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在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战略举措。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从部分高校的局部探索,逐步上升为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共识[1] [2]。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将思政工作体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将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3]。同时,它也是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有效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是实现“立德树人”与文化传承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从教育资源维度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一脉相承。将其融入课程体系,能够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学生在品读经典中自然感悟道德力量与精神追求,实现思想引导与文化浸润的双重效果。从学生成长维度看,传统文化经典可为当代青年提供精神滋养与行为指引,克服在多元文化碰撞背景下的价值迷茫问题,并帮助学生筑牢精神根基、塑造健全人格。从文化传承维度看,经典引入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更要厚植其文化认同,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目前已出现了一些面向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究,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4]、古诗词教学中的思政融入[5]、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编译原理》课程思政建设[6]、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和AI的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开发研究[7]、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英语课程进行思政育人的探索[8]、选取中华传统诗词文化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思政建设探索[9]、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研究[10]、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商科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研究[1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环境设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12]、基于传统文化和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财会专业课程的融合教育探索[14]、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新方式构建[15]等。
但总的来看,此方面的研究深度与广度还有待加强。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需要从多学科视角同步进行育人元素的挖掘,以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本文将聚焦于古典名著,从伦理学、心理学等多视角来深入探寻其中的德育元素、拓展其相应的育人价值并实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有效应用。
2. 多学科视域下的古典名著育人价值挖掘方式
“多学科视域”是指突破单一学科的理论框架、研究范式与方法边界,以问题为导向,系统性整合两个及以上学科的核心理论、分析工具与研究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交叉性、整体性与深层性考察的学术范式,其核心内涵一般可拆解为理论整合性、方法交叉性和价值整体性。作为本领域的探索性研究,本文主要立足于在多学科并列的层面进行古典名著育人价值挖掘这一问题的剖析,核心逻辑是“问题驱动–学科适配–价值提炼”。
