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临场感到认同感: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的情感转译路径研究
From Sense of Presence to Sense of Identity: Study on the Emotional Translation Path of Immersive Red Music Culture
摘要: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大量融合革命历史题材的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项目(如红色主题沉浸式音乐剧、实景演艺等),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探索出新的路径。本文以“临场感–情绪反应–意义共鸣–文化认同”这一链条为分析主线,结合文化认同理论、情感社会学和叙事理论,对此类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实践如何引发青少年群体的情感共鸣并转化为文化认同进行了探讨。通过理论阐释和典型案例分析(如大型沉浸式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延安红色实景演艺项目等),本文总结了沉浸式情境设计、音乐叙事元素与交互体验在情感转译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沉浸式演出的高度“在场”体验可缩短观众与历史情境的心理距离,激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和价值共鸣;由情感共鸣所产生的情感认同是促发文化认同的关键环节,叙事中的革命精神内涵经由现场体验得以活化,使青少年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结论认为,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以临场体验为媒介,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青少年的情感共鸣与意义认同,进而培育其文化认同感和爱国情怀。文章最后也指出,应在未来实践中平衡好科技手段与内容深度,确保红色文化传播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相统一,以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和青春焕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 numerous immersive red-themed music culture projects—such as immersive musicals and live-action performances—that integrate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narratives, offering new approaches for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This study adopt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sense of presence-emotional response-meaning resonance-cultural identity”, drawing on cultural identity theory, the sociology of emotions, and narrative theory to examine how these immersive red music culture practices evoke emotional resonance among young audiences and transform it into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ies—including large-scale immersive stage productions such as Chongqing·1949 and red-themed live-action performances in Yan’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immersive scene design, musical narrative elements,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s function in the emotional translation process.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highly “present” experience of immersive performances shortens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between audiences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triggering strong emotional reactions and value resonance. Emotional identity generated through such resonance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fostering cultural identity;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embedded in the narratives is activated through live experiences, enabling young audiences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red culture in a subtle yet profound manner.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immersive red music culture uses lived experience as a medium to transform historical memory into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meaning identity among contemporary youth, thereby cultivating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and patriotic sentiment. Finally,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need to balan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narrative depth in future practice, ensuring the unity of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red culture dissemination, thus achieving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and renewed vitality of the red gene.
文章引用:张圣文. 从临场感到认同感: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的情感转译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9): 567-57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9839

1. 引言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并在当代社会话语中被不断诠释的文化体系,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与精神价值。红色文化承载着民族独立解放的记忆和革命精神的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5]。如何在新时代有效传承红色文化、铸牢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是当前文化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正如有学者所言:“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 [4]。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一代,由于缺乏对革命历史的切身体验,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日渐模糊。即使学校增加了红色历史知识教育,若缺乏情感上的深刻理解与共情,红色精神也难以真正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6]。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传播形式,使红色文化教育“润物无声”地走进青少年心里,成为亟待回应的问题。近年来兴起的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项目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型沉浸式舞台剧、红色主题实景演艺等将革命历史场景与音乐表演相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叙事,为观众营造出高度“临场感”的体验空间[7] [8]。这类项目吸引了大量青年学生走进剧场,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红色历史的温度与力量。据报道,在重庆大型驻场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的观众中,“00后”“90后”占比超过一半,70%的观众年龄在35岁以下。这表明只要形式得当,主旋律题材也能引发年轻群体的热烈反响[8]。本文拟以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项目为对象,探讨其通过何种情境设计和情感触发机制,引导青少年观众从现场的临场体验出发,逐步产生情绪反应、意义共鸣,最终上升为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梳理“临场感–情绪反应–意义共鸣–文化认同”链条的理论基础,然后选取近年具有代表性的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其情感转译路径并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对公开观众反馈的考察。

2. 从临场体验到文化认同

2.1. 临场感与沉浸式体验

“临场感”原指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常用于描述观众在特定媒介或环境中产生的一种空间在场体验[9] [10]。在沉浸式戏剧和虚拟现实研究中,临场感被认为是引发沉浸体验的重要前提。它包含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所塑造的整体感知,使观众产生仿佛置身于表演情境之中的错觉。在红色音乐文化的沉浸式实践中,临场感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在场,更是情感与文化维度的深度耦合。“在场”意味着观众心理上跨越了时空距离,与历史事件产生直接联结,从而为情感共鸣奠定基础。沉浸式表演通过精心的情境营造,让观众全身心投入。例如,舞台与观众席一体化、360度环绕式的环境剧场设计,实时变换的灯光音效以及演员与观众的近距离互动等,都显著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9]。观众不再是静坐台下的旁观者,而仿佛成为历史场景中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这种临场体验突破了传统舞台第四堵墙的限制,将观演关系转化为一种交互关系,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感官和情感投入。沉浸式红色演出所依托的“在场性”,使线性的史实叙述转变为情境化叙事,取代了博物馆中“观看–记忆”的单向模式,通过激活“体验–认同”机制,形成了情境化教育的新范式[11]。也就是说,观众只有亲身“经历”了特定历史情境,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中蕴含的精神意义,并为后续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做好铺垫。

