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高中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成为核心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读后续写作为一种融合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具有显著作用。语篇分析的核心思路是要求读者从语篇的角度理解和分析文本,通过把握文章脉络和结构,从而准确理解文本和获取写作的关键知识,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进行文本的语篇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读写结合的深度和提高写作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因此,教师需要探索如何将语篇分析和读后续写更好相结合的具体策略,帮助学生以语篇理论作为指导,准确理清文章脉络和结构,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技能。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教学实践研究法,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设计了基于语篇分析的读后续写教学策略。研究在广东省韶关市Z中学高二年级进行,随机抽取两个平行班,实验班接受语篇分析策略教学,对照班沿用常规教学方法。研究包括前测、教学干预和后测三个阶段,数据收集包括学生续写作文和自制量表评分。并且由笔者借助spss27.0分析软件量化评估得出最终分析结果。量表的参考依据综合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提出的“语篇能力”维度、Read的L2SCA复杂度指标、Coh-Metrix的连贯性框架。以下是自制的量表(表1):
Table 1. Three-dimensional ability test scale for discourse
表1. 语篇三维能力测试量表
维度 |
1 |
2 |
3 |
4 |
5 |
语言复杂度 |
基本句型为主 |
少量复合句 |
复合句占30% |
复合句占50% |
句式多样且高级 |
逻辑连贯性 |
跳跃明显 |
偶有断裂 |
基本顺畅 |
衔接自然 |
逻辑递进精彩 |
内容创新性 |
无新情节 |
1个新情节 |
2~3个合理新情节 |
4~5个创意点 |
创意惊艳且合理 |
3. 理论基础
3.1. 语篇分析理论的概念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包括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常见形式[1]。语篇主要是由段落组成,每一个段落都包含相关的主题句,其可以引导该段落的内容和结构,让读者对该段落以及整篇文章的把握有更清晰的思路。段落内部的句子以及各个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具有内在的逻辑以及联系的,这样能够体现语篇的连贯性。语篇结构包括连接词,短语以及标点符号等等,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篇章线索更好地理解语篇文章。语篇分析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arris在他发表于1952年美国《语言》(Language)杂志第28卷的一篇题为“话语分析”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的[2]。在语篇分析的表现方面,Gee(1999)提出,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检验书面与口语语篇是怎样反映社会与文化的观点与特点的[3]。在国内,胡壮麟于2001年发表的《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中梳理了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翻译教学等诸多类型教学中的应用,为国内语篇分析理论的教育应用研究作了铺垫[4]。寄影(1998)提出,由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培养学生预测语体和主要内容的能力[5]。其后,诸多学者及研究者对于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程晓堂(2020)指出,教育者应当审慎地筛选恰当的文本以供深入解析,而无需对每一篇材料做全面的分析。关键在于他们能够敏锐地识别文本中的短板,并据此灵活调整课程设计[6]。语篇分析理论强调读者要关注语篇的各个层面,比如语言形式、语言环境、语言特征、语篇的衔接性以及语篇主题意义等角度深度分析语篇信息。在过去研究中,语篇分析在英语写作教学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3.2. 语篇分析理论的意义
3.2.1. 提高理解文本内涵能力
语篇是语言学习的载体。通过正确的语篇分析,可以加强学生的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的结构特征。学生可以更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内容、主题以及文本框架结构,这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文本内涵的能力,能够更加灵活地去把握不同的语篇类型,比如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新闻报道等等。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语篇,不仅可以更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篇分析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2.2. 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批判性思维
读后续写需要学生根据前文续写相关的语篇,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续写任务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语篇分析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批判文章中的观点,语篇分析使学生能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细节、背景以及人物关系等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续写灵感并且为学生续写提供素材。语篇分析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文本的工具,帮助他们在读后续写中打破常规,分析文本的逻辑,从而提升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3. 提高读后续写水平和表达能力
语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原文的主题、情节、人物关系和背景信息。与此同时,分析语篇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正式或者口语,幽默或者严肃。在续写时,学生能够模仿这种风格,使续写内容与原文在语言上自然衔接。在分析语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和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结构,这些词汇和结构可以被学生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语篇分析要求学生关注文本的逻辑结构,比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等。在续写时,学生会更加注重逻辑连贯性。分析语篇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组织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节。
