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茎突骨折治疗进展及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的重要性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Ulnar Styloid Fractur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
摘要: 尺骨茎突骨折(Ulnar Styloid Fracture, USF)是腕部常见损伤,常合并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 DRF),发生率达40%~70%。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作为维持下尺桡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 DRUJ)稳定的核心结构,其损伤与USF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系统综述USF分型演进(以Hauck分型为核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进展(张力带/锚钉/钢板技术)、TFCC损伤诊疗革新(关节镜/高分辨率MRI),并深入分析生物力学机制与临床争议。研究表明:Hauck II型骨折需积极固定以降低DRUJ不稳定风险;TFCC尺侧止点损伤是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锚钉修复成功率 > 90%;关节镜技术显著提升微创治疗精准度。当前争议集中于II型USF固定必要性、TFCC分型标准化及基层技术推广。未来需结合人工智能、可降解材料及多中心RCT研究,建立个体化治疗路径。
Abstract: Ulnar styloid fractures (USF) are common wrist injuries,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DRF), occurring in 40%~70% of cases. The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 as the core structure maintaining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DRUJ) stability, is critically linked to USF prognosis. This systematic review examines the evolution of USF classifications (centered on the Hauck classification), advances in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approaches (tension band/anchor/screw techniques), and innovations in TFCC injur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rthroscopy/high-resolution MRI). It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biomechanical mechanisms and current clinical controversies. Research indicates: Hauck Type II fractures require active fixation to reduce DRUJ instability risk; TFCC ulnar-sided insertional injuries are a key factor in dysfunction, with anchor repair achieving > 90% success rates; arthroscopic techniques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precis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Current debates center on the necessity of fixing Type II USF, standardizing TFCC classifications, and disseminating techniques to primary care settings. Future efforts should integra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and multi-center RCTs to establish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athways.
文章引用:赵国帅, 邓亚军. 尺骨茎突骨折治疗进展及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的重要性[J]. 临床医学进展, 2025, 15(9): 844-851.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5.1592564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腕关节作为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承担着精细动作与力量传导的双重功能。尺骨茎突骨折约占腕部损伤的15%~30%,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合并率高达40%~70%。尺骨茎突作为TFCC的核心附着点,其骨折类型直接影响TFCC完整性及DRUJ稳定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交通事故增多,USF发病率以年均4.5%的速度递增,约35%的患者遗留慢性腕痛或功能障碍。

TFCC是由三角纤维软骨(TFC)、尺侧副韧带(UCL)、掌侧与背侧桡尺韧带(PRUL/DRUL)等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三重核心功能:

1) 力学稳定性:承担腕关节轴向负荷的20% [1]

2) 缓冲减震:吸收桡腕关节70%的冲击力;

3) 力量传导:维持前臂旋转时尺桡骨的协同运动。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3.0T MRI、动态超声)及微创外科(腕关节镜)的发展,临床对USF分型与TFCC损伤的认知不断深化。Hauck分型(1996年提出,2024年秦树等验证)依据骨折位置区分风险:I型(茎突尖端)与II型(茎突基底),后者直接破坏TFCC止点,导致DRUJ不稳定风险增加3.2倍[2]。然而,三大争议仍待解决:

1) 治疗指征争议:II型USF是否需常规固定?

2) 诊疗标准化缺失:TFCC损伤缺乏统一分型与评估体系;

3) 技术可及性失衡:关节镜技术在基层医院普及率 < 15% [3]

1.2. 研究目的

1) 整合循证证据:系统分析Hauck分型指导下的USF治疗策略及疗效差异;

2) 阐明机制关联:解析TFCC损伤的生物力学效应及其与USF预后的因果关系;

3) 优化技术路径:对比手术(锚钉/钢板)与非手术(夹板固定)方案的适应证;

4) 提出规范框架:构建基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个体化治疗指南。

1.3. 研究意义

理论价值:

1) 完善USF-TFCC-DRUJ“三位一体”生物力学模型[4]

2) 确立Hauck分型在预后预测中的核心地位[5]

临床价值:

1) 明确手术干预阈值:II型USF合并TFCC损伤需积极固定;

