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ces.2025.13973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花尼:桂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国情教育来华留学生体系构建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System Construction
摘要: 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实践工程,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中国文化底蕴与国情认知的深度传授,助力国际学生构建对中国的全面认知与客观理解,涵养跨文化交流的深厚素养,进而培育知华友华的真挚情感与价值认同。针对国际学生开展国情教育,需打破单一实践活动的局限,搭建以教学大纲与国情类教材为根基,以课堂教学、文化体验活动及社会实践项目为核心载体,以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坚实保障,以实践教育基地为示范辐射平台的国情教育体系。
Abstract: As a systematic educational initiative,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ims to foster their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a through in-depth imparting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It seeks to develop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further cultivate sincere affection and value recognition toward China. To this end, such education should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single practical activities, establishing a system rooted in syllabuses and textbooks on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classroom teaching, 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social practice programs as core carriers, supported by a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and exemplified by practical education bases.
文章引用:胡花尼. 新时代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9): 608-61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9737

1. 引言

中国高校的国际学生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便已开始。步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崛起与国际地位的日益彰显,一股强劲的“汉语热”浪潮席卷全球。国际学生群体规模逐年扩容,其中学历生占比持续攀升,推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迈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然则,在这一高歌猛进的发展进程中,教学质量下滑等现实瓶颈亦渐次显现。当下国际格局中,部分国家因意识形态隔阂与利益博弈等缘由,依托媒体舆论肆意抹黑中国形象。在此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面向国际学生系统开展中国国情教育,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已然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使命。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逐步成为学界与教育界的关注焦点。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对国情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程爱民(2023) [1]指出,国情教育在国家形象构建、刻板印象消除、文明冲突减少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张伟(2023) [2]则提议设计以“立足中国、融通世界”为话语核心的国情教育教学方式。其次是关于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的研究。吴雨薇(2024) [3]提出将影视元素融入国情教育的课程设计当中;华霄颖(2023) [4]通过对地域文化教学案例的分析,对国情教育的在地化教学展开了系统研究。最后是实践活动方面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最为丰富。唐梅等(2023) [5]提出打造“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国情教育精品课程,建立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前述研究成果为我们把握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本质要义、推动国情教育实践落地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方向与实践参考。但是作为教育体系,国情教育在教材编写、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也都存在一些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关于国情教育的本质内涵阐释、理论基础支撑、教育体系搭建路径等重要议题,仍需要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探讨。

2.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国情教育早已被纳入教学体系之中。2002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中明确指出:“文化知识类课程包含中国概况、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这类课程通过传授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化等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习者提高语言运用的层次。”近些年来,国内高校为国际学生设置的课程中,普遍都涵盖了中国国情教育的相关内容,诸如中国概况、中国文化等课程均有涉及。然而在教学内容的筛选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怎样让国情教育的实施更具实际效果,依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1. 国情教育的内容

顾明远(1998) [6]曾指出,国情教育作为一种旨在激发爱国情感的教育形式,其核心是引导学生了解本国在政治架构、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等领域的基本面貌,具体内容包含近百年中国历史认知教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现状解读、资源人口问题分析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传承教育等。这一界定从内容构成与目标指向两个层面对国情教育进行了阐释。按照这一界定,国情教育的内容可分为自然国情与人文国情两大类型:自然国情包含国家的地理风貌、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人口数量等方面;人文国情则涉及国家的历史脉络、文化积淀、政治体系、经济体制等内容。

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中国国情教育与国内学生的国情教育之间,既有共通属性,也存在显著区别。二者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一致性,均包含中国的自然国情知识与人文国情知识。但因教育对象存在本质差异,国情教育的实施路径也截然不同。中国学生长期浸润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对本国文化与国情已有一定认知基础,因此其国情教育更注重深化对本国文化和国情知识的理解程度,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社会担当意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文化和国情知识对国际学生而言属于全新认知领域,不仅与他们的母语文化及母国国情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存在较大隔阂。由此可知,国际学生教育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开展国情教育时,需要同时承担施教者、传播者、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与示范者等多重角色。教师可借助多样化教学策略,帮助国际学生有效突破语言与文化壁垒,提升其在全球化视野下与中国文化进行互动关联的能力。基于这一特性,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必须充分兼顾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更需注重运用文化对比方法,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知中国文化与国情,并在中外文化间构建连接纽带,进而达成情感共鸣。

