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1. 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形态逐步形成
从已有研究来看,学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改革推动了校园文化形态的革新。[1]传统校园文化载体如学术讲座、文艺汇演等虽仍是传承学校精神的核心平台,但在新媒体技术冲击下,其单一形式已难以完全满足学生需求;[2]在大思政视域下的研究中进一步提出,数字化、场景化成为校园文化新趋势,短视频创作、线上文化沙龙等新兴形式,有效填补了传统载体在个性化、便捷化服务上的空白,这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实际特征高度契合。
1.2. 校园文化与地域特色、学校精神的结合日益紧密
学界对校园文化“特色化建设”的探讨由来已久。[3]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研究中强调,高校需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与自身历史积淀,避免陷入“千校一面”的困境;[4]刘欣娥等进一步指出,地域文化与学校精神的结合,是校园文化形成独特标识的核心路径,二者的联动能让文化建设更具生命力与辨识度。
这一研究结论在高校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长春光华学院立足吉林地域特色,依托“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电影产业研究中心”等平台,将东北民俗文化、影视艺术融入校园活动,如“长白山文化采风”“吉林非遗进校园”等,使校园文化扎根地方土壤;其沐味咖啡影院的转型升级过程更具代表性——影院前身为2013年创建的扉页咖啡,历经12年沉淀后,在保留校园休闲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吉林影视产业资源,引入先进放映设备,定期举办本土电影展映、影视创作者沙龙,既延续学校与地方文化的联结,也践行了李强、刘欣娥等学者关于“特色化建设”的研究主张,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
1.3. 学生主体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凸显
[5]在关于智能媒体赋能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中提到,新兴文化形式需依托具体空间落地才能充分发挥育人价值,这一观点在高校实践中得到印证。以长春光华学院为例,学校秉持“以学生为本”理念,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践平台”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光华讲堂”“大学生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延续传统载体的学术性与艺术性;2025年启幕的沐味咖啡影院,则响应智能媒体时代的文化建设需求,将咖啡文化、光影艺术与校园生活相融合,打造集学习交流、艺术鉴赏、创意实践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成为传统校园文化形态的有效补充,也为梁双逢研究中“空间赋能文化”的观点提供了实践案例。
随着“Z世代”成为大学生主体,学界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角色”的研究逐渐深化。[6]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研究中也有提出,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与参与诉求,校园文化建设需从“校方主导”转向“师生共建”,通过赋权学生激发文化创造力;[7]高校校园文化品牌传播研究中提到,学生自主策划、运营的文化活动,更能精准匹配学生需求,提升活动吸引力与参与度。
高校在实践中积极响应这一研究导向。长春光华学院通过搭建学生自治平台、开放文化空间管理权等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光影社”“文学社”等社团均由学生自主运营,校方仅提供资源支持,活动主题、形式完全由学生决定;沐味咖啡影院的设计与运营更将“学生主体”理念落到实处——设置“学生创意实践区”允许学生自主策划小型影展、音乐分享会,通过“线上投票+现场反馈”机制收集需求,使空间功能与学生期待高度契合,既验证了李婷、陈尚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也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建设目标。
2. 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活动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
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活动主题与形式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多数高校的“文化艺术节”仍以唱歌、跳舞、朗诵等传统节目为主,内容大同小异;学术讲座多聚焦理论宣讲,与学生专业需求、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参与度偏低。
长春光华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面临类似挑战。部分社团活动因缺乏创新策划,出现“活动重复举办、学生参与热情递减”的情况。尽管沐味咖啡影院通过场景创新吸引了学生关注,但如何持续推出有创意、有深度的文化内容,避免陷入“形式新颖但内涵单薄”的困境,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2. 文化载体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升
