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调研背景
近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改革,为大学生参与竞赛、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双创”教育政策的推进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校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受到广泛关注。
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科技竞赛等各类赛事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作潜力,还能提升其团队协作、实践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大学生的竞赛态度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学生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主动性,将其视为提升自我、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学业压力、动力不足或对竞赛认知偏差等原因参与度较低,甚至产生消极情绪。
此外,当前关于大学生竞赛的研究多集中于竞赛成果分析、组织模式优化或个别案例探讨,而对参赛主体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性研究相对不足。学生的参赛态度直接影响其投入程度和最终成效,进而关系到竞赛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对竞赛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探究其背后的个人、教育环境及社会动因,对于优化竞赛组织、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参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理论
从理论脉络来看,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研究为理解竞赛行为提供了基础框架。汀托(Tinto)的互动作用理论指出,学生与学校环境的深度互动(包括课外活动参与)对其学业成功与院校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为解析竞赛参与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提供了视角;魏德曼(Weidman)的高校社会化模型进一步强调,学生在课外经历中的人际互动与社会融入,是其知识习得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印证了竞赛作为特殊课外活动的社会化功能。在学习动机领域,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将动机划分为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类,为解释学生参与竞赛的主动性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则揭示了个体对竞赛结果的归因方式如何影响后续参与意愿,为理解动机持续性提供了思路。与此同时,教育功利主义的相关研究警示,庸俗功利主义可能将教育活动异化为工具理性的载体——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虽强调“最大幸福”,但过度追求物质利益或短期回报的倾向,可能导致竞赛参与偏离能力培养的本质目标,这一矛盾在当前大学生竞赛中已初现端倪。
1.2.2. 研究定位与创新
现有研究多关注竞赛参与的影响因素或单一动机分析,而本研究通过多维度框架(价值认知–环境评价–参与体验),系统揭示了竞赛态度的结构性特征[1]。同时,针对“信息壁垒”和“工具理性主导”的问题,提出了结合AI技术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弥补了现有研究在实践路径设计上的不足。
1.3. 调研目的
本研究旨在剖析大学生对各类竞赛的态度差异及其成因,为高校教育者、竞赛主办方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数据支持和策略参考,从而更好地发挥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学生成长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1.4.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通过实证研究,丰富和完善对大学生竞赛有关的研究,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2) 实践意义。为高校教育者、竞赛主办方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帮助他们优化大学生竞赛流程,从而增强大学生竞赛参与度。
(3) 社会意义。通过提升大学生竞赛的质量,促进我国创新事业健康发展,提升社会整体的创新创业气氛。
2. 调研方案设计
2.1. 调查内容
依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包含的四个方面内容:调查单位基本信息、竞赛态度评估、竞赛的行为特征以及开放性问题设计。为了更好地所需调查项目进行考量和保证答题者答题准确性,将相应调查项目进行了高度概括,最终整理得出的调查问卷见附录。并且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发放给在校大学生,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
2.2. 调查和抽样方法
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采用了概率抽样,来保证此次调查的严谨性,遵循随机原则,使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一个事先已知的非零概率被抽中。
2.3. 抽样方案设计
