不能与父母一起互动,只有17%的家长会与孩子互动。

留守儿童对学校的态度和一般困境儿童相似,认为学校环境很好且纪律严格;50%的留守儿童有喜欢的课程,并且师生关系融洽;这些儿童在学校朋友较多,同伴活动很丰富,包括一起玩烟卡、跑步、打篮球、跳绳、踢毽子、做手工、“你画我猜”等游戏。

② 心理需求

首先,受访的留守儿童的日常情绪积极,在学校“很开心”,有儿童被老师批评后会产生负面情绪(V13),但可以很快调节;负面情绪的调节方法包括自我排解和他人排解,自我排解包括“想开心的事”、“睡一觉”、“玩手机或玩具”、“自我安慰”、“不去想这件事”、“慢慢忘掉这件事”等,他人排解包括寻求同伴安慰和陪伴、同伴顺从等,67%的留守儿童会选择同伴排解。可见,留守儿童的同伴友谊比一般困境儿童更坚固,这可能是由于缺少父母陪伴而使得这类儿童寻求更多的同伴支持导致的。另外,有儿童比起在家里“更喜欢学校”(V13),不排除学校有更多同伴的原因。

在父母支持方面,50%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不会(满足孩子的小愿望)”,但是67%的儿童表示家长会给进步奖励;由于缺少家长陪伴,有的儿童甚至“有时候都不需要(玩具或愿望)”(V8);也有的儿童认为父母“偏心”,例如“(妈妈)嫌我学习不好,还嫌弃我字写得不好”、“(妈妈)不会(买小礼物给我)”、“我姐姐学习很差,然后我妈什么都给她买”(V9)。由此可见,由于家长关爱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缺少心理支持,从而转向更多的同伴支持。

留守儿童的同伴数量更多且同伴关系更稳固,这部分儿童能从同伴身上获取更多的情感支持,因此这部分儿童情绪更积极乐观。儿童在“与同学互相帮助”这一问题上表示遇到难题时曾接受过同学的帮助,并且也会去帮助同学;尽管同伴支持在这类儿童中较为普遍,但也有例外,有儿童在遇到情绪问题时不愿与同伴沟通,因此无法获得同伴的帮助(V9)。同时,67%的儿童认为同伴可以起到榜样作用,其“辛勤的,然后还有……坚持不懈”、“性格好”、“态度很好”、“乐于助人”的品质值得自己学习。此外,50%的留守儿童认为同伴很重要,有多交朋友的意愿(V10,V11,V12),需要更多的同伴支持。

教师支持在留守儿童中也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83%的留守儿童与教师相处融洽,17%的儿童与老师关系不愉快,“英语老师(不好),因为我英语不好,经常去办公室”,但总体上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在师生互动上,留守儿童较一般困境儿童更主动,67%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会积极与老师互动,包括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自习时与老师聊天等,其余33%的儿童只在老师刻意提问时才回答问题;儿童在回答问题后也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包括口头奖励、物质奖励等;此外,33%的儿童表明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或者希望老师在学习方面给予自己更多帮助。

在社会支持方面,与一般困境儿童类似,受访的6名留守儿童接受过社会教育,除预防课程和社会教育课程外,也参加过一些音乐、体育类的活动;有儿童接受过社会人士的爱心帮助,主要为摔倒后被陌生人帮助扶起(V12、V13);67%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不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其余儿童希望未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学习上为自己提供帮助,“我不会的作业希望可以教教我”(V10)、“多帮我辅导一下作业”(V12)。总之,与一般困境儿童相同,留守儿童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或辅导,更多接受的是物质和教育方面的指导,缺少心理关怀方面的指导。

2.3. 困境儿童服务工作现状

2013年以来,国家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工作,先后制定出台系列救助保护政策措施。2016年,民政部出台相关意见,强调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保护工作,要求各地加强儿童保护工作,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推动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建设。自2021年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以来,汶上县政府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上继续跟进,目前在儿童福利政策、儿童教育等方面初有建树,全县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和教育得到了初步保障。

