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民族深化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如何赓续文化基因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与之相关的“文化传承与教育互构”探讨中,中国学者孙杰远提出“文化共生视域下的民族教育理论”,主张通过价值转向、文化使命重构、传统与现代融合实现多元文化共存,为民族教育提供“差异中共生”的实践路径[1]。学者范国睿还提出“教育生态学”,强调多元互动、动态平衡、适应性演化三大原则[2]。然而,该研究还存在教育主体协同的机制缺位问题,文化单一化倾向问题,知识传递与批判反思之间的平衡问题。克服这些局限和挑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文化传承不是塑造单一文化认同的工具,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构建包容性共同体、在守护传统的同时激发文化活力的复杂过程。教育系统需要从“文化灌输”转向“文化对话”和“文化赋能”,成为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培育场,而非单一文化叙事的传声筒。这需要深刻的理论反思、持续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
民族高等教育是中西部发展的内在力量,开办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四川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33%,近乎3000余人数,包括:藏族、彝族、羌族、回族、苗族、蒙古族、土家族、壮族、黎族、布依族等23个不同民族,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占高比例的民族高校,四川民族学院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本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精神,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大背景下,探索民族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学校、进班级、进支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思政素养,最终达成民族高校特色思政教育目标,解决文化传承与教育互构中存在的诸多难题。
2. 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实施情况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支部、进社团、进学校、进班级,“五维五立”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凝聚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3]。正是多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各民族文化融合,各民族形成了以讲求礼仪、倡导责任、注重家族、强调民本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形态[4],例如:通商贸易加速了各民族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促进了各民族经济结构的转变,各级各类战争成为多民族政权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例如:《格萨尔》史诗跨民族、跨地区、跨文化传播的恢弘格局彰显了中华各民族所认同的共有价值追求和人文精神[5]。
2.1. 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传统发展综述
(1) 传统优秀文化育人建设初始阶段(2016年~2017年):设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师资团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发展阶段(2019年~2021年):开始全方位建立“五维五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期间出版专著、撰写论文、参加学术研讨。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深化阶段(2021年至今):因地制宜最大化整合民族地区地理资源优势,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涵育师生品行,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开创“开门”授课模式,推动大学文化走出去,使高校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克斯数据有限公司的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四川民族学院学生相比往年,2023~2024学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家国情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都有所上升,例如:价值观念的提升与前一年相比上升2%,家国情怀观念提升与前一年相比上升1%,“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德育素养也在持续提升。
2.2. 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载体平台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已建设的载体平台包括:“康巴文化研究中心”“格萨尔研究中心”“甘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噶玛嘎孜唐卡画派研究中心”四大载体。“康巴文化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今后以“格萨尔研究中心”“甘孜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噶玛嘎孜唐卡画派研究中心”为载体建设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2.3. 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构建的体制机制
构建“五维五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通过文化育人五个维度达成五项育人目标,具体内容:维度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培养学生“立学”之大学精神;维度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培养学生“立行”之大学精神;维度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班级,培养学生“立德”之大学精神;维度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支部,培养学生“立心”之大学精神;维度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团,培养学生“立言”之大学精神。
通过五个维度搭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形成各民族学生之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达成五个育人目标:
(1) 维度一: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培养学生“立学”之大学精神。
改变了教师的“教”,实现了非遗文化、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播,促进学生民族观、文化观的形成。四川民族学院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开设《传统唐卡技法》《藏族图案设计》《康巴民族民间舞蹈基础》课程开设。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在讲到民族团结章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引用《格萨尔》歌颂汉藏友谊的唱词,在《格萨尔·加岭传奇》中挤奶姑娘为穆弯圆梦时唱道:大臣向宛的帐顶上,有一匹汉绸飘起。那汉地白绸出现在藏地象征着汉藏两家的友谊(, p. 309)。又如格萨尔王告别中原皇帝回国之时,公主七姊妹为其送行,鲁姆措唱道:不同颜色的哈达有十八条是我们姊妹七人的告别礼双手把哈达献给雄狮王愿加岭世世代代传友谊(, p. 301)。通过具体的唱词的学习,加深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2) 维度二: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培养学生“立德”之大学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班级校园,实现全员育人模式,教师、辅导员、行政部门通过文化分享、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促进学生文化认同的养成[7]。
(3) 维度三: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进支部,培养学生“立心”之大学精神。
实现“学生实践文化行”,通过送文化下乡,参观红色文化基地,实现文化的交融,促进学生国家观的形成。
(4) 维度四: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立言”之大学精神。
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生社团改变了教育“形态”,实现“社团崛起”,不同民族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组建的文化艺术团体,在一起交流文化、学习文化、演绎文化。促进学生价值认同的养成。
