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jc.2025.139238,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楠: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校园文化高校咖啡影院文化建设Campus Culture University Coffee Cinema Cultural Construction
摘要: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综合素质提升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以长春光华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结合沐味咖啡影院这一新型校园文化空间的实践案例,分析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学生需求的校园文化创新路径,旨在为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提供参考。
Abstract: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rrying the core mission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shaping students’ values and enhancing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hangchun Guanghua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mbines the practical case of Muwei Coffee Cinema, a new type of campus culture spac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path of campus culture based on students’ needs, and aim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ampus culture in education.
文章引用:王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 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9): 1684-1689.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9238

1.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形态逐步形成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了校园文化形态的革新。[1]传统校园文化载体如学术讲座、文艺汇演等虽仍是传承学校精神的核心平台,但在新媒体技术冲击下,其单一形式已难以完全满足学生需求;[2]在大思政视域下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出,数字化、场景化成为校园文化新趋势,短视频创作、线上文化沙龙等新兴形式,有效填补了传统载体在个性化、便捷化服务上的空白,这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实际特征高度契合。

1.2. 校园文化与地域特色、学校精神的结合日益紧密

学界对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的探讨由来已久。[3]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研究中强调,高校需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与自身历史积淀,避免陷入“千校一面”的困境;[4]刘欣娥等进一步指出,地域文化与学校精神的结合,是校园文化形成独特标识的核心路径,二者的联动能让文化建设更具生命力与辨识度。

这一研究结论在高校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长春光华学院立足吉林地域特色,依托“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电影产业研究中心”等平台,将东北民俗文化、影视艺术融入校园活动,如“长白山文化采风”“吉林非遗进校园”等,使校园文化扎根地方土壤;其沐味咖啡影院的转型升级过程更具代表性——影院前身为2013年创建的扉页咖啡,历经12年沉淀后,在保留校园休闲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吉林影视产业资源,引入先进放映设备,定期举办本土电影展映、影视创作者沙龙,既延续学校与地方文化的联结,也践行了李强、刘欣娥等学者关于“特色化建设”的研究主张,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

1.3. 学生主体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凸显

[5]在关于智能媒体赋能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中提到,新兴文化形式需依托具体空间落地才能充分发挥育人价值,这一观点在高校实践中得到印证。以长春光华学院为例,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理念,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光华讲堂”“大学生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延续传统载体的学术性与艺术性;2025年启幕的沐味咖啡影院,则响应智能媒体时代的文化建设需求,将咖啡文化、光影艺术与校园生活相融合,打造集学习交流、艺术鉴赏、创意实践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成为传统校园文化形态的有效补充,也为梁双逢研究中“空间赋能文化”的观点提供了实践案例。

随着“Z世代”成为大学生主体,学界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角色”的研究逐渐深化。[6]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研究中也有提出,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与参与诉求,校园文化建设需从“校方主导”转向“师生共建”,通过赋权学生激发文化创造力;[7]高校校园文化品牌传播研究中提到,学生自主策划、运营的文化活动,更能精准匹配学生需求,提升活动吸引力与参与度。

高校在实践中积极响应这一研究导向。长春光华学院通过搭建学生自治平台、开放文化空间管理权等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光影社”“文学社”等社团均由学生自主运营,校方仅提供资源支持,活动主题、形式完全由学生决定;沐味咖啡影院的设计与运营更将“学生主体”理念落到实处——设置“学生创意实践区”允许学生自主策划小型影展、音乐分享会,通过“线上投票+现场反馈”机制收集需求,使空间功能与学生期待高度契合,既验证了李婷、陈尚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也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建设目标。

2.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活动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活动主题与形式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多数高校的“文化艺术节”仍以唱歌、跳舞、朗诵等传统节目为主,内容大同小异;学术讲座多聚焦理论宣讲,与学生专业需求、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参与度偏低。

长春光华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面临类似挑战。部分社团活动因缺乏创新策划,出现“活动重复举办、学生参与热情递减”的情况。尽管沐味咖啡影院通过场景创新吸引了学生关注,但如何持续推出有创意、有深度的文化内容,避免陷入“形式新颖但内涵单薄”的困境,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文化载体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升

