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从政策层面不断强化文化育人导向,持续推动外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文化自信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外语教育领域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2021年1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印发,要求充分发挥中小学课程教材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1]。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更是将“文化意识”明确纳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2]。这些政策举措,标志着外语教育中的中华文化传承已被提升至战略高度。然而,政策导向的落地需要教材作为重要载体,当前学界对于教材如何将这些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内容与教学实践,仍存在研究空间。王蔷、姚小敏等(2023)研究分析2005~2022这17年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发展趋势与特点时提到,教材研究虽有所发展,但针对教材中文化内容的深度剖析仍有不足[3]。鉴于教材在教育实践中的关键作用,选取使用广泛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进行研究,以期总结出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中中华文化呈现的特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依据《外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本文将分析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中的文化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并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1: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中出现的中华文化的内容是哪些?
问题2: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的特点是什么?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呈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该教材七年级,共七个单元中的阅读或听力文章、图片、练习等,主要从两个维度中华文化呈现内容和方式来展开研究。
2.3. 理论框架
本文将依据张虹、李晓楠提出的《外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对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进行分析。《框架》借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文化的定义,将教材的分析从三个维度展开: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呈现方式。
文化内容可分为目标语国家文化(主要指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文化,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爱尔兰)、学习者母语文化(即中华文化)、其他国家文化(所有外圈、扩展圈国家及其他不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文化)和国际文化(不存在较为显著的国家背景、没有明显地域差异的文化)。
文化形式包括文化实践、文化产品、文化人物、文化社群和文化观念:文化实践指人类生活和行为方式,如节日习俗、行为准则;文化产品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包括食物、服饰、文学作品等;文化人物指某一个文化群体的知名人物;文化社群则为国家/民族层面的文化;文化观念即价值观和信仰,决定文化产品和文化实践。
文化呈现方式(见表1)指文化内容在教材中如何呈现,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本文中显性方式和隐性方式定义为文化内容在语言输入材料部分呈现,包括明显以文化为主题的阅读语篇、听力语篇和视频语篇,以及专门呈现文化知识的板块等即归为显性,如果是出现在练习部分并且练习不是关注文化,而是关注语言学习的话,学习者在做这个练习时更关心如何把练习准确完成,而不会关心练习中出现的文化内容,即归为隐性。文化内容通过显性和隐性方式呈现的强度,改变以往研究单独以频次衡量,即不论是一篇介绍文化内容的课文,还是一个文化词汇,均标记为1次,而是改用权重与频次相乘的分值来看文化呈现的强度(强度 = 权重 × 频次)。
Table 1. Cultural presentation methods
表1. 文化呈现方式
显性呈现 |
方式 |
权重 |
说明 |
1) 单一文化语篇 |
10 |
以某一种文化内容为主题且通篇介绍该文化的语篇 |
2) 多元文化语篇中的主要文化 |
9 |
在以多种不同文化内容为主题的语篇中,占据较大篇幅的文化内容 |
3) 多元文化语篇中同等比重的两种或多种文化 |
8 |
在以多种不同文化内容为主题的语篇中,占据篇幅相似的两种或多种文化内容 |
4) 多元文化语篇中的次要文化 |
7 |
在以多种不同文化内容为主题的语篇中,占据较少篇幅的文化内容,和“多元文化语篇中的主要文化”相对 |
5) 单一文化知识板块 |
6 |
通篇介绍某一种文化内容的文化知识板块 |
6) 多元文化知识板块中的主要文化 |
5 |
在介绍多种不同文化内容的文化知识板块中,占据较大篇幅的文化内容 |
7) 多元文化知识板块中同等比重的两种或多种文化 |
4 |
在介绍多种不同文化内容的文化知识板块中,占据篇幅相似的两种或多种文化内容 |
8) 多元文化知识板块的次要文化 |
3 |
在介绍多种不同文化内容的文化知识板块中,占据较少篇幅的文化内容,和“多元文化知识板块中的主要文化”相对 |
9) 图片/引言 |
2 |
在语篇、知识板块等非练习部分呈现的、体现文化内容的图片和引言 |
10) 背景文化信息 |
1 |
作为背景信息,帮助理解上述文化语篇、图片、引言或其他显性呈现文化的文化信息,包括人名、地名、媒体名等 |
隐性呈现 |
方式 |
权重 |
说明 |
1) 练习中单一文化语篇 |
5 |
在练习/活动部分呈现的、以某一种文化内容为主题,且通篇介绍该文化内容的语篇 |
2) 练习中多元文化语篇中的主要文化 |
4 |