(5) 维度五: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班级,培养学生“立行”之大学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班级,改变了学生的“学”,通过联谊会、联合会等文化的展现,实现学生之间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促进学生民族情感认同的养成。
通过教师、辅导员、校外非遗传承人、学生社团、志愿者协调育人,解决协同育人难题,参与、受益学生数千人。学生评教中认可“五维五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认为“能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满意度、参与度。今后,在现有“五维五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机制中加入“乡村振兴”“交叉复合”“就业创业”三条发展路径,形成卓有成效的育人体制机制。
2.4. 以《格萨尔》为例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模式
打造学生社团与志愿服务团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本项目的实践特色。包括:多元化的校园活动和注重课程与社团文化活动的结合。
(1) 多元化的校园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依靠学生社团组织的多元化的校园活动,例如:法学院心芽志愿服务队与体育学院志愿联合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送文化下乡活动、唐卡艺术协会的“藏民百科·魅力唐卡”活动、弦子锅庄协会、唐卡协会在大学生社团风采周中展风采活动、《格萨尔》文化研讨活动。
(2) 注重课程与社团文化活动的结合
学生社团注重课程与活动的结合。例如:大学生科研项目组赴康定市麦崩乡考察民间歌舞音乐。音乐舞蹈学院雪鹰舞蹈团参加“四川省第四届群星合唱展演活动”。
3. 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已开展的重点工作
3.1. 组建甘孜州活态保护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研究创新团队
探索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模式的转化方法,多措并举活化非遗的内容,齐心协力激发非遗传承的内在活力,组建甘孜州活态保护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研究创新团队。
3.2. 组建《格萨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团队
建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者、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教师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团队,本团队中有音乐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美术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有思想理论研究者,有团总支书记,有懂藏语专职辅导员,本项目团队的组建,为完成课题奠定了师资队伍基础。
3.3. 采用科学评价方式,将“传统文化育人”列入课程考核关键知识点
期末课程总成绩 = 实践模块考核成绩 × 40% + 期末考试 × 60%。实践模块考核具体包括:三下乡活动、大创项目、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情况;学术讲座参加情况;学术小论文完成情况;课前报告完成情况等七大模块,同时将传统文化育人考核列入课程考核关键知识点。
综上,四川民族学院通过打造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形成有效辐射,使高校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8]。
4. 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创新特色
从育人体系创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培养目标创新三个方面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创新特色。一是,育人体系创新:创设“五维五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二是,育人理念创新:学生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成五立:立学、立行、立德、立心、立言,形成民族高校特色思政教育成果;三是,育人培养目标创新:增强学生“五个认同”培养、“五个观念”形成[7]。
增强大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五个认同意识培养下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今后,在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康巴文化研究中心”的带领下,因地制宜最大化整合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涵育师生品行,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5. 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提升的推进路线及实施规划
继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机制,具体思路如下。
5.1. 提升的实施规划
继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机制,具体的实施规划:一是制定总体工作方案、年度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设计周密,准备充分;二是广泛组织发动,师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使活动过程成为师生自觉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实践过程有条不紊,组织管理到位。
5.2. 提升的推进路线
继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机制,具体的推进路线按照三步走的方式进行: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品牌化运作的推进路线:制定总体规划,有年度工作实施计划和重要项目。结合高校实际和师生特点,创新工作载体,打造“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名片。推出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品牌达成的教育成效推进路线:实现双向受益,学生表现优秀、深受教育,取得较大社会效益。形成一套成熟的文化育人模式。形成较大品牌影响,获得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品牌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路线:开展辅导员年度人物、大学生年度人物等推选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培育选树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5.3. 创新举措
继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机制,从二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 解决师生具体问题务实。聚焦工作中的短板弱项、薄弱环节,破解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围绕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完善制度体系及工作体系。
(2) 成果转化推广时树立典型价值案例,做到典型案例突出,育人导向正确。成果转化推广时加大示范引领作用。做到育人模式具有创新性,方法载体具有示范性,育人经验具有规律性。成果转化推广时加大应用推广,力争做到可视化成果传播广阔,典型做法可复制,育人模式可推广。
6. 结语
以《格萨尔》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转化成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9]。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学校、进班级、进支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思政素养,达成民族高校特色思政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
四川民族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项目:藏彝走廊在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榫卯”作用研究(编号:2024myzlzb01);甘孜州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民族学院甘孜州格萨尔文化研究中心”课题:《格萨尔》史诗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编号:GZGSWH2024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