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合枢”“五行–脏腑”探讨合谷穴的主治
Explor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Hegu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pening and Closing Pivot” and “Five Elements - Viscera”
DOI: 10.12677/tcm.2025.149577, PDF, HTML, XML,   
作者: 吴 丹*, 张静怡, 李裕章, 叶升虎: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刘运珠#: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西 南宁
关键词: 开阖枢合谷穴五行脏腑阳经原穴主治作用Opening and Closing Pivot Hegu Five Elements Viscera Yang Jing Yuan Acupoint Indicative Effect
摘要: 合谷穴作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其临床价值在历代医籍中均已阐述。笔者以《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及五行–脏腑相关学说作为切入点,分条论述合谷穴的主治病症,即阳明主阖(降),阳明兼表(开),四关调枢(气机),并归纳总结合谷穴的功效:一穴多效,理肺调肠平肝用,疏肝调神畅玄府,以期为医者运用合谷治疗疾病提供更多参考。
Abstract: As the Yuan point of the Hand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the Hegu point has been described in various medical classics throughout history for its clinical value. The author takes the “Opening, Closing and Pivot” theory from the “Huangdi Neiji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 Viscera Organ Correlation Theory as the entry point to discuss the main diseases treated by the Hegu point in detail, namely, the Yangming Meridian mainly governs closing (descending), the Yangming Meridian also governs the exterior (opening), and the Four Gates regulate the pivot (Qi movement).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efficacy of the Hegu point as follows: it has multiple effects, regulating the lung, intestines and liver, soothing the liver, regulating the spirit and unblocking the orifices. This is intended to provide more references for medical practitioners who use Hegu to treat diseases.
文章引用:吴丹, 刘运珠, 张静怡, 李裕章, 叶升虎. 从“开合枢”“五行–脏腑”探讨合谷穴的主治[J]. 中医学, 2025, 14(9): 3961-3966.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9577

1. 引言

合谷穴,乃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不仅表明合谷穴位于大指歧骨间,还指出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穴病候主治较为广泛,本文从五行、脏腑以及开阖枢等理论入手,系统阐释合谷穴的作用机制,归纳总结其临床应用,旨在为医者运用合谷穴时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及临床依据,具体综述如下。

2. 合谷属金,调气通经贯三焦

2.1. 金行肃降

2.1.1. 秉阳明庚金之性

中医理论以五脏配五行,根据五脏的生理特性、功能等,将肝、心、脾、肺、肾归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心包是心之外围,属五行中的相火。相表里的脏腑之间关系一一对应,相表里的脏与腑的五行属性相同,即胆对应肝而五行属木……大肠对应肺而五行属金……,三焦对应心包而属相火。故手阳明大肠经属阳金,与手太阴肺经(阴金)相表里。《尚书·洪范》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概括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即金性主肃杀、清洁、收敛、沉降,故合谷穴具有清热、解表、通降的特性。

2.1.2. 司气机开阖枢机

《难经》提出“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故而刺激合谷能激发人体原气,使三焦原气通达,以调畅全身气机。其次,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原穴主本经虚实之证,能调节大肠经气机,兼具补虚泻实的双向作用。且阳明主“阖”,主收纳、通降,故能和胃降逆,通降腑气,以治疗胃痛、呕吐、便秘、腹泻等胃肠道疾患。

2.2. 脏腑合济

2.2.1. 通大肠传导之功

合谷是大肠经原穴,可以调节本经虚实之证,既能治疗便秘、腹泻、腹痛等本经病症,又可通过大肠与肺相表里的关系,可宣发肺气,用于外感发热、咳嗽。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体现了“原穴通表里”的特点。但阳经原穴治疗六腑病历来颇受争议[1]-[3],主要表现为理论渊源差异、作用途径不同、临床证据欠缺。《灵枢·九针十二原》首次提出十二原理论,指出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疾病,但此处十二原穴并不包含阳经原穴,且原穴主治重心在于五脏病。《难经》云:“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认为六腑既与三焦共气,三焦又为“原气之别使”,阐明阳经原穴通过三焦气化作用调节六腑功能的机理,由此说明阳经原穴可治疗六腑疾病[3]。即阴经原穴直接对应五脏,而阳经原穴则需经三焦气化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其次,在现代针灸配穴理论体系中,阳经原穴的应用主要为原合配穴、原络配穴以及原募配穴。如《针经摘英集》中记载:“治急食不通,并伤寒水结,刺手阳明经三间二穴,下针至合谷穴,三补三泻,候腹中通,出针,次取足太阳经承山二穴……”,提出了合谷穴可治疗与大肠相关的病症。赵京生[4]等从病理层次划分角度分析病位与主治腧穴,提出病位越深,四肢主治穴位距之越远;病位越浅,四肢主治穴位距之越近,因此位置靠下的原穴主治更深层的脏病,而位置偏上的下合穴主治相对浅层的腑病。