2.2. 情感共鸣与情感认同

情感在社会文化认同的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情感社会学认为,群体性的仪式和体验能产生“情感能量”,增进成员间的联结和认同。观众在沉浸式红色演出中所产生的强烈情绪反应,正是一种集体情感能量的体现。当观众目睹舞台上革命者的英勇事迹或悲壮场景时,往往会产生共情式的情绪波动,如震撼、崇敬、悲怆乃至自豪感。这种情绪反应若在观众群体间被共享,便上升为“情感共鸣”,即众人在同一情境中产生相似的感受和情绪共振[1]。从情感共鸣到情感认同仅有一步之遥。所谓情感认同,是指个体在情感上对某种价值、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倾向。有研究指出,跨文化情境下的认同往往源自情感的触动与共鸣,其中情感认同常常是开启更深层次认知认同的关键。换言之,在产生了情感上的投入之后,观众才更容易接受和认可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对于红色文化传播而言,情感共鸣构筑了通往文化认同的桥梁。正如郭颖所指出:“情感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基础”,需要通过引发共情共鸣来增强受众的情感认同。沉浸式红色演出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再现历史,使青年观众产生“恍如亲历”的情感冲击。当他们为剧中英雄人物的牺牲而流泪、为胜利场景而欢呼时,这些情绪体验已经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促使观众在情感层面认同这些英雄人物所代表的信仰与价值[7]。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情绪由被动接受升华为主动共鸣,其内心深处开始与红色文化产生情感联结。这种联结为进一步的意义建构和价值认同提供了情感动力。

2.3. 叙事意义共鸣与文化认同

如果说临场体验和情感共鸣解决了“身临其境”与“感同身受”的问题,那么意义共鸣则解决了“心领神会”的问题。叙事理论指出,故事具有赋予经验以意义、塑造身份的功能[12]。革命历史题材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和价值寓意。通过沉浸式的叙事手法,这些历史故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亲和力。当观众沉浸在红色故事的叙事空间中时,他们一方面追随剧情发展,理解角色命运;另一方面也在内心将这些故事与当下自身的价值观念相联结,从而产生“意义共鸣”。意义共鸣是指观众对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产生共鸣,觉得这些精神价值“与我有关”[13]。在沉浸式红色音乐剧中,音乐、台词、剧情共同编织出感人至深的叙事场域,许多细节和意象蕴含着革命精神的象征意义。观众在情感投入的驱动下,更容易捕捉到这些意义脉络,并将其与自己的情感经验相融合。例如,一曲熟悉的红色歌曲、一封感人的红色家书,可能让年轻观众联想到先辈的牺牲与初心,从而对“信仰”“使命”等产生切身的体悟。叙事意义的共鸣实质上标志着观众已跨越单纯的情绪阶段,上升到理解和接受红色文化价值观的层面。这为文化认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当观众由衷地认同了作品所弘扬的革命精神,并将之视为自己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时,文化认同便油然而生。文化认同是个人对特定文化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趋向[14]。通过沉浸式叙事所达成的文化认同因其深厚的情感根基而更为稳固,但需注意,观众作为积极的意义协商者,其认同的生成过程并非总是线性的。总而言之,“临场感–情感共鸣–意义共鸣–文化认同”是一个逐层递进又相互作用的过程:临场体验激发情感,共鸣情感深化意义领悟,而意义的深入理解最终升华为对文化的价值认同。

3. 案例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在情感转译与文化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国内沉浸式红色演艺项目进行剖析。这两个案例既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创新性,又在青少年观众群体中引发了广泛反响。通过分析其情境营造、叙事策略与观众反馈,可以清晰呈现“临场感–情绪反应–意义共鸣–文化认同”的链条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

