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的价值意蕴
1.1.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特质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聚焦教育本质,可从三重维度解析:价值层面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根基,融入教育情怀与立德树人使命;伦理层面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为准则,传承仁爱之心与教育公平;实践层面以育人智慧、创新躬耕为核心,构成完整精神内核。其外延贯穿教育实践全链条,涵盖古今教育家精神遗产,呼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需求,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拓展边界,成为连接教育传统与时代发展的精神纽带。
1) 价值维度:教育情怀、立德树人使命感
教育情怀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核心灵魂,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认同与价值皈依。师范生在选择师范教育之时,对自身展开“为何当教师”“为谁当教师”的深度灵魂叩问,在当前师范教育场景中具有必要性。“为何当教师”折射出师范生对从教意图的省思和认知,“为谁当教师”则体现着师范生对教师身份的系统领会与诠释。这两个问题实质上都指向师范生对教育情怀、价值追求以及理想抱负的深思[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师范生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2) 实践维度:创新意识、终身学习能力、教育智慧
创新意识是教育实践的活力源泉,教育并非机械重复的活动,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与创造性的过程,这一属性决定了创新意识在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从教育实践的发展规律来看,教育者唯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才有可能保持教育实践的先进性。教育智慧是教育家在遵循教育目标、把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和教育艺术形成的一种个性鲜明的教育能力。创新意识、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智慧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教育家精神实践维度的核心内容。
3) 伦理维度:教育公平、仁爱之心
在教育家精神的伦理维度中,教育公平与仁爱之心占据着核心地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具体体现,是教育最基本的伦理要求。儒家“有教无类”的理念,正是教育公平追求的生动诠释。仁爱之心作为教育伦理的重要内涵,传承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精髓,秉持以“仁爱”为核心的教育精神,具备“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教育公平与仁爱之心相互依存,二者共同构成教育家精神伦理维度的核心内容,激励着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坚守教育公平原则,用仁爱之心滋养学生的心灵,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1.2. 教育家精神与师范生培养的耦合
1) 价值内核与时代诉求:教育家精神耦合的社会必然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教师具备至诚报国的教育情怀与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而教育家精神正是这一时代诉求的集中体现。从时代意义层面分析,弘扬教育家精神既是传承当代师道强化师范院校师德建设的价值旨归,也是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课程设计、夯实校园文化精神根基的核心支撑。
2) 三重成长逻辑:教育传承——个体发展——精神内化
教育家精神与师范生培养的耦合逻辑,本质上遵循“教育传承–个体发展–精神内化”的递进式成长路径。教育传承是根基,师范生需在中华教育文脉中汲取精神养分,从孔子“因材施教”的智慧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师范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和行为准则,是其实现职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师范生在实践中完成从“知识接受者”到“教育行动者”的蜕变,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这一过程对其职业能力提升具有关键意义。精神内化是升华,师范生在持续的教育实践中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信仰。
3) 多维耦合机制:目标导向——动力生成——价值增殖的体系建构
在目标导向方面,教育家精神中的教育情怀、立德树人使命感等特质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引。通过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培养过程,使师范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努力方向,为未来的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动力生成机制是促进师范生成长的重要保障。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创新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内容,能够激发师范生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价值增殖是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的重要成果。教育家精神在理论上可以使师范生在未来教育工作中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下一代。最终形成“以精神引领实践、以实践反哺精神”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持久动能。
2. 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的现实挑战
2.1. 课程体系:目标偏失与内容碎片化阻滞价值引领
1) 培养目标模糊化
在师范生培养中,融入教育家精神的课程目标缺乏清晰定位,高校对师范生精神层面的塑造更多指向师德师风和教育情怀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目标仍呈现模糊化的状态[3]。高校对教育家精神各要素在不同阶段、不同课程中的具体培养目标未明确细化,将重心置于传统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从潜在影响来看,学校长期对教育家精神的培养目标模糊,可能导致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方向认识不清,仅仅将教师职业视为一种普通的知识传递工作,难以从根源上激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担当。
2) 课程内容零散化
由于高校课程内容体系建构不足导致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内容散落在各个培养环节中,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多是“撒胡椒面”。一般在“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等培养环节中零散地附带一些与教育家精神有关的内容碎片,而缺乏明确化系统化的教育家精神内容体系。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学校在教育家精神培养方面“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的占50.11%。这表明课程内容在融入教育家精神时,缺乏系统性的研讨和实践任务设计。
3) 评价机制功利化
在对792名师范生调查中发现,47.14%的学生认为学校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关于师德师风表现的考核占比较低。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主要将精力投入到知识的记忆和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对教育家精神的领悟和实践,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以及对教育创新的追求。
2.2. 认知因素:理论偏差与职业认知浅显阻碍理念内化
1) 理论认知浅表化
当前师范生对教育家精神理论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差,理解多停留在浅层。从现有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师范生学习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途径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简单解释,对于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六个方面的字面意思上,而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产生的依据、背景、意义等未进行深入研究[4]。
2) 职业认同功利化
职业认同在师范生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自身信念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当前师范生职业认同功利化的倾向,正严重阻碍着教育家精神的传承与践行。由于职业理想的不坚定,部分师范生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出现了难以调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选择专业和规划职业发展道路时,他们优先考虑的是就业的“性价比”而非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调查发现,55.71%的教师认为当前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这一倾向使得教育情怀、无私奉献等理念难以在师范生心中扎根。
3) 知识融合匮乏化