面向古典名著育人价值挖掘这一问题,这里选取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适配学科: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核心关注人类行为的善恶、正当与不正当的标准,探讨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目的是为人类行为提供道德指引,促进社会的道德秩序与和谐;心理学以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探究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帮助人们理解自身与他人的心理状态,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社会互动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实施步骤:对古典名著进行文本细读,分别基于伦理学与心理学和核心特点进行视角切入,穿透名著叙事的表层框架,聚焦人物行为的道德逻辑、关系中的伦理冲突以及角色内心的欲望、创伤与成长轨迹等,形成“理论视角–文本要素–育人价值”的对应关系,进而完成育人价值挖掘。
3. 古典名著育人价值挖掘及案例
3.1. 伦理学视角
以古典名著中的《西游记》为例:其在伦理学视角下是以“取经”为核心的道德秩序与伦理冲突。西天取经的本质是一场道德实践之旅,可从个体伦理、关系伦理、制度伦理三个层面进行细读并挑选相应的案例:
1) 个体伦理:“心性修持”中的善恶博弈与道德完善。《西游记》开篇即点明“心性修持大道生”,师徒们的成长,本质是个体道德意志战胜本能欲望的过程,每个角色的伦理困境都对应着不同的人性弱点。
孙悟空:从“反伦理”到“守伦理”的觉醒。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是“无拘无束的欲望化身”:闯地府销生死簿(挑战生命伦理)、闹龙宫夺定海神针(破坏财产伦理)、反天庭称“齐天大圣”(颠覆等级伦理)——此时他的行为逻辑是“自我中心”,无善恶观念。五行山压服与紧箍咒约束的本质是“伦理规训”的开始:三打白骨精时,被逐后仍心系师父(体现“责任伦理”的萌芽);后期降妖时,他多次请菩萨、查根源(如收服红孩儿需问清“牛魔王之子”的身份)——这是从“绝对正义”到“程序正义(尊重因果与秩序)”的伦理成熟;最终成“斗战胜佛”,实则是“个体欲望”与“集体伦理”达成平衡的象征。
唐僧:“绝对道德”与“现实伦理”的撕裂与兼容。唐僧的伦理底色是“儒家仁政与佛家慈悲”的结合,他坚守绝对道德准则,却常因道德洁癖陷入现实困境:三打白骨精中,他的道德判断脱离现实,陷入“动机论”陷阱(忽略“杀妖是为护善”的目的);途经女儿国时,他始终以取经大业为最高伦理责任,拒绝“个人情感”——这里的伦理选择是“责任优先于欲望”的儒家“义利之辨”;后期在“真假美猴王”事件后,他默认孙悟空对“无背景恶妖”的清除,从“绝对道德主义”转向“务实伦理”。
猪八戒:“本能伦理”的挣扎与底线。猪八戒是人性欲望的具象化:贪食、贪色、贪财,行为逻辑始终围绕生理与物质需求。但他的伦理价值在于“底线未破”:虽常抱怨散伙却从未真正抛弃师父;虽贪小利却在关键时刻坚守师徒情分。他的存在实则是对普通人伦理状态的真实写照:有欲望、会动摇,但仍有基本的道德底线。
2) 关系伦理:师徒、神魔、人妖间的“责任与契约”。《西游记》关系网络本质是伦理契约的建立与履行,核心是“师徒关系”与“神魔关系”。
师徒关系:从“强制契约”到“情感伦理”。最初的师徒组合是“神性强制”的结果:唐僧救孙悟空出五行山,是“恩义契约”;收猪八戒、沙和尚,是“惩罚契约”。此时的关系是功利性的,缺乏情感联结。而随着取经推进,契约逐渐转化为情感伦理:孙悟空对唐僧的保护已非报恩,而是师徒情分;沙和尚始终沉默护主,体现忠诚伦理;猪八戒虽贪懒,却在师父被抓后主动去花果山请孙悟空,打破自私的本能,说明师徒关系已转向内心认同,完成了责任伦理到情感伦理的升华。
神魔关系:“因果伦理”与“权力伦理”的交织。取经路上的妖可分为两类,对应两种伦理逻辑:无背景的野妖(如白骨精、六耳猕猴):主动作恶,最终被打死——体现“因果伦理”;有背景的“神妖”(如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童子):借权作恶,却免于一死——这里暴露了“制度伦理”的漏洞:“神权等级”凌驾于“因果伦理”之上。
3) 制度伦理:“取经大业”背后的“宗教与世俗伦理融合”。西天取经并非单纯的宗教朝圣,而是“佛道合作、皇权认可”的制度性行为,其伦理逻辑是宗教正义与世俗秩序的统一:唐太宗派唐僧取经,本质是世俗皇权对宗教伦理的需求,体现宗教伦理服务于世俗伦理;如来佛祖派观音菩萨选定取经人、配备徒弟,是宗教权威对世俗需求的回应,同时通过八十一难考验师徒——体现“世俗伦理需符合宗教伦理”;最终取经成功后师徒成佛,本质是制度伦理对个体道德实践的认可,实现了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的双重圆满。
对应的育人价值挖掘:
1) 个体伦理维度:指向“自我完善与道德成熟”的育人元素。① 善恶判断能力:从“自我中心”到“辩证认知”。大学生需摒弃“个人利益优先”的单一判断逻辑,学会辩证看待“善恶”;② 欲望管理与底线意识:接纳人性弱点,坚守道德红线。一方面承认自身存在人性弱点(如想偷懒少学)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必须坚守“不伤害他人、不违背原则”的道德底线;③ 道德实践的务实性:拒绝“绝对道德主义”,学会现实兼容。要避免陷入“道德洁癖”与“动机论陷阱”,在原则与灵活间找到平衡。
