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人员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Current Landscape and Future Outlook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Medical Laboratory Professionals
DOI: 10.12677/acm.2025.159264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任历娜, 胡小行, 江利青, 王 森, 董凤云, 金呈强*: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山东 济宁;孙广斐, 张玉岩: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儿科,山东 济宁
关键词: 医学检验继续教育职业发展专业素养医疗行业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 Continuing Educ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Healthcare Industry
摘要: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继续教育不仅是提升医学检验人员专业素养的关键途径,也是适应医疗行业变化、满足患者需求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在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教育资源不足以及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问题。针对这些现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医学检验领域继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分析了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及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未来医学检验人员职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总结现有文献与案例,我们希望为提升医学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并为今后的教育政策与实践提供建议。
Abstract: Continuous advances in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nd the rapid evolution of healthcare have made ongo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dispensable for medical laboratory professionals. Continuing education not only sharpens technical expertise but also equips practitioners to respond to shifting industry demands and heightened patient expectations. Yet significant hurdles remain—out-dated curricula, limit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oorly defined career trajectories among them. Drawing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best-practice case studies, this paper reviews effective continuing-education models and their impact on career progression, while mapping emerging pathways for future professional growth. By synthesizing current evidence, we aim to inform strategies that enhance both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career competitiveness of laboratory personnel, and to offer actionable guidance for policy makers and educators.
文章引用:任历娜, 胡小行, 孙广斐, 张玉岩, 江利青, 王森, 董凤云, 金呈强. 医学检验人员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展望[J]. 临床医学进展, 2025, 15(9): 1485-1492. https://doi.org/10.12677/acm.2025.1592648

1. 引言

医学检验是现代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负责提供准确的实验室测试结果,以支持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医学检验的角色愈发重要,尤其是在精准医学和个性化医疗的背景下,检验结果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还能反映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1]。因此,医学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持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继续教育在医学检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帮助检验人员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知识,还能确保他们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医疗环境。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如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检验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以便有效地使用这些新工具进行疾病的检测和监测[2]。此外,继续教育还可以提升医学检验人员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医疗行业中脱颖而出[3]。职业发展对医学检验人员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医学检验不仅是一个技术性强的职业,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随着医疗行业对检验结果的依赖程度加深,检验人员的职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通过参与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培训,检验人员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可以开拓更广泛的职业道路,如实验室管理、教育培训和科研等领域[4]。这种职业发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医学检验人员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实现更高的成就和自我价值。

总之,医学检验的定义与重要性、继续教育的角色以及职业发展的必要性共同构成了医学检验人员职业生涯的核心。随着医疗行业的不断演变,检验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以确保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医疗环境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 继续教育的现状

2.1. 继续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继续教育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在线课程、面对面培训、研讨会和工作坊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在线学习平台逐渐成为主流,提供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地点,方便检验人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例如,许多教育机构利用网络研讨会和视频课程,结合互动讨论,增强学习效果[1]。此外,继续教育内容涵盖最新的检验技术、临床实践指南、病理学基础知识等,确保检验人员能够跟上医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4]

2.2. 国内外继续教育的比较

国内外在继续教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我国相比,美欧等国的继续教育体系之所以“成熟”,不仅在于其由权威专业协会(如ACCME、RCPath)与医院共同制定并动态更新的课程–认证–学分闭环,还在于政府按人头拨付CME专项经费、行业协会对课程质量与师资实施第三方评估、雇主将学分与晋升薪酬强制挂钩,从而形成“经费–标准–激励”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机制;反观我国,体系“不系统”的根源在于:卫生管理部门虽发文要求继续教育学分,却缺少配套财政投入和强制执业挂钩的法规,医院重科研轻教学的管理考核导致科室不愿为职工学习让渡工时,商业学会课程碎片化且缺乏第三方质控,最终使检验人员虽有强烈学习需求却因缺时间、缺补贴、缺认可而被动缺课,多元制度缺陷叠加放大了参与度不足与课程碎片化的表象[5]