4. 读后续写的促学价值和意义
读后续写作为一种结合阅读与写作的语言教学方法,近年来受到教师和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读后续写”类试题,其主要是以叙述为主,需要考生在阅读过程中仔细构思文章,以语言的基本逻辑为基础,提炼出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读后续写与常规的作文考察题型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逻辑思考能力。首先,读后续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写作的内容连贯度、语言丰富度以及语言创新度,学生会在续写中提高续写语篇与原文的逻辑衔接能力,并且也会增加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式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学生的合理优化情节拓展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增长。其次,读后续写题型符合高中英语新课标的要求,其符合课标中对学生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能力要求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目标。关于读后续写,国外学者对于读后续写的研究始于20世纪晚期,Widdowson (1978)提及到阅读文本是输入性技能,而写作是输出性技能,两种技能相结合为一个整体并且同时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才能够有力地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7]。Spivey (1990)认为读写是阅读和写作及意义构建的过程,最终还是要以书面写作来续写出有意义的段落[8]。在国内,续写早已经存在。20世纪90年代末,写长法开始鼓励学习者使用延续写作的方法来写长文章。王初明(2001)提出了延续写作的概念,这是他第一次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正式提出这一概念[9]。此后,继续写作成为外语教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王初明(2016)提出的“互动协同理论”指出,续写过程中学习者会无意识模仿原文的语言结构,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内化。学生会在续写时复用原文的高频词汇和句式,并且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均可通过协同提升语言质量[10]。最后,读后续写属于半开放式任务,其可以降低学生的写作焦虑,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传统的写作模式相比,读后续写题型给学生构建了理解、模仿和创新的动态平衡。当输出过程受阻时(如词汇匮乏),学习者会主动回溯原文输入文本中寻求可用材料,当输入不足时(如情节发展),学习者的创造性输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该矛盾,能够推动新的语言检索,形成自我调节的学习循环。读后续写可以促进学习者输入输出的有机融合,对于高中生语言学习发展具有较大的促学价值和意义。
5. 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研究
5.1. 解读语篇主题,确保续写一致性
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题型中,正确解读语篇主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仅直接影响考试得分,更是衡量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思维逻辑性的重要标准。从考试要求来看,高考英语读后续写评分标准明确强调“内容与原文逻辑连贯、主题一致”,要求续写部分必须与给定语篇在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上保持高度统一。如果学生未能准确把握原文主题,即使语言表达再流畅,也会因内容偏离或逻辑断裂而严重失分。首先,在续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主题关键词,构建“主题网”。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首页的“Theme”栏目已经给出显性主题词,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工具把主题词与单元各板块中的子主题、情感态度词进行关联。例如必修一Unit 1“Teenage Life”显性主题为“成长与适应”,学生可将friendship,challenge,等词纳入主题网,并标注情感色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原文中的词汇链、照应关系及评价性语言,这些语言特征共同构建了语篇的主题意义。续写时,学生应自觉复用这些关键词语和评价资源,确保续写部分与原文在态度和价值观上保持一致。同时,教师可通过设计“反向提纲”或“主题偏离”等练习,帮助学生检验续写内容是否与原文主题形成有效呼应,从而培养学生在语篇层面的整体把控能力。这种基于语篇分析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读后续写水平,还能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实现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有效统一。
5.2. 挖掘文本细节,丰富续写素材
优秀的续写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建立在对原文缜密分析基础上的合理创作。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深入挖掘文本细节的过程本质上是训练学生精细化阅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从考试要求来看,高考英语读后续写的评分标准明确将“内容充实性”和“细节合理性”列为重要评分维度,要求续写部分必须基于原文细节进行合理拓展,不能脱离文本空泛叙述或随意编造。因此,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运用语篇分析理论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细节并丰富续写素材,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特征的敏感度和对隐含信息的推理能力[11]。以高中英语人教版教材必修三Unit 5“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为例,原文通过精细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展现了亨利从贫困潦倒到突然暴富的心理变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shabby clothes”和“trembling hands”等细节描写,这些不仅是人物形象的直观呈现,更是后续续写中刻画其行为反应的重要依据。