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DOI: 10.12677/jcpm.2025.45463, PDF, HTML, XML,   
作者: 苏 昕: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孙 静*: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二科,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穴位贴敷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应用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linical Application
摘要: 心血管系统疾病作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构成严峻挑战。穴位贴敷疗法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通过多重作用机制使得药物经皮肤作用于相应治疗部位,实现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大量研究显示,穴位贴敷疗法可以有效减轻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其心功能。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穴位贴敷疗法因其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高、副作用小等优势,已成为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Abstrac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onstitute a major global public health challenge and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Based on the meridian-collateral and acupoint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delivers medicinal compounds transdermally to targeted therapeutic sites, exerting cardiovascular effects through multiple mechanisms. Extensive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is non-invasive intervention significantly alleviates clinical symptoms and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eart failure, hypertension, and arrhythmias. Owing to its simplicity of administration, high patient compliance, and minimal adverse effects, 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contemporary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文章引用:苏昕, 孙静. 穴位贴敷疗法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临床个性化医学, 2025, 4(5): 80-84. https://doi.org/10.12677/jcpm.2025.45463

1. 引言

心血管系统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近年来,其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临床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疾病[1]。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药粉末或提取物与适宜辅料混合制成膏状或糊状,并精确贴敷于选定的腧穴,此法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核心,通过药物组方与腧穴特异性的双重作用机制,形成“药物–腧穴–经络”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疗模式,最终在机体表层–经络系统–脏腑器官三个层面产生疏通经络壅滞、调和阴阳平衡、扶助机体正气的综合治疗效应[2]。穴位贴敷疗法因其无创性、简便的操作流程以及较小的副作用,现在临床上应用已十分广泛,尤其适用于作为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患者的辅助健康管理手段。这种疗法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2. 穴位贴敷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穴位贴敷疗法的形成与发展,根本上依赖于经络学说与腧穴理论的支撑,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深刻揭示了经络系统在人体内的核心作用,即运行气血、调和阴阳、濡养筋骨、通利关节。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形成纵横交错的复杂网络体系,腧穴则是这一体系的关键节点,作为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腧穴不仅是气血运行的枢纽,同时也是脏腑功能状态的外在反映点[3]。穴位贴敷疗法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利用药物通过腧穴的转运作用,形成独特的双向调节机制,一方面,药物有效成分通过腧穴吸收进入经络系统,进而发挥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腧穴作为经络气血的输注部位,对药物刺激产生放大效应,这一效应可以显著增强药物的疗效[4]。通过药物与腧穴之间的相互作用,穴位贴敷疗法实现了对机体的精准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一疗法不仅体现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也展示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3. 穴位贴敷疗法的现代作用机制

现代研究显示,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多环节协同作用实现治疗效应。当药物贴敷于体表时,其有效成分首先通过皮肤角质层进行透皮吸收,并在转运过程中逐渐渗透至真皮层,随后,通过局部毛细血管摄取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进而在体内发挥系统治疗作用。这一过程绕过肝脏的首过效应,相较于口服给药的方式,穴位贴敷疗法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些药物还可以通过其辛温发散作用促进透皮吸收,扩张局部血管,增强穴位刺激效应。同时,穴位给药可通过敏化作用激活机体稳态调节反应,推动机体的自我愈合与修复。此外,穴位贴敷疗法还可以通过刺激皮肤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调节免疫细胞水平,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共同作用以增强药效[5]。穴位局部分布着丰富的网状神经,同神经段支配相应的脏腑,这些穴位、神经受到刺激后传入中枢,从而激活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产生较强的药效作用于相应的器官,穴位贴敷疗法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补充。

4. 穴位贴敷疗法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4.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