在练习/活动部分呈现的、以多种不同文化内容为主题的语篇中,占据较大篇幅的文化内容 |
3) 单一文化表达 |
4 |
考察学生表达某一种文化内容的练习/活动。 |
4) 多元文化表达 |
3 |
同时考察学生表达多元文化内容的练习/活动,涉及跨文化比较 |
5) 练习中多元文化语篇中同等比重的两种或多种文化 |
3 |
在练习/活动部分呈现的、以多种不同文化内容为主题的语篇中,占据篇幅相似的两种或多种文化内容 |
6) 练习中多元文化语篇中的次要文化 |
2 |
在练习/活动部分呈现的、以多种不同文化内容为主题的语篇中,占据较少篇幅的文化内容,和“多元文化语篇中的主要文化”相对 |
7) 文化理解练习 |
2 |
考察学生对某种或多种文化内容的理解的练习/活动,包括解释某文化内容的意义、对某文化内容的感受等。 |
8) 练习中的图片/引言 |
2 |
在练习/活动部分呈现的、体现文化内容的图片和引言 |
9) 背景文化信息 |
1 |
练习/活动部分,作为背景信息,帮助理解上述隐性文化语篇等内容的文化信息,包括人名、地名、媒体名等 |
10) 语言练习 |
1 |
在以考察学生词汇、语法或翻译等语言知识为目标的练习/活动中出现的文化内容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呈现的内容
根据英语新教材文化呈现内容和文化呈现方式分析框架,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七年级中华文化内容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如表2及表3所示。
Table 2. Explicit 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content in the PEP edition junior high English new textbook of grade 7
表2. 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七年级中华文化内容显性呈现
方式 |
权重 |
教材案例 |
频次 |
3) 多元文化语篇中同等比重的两种或多种文化 |
8 |
在以多种不同文化内容为主题的语篇中,占据篇幅相似的两种或多种文化内容。例:Unit 7 Section B 1b,中国庆祝生日文化与欧美庆祝生日文化同等比重的两种文化语篇 |
1 |
5) 单一文化知识板块 |
6 |
通篇介绍某一种文化内容的文化知识板块。例:Unit 5 Section B 1b,介绍烹饪社团中中国饮食某内容的文化知识板块 |
1 |
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七年级的梳理可知,其中华文化显性呈现案例数量相对有限,呈现的强度是14分。从学生年龄与认知发展规律看,七年级学生处于英语学习起始阶段,语言基础薄弱,需优先构建基础语言知识与技能体系。教材若大量设置复杂的中华文化显性语篇,易因文化内容与语言难度叠加,超出学生理解范畴,打击学习信心。初中英语教材需遵循语言学习循序渐进原则。七年级作为初中英语开篇,重点在于词汇、语法等基础要素的输入,以及简单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若过度嵌入显性中华文化内容,会增加文本理解复杂度,干扰语言知识主线教学。因此,教材在七年级上册阶段,以低频次的显性中华文化呈现,平衡语言基础夯实与文化渗透,是契合学情与教材整体编排逻辑的理性选择。
Table 3. Implicit 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content in the PEP edition junior high English new textbook of grade 7
表3. 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七年级中华文化内容隐性呈现
方式 |
权重 |
教材案例 |
频次 |
4) 多元文化表达 |
3 |
同时考察学生表达多元文化内容的练习/活动,涉及跨文化比较。例:Unit 7 Section B 1d Read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y does Xiaoming eat birthday noodles on his birthday? |
1 |
7) 文化理解练习 |
2 |
考察学生对某种或多种文化内容的理解的练习/活动,包括解释某文化内容的意义、对某文化内容的感受等。例:Unit 7 Section A 3d: Talk about special days. You can add more. National Day、CPC
Founding Day、PLA Day、School Founding Day |
1 |
8) 练习中的图片/引言 |
2 |
在练习/活动部分呈现的、体现文化内容的图片和引言。例:Unit 4 Section A 1a中国鼎图片与history搭配连线。 |
11 |
10) 语言练习 |
1 |
在以考察学生词汇、语法或翻译等语言知识为目标的练习/活动中出现的文化内容 |
5 |
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七年级分析显示,中华文化隐性呈现具有方式多元、渗透自然的特征,呈现强度高于显性呈现方式为32分。从呈现方式看,涵盖多元文化表达、文化理解练习等。契合“在语言学习中潜移默化培养文化意识”的课标要求,又贴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借语言知识练习载体,让学生在词汇语法、交流任务中,不知不觉接触、理解中华文化,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协同发展。
1) 从词汇看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中华文化的呈现
《新课标》着重强调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质,同时要求教学设计要体现出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4]。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被鼓励在吸收多元文化精髓的同时,培养客观、理性的世界观,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坚定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值得注意的是,在七年级人教版英语新教材中,这一人文性理念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如表4所示。
Table 4. Units and sections related to cultural content
表4. 单元及板块对应文化内容
单元及板块 |
文化内容 |
Starter Unit 1 |
PRC、PLA |
Unit 1 |
Beijing roast duck、Beef noodles |
Unit 2 |
Chinese chess、erhu、ping-pong bat |
