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人工智能驱动的范式革新
The Application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in Team Management—Paradigm Innovation Driven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OI: 10.12677/ap.2025.159538, PDF, HTML, XML,   
作者: 方睿明:浙江医院党政综合办公室,浙江 杭州;顾旭佳: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人工智能团队管理Management Psych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am Management
摘要: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团队管理面临员工心理需求多元化与管理效能瓶颈的双重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落地提供了全新路径。本文系统性地梳理了管理心理学的核心理论、AI在团队管理的实践现状及人机协同的创新,基于管理心理学三大经典理论,构建“心理机制–技术工具–管理场景”三维框架,旨在推动团队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跃迁。
Abstract: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team management is confronted with the dual challenges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snowballs and the bottleneck of management efficiency. The breakthrough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a new path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theori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core theories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I practice in team managem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Based on the three classic theories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it constructs a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technical tools—management scenarios”, aiming to promote the paradigm transition of team management from experience-driven to data-driven.
文章引用:方睿明, 顾旭佳 (2025). 管理心理学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人工智能驱动的范式革新. 心理学进展, 15(9), 478-48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5.159538

1. 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心理资本已经成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尤其在医疗等高压行业,传统团队管理面临三重困境。第一,情绪黑箱化。情绪管理理论强调情绪会对个体和团队行为及绩效的影响,其核心观点认为,负面情绪会显著降低团队效能(王也,2020)。然而,该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明显局限。传统的情绪监测主要依赖管理者的主观观察和成员自我报告,这种方式不仅实时性不足,而且客观性难以保证(李晓娟,2018),何金凤等(2023)指出,医护焦虑检出率高达行业均值1.3倍,却缺乏实时监测工具(何金凤,2023);第二,干预滞后性。钱智猷指出,传统的员工认知偏差诊断依赖季度问卷,容易错失最佳干预窗口(钱智猷,沈铭,2013)。第三,激励静态化。学者李晓娟指出,固定夜班补贴难以匹配个体意志力波动曲线(李晓娟,2018)。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管理心理学理论的落地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情感计算能够精准捕捉和分析员工的情绪状态,联邦学习可以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多源数据的共享与分析,这些技术为团队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高效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立足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系统梳理管理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探究其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原理与实践效果;深入分析AI在团队管理中的实践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挖掘人机协同在团队管理中的创新机遇。通过构建“心理机制–技术工具–管理场景”三维框架,旨在推动团队管理从以往依赖管理者经验的经验驱动模式,向以数据为依据的科学、精准的数据驱动模式转变,为提升团队管理效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根基与团队管理应用

2.1. 经典理论的实践价值

2.1.1. 情绪管理

情绪对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和团队整体效能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压、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中,负面情绪若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工作状态,更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而在移动医疗模式下,有效的情绪干预取得了显著成效。何金凤(2023)的研究显示,针对癌痛患者的情绪干预使患者的NRS (数字评价量表)评分下降40% (何金凤,2023)。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情绪管理在医疗领域对患者的积极作用,也为团队管理中如何通过情绪干预提升成员状态提供了借鉴,即通过及时、有效的情绪疏导,改善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进而提升团队工作效能。

2.1.2. 认知–行为调控

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影响结果。在团队管理中,对成员认知和行为的有效调控是提升团队创新能力和决策质量的关键。沈易非(2024)的研究表明,数字领导力通过提升团队的数字化能力(路径系数0.68*),能够间接促进团队创新(沈易非,2024)。这一研究成果印证了认知管理对决策质量的优化价值,即当团队成员具备更高的数字化认知和能力时,能够更有效地处理信息、开展协作,从而推动团队创新。钱智猷和沈铭(2013)的研究同样也指出,通过纠正团队成员的认知偏差,如“搭便车”心理等,可以显著提升团队的整体协作效率和决策质量(钱智猷,沈铭,2013)。在团队中,个体的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决策失误等问题,而通过“认知–行为”调控,引导成员树立正确的团队认知,能够使团队形成合力,提升整体效能。

2.1.3. 人本激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人本激励理论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满足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对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提升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如今,将马斯洛需求层次进行技术化实现成为新的研究焦点。许诺(2024)的研究显示,游戏化任务设计使KPI完成率上升52% [5]。游戏化任务设计通过设置有趣的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等方式,满足了员工在成就感、归属感等方面的需求,激发了员工的工作动力(许诺,2024)。闫琰等(2024)的研究也表明,个性化激励是团队凝聚力的关键,能够显著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闫琰等,2024)。这些实践案例充分体现了人本激励理论在团队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即通过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员工与团队的共同发展。

