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是全球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登陆前后的异常变化,如台风路径、强度和结构等,往往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1]。西北太平洋作为全球台风活动最活跃的海域,年均生成约27个台风,其中约15%的台风会深入内陆并引发大范围强降水[2]。相较于沿海平原区,内陆山区因地形抬升、中低层环流辐合及中纬度系统强迫等复杂动力条件,往往成为台风暴雨的“增幅区”[3]。例如,2024年台风格美登陆后,导致邵阳市多站点24小时降雨量突破250 mm。
邵阳地处湖南西南部,地形梯度显著,受台风影响的频次远不及东南沿海地区,但台风却是造成该地区大范围暴雨灾害的主要系统之一。由于台风残余涡旋(以下简称残涡)在陆地上的维持和复苏过程不仅包括复杂的海陆气相互作用,同时也存在多尺度系统交杂和多天气系统配合的复杂过程,因此对其进行准确预报仍十分困难[4]。例如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75·8”“96·8”“21·7”暴雨过程都与台风深入内陆后残涡的长时间维持和停滞少动有关[5]-[8]。
当前台风暴雨研究多聚焦于沿海平原地区,对内陆山区台风暴雨的动力学机制、地形强迫效应及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仍显不足[9]。特别是台风残余环流与中纬度天气系统(如西风槽、副热带高压)形成复杂环流配置时,其水汽输送路径、垂直上升运动及能量转换过程的区域特异性亟待深入探讨。因此,本论文通过常规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台风“格美”残余环流导致邵阳暴雨过程中的动力热力条件、不稳定条件以及区域降水差异,为今后邵阳地区台风降水预报积累经验。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文使用的资料时间2024年7月28日00时~29日08时(北京时,下同),包括:(1) 地面区域加密观测资料:(2)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的ERA5全球再分析数据(时间分辨率1 h,空间分辨率0.25˚ × 0.25˚)。
2.2. 研究方法
使用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此次台风暴雨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热力条件对降水的影响。
湿位涡MPV (
)的表达式为:
。
3. 天气实况
台风“格美”于7月20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随后向西北方向快速移动并持续增强,于台湾地区东部加强为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52 m/s,中心气压935 hPa)。7月25日00时,台风以强台风级(48 m/s, 945 hPa)登陆台湾地区东部沿海;登陆后强度迅速衰减,随后移入台湾海峡。25日20时,台风以台风级(33 m/s, 972 hPa)在福建莆田秀屿区二次登陆;登陆后继续向西北方向快速移动,强度快速减弱,26日08时减弱为强热带风暴级,当日午后进入江西境内并进一步减弱为热带风暴级。27日20时,台风强度降至热带低压级(15 m/s, 998 hPa),中心位于湖北与江西交界处;随后残余环流向西移动,最终于29日08时在湖南西北部消散(图1)。值得注意的是,台风“格美”残余环流在湖南省境内滞留时间长达24小时,引发大范围持续性暴雨灾害。
Figure 1. Track of Typhoon Gaemi
图1. 台风“格美”路径图
受台风“格美”残余环流影响,7月28日早晨邵阳东北部开始出现降水,随后雨区扩展到邵阳西北部,随着残余环流的一路西行,暴雨区呈现自东北向西北的传播特征。邵阳北部区域普降暴雨,100 mm以上降水区主要集中于邵阳市区、邵东市及新邵县东部(图2(a))。邵阳过程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东北部的新邵县潭府站,为328 mm,最大小时雨强49.5 mm·h−1。从东北部(新邵县潭府站)到西北部(洞口县醪田站)大暴雨中心逐小时降雨量分布上看(图2(b)),东北部降水开始早,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6 h,28日09时~15时);西北部降水开始晚,降水持续时间短(3 h,28日15时~18时),降水极端性更显著(最大小时雨强达57 mm·h−1)。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剖析台风“格美”残余环流西移过程中引发邵阳持续性暴雨的动力与热力机制。
(a) (b)
Figure 2. (a)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in Shaoyang City from 08:00 BT 28 to 08:00 BT 29 July 2024, and (b) hourly rainfall intensity at Xinshao Tanfu Station and Dongkou Laotian Station from 03:00 BT 28 to 03:00 BT 29 July 2024
图2. 2024年7月28日08时~29日08时邵阳市累积降水量(a),28日03时~29日03时新邵潭府站和洞口醪田站小时雨强(b)