2.2.2. 利肺气宣肃之衡

《素问·咳论》中记载:“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肺为水之上源、储痰之器,当其宣发肃降功能失调时,往往出现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在针灸理论中,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合谷穴为大肠经的原穴,且《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的治疗原则,故合谷穴能利肺气宣发肃降功能,改善气滞、气逆等气机失常证候,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肺系疾病。肺主皮毛,可以通过肺的“宣发”功能,将卫气输送至肌表,一方面,抵御外邪入侵或与外邪相争、鼓邪外出,治疗外感病等;另一方面,皮毛协助肺脏呼吸,卫气可调腠理、畅玄府以疏散皮肤风邪,以治疗汗出异常、瘾疹瘙痒、荨麻疹等病症。

2.2.3. 平肝阳风动之扰

合谷穴通过五行属金的特性,与肝脏形成生克关联。即金行克制肝木(木主升发),间接调控肝脏功能,主要表现为制约“不及”与“太过”。当肺金功能不足时,对肝木的制约减弱,可导致肝阳上亢;当肺金太过时,对肝脏的异常制约,致使肝脏疏泄功能失常,从而出现肝气郁结等一系列表现。合谷穴作为大肠经的原穴,通过双向调节大肠经(金)的功能,能够间接调控肝(木)的功能状态,起到疏肝解郁或平肝潜阳的作用。这一机制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头痛眩晕等病症中表现尤为明显。

3. 合谷枢机,疏瀹三经以调神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提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太阳主“开”,主表,若太阳阳气开机不利,则亦致外邪犯表;阳明亦与表证相关,故合谷可辅助解表退热,以治疗外感风热头面肿痛等。叶嘉礼[5]认为阳明内应肺金胃肠,其阳气收敛潜降、胃肠腑气的通调,以及肺气的肃降,均与阳明主“阖”相关。即阳明主阖的生理效应具体呈现为三个层面:其一,经气潜降作用,表现为头面阳热的引火归元,以治疗头面五官实热证;其二,腑气通调功能,反映在胃肠传导的节律调控;其三,金气肃降特性,实现肺系宣肃,调节气机。合谷穴通过五行生克与肝脏相联系,调整肝阳以及肝主疏泄等功能,故曰调三经以调神。

3.1. 阳明主阖(降)

3.1.1. 胃肠道疾病

手足阳明两经相交,基于“阳明为阖”“同气相求”理论,刺激合谷可调节胃、大肠两经经气,治疗胃肠道相关病症。黄捷思等[6]采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组取穴合谷、太冲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等相关腧穴,对照组给予口服西医。结果显示,相较于西药组,针灸治疗UC更安全有效,该疗法可能涉及脑–肠轴双向调控网络,抑制炎性物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的产生,从而有效改善肠道黏膜病变,并通过疏肝以调节情志。吴林等[7]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针刺太冲、合谷、风池、肝俞、肾俞等腧穴可以明显提高多巴胺水平,从而改善胃肠功能。谢华[8]基于五行生克理论,采用疏肝和胃针法对气滞型胃脘痛患者进行干预治疗。观察组选取中脘穴及双侧合谷、太冲穴针刺,施以提插泻法,对照组则予口服西药。结果显示,针灸组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75%),P < 0.05,证实了疏肝和胃针刺疗法在改善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方面的临床疗效更好。

3.1.2. 头面五官疾病

手阳明经脉循行过头面部、鼻、齿、耳等,结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且阳明主阖,可引热下行,故针刺合谷穴可治疗手阳明经循行的头面五官实热性疾病。四总穴歌中“面口合谷收”则是对合谷穴远道治疗头面五官科疾病的高度概括。

李宏玉[9]等通过针刺合谷及面部穴位联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观察组予针刺合谷联合面部腧穴电刺激,对照组仅给予电刺激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80%。研究显示[10],子午流注纳子法针刺合谷穴、太溪、阴谷可以快速缓解肾虚型牙痛患者症状。王兵等[1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针刺合谷穴能有效治疗牙痛,这可能与针刺合谷穴导致了与疼痛相关的相应脑功能区的激活与抑制,调节核团以及神经传导通路,继而通过调控激素或化学物质释放到靶器官而达到疗效。尚慧梅等[12]采用宣肺通窍针法针刺合谷等腧穴联合温针灸大椎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等症状明显改善。林咸明[13]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了针刺四关穴(即合谷、太冲)结合胆经穴(包括风池、率谷、足临泣、丘墟),而对照组则仅选取胆经穴(包括风池、率谷、颔厌、足临泣、丘墟、阳陵泉)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说明四关穴联合胆经腧穴的针灸处方在缓解偏头痛方面疗效更优,尤其是在降低头痛强度和发作频率,以及缩短头痛持续时间方面,其疗效均明显优于单一的胆经穴疗法。王长德等[14]采用针刺单一腧穴——合谷穴治疗偏头痛,治疗组针刺双侧合谷穴,对照组采用单侧合谷穴。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亦有80%。说明针刺合谷对治疗偏头痛疗效明显,且同时针双侧合谷穴效果更佳。

