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海南省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试行)》(自然资规[2020] 5号)等相关规定,结合海口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实际情况,截至2024年末,海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08% [1]。海口作为海南省会城市,在现代化都市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脚步必然不断加快。传统发展模式的城镇化的历程,自然会导致海口市“田园”的不断丢失。但“田园理想”,是中国人的情结,也是都市审美生活的一种映射。就摩登都市上海而言,“社区农园”正悄然成为都市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双创”背景下,2016年上海市第一个地处开放街区的“社区农园”——创智农园正式开放。创智农园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本,实现多样化功能,打造新时代城市绿色空间。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创智农园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逐渐消除城镇与农村间的隔阂,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幸福感[2]。
“社区农园”是一种全新城市农业,分布在城市周围,由一群人共同种植同一片土地。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潮中,先锋城市——海口市正在积极推进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审视“社区农园”,“田园”作为一种绿化的互补,它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不但在绿化指标、环境保护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它作为一个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社区的发展和教育,也具有积极的意义[3]。借鉴“摩登城市”上海的“社区农园”经验,海口市在大力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理应合理有效地推进“社区农园”项目。
2. “社区农园”与海口市的“田园”缺失
Mary Beth Pudup在《Geoforum》中提出:“‘社区农园’是通过使用社区的公共绿地,无偿使用或通过划分,租借给居民从事栽种行为,可用来从事农业活动和园艺相关方面的劳动,所得的成果由居民或由管理人员统一分配”[4]。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特色“社区农园”,长沙也有“娃娃农园”。
其中,上海的“百草园”和“创智农园”最负盛名。“百草园”是由大学与街道基地合作开发的,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居民绿地。而“创智农园”,则是把荒废了13年的土地,经过设计、改造、再利用,最终建设为绿色社区花园。创智农园划分成盈利性、公益性、区域性三大模块,主推都市农耕体验,已有超过1000名志愿者自愿加入创智农园,农园满足了居民对“社区农园”功能、活动的需求,实现城市居民“田园理想”。可见,“社区农园”是位于城市社区由城市居民共同种植的现代新型多元化农业园。
近些年来,海南自贸港建设加快,为了提高土地开发利用率,实现多种业态同步开发建设,海口市在城镇化进程中,一般大力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复合型片区。提升城市功能的承载能力、助力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口市近些年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大手笔的过程。近十五年以来,海口市城市建设在两个方面不断开展核心打造:但海口市目前缺乏“社区农园”的完整概念,存在“田园缺失”的现象。
一方面是城中村改造中“田园缺失”。
从2007年“玉沙村棚户区”改造开始,历经2012年“滨涯村棚户区”,再到现在正收尾的“面前坡棚户区”改造项目,城中村被整体拆迁,主要以就地安置,建设高层住宅为主,并配以建设综合商场、金融机构、餐饮、购物街、休闲娱乐场所。于是,传统的村民的生活场域被完全改写,成为小区中的居民。曾经民不闭户,常邻里来往的人际社会发生重要的改变。位于城市核心地带的居民社区,田园缺失,社区居民的“田园理想”无处安置,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见图1)。
Figure 1. Photos of random farming in Jiangnan Cheng villas, Haidian Island
图1. 海甸岛江南城别墅区居民随机垦种区域
另一方面是周边郊区组团建设开发与“田园缺失”。
海口市以城市新区开发带动城市发展,自1992年提前开发以来,海口市长流组团引导人口和产业逐渐聚集,着眼于交通、信息、旅游和经贸,是“再造海口”的战略重点。长流组团联动老城区和江东组团,从“西扩”到“西强”,追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呈现全新的海口发展形态。2015年,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启动热带农业公园项目建设,打造“桂林洋风情小镇”;2016年启动桂林洋农场公司化改革工作;2021年,桂林洋开发区落实收地工作成果固化1144.83亩;2024年,桂林洋开发区完成重点项目收地约530亩,保障和服务江东新区建设[5]。实现经济指标稳步增长。被誉为“四宜三养”城市示范区的桂林洋经济开发区,近十五年来,签订众多项目合同,开发征地,努力落实经济结构性改革,进行功能、产业、体制多元化转型。在海口新开发的城镇桂林洋居民生活区中(见图2),居民的“田园理想”在空置土地中盲目扩展,无序、凌乱的土地利用状态严重影响周边景观与城市人民的生活。
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从CSA生产农场,发展为生活、生命教育农园,在实践中通过绿色环保、回收利用的方式,落实“生态文明”理念,营造良好的社区邻里环境;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成为“社会童心园”的先行示范园,培养儿童的自然教育观;上海创智农园,从功能模糊、环境疏于管理的闲置区域,到公众共同参与的绿色空间,既合理利用了闲置土地,变废为宝,又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参考北京、上海等率先建设“社区农园”的城市,海口市“社区农园”建设,在海口市现代都市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Figure 2. Photos of random cultivation by residents in Guilingyang Development Zone
