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路径及对策分析——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的QCA分析
The Impact Pathways and Policy Responses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on Common Prosperity—A QCA Analysis Based on 30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DOI: 10.12677/mm.2025.159260, PDF, HTML, XML,   
作者: 贾若男: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共同富裕定性比较分析方法Basic Public Services Common Prosperity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摘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文章从组态视角出发,选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23年的数据,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和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采用fsQCA的方法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路径,得出了3种路径组合:区域平衡战略、中心城市效应、外向主导——绿色转型。结合不同影响路径的代表省级行政区,对3条路径进行了解读。基于研究结果,从以人民为中心、拓宽基本公共服务的渠道和注重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s a crucial foundation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This article adopts a configurational analysis perspective, utilizing data from 30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cross China in 2023 to construct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common prosperity. Employing the fsQCA method, the study explores the pathways through which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fluence common prosperity, identifying three pathways: regional balance strategy, central city effect, and outward-driven—green transition. By analyzing representativ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for each path, the study interprets the three pathways. Based on the findings, it propose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expanding channels for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ensuring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文章引用:贾若男. 基本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路径及对策分析——基于30个省级行政区的QCA分析[J]. 现代管理, 2025, 15(9): 188-198.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9260

1. 引言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写入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包含“富裕”和“共同”两方面的内容,而“富裕”和“共同”两个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的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提供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服务,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多种需求,体现了“富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再分配的重要途径,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享受到同等服务,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差距,体现了“共同”水平。因此,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路径,对推动共同富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最早在希腊的罗马联邦制时代出现,由“公共物品”一词发展而来[1],莱昂·狄骥将公共物品的定义为:“那些政府有意义实施的行为”[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服务理论也得到扩充,学者们更多从公共服务的本质切入,研究其内涵。国外学者指出,基本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公共物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由政府提供,并具有调节市场失灵的作用[3]。国内学者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为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而提供的服务内容[4],需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有,并天然具有均等化特征[5]。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包括:一是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大多采用熵值法[6]、熵值法和TOPSIS方法结合[7]、主成分分析法[8]等赋权方法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行测算。二是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对财政投入能力强[9],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10];城镇化水平提高和人口聚集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8]

2.2. 共同富裕

目前学界对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主要是在“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基础上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全民富裕说”强调共同富裕的普惠性和包容性[11],“全面富裕说”认为共同富裕包含除了物质财富外的多维度富裕[12],“共享富裕说”强调发展成果共享[13],“过程富裕说”认为共同富裕是渐进实现的过程[14]。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上,学者们提出的多种角度:在制度设计方面,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协同推进[15];在分配机制方面,聚焦第三次分配,提出通过机制引领促进共同富裕[16];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以数字经济为依托,做大并分好蛋糕[17];在地方实践方面,总结地方经验,为共同富裕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模式[18]

2.3. 基本公共服务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基本公共服务是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基础。基本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体现社会普遍富裕的程度,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再分配力度体现社会财富的共享程度;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则体现全社会富裕的均衡程度、社会文明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9]。在基本公共服务与共同富裕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出发。研究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得出,无论是从短期影响还是长期效果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0];通过空间回归模型得出,保障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设施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得出,在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和不同路径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共同富裕的推进存在异质性[22]。而财政分权会弱化保障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21],区域差异则调节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指出,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为共同富裕提供关键支撑。因此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应从顶层设计,经济扶持、资源统筹、服务升级等方面发力[23]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颇丰,提出了多种解读视角,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涉及。但基本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我国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省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政府治理水平区别导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基本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也呈现出差异性,现有研究缺乏多案例比较分析,研究不同条件下基本公共服务影响共同富裕的适配路径。因此,本文从组态视角出发,以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例,采用fsQCA的方法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路径。

3. 基本公共服务与共同富裕的测度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西藏数据缺失,本文选取30个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2023年数据进行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局官网。由于收集到的数据有量级差异,为了消除其差异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对各级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如下:

x ij ' = x ij x min x max x min (1)

x ij ' = x min x ij x min x max (2)