2.2. 国情教育的目标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目标具有多层次性,需结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进行系统设定。从基础层面来看,首要目标是帮助国际学生系统掌握中国自然国情与人文国情的核心知识,包括地理风貌、历史脉络、文化传统、政治架构、经济发展等关键领域的基础信息,为其形成对中国的整体认知奠定基础。从能力培养维度而言,目标在于提升国际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使其能够准确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价值理念,有效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认知障碍,增强在华学习生活中的文化适应能力。在情感态度层面,核心目标是培养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消除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与偏见,进而建立知华友华的情感倾向,形成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客观认知。从更高维度来看,国情教育还致力于推动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互鉴,使国际学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纽带,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理解与合作贡献力量。这些目标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目标体系,体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来华留学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一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要素构成。因此,为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对国际学生实施中国国情教育时,不仅要帮助他们习得中国国情知识与中外文化差异,更需着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基于这一认知,我们将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目标构建为“认知–认同–行动”的三维动态体系。

认知目标:依托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国际学生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全面掌握中国自然国情与人文国情的核心内容,引导其开展中外文化对比分析,深化对文化差异的认知理解。

认同目标:强化师生间的双向互动,重视观点探讨与意见协商过程,尤其关注情感层面的深度交融。通过此类互动模式,引导学生建立多元文化共存理念、跨文化认知意识与交际能力,进而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态度。

行动目标:激励国际学生运用汉语讲述中国故事,将中国声音传播至世界各角落,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一目标构成了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终极追求。

综合上述分析,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内涵可界定为:面向来华求学的国际学生开展的系统性教育实践,其核心是通过阐释中国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资源分布、人口状况等自然国情知识,以及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历史脉络、文化传统等人文国情知识和中外文化差异,帮助国际学生形成对中国历史与现状的全面客观认知,提升跨文化交际素养,培育知华友华的情感态度,使其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与中国声音的传播者。这一教育过程包含课堂教学、文化体验、社会实践等多元形式,旨在让国际学生直观感受当代中国的发展变迁,深化对中国的认知理解,进而成为推动国际交流与文化传播的纽带。

3.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依据

对国际学生实施中国国情教育,不仅有着扎实的理论根基,也是完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与优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需要。

3.1. 理论依据

来华留学教育是以在华国际学生为受众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质属性属于跨文化学科范畴。倘若忽视跨文化这一特质,很容易导致师生关系失和、学习者产生文化身份认知困惑等问题。跨文化理论主张各类文化享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强调对文化差异的认可与包容,倡导在差异中开展相互学习与借鉴,通过“他者”视角审视自身文化特性,挖掘文化间的共通之处,最终通过对话与协商实现意义的重构与共享(刘学蔚,2016) [7]。只有这样,跨文化交际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文化间性作为来华留学教育的本质特征,为师生建立文化间的互惠性理解提供了关键视角,而国情教育则为国际学生接触多元文化场景与内容搭建了平台。

从上述理论中,我们可提炼出三点关键认识:第一,来华留学教育必须关注汉语背后潜藏的文化内涵,教学工作需以“文化间性”为突破口,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同样遵循这一逻辑;第二,尊重文化差异并将文化要素合理融入教学环节,能够提高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第三,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促进文化间的互惠性理解,缩小国际学生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由此可见,文化间性理论与文化合流理论为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稳固的理论基础。

3.2. 教育体系建设需要

随着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国情教育已逐步成为学科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组成,进一步拓展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核心内涵与覆盖范围。在第二语言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中,开设本国国情与文化类课程既是自然演化形成的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这一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已得到广泛认可。例如,美国高校会为国际学生开设“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相关课程,日本院校则会为国际学生设置“日本概况”等类似课程。因此,我国高校推行中国国情教育,同样是来华留学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3.3. 人才培养需要

为帮助国际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现状,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中央各相关部门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将国情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与事务管理工作当中。2017年,教育部、外交部与公安部联合出台“42号令”;2018年,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这些政策文件从多个层面对来华留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特别强调通过国情教育提升国际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拓展并深化了来华留学教育的核心内涵。

