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智慧矿山建设的背景下,压风系统承担着为井下气动工具提供动力源、应急救援供氧等重要功能,其运行效率与稳定性直接影响矿山生产节奏与作业安全[1]。传统压风系统监测依赖人工巡检与孤立仪表记录,存在三大核心痛点:一是数据采集覆盖率低,仅能获取空压机出口压力、电机电流等基础参数,管网漏风、终端用风波动等关键状态难以感知[2];二是数据传输存在“孤岛效应”,空压机、管网、终端设备的监测数据分散存储,无法实现联动分析;三是决策依赖经验判断,缺乏对系统运行趋势的预判能力,导致故障处理被动、能耗管控粗放。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矿山压风系统监测正逐步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演进。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多传感器数据采集、基于阈值规则的异常报警以及传统信号处理方法(如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在泄漏检测中的应用[3]。然而,这些方法普遍存在对人工特征工程的依赖性强、泛化能力弱、在强噪声与多泄漏源场景下性能下降明显等问题。特别地,针对管网漏风定位问题,现有方法多基于压力梯度法或声学传播时差估计,易受管网拓扑结构复杂性、传感器布设密度及环境噪声的干扰[4],难以满足智慧矿山对高精度、实时响应的需求。本文在系统分析现有研究进展与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智慧矿山压风系统的物联网监测理论架构,并重点研究基于改进Transformer的管网漏风智能定位方法。
2. 压风系统物联网监测理论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感知–传输–处理–应用”的技术逻辑,结合智慧矿山数据中台的技术标准,构建四级协同式理论架构(如图1)。该架构以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通过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应用层的分层解耦与协同联动,实现压风系统监测的“全域感知、高效传输、智能处理、精准应用”。各层级均遵循智慧矿山数据中台的接口规范,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跨层级数据交互与功能联动,为智慧矿山的统一调度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在感知层设计中,依托多模态传感器网络实现压风系统运行参数、环境状态及设备健康状况的全域感知[5]。传输层则采用有线与无线融合组网模式,保障监测数据的高可靠、低时延传输。处理层通过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架构,完成数据清洗、特征提取及初步诊断。应用层以数字孪生驱动,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压风系统的实时监测、故障预警与能效优化,最终达成系统运行的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支持。
Figure 1. Diagram of the four-level collaborative theoretical architecture
图1. 四级协同式理论架构图
2.1. 感知层:全要素状态感知
感知层是架构的“神经末梢”,其所部署的核心监测参数及技术指标见表1。核心目标是实现压风系统全要素、全时空的状态感知,并按照智慧矿山数据中台的数据接入标准(如数据格式、采样频率、精度要求)完成原始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其核心功能包括:
Table 1. Core monitoring parameters and technical indicators of the perception layer
表1. 感知层核心监测参数与技术指标
监测对象 |
参数类型 |
传感器类型 |
精度要求 |
采样频率 |
空压机 |
轴承振动 |
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
±2% FS |
10 Hz |
空压机 |
排气温度 |
热电偶传感器 |
±1℃ |
1 Hz |
管路 |
压力 |
应变式压力传感器 |
±0.5% FS |
5 Hz |
管路 |
流量 |
涡街流量计 |
±1% FS |
2 Hz |
储气罐 |
液位 |
电容式液位计 |
±2 mm |
0.1 Hz |
管路 |
漏风声压 |
麦克风阵列 |
±3 db |
16 kHz |
(1) 设备层监测:在空压机电机部署振动传感器(采样频率1 kHz)、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范围−20℃~150℃),实时采集转速、轴承温度、排气压力等23项参数;
(2) 管网层监测:沿输气管网每500米布设压力传感器(精度±0.2% FS)、流量传感器(量程0~100 m3/min),并嵌入微功耗漏风监测节点(续航 ≥ 3年);
(3) 终端层监测:在井下风动工具接口处安装智能阀门,记录瞬时用风量、工作压力,关联采掘面作业计划实现用风需求预判。
2.2. 网络层:异构融合传输