2.3. 继续教育的参与度与效果评估

继续教育的参与度在不同地区和机构之间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参与继续教育的检验人员在知识水平和临床技能上普遍有所提高,但具体的效果评估方法却尚未统一。许多机构采用问卷调查、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估参与者的学习效果,结果显示,经过继续教育后,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自信心显著提升[6]。然而,针对继续教育的长期效果,目前的研究仍较为有限,未来需要更多的纵向研究来评估继续教育对职业发展的持续影响[7]

3. 面临的挑战

3.1. 教育资源的不足

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的挑战。许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和资源有限的地区,缺乏必要的教育设施和专业培训课程,这直接影响了医学检验人员的职业发展和技能提升。根据一项研究,许多医学检验专业人员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机会有限,尤其是在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教育资源的短缺使得这些专业人员难以获得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满意度[8]。此外,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往往缺乏针对性,未能满足医学检验人员的实际需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9]。当前医学检验人员继续教育的“资源不足”,远不只是“缺教室、缺课程”这一直观描述,而是一场由制度、管理与激励错位共同导致的系统性失灵。因此,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提升教育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在经费分配上,继续教育经费往往被纳入“一般性培训”科目,与医院硬件投入相比缺乏刚性指标,导致基层机构在年度预算中优先削减这部分“软投资”。其次,在人事制度层面,职称晋升与科研产出深度挂钩,而继续教育学分仅作为“合格”门槛,无法形成与个人收益直接关联的激励,进一步减少了机构和个人的投入意愿。再次,课程供给侧由行政主导而非需求驱动: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招标,培训机构“一次性交付”课程,缺乏对区域疾病谱、实验室设备差异及岗位胜任力的动态评估,结果造成“课程开而无人学、想学而无课开”的结构性错配。最后,基层单位缺乏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通常由检验科“兼管”,在人力本已紧缺的情况下进一步稀释了执行力。

因此,要真正解决资源不足,必须跳出“追加投入”这一简单的资源视角,转向“制度重塑 + 治理改革”的系统方案:

经费侧:建立“继续教育专项基金”,由医保结余资金、政府财政、企业CME赞助按比例共筹,实行“机构申请–个人消费–学分结算”的闭环管理,确保资金跟着人头走。

激励侧:将完成指定进阶课程与职称晋升、岗位津贴、科研基金申请资格直接挂钩,并引入“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分折抵学历教育学分或兑换学术会议差旅补贴。

供给侧:由省级医学检验质控中心牵头,建立“区域需求–课程开发–效果评估”的PDCA循环;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在线基础、现场进阶、导师带教三段式,允许学员根据岗位需求“拼插式”选课。

治理侧:每家二级以上医院设“继续教育协调官(CE Coordinator)”,由人事科与检验科共管,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与科室通过率、学员满意度双挂钩,打通行政与业务壁垒。

3.2. 学习动机与职业倦怠

学习动机不足和职业倦怠是医学检验人员继续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挑战。研究表明,许多医学检验人员在工作中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职业倦怠,这种状态不仅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对继续教育的兴趣减弱[10]。职业倦怠的原因包括工作负荷过重、缺乏职业发展机会以及对工作的认同感下降等[11]。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检验人员在参与继续教育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学习动机不足”与“职业倦怠”并非简单的个体心理问题,而是一套由绩效制度、岗位设计与组织文化共同作用的系统性失灵结果。(1) 体制根源:① 绩效倒挂:多数医院绩效奖金向临床科室倾斜,检验科被视为“成本中心”,人均绩效仅为临床同级职称的50%~80%。收入与工作强度倒挂,直接削弱了投入额外时间参与继续教育的意愿。② 晋升天花板:现行职称序列检验系列名额受医院等级限制。晋升无望导致“学而无用”的习得性无助,进一步抑制学习动机。③ 组织文化:检验科普遍被定位为“辅助科室”,科室例会上很少讨论科研与教学,导致职业认同感持续走低。(2) 管理根源:① 工时结构失衡:夜班 + 节假日值班占比高,碎片化值班导致“想学却无整段时间”。② 培训安排刚性:线下集中培训常占用休息日,既无调休也无补贴,形成“隐形加班”。③ 反馈机制缺位:继续教育学分仅作人事存档,缺乏与岗位能力评估、绩效奖金挂钩的闭环,导致“为学分而学分”的形式主义。

