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立足区域教育发展理论,以皖北地区为实证样本,剖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面临的结构性困境。研究表明,皖北地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师资结构失衡、培育机制不健全、交流机制不畅通、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三贯通·四衔接·五协同”的一体化建设模式:“三贯通”即学段贯通、城乡贯通和理实贯通;“四衔接”即目标衔接、内容衔接、方法衔接和评价衔接;“五协同”即协同党建、协同教学、协同教研、协同科研和协同育人。该模式旨在打破传统学段壁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皖北地区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协同发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Abstract: Based on reg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study takes northern Anhui as an empirical case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challenges fac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P) theory teachers across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several key issues in the region, including imbalanced teacher structures, underdeveloped cultivation mechanisms, in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systemic and institutional barriers. In response, the study proposes an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model referred to as “Three Connections, Four Alignments, and Five Collaborations”. Specifically, the “Three Connections” involve vertical articulation across educational stage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oretical-practical convergence. The “Four Alignments” refer to goal alignment, content alignment, method alignment, and assessment alignment. The “Five Collaborations” include collaboration in Party building, teaching, teaching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oral education. This model aims to break down traditional barriers between educational levels,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an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I&P teachers in northern Anhui, providing a replicable path for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regions.
1. 引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皖北地区作为安徽省经济欠发达区域,其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学段间资源配置不均衡、教师专业素养发展不充分、区域协同机制不健全等结构性困境[2]。本研究立足区域教育发展理论,以皖北地区为实证样本,旨在构建适合欠发达地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研究特别关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与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致力于打破传统学段壁垒,形成跨学段、跨学校、跨部门的系统推进机制。
2.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本质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整体性与连贯性的战略构建[3]。该体系遵循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体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4]。教育家精神是引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支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铸魂”[5]。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内在追求,融入专业发展全过程。区域协同理论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系统方法论支持。该理论主张通过协同机制激发系统潜能,引导将区域内思政课教师视为有机整体,通过资源整合、制度创新实现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有效解决“各自为政、断层脱节”等结构性问题[6]。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对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例如,上海市注重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内容衔接,北京市则侧重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作用,通过“大手拉小手”项目进行辐射带动。与这些模式相比,本研究提出的“三贯通·四衔接·五协同”模式,更聚焦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定挑战,其核心特色在于将“城乡贯通”置于突出位置,并通过构建区域性联盟等机制,着力破解因行政壁垒和资源匮乏导致的“各自为政、断层脱节”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与发放:课题组基于协同理论与区域教育发展理论,设计了《皖北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问卷》。问卷涵盖教师基本信息、专业发展、教研活动参与、一体化建设认知与需求等四个维度。研究于2024年3月至5月,在皖北地区3市16县(区)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包括高校、高中、初中、小学在内的80所学校,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2份,有效回收率为92.1%。
数据处理:运用SPSS 26.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揭示该地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总体特征与结构性问题。文中所引用的比例、均值等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此次问卷调查。
2) 深度访谈
访谈对象与过程:为深入了解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课题组对35名研究对象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位来自不同学段的一线思政课教师(覆盖城乡)、10位校级中层以上教学管理者以及5位市、县级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访谈主要围绕一体化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困境以及对策建议等主题展开。
