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共同富裕内涵,并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1]。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企合作目前已成为浙江省乡村重要的阶段性发展新形态,是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它通过与村庄共建共享资源,将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相结合,将村庄品牌化。促进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升乡村活力与价值,提高农民收入。
2. 研究进展及评述
目前,国内聚焦于共同富裕导向下的山区村企合作研究较为有限,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关于村企合作的理论,但仍有留白部分和探讨空间。
首先,国内学者已经基于多元维度对村企合作的集体经济开展研究,但多数立足乡村振兴、党建引领视角等[2],未能紧密结合“共同富裕”这一新时代目标,缺乏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均衡性等维度的分析;其次,学者们通过案例分析法,将村企合作模式归纳为三类:分别是“村企股份合作模式”“村企综合性合作模式”[1]“产销对接合作模式”[2],但现有模式的分类仍停留在经验总结方面,缺乏对合作模式内在机制的理论创新,如产权结构、利益分配机制的理论深化;最后,现有研究多以单个村庄为例,且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山区的研究较少,使其结论的普适性不足,难以推广到资源禀赋较差、发展基础薄弱的山区。
基于上述空白,本研究以绍兴市57个行政村为例,旨在实现以下三方面创新:第一,立足共同富裕背景,将村企合作与共同富裕的核心指标,如收入差距缩小直接关联,填补现有研究在分配正义层面的理论缺失;第二,对合作模式进行理论创新与完善,对股份合作模式提出“利益联结、风险共担机制”,对综合性合作模式引入“特色ip赋能框架”,分析企业如何通过品牌赋能实现集体增收,对产销对接模式构建“专业化产销模型”,强调专业公司与运输链在农产品销售中的理论重构作用;第三,实现样本规模与地域突破,本研究以57个山村为样本,通过跨案例比较分析,揭示村企合作在欠发达山区的普适性规律,克服以往研究的个案局限性。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样本和理论深化,不仅拓展了村企合作的研究地域和视角,更为山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参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合作中的政府角色、数字化工具的应用等细分方向。
3. 研究区概况
本文选取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九板桥村、棠一村、朱家坞村、大步村、漓渚村、黄山畈村、中义村等12个行政村)、平水镇(四丰村、娄家村、平江村、会稽村、同康村、西湖桥村、红墙下村等28个行政村)、湖塘街道(夏泽村、兴华村、香林村、铜井村、五丰村、岭下村、古城村等15个行政村),上虞区(许岙村)和诸暨市(解放村),共计57个行政村作为研究对象。该些行政村都位于绍兴市边沿山区地带,山水资源丰富,低丘植被覆盖良好,拥有会稽山、秦望山等山脉,曹娥江、漓渚江等水系以及水库约五百座、池塘约三千座,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兼具耕地(花木、花稻)和林地。在行政区划与人口方面,现辖常住人口共约11.3万人。这些行政村在拥有优厚自然资源的同时,有着山区村庄普遍的缺点例如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等,但它们不畏困境,在乡村振兴的引领下,运用现有的村企合作发展模式,激活村庄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特色发展之路。本文将结合该些村庄运用的村企合作模式,总结、提炼并加以创新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村企合作共富路径。
4. 村企合作模式发展现状
随着当下万企兴万村和乡村旅游实践探索,村庄运营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演化出村企合作等热点研究议题[3]。具体包括:村企合作与乡村旅游地治理模式[4]、村企合作推动乡村旅游地空间重构[5]、村企合作矛盾冲突[6]、村企合作与乡村旅游地绅士化[7]等。传统的“公司 + 农户”模式已逐渐演化为更复杂的组织形式,强调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和产业协同。同时,政企协同机制日益成熟,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土地流转优化等政策引导,企业则依托市场化运作能力盘活农村闲置资产。
在合作内容上,村企合作已从最初的农产品购销逐步扩展到产业链整合、品牌共建、技术共享等多个维度,数字化和品牌化也成为重要趋势。例如,杭州余杭区“禹上稻乡”通过“1399计划”推动9个村组团发展,成立“禹上稻乡研学联盟”,实现订单共享、资源互通,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数字化驱动方面,村企合作正加速向全流程数字化运营转型。一方面,通过搭建统一的数字平台整合资源。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产业链。此外,直播电商的普及进一步加速了农产品数字化销售,如湖南零陵区“一村一品一主播”模式,通过培育本土主播、优化供应链,让优质农特产品突破地域限制,直达全国市场。
