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写作实证研究介评:教学应用与未来方向
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Pedagogical Ap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摘要: 作为输出性语言技能,二语写作在二语习得领域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研究视角出发,对2015年以来国内外二语写作实证研究进行系统评述。通过归类分析国内外重要外语刊物上发表的二语写作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章,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的二语写作实证研究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基本与国际研究保持同步,但是仍然存在论文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占比较小,研究视角单一等问题,诸多研究领域还有待开拓。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旨在为我国二语写作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助力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提升。
Abstract: As an output-oriented language skill, second language (L2) writing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empirical research on L2 writing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2015. By classifying and analyzing relevant articles published in important foreign language journals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empirical research on L2 writing in China has achieved relatively noticeable progress, basically keeping pace with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many areas to be explored with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papers in the core journals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a narrow research perspective, with many research fields yet to be explored.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L2 writing in China,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writing instruction quality.
文章引用:张雅文. 二语写作实证研究介评:教学应用与未来方向[J]. 教育进展, 2025, 15(9): 1091-10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91779

1. 引言

二语写作作为衡量二语习得水平的关键输出性技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国外二语写作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发轫后,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体系;国内研究虽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理论引入后才逐渐兴起,但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进展[1]

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教学实践的深入推进,2015年以来国内外二语写作实证研究呈现出新的研究态势与学术热点。在此背景下,对近十余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对比与评述,不仅能够明晰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动态,更能通过反思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科学指引。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及国际重要外语期刊相关文献的分析与内容研读,聚焦影响因素、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及技术应用等核心领域,以期为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提质增效与教学实践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国内二语写作实证研究进展

基于中国知网(CNKI) 2015年后相关文献的系统检索与分析,国内二语写作实证研究形成了多维度、渐进式的发展格局,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创新及课程思政融合四大研究领域。这既体现了对国际研究热点的积极回应,也反映了我国外语教学实践的本土需求,展现了国内学界在理论应用与实践探索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2.1. 影响因素研究的多维拓展

国内学界对二语写作影响因素的研究呈现出“内外联动”的研究特征,既关注学习者内在特质,也重视外部任务环境的作用机制。这种研究思路打破了早期单一因素研究的局限,更符合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复杂动态本质。

首先,在内在因素研究中,词汇作为写作的必要基石得到持续关注。赵光慧[2]经过研究发现词汇丰富度训练对促进学生在写作中有效使用词汇,提高学习成绩具有显著效果。这一发现突破了传统词汇教学仅重数量的局限,凸显了词汇质量对写作表现的关键影响。另外,作为非母语使用者来说,运用外语进行写作任务更容易产生焦虑。而写作焦虑并不是一般的心理紧张,是程度更为强烈的焦虑或恐惧,过高的写作焦虑可能会分散写作者的注意力,从而降低写作质量,甚至让学习者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英语写作焦虑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大部分外语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关系的研究基本都是横断研究,几乎都默认写作焦虑为自变量,写作成绩为因变量,李航[3]对此指出“因为成绩不好而产生焦虑和做出回避行为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但横断研究的设计只能反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准因果关系,他采用追踪研究方法,借助交叉时序滞后设计来明确它们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果发现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写作焦虑水平上升并不会绝对导致写作成绩下降,适度的焦虑反而能促进学生的投入。这一结论颠覆了将焦虑简单视为负面因素的传统认知,为焦虑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自我效能感这一内在因素也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4]。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潜能发挥。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学者将这一影响二语写作的内因与任务复杂、任务难度等外因结合起来进行探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二语写作的影响。如闫嵘&张磊指出任务复杂度与任务难度不能等同视之,究其原因是复杂度以教学目标和设计为导向,属于客体层面;任务难度则是反映学习者对不同复杂度任务的感知内化过程,这一发现明确了任务复杂度和难度之间的模糊界限,对于以后相关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外他们还指出“任务复杂度与自我效能感对外语写作准确度具有显著交互作用,高自我效能感水平组在高复杂度写作任务中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显著高于低复杂度任务”,这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精心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2. 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评价方式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搜集文献过程中发现,国内写作评价研究总体上逐渐形成“教师评价为主导、同伴评价为补充、技术评价为支撑”的多元化体系,研究内容从评价效果验证转向评价机制优化;研究呈现出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发展态势,反映了学界对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向“促进发展”的理念转变。