其中,i表示区域, j=1,2,3,,n

3.2. 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有客观、主观和综合评价方法。主观评价方法依赖研究者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存在一定的主观倾向。客观评价法中,熵值法能根据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确定指标权重,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计算结果较为客观。因此,本文选择熵值法对基本公共服务和共同富裕水平进行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计算第i个区域第j项指标的比重:

p ij = X ij ' i=1 n x ij ' (3)

其中,i表示区域, j=1,2,3,,n

步骤二,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 j =k i=1 n p ij ln( p ij ) (4)

其中, k=1/ ln( n ) ,  e j 0

第三步,对第j项指标差异系数进行计算:

g j =1 e j (5)

其中, 0 g j 1

第四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w j = g j j=1 m g j (6)

最后,计算第i个区域的综合得分:

s ij = j=1 m w j p ij (7)

3.3. 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与测度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基本公共服务既要实现纵向发展,也要实现横向拓宽。结合现有文献,在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科学性基础上,按照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20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index system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1. 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系

总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方向

权重

基本公共服务

基础教育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正向

0.0539

普通小学师生比

正向

0.1011

普通中学师生比

正向

0.0638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正向

0.0416

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

正向

0.0678

每万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正向

0.0646

社会保障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正向

0.0377

城乡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比

负向

0.0123

社保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正向

0.0304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正向

0.0241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负向

0.0093

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人均馆藏量

正向

0.0918

博物馆参观人次

正向

0.0770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正向

0.0463

人均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

正向

0.0904

基础设施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正向

0.0878

人均邮政网点数

正向

0.0251

人均公共交通运营量

正向

0.0507

生态环境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正向

0.0299

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正向

0.0832

3.4.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与测度

Table 2. The index system of common prosperity

2.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方向

权重

富裕水平

经济水平

人均GDP

正向

0.0996

劳动生产率

正向

0.0532

城镇化率

正向

0.0466

人民生活

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

正向

0.1069

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

正向

0.0929

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负向

0.0359

生态富裕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正向

0.0223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正向

0.0546

污水处理率

正向

0.0838

共同水平

区域差距

区域收入差距

负向

0.0497

区域教育差距

负向

0.0233

区域医疗差距

负向

0.0526

城乡差距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负向

0.0264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

负向

0.0516

群体差距

人群收入差距

正向

0.0493

基尼系数

负向

0.0497

共同富裕包含了“富裕”和“共同”两方面的内容,推进共同富裕就是实现总体富裕程度和发展成果共享程度提高。基于共同富裕的内涵,本文从富裕水平和共同水平两个方面构建了共同富裕指标体系,设计了经济水平、人民生活、生态富裕、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群体差距6个二级指标,共包含16个三级指标,如表2所示。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方法

QCA是一种基于集合论和布尔代数的、案例导向的理论集合研究方法。其认为变量对于结果的影响不是独立的,而是取决于与其他变量的组合,通过“组态”方式分析和处理数量有限的复杂案例。QCA主要包括清晰集QCA (csQCA)、多值集QCA (mvQCA)和模糊集QCA (fsQCA)。本文的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分别是共同富裕和基本公共服务,其并不能被简单地划分为二分类,因此本文选取模糊集QCA作为研究方法。

4.2. 结果变量、条件变量及度量

结果变量为共同富裕,条件变量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数据均来自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局数据。其中各省条件变量均由熵值法二级指标得分计算得出,结果变量为各省的共同富裕水平得分。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

3. 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

样本量

均值

标准差

最大值

最小值

条件变量

基础教育

30

0.0699

0.0309

0.1479

0.0176

医疗卫生

30

0.0555

0.0205

0.0969

0.0216

社会保障

30

0.0800

0.0189

0.1166

0.0433

文化服务

30

0.0740

0.0317

0.1391

0.0286

基础设施

30

0.0376

0.0097

0.0612

0.0212

生态环境

30

0.0643

0.0192

0.1223

0.0390

结果变量

共同富裕

30

0.3580

0.1478

0.8159

0.1587

5.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1. 变量校准

根据现有的理论和前人的研究,在进行QCA分析前,需要对变量数据进行校准。本文采用直接校准法,选取95%分位数、50%分位数、5%分位数作为校准锚点对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进行校准,这三个锚点分别代表了完全隶属、交叉点、完全不隶属。校准结果如表4所示。