图2. 桂林洋开发区居民随机垦种区域图
3. “社区农园”:作为海口居民“田园”流失的一种“补偿”
从海口市近十五年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中,我们发现城市化的过程,确实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海口人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居环境,服务环境,配套服务等方面都获得了提升。但细致观察回迁居民或安置的农民的生活,我们发现,不少居民都喜欢在自己的阳台,或其它可利用空间,开展自己的“田园”与“躬耕”。如果说,中国人固来是具有乡土情结的,那么,这些因为城镇化而“丧失土地”的社区居民,他们则一直难于忘怀自己的“田园理想”。城镇化发展的过程注定是人民可耕耘土地的流失的过程,社区发展的事实,让社区居民因缺乏耕种的实践空间,其“田园理想”逐渐失去了依托。因此,当前发展“社区农园”可以实现对居民“田园”流失的一种“补偿”,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一,“社区农园”具有社区情感建设意义。实地调研发现,海口受社会居住形态变迁影响,城市社区情感建设存在明显缺失,见图3。社区成员社区归属感与参与感弱,邻里人际关系浅薄,居民间未形成交际网络,而“社区农园”就是社区情感交流的纽带。在德国,如今的“社区农园”成为了城市居民人文活动和社区情感建设的中心,是欧洲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6]。“社区农园”为全员参与社区建设提供平台,在积极参与“社区农园”种植的过程中,社区成员能唤醒内心深处的“田园理想”,满足他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激发其自身的创造性。“社区农园”帮助居民们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舒适圈,积极参与公共活动,与邻居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丰富社区老年居民居家养老活动,增强生活幸福感与社区归属感[7]。
Figure 3. Sense of community belonging in a Haikou neighborhood
图3. 海口某小区居民社区归属感调查数据
第二,“社区农园”具有优化环境的意义。近年来,城市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如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气温大幅上升;垃圾污染问题严重,废弃物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建筑垃圾随意倾倒问题久拖不治,整改不力;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社区农园”建设能有效解决现存的问题,“社区农园”在社区中形成小型的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8]。例如,上海九村梅园成功实现对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缓解了垃圾污染问题,将废弃车轮改造为植物容器,把经过处理的厨余垃圾变为生态肥料。“社区农园”的发展,也可以改善社区生活环境品质,有效提高城市绿地面积。
第三,“社区农园”具有教育意义。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原生态的绿地面积,也挤压了儿童感知自然、亲近自然的机会,儿童与大自然逐渐疏离,自然教育的缺失让儿童患上了“自然缺失症”[9]。“社区农园”释放儿童的天性,为自然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美国底特律都市中心农业广场专门为儿童布置彩绘式“儿童园地”,是儿童的第二课堂。多样的玩乐项目以便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专业自然教育老师的带领下参与活动,将自然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儿童的娱乐中,激发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同时,“社区农园”也是劳动教育的基地,湖南农业大学的娃娃农园,利用专业的农业知识背景服务儿童,组织亲子种植、农园收获节活动,为儿童科普相关农业知识,给予儿童亲自种植的劳动实践机会,从而真正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另外,除了对孩童的教育,“社区农园”极大的为人们普及了健康教育。居民在亲自种植的过程中,开始对绿色作物进行深入了解与探究。这帮助居民树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增强食品知识,降低因饮食不健康而导致的肥胖、心血管等疾病出现的风险。目前,上海创智农园每周开展五次以上不同类型的活动,在活动中为居民科普知识,共治共享。
第四,“社区农园”具有优化“食物”源意义。满足市民的健康饮食是社区支持农业模式(CSA)的重要目标[7]。城镇化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首先是微生物污染问题,其次是检出非食用物质问题、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最后是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问题。2024年,海南市场监管局监督抽检蔬菜类食用农产品信息共2808批次,其中143批次为不合格食品信息,不合格率高达5.09% [10]。因此,干净“食品”源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荷兰鹿特丹发起“可食的鹿特丹”运动,2008年德国提出“可食城市”项目,提倡城市居民加入“社区农园”自主生产新鲜绿色食物。“社区农园”很好地优化了食物来源,为保证食品供给和安全提供路径,让居民安心食用亲自种植的优质果蔬。另外,有“天然大温室”美称的海南岛非常适合发展“社区农园”,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足,且纬度低热量条件充足,全年无霜冻,四季均可开展“社区农园”的果蔬种植,实现农园的可持续发展。
4. 问题与建议