然而,当前村企合作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合作双方话语权不对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可能因资本优势占据主导,而村庄则依赖政策补贴和资源禀赋,导致合作初期容易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同时,村集体承接能力不足,部分村庄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市场化运营经验,影响合作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
5. 山区村企合作模式辨析探究
5.1. 山区村企合作模式发展实践逻辑
山区村企合作模式的本质是工商资本下乡嵌入山区发展的过程[8]。村企合作涉及政府、企业、村级集体组织、农户等多元主体,在成本和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村企合作助力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开展与绩效取得,是资本逐利与其责任均衡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合作过程中各个主体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9]。山区乡村生产要素在数量及质量上存在缺口,人口的流失也导致农业生产粗放经营,而工商资本的引进恰好能弥补这些缺失,山区村庄对于工商资本来说还处于蓝海阶段,机会丰富,有大力发掘的潜能,且地方政府积极引入工商资本能够打造现代农业亮点[10],激发多元主体的潜力和作用,使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优势,寻找更好的切入点以嵌入山区村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激活山区乡村资源,实现多元共同治理,构成政府负责、企业支持、村民参与的新型乡村集体经济治理共同体。
5.2. 山区村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动因及实践要求
5.2.1. 政府:统筹发展全局,推动保障并行
基于山区所面临的各种现实困境,政府发挥优势,通过行政推动和科学引导充分发挥行政推动势能,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政府在开展推动前,需充分尊重村庄和村民的主体意愿,由各个村的实际对点帮助扶持、合作认同、发展导向等维度进行引导,打下村企合作的实践基础。针对山区村庄治理水平较为落后的问题,创新治理方式,引进数字治理,提升治理效率及效果,实现治理资源的高效配置,保障村民的各项权益,激发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动力和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基层自治组织的各项功能。
山区人才资源薄弱,引入人才和乡贤企业能够使山区获得所需的工商资本,也有利于村企合作更好地获得主体认同[11]。政府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访问、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乡贤的分布情况、创业状况及回乡意向,将企业和村庄的资源和需求进行对比,帮助村庄高效引入企业。同时做好服务保障,不断优化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山区村庄的营商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及时解决引进企业的审批等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做到软硬条件共兼备。
5.2.2. 村庄:科学规划发展,激发发展效能
在根据各个村庄的实际条件和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情况下,科学的进行村庄定位和产业规划,发挥各个村庄的特色。在发展山区村庄产业过程中,需要注重不同经营主体各自的特点以及在产业链条中的定位,使多元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先富带后富,形成村企合作、村村合作,建立科学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租金 + 薪金 + 股金”的“三金”分配模式,实现了村民增收、集体壮大、产业蓬勃发展的多方共赢[12]。建立平台把政府、企业、村庄、村民等主体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推动各主体间的优势互补、信息共亭、资源流动,凝聚内在驱动力,将各自优势成功转化为村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效能。
同时为突破资源困境,各村需不断深入挖掘、广泛吸收,整合既有资源,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参与村企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整合村内土地资源,提升土地流转率,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改善村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引入优质资源,通过政府扶持,各村可引进与村庄规划发展相符的优质资源进行扩充。制定激励机制,激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为村民创造多元的收入渠道与丰富的发展空间,激发村民参与村企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