4. 国情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属于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交织的综合体系范畴。一方面,需从学科建设的维度对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的搭建问题进行审视;另一方面,要站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世界各国民心相通的立场开展国情教育实践工作。因此,面向国际学生推行中国国情教育,亟需完善顶层设计,从总体框架与教学大纲编制、课程规划与教材编写、师资团队建设与课堂教学组织、文化体验项目与社会实践开展、教学评价机制与示范推广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构建标准化的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体系。

4.1. 教学大纲编制

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体系中,课程教学大纲具有基础和引领作用。它不仅为教师提供教学依据,也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内容方向,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文件。完善的大纲能够保证课程安排合理、内容系统,避免教学随意,确保课堂既能展现中国发展的真实情况,又符合留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需要。在编制时,应突出内容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结合,既体现中国国情的核心要点,又注意表达方式的国际化与易懂性;既突出重点,明确知识层次和价值导向,又保证结构清晰、方法具体、考核可行。同时,大纲还需具备适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以便根据不同群体特点和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下面以《当代中国》课程教学大纲为例进行说明(表1):

Table 1. Course outline of “Contemporary China”

1. 《当代中国》课程大纲

周次

主题

阅读材料

教学方法

1

导论:中国国情教育的意义

关于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的导读材料

讲授 + 课堂讨论

2

中国的地理与人口格局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及人口分布的介绍

地图分析 + 小组讨论

3

中国的政治体制与国家治理

中国国家机构设置和政治制度概述

讲授 + 案例分析

4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简要梳理

讲授 + 影片片段赏析

5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成就与发展模式的基本情况

数据分析 + 研讨

6

科技创新与数字中国

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和数字经济的介绍

讲授 + 分组辩论

7

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民生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主要民生议题

案例讨论 + 调查问卷

8

城市化与城乡差距

城市化进程与城乡发展差异的分析材料

PPT展示 + 小组讨论

9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概述

讲授 + 视频资料学习

10

中国多民族与文化多样性

中国民族分布与文化多样性的基本介绍

分组展示 + 文化体验

11

中国教育与人才培养

中国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讲授 + 留学生经验分享

12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和对外开放政策介绍

案例研究 + 角色扮演

13

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外交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外交方针

讲授 + 新闻评论分析

14

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媒体传播

中国文化传播方式与软实力建设的材料

影视资料分析 + 课堂讨论

15

青年与中国未来发展

当代青年发展与社会未来走向的简要分析

分组讨论 + 未来规划写作

16

总结与期末汇报

课程知识点回顾与综合案例材料

学生汇报 + 总结讨论

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考核方式进行,其中出勤与课堂参与占20%,小组展示与讨论占20%,平时作业与短文占20%,期末论文与汇报占40%。

4.2. 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

依据总体设计要求及《参考框架》,我们系统规划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前文提出的“认知–认同–行动”三维动态目标,课程设计需针对性覆盖这三个维度,具体包含三方面内容。

1). 知识类课程

自然国情:涵盖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生态、人口与民族等,聚焦当代中国自然国情现状。

人文国情:涉及历史、文化、民俗、文艺、语言、科技、教育、政治、经济等体系,核心为当代中国人文国情全貌。

区域国情:包括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以及各省、市发展概况与学校特色。

2). 体验类课程

在知识类课程基础上设置沉浸式传统文化课程,如剪纸、书法、太极拳、厨艺等。这类课程提供多场景学习体验,助力学生深度感知中国文化与生活方式,同时引导中外文化对比,提升语言能力与文化认知,培育跨文化视野。学校可组织学生参与文化节、传统庆典等社会实践,在真实文化环境中深化理解与认同。

3). 实践类课程

专为国际学生设计的实操性课程,主要在国情教育基地开展,旨在助力社会融入与能力提升,包括:

旅行实践:结合培养目标,组织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及城乡企事业单位,了解中国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

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服务或慈善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文艺活动:通过诗歌朗诵、征文等提升汉语水平与素养,促进文化交流。