通过对工作人员的采访发现,目前汶上县困境儿童数量在600~700左右,“上个月一共是651个,孤儿51个,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98个,受艾滋病影响的是51个,重点困境的是251个”(V1);“每年数量都差不多,这个月减少……等上完大学之后,毕业了之后可能就不再保障,这个人数就少了点”(V2)。为满足困境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需求,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困境儿童制定了一些政策,也做了相应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儿童生活保障和学习帮扶,包括:(1) 政府补助,V1提出,“他们享受的政策,每个月应该是分2个档次,像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应该基本上就是一个档次,1980/1970元钱……然后另外一个是1400多……这几年咱是每年都会调整上升的。基本上是这种情况,2021年的时候还是1600多,现在它有调整……”;V2提出,“最基本的就是物质的生活(保障),能帮助给(儿童)发这个基本生活费,然后保障他的基本生活;然后还有就是像孤儿,还有孤儿助学金,每年一万块钱”;(2) 儿童主任走访调查,了解儿童家庭情况并记录在案,以提供适当的帮扶,“我们平时的时候也有下去走访过,包括不但是我们的四类儿童,还有我们了解到的家庭比较贫困,但不符合救助政策的……”(V1);(3) 政策宣传,“根据未保中心的一些职能,对未保政策(进行)一些宣传,有几种宣传月,还有法制宣传日,利用这种时间节点,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有一些我们民政的相关的救助政策的一些宣传……”(V1)。另外,在儿童教育上,严格按照控辍保学政策,保障学生九年义务教育权。

针对困境儿童目前存在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汶上县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1) 政府承接项目,主要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V1:“(我们)承接了护童成长项目,它是一个基层的关爱儿童的这么一个体系建设的试点项目……;……我们有亲职教育和体育游戏,亲职教育是对家长的,然后体育游戏针对孩子,增加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团队精神团建活动之类的……,(体育游戏)有挫折方面的游戏,还有激励方面的”;(2) 政府购买服务,V1:“我们有政府购买服务,我们这边有社工和心理学会,我们购买他们的服务,……他们对于这种心理方面的孩子就做的个案比较多一些。然后就是对于个性需求,我们有个案管理方面的就是做这项工作,大范围的是关爱一些(困境儿童),就是这种亲职教育,体育游戏,还有链接社会组织……”;(3) 专家培训,V2:“民政部里面、省里都有一些培训,那些社会组织的人去参加培训,确实挺有效果。有国家级的教授,还有省级的教授,给我们讲讲课”;此外,未保中心与其他部门合作,共同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心理健康,同时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社会互动。

2.4. 困境儿童服务工作困境

尽管在困境儿童心理关爱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工作,但目前仍存在不足。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人才,V2认为“现在虽然说我们购买服务也有心理咨询师,然后可以给(儿童)提供服务,但是我觉得还是缺乏专业的人才”;V1表示“人员不足,专业力量不足……”。

其次,缺乏专业评估及工具。针对困境儿童的心理评估目前尚不完善,尽管开展了护童成长项目,但目前该项目里并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的专业评估工具,一般的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目前是由教育部门运行的,但专业性上仍有不足,比如“没有一套自上而下的这种专业性的评估工具”,“这个老师,他可能测人格的时候,倾向于用这个量表,然后另一个老师倾向于用那个量表,就是还是要编制一套适合咱们困境未成年人的专业的心理量表”(V3)。

另外,家长的积极性不足,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可能对心理就感觉还是稍微有点排斥……。但是你要是给他推荐心理医生,他有可能就是……也不想接受事实,(比如)孩子已经得精神疾病了,有这种情况发生”(V1)。为此,V1建议:“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其实好多存在问题的孩子的家长,其实他的心理上也有问题。现在有很多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第二就是这一批家长本身也有些心智不成熟……。所以在家长这一块应该给他们赋能”。

