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村企合作模式的山区共同富裕路径探究——以绍兴市57个村为例
Exploring the Path to Common Prosperity in Mountainous Areas Based on the Villa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A Case Study of 57 Villages in Shaoxing City
DOI: 10.12677/mm.2025.15926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邵思婧, 洪舒洁, 刘 笑, 桂赐佳, 徐硕清: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村企合作共同富裕山区实践路径Villa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mmon Prosperity Mountainous Areas Practical Approaches
摘要: 村企合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受基础条件薄弱、内驱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山区农村共同富裕进展较为缓慢。基于山区面临的各种现实困境,村企合作成为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本文选取绍兴市山区57个村进行分析,探究其村企合作具体发展模式,实现共同富裕背后的实践逻辑和实践做法,为其他类似乡村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Abstract: Villa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 crucial pathway for achie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Due to factors such as weak foundational conditions and insufficient internal drive, the progress toward common prosperity in mountainous rural areas has been relatively slow. Given the various practical challenges faced by mountainous regions, villa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has emerged as a significant model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dri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57 villag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Shaoxing City, exploring their specific development models of villa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practical logic and practices behind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providing replicable and scalable experiences for other similar rural areas.
文章引用:邵思婧, 洪舒洁, 刘笑, 桂赐佳, 徐硕清. 基于村企合作模式的山区共同富裕路径探究——以绍兴市57个村为例[J]. 现代管理, 2025, 15(9): 199-205.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9261

1. 引言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共同富裕内涵,并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1]。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村企合作目前已成为浙江省乡村重要的阶段性发展新形态,是推进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它通过与村庄共建共享资源,将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与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相结合,将村庄品牌化。促进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提升乡村活力与价值,提高农民收入。

2. 研究进展及评述

目前,国内聚焦于共同富裕导向下的山区村企合作研究较为有限,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关于村企合作的理论,但仍有留白部分和探讨空间。

首先,国内学者已经基于多元维度对村企合作的集体经济开展研究,但多数立足乡村振兴、党建引领视角等[2],未能紧密结合“共同富裕”这一新时代目标,缺乏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均衡性等维度的分析;其次,学者们通过案例分析法,将村企合作模式归纳为三类:分别是“村企股份合作模式”“村企综合性合作模式”[1]“产销对接合作模式”[2],但现有模式的分类仍停留在经验总结方面,缺乏对合作模式内在机制的理论创新,如产权结构、利益分配机制的理论深化;最后,现有研究多以单个村庄为例,且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山区的研究较少,使其结论的普适性不足,难以推广到资源禀赋较差、发展基础薄弱的山区。

基于上述空白,本研究以绍兴市57个行政村为例,旨在实现以下三方面创新:第一,立足共同富裕背景,将村企合作与共同富裕的核心指标,如收入差距缩小直接关联,填补现有研究在分配正义层面的理论缺失;第二,对合作模式进行理论创新与完善,对股份合作模式提出“利益联结、风险共担机制”,对综合性合作模式引入“特色ip赋能框架”,分析企业如何通过品牌赋能实现集体增收,对产销对接模式构建“专业化产销模型”,强调专业公司与运输链在农产品销售中的理论重构作用;第三,实现样本规模与地域突破,本研究以57个山村为样本,通过跨案例比较分析,揭示村企合作在欠发达山区的普适性规律,克服以往研究的个案局限性。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样本和理论深化,不仅拓展了村企合作的研究地域和视角,更为山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参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合作中的政府角色、数字化工具的应用等细分方向。