传输层是数据流通的“血管”,负责将感知层数据可靠传输至处理层,并将应用层控制指令反馈至感知层。其核心任务是解决矿山复杂环境下的网络异构性(无线/有线、长/短距离)问题,通过标准化协议转换实现与数据中台的无缝对接。本文针对井下复杂环境(电磁干扰、多路径效应),构建“光纤骨干网 + 工业无线子网”的混合传输网络:
(1) 骨干传输:通过工业以太网实现地面控制中心与井下区域网关的数据交互,采用环网拓扑保障冗余备份;
(2) 子网传输:井下采用矿用LoRa (通信距离 ≤ 1 km)与5G融合技术,LoRa适用于低速率传感器数据(如温度、压力),5G承载高清视频与控制指令(端到端时延 ≤ 20 ms);
(3) 边缘网关:在空压机站部署边缘计算网关,实现本地数据预处理与断点续传,当主干网中断时可独立运行 ≥ 4小时。
2.3. 平台层:数据融合与建模
处理层是架构的“大脑”,依托智慧矿山数据中台的数据湖与计算引擎,完成数据的清洗、融合、分析与知识提取,并将处理结果封装为标准化服务供应用层调用。本文基于智慧矿山数据中台架构,构建压风系统专属数据处理平台:
(1) 数据存储层:采用时序数据库(InfluxDB)存储监测数据(单矿日均存储量约5 GB),关系数据库(MySQL)管理设备台账、维修记录等结构化数据;
(2) 数据融合层:通过ETL工具实现多源数据清洗(剔除传感器漂移数据)、时空对齐(统一时间戳与位置坐标),建立“设备–管网–终端”关联图谱;
(3) 建模分析层:开发压风系统数字孪生体,通过机理模型(管网流体动力学方程)与数据驱动模型(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神经网络)融合,实现压力分布、流量损耗的动态仿真。
2.4. 应用层:智能服务与决策
应用层是架构的“价值输出端”,基于处理层的标准化服务,面向智慧矿山的不同角色(运维人员、调度中心、管理层)提供场景化应用,并通过标准化接口向感知层反馈控制指令。
(1) 实时监控服务:开发Web端与移动端监控界面,实时展示空压机运行状态(电流、温度、压力)、管网压力分布、终端用风量等关键指标,支持参数超限报警(一级报警触发声光提示 + 短信推送,响应时间 ≤ 3 s);
(2) 智能诊断服务:基于故障树与深度学习模型,自动识别空压机轴承磨损、管网泄漏等典型故障,并推送故障原因分析与处理建议;
(3) 能效优化服务:构建压风系统能效评估模型,计算单位产煤压风能耗、管网漏风率等KPI指标,生成节能改造方案(如优化空压机加载压力、更换高效过滤器),潜在节能空间达10%~15%;
(4) 运维管理服务:基于设备健康度评估(综合考虑运行时长、振动幅值、温度趋势),生成预测性维护计划,延长设备无故障运行时间。
3. 关键技术研究
3.1. 异构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3.1.1. 多模态数据特征对齐
针对压风系统中振动、压力、声压等异构传感器数据的时空异步问题,提出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 DTW)的特征对齐算法:
(1) 对不同采样频率的信号进行插值重采样,统一时间尺度;
(2) 计算振动信号与压力信号的相似性矩阵:
(1)
其中
分别为振动与压力信号的特征点,
。
(3) 通过动态规划寻找最优对齐路径,使对齐误差小于10 ms。
3.1.2.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加权融合模型
构建异构数据融合框架,实现多源信息的互补增强:
(1) 输入层:振动信号(128维时频特征)、压力信号(8维统计特征)、声压信号(64维梅尔频谱特征)。
(2) 注意力权重计算:
(2)
(3)
其中
是第k个特征的注意力权重,
为第k类传感器的特征向量,
为可学习的权重矩阵,
为偏置向量,
为可学习的权重向量,
对隐藏状态加权求和。
(3) 融合特征:
(4)
其中
为第k类传感器的特征向量,
为对应特征
的注意力权重,
为融合后的特征向量,是各输入特征的加权和。
3.2. 管网漏风智能定位技术
管网泄漏是压风系统中最常见且能耗影响最大的故障类型。传统方法如压力梯度法、声学互相关法等,受传感器布设密度、环境噪声和管网拓扑影响较大,定位精度有限[6]。近年来,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 RNN)被引入用于泄漏识别,但仍难以有效捕捉传感器间的长程空间依赖关系。Transformer模型凭借其强大的序列建模和自注意力机制,为基于传感器序列的泄漏定位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Transformer泄漏定位模型,通过显式引入管网拓扑结构作为空间先验,增强模型对泄漏传播路径的理解,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定位。
3.2.1. 模型网络结构
本文所提出的泄漏定位模型(如图2)以编码器–解码器结构为基础,其核心创新在于将管网拓扑结构以拓扑位置编码(Topological Position Encoding, TPE)和空间注意力掩码(Topological Mask)的形式注入模型,引导其学习符合物理规律的泄漏特征传播模式。
(1) 输入层:输入为沿管路部署的
个监测点特征序列
,其中
为第
个监测点的特征向量,由声压能量谱、压力梯度变化率等32维特征构成。
(2) 拓扑位置编码(TPE):为融入管网拓扑信息,定义传感器节点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计算节点
和
之间的管网路径距离
,并生成拓扑位置编码向量
。
(5)
其中
和
为可学习参数。将该编码与标准正弦位置编码相加,共同作为模型的位置信息。