4. 高空环流背景场
(a) (b)
Figure 3.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contour lines, units: dagpm), wind field (vectors, units: m/s), and 850 hPa specific humidity (shaded, units: g/kg) spatial distribution at (a) 20:00 BT 27 July 2024 and (b) 08:00 BT 28 July 2024
图3. 2024年7月 (a) 27日20:00、(b) 28日08:00 500 hPa位势高度场(等值线,单位:dagpm)、风场(矢量,单位:m/s)和850 hPa比湿(填色,单位:g/kg)空间分布
9月27日08时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发生显著调整,呈现快速加强并向西延伸的态势,在山东、河北及河南北部一带形成稳定的“高压坝”系统。该高压坝的建立有效阻挡了台风“格美”残余环流的北上路径,迫使其转向西移(图略)。本文聚焦邵阳强降水关键期(28日),结合多高度层环流形势与物理量场特征展开分析:从500 hPa的环流形势来看,图3(a),27日20时台风“格美”残余环流位于湖南东北部,处于大陆高压范围内,进而使得“格美”残余环流移动缓慢,其西侧形成了一条通向邵阳地区的水汽通道,此时邵阳地区850 hPa大气比湿达到14 g/kg以上。28日08时(图3(b)),副高进一步西伸北抬,与大陆高压实现“打通”,在台风残余环流的北部及西部边界形成更稳定的“高压坝”系统。该高压坝的维持不仅延缓了台风残余环流的西行速度,同时使其西侧的水汽通道得以持续稳定。此时,邵阳东北部850 hPa风场转为西北风,与低层东南风形成显著的水平风切变(西北风与东南风的垂直切变增强),这种风场配置触发了上升运动的有效发展,进而推动邵阳地区降水强度快速增强,标志着强降水阶段的开启。
5. 强降水物理机制
(a) (b)
Figure 4. 850 hPa wind field (vectors, units: m/s),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red dashed lines, units: 10⁻6 g/(cm2·hPa·s)), and water vapor flux (shaded areas, units: g/(cm·hPa·s)) spatial distributions at (a) 03∶00 BT and (b) 07∶00 BT in 28 July 2024
图4. 2024年7月28日 (a) 03:00、(b) 07:00 850 hPa风场(矢量,单位:m/s)、水汽通量散度(红色虚线,单位:10⁻6 g/(cm2·hPa·s))和水汽通量(填色,单位:g/(cm·hPa·s))的空间分布
强降水的发生需要持续的水汽输送,从850 hPas水气通量与水汽通量散度来看,28日03时(图4(a)),在湖南省中北部形成起一条水汽输送通道,其强度达24 g/(cm·hPa·s),在邵阳市东北侧与西北侧部分区域出现水汽通量辐合,辐合强度达−0.8 × 10⁻6 g/(cm2·hPa·s)。这种“通道–辐合”耦合结构为邵阳市强降水提供了关键的水汽输入条件。28日07时(图4(b)),随着台风残余环流西移,水汽输送通道呈现东移的调整趋势,此时湖南省中北部水汽通量强度减弱至16 g/(cm·hPa·s),但其辐合区域显著扩展,覆盖整个邵阳市北部。进一步分析西北部强降水(15时~18时,小时雨强 ≥ 20 mm)的水汽条件发现,其发生前两小时(13时~15时)并未出现显著水汽辐合(图略)。这一现象可能与短历时强降水的特殊水汽供需机制有关:一方面,西北部降水持续时间仅1~2小时,局地水汽需求总量较低,可能通过边界层短程输送(如海风辐合或地形抬升引发的局地蒸发)即可满足[10];另一方面,垂直运动在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4时至15时西北部上空存在弱上升运动,可将低层未显著辐合的水汽快速抬升至凝结高度,配合凝华增长形成短历时强降水[11]。此外,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表明,此类短历时强降水的核心水汽辐合可能发生在更小尺度(如对流单体内部),常规再分析数据的水平分辨率(0.25˚ × 0.25˚)难以捕捉其精细结构[12]。
接下来,我们从暴雨中心的垂直剖面图可以看出,7月28日09时(图5(a)),东北侧暴雨中心中低层(850至700 hPa)存在弱上升运动,中层(600至500 hPa)存在较强下沉运动,其值为0.8 Pa/s,高层(400 hPa以上)强上升运动,最大值 < −2 Pa/s。高层的强上升运动可以作为关键动力条件,将低层高比湿水汽持续输送至凝结高度以上。同时,850 hPa以下高比湿(q > 15 g/kg)与中低层相当位温高值(
)的热力学特征,表明该区域仅需弱上升运动即可触发水汽凝结,为降水提供持久的“燃料”条件。相比之下,西北侧暴雨中心高层(400 hPa以上)无显著上升运动,尽管中低层同样具备低层高比湿(q > 15 g/kg)与高不稳定层结(
),但因缺乏持续的动力抬升机制,无法触发初始对流活动[3]。28日13时(图5(b)),东北侧暴雨中心中低层(700 hPa以下)转为下沉运动,700 hPa以上维持上升运动,但强度明显减弱。从小时雨强来看,东北侧降水还有所发展,这可能和低层热力条件相关;西北侧暴雨中心在中低层(1000至850 hPa)出现弱上升运动,中层(850至500 hPa)出现深厚的下沉气流,高层(400 hPa以上)出现强上升运动,最大值 < −2 Pa/s。此外,西北侧暴雨中心850至700 hPa层