2) 关系伦理维度:指向“责任担当与理性社交”的育人元素。① 责任伦理的升华:从被动履约到主动担当。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需推动责任从“外在约束”转向“内在认同”;② 情感伦理的坚守:忠诚与包容的平衡。应遵守人际关系的双重准则:一方面对值得信赖的人坚守忠诚,另一方面对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保持包容;③ 社交中的理性分辨:看清“关系背后的伦理逻辑”。大学生应理性认知现实社交中的复杂规则:一方面明白社会中存在影响公平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否定“因果伦理”本质,另一方面学会在复杂关系中保持清醒,不放弃对公平的追求,始终以自身实力与道德立足。
3) 制度伦理维度:指向“规则认知与价值融合”的育人元素。① 制度规则的双重认知:理解“规则的意义与局限”。大学生既要尊重制度规则、明白规则是集体秩序的基础,也要理性看待规则的不完美、推动其完善;② 个人目标与集体价值的融合:在履行责任中实现双重圆满。要将个人发展与集体/社会需求相结合;③ 宗教与世俗伦理的兼容:大学生需具备多元价值包容能力,一方面尊重不同的文化观念、道德准则,另一方面在多元价值中找到“核心共识”、在集体生活中实现“和而不同”。
3.2. 心理学视角
仍以《西游记》为例:其在心理学视角下是以人物内心为核心的欲望、创伤与人格成长。心理学视角需跳出神魔标签,将师徒视为有心理活动的个体,聚焦其内心冲突(本我/自我/超我的博弈)、人格缺陷与修复,挖掘文本中“非英雄化”的心理细节。
1) 孙悟空:全能自恋的破灭与健康自我的建立。从精神分析视角看,孙悟空的成长是全能自恋被打破、最终建立现实自我的过程:① 全能自恋的巅峰(大闹天宫):此时他的“自我”完全被“本我”(欲望)主导,缺乏“超我”(道德约束)。② 全能自恋的破灭(五行山之压):是孙悟空心理的关键转折——全能感被彻底击碎。这种破灭虽痛苦,却迫使他开始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③ 健康自我的建立(取经路上):紧箍咒主要是心理约束——让孙悟空在“本我(想打死妖)”与“超我(唐僧的不杀生准则)”之间建立了“自我(现实判断)”并逐渐成熟。
2) 唐僧:“道德焦虑”与“权威依赖”的心理困境。唐僧的心理核心是“道德焦虑”与“权威依赖”,这与其特殊出身密切相关:① 道德焦虑的根源是“原罪感”与“完美主义”:唐僧因“轻慢佛法”被贬下凡——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原罪感”,因此对犯错极度恐惧:三打白骨精时,他因担心误杀好人而逐走孙悟空,本质是道德焦虑引发的过度防御。② 权威依赖的表现是“依赖神性权威”与“情感依赖”。唐僧虽为取经团队的领袖,却常依赖外部权威: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是依赖孙悟空的能力权威;遇到无法解决的妖邪时依赖神性权威;孙悟空被逐后,他暴露出了情感依赖,缺乏独自面对困境的心理力量。
3) 猪八戒:弗洛伊德认为,“口欲期”(0~1岁)若未得到满足,会导致“口欲期固结”(心理停留在该阶段,通过口部行为满足需求),猪八戒的性格正是“口欲期固结”与“退行心理”(遇到挫折时退回早期心理阶段)的典型。① 口欲期固结的表现——贪食:四圣试禅心时,他吃了一碗又一碗,这是口部需求的过度补偿;贪色:调戏嫦娥、高老庄抢亲,本质是性本能的直接投射;贪财:藏私房钱,是通过物质占有获得心理安全感。② 退行心理的表现——遇挫折即“散伙”,将取经视为痛苦的现实,将高老庄视为安全的母婴环境,但他的“退行”因“师徒情分”(超我)并未真正实现。
4) 沙和尚:“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情感压抑”。① PTSD源于“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还要七日一次飞剑穿胸胁”的经历,这种过度惩罚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伤记忆,认为任何错误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因此在取经路上始终沉默寡言和谨小慎微。② 情感压抑导致自我迷失:情感压抑导致他自我存在感极低,成为团队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直到取经成功后被封为金身罗汉,才终于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可,使创伤得到部分修复。
对应的育人价值挖掘:
1) 自我认知维度:指向“打破认知偏差,建立现实自我”的育人元素。① 警惕全能自恋,接纳能力边界。大学生需承认局限,是建立健康自我的第一步;② 破解身份认同危机,找到自我价值锚点。面对身份迷茫时不要被过去的身份标签或他人定义的身份束缚,应主动行动去寻找价值锚点,在主动探索中建立“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清晰认知。