教师评价作为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写作教学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教师的书面反馈被认为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有效地反馈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语言学习质量,同时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近年来,教师评语如何影响二语写作的研究愈来愈多。教师评语的类型有多种划分方式,李竞&万婉[6]两位学者根据教师评语是疑问句、祈使句,还是陈述句的不同类型,发现祈使句提出建议或要求的修改效果最好,而仅仅指出问题的教师评语常让学生无从下手,影响修改效率,对于那些模糊限制的评语甚至会让学生误解老师的评语。这一发现为评语措施优化提供了实证依据。吴炜[7]则通过反馈焦点与反馈策略的交互设计证实,语言形式错误采用“位置标记 + 类型编码”的反馈策略效果最佳,而内容问题则更适合“位置标记 + 间接提示”的反馈方式,这种差异化反馈模式为教师评价提供了操作指南。

随着教学理念的革新和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同伴评价的方式容易判断并引起共鸣,学生基本没有理解方面的问题,而且反馈意见学生也容易接受[8]。但是耿峰&于书林[9]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同伴反馈的特征和反馈焦点会受到作文体裁的影响,而且反馈的问题不能深入,这说明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修改的效果。

同时,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赋能的评价创新成为新趋势。例如苗佳[10]基于追踪修正和单词处理器两种计算机技术在英语写作纠错反馈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作为一种高级技术,追踪纠错和单词处理器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的效率。另外MOOC近年来因其资源丰富,操作便捷和效率高等优点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青睐,罗莎[11]从教师调节、同伴合作和学习者自主三个方面构建MOOC环境下的支架型同伴评价机制,以英语写作任务为例,指明MOOC环境下同伴互评机制在实施中应遵循规范化的评分标准和评价步骤。对学习者调查反馈的研究数据表明,这种互评机制在MOOC实践中提高了学习参与度和互评接受度,这对以后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的改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 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写作能力是写作成绩好坏的先决条件,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包括心理、认知、社会因素和语言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二语写作过程中会表现得更为突出,那么指导教师就需要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相关问题。因此,对于二语教学法的研究也一直是学界内的研究热点。在收集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2015年以来国内核心期刊中关于二语写作教学法的实证研究呈现出“理论本土化”与“实践创新化”的发展特征,形成了多种成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国内学界从“理论引进”到“理论创新”的努力转型。

Badger & White [12]比较了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体裁教学法这三种写作教学方法,并提出过程体裁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整合了各教学法的优势,强调语言输入、模仿学习以及社会语境的重要性,兼顾语言知识积累和写作技能的培养。过程体裁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裁写作能力,而体裁写作能力包括对某种学术体裁结构与内容的掌握。吴炜&崔刚就根据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该方法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裁结构,但在整体体裁意识培养上仍显不足,提示需加强因材施教的教学调整。这一研究结果为过程体裁教学法的本土化改良提供了实践依据。

语块教学法在外语教学实践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这种方法能帮助学习者在写作中提高语言流利性和措辞准确性,在一些句式结构中避免出现语法错误。但是陈东岚[14]发现在传统的语块教学法中,学习者对于语块本身及按语法结构展开的学习、记忆和运用比较顺畅,但是对于语块在不同语境的文体中语用功能的敏感性还不够,因此她提出在语言意识理论的指导下,重新解读语块教学的内涵,并设计了新的语块教学法模式,该模式分为三步,即有意识地认知语块、有意识地研究语块和有意识地运用语块。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新模式语块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语法知识和运用能力对其整体的语言输出,特别是书面表达有着较大影响。该研究突破了传统语块教学单纯记忆的局限,说明只有加强学习者的语块使用意识,特别是不同文体中的语块运用意识,才能逐渐克服母语的干扰,从而培养学习者长期的语言输出意识和能力。