冠心病,根据其症状、体征中医可以归为“胸痹”“心痛”“真心痛”的范畴,是一项以“痰浊”、“血瘀”、“热毒”为标,“气虚”、“阴虚”、“阳虚”为本的疾病,CHD的形成与冠状动脉血管痉挛与斑块形成密切相关,穴位贴敷通过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促进血液循环,有效缓解动脉痉挛,消除血液循环中不稳定的斑块,改善冠心病症状,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广泛验证[6]。邹海东等通过一项临床观察实验证实穴位贴敷疗法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早期交感神经兴奋患者中应用时,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表现,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7]。姚叶红的研究显示,将黄芪、当归、川芎、丹参等药物贴敷于内关、神门等穴,能够充分发挥药物保护心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等作用,提高心绞痛症状改善率并降低硝酸甘油的使用率[8]。将药物贴敷于背腧穴等穴位可以有效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止痛,进而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提升生活质量[9]。柯清月等人发现将肉桂、乳香、没药、丹参、红花、三七、檀香等药物组成的中药复方贴敷于膻中、虚里、内关等穴位,不仅可以减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还能有效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提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改善患者血脂代谢能力,进而控制冠心病病情的进展[10]。近年来,穴位贴敷联合口服中药复方的疗法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证明,联合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及心绞痛症状,欧晓红等人的研究证实血府逐瘀汤加减复方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医常规治疗组[11]。李莉等人通过对8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观察证明了加入养心通络汤和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2]。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不仅注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同时也关注对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的干预,通过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化痰降浊等作用的中药,结合特定穴位刺激,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在临床上显示出对冠心病治疗的显著优势。

4.2. 慢性心力衰竭(CHF)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通常与多种基础心脏疾病相关,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液体潴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外治法在心力衰竭的治疗领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汪远军等人观察到黄芪、桂枝、茯苓、川芎、冰片、白芥子制作而成的穴位贴敷贴于心俞、内关等穴位可以有效减轻病情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患者心功能[13]。黄薇等将葱白去除外皮与须根,捣制成膏状与麻油混合均匀,贴敷于慢性心衰患者的膻中、足三里、心俞、内关穴,观察四周,发现葱白穴位贴敷可以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血清NT-proBNP值,缓解心衰症状的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陈伟等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加小青龙汤加减方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仅应用西医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等来判定疗效,最终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高于对照组的66.6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选用心俞、肺俞为穴位贴敷的关键腧穴,基于中医“从肺论治心衰”的治疗原则,为临床慢性心衰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5]。张超等的研究发现加入实脾饮加减结合心衰贴膏穴位贴敷治疗的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该研究选用6 min步行距离来测定心衰患者耐力水平,SV、LVEF、LVFS来评价患者的心功能,心衰贴膏穴位贴敷结合中药复方实脾饮加减可以有效调节脏腑脾气,提升患者的心功能[16]。穴位贴敷疗法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在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通过精准选择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的腧穴,如心俞、肺俞等,结合中药的特异性药效,实现了对慢性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直接调节和改善。

4.3.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慢性疾病,已被确认为是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以及肾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在中医学理论中,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被认为与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即肝肾阴虚,无法制约阳气,导致阳气相对亢盛,进而出现血压升高的临床表现,穴位贴敷是其有效治疗措施[17]。张鑫荣等人将来自山东省6家医院的原发性高血压(1级)的患者共17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吴茱萸、川芎各0.25 g贴敷于神阙穴,吴茱萸0.25 g、冰片0.1 g贴敷于涌泉穴,白芥子0.25 g、钩藤0.25 g贴敷于大椎穴,对照组使用模拟中药粉贴敷于与观察组相同的穴位上模拟治疗操作过程,以形成安慰对照。最终发现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1级)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善中医症状,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体内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水平,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的活性,从而降低血压[18]。赵洪霞等的研究将吴茱萸、槐花、珍珠母、天麻贴敷在患者的涌泉穴,每天6~8 h,配合中药泡足治疗共三个月,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并有效缓解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证实涌泉穴穴位贴敷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对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9]。穴位贴敷疗法针对原发性高血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核心病机,通过针对性地选择特定穴位,如神阙穴、涌泉穴、大椎穴等,结合具有特定药效的中药,实现对血压的有效调节。该疗法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选择。