3. 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对策建议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影响着每一个儿童的成长轨迹,更是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的重大议题。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由政府、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学校的积极参与专业培训,以及社区的广泛动员与资源整合,可以形成强大的合力,为困境儿童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心理健康关爱和支持。

3.1. 加强政府职能,完善困境儿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强调了政府在困境儿童保障中的主导作用(国务院,2016)。因此,政府应积极推动完善保障儿童权益的相关立法,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合力。同时,各地政府需将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工作流程(上海市人民政府,2017)。

3.1.1.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部门合作

政府应根据困境儿童的具体需求,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增加对困境儿童心理健康的财政投入(刘艳,2022),将资金投入到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评估和监测的工作中;加强教育、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建立完善的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实现心理健康关爱服务聚焦困境儿童(邢波芬,2023),将困境儿童的心理救助纳入到政府保障体系,提升困境儿童的安全感和抗逆能力。

3.1.2.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心理学、社会工作和教育学等领域,为困境儿童提供更加专业和多元化的服务。

第一,提升儿童督导员及儿童主任业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教师、社工等人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有效识别和应对困境儿童的心理问题(马克林等,2022)。

第二,加大儿童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并在人才引进和激励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首先,增加对专业人才的购买资金,这意味着在公共预算中明确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吸引和留住心理学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职业发展机会,政府可以吸引更多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和资深专家投身于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其次,与高等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和实施儿童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专业人才发展基金,支持在职专业人员参加高级研修班、专业论坛和国际会议,促进其专业成长和知识更新。此外,通过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专业人员能够掌握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服务困境儿童的能力。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在职人员取得更高级别的专业资格认证,如注册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健康专家等。对于取得认证的人员,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职业晋升机会,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3.1.3. 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心理健康服务

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建立一个集信息共享、数据分析、远程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云平台”,以便更有效地识别困境儿童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巨东红,2022)。大数据分析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监测和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为干预措施提供有力支持。例如,有研究表明,心理服务云平台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危机情况进行纵向追踪,并进行关联分析,以提高危机预警的准确性和心理健康监测的时效性(王新波等,2021)。目前国内也开发了一些相关的平台,如“智慧心”心理云平台,它可以通过用户权限管理系统串联多个终端设备,其功能包括数据收集、发现问题、建议辅导、后续跟踪,形成了完整的闭环管理。同时,还可以结合社区云特殊儿童关爱保障场景模块,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和亲子公益活动(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局,2024)。

另外,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心理健康服务更加便捷和个性化,这不仅可以减轻传统心理健康服务的压力,还能够做到早期干预,并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刘阳,2023)。比如,可以使用AI技术建立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这一技术已在国外得到了实现,美国研究人员已开发出一种基于AI的儿童行为筛查工具,可以快速、准确地发现儿童的焦虑和抑郁问题,从而避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McGinnis et al., 2019);可以利用AI技术创造沉浸式的治疗环境,识别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2024);此外,还可以使用AI技术为儿童提供心理咨询与陪伴服务。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国外开发了一些高情商的AI机器人,如Moxie,它可以通过陪伴和交流,帮助5~12岁的儿童缓解孤独和焦虑。这种机器人在美国地区非常受欢迎,并且在新冠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智能城市,2020)。

3.2. 依托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家校合作

民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及早开展有效关爱、畅通转介诊疗通道、强化跟进服务帮扶、健全心理健康服务阵地等六项主要内容(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这些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学校要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困境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3.2.1. 开展困境儿童心理测评

首先,学校应引导有需要的困境儿童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测评,掌握心理健康测评情况,以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重视对专业心理健康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对教师进行心理学领域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识别儿童早期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其次,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选配有爱心且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或思政课教师作为成长导师(民政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2023),这些教师不仅能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还能通过日常互动帮助困境儿童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儿童在信任的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自信和自尊。