2.2. 传统管理模式的瓶颈

尽管管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在团队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瓶颈。数据层面,在对团队成员心理状态的评估上,传统方式主要依赖主观问卷。这种方式不仅需要成员花费时间和精力填写,而且收集到的数据往往具有滞后性,实时性不足(李晓娟,2018)。管理者无法及时了解成员的心理变化,难以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干预层面,传统的激励方案大多是静态的,一旦制定便很少进行调整。然而,团队成员的需求会随着时间、工作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静态的激励方案难以匹配这些动态需求(姚笠晟,2022)。这就导致激励效果逐渐减弱,无法持续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规模层面,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业务的拓展,团队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出现大型分布式团队。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在面对这种大规模、跨地域的团队时,难以实现对每个成员的精准管理和有效协作(王海洋,2024)。管理成本大幅增加,管理效率却显著下降。

综上所述,当前的心理管理在团队管理中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量化–预测–干预”闭环体系(胡琼晶等,2025)。无法对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进行精准量化,也就难以准确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团队管理效能的提升。

3. AI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演进与心理维度缺失

3.1. 技术应用的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广泛,但在心理维度的整合上仍然存在不足(详见表1)。

在绩效管理方面,姚笠晟(2022)通过对证券经纪人的业绩数据进行挖掘,构建了绩效管理模型。该模型能够对经纪人的业绩进行分析和评估,但却忽略了情绪波动对长期绩效的影响。实际上,证券经纪人的工作情绪直接影响其与客户的沟通效果和工作积极性,进而对长期绩效产生重要作用。

在任务分配领域,郭振涛(2024)提出的BIM-人员技能匹配算法,主要基于员工的技能水平进行任务分配,提高了任务分配的合理性。然而,该算法未将员工的抗压能力等心理特质整合进去,导致在面对高压任务时,可能会出现员工无法胜任、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在数字领导力方面,沈易非(2024)的跨层次资源赋能模型,侧重于对资源的整合与分配,以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但该模型缺乏对情绪传染的动力学建模,没有考虑到领导者的情绪如何影响团队成员,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情绪相互作用,而情绪传染对团队氛围和工作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Table 1. System resulting data of standard experiment

1. AI赋能团队管理应用图

应用方向

代表研究

技术方案

心理关联缺失

绩效管理

姚笠晟,2022

证券经纪人业绩数据挖掘

忽略情绪波动对长期绩效的影响

任务分配

郭振涛,2024

BIM-人员技能匹配算法

未整合抗压能力等心理特质

数字领导力

沈易非,2024

跨层次资源赋能模型

缺乏情绪传染的动力学建模

3.2. 核心局限剖析

AI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核心局限。沃闻达(2017)的研究指出,目前90%的相关研究依赖结构化数据(如KPI),而忽略了生理信号、语义情绪等非结构化数据。生理信号如心率、血压等能够反映员工的疲劳程度和应激状态,语义情绪则蕴含在员工的沟通文本中,这些非结构化数据对于全面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至关重要。数据的单一性导致AI模型无法准确、全面地分析团队管理中的问题。王润平等(2007)指出,当前的激励模型未融合意志力衰减曲线。意志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而机械的激励模型没有考虑到这一心理发展规律,无法根据员工意志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激励措施,导致激励效果不佳。在利用AI技术收集和分析员工信息的过程中,员工隐私保护机制缺位(黄鹏,2011)。AI技术需要大量的员工数据来进行模型训练和分析,但如果这些数据得不到妥善保护,可能会导致员工隐私泄露,引发员工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反而影响团队管理的效果。

4. AI与心理管理的融合创新:前沿探索

面对以上核心局限,本研究旨在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管理心理学理论,构建基于“心理机制–技术工具–管理场景”的团队管理框架。将管理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可计算、可干预、可验证的数字化管理基础设施,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算法治理”的范式跃迁。框架基于三大管理心理学经典理论:情绪劳动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组织支持理论,分别与框架实现层的三个系统:动态需求感知系统、自适应任务匹配系统以及智能关怀系统一一对应,详见图1

在组织中,员工的需求是复杂且多变的,传统的经验判断方式难以精准把握。动态需求感知系统通过部署多模态情感计算技术,涵盖语音分析、文本分析以及微表情分析等,能够实时、全面地捕获员工的情绪状态。在客服中心场景下,借助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通话录音进行深入分析。系统能够识别座席人员在与客户交流过程中的语音语调变化、用词选择以及语句的流畅度等信息,进而自动标记出处于高焦虑状态的坐席。一旦识别到高焦虑情况,系统会立即触发减压干预措施,比如自动推送相关的心理调节音频资料,或者为座席安排短暂的休息提醒,帮助员工及时缓解压力,提升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Figure 1. Tri-faceted theory-guided technical team management framework