Unit 3 |
Jiaozi |
Unit 5 |
Ping-pong、Chinese Chess、Mapo tofu、baozi、jiaozi、beef noodles、Chinese food |
Unit 7 |
National Day、CPC Founding Day、PLA Day |
在字母学习的初步阶段,教材中就融入了如PRC和PLA这样的词汇。与PRC、PLA词汇共同出现的还有WHO、UN。学生不仅认识“自己的国家”,也认识“世界的组织”。教材中缩写词汇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通过词汇选择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关联。从中国本土符号PRC、PLA到国际通用符号,两者并列出现,本质上是正在通过词汇传递“中国”与“世界”相互关联意识。但笔者也从缩写词汇中进一步思考中得出,若在PRC后标注“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LA、WHO、UN标注对应其全称能避免学生对缩写词汇的机械记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字母的拼写,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对国家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进一步地,在教材的第七单元中,National Day、CPC Founding Day和PLA Day等重要节日英文词汇的呈现,这些重要节日英文词汇的呈现,与字母学习阶段的 PRC、PLA 等缩写形成纵向互文呼应,构成“符号认知–场景应用–意义深化”的文化建构链条。教材中要求学生谈论国庆节、建军节、建党节以及建校日的日期以及会在特殊节日中做什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的了解,更通过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传递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这些节日的引入,不仅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致敬,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家国情怀的有效手段。
2) 从语篇看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中华文化的呈现
语篇的英语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历,学会认识世界,加深对祖国语言和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用新的视角理解和探索自己的身份和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在七年级的英语新教材中,语篇的中国文化内容主要是通过显性呈现。但由于七年级学生正是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整个七年级上册的语篇内容比较基础,涉及中华文化的知识较少,呈现的强度较低。例如,第七单元的“Happy Birthday”主题(见图1),不仅展现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习俗,还通过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How to Spend a Meaningful Birthday?”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例如:在教材1a中“Tick the activities you do on your birthday”中同时出现“eat birthday noodles”和“have a birthday cake”中西方庆祝生日不同方式。这种对比不仅直观展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与庆祝仪式的差异,更通过“birthday noodles”这一符号引导学生追问其文化本源。教材进一步借助语篇回答了“Why do we eat noodles on birthdays?”的问题,自然引出“Long noodles are a symbol of long life”。长寿面所蕴含的“长长久久”“健康长寿”的民俗寓意,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中国文化对“生命延续”“家庭团圆”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质。教材以语篇为依托展开文化阐释,通过语言实践与文化解读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构建了系统化的文化认知路径。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尽管七年级教材中不乏展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这些内容大多仅停留在物质名称的层面,缺乏对其背后深厚文化内涵及思想意识形态的深入介绍与阐述。因此,这类语篇在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方面尚显不足。建议通过后续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加以补充,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解读。
Figure 1. Classroom questioning design
图1. 课堂提问设计
3) 从听力看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中华文化的呈现
在本套教材中,有从不同的语言技能方面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听力语篇中没有用显性方式呈现中国文化内容,而是侧重与隐性呈现。比如,在教材第三单元Section A 2a中的听力训练中,图片构建直观场景,鲜艳国旗作为标识,与对话里教室布局内容呼应,助力学生关联“in front of”“at the back of”等方位表达,借视觉线索理解听力文本,让抽象语言知识具象化,提升听力信息捕捉效率。教室场景中的国旗,是国家符号日常化呈现。搭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标语,将国家象征、积极价值理念融入语言学习语境。学生在听力练习时,悄然强化对国家的认知与情感联结,让英语学习成为文化感知与身份认同的载体,让知识习得与家国情怀培育并行。
4) 从口语看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中华文化的呈现