3.2.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教导儿童如何处理压力、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和支持。目前,汶上县已经建设了102所心理辅导室,所有学校均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闪电新闻,2024),学校应利用这些设施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讲座,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监测(汶上县教育和体育局,2023),主要针对儿童的行为、认知方式、情感需求以及人际关系等;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例如,利用团体活动室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活动,如心理游戏、角色扮演等,旨在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并促进身心健康,同时让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把握同伴交往的技巧,增强同伴关系;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各种亲子活动,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稳固和谐的亲子关系,这对于预防儿童抑郁症等心理问题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0~6岁的低龄儿童。

3.2.3. 推动家校合作

加强家校合作,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以促进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组建家长群、定期召开家长会等方式,教师可以及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传递给家长,并且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家校合作的信息沟通,能够让家长学会更为理性与科学的教育方法(梁建忠,2021);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共同制定针对有心理危机学生的专业成长计划(李伦,2023);在与困境家庭的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应当确立正确的合作理念,明确各自的职责,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校应增强对学生家庭的了解,给予家长专业指导(唐玲珑,杨韶刚,2024)。

3.3. 以社区心理服务为重点,构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社区作为困境儿童日常生活的直接环境,应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在社区有效实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干预体系,整合政府、医院、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

3.3.1. 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网络

应通过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网络、开展社区心理教育课堂、组建困境家庭子女社区学习共同体等方式,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弥补家庭功能的不足。这一策略的有效实施需要综合考虑社区资源、家庭需求、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以创设良好的社区心理环境。

3.3.2. 加强社区精神卫生设施建设

加强社区精神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于促进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整体福祉至关重要。第一,需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包括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心理咨询与辅导、以及健康教育等(余祖伟,陆爱桃,2019)。第二,社区内的联系和连接动态的改善也是关键,通过构建自助与互助的社区环境,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鱼哲贤,2019)。第三,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构建一个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为了更有效地关爱困境儿童,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心理关爱服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本土化的、高效的、可持续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社区精神康复中心,为存在心理问题或精神问题的儿童由医院向社会过渡提供“缓冲期”(余祖伟,陆爱桃,2019)。同时,强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康复机构之间的协作,通过个案管理等方式实现深度合作(陈会全,肖爽,2020)。此外,还需要关注社区内高风险儿童青少年群体,为他们提供额外的服务和支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社区儿童的精神健康水平,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3.3.3. 构建“社区+”模式,加强社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

构建“社区+”模式,旨在通过多方面的合作与整合资源,形成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青少年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这一模式涵盖了“社区 + 政府”、“社区 + 医院”、“社区 + 学校”、“社区 + 家庭”和“社区 + 困境儿童”等多个维度,旨在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① “社区 + 政府”

政府在构建困境儿童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专业机构等方式,为社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或者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困境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② “社区 + 医院”

医院作为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筛查、早期干预和长期跟踪服务(王本法,乔福强,2015)。例如,医院可以派遣医生到社区进行儿童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居民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同时,医院也可以为需要进一步治疗的儿童提供转介服务。

③ “社区 + 学校”

学校和社区都是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应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例如学校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如邀请社区内的专业人士来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④ “社区 + 家庭”

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家庭环境、亲子和谐、父母的敏感度和支持度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社区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洪文龙,2016),做到及时觉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在孩子需要父母时给其足够的支持,以此缓和僵化的亲子关系。例如,社区可以定期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活动,教授家长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⑤ “社区 + 困境儿童”

应鼓励未成年人尤其是困境儿童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活动,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社区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兴趣小组、体育活动、社会教育等,为困境儿童提供展示自我、结交朋友的平台,使其人际交流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这类活动还可以使儿童发掘自己的兴趣和长处,让他们找到自己擅长的事物或领域,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