3.2. 阳明兼表(开)

开合枢理论中,太阳主开,主表;而阳明亦与表证相关,合谷穴五行属金,金性清肃,故合谷穴可解表退热,疏散风热、风寒,临床常应用于感冒发热、咳嗽、无汗或多汗、疟疾、瘾疹瘙痒、荨麻疹、皮肤疮疡等。《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中记载:“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往。”这一论述表明,在《针灸大成》的临床经验中,合谷穴治疗咳嗽症状时多与三阴交穴配伍应用。三阴交为脾经腧穴,具有健脾化湿之效,其治疗机制在于调节“生痰之源”,通过对痰湿生成的根本环节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止咳效果。这种配穴方法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近代研究中,茅蓉等[15]采用温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轻型COVID-19感染,将82例COVID-19轻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口服连花清瘟颗粒,治疗组(4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温针灸(合谷、大椎)联合大椎刺血疗法。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纯使用中成药,联合应用温针灸与刺络拔罐的干预方案能显著缩短急性期患者的退热时间,有效改善咽干咽痛、咳嗽等临床症状。这种综合疗法不仅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还能显著提升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生活质量测评分值。黄柳杨等[16]通过电针合谷、曲池治疗特异性皮小鼠,发现电针合谷、曲池可能通过降低PAR2/TRPV3/IL-33信号通路减轻特异性皮炎(AD)模型的皮损和瘙痒,抑制皮肤组织炎症反应。陈奂君等[17]采用扶正祛邪针法针刺双侧合谷、复溜配合其他腧穴治疗30例焦虑障碍并发汗证患者,治疗后的HD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说明该针法以及所选腧穴配伍能有效缓解患者汗出症状。马向丽等[18]运用传统针刺手法“九六补泻法”,选取(双侧)合谷、复溜穴配伍治疗多汗病症,临床疗效显著。《针灸大成·汗门》中记载:“多汗,先泻合谷,次补复溜;少汗,先补合谷,次泻复溜。”可见合谷治疗汗证有双向调节的功效,关键点在于补泻手法的不同,即:汗多取合谷用泻法,少汗取合谷用补法。

3.3. 四关调枢(气机)

3.3.1. 痛症与气机调节

合谷穴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大肠经原气输注之处,与三焦关系密切,调节人体的气化功能。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而“肺主气”、“肝主疏泄”“龙虎回环”,即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共同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故通过刺激合谷穴可激发人体原气,使三焦原气通达,以调畅全身气机、疏通经络、通调气血,从而达到止痛之功,用于痛经、腹痛、闭经、滞产、关节痛等。

《针灸大成·杂病穴法歌》中记载:“妇人通经泻合谷”。席琳琳等[19]采用针刺联合西药的方法治疗80例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口服米非司酮,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予针刺合谷、太冲、血海、三阴交、子宫穴,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后,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治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明显缓解痛经症状、促进异位病灶萎缩、缩小异位囊肿大小。薛晓等学者[20]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应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五个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关元、地机、气海和次髎。进一步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对腧穴配伍规律进行研究后,研究者得出了五个新的治疗处方组合:① 三阴交配伍天枢、子宫及太冲;② 地机配合肾俞、合谷、中极与神阙;③ 归来联合十七椎和气海;④ 足三里与次髎组合;⑤ 关元与血海配伍。这一研究结果为临床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了新的腧穴配伍方案。巩浩[21]等采用局部取穴配伍外关、合谷远道配穴针刺治疗肩周炎,两组均局部取患侧肩髃、肩髎、阿是穴,观察组加同侧外关与合谷,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8.33%)高于对照组(83.33%)。

3.3.2. 调节神志与疏肝

四关(合谷、太冲穴)之所以能够疏肝解郁、调节神志,主要在于其独特的经络联系、气血调节功能以及与肝脏的特殊关系(即五行生克)。太冲、合谷分别为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两经原穴,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气一血,两穴相合,调节气血的正常运行、敷布。其次,合谷穴通过经络、五行等与肺肝大肠联系,调节肺宣发肃降、肝主疏泄、大肠传导的功能,以恢复气正常的升、降、出、入。

阎路达等[22]研究针刺联合西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隔离所致抑郁失眠共病,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刺组。两组均予口服盐酸舍曲林片,针刺组予针刺合谷、百会,并以心、肝、肾穴为耳穴治疗部位。疗程结束后结果显示,针刺组SDS、ISI评分均显著低于假针刺组(P < 0.05)。即针刺联合耳穴刺激能增强舍曲林的抗抑郁及改善睡眠作用。