3.1. 案例一:沉浸式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

《重庆·1949》是一部以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英烈事迹为题材的大型沉浸式红色舞台剧,自2021年起在重庆1949大剧院驻场上演,广受观众好评。该剧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中共地下党员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感人故事[8]。在舞台呈现上,《重庆·1949》大胆采用沉浸式环境剧场的设计理念。剧场内设有五层嵌套的圆盘式旋转舞台,其中第1至3环为主要表演区域,第4、5环同时作为舞台和观众席。这种独特设计使观众席与舞台融为一体,演员时而在观众身侧表演,观众的座椅也随舞台一起旋转移动,带领观众“行进”于不同场景。伴随舞台的转动和灯光音效的变化,观众时而置身于江边码头,时而置身于黑暗牢房,仿佛坐上“时光机”重回峥嵘岁月。这种全方位的临场感极大增强了观众的沉浸体验——正如一位观众所言,“灯光亮起,仿佛置身在一个永不停歇的钟表盘上……随着音乐变换、舞台转动……观众时而穿过狭窄的街巷,时而又面对汹涌的嘉陵江”[8]

在叙事内容上,《重庆·1949》注重以小见大,通过个人故事体现革命信仰与牺牲精神。剧中塑造了多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形象:有坚持信仰、宁死不屈的共产党人,有舍生取义、保卫同伴的狱中同志,还有忠勇善良的普通群众。这些角色命运交织在解放前夕紧张肃杀的历史氛围中,极大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尤其在剧末高潮部分,当幸存的革命者手挽手走下石阶,隔空叮嘱后人“请忘了我们吧……向着光明”之时,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许多青年观众表示被这一幕深深震撼,体悟到革命先烈舍生忘死正是为了让后人永享和平幸福。演出过程中,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跌宕起伏:有对敌人的愤慨、对烈士的痛惜,更有对信仰力量的敬仰。当剧中角色壮烈牺牲时,不少观众潸然泪下;当胜利曙光初现时,又爆发出雷鸣般掌声。观众反馈显示,这部作品不仅让他们在情感上受到强烈触动,更在认知层面内化了革命精神和信仰力量[8]。《重庆·1949》的策划人宋晓平指出,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形式,主旋律作品同样可以吸引年轻观众并产生共鸣。事实也证明,该剧以现代科技与舞台艺术融合创新,使革命历史“活”了起来,激发了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有学者评价道,重庆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通过有筋骨、有温度的内容表现,成功激发了观众的文化认同。这充分说明,沉浸式红色音乐剧以情动人、以景感人,其情感感染力所激发的认同是深刻而长远的。当然,该剧的成功亦离不开其商业运作模式,其与意识形态传播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不同青年亚群体差异化的反应,均是值得未来深入探讨的议题。

3.2. 案例二:延安红色沉浸式演艺

延安作为革命圣地,一直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延安推出了多项沉浸式红色演艺项目,将革命历史以崭新的形式呈现给游客和学生群体,取得了显著反响[15]。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沉浸式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以及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等。

《延安保育院》于2011年首演,是以延安时期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创作的大型舞台剧。该剧通过舞台表演艺术,将共产党人为抚育革命后代、烈士遗孤而无私奉献的故事生动再现。舞台上还原了窑洞、延河水等延安革命年代的环境,多维舞台结合声光电特效与机械旋转,让观众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15] [16]。演出过程中真实的枪炮音响、时而飘落的纸片(模拟雪花)等细节,极大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一位观众评价说:“非常震撼,它让人们沉浸式地回到了炮火硝烟中的延安……我的眼泪就没断过。”可见,该剧通过逼真的情境再现和真挚的情节,强烈触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在两个多小时的观剧过程中,不少观众潸然泪下,将其形容为“生动的党史教育课”。更重要的是,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到了延安精神的内涵。导演李捍忠希望通过团队努力,将延安的红色精神传得更远、更深入人心。事实证明,该剧令游客在“红色场景”中沉浸式地感悟精神内涵,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十余年来,《延安保育院》上演5800余场,场场爆满,深受全国游客尤其是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的喜爱[17]。这一现象表明,沉浸式红色演出能够有效“唤醒沉睡的红色记忆”,在审美共鸣中完成价值观的隐性塑造。