5.2.3. 企业:建立科学分配,深化合作共识
山区可利用的耕地较少,发展规模化农业比较困难,可挖掘的资源也非常有限,同时存在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等普遍问题,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大部分山区集体经济组织现有管理人员运营管理能力相对不足,不利于山区产业的长久发展。而企业拥有的人才、技术、信息、经营管理、融资渠道等优势正好能与之相互补。企业发挥优势,在外部输入推动乡村进行发展的同时,还帮助提升村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能力。企业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村民的生产水平,帮助村民提高劳动收入,还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双方共赢。通过打造乡村品牌、土地入股等方式,为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提高山区农户在产销等环节的规模化效益[13]。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方式。在进行村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为村庄带来有益方面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村庄原有的秩序带来改变,因此需要企业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方式,增加与村民的联系,提升村企双方对合作的认同感。同时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村庄建设等,帮助改善村民就业、村庄基建等方面,使村企合作模式进一步稳固,也进一步积累双方的合作共识,推动合作持续深化。
5.3. 具体案例分析
5.3.1. 棠棣村“村企股份合作模式”
棠棣村作为绍兴市漓渚镇共同富裕的典范,率先开启共富路径的研究,尤为突出的是探索了村企合作模式。主要以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为主,村集体和企业双向入股进行整体运营。棠棣村引进民营企业立尚文化有限公司,实行零运营费带资入场,村、企分别以45%、55%的股份成立运营公司——“花满棠”研学文旅有限公司,打造“花满棠棣”IP,实现乡村运营从“0”到“1”的飞跃,建立了项目共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村企合作机制,形成独立完整的项目开发运营的全部闭环。
5.3.2. 香林村“村企综合性合作模式”
香林村位于会稽山北端,距绍兴市区约18公里,三面环山,地势西高东低,东临狭长山谷,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属典型山区村落。面对发展限制,该村积极挖掘自身文旅资源,通过整村运营和村企综合性合作探索发展新路径。该村的村集体与多家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不仅打造“香林嫂”妇字号农家乐,还引入黄酒馆、瑜伽馆、旗袍馆等多元业态,发展特色民宿、文创店铺,并成功落地香林艺术馆、瑞丰银行丰收驿站、宝业康养、网易研学等多个项目。近期更与机车俱乐部正式签约,逐步构建集人文体验、康养休闲、自然养生、共享公社、农业观光和民宿经济于一体的山水文旅乡村体系。依托大香林景区、兜率天宫景区资源,香林村以古桂群和明清建筑为特色,积极培育“富桂香林”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既拓展了桂花系列产品的产销渠道,也强化了村庄品牌识别度,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与村民增收。2022年,村民集体经营收入达250万元。
5.3.3. 平水镇“产销对接合作”
柯桥区南部山区闲置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竹林资源,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其中平水镇竹林面积将近5.1万亩,几乎涉及到全镇所有。虽然毛竹是平水镇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滞销难题一直困扰着村民。于是绍兴市工商联紧抓村企结对帮扶协调指导,引导企业固有的产业链与当地村庄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打破滞销桎梏,真正实现产业兴村,推进村企合作共赢。在政府的引导下,绍兴华瀛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竹业全产业链条加工项目,由平水镇提供毛竹,企业负责全链条加工并销往全国,切实解决包括平水镇在内的南部山区三镇的毛竹滞销难题,进一步提高了竹产业发展。通过“专业砍伐、村级统收、企业产销”的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21年12月底,平水镇已有8个村与华瀛竹木签订了毛竹村企收购协议,到1月20日止已收购毛竹3000多吨,为山区农户带来经济收入160余万元。
6. 以村企合作带动山区共同富裕路径探究
经对比总结分析绍兴市具有典型村企合作模式的行政村,虽各个村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从村企合作模式出发,可部分总结出以下可复制的共富路径,以期以点带面,为全国类似山区村企合作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借鉴路径。