2) 心理调适维度:指向“应对焦虑与挫折,避免心理退行”的育人元素。① 缓解道德焦虑,拒绝完美主义陷阱,用发展视角看待自己,减少不必要的道德内耗;② 警惕“退行心理”,在挫折中保留“不放弃”底线并主动采取建设性行动;③ 走出创伤阴影,释放压抑的情感,并在小的成功体验中重建自信,逐步走出创伤阴影。
3) 人格完善维度:指向“平衡本能与约束,弥补人格缺陷”的育人元素。① 平衡本能需求与道德约束,建立成熟的自我调节能力,用理性判断平衡“欲望”与“约束”;② 修正“口欲期固结”,识别自己需求本质,建立健康的需求满足方式。
4) 人际关系维度:指向“摆脱权威依赖,建立平等互动”的育人元素。① 大学生要逐步摆脱外部权威依赖,建立自身判断逻辑;② 避免情感过度依赖,建立多元心理支撑体系,通过兴趣爱好、个人成就、广泛的社交圈获得心理安全感,实现“情感独立且能与他人良性互动”的状态。
4.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要点
在将古典名著育人价值应用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时,应立足于伦理学、心理学视角下挖掘出的育人价值自身特点,确保育人价值发挥的全面性与有效性,避免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浅表化与育人内涵的单薄化。同时,还需结合教育学方法将抽象育人价值转变为可操作的载体。具体而言,应通过构建针对性与特色化兼具的教学实践范式,完成从“学术层面的理论阐释”到“教育场景的育人实践”的深度落地,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
基于前述理论分析与高校课程建设的现实语境,古典名著育人价值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要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维度:
1) 在课堂教学场景中的应用。需将前述提炼的古典名著育人价值体系及典型案例,通过图文融合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嵌入具体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过程。此举旨在构建“育人价值–案例载体–教学资源”的直接关联,使育人目标在课堂教学环节实现显性化落地,为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领提供具象化支撑。
在育人价值与案例资源的课堂融入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学科逻辑优先”的核心原则,明确“思政元素服务于学科教学目标达成、学科教学活动承载思政育人价值”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一原则的践行,需重点规避两类问题:其一,避免出现“思政元素凌驾于学科逻辑”的本末倒置现象,防止教学内容偏离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其二,防范“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协同性失衡,杜绝因二者衔接断裂导致思政育人维度被弱化或缺失,确保学科教学与思政育人形成有机整体。
2) 在课外场景中的应用。需依托多学科视域下提炼的古典名著育人价值特征——即“支撑案例体系完备、具象化表达与情境生动性突出、具备广泛社会认知基础与深厚群众心理认同”——构建参与式实践育人体系。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将静态的育人价值转化为动态的体验式学习过程,实现“认知–体验–内化”的育人链条闭环,弥补课堂教学在实践感知维度的不足。例如:① 名著改编话剧排演实践。话剧作为兼具人物心理刻画深度与伦理学冲突呈现力度的艺术载体,能够精准契合心理学与伦理学视角下的育人价值表达需求。据此,可组织学生开展古典名著改编小型话剧创作与展演活动:在剧本创作阶段,引导学生挖掘名著中的价值内核与伦理冲突;在演绎实践环节,推动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深化对育人价值的认知;在观演互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群体形成价值共鸣,实现育人价值的深度内化;② 名著主题专题辩论赛。结合校园文化中具有高参与度的辩论活动形式,围绕古典名著中的核心育人价值主题及典型桥段设计辩论议题。通过组织学生以分组思辨的形式开展专题辩论,一方面促使辩论参与者在文献梳理、逻辑论证过程中强化对名著价值理念的系统认知;另一方面引导观赛学生在观点碰撞、思想交流中拓宽价值认知维度,最终实现“参与者深化理解、观赛者拓展认知”的双重育人效果,强化育人价值的实践渗透。