3) 文献分析
系统梳理了国家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文件,以及国内相关领域的核心期刊文献,为本研究的理论构建与模式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与学理支撑。
4. 皖北地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详见表1,发现皖北地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师资结构失衡,区域配置不均与学段断层并存。皖北地区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状态,从协同理论的视角看,这种失衡是系统内各要素未能有效协同、资源未能优化配置的直接体现。数据显示,师资配备总体呈“倒金字塔”结构,高校师生比约为1:350,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专职教师比例仅为43.2%。城乡差异显著,城区学校思政课教师配备率平均高于乡村学校28.6个百分点。一位农村小学的青年教师在访谈中无奈地表示:“我任教五年来,学校里只有我一名专职的道德与法治老师,要负责全校六个年级的课程。我从未参加过校外的专业培训,感觉自己就像一座孤岛,专业成长非常缓慢。”学历与职称结构也呈断层状态,人才梯队建设面临挑战。
2) 培育机制不健全,机会不均与内容脱节并行。培训机会分配呈现明显的“三重三轻”现象:重高校轻中小学、重城市轻农村、重理论轻实践。数据显示,城区教师参训率为78.3%,是乡村教师参训率(34.5%)的两倍多。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匹配度低,且缺乏针对不同学段的螺旋上升设计。
3) 交流机制不畅通,学段隔离与资源闭塞并重。“学段孤岛”现象严重。调研数据显示,76.5%的思政课教师从未参与过跨学段教研活动。一位高中思政课骨干教师在访谈中提到:“我们常常抱怨大学新生理论基础薄弱,但我们其实并不清楚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具体学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学段之间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导致我们在教学中时常做重复劳动,或者拔高了难度。”这个案例生动地揭示了学段壁垒带来的教学内耗问题。城乡教师之间也形成了“信息孤岛”,优质教育资源难以向乡村流动。
4) 体制机制障碍,管理分割与评价失衡并存。从制度主义理论来看,当前的管理困境是“路径依赖”的典型表现。高校、基教、职教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形成的“条块分割”局面固化了资源壁垒,阻碍了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系统推进。评价机制单一,过分强调量化指标,忽视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和长期性,难以形成一体化的质量保障机制。
Table 1.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staff in Northern Anhui
表1. 皖北地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总览表
类别 |
数值 |
说明 |
高校师生比 |
0.285 |
高校思政课教师平均师生比 |
普通高中师生比 |
0.354 |
普通高中思政课教师平均师生比 |
中职教师配备率 |
62.40% |
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师配备率 |
小学专职教师比例 |
43.20% |
小学阶段专职思政课教师占比 |
小学非专职教师比例 |
56.80% |
小学阶段非专职教师(如班主任)承担比例 |
高校研究生学历比例 |
82.30% |
高校教师中具有硕博士学历的比例 |
中小学研究生学历比例 |
15.70% |
中小学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 |
县城以下研究生学历比例 |
6.80% |
县及以下中小学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 |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
31.60% |
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
中级职称教师比例 |
22.10% |
中级职称教师占比 |
初级职称教师比例 |
46.30% |
初级职称教师占比 |
高校教师年均培训学时 |
72.6 |
高校教师每年平均培训学时 |
中小学教师年均培训学时 |
32.4 |
中小学教师每年平均培训学时 |
乡村教师参训率 |
34.50% |
乡村教师参加培训的比例 |
城区教师参训率 |
78.30% |
城区教师参加培训的比例 |
乡村教师参与区域教研活动比例 |
27.60% |
乡村教师参与区域性教研活动的比例 |
乡村教师跟岗学习比例 |
12.80% |
乡村教师到城区跟岗学习的比例 |
经常使用区域平台教师比例 |
35.80% |
经常使用区域教学资源平台的教师比例 |
未经常使用区域平台教师比例 |
64.20% |
未经常使用平台的教师比例 |
5. 构建“三贯通·四衔接·五协同”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模式
基于皖北地区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构建“三贯通·四衔接·五协同”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模式。该模式立足区域协同理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系统设计与整体推进,实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与协同发展。
1) 三贯通: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系统贯通发展
① 学段贯通,构建跨学段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以区域龙头高校为核心,成立“皖北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实施“思政名师领航计划”,选拔各学段专家型教师组建跨学段导师团队,采用“结对式帮扶”模式促进专业素养整体提升。创新“思政课超市”模式,实现课程资源跨学段流动。建立“课时银行”制度,提高教师参与跨学段活动的积极性。② 城乡贯通,构建城乡一体的均衡发展机制。实施“城乡结对共进”计划,建立城区学校与乡村学校思政课教师的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双向流动”机制,组织城区骨干教师下乡支教、送教,安排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支持系统,建设“皖北思政云课堂”平台,开展“同步课堂”试点,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资源远程共享。③ 理实贯通,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成长机制。建立“理论学习共同体”,采用“主题学习 + 案例研讨”模式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实施“实践锻炼计划”,组织思政课教师深入基层、企业、社区开展社会调研。打造皖北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形成“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
2) 四衔接: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要素整体衔接