由364 K降至352 K,这一特征表明,大气形成了“下暖湿(850 hPa以下高
)、上干冷(700 hPa至500 hPa以上相对干冷)”的不稳定能量储备,处于强对流不稳定状态——此时任何弱抬升触发机制均可释放潜热,驱动对流云体快速发展,导致西北侧暴雨中心多以短时强降水为主,降水持续时间较短。28日18时(图5(c)),东北侧暴雨中心1000~500 hPa全面转为下沉气流,降水逐渐结束;西北侧暴雨中心虽仍维持强对流不稳定状态,但高层强上升运动中心西移,水汽输送与对流触发条件减弱,最终降水趋于终止。
(a)
(b)
(c)
Figure 5. Vertical velocity (shaded, units: Pa/s),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purple solid line, units: K), and specific humidity (black dashed line, units: g/kg) vertical cross-section diagram (black triangles represent the northeastern heavy rain center, blue triangles represent the northwestern heavy rain center, same below) at (a) 09:00 BT, (b) 13:00 BT and (c) 18:00 BT in 28 July 2024
图5. 2024年7月28日 (a) 09:00、(b) 13:00、(c) 18:00垂直速度(填色,单位:Pa/s)、假相当位温(紫色实线,单位:K)和比湿(黑色虚线,单位:g/kg)的垂直剖面图(黑色三角形代表东北侧暴雨中心、蓝色三角形代表西北侧暴雨中心,下同)
28日09时(图6(a)),台风残余环流中心已移至湖南中部区域,东北侧暴雨中心上空(925至700 hPa层)存在MPV < 0且
的区域,大气表现为湿对称不稳定。此处的湿对称不稳定是由湿斜压性引起的,垂直风切变的增强及降水凝结潜热的释放促使湿斜压性增强,配合高层的强上升运动,此时东北侧降水开始发展。28日13时(图6(b)),东北侧暴雨中心高层的垂直上升运动有所减弱,但925 hPa~700 hPa之间仍有MPV < 0且
的区域,且湿位涡有所加强,为暴雨的再次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储备。西北侧暴雨中心在600 hPa以下存在对流不稳定层结(
),850 hPa附近的MPV < 0,加上高层强上升运动的触发作用,西北侧降水开始发展。28日18时(图6(c)),尽管两个暴雨中心的低层仍残留MPV < 0且
的湿斜压不稳定区域,但高层垂直上升运动中心的西移,导致低层抬升强迫减弱,无法有效将不稳定层结抬升至凝结高度以上,上升运动动能衰减,最终引发降水强度的减弱。
(a)
(b)
(c)
Figure 6. The vertical cross-section of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MPV, shaded with only negative values plotted, units: 10−6 m·2 K·(s·kg)−1) and
(black dashed line, units: 10−2 K·hPa−1) at (a) 09∶00 BT, (b) 13∶00 BT and (c) 18∶00 BT in 28 July 2024
图6. 2024年7月28日 (a) 09:00、(b) 13:00、(c) 18:00湿位涡MVP (填色,仅给出负值,单位:单位10−6 m·2 K·(s·kg)−1)和
(黑色虚线,单位:10−2 K·hPa−1))的垂直剖面图
6. 结论
本研究针对台风“格美”残余环流影响邵阳的暴雨过程,结合动力与热力分析,系统揭示了内陆山区台风暴雨的垂直运动结构、水汽配置及不稳定机制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 垂直运动的分层配置是降水强度与类型的关键控制因子。本次暴雨过程中,邵阳地区呈现“高层强上升(<−2 Pa/s)、中层下沉、低层弱上升”的显著分层特征。其中,东北部暴雨中心的高层强上升运动(<−2 Pa/s)与低层高湿(q > 15 g/kg)、高热力不稳定(
)形成“燃料–动力”协同机制,支撑持续性降水;西北部暴雨中心依赖“下暖湿–上干冷”不稳定层结,降水多以短时强降水为主,降水持续时间较短。
(2) 水汽输送与辐合特征的差异主导了区域降水持续性。850 hPa水汽输送通道长时间维持,中心处水汽通量强度大于16 g/(cm·hPa·s)。东北部降水前2~3小时显著水汽辐合(−0.8 × 10⁻6 g/(cm2·hPa·s))为其提供持续水汽输入,西北部降水可能是通过局地边界层水汽抬升满足需求,导致降水具有“短历时、强强度”的特点。
(3) 湿对称不稳定与对流触发的非对称性决定了降水类型的差异。东北部暴雨中心上空存在明显的湿对称不稳定(MPV < 0且
),与高层强上升运动协同增强对流的有序组织,形成持续性强降水;西北部暴雨中心仅表现为对流不稳定(
),缺乏湿对称不稳定的协同作用,导致降水以短时强降水为主。
本研究通过个例分析初步揭示了邵阳地区台风暴雨的动力热力机制,但台风移动路径的多样性(如西北行、北翘、停滞等)可能导致不同区域降水特征存在差异。未来需拓展台风暴雨个例库,系统对比不同移动路径台风影响下的垂直运动结构、水汽输送及不稳定机制,进一步深化对台风暴雨形成机理的认知,为邵阳地区台风暴雨精细化预报提供更全面的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