校园文化载体的功能设计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一方面,部分传统文化空间如图书馆、报告厅等,设施陈旧、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对“沉浸式、互动性”的体验需求;另一方面,新兴文化平台如校园APP、线上社群等,因内容更新滞后、运营维护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从硬件设施来看,部分高校文化活动场地紧张,设备老化,如多媒体教室音响效果不佳、社团活动场地容量有限等,影响了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沐味咖啡影院虽配备了先进的影音设备,但由于空间容量有限,难以同时满足大规模学术研讨与小型创意活动的需求,在功能分区上仍需优化。
2.3. 校园文化与育人目标的融合不够深入
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思想境界、专业能力与人格素养的协同提升。但部分高校将文化建设视为独立于教学体系的“附加项”,导致文化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两张皮”现象:文艺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消遣,鲜少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或学校精神传承;学术活动则局限于知识单向输出,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引导。
长春光华学院在“三全育人”框架下,虽通过影视专业学生参与沐味咖啡影院的影片策划、技术运维等实践,探索了文化与专业融合的路径,但这种联动尚未形成体系——多数文化活动仍游离于课程学分、专业实践要求之外,学生参与多凭兴趣,难以通过文化实践反哺专业成长,更无法实现“文化体验–能力提升–价值内化”的递进式育人效果。
2.4. 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但部分高校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一是缺乏统筹规划,各部门、各院系文化活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二是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场地、经费多向大型活动倾斜,学生社团、小型创意项目获得的支持有限;三是评价机制缺失,对文化活动的育人效果缺乏科学评估,难以持续改进。
沐味咖啡影院作为新兴文化空间,其长期运营也面临机制挑战,如活动策划与学生需求的动态匹配、设备维护与经费保障的平衡、多部门协同管理的效率等,均需通过制度建设加以规范。
3. 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3.1. 以创新为核心,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活动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地域特色与学生需求,设计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长春光华学院可依托沐味咖啡影院的设备优势,打造“光影文化季”品牌,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如“红色电影展映”“吉林本土影视创作论坛”),联动电影产业研究中心、相关院系,邀请导演、学者与学生对话,既提升活动专业性,又增强吸引力。
推动“跨界融合”,拓展文化活动维度鼓励将不同领域的文化元素融合创新,如“学术 + 艺术”“科技 + 人文”等模式。例如,在沐味咖啡影院举办“咖啡与哲学”沙龙,邀请哲学教师与学生围绕“生活美学”展开讨论;或组织“短视频创作工作坊”,结合影视专业资源,指导学生用镜头记录校园生活,既锻炼专业技能,又丰富文化表达。
3.2.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优化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升级文化空间功能,提升体验感对现有校园文化空间进行“场景化改造”,增强互动性与实用性。沐味咖啡影院可进一步细化功能分区:设置“静音学习角”满足自主研读需求,“互动展演区”配备简易舞台与直播设备供小型活动使用,“影视鉴赏区”定期播放经典影片并提供讨论区,使空间功能更贴合学生学习与社交需求。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全域文化平台”利用校园公众号、小程序等搭建线上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活动预约、资源共享、反馈互动等功能。例如,学生可通过平台投票选择沐味咖啡影院的放映影片,查看学术讲座回放,报名参与社团活动,使校园文化服务更便捷、高效。
3.3. 深化文化育人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合
1. 构建“文化 + 专业”实践体系
高校需打破文化活动与专业培养的壁垒,将校园文化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堂学习–文化实践–能力转化”的联动机制。长春光华学院可依托沐味咖啡影院的场景优势,构建覆盖多专业的实践体系:影视专业学生可承担影院日常运营、影片技术处理等工作,将课程所学的摄影、剪辑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文学专业学生可参与影评撰写、影展文案策划,强化文字表达与审美分析能力;管理专业学生可负责活动统筹与场地调度,提升组织协调素养。同时,将这些实践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设置明确的能力评价标准,使学生在文化参与中既获得学分认证,又实现专业技能的进阶,真正让文化空间成为专业成长的“实践实验室”。
2. 强化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应承担起“隐性思政”的使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引领。沐味咖啡影院可打造分层分类的价值培育场景:定期举办“光华精神传承论坛”,邀请校友结合创业经历、行业坚守等故事,具象化解读“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校训内涵;在重要纪念日推出“光影中的初心”系列活动,通过《长津湖》等红色影片放映与“青年责任”主题研讨,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艺术体验;针对新生开展“校史影像展”,用纪录片形式呈现学校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对学校精神的认同。通过这种“文化浸润 + 价值对话”的模式,让主流价值观与学校精神在文化活动中自然流淌,实现“娱乐有温度、教育有深度”的育人效果。