产出导向法是由我国学者针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弊端而构建的外语课堂教学理论,强调产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写作理论。它挑战了“课文中心”的精读教学模式,主张“学用结合”,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应用”紧密结合、相互联动[15]。张文娟[1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出导向法教学法班的学生对目标语言项的掌握更好,在作文中对这些语言项目的使用也更多。张翼&陶立军[17]还基于产出导向法,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变化路径从微变化视角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写作能力“词汇–语法–衔接–内容–逻辑”的演进路径,为教学内容序列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产出导向法的成功实践也彰显着我国二语写作教学理论开始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可以看出国内教学方法研究已从单一方法验证转向整合化、精细化探索,研究质量显著提升。

2.4. 课程思政融入写作教学探究

近年来,文化认同、社会责任感、文化素养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与此相适应,关于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的研究也不断涌现,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践研究。刘岩东、许宏晨和刘雯婷[18]以英语写作课程为依托,探索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案在培养用英语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人才过程中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这种教学方案能够提升学生的读者意识、论辩写作能力以及中国特色词语英文表达的准确性;学生不但可以掌握英语论辩写作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加乐于主动了解中外文化背景与社会议题,从而提升跨文化认知能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此外,还有学者对混合式学术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比较认可,他们认为在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和学术汇报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方面均得到提升,论文终稿质量比过程稿亦有显著提高[19]。这些研究为课程思政与二语写作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实践范例。

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特色英语词汇不足,相关表达不够准确,因此在培养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过程中,要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思政内容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探索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案,形成切实可行的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策略。从研究现状来看,课程思政融合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初步证实了融合教学的积极成效。

3. 国外二语写作实证研究动态

国外二语写作实证研究在延续经典议题的基础上,呈现出研究深度拓展与技术应用深化的显著特征,其研究成果对国内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整体而言,国外研究体现出更强的理论驱动性与方法创新性,研究设计更为严谨,研究视角更为多元,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

3.1. 影响机制的深层剖析

国外研究在影响因素领域突破了简单关联分析,深入揭示了变量间的动态作用机制,体现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研究深化。

与国内关于二语写作相同的是,国外学者也关注到了任务复杂度对二语写作成绩的影响,但实现了认知层面的突破。Révész等[20]的研究不仅关注任务复杂度对语言产出的影响,更通过停顿与修改行为分析,揭示了内容支持对注意力分配的调节作用,发现无内容支持时学习者用于翻译和监测的认知资源显著减少。这一认知过程研究为任务设计提供了微观理论支撑,将任务复杂度研究从行为描述推向认知机制阐释。

关于写作焦虑的研究则实现了维度细分与成因探究的发展。Quvanch & Si Na [21]发现写作焦虑会阻碍学生的写作,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但是此外他们还发现,认知焦虑是写作焦虑的主要类型,而且语言问题、时间压力、追求完美的压力和害怕教师的负面评价被认为是导致写作焦虑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为教学干预提供了精准靶点,启示教师需建立情绪关注机制,通过针对性教学支持与评价优化缓解学生过度压力,进而提升写作效能。此外,国外学者还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和写作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写作焦虑具有较大的预测作用,而且在有自我效能感的情况下,性别也是预测写作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22],这种变量交互研究拓展了焦虑理论的解释框架。

通过对比发现,国外影响机制研究展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研究设计的精细化,通过认知行为追踪等方法实现对写作过程的实时监测;二是理论建构的深度化,注重基于实证数据构建或完善理论模型,如对认知负荷理论、社会建构理论的拓展应用。这些特点为国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尤其是在变量交互效应分析与认知机制探讨方面值得借鉴。

3.2. 教学法的情感维度拓展

在回顾国内教学法研究的时候,已经明确了教学法在二语写作指导中的重要地位。国外教学法研究在关注认知发展的同时,凸显了情感因素的关键作用,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体现了“认知–情感”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首先,过程体裁教学法作为一种兼收并蓄的方法,自创立以来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关于二语写作教学的研究也关注到了过程体裁教学法,但是与国内不同的一点是,有学者从过程体裁教学法对于写作焦虑的影响这个角度进行研究。Ajmal & Irfan [23]基于后实证主义和语用主义的理论框架,其研究证实该方法通过提供范文背景与教师反馈,能显著降低写作焦虑,其机制在于明确写作目的与社会语境,这为教学法的情感价值挖掘提供了新思路,突破了传统教学法研究仅关注认知效果的局限。