相比之下,《再回延安》则是一部更具互动性的沉浸式情景体验剧。它在延安红街的室内情景剧场上演,没有设固定座位,观众需“走着看”完整场演出。剧情采用倒叙手法,通过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引领观众行走穿梭于革命年代的延安风雪之夜[18]。剧场精心设计了如“记忆的博物馆”“燎原的星火”“漫漫长征路”“不朽的旗帜”等四幕场景,每一幕观众都跟随演员移动至不同空间。为了增强真实性,演出融入了声、光、电特效以及人工风雪效果。当观众踏进白雪覆盖的“长征路”场景,呼啸的寒风和飘落的雪花扑面而来,令人不禁寒意袭身。在这样的环境下,观众切身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仿佛与剧中人物一起经历着风餐露宿、翻雪山过草地的考验。总导演丛明玲形象地描述道:“观众走进剧场时,不仅是观看者,更是亲历者,当他走出这座剧场时,便成为传承者。”在《再回延安》的沉浸体验中,观众的角色从旁观者变为故事的一部分,其身份认同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转换——亲历了父辈们的峥嵘岁月,自然更能体会“革命薪火相传”的使命,自觉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演出结束时,不少观众心情激荡,主动在留言墙上写下自己的观后感:“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我爱祖国,我心向党!”等。这些简短而有力的话语表达了观众浓烈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可见,《再回延安》通过代入式的体验,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了同频共振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出高度的文化认同。在延安红街的其他沉浸式项目中,如数字体验馆、红色情景街区等,也都充分利用真实的历史场景和科技手段来营造代入感,吸引大批年轻游客流连其中,加深了对延安革命历史的形象化记忆[19] [20]。真实的历史场域赋予了观众强烈的在场体验,使红色记忆不再遥远抽象,而是成为可以触摸、感知的具体存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中,革命精神深入人心,观众的情感共鸣最终升华为对红色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崇敬。

4. 分析与讨论

4.1. 沉浸式情境如何激发情感共鸣:临场——情绪机制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到,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项目之所以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一个首要原因在于其营造的高度临场感极大地缩短了观众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观众仿佛回到了峥嵘岁月的现场,这种“时空穿越”式的在场体验激活了观众的感官与情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情绪反应。从心理学角度,情绪的触发往往需要一定的情境线索。当青年观众置身于硝烟弥漫的舞台、耳畔响起嘹亮的革命歌曲、眼前是烈士浴血奋斗的场景时,这些视听触觉的综合刺激共同作用于心理,诱发出强烈的情绪波动。这种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叙事情境紧密相连、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例如,在《重庆·1949》中,昏暗压抑的牢狱场景令观众感到窒息悲愤,革命者英勇赴死的瞬间又引发悲痛与敬意交织的复杂情感;在《延安保育院》中,失去父母的革命后代稚嫩呼喊“妈妈”时,令人心碎不已;在《再回延安》的风雪长征路上,观众感受到刺骨寒意和漫漫黑夜中前行的艰辛,不禁为先辈的毅力所震撼。这些沉浸式情境所激发的情绪是真实而强烈的,加之群体共同体验的效应,更容易形成情感的“共振”。当一个观众开始落泪或激动,周围观众往往也会被感染,整个场域内逐渐积累起浓厚的情绪能量。根据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共同的情感经历能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12]。沉浸式红色演出正提供了这样一个情感场域:观众在同一空间中,围绕同一叙事经历相似的情感起伏,这为情感共鸣奠定了基础。一旦情感共鸣形成,观众对于作品试图传达的价值理念也变得更为开放和易于接受。可见,沉浸式情境通过“身临其境–情动于衷”的机制,有效地为价值观传播扫清了心理障碍,使情感成为连通历史与现实、个人与国家的桥梁。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红色旅游沉浸式体验中,‘在场’不再只是物理空间的抵达,而是情感和文化双重维度的深度耦合”,它实现了情感共鸣的“去距离化”——观众与历史、与红色英雄之间的心理距离被极大拉近,进而为其产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创造了条件。