2) 降低并发症风险:规范治疗可使DRUJ不稳定发生率从35%降至12% [6]

3) 推动技术下沉:简化关节镜操作流程,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2. 研究现状

2.1. 尺骨茎突骨折的分型演进与治疗决策

2.1.1. 分型系统的临床价值比较

分型系统

核心指标

临床优势

局限性

Hauck分型

骨折位置(尖端/基底)

直接关联TFCC损伤风险

未量化移位程度

Regan-Morrey

骨折块大小

指导固定方式选择

忽略软组织损伤

AO分型

骨折线形态

全面评估骨质条件

操作复杂,实用性低

Hauck分型因其简洁性与临床相关性成为主流:

I型(尖端骨折):

TFCC附着点完整,DRUJ不稳定风险 < 10% [7]

保守治疗优良率达92% [8]

II型(基底骨折):

TFCC尺侧止点撕裂率 > 80%,DRUJ不稳定风险30%~50% [9]

手术固定后握力恢复率提升40% [10]

2.1.2. 手术治疗的技术革新

张力带技术

适用场景:C型DRF合并II型USF [11]

技术要点:克氏针交叉固定 + “8”字钢丝加压;

疗效:DRUJ稳定性优良率92.3% vs 非固定组76.5%。

微型钢板内固定

优势:较张力带技术减少移位风险47% [12]

改良设计:解剖型锁定钢板贴合茎突形态,避免肌腱激惹。

角度稳定钩板

创新点:钛合金钩板实现360˚刚性固定[13]

疗效:复杂骨折骨愈合率95%,骨不连翻修率仅5%。

锚钉修复技术

关键技术:

骨隧道定位:距茎突基底3 mm处钻孔[14]

缝线配置:FiberWire®线缆增强抗拉力。

疗效:茎突骨不连修复成功率 > 90%,TFCC止点重建稳定性达健侧85%。

2.1.3. 保守治疗的精准化应用

戴氏“三明治”疗法:

技术要素

作用机制

月牙形夹板

限制腕关节掌屈/背伸

桡侧纸压垫

对抗尺骨移位倾向

尺侧“三明治”压垫

双向加压稳定DRUJ

适应证:Frykman I-IV型无移位骨折,优良率85.4%;

禁忌证:合并DRUJ脱位时失败率40% [15]

2.2. TFCC损伤的诊疗突破

2.2.1. 诊断技术的精准升级

高分辨率3.0T MRI:

参数优化:层厚1 mm,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

诊断效能:TFCC损伤灵敏度93.2%,特异性89.5% [16]

动态超声:

优势:实时评估韧带张力,成本仅为MRI的1/5;

局限:操作者依赖性强,基层应用受限。

腕关节镜(金标准):

Atzei-EWAS分型:

分型

损伤特征

治疗策略

1型

中央穿孔

清创 + 射频消融

2型

尺侧止点撕裂

关节镜下锚钉修复

3型

桡侧附着点撕脱

开放手术重建

2.2.2. 治疗技术的微创化演进

关节镜辅助修复:

关节镜修复TFCC损伤流程:

graph LR

A[6R入路建立通道] --> B[探查TFCC尺侧止点]

B --> C{损伤类型}

C -->|2型| D[锚钉植入尺骨茎突基底]

C -->|1型| E[射频皱缩成形]

D --> F[缝线打结固定]

疗效:Atzei-EWAS 2型损伤优良率91.7% [17]

开放韧带重建:

适应证:TFCC完全断裂合并DRUJ脱位;

术式选择:

Adams法(掌长肌腱移植):恢复85%旋转功能;

Scheker法(人工韧带):即刻稳定性更优。

2.2.3. USF与TFCC损伤的循证关联

流行病学证据:

DRF患者中TFCC损伤率30%~50% [18]

II型USF患者TFCC损伤风险增加3.2倍(OR = 3.2, 95%CI 2.1~4.8)。

生物力学机制:

茎突基底骨折→TFCC止点失效→DRUJ位移增加150% [19]