5.2. 必要性分析

在进行模糊集QCA的组态分析之前,需要先对单一条件变量进行必要性分析,即分析单个条件变量是否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选择0.9作为一致性阈值。这表明当必要条件的一致性水平大于0.9时,该案例中90%的案例都出现了某一个条件变量,则该条件变量为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

表5显示了6个条件变量对高共同富裕和低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分析的结果,其一致性水平均小于0.9。该结果说明,这6个条件变量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导致高共同富裕和低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即高共同富裕的出现是多个条件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下文将对条件组合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表5所示。

Table 4. Variable calibration

4. 变量校准

变量名称

校准

完全隶属

交叉点

完全不隶属

条件变量

基础教育

0.1424

0.0638

0.0229

医疗卫生

0.0958

0.0537

0.0229

社会保障

0.1147

0.0794

0.0484

文化服务

0.1370

0.0769

0.0289

基础设施

0.0599

0.0359

0.0223

生态环境

0.1126

0.0594

0.0405

结果变量

共同富裕

0.7879

0.3062

0.1996

Table 5. Necessity analysis

5. 必要性分析1

条件变量

结果变量

高共同富裕

低共同富裕

一致性

覆盖度

一致性

覆盖度

基础教育

0.761461

0.726589

0.642145

0.704033

~基础教育

0.689828

0.626545

0.750623

0.783344

医疗卫生

0.707736

0.679973

0.602868

0.665520

~医疗卫生

0.651863

0.588235

0.710100

0.736264

社会保障

0.770774

0.732970

0.587905

0.642371

~社会保障

0.623925

0.568538

0.755611

0.791123

文化服务

0.762178

0.794623

0.505611

0.605676

~文化服务

0.621776

0.522577

0.828553

0.800120

基础设施

0.804441

0.759811

0.602868

0.654263

~基础设施

0.633954

0.581472

0.778678

0.820631

生态环境

0.851719

0.848680

0.549252

0.628837

~生态环境

0.627507

0.547842

0.867830

0.870544

5.3. 组态分析

在进行变量校准和必要性分析后,运用fsQCA3.0软件构建真值表,对30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进行组态分析。本文选取了30个案例,属于小样本,因此将频数阈值设置为1,将一致性阈值设置为0.8,将PRI阈值设定为0.75,将PRI值大于0.75的赋值为1,小于0.75的赋值为0 [24]。进行标准化分析后,得出了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三种解。复杂解是通过计算实际得出的组态,中间解是实际得出的组态与容易的逻辑余项,简约解是实际得出的组态与所有的逻辑余项。同时出现在中间解和简约解中的条件为核心条件,只出现在中间解中的条件为边缘条件。

本研究得出了高共同富裕的2组核心条件,并根据中间解的结果形成了3条组态路径。同时得出了低共同富裕的1组核心条件,形成了1条组态路径。QCA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Table 6. QCA analysis results

6. QCA分析结果2

条件变量

高共同富裕组态

低共同富裕组态

H1a

H1b

H2

L1

基础教育

医疗卫生

·

社会保障

·

文化服务

基础设施

·

·

·

生态环境

一致性

0.943942

0.965465

0.98087

0.974403

原始覆盖度

0.373926

0.460602

0.404012

0.355985

唯一覆盖度

0.017192

0.0795129

0.0780803

0.00124675

总体一致性

0.958887

0.974403

总体覆盖度

0.568052

0.355985

代表省级行政区

山东

北京

福建

天津

吉林

辽宁

表6中,高共同富裕2组核心条件分别为:基础教育高、文化服务高、生态环境高;社会保障高、文化服务高、生态环境高。3条组态的一致性均大于0.9,说明这3条组态都是高共同富裕的充分条件。同时,总体一致性也大于0.9,这说明在所选案例中此分析有效。低共同富裕组态的核心条件为:基础教育高、文化服务低、基础设施低。总体一致性大于0.9,说明此分析有效。