4.2. 从情感认同到意义共鸣:叙事转译作用

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项目激发的情感共鸣并非止步于情绪层面,而是通过叙事的力量将情感引导向深层的价值共鸣与意义认同。这一过程中,叙事发挥了“情感转译”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叙事为观众提供了理解情感的框架。观众在体验强烈情绪的同时,会不自觉地寻求这情绪背后的意义原因:“我为何感动落泪?是什么让这些革命故事如此震撼人心?”叙事线索给予了答案——英雄人物的牺牲精神、信仰力量和家国情怀正是情感的源泉。当观众意识到自己所感受到的悲喜源于对这些精神价值的认同时,情感便上升为自觉的认知认同。另一方面,叙事通过精心设计的象征、隐喻和细节,加深了观众对革命精神内涵的理解。例如,《重庆·1949》中革命者临终前那句“请忘了我们,向着光明”,实际上蕴含着先烈对后人的深情嘱托和殷切期望;《延安保育院》里孩子们唱的摇篮曲,不仅仅表达思念之情,更寓意着革命后代在艰苦岁月中仍被大爱守护;《再回延安》让观众亲手摸到冰冷的雕塑、踏过曲折的小道,其实是在无声地传递长征精神的伟大与不易。这些叙事元素都是情感的载体,也是意义的载体。观众情动之时,往往也是心悟之时:他们透过眼泪和欢笑,看到了忠诚信仰、无畏牺牲、群众初心等红色文化的精髓所在。充满情感与善意的故事更容易跨越各种壁垒,挖掘出“从情感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的认同路径[21]。在沉浸式红色演出中,观众的情感认同逐渐引领他们进入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的阶段。他们开始将剧中传达的精神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我们应当如何传承先辈遗志”。当这种思考升华为行动意愿时,文化认同就真正落地生根。许多青年观众在观演后表示,要把观剧的所感所思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传承红色基因等。这表明,他们已将舞台上的情感体验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准则和责任担当。这种由情及理、知行合一的转化,正是沉浸式红色文化项目最宝贵的教育成果。它实现了从“一堂课”到“一种信念”的跨越,使革命精神由历史记忆转变为当代青年的精神力量[5] [20]。因此,情感共鸣经由叙事的转译,最终促成了意义共鸣与文化认同的水到渠成。情感为入口,叙事作桥梁,价值为归宿——这正是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项目打动人心、凝聚共识的奥秘所在。

4.3. 沉浸式红色文化的价值与展望

综合理论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通过独特的情感转译路径,实现了革命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有效传播与认同建构。首先,在价值层面,它突破了传统说教式教育的局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植入青少年心田。观众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完成了从“被教育”到“自我教育”的转变——他们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接受红色教育,而是在真情实感的驱动下自发地领悟并认同红色价值。这种内生动力远比外部强加更为持久有力。其次,在传播形态上,沉浸式演艺实现了红色文化传播从静态向动态、单向向互动的革新。它调动多感官参与,使观众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一分子,增强了受众黏性和参与度。再次,在社会影响上,沉浸式红色项目往往能够成为“现象级”的文化热点,吸引大批年轻人主动打卡体验,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分享观感,形成口碑效应和二次传播。这对于红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和代际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文化和旅游等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沉浸式红色旅游和演艺的发展,将其视为铸魂育人的重要创新举措。可以预见,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未来的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将更加丰富多元,例如数字沉浸剧场、红色主题互动游戏等,都可能为青年提供寓教于乐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平台。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沉浸式红色文化项目面临的挑战和需改进之处。从内容和形式的平衡来看,个别项目存在“重技术、轻内容”的倾向:一味追求炫目的视听效果,却忽视了对历史真实的深入考证,甚至出现史实错误或过度娱乐化解读的情况。这种做法不但损害了红色文化的严肃性,也难以触动观众内心深处。沉浸式传播的宗旨并非纯粹娱乐,而是在于通过新颖形式更好地弘扬精神内核。因此,创作者必须坚持内容为本,筑牢历史真实性与精神内涵这条生命线。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技术为翼”,让科技手段为内容增色而非喧宾夺主。唯有“好内容”与“妙方式”有机结合,才能达到1 + 1 > 2的传播效果。另外,要注重特色创新,防止同质化。一些红色沉浸项目题材局限于谍战、行军等固定模式,容易令观众审美疲劳。各地应深挖自身独特的红色资源和地域文化,将本土故事与红色主题融合,打造有差异化亮点的沉浸式作品。例如将红色文化与地方戏曲、民俗相结合,或开发红色主题的剧本互动游戏等,丰富表达维度。最后,加强引导和规范也很必要。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和行业规范,鼓励更多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沉浸式红色项目涌现,同时杜绝低俗娱乐化和失实不严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推广时应做好受众分层,引导青少年正确解读作品内涵,避免只停留于表面热闹而忽视深层思考。只要我们坚持“守正”与“创新”并重,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完全可以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让广大青少年在参与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奋进力量,实现从历史记忆到当代实践的转化。正如有评论指出的,沉浸式红色文化的使命在于“不是让历史停留于过去,而是让它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传承的精神力量”。展望未来,我们应坚守内容真实、技术赋能、情感共鸣三大支撑点,使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项目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以临场感塑造真实,以情感共鸣打动人心,以文化认同凝聚力量——从临场感到认同感的情感转译路径,必将在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中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5. 结语与展望