另外,有效学习是每个教育系统的终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考虑到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关系。基于这一论点,国外学者还研究了基于情感的语言教学对二语写作表现的影响。Adel等[24]研究了基于情感的语言教学在提高二语学习者输出技能(口语和写作)教学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学习者的情感以及他们在认知和元认知方面的进步至关重要。研究结果对教师教育者、课程开发者、政策制定者、教材编写者、研究人员以及英语教师都有裨益。该研究还为课程开发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扇新窗口,帮助他们在二语教学中开发和实施基于情感的语言教学方法。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学习者在写作任务中表现不佳,是因为写作教学效果不佳导致写作能力发展不足。基于此,Awan等[25]调查了明确的写作策略指导对巴基斯坦一所大学40名学习学术英语课程的本科生写作成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明确的指导有助于教授学生写作策略,从而在结构、相关性、简洁性和语法模式等方面提高他们的写作成绩。这项研究为有关二语学术写作教学干预的有限实证研究作出了贡献,研究结果对类似环境下的英语教师为学习者提供急需的学术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国外教学法研究呈现出情感维度凸显、学术场景聚焦、策略训练精细化的发展趋势。其研究优势在于:一是注重教学法的情感效应评估,构建了“认知发展 + 情感体验”的双重评价体系;二是紧密结合学术写作等真实应用场景,研究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导向;三是教学干预设计科学规范,多采用准实验或真实验设计,研究结论的因果性更强。这些经验对国内教学法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情感因素整合与学术写作教学方面可提供有益参考。

3.3. 技术应用的辩证研究

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国外关于二语写作研究的另外一个热点话题就是现代技术如何提高二语写作技巧。近年来,计算机和文学文本相结合来提高外语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学文本对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和词汇知识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而计算机可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并以各种方式展示这些材料,从而对阅读技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用互联网,任何语言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获得大量真实的阅读文本,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计算机软件程序还可以通过声音、图形、照片、动画、视频、直接链接和参考字典或词汇表等多种多媒体辅助手段来展示阅读文本,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本[26]。Yilmaz [27]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一次课堂实验,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小故事教学能提升注意力、促进合作并增强学习动机,间接提升写作技能。此外,语料库应用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Nasution [28]和Birhan [29]两位学者考察了语料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发现语料库工具能帮助学习者掌握词块等公式化语言,提升表达准确性,为数据驱动的写作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但是也有人对计算机运用到写作教学中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纸质阅读和使用传统工具写作可以促进语言的创造性使用,而如果用计算机进行阅读和写作则没有这种效果。Vertecchi等[30]对此进行了一次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用传统的书写工具进行写作的得分往往比用电脑打字的得分高,而且用电脑键盘书写文章通常会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水平降低。这一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引发的反思技术整合的适度性提供了重要警示,凸显了平衡技术应用与传统技能培养的研究价值。此外,部分研究还关注到技术应用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探讨了不同技术素养学习者在技术辅助写作中的表现差异。

综合来看,国外技术应用研究的显著特点是秉持辩证思维,既探索技术的赋能潜力,也正视技术的固有局限,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视角。其研究贡献在于:一是构建了技术应用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涵盖认知效果、动机情感、社会互动等层面;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应用的适用条件,明确了不同技术工具的最佳应用场景与方式;三是关注技术应用中的公平性问题,为技术整合的包容性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这些研究为国内技术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尤其是在技术应用的辩证思考与精细化研究方面具有借鉴价值。

4. 总结

通过系统对比可见,国内外二语写作实证研究在核心议题上形成共识,但在研究深度、视角广度与方法创新上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发现为国内研究的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启示,也对国内二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1. 研究共识与差异

在研究主题上,国内外均高度关注影响因素、教学方法与技术应用三大领域,证实了这些议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在影响因素研究中,任务复杂度、写作焦虑等核心变量的作用得到跨文化验证,为理论普适性提供了实证支持;在教学方法研究中,过程体裁教学法、词块教学等方法的有效性得到国内外研究的共同证实;在技术应用研究中,计算机辅助工具对写作技能的积极影响成为共识。这些研究共识表明二语写作研究存在跨文化的共同规律,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此外,国内研究在本土议题探索(如课程思政融合)上展现出独特优势,形成了一批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有效推动了我国二语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差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研究深度不同,国外更注重变量间的机制分析,如Révész [20]等对认知过程的追踪研究,国内则较多停留在相关性探讨,对“如何影响”的机制阐释不足;其二,研究视角差异,国外凸显情感维度与性别等调节变量,形成了更为多元的研究视角,国内近年才开始关注课程思政等本土议题,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程度有待提升;其三,技术研究侧重不同,国外形成“赋能–局限”的辩证研究,国内则以技术应用效果验证为主,对技术局限性与适用条件的探讨不够深入。这些差异反映了国内外研究在学术传统、教育语境与研究理念上的不同特点。