3. 研究区概况

本文选取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九板桥村、棠一村、朱家坞村、大步村、漓渚村、黄山畈村、中义村等12个行政村)、平水镇(四丰村、娄家村、平江村、会稽村、同康村、西湖桥村、红墙下村等28个行政村)、湖塘街道(夏泽村、兴华村、香林村、铜井村、五丰村、岭下村、古城村等15个行政村),上虞区(许岙村)和诸暨市(解放村),共计57个行政村作为研究对象。该些行政村都位于绍兴市边沿山区地带,山水资源丰富,低丘植被覆盖良好,拥有会稽山、秦望山等山脉,曹娥江、漓渚江等水系以及水库约五百座、池塘约三千座,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兼具耕地(花木、花稻)和林地。在行政区划与人口方面,现辖常住人口共约11.3万人。这些行政村在拥有优厚自然资源的同时,有着山区村庄普遍的缺点例如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等,但它们不畏困境,在乡村振兴的引领下,运用现有的村企合作发展模式,激活村庄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特色发展之路。本文将结合该些村庄运用的村企合作模式,总结、提炼并加以创新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村企合作共富路径。

4. 村企合作模式发展现状

随着当下万企兴万村和乡村旅游实践探索,村庄运营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演化出村企合作等热点研究议题[3]。具体包括:村企合作与乡村旅游地治理模式[4]、村企合作推动乡村旅游地空间重构[5]、村企合作矛盾冲突[6]、村企合作与乡村旅游地绅士化[7]等。传统的“公司 + 农户”模式已逐渐演化为更复杂的组织形式,强调资源整合、利益共享和产业协同。同时,政企协同机制日益成熟,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土地流转优化等政策引导,企业则依托市场化运作能力盘活农村闲置资产。

在合作内容上,村企合作已从最初的农产品购销逐步扩展到产业链整合、品牌共建、技术共享等多个维度,数字化和品牌化也成为重要趋势。例如,杭州余杭区“禹上稻乡”通过“1399计划”推动9个村组团发展,成立“禹上稻乡研学联盟”,实现订单共享、资源互通,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数字化驱动方面,村企合作正加速向全流程数字化运营转型。一方面,通过搭建统一的数字平台整合资源。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产业链。此外,直播电商的普及进一步加速了农产品数字化销售,如湖南零陵区“一村一品一主播”模式,通过培育本土主播、优化供应链,让优质农特产品突破地域限制,直达全国市场。

然而,当前村企合作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合作双方话语权不对等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可能因资本优势占据主导,而村庄则依赖政策补贴和资源禀赋,导致合作初期容易出现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同时,村集体承接能力不足,部分村庄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市场化运营经验,影响合作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

5. 山区村企合作模式辨析探究

5.1. 山区村企合作模式发展实践逻辑

山区村企合作模式的本质是工商资本下乡嵌入山区发展的过程[8]。村企合作涉及政府、企业、村级集体组织、农户等多元主体,在成本和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村企合作助力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开展与绩效取得,是资本逐利与其责任均衡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合作过程中各个主体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9]。山区乡村生产要素在数量及质量上存在缺口,人口的流失也导致农业生产粗放经营,而工商资本的引进恰好能弥补这些缺失,山区村庄对于工商资本来说还处于蓝海阶段,机会丰富,有大力发掘的潜能,且地方政府积极引入工商资本能够打造现代农业亮点[10],激发多元主体的潜力和作用,使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优势,寻找更好的切入点以嵌入山区村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激活山区乡村资源,实现多元共同治理,构成政府负责、企业支持、村民参与的新型乡村集体经济治理共同体。

5.2. 山区村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动因及实践要求

5.2.1. 政府:统筹发展全局,推动保障并行

基于山区所面临的各种现实困境,政府发挥优势,通过行政推动和科学引导充分发挥行政推动势能,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政府在开展推动前,需充分尊重村庄和村民的主体意愿,由各个村的实际对点帮助扶持、合作认同、发展导向等维度进行引导,打下村企合作的实践基础。针对山区村庄治理水平较为落后的问题,创新治理方式,引进数字治理,提升治理效率及效果,实现治理资源的高效配置,保障村民的各项权益,激发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动力和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基层自治组织的各项功能。