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传播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产物,在引导青少年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方面展现出其潜在价值。本文通过理论阐释和案例剖析,对“临场感–情绪反应–意义共鸣–文化认同”这一链条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沉浸式体验通过高度的临场感,实现了对青少年观众情感的有效触动;由此引发的情感共鸣在叙事的引导下升华为对红色精神的意义共鸣;最终,情感与意义的融合促成了观众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践行。这一情感转译路径在实践中已取得良好成效:越来越多的青年观众在沉浸式红色演艺中“被感动、受教育”,把爱党爱国的情怀转化为自觉行动。可以说,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为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探索出一条“寓教于景、以情促认”的有效道路。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挑战与责任。未来应继续守正创新,平衡好艺术表现与历史真实、科技手段与精神内涵的关系,打造更多既有思想深度又具感染力的精品项目,提升沉浸式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革命先辈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力量,使红色文化的薪火在新一代人中生生不息、赓续传承。正如本文标题所示:从临场感到认同感,沉浸式红色音乐文化通过情感的接力,已然架起一座通往文化认同的桥梁。在今后的实践与研究中,可进一步探究这一情感转译路径的内在机制与外部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文化实践提供更具学理性的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 田轶, 陈婕. 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J]. 人民论坛, 2018(11): 136-137.
[2] 肖灵.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 江苏高教, 2013(1): 123-125.
[3] 王延光. 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教育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Z3): 48-50.
[4] 李超. 以文化人: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9(12): 8-11.
[5] 兰陈妍. 青年更需要红色文化的滋养[J]. 人民论坛, 2018(20): 138-139.
[6] 袁霞, 王爱华.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 教育探索, 2013(11): 128-129.
[7] 孔清溪, 许力丹. 红色文化的“游戏化”传播机制创新研究——以“青春为祖国歌唱”为例[J]. 现代传播, 2021, 43(10): 21-25.
[8] 刘一叶. 《重庆·1949》让观众坐上“时光机”用沉浸式舞台展现经典红色故事, 弘扬红岩精神[Z]. 重庆新闻网. 2022-02-10.
[9] Slater, M. and Wilbur, S. (1997) A Framework for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FIVE): Speculations on the Role of Pres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6, 603-616.
https://doi.org/10.1162/pres.1997.6.6.603
[10] Witmer, B.G. and Singer, M.J. (1998) Measuring Presenc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A Presence Questionnaire. 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7, 225-240.
https://doi.org/10.1162/105474698565686
[11] Makransky, G. and Petersen, G.B. (2021)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Model of Immersive Learning (CAMIL): A Theoretical Research-Based Model of Learning in 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3, 937-958.
https://doi.org/10.1007/s10648-020-09586-2
[12] Bruner, J. (1991) The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Critical Inquiry, 18, 1-21.
https://doi.org/10.1086/448619
[13] Green, M.C. and Brock, T.C. (2000) The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Persuasiveness of Public Narrati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9, 701-721.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9.5.701
[14] McAdams, D.P. (2013) The Redemptive self: Stories Americans Live By-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延安用红色演艺让革命精神动情走心[EB/OL]. 2022-03-27.
https://whhlyt.shaanxi.gov.cn/sy/dsyw/202203/t20220327_2573451.html, 2025-08-11.
[16] 任丽. 跟着红色演艺游陕西[EB/OL]. 中国旅游报.
https://www.ctnews.com.cn/paper/content/202507/10/content_104196.html, 2025-07-10.
[17] 华商网. “演出 + 消费”沉浸式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EB/OL]. 2025-04-23.
https://finance.hsw.cn/system/2025/0423/359810.shtml, 2025-08-11.
[18] 中国旅游报社. 沉浸式展演 代入式体验——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EB/OL].
https://www.ctnews.com.cn/hongse/content/2023-11/09/content_152573.html, 2023-11-09.
[19] 胡凯, 秦舒娅.《做客中国》: 中国脱贫故事的叙事创新[J]. 电视研究, 2022(2): 44-46.
[20] 秦沈. 让“过去”与“现在”和“未来”对话——文献纪录片《延安延安》创作解析[J]. 当代电视, 2014(2): 18-19.
[21] Collins, R. (2014)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In: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5-81.
[22] 沈悦, 金圣钧. 从软实力到“暖实力”: 中国国际传播理念创新的话语、维度与愿景[J]. 东岳论丛, 2023, 44(2): 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