(3) 空间注意力编码器(Spatial Attention Encoder):编码器由L层相同的层堆叠而成。每层包含一个多头空间注意力(Multi-Head Spatial Attention, MHSA)模块和一个前馈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 FFN)。其中,MHSA模块的查询(Query)、键(Key)、值(Value)由输入特征经线性变换得到。
(6)
其中
为拓扑邻接矩阵,若节点
与
管网直接相连,则
,否则
(即掩码),
为调节拓扑影响强度的可学习参数。该设计使模型更关注拓扑相邻节点间的特征影响,符合泄漏压力波传播的物理规律。
(4) 解码器与输出层:解码器接收一个可学习的查询向量,与编码器输出进行交互,最终通过一个全连接层预测泄漏点的坐标。模型采用Huber损失作为损失函数。
Figure 2. Architecture diagram of the pipeline air leak location model based on improved Transformer
图2. 基于改进Transformer的管网漏风定位模型结构图
3.2.2. 训练策略与超参数选择
模型训练采用以下策略:
(1) 多任务预训练:首先在大量合成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任务包括泄漏定位(回归)和泄漏存在性判断(分类),以提升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
(2) 主任务训练:采用AdamW优化器,初始学习率设置为
,并采用余弦退火调度策略。批量大小(Batch_Size)设置为32。
(3) 超参数选择:通过网格搜索确定关键超参数:编码器层数
,注意力头数
,模型隐藏层维度
,前馈网络维度
。正则化采用Dropout (rate = 0.1)和权重衰减(weight decay = 1e−05)。
(4) 数据增强:训练时加入高斯噪声、随机遮挡部分传感器数据等增强方式,提升模型在传感器故障或数据缺失情况下的鲁棒性。
3.2.3. 算法伪代码
算法1:基于改进Transformer的管网漏风定位算法 |
Require:
Ensure:
1: function LEAKLOCALIZATION(F, M) 2: // 1. 3:
4:
5:
6:
7: // 2. (L) 8: for
9:
10:
11:
12:
13:
14: end for 15: // 3. 16:
17:
18: 19: // 4. 20: 21: return ,
22: end function |
3.3. 空压机群智能调控技术
3.3.1. 基于能耗特性的群控模型
空压机群的精准调控依赖于对单台空压机能耗特性的精确建模[7]。实际运行中,空压机的功耗与负载率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其特性曲线通常呈现非线性特征,且在高低负载区间的表现差异显著。为此,本研究采用分段多项式拟合方法为每台空压机建立高精度的能耗–负载特性模型。
(1) 单台空压机能耗函数:
(7)
其中
为负载率。
,
,
,
,
,
为多项式系数,可学习参数。
(2) 总能耗目标函数:
(8)
为运行状态。
3.3.2. 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
空压机群的协同调控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其目标是在满足井下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寻求系统总能耗与供风压力稳定性之间的最佳平衡。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带精英保留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作为求解框架,旨在获得一组分布均匀的Pareto最优解,为决策者提供多种可行的优化调度方案[8]。
(1) 约束条件:
(9)
其中
为第i个单元(如空压机、发电机)的输出能力,
为第i个单元的启停状态,
为系统总需求(如井下所需总风量或总功率)。
(2) 适应度函数:
① 能耗最小化:最小化所有运行空压机的总功耗。
(10)
② 压力波动最小化:最小化系统主管路压力的波动范围,这是衡量系统响应速度和外网用风稳定性的关键指标。通过最小化一段时间内压力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来实现。
(11)
(3) 选择算子:采用拥挤度距离排序,保留Pareto最优解集中的30个解。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构建的面向智慧矿山的压风系统物联网监测理论架构,通过四层协同设计实现了对压风系统的全要素感知、全链路传输与全场景应用。在关键技术层面,重点针对管网漏风定位难题,提出了一种融合管网拓扑先验的改进Transformer模型,通过空间注意力机制与多任务训练策略,显著提升了定位精度与模型鲁棒性。
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一是开发超低功耗传感器网络,采用能量收集技术(如利用管道振动发电)延长井下传感器续航时间;二是融入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可信传输与共享机制,保障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与不可篡改性;三是探索数字孪生与元宇宙技术的融合,构建虚实交互的压风系统运维平台,实现更高效的远程协同诊断与虚拟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