山区人才资源薄弱,引入人才和乡贤企业能够使山区获得所需的工商资本,也有利于村企合作更好地获得主体认同[11]。政府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访问、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乡贤的分布情况、创业状况及回乡意向,将企业和村庄的资源和需求进行对比,帮助村庄高效引入企业。同时做好服务保障,不断优化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山区村庄的营商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及时解决引进企业的审批等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做到软硬条件共兼备。

5.2.2. 村庄:科学规划发展,激发发展效能

在根据各个村庄的实际条件和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情况下,科学的进行村庄定位和产业规划,发挥各个村庄的特色。在发展山区村庄产业过程中,需要注重不同经营主体各自的特点以及在产业链条中的定位,使多元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先富带后富,形成村企合作、村村合作,建立科学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租金 + 薪金 + 股金”的“三金”分配模式,实现了村民增收、集体壮大、产业蓬勃发展的多方共赢[12]。建立平台把政府、企业、村庄、村民等主体联结起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推动各主体间的优势互补、信息共亭、资源流动,凝聚内在驱动力,将各自优势成功转化为村企合作模式的发展效能。

同时为突破资源困境,各村需不断深入挖掘、广泛吸收,整合既有资源,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参与村企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整合村内土地资源,提升土地流转率,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改善村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引入优质资源,通过政府扶持,各村可引进与村庄规划发展相符的优质资源进行扩充。制定激励机制,激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为村民创造多元的收入渠道与丰富的发展空间,激发村民参与村企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

5.2.3. 企业:建立科学分配,深化合作共识

山区可利用的耕地较少,发展规模化农业比较困难,可挖掘的资源也非常有限,同时存在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等普遍问题,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大部分山区集体经济组织现有管理人员运营管理能力相对不足,不利于山区产业的长久发展。而企业拥有的人才、技术、信息、经营管理、融资渠道等优势正好能与之相互补。企业发挥优势,在外部输入推动乡村进行发展的同时,还帮助提升村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能力。企业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村民的生产水平,帮助村民提高劳动收入,还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双方共赢。通过打造乡村品牌、土地入股等方式,为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提高山区农户在产销等环节的规模化效益[13]。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方式。在进行村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为村庄带来有益方面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村庄原有的秩序带来改变,因此需要企业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方式,增加与村民的联系,提升村企双方对合作的认同感。同时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村庄建设等,帮助改善村民就业、村庄基建等方面,使村企合作模式进一步稳固,也进一步积累双方的合作共识,推动合作持续深化。

5.3. 具体案例分析

5.3.1. 棠棣村“村企股份合作模式”

棠棣村作为绍兴市漓渚镇共同富裕的典范,率先开启共富路径的研究,尤为突出的是探索了村企合作模式。主要以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为主,村集体和企业双向入股进行整体运营。棠棣村引进民营企业立尚文化有限公司,实行零运营费带资入场,村、企分别以45%、55%的股份成立运营公司——“花满棠”研学文旅有限公司,打造“花满棠棣”IP,实现乡村运营从“0”到“1”的飞跃,建立了项目共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村企合作机制,形成独立完整的项目开发运营的全部闭环。

5.3.2. 香林村“村企综合性合作模式”

香林村位于会稽山北端,距绍兴市区约18公里,三面环山,地势西高东低,东临狭长山谷,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属典型山区村落。面对发展限制,该村积极挖掘自身文旅资源,通过整村运营和村企综合性合作探索发展新路径。该村的村集体与多家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不仅打造“香林嫂”妇字号农家乐,还引入黄酒馆、瑜伽馆、旗袍馆等多元业态,发展特色民宿、文创店铺,并成功落地香林艺术馆、瑞丰银行丰收驿站、宝业康养、网易研学等多个项目。近期更与机车俱乐部正式签约,逐步构建集人文体验、康养休闲、自然养生、共享公社、农业观光和民宿经济于一体的山水文旅乡村体系。依托大香林景区、兜率天宫景区资源,香林村以古桂群和明清建筑为特色,积极培育“富桂香林”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既拓展了桂花系列产品的产销渠道,也强化了村庄品牌识别度,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与村民增收。2022年,村民集体经营收入达250万元。