1. 三维理论技术团队管理框架

此外,为了实现员工与任务的最佳匹配,提升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自适应任务匹配引擎集成了性格测评(以大五人格模型为基础)与能力矩阵的机器学习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员工的性格特点,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维度的评估,以及对员工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工作经验等能力方面的量化分析,运用特定的算法来计算匹配得分。其算法逻辑为:MatchScore = α∙SkillFit + β∙PersonalityFit + γ∙StressTolerance其中,SkillFit代表员工技能与任务要求的匹配度,PersonalityFit表示员工性格与任务性质的契合度StressTolerance体现员工的压力耐受能力与任务压力水平的适配性。α、β、γ为权重系数,会根据不同的组织目标和任务类型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对于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任务,可能会适当提高。PersonalityFit中开放性维度的权重,以确保具有创新思维的员工能够被匹配到合适的任务中,充分发挥其优势。

最后,为了解决关怀模式静态化的不足,本研究建议构建智能关怀系统。员工在组织中的生命周期充满了各种重要事件,如生日、晋升以及遭遇挫折等,这些时刻对员工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影响。智能关怀网络基于这些员工生命周期事件,利用AI技术实现触发式关怀。当员工生日到来时,系统会自动发送定制化的生日祝福邮件,邮件内容不仅包含温馨的祝福话语,还可能根据员工过往的兴趣偏好,附上相关的推荐信息,如一本员工可能感兴趣的书籍链接或一场音乐会的门票信息。在员工晋升时,系统会推送晋升祝贺通知,并提供相关的职业发展资源,如晋升后岗位的技能提升课程推荐。而当员工遭遇挫折,比如项目失败或工作失误受到批评时,系统能够通过对工作数据和员工情绪数据的分析及时感知,随即推送心理辅导资源,如相关的心理调适文章或线上心理咨询服务预约链接。此外,该网络的创新点在于采用区块链存证技术记录关怀过程,确保每一次关怀行为都被准确、不可篡改地记录下来,从而保证关怀的公平性和可审计性,让员工切实感受到组织关怀的公正性和持续性。

5.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立足于数字经济时代团队管理面临的双重挑战——员工心理需求多元化与管理效能瓶颈,旨在探索管理心理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路径。通过构建“心理机制–技术工具–管理场景”三维框架,推动团队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型,最终实现组织效能与员工福祉的协同提升。管理心理学经典理论(如情绪管理、认知–行为调控、人本激励)在团队管理中仍具核心指导意义,尤其在解决员工动机衰减、协作冲突等场景中表现出不可替代性。但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将管理心理学融入团队管理中。未来,团队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可以探索神经管理学(Neuromanagement)与强化学习的结合,构建基于脑电信号的领导力评估模型,并开发具备隐私保护功能的联邦学习框架,解决多组织协作中的数据孤岛与伦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郭振涛(2024). 数字建造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 何金凤(2023). 移动医疗模式下疼痛护理策略团队管理在中重度癌痛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13(23), 50-52+55.
[3] 胡琼晶, 陈一骏, 魏俊杰(2025). 协同进化: 数字化团队管理新实践. 清华管理评论, (6), 22-30.
[4] 黄鹏(2011). 华盛顿合作理论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才智, (18), 354-355.
[5] 李晓娟(2018). 管理心理学在建筑工程项目团队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建筑大学.
[6] 钱智猷, 沈铭(2013). 团队合作中“搭便车”现象的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 中国管理信息化, 16(15), 71-72.
[7] 沈易非(2024). 数字领导力对项目团队数字创新的跨层次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8] 王海洋(2024). 影视后期制作LE公司跨文化团队管理问题与优化.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9] 王润平, 李力研, 王鼎华, 李卫东(2007). 国家乒乓球教练员团队管理行为特征的心理学探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 47-50.
[10] 王也(2020). 管理心理学让企业“对症下药”. 中国商人, (8), 94-95.
[11] 沃闻达(2017). 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的运用. 科教导刊(下旬), (21), 11-12.
[12] 许诺(2024). K公司团队管理现状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13] 闫琰, 陈微尘, 王宇威, 钱航, 李晶晶(2024). 人力资源管理新视角: 组织行为学如何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现代班组, (12), 40-42.
[14] 姚笠晟(2022). Z证券公司经纪人团队管理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