此外,立足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技术特征与用户行为规律,可围绕古典名著育人价值体系及典型案例,开发可视化文创产品矩阵,具体涵盖漫画、动漫短片等符合移动端传播场景的内容形态。此类产品需以“育人价值显性化、内容表达轻量化、视觉呈现生动化”为核心开发原则,确保古典名著中的价值内核与案例元素能够适配移动端用户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与视觉接收偏好。在传播渠道层面,应依托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具有高用户渗透率的移动社交平台,构建“精准推送–互动传播–圈层扩散”的传播体系:通过用户画像分析实现育人内容的精准触达,借助话题互动、UGC (用户生成内容)引导等功能增强用户参与度,依托平台算法推荐机制推动内容跨圈层传播。这一传播模式不仅能够突破传统育人场景的时空限制,构建“全天候、跨时空”的泛在化育人场域,更能有效打破高校育人的群体边界,显著扩大育人价值的受众覆盖范围,实现从“校园内育人”向“社会层面价值辐射”的延伸。
3) 配套建立古典名著“批判性反思”维度,由教师搭建起“历史语境还原–文本细节解构–当代价值关联”的桥梁,采用“课下文献检索–小组协作研讨–课堂汇报辨析”的递进式教学模式引导当代学生以辩证思维自主辨析古典名著中的思想局限性,实现对其价值观念的批判性吸收,达成“辩证认知传统、理性观照现实”。从学术评价逻辑来看,古典名著的思想局限本质上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必然产物,例如部分作品对“皇权至上、等级尊卑”的叙事常呈现“合理化”乃至“神圣化”倾向,与当代社会倡导价值观存在区别。对此,需遵循“历史还原–价值剥离–当代审视”的三阶评价逻辑:首先通过历史背景梳理还原思想产生的语境;其次剥离其时代局限性因素,提炼具有永恒价值的内核;最后结合当代社会议题进行批判性审视。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设计“古今对比”主题任务,将古典名著的思想局限与当代社会现实问题建立关联性分析,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化对价值观念的理性认知。
5. 实践与成效
基于前述古典名著育人价值的应用要点,在山东建筑大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开展了针对性实践。
在《土木工程材料》《砌体结构》《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等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课程教学中,将融入古典名著育人价值的教学课件作为核心载体,结合各课程具体知识点的内在属性与教学目标,实现古典名著案例与育人价值的精准嵌入、有机传递。具体而言,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钢材知识教学模块中,以古典名著中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兵器为具象化案例,建立材料特性与经典文学形象的关联,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同时传递相关育人价值;在材料脆性知识讲解环节,引入沙和尚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的经典桥段,以故事化场景强化学生对材料特性的认知,并渗透对应的伦理与心理层面育人内涵。在《砌体结构》课程的石材知识教学中,以孙悟空被压五行山的情节为切入点,将石材的结构性能与文学场景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在《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课程的风荷载知识点教学中,依托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桥段,将风荷载的作用机理与文学叙事相融合,同时延伸讲解三人代表性桥段中蕴含的、经伦理学与心理学视角剖析的育人价值,深化学生对知识与价值的双重认知。
与此同时,基于前期古典名著育人价值挖掘成果,结合视觉化传播需求,开发了以古典名著为核心题材的特色漫画作品,如《大话西游——小雷音寺》《大话西游——三借芭蕉扇》《大话西游——大闹天宫》《大话三国——义士关羽》《大话三国——两面张飞》《大话三国——凤雏传奇》《大话三国——出身草莽》《大话三国——赤壁大战之借东风》等。该系列漫画以生动形象的插画风格呈现,后续通过抖音、微信等主流移动传播平台进行系统化推送,构建起线上育人价值传播矩阵,拓展了育人覆盖范围与影响深度。