当学生能够识别出原文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bank note”象征的金钱力量)和情感词汇(如“embarrassed”,“hesitant”),就能在续写中自然地延续这些元素,使续写内容与原文形成有效统一。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细节–功能”分析法,即不仅要找出文本中的具体描写,更要理解这些描写在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或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例如通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的措辞特点,学生就能在续写中模仿这种语言风格。教师指导学生能够围绕原文隐含的人物情感、场景描写、文化符号等细节进行合理延展,不仅体现对语篇的深度理解,也使情节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通过系统训练学生从微观语言特征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续写素材的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在考试中避免内容空洞的问题,更能培养其深度阅读意识和文本分析能力,最终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良性互动,提升续写质量[12]。
5.3. 梳理逻辑脉络,增强衔接性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语篇建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从而在续写时进行有效衔接。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题型中,学生常因忽视语篇内部的逻辑推进与语义衔接而导致续写内容松散割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正确划分文章的脉络和重点关注逻辑信号词和文中标志性的时间状语,如“in the mid-1960s”等等和空间转换,续写时恰当运用专业词汇能显著增强文本的连贯性和真实性。教师要锻炼学生把握语篇隐性连贯的能力,包括识别原文中的伏笔暗示、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逻辑、捕捉情感变化的递进关系等深层连接手段[13]。通过这样系统的语篇分析训练,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的逻辑肌理,在续写中实现从语言形式到内容逻辑的多层次衔接,最终产出既符合考试要求又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优质文本。
5.4. 模仿语篇框架,提升组织能力
有效模仿语篇框架的过程本质上是培养学生文本类型意识和语类认知能力的过程。考试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不同语篇模式的识别与运用能力,比如记叙文的问题–解决模式、说明文的因果分析模式等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语篇的框架以及把握语篇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提高对语篇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比如,以人教版必修三Unit 1“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为例,课文通过清晰的比较框架呈现不同文化的节日习俗,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however”、“in contrast”等比较标记词建立语篇逻辑,以及如何通过“origin-custom-significance”的三段式结构组织每个节日的介绍。学生若能在续写新的节日介绍时沿用这种结构模式和比较标记,就能确保语篇框架的一致性。此外,教师教师还可借助体裁对话的方法策略,帮助学生内化语篇框架并灵活迁移。通过这样的系统训练,学生能够发展出敏锐的语类意识,不仅能准确识别原文的组织框架,还能在续写中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框架要素,最终写出既保持原文结构特征又体现个人创造力的高质量续写,这正是高考读后续写题型考查的核心能力所在[14]。
6. 案例分析和示例
6.1. 语篇分析标注范式及教学流程
以下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 Unit 5“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课文原文的核心节选段落,同时也是续写教学常用的思维关键锚点。
① His hand trembled. ② The million-pound note! Was it real? He looked around nervously.
③ Half-expecting someone to snatch it away. Through the restaurant window, ④ he saw the owner staring at him, eyes wide open. Suddenly, the man rushed out, ① bowing deeply and calling him “sir”.
Henry felt the ② power of the note ③ turning his rags into respect.
其中符号①代表人物的身体或行为细节,其提醒学生在续写时需要延续和回应主人公的真实反应,符号②代表主题象征,符号③代表隐性逻辑链,即暗示后续情节发展方向,符号④代表多视角人物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有意识地用这些符号在原文中标注出来与之对应的内容,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贯彻落实语篇分析四维度策略对读后续写的帮助和指导作用。该文章主要讲述流浪汉亨利因饥饿误入高档餐厅,遭店员嘲讽时展示百万英镑支票,引发态度反转。续写的题目要求如下:With the owner’s flattering words echoing in his ears, Henry stepped onto the street...,续写300词。要求在续写中使用以上四个策略,比如要有符号①所代表的身体或行为细节等等。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预读活动:学生快速阅读原文,标记主题句和情感色彩词。比如“Henry was penniless”和“With the note, he was treated like a king”。2. 细读活动:学生分组讨论逻辑连接词的使用,分析其对文本连贯性的贡献。3. 语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识别故事框架,讨论金钱对人性的影响。4. 续写准备:学生根据分析结果,规划自己的续写情节,确保逻辑连贯和情感表达。5. 续写实践:学生完成续写任务,教师提供即时反馈。
6.2. 学生作品对比分析
此处为两位同学的续写作品节选:
优秀范文学生A:
With the owner’s flattering words echoing in his ears, Henry stepped onto the street.
① His fingers still shook around the note as if clutching a live wire.
② The paper suddenly felt like a magnet—drawing stares from well-dressed ladies. ④ whose eyes widened like saucers.
③ Remembering his shabby coat, he stumbled into a tailor’s shop.