6.1. 股份合作带动片区组团:从“孤岛经济”到“抱团发展”
村企合作要蓬勃开展来推动共同富裕,不仅要明确利益平衡与利益关系,也要扩大范围,做大蛋糕,整合资源,融合区域,推动共富。漓渚镇聚焦棠棣村率先开启的村企双向入股合作模式,将这一经验辐射周边相似状况的棠一、棠二等六个具有相同花木产业的村庄,通过村企股份联结,明确分工,利益联结,打造融合传统文化、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将村企股份合作模式扩展多村联动合作,联结片区组团发展,助力共富之路的推进。
在这一“抱团发展”模式中,各个村的村委会是股东,代表村集体与运营商签订合同,以集体资产入股,同时也是联系各个村庄的桥梁,村民是主体,可以选择作为农民出售农产品获益,也可作为投资者投身乡村民宿、农家乐,而企业则是乡村运营的主角,承担乡村发展规划、项目规划、产品规划等综合职能,通过“农民 + 合作社 + 龙头企业”“农民入股 +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推动乡村振兴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6.2. 企业赋能打造综合模式: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赢”
企业是村企合作模式中的重要助力,企业带来的资源能够快速地把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可有效进行长期村庄运营,从而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高效带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企业赋能村企合作,从单一的输送资源转变为合作共赢,打造三产融合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是迈向共富的一条有效路径。香林村村集体与多家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不仅打造“香林嫂”妇字号农家乐,还引入黄酒馆、瑜伽馆、旗袍馆等多元业态,发展特色民宿、文创店铺,并成功落地香林艺术馆、瑞丰银行丰收驿站、宝业康养、网易研学等多个项目,构建集人文体验、康养休闲、自然养生、共享公社、农业观光和民宿经济于一体的山水文旅乡村体系,同时依托大香林景区、兜率天宫景区资源,并以古桂群和明清建筑为特色,积极培育“富桂香林”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共富深入扩展。依托企业赋能,以品牌IP构建联动整村运营,创新了村企合作综合模式,联动三产融合多业态发展,有效实现“造血共赢”,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蓬勃发展。
6.3. 引入数字化:从“传统发展”到“智慧跃升”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村企合作的效率与质量,将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迈向现代化智慧发展,可有效推进现代化山区乡村建设,更好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平水镇村企“产销对接合作”模式下,村集体提供原材料毛竹,企业负责全链条加工并销往全国,在砍伐、加工与销售过程中,引入全方位数字化技术,采用数字链条运输农产品,数字电商平台销售毛竹以及相关竹制品和IP衍生品,形成“专业砍伐、村级统收、企业销售”模式,有效提升了合作效率与合作质量,促进竹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增收,同时也赋予产销对接模式数字化实施路径,助推共同富裕。在研究样本中,棠棣村也引入数字化智慧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实时监测村内实时动态、监管重要场景,为企业进行整村文旅运营提供数据支撑,且村内兰花数字工厂采用数字化智能管理,包括自动控温、智能淋喷等,也可全程在数字平台进行可视化管理,可有效降低人工管控成本,推动形成“信息共享,效益共分,智慧共进”的共富形态,高效推动村企高质量合作,共享红利,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拓宽共富发展路径。
7. 总结
基于案例实证分析,构建村企合作–乡村共同富裕的逻辑分析框架,并立足于浙江省绍兴市典型村庄案例,探索村企合作驱动山区共同富裕实践路径机制,得出结论,可进行深化三大机制的持续应用探索:
强化片区融合机制创新。可参考“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建设经验,可由政府主导设立片区联合党委,主导开展村企合作,统筹土地、资源、规划与招商等方面,破解山区乡村“偏而弱”的困境。
优化利益联结与分配。建立科学利益分配方式,完善“基础分红 + 按劳分配 + 倾斜保障”三重分配体系,并可进行有效动态调整,确保企业投资回报与村民增收平衡,促成三方共赢持续发展。可参考棠棣村村集体和企业双向入股进行整体运营,并打造“租金 + 薪金 + 股金”的“三金”分配模式。
智慧赋能优化探索。以数字化技术融入乡村发展,投入村企合作中,可有效提升村企合作深度与广度,更高效促进共同富裕深入渗透发展。可参考棠棣村和香林村的乡村数字化平台,以便捷与高效带动产业智慧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基金项目
省级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 (2024R408A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