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引进激励机制与支持系统。设“继续教育绩效系数”。如每完成1个进阶模块,当月绩效点 + 0.2%,上限2%,同时可建立“培训调休券”制度,每8学时兑换1天带薪调休,人事系统自动核销。实行“双导师制”,技术导师由资深检验师担任,管理导师由副主任以上管理者担任,每月一次线上或线下联合辅导;最后,面向主管及副高后备人选开设“实验室运营与项目管理”实战营,结业即可获得院级项目管理资质,并直接对接职称晋升评审,形成学习–激励–晋升的完整闭环。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支持系统,以提高学习动机和减轻职业倦怠,是提升医学检验人员继续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

3.3. 新技术与知识更新的速度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涌现,这对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许多医学检验人员在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上面临困难,主要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更新机制[12]。例如,新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的引入往往需要检验人员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但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培训机会的有限,许多检验人员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10]。“新技术与知识更新速度过快”并非单纯的客观外部压力,而是现行体制与治理机制在新陈代谢上的“系统性滞后”共同放大的结果。首先,设备采购与培训预算被分割在两条互不衔接的行政通道:例如设备科一次性购入高端质谱、测序仪,却未同步列支配套培训经费;继续教育经费又被归入“软性成本”,在年度零基预算中最先被挤占,导致“有枪无弹”。其次,培训决策权碎片化——省级相关管理部门只管学时认定、医院人事科只管学分登记、设备厂商只提供碎片化产品培训——缺乏统一的技术路线图,结果是“课程东拼西凑,能力断档”。再次,现行职称评审仍偏重论文与课题,对新技术操作能力未设硬性指标,使得个人最优策略是“发文章”而非“练手艺”,进一步抑制了学习动机。最后,基层医院缺乏“技术守门人”岗位,新设备到货后无人负责转化为标准操作程序(SOP),导致“仪器闲置–人员不会–绩效下降”的恶性循环。因此,建立一个持续的学习和更新机制,以便检验人员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是确保其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4. 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

4.1. 在线学习与远程教育的应用

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在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期间,许多教育机构迅速转向在线教学,以确保学习的连续性和灵活性。研究表明,采用混合学习模式,即将面对面的互动与在线学习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例如,一项研究展示了通过远程学习平台进行的神经解剖学实验课程,学生在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下表现出更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更好的学习成绩[13]。此外,在线学习还为偏远地区的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打破了地理限制,提高了教育的可及性和公平性[1]

4.2. 实践导向的培训项目

实践导向的培训项目在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中至关重要。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培训项目能够帮助学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从而提升其专业技能。例如,麦吉尔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整合解剖实验课程到医学物理学课程中,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应用能力[4]。此外,临床实践的培训项目也被证明能够增强护士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如在急救护理中,护士通过参加专门的培训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其对患者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14]

4.3 认证与专业发展课程的设计

认证与专业发展课程的设计应当以满足行业需求和提升专业能力为核心。有效的课程设计不仅需要涵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考虑到学员的学习动机和职业发展目标。例如,针对药学领域的继续教育课程,研究表明,结合在线学习与实地实践的混合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员的职业能力和满意度[3]。此外,课程的评估和反馈机制也非常重要,通过持续的评估和改进,能够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保持一致,从而提升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竞争力[1]

5. 职业发展的新趋势

5.1. 职业路径的多样化

医学检验人员的职业路径正在经历显著的多样化,反映出医疗行业不断演变的需求和技术进步。根据一项调查,医学检验专业人员的工作领域已扩展至临床实验室、公共卫生、研究机构以及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12]。这种多样化不仅为专业人员提供了更广泛的职业选择,还促进了他们在不同领域间的流动性。例如,许多医学检验人员开始参与跨学科的项目,如临床药理学和个性化医疗,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竞争力[9]。此外,随着远程医疗和数字健康的兴起,医学检验人员也逐渐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如在线实验室管理和远程数据分析,这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15]

5.2. 跨学科合作与职业融合

跨学科合作在医学检验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应对复杂的健康问题时。医学检验人员与其他专业人员(如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专家)之间的合作,能够促进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决策的形成[10]。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医学检验人员与流行病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检测策略和疫苗分发计划,展示了跨学科合作的有效性[16]。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他们在多学科团队中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从而推动了职业融合的发展,形成了更加综合的医疗服务模式。