骨不连→尺骨正向变异→腕关节负荷分布异常。

2.3. 生物力学与康复研究进展

2.3.1. 有限元分析的临床应用

模型构建:

基于CT数据的腕关节三维重建(层厚0.5 mm);

材料属性赋值:皮质骨(E = 17 GPa),松质骨(E = 1 GPa)。

关键发现:

尺骨茎突骨不连时,DRUJ应力峰值达62 MPa (正常值28 MPa);

TFCC切除后,尺骨载荷分担率从20%降至8%。

2.3.2. 康复管理的分层策略

康复阶段

治疗目标

干预措施

急性期

控制炎症

冷疗 + 腕关节中立位固定

纤维化期

恢复关节活动度

超声引导下关节松动术 + CPM机辅助训练

功能期

增强肌力与本体感觉

抗阻训练 + Biodex动态稳定性训练

3. 文献评述

3.1. 核心争议的深度剖析

II型USF固定必要性争议:

支持固定证据:

固定组DRUJ不稳定率8.7% vs 非固定组31.2%;

骨性愈合率:张力带组95% vs 保守组68%。

反对固定证据:

[20]报道:未固定组5年DASH评分与固定组无差异(22.3 vs 20.1);

争议根源:

1) 研究人群异质性(是否合并TFCC损伤);

2) 评估工具不统一(DASH/PRWE/Mayo评分混用);

3) 该文章[20]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是否所有未固定组的TFCC都完好)。

TFCC诊疗标准化困境:

1) 分型混乱:Atzei-EWAS与Palmer分型并存,导致治疗方案差异;

2) 技术壁垒:关节镜学习曲线需50例操作才达熟练[21]

3) 长期随访数据缺失:

>5年研究仅占文献总量的18%;

4) 骨关节炎发生率:固定组12% vs 非固定组29% (需大样本验证)。

3.2. 目前的结论及进一步的突破方向

1) 分型与诊断

Hauck分型是临床决策的核心:

I型(尖端骨折):TFCC附着点通常完整,DRUJ不稳定风险低(<10%),保守治疗(如戴氏“三明治”夹板)优良率可达92%。

II型(基底骨折):极易合并TFCC尺侧止点撕裂(>80%),DRUJ不稳定风险显著增高(30%~50%),需积极考虑手术固定。

诊断金标准:高分辨率3.0T MRI (灵敏度93.2%,特异性89.5%)和腕关节镜。关节镜下采用的Atzei-EWAS分型直接指导治疗:

2) 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移位轻微的Hauck I型骨折。戴氏“三明治”疗法通过生物力学优化,能有效稳定DRUJ。

手术治疗:

目标:恢复茎突解剖结构的同时,修复TFCC功能,重建DRUJ稳定性。

首选微创技术:

关节镜下锚钉修复:是治疗TFCC尺侧止点损伤(Atzei-EWAS 2型)的主流方法,成功率 > 90%,优良率91.7%。

骨折固定技术:可根据情况选择张力带钢丝、微型钢板或角度稳定钩板。钩板技术为复杂骨折提供了360°刚性固定,骨愈合率达95%。

康复训练:采用分阶段策略,从急性期消炎镇痛,到纤维化期恢复活动度,最后在功能期进行肌力和本体感觉训练,是功能恢复的关键。

3) 核心共识

II型USF合并TFCC损伤是明确的手术指征。规范化的手术治疗能将DRUJ不稳定的发生率从35%显著降低至12%。

TFCC的完整性是影响远期预后的最关键因素,其重要性甚至超过骨折本身的愈合。

进一步的突破方向

1) 技术精准化与标准化

分型系统整合:目前Atzei-EWAS与Palmer分型并存,未来需推动TFCC损伤分型的统一和标准化,以减少治疗方案的差异。

技术下沉与推广:关节镜技术学习曲线陡峭(需50例操作熟练),在基层普及率低(<15%)。需开发简化操作流程和培训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

2) 材料学与智能技术应用

可降解智能植入物:研发镁合金锚钉(降解周期6~12个月)和4D打印支架(能随应力变化动态调整刚度),以避免二次取出手术并实现更生物化的固定。

人工智能(AI)辅助诊疗: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MRI影像,实现TFCC损伤的自动识别(敏感度 > 95%)和DRUJ不稳定风险的精准预测,助力个体化治疗。