3.3.4. 强化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

基于早期干预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社区应重视对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可以通过搭建社区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站等设施,为困境儿童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尤其是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筛查和评估,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这种早期的识别和干预对于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至关重要。例如,通过在社区服务中心实施心理健康评估,提早发现并支持所有需要心理帮助的儿童。同样,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也应重视对困境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和预防,以免儿童在其他环境中出现不适应、焦虑等问题。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济宁市汶上县困境儿童心理关爱服务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当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总体而言,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政府、学校、社区三方的共同努力和协作,通过政策支持、专业人才培养、社区服务网络构建等多维度的措施,为困境儿童打造一个全面、系统、连续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促进其心理健康服务和福祉。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会全, 肖爽(2020). 社区康复机构与社区卫生中心在精神康复中的合作思考. 按摩与康复医学, 11(11), 39-49.
[2] 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2024). 人工智能与心理健康: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领域.
https://www.gdsxlws.com/news/infor.aspx?ArticleId=938&ColumnCode=A503
[3] 国务院(2016). 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86312.htm
[4] 洪文龙(2016). 如何构建以学校为主导, 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才智, (10), 167.
[5] 巨东红(2022). 大数据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研究——基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1), 15-24.
[6] 李伦(2023). 学生心理危机的家校协同干预路径. 现代教育与实践, (8), 33-34.
[7] 梁建忠(2021). 初中家校合作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教育学文摘, 36(1), 1-2.
[8] 刘艳(2022). 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心理关爱和救助机制. 中国卫生, (3), 26.
[9] 刘阳(2023). EmoGPT——国内首款心理健康领域的AI大模型垂直应用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10] 马克林, 赵茜, 商国群(2022). 推进困境儿童多元化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L市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实践为例. 克拉玛依学刊, 38(3), 38-47.
[11] 民政部, 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等(2023). 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1/content_6913516.htm
[12] 山东省民政厅(2024). 齐心鲁力 共护未来全省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新闻发布会.
http://mzt.shandong.gov.cn/art/2024/5/30/art_15319_10324460.html
[13] 闪电新闻(2024). 汶上县构建优提新亮教育共同体 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30A05ZI600
[14] 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局(2024). 对区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153063号提案的答复.
https://www.shpt.gov.cn/zhengwu/qzxtabljg-jytabljg/2024/147/186737.html
[15]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7). 关于加强本市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
https://www.shanghai.gov.cn/nw41430/20200823/0001-41430_52469.html
[16] 唐玲珑, 杨韶刚(2024). 心理健康视域下孤独症儿童家校合作的困境审视与优化路径探索. 教育进展, 14(7), 195-201.
[17] 王本法, 乔福强(2015). 社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理论构建——基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视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6), 110-116.
[18] 王新波, 姚力, 赵小杰, 等(2021). 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评估综合定级体系的构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 458-465.
[19] 汶上县教育和体育局(2023). 汶上县2023年民生实事中小学师生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方案.
http://www.wenshang.gov.cn/art/2023/3/20/art_61943_2758160.html
[20] 肖钦月(2021). 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网络完善的社会工作实践——Y市留守儿童关爱与困境儿童保障社工服务项目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21] 邢波芬(2023). 全力做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中国教育. p. 2.
[22] 余祖伟, 陆爱桃(2019). 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策略探讨——以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的视角.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39(4), 36-42.
[23] 鱼哲贤(2019). 社区精神康复中心的发展策略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4] 智能城市(2020). 人工智能公司embodied推出教育机器人moxie. 智能城市, 6(9), 94.
[25] 周亚文(2021). 当下中国儿童遭遇的关心困境及解决策略——基于大样本跟踪调查及关怀伦理视角的思考. 教育科学研究, (11), 72-77+96.
[26] McGinnis, R. S., McGinnis, E. W., Hruschak, J., Lopez-Duran, N. L., Fitzgerald, K., Rosenblum, K. L. et al. (2019). Rapid Detection of Internalizing Diagnosis in Young Children Enabled by Wearable Sensors and Machine Learning. PLOS ONE, 14, e021026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