5.3. 领导力与管理技能的培养

在医学检验领域,领导力和管理技能的培养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医疗环境的复杂性增加,检验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还需要能够有效管理团队和资源,以确保高效的实验室运作[17]。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开始实施针对医学检验人员的领导力培训项目,旨在提升他们的决策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18]。例如,某些医院通过设立领导力发展课程,帮助年轻检验人员掌握管理技巧,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16]。这种趋势不仅提升了检验人员的职业素养,也为医疗行业培养了更多具备综合能力的领导人才。

6. 未来展望与建议

6.1. 政策支持与行业规范

随着医学检验行业的不断发展,政策支持与行业规范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但“政策支持与行业规范”长期停留在纸面号召,根源在于政策制定、资源配置与执行监督三条链条相互脱节,导致“好政策”无法转化为“真激励”。首先,政策设计层面存在“权责错位”。以美国《医学检验教育与培训法案》为例,其虽然规定了继续教育学分要求,却将经费来源与监管责任下放至各州卫生署;州级财政在教育、医保、公卫之间“三权分立”,继续教育经费常被挪作他用,形成“中央点菜、地方买单、基层无钱”的倒挂格局[12]。其次,规范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缺乏微观细则:ASCP所发布的最佳实践指南多为“技术建议”,未对培训时长、师资资质、考核方式设定刚性阈值,医院在落实时可选择性执行,造成“同证不同能”。再次,行业监管碎片化——政府负责立法、协会负责标准、企业负责设备培训,三方数据互不联通,无法形成统一的个人能力与岗位胜任力画像,也就难以对培训效果进行循证评估和动态调整。要真正让政策与规范成为继续教育的“发动机”,可以把“条文逻辑”升级为“治理闭环”。将政策–经费–标准–考核嵌入同一治理链,并以数字化平台为底座,实现“中央政策–省级统筹–机构执行–个人成长”四级穿透。

6.2. 持续学习文化的建立

在医学检验行业,建立持续学习的文化是提升专业水平的关键。医学检验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和临床需求。研究表明,持续教育不仅能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能力,还能增强其职业满意度和留任率[19]。为此,医疗机构应鼓励医学检验人员参与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在线课程、研讨会和专业会议等。此外,机构内部也可以建立学习小组,促进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医学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6.3. 技术驱动下的教育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教育也面临着创新的机遇。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以为医学检验人员提供更加生动和直观的学习体验。例如,模拟实验室环境可以帮助学员在无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15]。此外,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也为医学检验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可以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升学习效果。因此,推动技术驱动下的教育创新,将为医学检验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7. 结论

在医学检验领域,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快速发展的医疗科技背景下。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医学检验人员面临着职业发展的多样性与必要性。继续教育不仅是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更是提高职业满意度和增强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虽然许多机构已开始重视对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但整体上仍存在资源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及参与率不高等问题。未来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应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多样化,结合不同专业方向和职业发展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同时,行业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建立持续的教育体系,鼓励检验人员主动参与学习与发展。通过整合行业资源,举办更多的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医学检验人员的专业能力,激发其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将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灵活的学习方式,医学检验人员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学习,提升参与度。因此,建议行业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及医疗单位加强合作,共同开发适合的在线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和背景的医学检验人员的学习需求。

总之,医学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满意度的关键。我们呼吁全行业共同努力,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不断优化教育机制,推动医学检验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医疗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医学检验人员的职业发展与进步。