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气机失调是多种神志类疾病的基本病机。合谷穴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分布,进而影响人体的精神神志活动。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之际,人的精神情志自然安定;反之,气血逆乱、阴阳失衡则会导致各种精神情志异常。合谷穴正是通过这种整体调节作用来影响神志状态。

4. 小结与展望

合谷穴通过五行属金的特性,与大肠、肺、肝等脏腑形成生克关联。临床运用合谷穴须系统把握其多维穴性特征:基于传统理论,该穴兼具阳明经通降腑气之阖机与疏泄表邪之开能,并通过四关枢机效应实现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研究多以合谷配伍其他穴位为主,对单穴的特异性研究较少,需通过对照实验对比单穴与配伍的疗效差异,明确其核心主治范围。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23]曾言:“治病取穴,在可能范围内,应尽量少取,做到精简疏针”。在后续研究中,如果能精简针灸处方,与单穴进行疗效对比,既能更好阐明类穴的主治规律、精准用穴,也能避免过度针刺之弊。其次,阳经原穴与腑病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这一点值得深入探索。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梦, 樊旭. 基于“三焦者, 原气之别使”的阳经原穴与腑病关系探讨[J]. 亚太传统医药, 2025, 21(2): 206-210.
[2] 黄建军, 程凯. 原穴与脏腑相关性探析[J]. 中国针灸, 2001(6): 27-29.
[3] 吴彤, 王兴伊. 阳经原穴与腑病关系探讨[J]. 中国针灸, 2023, 43(7): 825-828.
[4] 赵京生, 史欣德. 下合穴理论的研究[J]. 中国针灸, 2011, 31(7): 646-652.
[5] 叶嘉礼.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圆运动”相关性研究及规律探讨[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6] 黄捷思, 李智, 孙锐. 基于脑肠互动探讨“疏肝调神”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3, 34(24): 3650-3653.
[7] 吴林, 张光彩, 周晓晖, 等. 针刺联合西药对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患者NT-3、IGF-1、DA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21, 40(7): 814-819.
[8] 谢华. 疏肝和胃针刺法治疗急症气滞型胃痛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4): 1059-1060.
[9] 李宏玉, 唐强, 朱路文. 电针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15, 31(11): 43-45.
[10] 高启秀, 王东杰, 曾沁. 子午流注纳子法配合合谷穴治疗肾虚型牙痛30例[J]. 中国针灸, 2021, 41(4): 433-434.
[11] 王兵, 张翠英, 张军岐, 等. 针刺合谷穴治疗牙痛的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06(8): 6-9.
[12] 尚慧梅, 郑通, 黄玲, 等. 宣肺通窍针法联合大椎穴温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23, 39(6): 22-26.
[13] 林咸明, 姚旭, 狄忠. 四关穴配合胆经穴针刺治疗偏头痛: 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 2014, 34(10): 947-950.
[14] 王长德, 杜青, 陈隐漪. 双侧合谷穴同时提插捻转治疗发作期偏头痛[J]. 针灸临床杂志, 2013, 29(1): 42-43.
[15] 茅蓉, 向泽林, 朱伟, 等. 温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治疗轻型COVID-19感染的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25, 44(1): 38-42.
[16] 黄柳杨, 杨淑瑞, 宋燕娟, 等. 针刺“合谷” “曲池”对特应性皮小鼠的作用机制[C]//中国针灸学会. 2024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时珍实验室,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 2024: 1027-1032.
[17] 陈奂君, 杨睿康, 肖存利. 扶正祛邪针刺辅助治疗焦虑障碍并发汗证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3, 31(13): 56-59.
[18] 马向丽, 李永峰. 李永峰教授“九六补泻法”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J]. 中医药导报, 2014, 20(10): 85-87.
[19] 席琳琳, 刘玉, 郭东霞, 等. 针刺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巧克力囊肿气滞血瘀型痛经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 2021, 40(12): 1470-1474.
[20] 薛晓, 汪少华, 袁菡钰, 等.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腧穴配伍规律[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2(7): 1185-1190.
[21] 巩浩, 柴淑芳, 徐李娜, 等. 针刺局部取穴配伍外关、合谷治疗肩周炎60例临床观察[J]. 江西中医药, 2021, 52(11): 51-55.
[22] 阎路达, 李仲贤, 张瑜, 梁雪松, 李晶晶, 吴苗, 石国傲, 陈锐明, 吉祥, 左思垚, 陈世云, 周鹏, 符文彬. 疏肝调神法针刺联合西药治疗新冠疫情隔离经历致抑郁失眠共病: 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针灸, 2023, 43(3): 255-260.
[23] 承淡安.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