首先,应从顶层建设着手,助推“社区农园”项目。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社区农园”项目具有相当多的社区文化价值和意义。但当前,基于对“社区农园”项目认识的有限性,海口市并未有大规模推进“社区农园”的项目。海南省和海口市均未出台“社区农园”相关政策,缺乏相应的城市政策法规支持,未明确“社区农园”的定位,未证实“社区农园”用地的合法性,未将“社区农园”作为公共设施纳入城市规划中。
对此,海口应分阶段推进顶层建设,构建“政府–企业–社区”多维度合作系统,自上而下支持社区成员参与其中[11]。试点期(1~2年),选取3~5个街道作为突破口,由政府牵头制定《“社区农园”临时用地管理细则》等政策与法规,明确闲置地块作为农园临时用地,承认“社区农园”用地的合法性;加大财政投入,同步设立市级财政启动资金,辅以企业资助、社区居民众筹,为“社区农园”提供资金支持。推广期(3~4年),将“社区农园”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新建居住区按一定比例配建,旧改社区释放相应空间;构建多元资金结构,吸纳社会资本与运营收益,推动“社区农园”建设。成熟期(5年以上),出台专项管理条例,规范用地比例,形成稳定的生产生活模式,保障项目长效推进。
其次,还需从基层着手,实现“社区农园”项目。
城市居民才是落实社区农园的重要主体。目前,在种植作物时,城市居民远离农村,缺少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作支撑,且“社区农园”未能给种植者提供系统的技能培训,导致居民种植技能薄弱,易出现乱种植的情况。居民的不当种植会破坏社区美观,甚至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真正落实“社区农园”,就要从基层着手,基于“权利 + 责任”搭建“社区农园”,完善相应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建设,对“社区农园”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加强对居民的理论和技术实践指导,促成“社区农园”的可持续性。
试点期(1~2年),社区成立农园管理委员会,制定《农园使用公约》,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对农园进行合理规划,由专业人员对居民定期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建立“技术骨干–普通居民”结对机制,控制违规种植行为,避免居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各自经营,破坏社区农园的整体性,真正实现居民的有效参与。推广期(3~4年),完善《农园使用公约》,培养全方位专业技术“社区农园”人才,构建“社区农园”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专业技术人员成为社区资源。成熟期(5年以上),引入种植技能认证,搭建线上技术咨询平台,完善“管理委员会+物业”协同管理模式,制定环境评价标准,提升管理精细化程度,创新社会治理能力。
最后,多维度探索,是实现“社区农园”项目的重要过程。
“社区农园”之于海口,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个从未有之的项目。在项目推进上,“社区农园”的多维度探索,是基于空间利用、功能叠加、产业联动等多个层面的创新组合,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丰富农园的社会价值,是实现“社区农园”项目的重要过程。
在空间维度上,鼓励社区充分激活并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包括居民区、屋顶、校园、街道等,依据实际情况多种模式经营社区农园,实现形式多样化。例如,“社区农园”可与房地产公司合作,形成“地面种植+屋顶绿化”复合模式,将其纳入小区总规划,为社区居民合理分配种植区域,再由物业进行统一管理。这不仅保证住宅区整洁美观,而且满足了居民自主绿色种植的愿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在功能维度上,打破传统农园种植农产品的单一功能,融合教育、社交、养老等附加价值,使“社区农园”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多功能综合体”[12]。例如,在“社区农园”开设亲子农耕课程,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生长的自然现象,与周边学校合作,将“社区农园”打造成为“自然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在“社区农园”定期举办“邻里餐桌”社区美食节,食材全部来自农园,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在产业联动维度上,“社区农园”结合餐饮、文创、文旅等产业,赋予“社区农园”更高的经济与文化价值。例如,探索“认养农业”模式,让消费者认养土地或作物,收获专属农产品;围绕“社区农园”文化内核,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设计以蔬菜瓜果为原型的冰箱贴、“小菜园”主题手账本等;打造农园品牌,将新鲜优质蔬菜精心包装成“社区伴手礼”。
5. 结语
当前,我国“社区农园”建设和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社区农园”对于海口而言,也是一个新的城市文化概念。面对海口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存量提质改造,海口的城镇化进程正不断加快。资本化引发的城市空间重构,导致海口居民的田园空间呈现萎缩趋势,为了有效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空间的现状,“社区农园”的优势逐渐凸显。“社区农园”作为新时代城市绿色空间,既优化了社区生态环境,又增强了居民间的人际交流与沟通,同时还实现了社区居民的“田园理想”。海口市应紧跟“社区农园”发展的时代趋势,将城市建设与社区生活高度整合,以此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海口市发展“社区农园”,不但能够促进社区情感建设和优化生态环境,而且还具有劳动教育意义和优化“食物”源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北京、上海等城市中“社区农园”的成功案例,让“社区农园”顺利落地海口,发挥其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NSK (YB) 24-105)“海南沿海村落文化嬗变研究“阶段性成果和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建构教学研究”(项目编号:Hmjg2024ZC-125)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