基金项目

山东省2025年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入库项目;济宁市重点研发项目(项目编号2022YXNS180);济宁医学院教师科研扶持基金(JYFC2018FKJ096);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J15LL11);济宁医学院高层次科研项目培育计划立项项目(JYGC2022FKJ01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Girgis, K.N. and Ganti, L. (2024) Dr. Mary Putnam Jacobi (1842-1906): The Pioneer of Women’s Medical Education. Cureus, 16, e6908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2] Savage, N.J. (2022) A Course-Specific Video-Based Laboratory Manual for Training Doctor of Physical Therapy Students in Orthopedic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Intervention Skills: Perception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Medical Science Educator, 33, 15-1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3] Blagg, L.N. (2024)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tist Motivation to Pursue Graduate Education. Laboratory Medicine, 55, 745-75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4] Kang, E.S., Popovic, M. and Noel, G. (2020) Integration of Gross Anatomy Laboratory Sessions into Medical Physics Curriculum. Medical Science Educator, 30, 1765-177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5] Nicola, S. and Stoicu-Tivadar, L. (2022) Sharing the IT Educational Experience of Developing 3D Applications for Medical Students Training. Studi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cs, 289, 204-20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6] Sakru, N., Aldi, F.I., Cakmakci, B., Arabaci, F. and Afyoncu, E. (2023) Peer Education Model in Trakya University Faculty of Medicine. BMC Medical Education, 23, Article No. 73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7] Zavalishina, L.É., Vasilyeva, A.I., Kuznetsova, O.A., Skrypnikova, K.A. and Frank, G.A. (2023) External Quality Control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in Pathomorphology: Tasks, Problems, Solutions, Development Prospects. Russian Journal of Archive of Pathology, 85, 48-5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8] Wen, C., Huang, C., Chang, P., Yang, T., You, H., Ning, H., et al. (2022) Application of the Electronic Book to Promote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Medical Technologist Continuing Educatio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C Medical Education, 22, Article No. 71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9] Hawkins, A., Moynihan, A.M., Glassman, K. and Clarke, S. (2024) Improving Compliance with Evidence‐Based Laboratory Testing Recommendations and Monitoring Associated Patient Outcomes. AORN Journal, 120, e1-e1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0] Novis, D.A., Nelson, S., Blond, B.J., Guidi, A.J., Talbert, M.L., Mix, P., et al. (2019) Laboratory Staff Turnover: A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Q-Probes Study of 23 Clinical Laboratories. 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 144, 350-35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1] Kamath, A., Shenoy, P.J., Ullal, S.D., Shenoy, A.K., Acharya, S.D., Shastry, R., et al. (2023)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ogenomics for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Pharmacogenomics, 24, 873-87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2] Garcia, E., Kundu, I. and Fong, K. (2022)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Pathology’s 2021 Wage Survey of Medical Laborato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158, 702-722.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3] Nathaniel, T.I. and Black, A.C. (2021) An Adaptive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edical Neuroscience Laboratory Activities. Medical Science Educator, 31, 733-743.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4] Jiang, D., Chen, H., Zhang, M., Zhang, S., Xu, J., Chen, Y., et al. (2023)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Ophthalmic Specialist Nur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 BMC Nursing, 22, Article No. 120.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5] Tadesse, M.T., Ayalke, L.L., Tedla, B.F., Weldemeskel, F.A., Yirdaw, A.S. and Abebe, T.A. (2025) Biosafety Management Practices among Clinical Laboratory Professionals in Debre Berhan Town Governmental Hospitals, Ethiopi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Health Science Reports, 8, e7036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6] Azziz‐Baumgartner, E., Neyra, J., Yau, T.S., Soto, G., Owusu, D., Zhang, C., et al. (2023) Healthcare Personnel in 2016-2019 Prospective Cohort Infrequently Got Vaccinated, Worked While Ill, and Frequently Used Antibiotics Rather than Antivirals against Viral Influenza Illnesses. Influenza and Other Respiratory Viruses, 17, e13189.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7] Miranda, A., Kelly, A., Williams, V. and Kelly, M. (2020) Designing Authentic Simulations in ROSE and EBUS for Undergraduate Laboratory Medicine Students. BMJ Simulation and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7, 97-10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8] Abdul-Rahim, H.Z., Sharbini, S.H., Ali, M., Hashim, S.H. and Abdul-Mumin, K.H. (2025)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Skills for Student Nurses: A Scoping Review. BMC Nursing, 24, Article No. 111.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
[19] Gebregzabher, E.H., Tesfaye, F., Cheneke, W., Negesso, A.E. and Kedida, G. (2023)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PD) Training Needs Assessment for Medical Laboratory Professionals in Ethiopia.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21, Article No. 47.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