专业实习:进入行业机构实习,积累职业经验与技能。

科学研究: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

研讨会:参加学术会议,推动国际学术合作与信息共享。

教材编写是国际中文教学核心环节,也是国情教育体系关键部分。编写需突出针对性与适用性,依据《参考框架》和课程设置,可开发独立教材或语言课配套教材。同时结合学生文化背景,融合通用内容、区域特色与国别需求,编写以中文为主的多语种教材系列。

4.3. 师资团队建设与课堂教学组织

在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与课堂组织是保障教学成效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国情知识,还应能够跨文化交流,善于将中国经验置于全球语境加以阐释。为此,可从培训与能力提升两方面入手。培训可设置若干模块:一是知识更新,定期安排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专题讲座,使教师掌握最新国情动态;二是跨文化交流,通过案例研讨、模拟互动等方式,提升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沟通技巧;三是教学方法,重点引导掌握讨论式、任务型、案例分析等多样化手段,增强课堂参与度;四是语言表达,强调双语授课与分层表达能力,确保留学生能够听懂、学透。

在课堂组织方面,应注重条理清晰与方式灵活。教师需合理安排导入、讲授、讨论、总结等环节,使课堂内容既突出重点,又留有互动空间。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时事案例等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中国国情,形成多角度思考。整体目标在于建设一支“知识扎实、方法多样、交流顺畅”的师资队伍,形成“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互动、兼顾内容与形式”的课堂格局,从而提升留学生对中国的理解力与认同感。

4.4. 文化体验与社会实践

文化体验与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形式,是国情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文化体验的核心在于亲身体验、文化对照与情感共鸣:让国际学生直观感知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自然触发与母语文化的对比思考,在文化异同之处形成情感共鸣。社会实践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以桂林某高校为例,在其国情教育中,学校结合桂林的地域特色,设计了多样化的活动路径。其一是组织留学生走进地方企业、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点,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比如参访桂林的制造企业和科技园区,观察“桂林智造”的生产环节,感受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创新活力;走进龙胜等少数民族村寨,近距离体验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生动场景;深入社区和养老院,体验基层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人文关怀。其二是依托校园资源,开展征文比赛、诗歌朗诵、书法绘画等语言与文化活动,让留学生用文字与艺术形式记录在华的学习生活和观察感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积累语言实践经验,还逐渐成长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中国声音”的传播者。

4.5. 教学评价与示范推广

教学评价是教育流程中的核心环节,它不仅能够验证教学活动是否实现预设教育目标,保障教育活动的走向与效果,还能帮助挖掘教学中的长处与不足,为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和内容提供依据,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准。国情教育作为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对其进行评价需全面考量,避免局限于单一层面。

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讲,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资源的充裕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学习的投入度等是重要评价标准。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满意程度、知识掌握的扎实度、学习动力与态度、跨文化认知能力、情感认同水平等则是核心评价要点。除此之外,还可从国情教育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维度进行评价。

为规范国情教育开展、提升其社会辐射力,可依据各地教育资源实际状况建设国情教育基地,将通用性国情资源与地域性国情资源相结合,革新教学形式与手段,打造具有特色的国情教育模式,形成规模化普及效果。

5. 结语

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是系统性、多维度的教育实践,核心在于通过解读中国国情与文化差异,助力国际学生客观认知中国,提升跨文化能力,培育知华友华情感。

国情教育体系构建是复杂工程,涵盖规划到执行全环节。开展国情教育既是完善留学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落实国家战略的举措。需全局谋划,厘清关联,解决问题,构建以大纲教材为根基、教学实践为载体、创新评价为支撑、政策师资为保障的体系,推动其走向规范科学发展轨道。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来华留学生‘读懂中国’国情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建设”(2022ZJY306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程爱民. 主持人语: 来华留学国情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路径[C]//程爱民, 主编. 国际学生教育管理研究5.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3: 13.
[2] 张伟. 高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3): 105-116.
[3] 吴雨薇, 舒安娣. 国际中文教育“影视 + 国情教育”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24, 36(2): 120-126, 134.
[4] 华霄颖. 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在地化探索——以《上海城市文化》课程为例[J]. 现代语文, 2023(9): 24-31.
[5] 唐梅, 林娜. 地方本科院校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J]. 教师, 2023(25): 96-98.
[6]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7] 刘学蔚. 文化间性: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跨文化之思[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5(1): 16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