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研究团队采用了概率提取法,确保整体上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被选中的概率而不是零,避免了因任意性而混淆主观性。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法。此提取设计与样本中包括所有最终单位的概率相匹配。为避免浪费问卷,主要选择拦截本学校区域。
2.3.1. 调查方式
采用分层抽样技术,将大学生根据专业总体分为五层,具体而言,分为理工类、人文社科类、医学类、农学类和其他类。根据扬州大学学科分层比例,见表1 (数据来源于扬州大学微信公众号,理工类约占35%,人文社科类约占25%,农学类约占17%,医学类约占12%,其他约占11%),按学科分层发放问卷。通过线上问卷平台和线下随机拦截大学生发放问卷,覆盖本科学生。
Table 1. Stratified sampling sample proportion table
表1. 分层抽样样本比重表
分层 |
人数 |
所占比重 |
理工类 |
2916 |
35% |
人文社科类 |
2058 |
25% |
农学类 |
1390 |
17% |
医学类 |
975 |
12% |
其他 |
950 |
11% |
总计 |
8289 |
100% |
2.3.2. 设计调查问卷
根据本调查表的目标,编写了一份严谨的调查表,其内容分为四个主要领域:收集关于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通过收集关于性别、年级、专业类别等方面的数据来确定这些单位的基本特征;第二项是关于被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竞赛的态度的研究,并结合第一部分收集的背景资料,深入分析大学生竞赛的特点;其三聚焦于大学生参加竞赛的行为特征;其四是针对大学生竞赛的意见建议。
2.3.3. 预调查抽样
之前进行正式调查,从样本中抽取一部分小样本进行第一次预先调查,基于这一抽样方案,查明不足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合理性,向不同的样本组分发了30份调查表,收集了24份调查表,并对这些调查表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如果测试不有效,则根据收到的问卷进行调整。
2.3.4. 正式抽样调查
本次共发放2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
3. 调研结果与分析
3.1. 数据分析检验
3.1.1. 信度分析
针对问卷中被调查者对于大学生竞赛的态度评估题目,将8道量表题按调查内容分成三组,分别考察大学生对于竞赛价值认知、竞赛环境评价和竞赛参与体验的感受。内在信度分析能够判别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如何,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正式调查数据进行信度检验。
表2检验结果如下:
Table 2. Table of reliability test results
表2. 信度检验结果表
层面 |
Cronbach α系数 |
项数 |
信度评价 |
竞赛价值认知 |
0.778 |
3 |
信度较好 |
竞赛环境评价 |
0.743 |
3 |
信度较好 |
竞赛参与体验 |
0.804 |
2 |
非常好 |
根据Cronbach α系数表的分类说明问卷分类合理,量表内在一致性高。
3.1.2. 效度分析
表3内容效度分析结果如下:
Table 3. Table of validity test results
表3. 效度检验结果表
层面 |
竞赛价值认知 |
竞赛环境评价 |
竞赛参与体验 |
相关系数 |
0.693 |
0.816 |
0.813 |
置信度 |
<0.001 |
0.000 |
0.000 |
P值均小于0.05,表示各样本单个题目的评分与该题总分是具有强正相关,说明量表测量的内容具有适当性和相符性。
4. 数据分析
4.1. 对样本的基本信息的分析
Figure 1. The ratio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college student competitions in the past academic year to the 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图1. 近一学年是否参加过大学生竞赛的人数之比
Figure 2. The ratio of male to female participants in college student competitions
图2. 参加大学生竞赛的男女性别之比
Figure 3. The ratio of grade distribu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mpetition
图3. 参加大学生竞赛的年级分布之比
从图1,图2,图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较高,有76.25%的大学生都参与过竞赛,在参与大学生竞赛的样本中,男女性别比例较为均衡,但是大二、大三学生近一学年参加竞赛的人数较多,可能由于大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较少,大二大三学生追求保研、评奖评优,大四学生忙于个人升学或实习等原因有关。
4.2. 对样本的态度评估分析
根据李克特五级量表调查本次问卷的满意度分析。针对大学生竞赛态度的调查,“非常不同意、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为评价质量等级[2]。
经过发放问卷200份,其中参加过竞赛的大学生有142份,对大学生竞赛的评价具体结果如表4:
Table 4. Questionnaire attitude assessment results
表4. 问卷态度评估的结果
|
平均数 |
标准差 |
1.我认为参与竞赛能有效提升专业能力 |
4.1875 |
0.085 |
2.竞赛获奖对保研/求职有重要影响 |
4.2375 |
0.082 |
3.我更倾向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竞赛 |
3.8875 |
0.141 |
4.学校提供的竞赛资源不充足 |
4 |
0.119 |
5.学校应当增加竞赛奖励 |