在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中,教师层面存在知识融合匮乏的问题,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未能有效整合。从教学方式来看,教师仍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未将教育家精神贯穿其中,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这就影响了教育家精神在专业学习中的渗透以及师范生对教育家精神的全面理解和应用。
2.3. 实践机制:协同缺位与反思薄弱制约能力转化
1) 实践参与被动化
调查结果显示,21.43%的教师认为学生对教育家精神内涵兴趣不足,在这一情况下,学生很少主动思考如何在实践中融入教育家精神,师范生的内在动力未能得到充分激发,使得他们在实践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真正领悟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2) 实践形式单一化
师范生培养中的实践形式较为单一,从现有实践活动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教育实习、乡村支教、师德主题演讲等活动。在对参与过的与教育家精神相关实践活动的调查中,这些传统活动占据了较高比例,而对于能够拓展师范生教育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调研、社区教育服务等实践形式涉及较少。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上形式也不够多元,导致难以满足师范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及全面培养教育能力和职业素养,不利于教育家精神的全方位融入。
3) 知行转化脱节化
调查数据表明,37.88%的师范生认为理论与实践脱节是主要问题,这表明部分学生虽在课堂上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理解,但在面对复杂的教学场景和学生问题时,却无法将所学的教育家精神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行为。
3. 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路径
3.1. 课程铸魂:构建精神浸润的全链条育人体系
1) 锚定目标定位,贯通课程脉络
学校及教育部门对教育家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师范教育特点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制定全面、系统且层次分明的课程目标体系。师范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教学名师和一线教师,挖掘教育家典型案例,以教育家精神的政治性、时代性、有效性和原创性为根本,编写《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教材或读本,面向师范生开设“教育家精神”专题课程,彰显办学特色和师范底色[5]。如上海师范大学为师范生开设必修课《教育家精神》课程,课程虽然无学分,但重视考核,融入了第一、二课堂。学生需通过研究案例、前往相关场馆宣讲及完成项目化学习任务等形式修读该课程。
2) 深化教材革新、厚植文化基因
教材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深化教材革新是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课程的关键环节,这一观点在教师教育领域具有较高共识。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增加更多体现教育家精神的案例故事与理论阐述。例如在教育史教材中,详细介绍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生平事迹、教育贡献及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教育家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教育理想,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3) 重构评价体系,激活成长动能
对评价体系进行重构,在评价指标上增加对教育情怀、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维度的考量;在评价方式上,除了传统的考试,增加课堂表现评价、项目式学习评价以及实践活动评价等。在评价主体上,形成教师、学生、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重构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积极性,助力其在教育领域实现更好的发展。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该校积极开展“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在师德培育上,加强思政教育,推动课程协同与课堂联动,还搭建河南省师德教育文化馆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培养机制创新上,明确师范生核心能力,构建“复合型·进阶型”育人模式,形成全方位评价体系;在协同保障上,打造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形成校内校外协同发展格局,促进师范生向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方向成长。
3.2. 认知启慧:构筑全面深刻的认知培育范式
1) 精研教育理论,领悟精神奥义
教育理论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代教育思想家对教育本质、目的、方法的深刻思考。在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的培养中,高校应积极贯彻国家出台的政策,加强师范生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深入理解国家教育发展需求。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重点突出教育家精神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专业课程模块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重点突出教育家精神的育人智慧、躬耕态度;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教师教育专题等课程,重点突出教育家精神的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
2) 端正职业认知,凸显奉献导向
榜样在师德建设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能够激发师范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荣誉感,产生情感共鸣。学校应充分挖掘当地的优秀光荣事迹,邀请优秀教育家、一线教师开展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分享他们的教育故事和职业感悟,让师范生感受教育工作中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师德师风教育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师范生深刻理解“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内涵,强化师范生的奉献意识。
3) 融合学科知识,拓展认知格局
教育家精神要求教育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各学科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知识中蕴含的教育家精神元素,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认识到教育家精神在不同学科融合中的引领作用,解决实际教育问题。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使其具备更广阔的认知格局,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工作的需求,为未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广阔视野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准备。
3.3. 实践强能:打造多维融合的实践养成模式
1) 驱动实践参与,激发主动热忱
实践是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关键环节,高校应着力激发师范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力与热情。师范类院校可以以当地中小学为师范生实践基地,使师范生深入一线教学,在真正的教育教学中体悟和践行精神要求。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实践导向的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师范生在模拟教育情境中感受教育实践的魅力与挑战。
2) 丰富实践形式,拓宽践行渠道
打破实践形式单一化的桎梏,构建多元立体的实践体系,是深化师范生对教育家精神理解与践行的重要路径。在保留传统教育实习与支教活动的基础上,引入教育调研、教育戏剧、教育新媒体创作等创新实践形式,为师范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场景与体验机会。高校还可以在学校线上平台开设“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专项学习”,通过看视频、答题竞赛积分、具体实践活动参与等形式使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的培养之中。
3) 促进知行合一,强化转化效能
破解教育家精神理论认知与实践应用的断层困境,重点在于引导师范生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内在逻辑,促进师范生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实践环节,开展以“教育家精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支教、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系统理论知识以多元化渠道形式落实到实践中去,强化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以教育家精神为鞭策,坚守教育初心,砥砺前行。高校组织师范生走进中小学,完成教育见习实践活动;在师范生完成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教师教育讲堂、模拟教学观摩、教学技能大赛等实践教学活动[6]。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5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研究项目“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JYQS032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