通过集体座谈法与个别深度访谈法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开展育人效果反馈搜集工作。从调研结果来看,古典名著育人价值的融入取得了多维度积极成效,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其一,在价值认知层面,绝大多数学生对古典名著的育人价值形成明确感知,实现了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吸收”的转化,能够将名著中蕴含的伦理规范、心理品质等价值理念,转化为指导自身学习规划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具体准则,完成育人价值的内化与落地;其二,在学业发展层面,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动机与参与积极性呈现正向提升趋势,且在融入古典名著案例的知识点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认知理解能力与记忆保持效果,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增效,印证了跨学科育人模式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其三,在文化认同层面,通过持续的古典名著文化熏陶,学生的文化自信理念得到显著强化,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文学经典的认同度提升、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理解加深,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专业”的双向认知融合,进一步丰富了育人实践的文化维度价值。
为获取更具体的反馈,开展了“古典名著育人价值认知”分析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6份,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Analysis survey questionnaire (n = 46)
表1. 分析调查问卷(n = 46)
调查项目 |
是 |
否 |
无法确定 |
选择“是”
的比例(%) |
1 |
增强了善恶判断能力 |
43 |
1 |
2 |
93.5 |
2 |
强化了欲望管理与底线意识 |
42 |
2 |
2 |
91.3 |
3 |
升华了责任伦理,更加坚守情感伦理 |
42 |
1 |
3 |
91.3 |
4 |
强化了社交中的理性分辨 |
41 |
2 |
3 |
89.1 |
5 |
强化了对制度规则的双重认知 |
43 |
2 |
1 |
93.5 |
6 |
更好地融合个人目标与集体价值、提升了多元价值包容与整合能力 |
41 |
3 |
2 |
89.1 |
7 |
抛弃全能自恋、接纳自我能力边界,找到了自我价值锚点 |
42 |
3 |
1 |
91.3 |
8 |
减少了非必要道德内耗、在挫折中更好地保留“不放弃”底线 |
44 |
1 |
1 |
95.7 |
9 |
更好地平衡本能需求与道德约束、需求满足方式更加健康 |
43 |
2 |
1 |
93.5 |
10 |
增强了自主判断能力和独立心理支撑 |
41 |
1 |
4 |
89.1 |
11 |
学习兴趣有明显提升 |
43 |
1 |
2 |
93.5 |
12 |
强化了部分知识点的学习效果 |
42 |
1 |
3 |
91.3 |
13 |
感受到了名著魅力和文化自信 |
45 |
0 |
1 |
97.8 |
可见,各项目中选择“是”的比例均 >89.1%,充分说明了古典名著育人价值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进一步来看:选择“是”比例最高的是第13项,说明古典名著的特色融入在让学生感受到艺术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强化文化自信方面的效果最为显著;选择“是”比例第二高的是第8项,说明在减少学生内耗、提升抗挫能力和韧性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选择“是”比例相对最低的是第4、6、10项,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度还有待提升、社会经验相对欠缺,在今后挖掘与传递名著中的育人价值时应进一步地着重加强这三个方面。
6. 结语
本文根据“古为今用”的理念,基于伦理学、心理学的核心特点提炼了古典名著中的相关元素,挖掘了相应的育人价值,进而探讨了多学科视域下古典名著育人价值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方式并验证了应用效果,开辟了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视域,为当代高等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源自古老文明的强力支撑。
值得说明的是,应尊重课程思政建设的“渐进性”,古典名著育人价值与具体课程的融合需要一定时期的磨合,短期内可能会存在效果波动,需在具体方式方法层面持续进行优化改进。今后应基于“整体意义场”理念,强化对多学科理论、工具及方法的系统性整合,进一步提升本问题的研究深度。
基金项目
2025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般项目“多学科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科研思政理念及其建设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