校园文化载体的功能设计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一方面,部分传统文化空间如图书馆、报告厅等,设施陈旧、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对“沉浸式、互动性”的体验需求;另一方面,新兴文化平台如校园APP、线上社群等,因内容更新滞后、运营维护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从硬件设施来看,部分高校文化活动场地紧张,设备老化,如多媒体教室音响效果不佳、社团活动场地容量有限等,影响了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沐味咖啡影院虽配备了先进的影音设备,但由于空间容量有限,难以同时满足大规模学术研讨与小型创意活动的需求,在功能分区上仍需优化。

2.3. 校园文化与育人目标的融合不够深入

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思想境界、专业能力与人格素养的协同提升。但部分高校将文化建设视为独立于教学体系的“附加项”,导致文化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两张皮”现象:文艺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消遣,鲜少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或学校精神传承;学术活动则局限于知识单向输出,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引导。

长春光华学院在“三全育人”框架下,虽通过影视专业学生参与沐味咖啡影院的影片策划、技术运维等实践,探索了文化与专业融合的路径,但这种联动尚未形成体系——多数文化活动仍游离于课程学分、专业实践要求之外,学生参与多凭兴趣,难以通过文化实践反哺专业成长,更无法实现“文化体验–能力提升–价值内化”的递进式育人效果。

2.4. 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但部分高校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一是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院系文化活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二是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场地、经费多向大型活动倾斜,学生社团、小型创意项目获得的支持有限;三是评价机制缺失,对文化活动的育人效果缺乏科学评估,难以持续改进。

沐味咖啡影院作为新兴文化空间,其长期运营也面临机制挑战,如活动策划与学生需求的动态匹配、设备维护与经费保障的平衡、多部门协同管理的效率等,均需通过制度建设加以规范。

3. 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3.1. 以创新为核心,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活动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地域特色与学生需求,设计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长春光华学院可依托沐味咖啡影院的设备优势,打造“光影文化季”品牌,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如“红色电影展映”“吉林本土影视创作论坛”),联动电影产业研究中心、相关院系,邀请导演、学者与学生对话,既提升活动专业性,又增强吸引力。

推动“跨界融合”,拓展文化活动维度鼓励将不同领域的文化元素融合创新,如“学术 + 艺术”“科技 + 人文”等模式。例如,在沐味咖啡影院举办“咖啡与哲学”沙龙,邀请哲学教师与学生围绕“生活美学”展开讨论;或组织“短视频创作工作坊”,结合影视专业资源,指导学生用镜头记录校园生活,既锻炼专业技能,又丰富文化表达。

3.2.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优化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升级文化空间功能,提升体验感对现有校园文化空间进行“场景化改造”,增强互动性与实用性。沐味咖啡影院可进一步细化功能分区:设置“静音学习角”满足自主研读需求,“互动展演区”配备简易舞台与直播设备供小型活动使用,“影视鉴赏区”定期播放经典影片并提供讨论区,使空间功能更贴合学生学习与社交需求。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全域文化平台”利用校园公众号、小程序等搭建线上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活动预约、资源共享、反馈互动等功能。例如,学生可通过平台投票选择沐味咖啡影院的放映影片,查看学术讲座回放,报名参与社团活动,使校园文化服务更便捷、高效。

3.3. 深化文化育人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合

1. 构建“文化 + 专业”实践体系

高校需打破文化活动与专业培养的壁垒,将校园文化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堂学习–文化实践–能力转化”的联动机制。长春光华学院可依托沐味咖啡影院的场景优势,构建覆盖多专业的实践体系:影视专业学生可承担影院日常运营、影片技术处理等工作,将课程所学的摄影、剪辑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文学专业学生可参与影评撰写、影展文案策划,强化文字表达与审美分析能力;管理专业学生可负责活动统筹与场地调度,提升组织协调素养。同时,将这些实践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设置明确的能力评价标准,使学生在文化参与中既获得学分认证,又实现专业技能的进阶,真正让文化空间成为专业成长的“实践实验室”。

2. 强化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应承担起“隐性思政”的使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引领。沐味咖啡影院可打造分层分类的价值培育场景:定期举办“光华精神传承论坛”,邀请校友结合创业经历、行业坚守等故事,具象化解读“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校训内涵;在重要纪念日推出“光影中的初心”系列活动,通过《长津湖》等红色影片放映与“青年责任”主题研讨,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艺术体验;针对新生开展“校史影像展”,用纪录片形式呈现学校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对学校精神的认同。通过这种“文化浸润 + 价值对话”的模式,让主流价值观与学校精神在文化活动中自然流淌,实现“娱乐有温度、教育有深度”的育人效果。