4.2. 国内研究的现存问题

基于对比分析,国内二语写作研究在整体发展中仍面临多维度、多层次的局限,既涵盖宏观层面的研究质量与转化问题,也涉及各细分领域的具体短板。

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内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是核心期刊论文占比偏低,研究影响力有限。根据CNKI数据统计,2015~2025年间发表于外语类核心期刊的二语写作实证研究论文占比不超过20%,研究成果的学术辐射力有待提升;二是研究视角存在同质化倾向。现有研究多聚焦学生个体变量(如写作焦虑、语言水平等),对教师因素(如教学信念、反馈能力)、学习生态因素(如课堂互动质量、学习社群文化)等情境变量的关注不足,未能构建涵盖“个体–教师–环境”的完整写作研究系统,研究视野相对狭窄;三是方法创新性不足,追踪研究、认知实验等高级研究方法应用较少,导致研究结论的因果解释力有限。多数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或短期干预设计,缺乏对写作能力发展动态过程的长期追踪,研究的科学性与深度受到影响。四是理论建构与本土化支撑薄弱。研究多依赖国外理论框架,本土原创理论较少,未能充分结合我国二语教学语境(如课程思政要求、不同地区教学差异)构建具有本土适应性的理论体系,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针对性不足;五是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能力不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从而难以有效指导一线教学改革。

具体而言,国内二语写作研究在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呈现出从描述性向关联性与预测性研究转型、评价方式多元化、教学方法趋于整合与精细化等特点,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理论深度有所提升。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若干明显局限:一是在影响因素方面,对教师特质、学习环境等中介变量的探讨尚不充分,因素间动态作用机制及微观追踪研究较为匮乏,样本多集中于普通高校学生,对特殊学习者群体(如基础薄弱学习者、专业英语学习者)的关注不足,制约了结论的普适性;在写作评价方面,虽已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同伴与技术为辅助的多元体系,但对口头反馈、形成性评价档案袋等形式的效能研究仍相对缺乏;在教学方法层面,国内相关研究既忽视情感因素整合,未建立“认知 + 情感”的双重评价体系,且对学术写作等真实应用场景关注不足,同时未充分探讨教学方法的情境与学习者适配性,最终制约了研究的学术深度与实践推广价值。此外,尽管课程思政与写作教学的融合研究发展迅速。然而,该领域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明显的发展空间:一是评价体系构建滞后,缺乏科学量化的课程思政融入效果评价工具,现有研究多依赖质性描述或简单成绩对比;二是文化负载词教学、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表达等具体融合路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实践操作中存在思政元素生硬植入的问题。未来研究需在理论框架构建、实践模式创新与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持续发力。