4.3215 |
0.082 |
6.竞赛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
4.0865 |
0.101 |
7.竞赛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比结果更为重要 |
4.15 |
0.089 |
8.我更倾向于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竞赛 |
3.886 |
0.141 |
Figure 4. Graph of the results of the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
图4. 独立样本检验结果图
其中,前三题为竞赛价值评估题目,4、5、6题为反向竞赛环境评估题目,7、8题为竞赛参与体验评估题目,按维度计算平均分可知,竞赛环境评估(反向):4.136分,竞赛价值评估:4.11分,竞赛参与体验:4.018分。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竞赛环境较差,存在不公平现象、学校竞赛资源不能很好的分享给学生等问题;同时,大学生对竞赛价值也较为充分的肯定,承认竞赛的价值。
同时,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利用SPSS分析工具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图4男女性别差异对竞赛压力感知有显著性差异,且男生竞赛压力(4.16分)显著高于女生(3.36分)。
4.3. 大学生参与竞赛的行为特征分析
Figure 5. A frequency distribution histogram of the number of competitions participated in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in one academic year
图5. 大学生近一学年内参加竞赛次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
从图5来看,与《全国大学生竞赛白皮书(2023)》数据对比,全国数据中1~3次占比68% (本研究60%) [3],反映大多数学生适度参与大学生竞赛,有部分学生可以做到持续性投入大学生竞赛项目,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属于极少数竞赛密集型学生,一学年内竞赛次数达到7次以上。
从图6来看,提升能力占比最高,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竞赛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体现大学生对自我成长的重视。从雷达图走势看,“获取学分”占比仅次于“提升能力”,说明学分激励是大学生参赛的重要动力,反映了竞赛与学业考核的关联性对学生的影响。比相对较高,表明人际影响(如教师引导、同学带动)在大学生参赛决策中发挥显著作用。兴趣趋使、简历镀金、物质奖励,这三项占比相对较低。其中“兴趣趋使”占比不突出,说明竞赛选择中个人兴趣导向不足;“简历镀金”占比低,反映出学生参赛并非主要为短期求职包装;“物质奖励”占比最低,表明单纯物质激励对大学生参赛吸引力有限。
从图7的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学生未参加各类竞赛的最主要障碍集中在信息获取困难和竞赛信息不足两大方面。这反映出当前学校在竞赛宣传和组织工作中存在明显的改进空间。具体而言,许多学生反映无法及时获知竞赛报名时间、缺乏了解竞赛具体要求的渠道,以及对竞赛奖励机制认识模糊等问题。
Figure 6. The proportion of reasons why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competitions
图6. 大学生参加竞赛的原因占比
Figure 7. Radar chart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college students di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图7. 大学生未参赛主要原因的雷达图
5.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
5.1.1. 参赛现状与群体特征
(1) 整体参与度较高但结构分化显著
调研显示,76.25%的大学生近一学年参加过竞赛,表明竞赛已成为多数学生的重要经历。但群体差异明显,大二、大三学生参赛比例最高,可能与保研、评奖评优等学业目标关联紧密;大一学生因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参与度较低;大四学生受升学或实习挤压,参赛积极性下降。
性别分布上,男女参赛比例均衡,但男生对竞赛压力的感知显著高于女生(4.16分vs 3.36分),反映出性别角色期待对竞赛心理的潜在影响。
(2) 参赛动机呈现“工具理性主导”特征
大学生参加竞赛,其“提升能力”和“获取学分”的原因构成主要动机,体现学生对竞赛的工具性价值认同,与学业考核和能力提升直接挂钩。内在动机不足,“兴趣驱动”仅占20%,“简历镀金”、“物质奖励”占比更低,反映竞赛选择中情感投入和长期职业规划导向较弱[4]。
(3) 未参赛原因集中于信息与资源壁垒
未参赛者中,70%左右认为“信息获取困难”,60%左右表示“信息不足”,凸显学校在竞赛宣传组织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资源限制”(如缺乏指导教师、设备支持)和“时间冲突”也是重要阻碍因素。
5.1.2. 竞赛评价与环境认知
(1) 价值认同与环境不满并存
学生对竞赛价值高度认可,“提升专业能力”、“助力保研/求职”评分均超4.1分(满分5分),但对竞赛环境评价较低,反映出竞赛组织在资源供给、规则公平性等方面亟待优化。
(2) 竞赛体验的结构性矛盾
男生竞赛压力感知显著高于女生,可能与社会对男性成就期待更高有关;部分学生反映备赛与课业平衡困难,凸显时间管理挑战。
5.2. 对策建议
5.2.1. 构建智能信息服务体系,破解参与壁垒
(1) AI个性化竞赛推荐平台
基于学生画像(专业、年级、能力标签、兴趣偏好)构建智能推荐算法,实现“千人千面”的竞赛匹配。平台核心功能包括:
实时信息聚合:对接全国竞赛数据库,自动抓取赛事时间、要求、奖励等信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关键要素(如“需Python技能”“合团队参赛”);