5.3.3. 平水镇“产销对接合作”

柯桥区南部山区闲置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竹林资源,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其中平水镇竹林面积将近5.1万亩,几乎涉及到全镇所有。虽然毛竹是平水镇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滞销难题一直困扰着村民。于是绍兴市工商联紧抓村企结对帮扶协调指导,引导企业固有的产业链与当地村庄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打破滞销桎梏,真正实现产业兴村,推进村企合作共赢。在政府的引导下,绍兴华瀛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竹业全产业链条加工项目,由平水镇提供毛竹,企业负责全链条加工并销往全国,切实解决包括平水镇在内的南部山区三镇的毛竹滞销难题,进一步提高了竹产业发展。通过“专业砍伐、村级统收、企业产销”的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截至2021年12月底,平水镇已有8个村与华瀛竹木签订了毛竹村企收购协议,到1月20日止已收购毛竹3000多吨,为山区农户带来经济收入160余万元。

6. 以村企合作带动山区共同富裕路径探究

经对比总结分析绍兴市具有典型村企合作模式的行政村,虽各个村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从村企合作模式出发,可部分总结出以下可复制的共富路径,以期以点带面,为全国类似山区村企合作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借鉴路径。

6.1. 股份合作带动片区组团:从“孤岛经济”到“抱团发展”

村企合作要蓬勃开展来推动共同富裕,不仅要明确利益平衡与利益关系,也要扩大范围,做大蛋糕,整合资源,融合区域,推动共富。漓渚镇聚焦棠棣村率先开启的村企双向入股合作模式,将这一经验辐射周边相似状况的棠一、棠二等六个具有相同花木产业的村庄,通过村企股份联结,明确分工,利益联结,打造融合传统文化、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将村企股份合作模式扩展多村联动合作,联结片区组团发展,助力共富之路的推进。

在这一“抱团发展”模式中,各个村的村委会是股东,代表村集体与运营商签订合同,以集体资产入股,同时也是联系各个村庄的桥梁,村民是主体,可以选择作为农民出售农产品获益,也可作为投资者投身乡村民宿、农家乐,而企业则是乡村运营的主角,承担乡村发展规划、项目规划、产品规划等综合职能,通过“农民 + 合作社 + 龙头企业”“农民入股 +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推动乡村振兴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共同富裕。

6.2. 企业赋能打造综合模式: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赢”

企业是村企合作模式中的重要助力,企业带来的资源能够快速地把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可有效进行长期村庄运营,从而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高效带动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企业赋能村企合作,从单一的输送资源转变为合作共赢,打造三产融合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是迈向共富的一条有效路径。香林村村集体与多家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不仅打造“香林嫂”妇字号农家乐,还引入黄酒馆、瑜伽馆、旗袍馆等多元业态,发展特色民宿、文创店铺,并成功落地香林艺术馆、瑞丰银行丰收驿站、宝业康养、网易研学等多个项目,构建集人文体验、康养休闲、自然养生、共享公社、农业观光和民宿经济于一体的山水文旅乡村体系,同时依托大香林景区、兜率天宫景区资源,并以古桂群和明清建筑为特色,积极培育“富桂香林”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推共富深入扩展。依托企业赋能,以品牌IP构建联动整村运营,创新了村企合作综合模式,联动三产融合多业态发展,有效实现“造血共赢”,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蓬勃发展。