4.3.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针对现存问题,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突破:一是拓展研究维度,加强教师特质、学习社群等中介变量研究,弥补研究不足。重点关注教师写作教学信念、反馈实践对学生写作发展的影响,探索课堂互动、同伴网络等社群因素的作用机制,构建多维度的写作研究框架;二是深化研究方法,推广交叉时序滞后设计、微变化研究等纵向方法,提升因果推断能力。加强认知科学技术的应用,揭示写作过程的微观机制;三是推动本土创新,既要吸收国外研究的先进经验,如精细化的机制研究与辩证的技术应用探讨,也要立足本土教学实践,聚焦中国学习者的特殊性与教学需求。在课程思政融合等特色领域构建原创理论框架。深入挖掘中国语境下二语写作的特殊性,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四是促进技术研究的辩证发展,既要探索AI写作工具等新技术的应用潜力,也要关注技术过度使用的风险防控,构建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写作教学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持续提升我国二语写作研究的学术影响力,为写作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培养出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文化自信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常海潮. 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情感自我调控历时研究——基于学习焦虑消弭策略的动态考察[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 3(2): 50-57+92.
[2] 赵光慧. 以词汇丰富度训练为抓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 外语研究, 2016, 33(6): 55-60.
[3] 李航. 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的准因果关系: 来自追踪研究的证据[J]. 外语界, 2015(3): 68-75.
[4] 李珩.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J]. 现代外语, 2016, 39(2): 235-245+292-293.
[5] 闫嵘, 张磊. 任务复杂度、任务难度和自我效能感对外语写作的影响[J]. 外语界, 2015(1): 40-47+72.
[6] 李竞, 万婉. 教师评语类型对学生英语写作修改效果的影响[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 26(3): 68-73.
[7] 吴炜. 教师反馈焦点与反馈策略对英语写作修改效果的交互影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38(2): 85-93.
[8] 高瑛, 汪溢, Christian D. Schunn. 英语写作同伴反馈评语采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19(2): 17-24.
[9] 耿峰, 于书林. 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学习者对同伴反馈的投入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3, 6(1): 67-74+95.
[10] 苗佳. 基于追踪修正和单词处理器的英语写作纠错反馈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6): 649-656.
[11] 罗莎. MOOC环境下支架型同伴评价探究——以英语写作任务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 2016(6): 42-47.
[12] Badger, R. and White, G. (2000) A Process Genre Approach to Teaching Writing. ELT Journal, 54, 153-16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13] 吴炜, 崔刚. 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 39(2): 73-81.
[14] 陈东岚. 语言意识驱动下的语块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 外语学刊, 2015(2): 112-115.
[15] 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4): 547-558+640.
[16] 张文娟. “产出导向法”对大学英语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J]. 现代外语, 2017, 40(3): 377-385+438-439.
[17] 张翼, 陶立军. 基于“产出导向型教学法”的英语写作能力变化路径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S1): 137-139.
[18] 刘岩冬, 许宏晨, 刘雯婷. 英语写作课程思政引导性合作探究实施效果行动研究[J]. 外语学刊, 2023(4): 75-81.
[19] 张荔. 融入课程思政的混合式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设计及评价[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6): 54-65+193.
[20] Révész, A., Kourtali, N.E. and Mazgutova, D. (2016) Effects of Task Complexity on L2 Writing Behaviors and Linguistic Complexity. Language Learning, 67, 208-24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1] Quvanch, Z. and Si Na, K. (2022) Evaluating Afghanistan University Students’ Writing Anxiety in English Class: An Empirical Research. Cogent Education, 9, Article ID: 204069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2] Huerta, M., Goodson, P., Beigi, M. and Chlup, D. (2016) Graduate Students as Academic Writers: Writing Anxiety, Self-Efficac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36, 716-72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3] Ajmal, A. and Irfan, H. (2020) Effects of Process-Genre Approach on Writing Anxiety among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Learners in Pakista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 Review in Emerging Economies, 6, 741-75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4] Adel, S.M.R., Najjari, H., Farivar, M. and Heydarnejad, T. (2020)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on Speaking and Writing Skills among EFL Learners: An Empiric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nguistics,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3, 215-22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5] Awan, S., Anwar, R.H. and Zaki, S. (2021) Impact of Writ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on the Writing Performance of Undergraduate EAP Learners in Pakistan.
[26] Kledecka-Nadera, A. (2001)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Skills. Retrieved January, 29, 241-253.
[27] Yilmaz, A. (2015) Short Stories via Computers in EFL Classrooms: An Empirical Study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The Reading Matrix, 15, 41-53.
[28] Nasution, D.K. (2018) Corpus Based-Approach in Enhancing Students’ Academic Writing Skill: Its Efficacy and Students’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 Literature, 6, 210-21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29] Birhan, A.T. (2021) Effects of Teaching Lexical Bundles on EFL Students’ Abstract Genre Academic Writing Skills Improvement: Corpus-Based Research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nguage Education, 5, 585-59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30] Vertecchi, B., Poce, A., Agrusti, F. and Re, M.R. (2016) Pen or Keyboard.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y on Writing Skills. CADMO, 2, 33-44. [Google Scholar] [Cross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