3.4. 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由学校党政办公室牵头,协调教务处、学工部、团委、后勤等部门,制定年度文化建设规划,避免活动重复与资源浪费。例如,沐味咖啡影院的运营可纳入学校“第二课堂”管理体系,由党政办公室统筹协调场地使用、活动审批与经费支持,确保各部门协同发力。

完善资源保障与评价机制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设立“学生文化创意基金”,支持学生自主策划的小型文化项目;建立“校园文化活动评价体系”,从参与度、学生反馈、育人实效等维度进行量化评估,定期公示结果并优化改进,形成“策划–实施–评估–完善”的闭环管理。

4. 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的影响

4.1.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归属感

优质校园文化为学生搭建了实践与成长的立体平台,其影响渗透于知识习得、能力培养与情感认同的全过程。沐味咖啡影院通过影展策划、沙龙组织等活动,让学生在统筹协调中提升组织能力,在创意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在观点碰撞中增强表达能力。同时,当学生的文化需求被重视、创意被落地,如个人作品在影院展映、原创活动被全校关注时,会逐渐形成对校园的情感依赖,这种“被看见、被需要”的体验,能有效强化“校园共同体”意识,让归属感转化为主动参与校园建设的内驱力。

4.2. 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与社会影响力

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是高校区别于同类院校的核心标识。沐味咖啡影院若能持续深耕“咖啡 + 影视 + 地域文化”的融合模式,不仅会成为校内文化高地,更能通过本土电影展映、非遗主题活动等,成为连接校园与地方的文化纽带。这种“校地共生”的文化实践,既能提升学校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话语权,也能通过媒体报道、同行交流等途径,将“光华经验”辐射至更广阔范围,使学校从“教学机构”向“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延伸,进而提升社会认可度与品牌价值。

4.3. 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实践范例

在高校文化建设同质化的当下,沐味咖啡影院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示范意义。[8]其“小空间撬动大文化”的路径,证明了校园文化创新不必依赖大规模基建,而是可以通过功能重构、学生赋能、资源整合实现突破。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为空间资源有限的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而其在平衡娱乐性与教育性、短期热度与长期运营等方面的经验,则为破解高校文化建设的共性难题提供了实践参考,推动形成“立足校情、精准发力”的建设思路。

5. 结论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其质量与深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底色与高度。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碰撞、线下与线上融合的转型期,呈现出多元形态丰富、地域特色凸显、学生主体强化等积极态势。长春光华学院以沐味咖啡影院为实践载体,将咖啡休闲、影视艺术与校园文化需求相结合,打造出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第二课堂”,正是这一转型趋势的生动体现,为高校文化空间创新提供了有益样本。

然而,从整体发展来看,校园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瓶颈:文化活动同质化导致吸引力衰减,部分高校陷入“活动数量攀升但学生参与热情递减”的困境;文化载体功能与学生需求存在错位,传统空间设施陈旧、新兴平台运营乏力的问题并存;文化育人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合停留在表层,未能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协同效应;长效机制的缺失则使得文化建设易受短期政策影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7]这些问题在长春光华学院的实践中亦有显现,如沐味咖啡影院如何平衡“娱乐性”与“教育性”、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活动质量的稳定性等,均需进一步探索。

未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型。对于长春光华学院而言,需以沐味咖啡影院为支点,持续深化内容创新,挖掘地域文化与学校精神的结合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优化空间功能与线上平台的协同,构建“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体验场景;强化文化育人与专业成长的深度融合,将影院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使文化活动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效延伸;通过健全统筹协调、资源保障与评价反馈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概言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在理念上坚守“以学生为本”,在实践中突破路径依赖,在机制上注重长效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精神根基。

参考文献

[1] 方进普. 浅析高校思政教育下校园文化建设[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0(28): 9-10.
[2] 杜飞.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3): 93-96.
[3] 李强.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0(1): 37-39, 96.
[4] 刘欣娥, 曾日军, 刘伟. 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J]. 大学, 2024(10): 10-13.
[5] 梁双逢. 智能媒体赋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 中国地市报人, 2024(11): 90-91.
[6] 李婷, 朱红.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J]. 嘉应文学, 2024(12): 129-131.
[7] 陈尚.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与传播策略研究[J]. 新传奇, 2024(35): 71-73.
[8] 张光. 以校园文化为背景的文创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绿色包装, 2025(5):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