4.4.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依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可归属为“心悸”“怔忡”的范畴,现代医学体系中,心律失常可以根据其病理生理特征及临床表现分为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其主要治疗方案,相比之下,以中医特色理论为指导的中医特色外治体系通过辨证施治原则为心律失常的临床管理提供补充策略。何兴晶等人通过对10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参仙生脉口服液和吴茱萸穴位贴敷,最终得出穴位贴敷可以有效推动气血运行,与参仙生脉口服液联合使用能够加快患者心律,缓解患者心悸、胸闷等表现,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20]。王雲等人的研究发现由党参、炒白术、炙甘草等18味中药组成的宁心贴每日6 h外敷于双侧内关,连续4周,可以有效缓解心脾两虚型室性早搏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等临床症状,改善心律失常危险分层,且安全性良好[21]。祝芸芸的研究证明内关穴穴位贴敷可以有效益心气、宁心神、通心络,可以减少房性早搏患者的早搏发生频率,改善心血管功能[22]。穴位贴敷在治疗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治疗优势,在推动气血运行、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方面效果显著,对心脏节律的即时调控与远期管理都有明显作用,有助于心律失常患者的长期治疗。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近年来在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改善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管理中具有独特价值。临床的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仍需补充和完善,未来研究应针对穴位贴敷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具体机制,设计三臂随机对照试验(药物贴敷vs.安慰剂贴敷vs.空白对照),以剥离药物成分、穴位刺激与安慰剂效应的真实贡献;同时,针对药物活性成分的透皮动力学及其对动态血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也应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以确定最优载药量、贴敷面积及更换周期。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7): 625-660.
[2] 李晓辰, 时孝晴, 邢润麟, 等.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Meta分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4(4): 421-425.
[3] 戚桂波, 朱贺, 刘江峰, 等. 基于经络学说探析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 22(3): 863-868.
[4] 黄琨, 吴赟, 王成港, 等. 经络腧穴给药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概况[J]. 药物评价研究, 2011, 34(6): 465-468.
[5] 郑俊侨, 张俏菊, 吴欣颖, 等. 穴位给药作用评价及应用情况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24, 49(14): 3706-3713.
[6] 陈致远, 韩旭, 竺晓鸣. 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 2025, 18(3): 642-648.
[7] 邹海东, 邱元权. 穴位贴敷疗法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早期交感神经兴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贵州医药, 2025, 49(4): 592-594.
[8] 姚叶红. 中药穴位贴敷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4, 31(4): 680-682.
[9] 刘洋. 背俞穴穴位贴敷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意义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23, 18(17): 109-111.
[10] 柯清月, 熊祥芬, 涂淑芳, 等. 中药复方穴位贴敷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21, 19(27): 130-133.
[11] 欧晓红, 雷金义, 夏裕, 等. 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1(6): 1409-1415.
[12] 李莉, 华英, 王燕. 养心通络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 29(6): 1130-1131, 1141.
[13] 汪远军, 祝德伟, 李秋媛, 等. 穴位贴敷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24, 19(21): 159-162.
[14] 黄薇, 柯于鹤, 徐欢, 等. 葱白穴位贴敷对心衰患者NT-proBNP的影响[J]. 湖北中医杂志, 2018, 40(12): 40-42.
[15] 陈伟, 龚碧娇, 陈晓英, 等. 小青龙汤加减方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 10(23): 31-33.
[16] 张超, 魏元位. 实脾饮加减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肾阳虚证患者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24): 64-66, 69.
[17] 张鑫荣, 王振源, 李运伦. 穴位贴敷治疗肝阳上亢肾阴不足型原发性高血压[J]. 光明中医, 2024, 39(24): 4984-4987.
[18] 张鑫荣, 王振源, 王世钦, 等. 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级)临床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 2024, 43(12): 1399-1406, 1413.
[19] 赵洪霞, 刘迎, 刘金凤.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泡足治疗高血压眩晕疗效观察[J]. 西部中医药, 2022, 35(1): 138-141.
[20] 何兴晶, 侯平. 参仙升脉口服液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J].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2, 25(5): 425-428.
[21] 王雲, 马子霖, 沈琳, 等. 宁心贴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心脾两虚型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 56(7): 63-67.
[22] 祝芸芸. 内关穴位贴敷对房性早搏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84):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