5.4. 高共同富裕影响路径解读

5.4.1. 路径组合H1a:区域平衡战略

组态H1a显示,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基础教育 × 文化服务 × 生态环境影响共同富裕。基础教育、文化服务和生态环境是存在的核心条件,社会保障是缺失的边缘条件,基础设施是存在的边缘条件,代表省级行政区是山东省。该影响路径说明,在人口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省级行政区中,即使社会保障还需完善,基础教育、文化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可以使共同富裕呈现出较高水平。

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省内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体现了本省的发展程度。从教育方面来看,山东省教育压力较大,小学师生比和中学师生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省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系,缓解本省教育压力,2023年山东省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位列全国第2名,出台《山东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黄河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热土,山东省推动红色基因常态化、建设传统文化廊道,进一步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体现了共同富裕中的共享理念。同时山东省面临着污染治理压力,各市空气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山东半岛地区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山东内陆地区。山东省通过修订《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推动了生态富裕。

5.4.2. 路径组合H1b:中心城市效应

组态H1b显示,基础教育 × 文化服务 × 生态环境影响共同富裕。基础教育、文化服务和生态环境是存在的核心条件,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是存在的边缘条件,代表省级行政区是北京市。该影响路径说明,在资源集中的中心城市,通过医疗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持,基础教育、文化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提高共同富裕水平。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资源丰富且种类多样。在教育领域,北京市推动多维度的教育体系建设,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资源丰富,体现了教育富裕。在文化领域,出台《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加强政策支持,注重非遗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了文化富裕。在生态环境方面,北京市立法保障生态涵养区建设,推动能源转型,体现了生态富裕。同时,北京市的发展成果共享程度较高。注重教育公平优先,北京市中学师生比位列全国第1名。通过文化赋能经济,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第1名)和人均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第3名)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5.4.3. 路径组合H2:外向主导——绿色转型

组态H2显示,社会保障 × 文化服务 × 生态环境影响共同富裕。社会保障、文化服务和生态环境是存在的核心条件,基础教育是缺失的边缘条件,基础设施是存在的边缘条件,代表省级行政区是福建省和天津市。该影响路径说明,在外向型经济主导、人口流出和人口老龄化省级行政区,即使基础教育还需完善,社会保障、文化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可以提高共同富裕水平。

福建省和天津市是人口流出省级行政区,同时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就迫使当地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通过上调养老金等措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使得两地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地作为外向型经济主导的省级行政区,以沿海开放为引擎、以绿色转型为共性目标,都有着丰富的水系,面临着生态治理问题。福建省建立流域、森林、海洋等领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海洋污染防控;天津市推出《天津市持续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整治入海排污口,推进“蓝色海湾”修复工程,以此实现了生态富裕。在文化方面,福建省和天津市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通过图书馆建立公共文化网络;两地还推动非遗文化与产业联动,促进了当地非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文化富裕和文化成果共享。

5.5. 稳健性检验

在现有研究中,关于QCA方法的稳健性检验一般包括重新设定校准锚点、提高一致性阈值、提高PRI值、增加或删除案例等。本文根据现有的稳健性检验方法,通过提高一致性阈值来对运行结果进行检验。前文中将fsQCA的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在稳健性检验中将一致性阈值从0.8提高到0.85。通过此方式产生的组态与现有组态并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前文的分析结果是稳健的。

6. 总结及建议

6.1. 总结

本文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6个维度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评价体系,以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为例(港澳台西藏除外),运用fsQCA方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路径进行分析,并得到了高共同富裕的三种路径组合,即区域平衡战略、中心城市效应、外向主导——绿色转型。研究发现:在人口多、发展不平衡的省级行政区,需要重视省内资源的合理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发展特色文化和治理重点区域等手段提升当地的共同富裕水平;在资源集中的中心城市,资源丰富且种类多样,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多样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外向型经济主导、人口流出和人口老龄化省级行政区,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绿色转型等措施提高共同富裕水平。