6.3. 引入数字化:从“传统发展”到“智慧跃升”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村企合作的效率与质量,将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迈向现代化智慧发展,可有效推进现代化山区乡村建设,更好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平水镇村企“产销对接合作”模式下,村集体提供原材料毛竹,企业负责全链条加工并销往全国,在砍伐、加工与销售过程中,引入全方位数字化技术,采用数字链条运输农产品,数字电商平台销售毛竹以及相关竹制品和IP衍生品,形成“专业砍伐、村级统收、企业销售”模式,有效提升了合作效率与合作质量,促进竹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增收,同时也赋予产销对接模式数字化实施路径,助推共同富裕。在研究样本中,棠棣村也引入数字化智慧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实时监测村内实时动态、监管重要场景,为企业进行整村文旅运营提供数据支撑,且村内兰花数字工厂采用数字化智能管理,包括自动控温、智能淋喷等,也可全程在数字平台进行可视化管理,可有效降低人工管控成本,推动形成“信息共享,效益共分,智慧共进”的共富形态,高效推动村企高质量合作,共享红利,筑牢产业发展根基,拓宽共富发展路径。

7. 总结

基于案例实证分析,构建村企合作–乡村共同富裕的逻辑分析框架,并立足于浙江省绍兴市典型村庄案例,探索村企合作驱动山区共同富裕实践路径机制,得出结论,可进行深化三大机制的持续应用探索:

强化片区融合机制创新。可参考“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建设经验,可由政府主导设立片区联合党委,主导开展村企合作,统筹土地、资源、规划与招商等方面,破解山区乡村“偏而弱”的困境。

优化利益联结与分配。建立科学利益分配方式,完善“基础分红 + 按劳分配 + 倾斜保障”三重分配体系,并可进行有效动态调整,确保企业投资回报与村民增收平衡,促成三方共赢持续发展。可参考棠棣村村集体和企业双向入股进行整体运营,并打造“租金 + 薪金 + 股金”的“三金”分配模式。

智慧赋能优化探索。以数字化技术融入乡村发展,投入村企合作中,可有效提升村企合作深度与广度,更高效促进共同富裕深入渗透发展。可参考棠棣村和香林村的乡村数字化平台,以便捷与高效带动产业智慧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基金项目

省级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 (2024R408A026)。

参考文献

[1] 何思源. 共同富裕背景下四川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当代农村财经, 2023(6): 55-57.
[2] 周池依. 共同富裕导向下山区村企合作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4.
[3] 张行发, 黄成昆, 徐虹, 等. 村企合作驱动旅游型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与机制——以山东省中郝峪村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5, 40(8): 2234-2251.
[4] 苏明明, 董航宇, 王梦晗, 等.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村集体企业带动乡村治理共同体生成的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衢州市余东旅游公司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3, 42(8): 1587-1596.
[5] 袁紫怡, 戈大专, 孙攀, 等. 旅游导向的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与机制: 以南京市后圩村为例[J]. 地理研究, 2023, 42(6): 1680-1696.
[6] 张戬, 赵振斌, 刘阳, 等. 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冲突类型结构与形成机制: 以肇兴侗寨为例[J]. 经济地理, 2022, 42(11): 216-224.
[7] 蔡晓梅, 刘美新, 林家惠, 等. 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动态表征与形成机制: 以广东惠州上良村为例[J]. 旅游学刊, 2021, 36(5): 55-68.
[8] 涂圣伟. 工商资本下乡的适宜领域及其困境摆脱[J]. 改革, 2014(9): 73-82.
[9] 曲海燕, 张斌, 王真. 村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与风险防范[J]. 改革, 2023(6): 95-104.
[10] 焦长权, 周飞舟. “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 100-116+205-206.
[11] 王文龙. 工商资本下乡利弊之争——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J]. 经济体制改革, 2022(1): 88-94.
[12] 张红宇, 禤燕庆, 王斯烈. 如何发挥工商资本引领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关于联想佳沃带动猕猴桃产业化经营的调研与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4, 35(11): 4-9.
[13] 王彩霞. 工商资本下乡与农业规模化生产稳定性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7(11): 157-162+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