能力适配评估:通过入学基础测试、课程成绩分析生成学生能力图谱,推荐“跳一跳够得着”的竞赛(如为大一新生推荐“校级科普竞赛”,为大三学生推荐“国家级学科竞赛”);
备赛路径规划:针对推荐竞赛生成阶段性任务清单(如“第1周:学习参赛工具;第2~3周:组队完成初稿”),并同步至课程表避免时间冲突。
(2) 朋辈–导师协同支持机制
选拔获奖学生组建“竞赛大使”团队,通过平台提供1v1咨询(如“如何平衡备赛与课程”);将竞赛指导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要求每位专业教师每年至少指导2个竞赛团队,并开放“导师预约系统”方便学生对接资源。
5.2.2. 推进“竞赛–课程–实践”融合机制,重塑参与动机
(1) 过程性评价改革
将竞赛任务拆解为课程模块,如“市场营销竞赛”可对应《市场营销学》中的“方案设计”“数据分析”章节,学生的竞赛成果(如调研报告、演示视频)可替代传统期末考核,成绩占比不低于30%。采用档案袋评价记录备赛全过程,包括:团队会议纪要(体现协作能力);初稿–修改稿对比(体现反思能力);
失败经验总结(如未获奖项目需提交“改进方案”)。
(2) 多元化激励体系
除传统奖励外,增设“过程性奖项”(如“最佳协作奖”“最具创意奖”),获奖学生可获得:实践学分兑换(可用于抵扣通识选修课学分);校企联合培养资格(优先参与企业实习、项目研发);创新学分银行存储(累计至一定额度可申请创新创业奖学金)。
5.2.3. 强化竞赛公平性与体验优化,培育可持续参与生态
建立“三位一体”监督机制:
赛前:公开评审专家资质、评分标准(如采用“指标量化表”明确“创新性”“可行性”等维度权重);
赛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存证评审过程(如评审意见时间戳、匿名化处理);
赛后:通过平台收集匿名反馈,生成《竞赛质量报告》(含公平性得分、改进建议),与下一届赛事挂钩。
针对男生压力感知较高的问题,开设“竞赛心理调适工作坊”,通过团体辅导、压力管理训练帮助学生平衡心态。
5.2.4. 强化差异化指导,满足多元需求
(1) 年级分段培养计划
大一:开设“竞赛认知启蒙课”,通过案例分析、模拟竞赛培养兴趣,推荐低门槛赛事(如校级征文、科普竞赛);
大二、大三:聚焦能力提升,开设“科研方法”“团队管理”等专题培训,支持参与跨学科竞赛(如鼓励理工 + 人文学生组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大四:侧重成果转化,设立“竞赛–毕业设计”衔接通道,允许将竞赛项目深化为毕业设计,并对接企业资源推动项目落地。
(2) 专业特色竞赛体系
鼓励各学院结合学科优势打造品牌赛事(如理工类的“智能装备设计赛”、人文社科类的“社会问题调研赛”),提升竞赛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契合度。
附 录
关于大学生竞赛态度研究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参与者:本问卷旨在研究大学生对学术竞赛的态度与行为特征。问卷采用匿名形式,答案无对错之分,所有数据仅用于学术研究。请根据真实情况填写,感谢您的支持!
1、性别【单选题】
○男
○女
2、年级【单选题】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3、专业类别【单选题】
○理工类
○人文社科类
○农学类
○医学类
○其他
4、是否获得过竞赛项目【单选题】
○是
○否
5、我认为参与竞赛能有效提升专业能力【打分题】(请填1~5数字打分)
请选择最符合您真实感受的选项:1 = 完全不同意2 = 不同意3 = 一般4 = 同意5 = 完全同意*
1分为非常不赞同,5分为非常赞同,您的评分是____分
6、竞赛获奖对保研/求职有重要影响【打分题】(请填1~5数字打分)
请选择最符合您真实感受的选项:1 = 完全不同意2 = 不同意3 = 一般4 = 同意5 = 完全同意
1分为非常不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您的评分是____分
7、学校提供的竞赛资源充足【打分题】(请填1~5数字打分)
请选择最符合您真实感受的选项:1 = 完全不同意2 = 不同意3 = 一般4 = 同意5 = 完全同意*
1分为非常不赞同,5分为非常赞同,您的评分是____分
8、竞赛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比结果更重要【打分题】(请填1~5数字打分)
请选择最符合您真实感受的选项:1 = 完全不同意2 = 不同意3 = 一般4 = 同意5 = 完全同意*
1分为非常不赞同,5分为非常赞同,您的评分是____分
9、竞赛加重了我的学业压力【打分题】(请填1~5数字打分)
请选择最符合您真实感受的选项:1 = 完全不同意2 = 不同意3 = 一般4 = 同意5 = 完全同意*
1分为非常不赞同,5分为非常赞同,您的评分是____分
10、我更倾向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打分题】(请填1~5数字打分)
请选择最符合您真实感受的选项:1 = 完全不同意2 = 不同意3 = 一般4 = 同意5 = 完全同意*
1分为非常不赞同,5分为非常赞同,您的评分是____分
11、学校应增加竞赛奖励力度【打分题】(请填1~5数字打分)
请选择最符合您真实感受的选项:1 = 完全不同意2 = 不同意3 = 一般4 = 同意5 = 完全同意*
1分为非常不赞同,5分为非常赞同,您的评分是____分
12、竞赛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打分题】(请填1~5数字打分)
请选择最符合您真实感受的选项:1 = 完全不同意2 = 不同意3 = 一般4 = 同意5 = 完全同意*
1分为非常不赞同,5分为非常赞同,您的评分是____分
13、近两年参加竞赛次数【单选题】
○ 0次
○ 1~3次
○ 4~6次
○ 7次以上
14、参赛主要动机【多选题】
多选
□提升能力
□获取学分
□师友推荐
□兴趣驱动
□简历镀金
□物质奖励
□其他
15、未参赛主要原因(未参与者填写)【多选题】(选填)
多选
□信息获取困难
□时间冲突
□信息不足
□兴趣缺乏
□资源限制
□其他
16、您认为当前高校竞赛机制最需要改进的方面是?【填空题】(选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用一句话描述您对学术竞赛的整体感受:【填空题】(选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