① 目标衔接,构建递进式发展目标体系。制定《皖北地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分阶段、分学段的建设目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科学设定教师能力要求: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德育启蒙能力,中学阶段着力提升价值引领能力,高校阶段重点强化理论思辨能力。实施“阶梯式发展”制度,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入职适应期、成长发展期和专业成熟期,为每位教师绘制专业发展路径图。② 内容衔接,构建螺旋上升的专业发展内容体系。梳理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核心概念和主题内容的纵向延伸关系,编制《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衔接指南》,形成“螺旋上升”的培训内容结构。建立区域性“教师培训资源库”,按不同学段、不同发展阶段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训内容模块。实施“个性化培训计划”,基于教师需求分析和能力评估,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③ 方法衔接,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共享体系。建立“思政课教学方法资源库”,分为基础方法、学段特色方法和创新方法三个层次。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组织不同学段教师围绕相同主题展示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实施“思政课教学艺术培育工程”,通过“工作坊”形式传授教学方法与艺术,培育教学方法创新骨干。④ 评价衔接,构建科学多元的一体化评价体系。建立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能力为重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专业能力和育人成效等方面。实施多元评价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建立“学校评价 + 专家评价 + 学生评价”的多元评价主体机制,构建区域性“思政课教师评价数据库”。
3) 五协同:深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机制
① 协同党建,构建党建引领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建立“区域思政课教师党建联盟”,形成纵向贯通的党建网络。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将党的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研讨相结合。实施“党建 + 思政”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立党员骨干导师制度,形成“传帮带”梯队。② 协同教学,构建资源互通的教学共同体。建立跨学段、跨学校的协同教学机制,组织开展“名师示范课”、“交流互动课”等活动。实施“三级联动”教学模式,即高校专家引领、中学骨干示范、小学教师实践。打造“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建设“皖北思政课教学资源中心”,实现“一点上传、多点使用”。探索“互联网 + 思政课”新模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覆盖。③ 协同教研,构建问题导向的教研共同体。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市级负责整体规划和重大问题研究,县(区)级负责组织实施和过程指导,学校负责具体落实和问题反馈。组织跨学段集体备课,针对核心主题开展联合备课活动。通过“问题收集–方案设计–实践验证–总结推广”的教研流程,共同研讨教学重难点和解决方案。④ 协同科研,构建理论引领的科研共同体。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龙头,联合中小学思政课教研机构,组建跨学段科研团队。实施“科研项目协同计划”,设立区域性思政课专项课题。通过“科研沙龙”、“学术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建立科研成果共享平台,定期举办“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论坛”,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与转化。⑤ 协同育人,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共同体。建立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团队辅导员等的协作体系,实施“大思政课”建设计划,形成“六位一体”育人体系。加强家校协同育人,开展“思政课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思政课程”。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构建“开放型思政课”教学体系,聘请各界人士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建立“社会大课堂”机制。
6. 皖北地区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1)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皖北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地方党委教育工委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选择条件成熟的高校成立建设指导中心,负责日常工作推进、业务指导和效果评估。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打破高教、基教、职教条块分割状态,推动资源共享和政策协同。
2) 完善制度体系。制定《皖北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出台配套政策,在教师编制管理、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方面向思政课教师倾斜。建立思政课教师跨学段、跨学校交流轮岗机制,对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
3) 加大资金投入,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皖北地区思政课教师发展基金”,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实施“倾斜性”支持政策,加大对农村和薄弱学校思政课教师的投入,建立“思政课教师农村支教专项津贴”制度。
4) 搭建共享平台,建设“皖北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发展数字平台”,实现培训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区域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联盟,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思政课教师教学基地群,涵盖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教研培训等功能。开展“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扩大优质培训资源覆盖面。
7. 结语
思政课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通过构建“三贯通·四衔接·五协同”的一体化建设模式,皖北地区可以系统整合区域内思政课教师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协同发展,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研究样本主要集中于皖北地区,其结论对其他地区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其次,本研究提出的“三贯通·四衔接·五协同”模式尚处于理论构建阶段,其具体成效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进行持续的评估与修正。皖北地区的实践探索,不仅有助于解决区域内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问题,也为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研究》(编号:2022jyxm1183);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4年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编号:ZK202400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