3) 长期疗效与循证医学研究

解决临床争议:针对“II型USF是否需常规固定”的争议,根源在于研究异质性和评估工具不统一。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并采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如DASH、PRWE评分)。

加强长期随访:目前缺乏长期随访数据(>5年研究仅占18%),未来需重点评估远期骨关节炎发生率、功能保留情况等结局指标。

4) 康复与中西医结合

康复医学整合:开发生物反馈系统,用于实时监测腕关节负荷,指导康复训练,避免过度训练。

中医循证研究:通过多中心RCT科学验证中药(如活血化瘀方剂)和小夹板在低能量骨折治疗中的成本效益和疗效,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百洋. 远端桡尺关节不稳定的韧带重建及其生物力学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3.
[2] 吕云云. TFCC单组或多组创伤性损伤与腕部骨折相关性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医科大学, 2024.
[3] 谯波, 蒋电明.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现状与思考[J]. 中国骨伤, 2021, 34(2): 97-100.
[4] 丁文彬, 林宇生. 尺骨茎突骨折不愈合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 罕少疾病杂志, 2022, 29(9): 77-79.
[5] 秦树, 刘遵勇, 梁文清, 等. HauckⅡ型尺骨茎突骨折固定与否对腕关节镜辅助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 39(11): 1210-1213.
[6] 程今. 手术治疗尺骨茎突骨折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疗效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
[7] 刘锋, 陈凯奇. 尺骨茎突骨折内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治疗结果的影响[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4, 32(2): 60-66.
[8] 戴俭华, 金永翔, 王涵玉, 等. 戴氏手法复位及月牙形小夹板纸压垫“三明治”疗法治疗下尺桡关节脱位[J]. 中国民间疗法, 2023, 31(24): 62-65.
[9] 马远. 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HauckⅡ型尺骨茎突骨折[J]. 中医正骨, 2019, 31(11): 12-16.
[10] 王传彬. Ⅱ型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
[11] 郝旭光, 向首阳, 刘洋, 等. 张力带技术固定尺骨茎突对合并Ⅱ型尺骨茎突骨折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影响[J]. 创伤外科杂志, 2023, 25(12): 896-902.
[12] 李基民, 黄剑, 王晓峰, 等. 改良微型钢板治疗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临床探讨[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9, 17(5): 458-459+380.
[13] Knapp, G., Möller, F., Heiß, C., Mülke, M. and Szalay, G. (2021) Operative Versorgung des Processus styloideus ulnae mittels winkelstabiler Hakenplatte bei Frakturen und symptomatischen Pseudarthrosen. Operative Orthopädie und Traumatologie, 33, 430-435.
https://doi.org/10.1007/s00064-021-00709-8
[14] 李佳. 应用锚钉重建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止点治疗尺骨茎突基底骨折不愈合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医科大学, 2020.
[15] 田奇欣.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不稳定两种治疗方式的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医学院, 2022.
[16] 高灿华. 创伤性腕关节损伤的影像学研究[R]. 河北省: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 2024-07-10.
[17] 卢承印, 张海龙, 张来福, 等. 腕关节镜下解剖修复Atzei-EWAS2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21, 35(11): 1417-1421.
[18] 吕云云, 林小慧, 王静宇, 等. TFCC损伤与腕部骨折相关性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24, 40(8): 1312-1316.
[19] 陆陈林, 祝斌, 竺枫, 等. 骨性结构异常对下尺桡关节稳定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骨伤, 2020, 33(8): 770-775.
[20] Reichl, M., Piatek, S., Adolf, D., Winckler, S. and Westphal, T. (2010) Unbehandelter Abriss des Processus styloideus ulnae. Der Unfallchirurg, 114, 1099-1104.
https://doi.org/10.1007/s00113-010-1859-8
[21] 曾武, 朱俊锋, 林曙峰. 腕关节镜技术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应用进展[J]. 中医正骨, 2019, 31(4):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