3.4. 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由学校党政办公室牵头,协调教务处、学工部、团委、后勤等部门,制定年度文化建设规划,避免活动重复与资源浪费。例如,沐味咖啡影院的运营可纳入学校“第二课堂”管理体系,由党政办公室统筹协调场地使用、活动审批与经费支持,确保各部门协同发力。
完善资源保障与评价机制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设立“学生文化创意基金”,支持学生自主策划的小型文化项目;建立“校园文化活动评价体系”,从参与度、学生反馈、育人实效等维度进行量化评估,定期公示结果并优化改进,形成“策划–实施–评估–完善”的闭环管理。
4. 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的影响
4.1.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归属感
优质校园文化为学生搭建了实践与成长的立体平台,其影响渗透于知识习得、能力培养与情感认同的全过程。沐味咖啡影院通过影展策划、沙龙组织等活动,让学生在统筹协调中提升组织能力,在创意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在观点碰撞中增强表达能力。同时,当学生的文化需求被重视、创意被落地,如个人作品在影院展映、原创活动被全校关注时,会逐渐形成对校园的情感依赖,这种“被看见、被需要”的体验,能有效强化“校园共同体”意识,让归属感转化为主动参与校园建设的内驱力。
4.2. 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与社会影响力
校园文化的独特性是高校区别于同类院校的核心标识。沐味咖啡影院若能持续深耕“咖啡 + 影视 + 地域文化”的融合模式,不仅会成为校内文化高地,更能通过本土电影展映、非遗主题活动等,成为连接校园与地方的文化纽带。这种“校地共生”的文化实践,既能提升学校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话语权,也能通过媒体报道、同行交流等途径,将“光华经验”辐射至更广阔范围,使学校从“教学机构”向“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延伸,进而提升社会认可度与品牌价值。
4.3. 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实践范例
在高校文化建设同质化的当下,沐味咖啡影院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示范意义。[8]其“小空间撬动大文化”的路径,证明了校园文化创新不必依赖大规模基建,而是可以通过功能重构、学生赋能、资源整合实现突破。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为空间资源有限的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而其在平衡娱乐性与教育性、短期热度与长期运营等方面的经验,则为破解高校文化建设的共性难题提供了实践参考,推动形成“立足校情、精准发力”的建设思路。
5. 结论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其质量与深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底色与高度。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碰撞、线下与线上融合的转型期,呈现出多元形态丰富、地域特色凸显、学生主体强化等积极态势。长春光华学院以沐味咖啡影院为实践载体,将咖啡休闲、影视艺术与校园文化需求相结合,打造出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第二课堂”,正是这一转型趋势的生动体现,为高校文化空间创新提供了有益样本。
然而,从整体发展来看,校园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亟待破解的瓶颈:文化活动同质化导致吸引力衰减,部分高校陷入“活动数量攀升但学生参与热情递减”的困境;文化载体功能与学生需求存在错位,传统空间设施陈旧、新兴平台运营乏力的问题并存;文化育人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合停留在表层,未能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协同效应;长效机制的缺失则使得文化建设易受短期政策影响,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7]这些问题在长春光华学院的实践中亦有显现,如沐味咖啡影院如何平衡“娱乐性”与“教育性”、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活动质量的稳定性等,均需进一步探索。
未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型。对于长春光华学院而言,需以沐味咖啡影院为支点,持续深化内容创新,挖掘地域文化与学校精神的结合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优化空间功能与线上平台的协同,构建“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体验场景;强化文化育人与专业成长的深度融合,将影院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使文化活动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效延伸;通过健全统筹协调、资源保障与评价反馈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概言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在理念上坚守“以学生为本”,在实践中突破路径依赖,在机制上注重长效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精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