④ The shop assistant’s smile vanished at his appearance, ① only to return brighter when Henry revealed the note, ② a golden key unlocking sudden respect.
有待改进范文学生B:Henry walked down the street. He felt happy because he had money. He bought new clothes in a shop. The shopkeeper was very polite. Then he met his old friend Tom. They went to a hotel for dinner. They ate their meal and then paid with the note. The waiter was surprised but said thank you. Henry left the restaurant feeling happy.
在主题深化和内容创新方面,学生A延续了金钱权力异化主题。学生A在续写中展现了较高的创新性,不仅延续了原文的主题,还创造性地加入了新的细节,如“the paper suddenly felt like a magnet”和“whose eyes widened like saucers”,这些创新的内容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学生A在续写中很好地表达了Henry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震惊到后来的自信,再到对金钱力量的反思,情感的层次丰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学生B在续写中对Henry的情感变化描述较少,在结尾提到他“feeling happy”违背了原文讽刺的主体基调,没有深入探讨他在使用百万英镑钞票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复杂情感。在细节迁移方面,学生A的续写中使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结构,复现①类身体反应(“quivered”拓展自原文“trembled”),并且新增店员鞠躬细节。这些表达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复杂度,也使得文本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B的环境描写较为空洞,也并未延续文中所提到的一些好的词汇描写。逻辑衔接方面,③类逻辑词“remembering”自然触发买衣动机,形成因果关系。通过使用连接词和过渡句,其有效地连接了不同的情节,使得整个故事流畅自然。学生B并没有使用较多的逻辑衔接词,并且met friend的情节在前文毫无铺垫。在视角拓展方面,学生A添加④类旁观者(“gentlemen”)与店员双视角,构建立体叙事框架。学生B全是Henry的单一叙事视角,并没有其他旁观者的具体叙事反应。
7.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自编《高中英语读后续写表现量表》对实验班(n = 45)实施前后测,所得数据经SPSS 27.0处理,结果如下。同时采用“嵌入式案例研究”设计,在实验班(n = 45)中选取一名学生A作为嵌入式案例进行举例分析。
7.1. 语言复杂度
如图1所示,实验班学生在语言复杂度前测的平均分为1.93,而后测提升至4.04,表明学生在句法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取得了显著进步。配对样本t检验(图2)显示,这一变化在统计上极为显著(t(44) = −23.165, p < 0.001),Cohen’s d = 3.453,Hedges修正后为3.424,均指向大效应量。这表明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语言复杂度上的提升,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和准确地使用复杂句式,反映出对英语语法结构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Figure 1. Three-dimensional abilit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图1. 三维能力描述性统计
Figure 2. Three-dimensional ability paired sample test
图2. 三维能力配对样本检验
7.2. 逻辑连贯性
在逻辑连贯性方面,学生前测平均分为1.80,后测显著提升至4.04 (图1)。配对样本t检验(表2)同样显示这一变化具有统计学显著性(t(44) = −23.339, p < 0.001),图3 Cohen’s d = 3.479,Hedges修正后为3.449,均为大效应量。这一结果表明,通过语篇分析策略的教学,学生在组织思想、构建逻辑连贯的文本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本中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等,从而在写作中展现出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的论证。
7.3. 内容创新性
内容创新性维度的结果显示,学生前测平均分为1.60,后测提升至3.91 (图1)。配对样本t检验(图2)表明这一变化在统计上显著(t(44) = −30.137, p < 0.001),图3显示Cohen’s d = 4.492,Hedges修正后为4.454,均为极大效应量。这一结果表明,教学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续写任务中展现出更高的创新性,能够生成更多原创性的情节和内容,这反映了学生对原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对新情境的创造性适应。
Figure 3. Three-dimensional ability paired sample effect size
图3. 三维能力配对样本效应大小
综上所述,实验班学生在实施语篇分析四维策略后,在语言复杂度、逻辑连贯性和内容创新性三个维度上均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结果不仅在统计上显著,而且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表明通过系统的语言分析训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英语读后续写能力。这一发现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实证支持,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和优化这一策略,以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8. 结语
语篇分析理论为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分析语篇结构、主题意义和逻辑脉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增强续写内容的连贯性与创新性。同时,语篇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使其在续写中更好地模仿原文风格并合理拓展情节。将语篇分析与读后续写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与现有研究相比,本研究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指导,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探索语篇分析的有效策略,以助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