6.2. 建议

实现共同富裕要发挥政府的核心作用,通过制度构建和政策调整,因地制宜,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富裕”和“共同”。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提供多样化的、有针对性的基本公共服务,适配不同群体需求。同时降低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门槛,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步,构建“省–市–县–乡(镇)”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二是拓宽基本公共服务的渠道,构建“政府主导 + 市场参与 + 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丰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互补;三是注重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兼顾效率与公平。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通过政府调节和政策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保障地区、城乡和群体间的有机平衡,提高共同富裕中的“共同”程度。

NOTES

1“~”即非,表示该条件不存在。

2●或·表示在条件组态中该条件存在,◎或◎表示在条件中该条件不存在,“空白”表示在条件组态中该条件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或◎表示条件组态中的核心条件,·或◎表示条件组态的边缘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 公共服务导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 莱昂∙狄骥. 公法的变迁: 法律与国家[M]. 郑戈, 冷静, 译. 沈阳: 辽海出版社, 1999: 53.
[3] De La Croix, D. and Doepke, M. (2009) To Segregate or to Integrate: Education Politics and Democrac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6, 597-628.
https://doi.org/10.1111/j.1467-937x.2008.00529.x
[4] 丁元竹, 江汛清. 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管理体制安排[J]. 理论与现代化, 2006(5): 5-16.
[5] 陈昌盛, 蔡跃洲. 中国政府公共服务: 基本价值取向与综合绩效评估[J]. 财政研究, 2007(6): 20-24.
[6] 董艳玲, 李华.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测度、来源分解与形成机理[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2, 39(3): 24-43.
[7] 王乐惠, 杨凤华. 长三角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测度与障碍因素分析[J]. 经营与管理, 2025(3): 1-15.
[8] 彭雅丽, 孙平军, 罗宁, 等. 成渝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空特征与成因解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 41(1): 32-37.
[9] 韩增林, 李彬, 张坤领. 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 地理研究, 2015, 34(11): 2035-2048.
[10] 郁建兴. 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 发展历程、社会政策与体制机制[J]. 学术月刊, 2011, 43(3): 5-17.
[11] 韩文龙, 祝顺莲.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发展与实现路径[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5): 31-37.
[12] 曹海军, 梁赛. 赓续百年目标: 共同富裕的因由寻绎、意蕴索隐和路径构想[J]. 云南社会科学, 2022(1): 54-61+187-188.
[13] 王立胜. 以共享发展促共同富裕: 理念、挑战与路径[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1(6): 61-67.
[14] 杨煌. 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与追求[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2021, 6(9): 23-37+102-103.
[15] 逄锦聚.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协同推进共同富裕[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 13(1): 3-13.
[16] 曲延春. 第三次分配如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多维检视与实践向度[J]. 东岳论丛, 2023, 44(8): 122-129+192.
[17] 夏杰长, 刘诚.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 作用路径与政策设计[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1, 42(9): 3-13.
[18] 熊万胜, 王佳璐. 立足地方社会理解共同富裕及其实现机制——以嘉兴市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8(4): 1-13+58.
[19] 何文炯.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优化[J]. 中国人口科学, 2022(1): 2-15+126.
[20] 吴玉锋, 张乃波, 聂建亮. 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 区域差异与空间效应[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25(5): 9-19.
[21] 余曼, 李拓.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权与推进共同富裕——基于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动态空间计量检验[J]. 经济问题探索, 2023(10): 16-30.
[22] 马海涛, 陆胤, 李永海.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证研究[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24, 45(1): 25-35+95.
[23] 张飞, 费利群.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赋能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J]. 人文杂志, 2023(10): 129-140.
[24] Fiss, P.C. (2011) Building Better Causal Theories: A Fuzzy Set Approach to Typologies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4, 393-420.
https://doi.org/10.5465/amj.2011.6026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