在《新课标》中对七年级的口语能力做出以下要求:能用所学英语,通过口语或书面语篇简单介绍中外主要文化现象,语义基本连贯。在考试题型中口语语篇作为载体,除了考察口语表达能否做到语音、语调、用词基本正确,语义连贯,还渗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考查。所以,我们可以从七年级上册的英语新教材中看到在口语中中国文化内容通过隐性呈现方式在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锻炼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例如,在教材Unit 7 Section A 3d中(见图2),设置“Talk about special days”口语任务,列举国庆日、建党节、建军节、校庆日等。学生用英语交流这些特殊日子,借语言输出分享对节日的认知、参与的活动,深化对文化符号的理解;这些承载国家历史、民族精神的节日,成为跨文化交际素材,学生用英语讲述时,主动探寻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口语互动里,既锻炼了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又让文化认同感在交流中自然生长,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助力学生在日常表达里厚植文化意识,实现从语言技能提升到文化自信塑造的进阶。这一转变,标志着英语口语教学不再局限于语言技能的单纯训练,更为他们日后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奠定了基础。
Figure 2. Unit 7 Section A 3d
图2. 第7单元A部分3d
3.2.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呈现的特点
第一,文化内容丰富多样,融入方式巧妙。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中,中华文化的呈现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食品、节日、传统习俗等多个方面,如北京烤鸭、中国象棋、二胡、乒乓球、国庆节等,这些内容都以词汇、语篇、听力、口语和写作等多种形式巧妙地融入了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在词汇表中,不仅包含了“ping-pong bat”“Chinese chess”等具体文化产品的词汇,还有“National Day”等传统节日词汇,这些词汇的引入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又能潜移默化地增强文化认同感。然而,尽管教材中不乏展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但大多仅停留在物质名称的层面,缺乏对其背后深厚文化内涵及思想意识形态的深入介绍与阐述。
第二,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营造跨文化交流的真实情境。教材中许多关于中华文化的呈现都紧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农村风貌、中国校园、国旗图片的展示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中华文化。例如,在听力材料中,出现了“好好学习”的口号和中国国旗的图片,这些元素不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能帮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此外,通过不同语言技能方面的学习,如口语和写作等,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强调文化认同与传承,但文化输出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英语新教材在呈现中华文化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在口语和写作练习中,涉及了中国食物、中国节日等文化内容,这些练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还为他们提供了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机会。然而,尽管教材中已经包含了一定数量的中华文化内容,但在文化输出的深度与广度上仍有待提升。从呈现形式来看,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文化观念,文化任务以及文化社群的占比较小,因而这本教材中文化产品中的物质文化和文化实践占比较大,而非物质文化的占比小。因此,建议在后续的教学中,通过课外阅读材料等方式加以补充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解读和全面认识的机会。
4. 结语与展望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新课标》的颁布明确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及之后的英语学习和终身发展,以及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5]。新时代英语教学要避免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强调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在英语新教材中巧妙且恰当地融入中华文化,成为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这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更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元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看中国和中国文化,通过文化对比、品鉴,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站位[6]。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信,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
2023年湖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3027);2024年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立项(编号:2025Y04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