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DOI: 10.12677/ve.2025.14945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雷沺华, 郝建秀, 丁建群*, 米贤武, 黄利军:怀化学院物电与智能制造学院,湖南 怀化;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智能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怀化
关键词: 新时代《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人才培养New Era “Engineering Drawing” Course Ideolog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摘要: 《工程制图》课程是大学新生最先接触的一门工程技术基础课。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的新时代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面临着将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难题。在前人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工程制图》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教学结果表明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果。
Abstract: “Engineering Drawing” is one of the first fundamental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courses encountered by university freshm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era, which strongly advocates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Engineering Drawing” faces the challenge of organically combining course content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Building upon previous teaching reforms, this study explores and implements innovative approache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gineering Drawing”. The teaching outcomes indicate that these measures help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impa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文章引用:雷沺华, 郝建秀, 丁建群, 米贤武, 黄利军. 新时代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9): 363-369.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9451

1. 引言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程制图》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机械图样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为主的技术基础课程。无论是制造机器或建造房屋,都离不开图样。设计者通过图样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制造者通过图样来了解设计意图,所以图样被称为工程界的共同语言。此外,本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使命和专业责任,树立崇高目标和远大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明大德、知大势、立大志、干大事[1]

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是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他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近年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环节[2]

本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聚焦于《工程制图》这一特殊课程场域。其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结合课程自身“图样作为工程语言”的特性,探索如何通过规范意识、标准意识的引入实现思政教育的落地;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实践案例,总结在融合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初步成效,从而为后续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 新时代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新时代是讲规矩、重标准、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也是工程教育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阶段。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一种政策导向的教学要求,更应被理解为工程教育中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研究普遍强调工程伦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工程师在技术实践中必须兼顾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与社会福祉[3]。同时,情境学习理论指出知识的习得应置于真实或近似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中,这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提供了方法论支持[4]。国内学者则在价值整合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上进行了探索,提出应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文化认同[1] [2]

因此,课程思政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依托《工程制图》等专业课程内容,通过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职业伦理、规范意识与社会责任,将技术知识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种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回应了工程教育在新时代培养具备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人才的现实要求。《工程制图》课程的思政切入方法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机融合。

2.1. “四位一体”分层培养智能制造人才

针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求,现有研究提出了一种“四位一体”分层培养模式[5]。该模式旨在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品德教育和素质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全方位地提升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质量。具体而言,“四位一体”人才分层培养模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如表1所示。

Table 1. The “Four-in-One” talent hierarchical training table

1. “四位一体”人才分层培养表

体系名称

主要目标

核心内容

关键特色

“通识–核心–专项”三层课程体系

满足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深入学习专业技能、具备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

1. 通识课程:提供宽厚基础知识与素养。

2. 核心课程:聚焦智能制造专业核心知识与能力。

3. 专项课程:针对特定方向或问题深化专业技能。

分层递进,实现知识从基础到专精的构建。

“三层次、三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三层次实践:包含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等不同深度和实践环节。

2. 三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强调结合实际工程项目。

强调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 + 活动”素质养成体系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1. 融入课程:将素质教育元素(如思政、伦理、沟通协作、批判思维)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2. 课外活动:组织各类科技、文化、体育、志愿、社团等实践活动。

课内课外协同育人,促进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 + 专业教育 + 实践教育”创新创业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其提供平台和支持。

整合三类教育资源:

1. 基础教育资源:提供通识知识、创新思维基础。

2. 专业教育资源:提供技术支持与专业指导。

3. 实践教育资源:提供项目平台、孵化资源、实战经验。构建创新创业平台与支持体系。

资源整合,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支持。

这种“四位一体”分层培养模式将品德教育和素质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探索专业群内的学分互认,为提升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更全面的路径。同时,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价值认同和社会服务意识,激发学习动力。此外,通过实事热点引导、迁移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科研创新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应考虑社会属性,引导学习者解决问题。教学中应融合专业启蒙教育、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与职业伦理[6]

2.2.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新时代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历史视角、社会热点、多学科交叉教学、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四种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7],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flow chart of teaching methods

1. 教学方法流程图

2.2.1. 通过历史的视角引入工程制图技术

教师一边讲解现代制图技术,一边还可以追溯中国古代建筑及制图技术,或者世界上声名远扬的建筑设计,呈现技术历史变迁的过程及背后的文化脉络。播放展现工匠精神的纪录片或人物传说,展现老一辈工程师和设计师在工作中怎样追求卓越与创新,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激发他们对专业技能的探求与钟爱,引导他们树立踏实、敬业、一丝不苟的精神。

通过中国古代长城、故宫等建筑的设计特色,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与文化根基,采用这种文化和历史的切入途径,带领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并激励他们借鉴传统智慧,借创新促进现代技术升级。接着在教学进程中,通过挑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工程项目实例,将工程制图从古代引领到现代,跟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科技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采用讲解中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工程等)设计和制图规定的方式,呈现工程制图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实际案例为依托,指引学生明白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增进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及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才智的热情。

2.2.2. 提取社会热点融入课堂

将社会热点融入《工程制图》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构建互动式、启发式的学习环境,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这种教学模式改革旨在将“立德树人”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8]

处处留意皆是学问,社会热点中存在诸多科技前沿的相关内容,教师讲课的时候能够选取跟《工程制图》课程内容贴近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国家公布的重大政策及工程建设规划,如“一带一路”倡议、新基建计划等,研究这些政策对工程设计与建设行业产生的影响。学生大多对这些社会热点事件兴趣盎然。在课程中引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知晓国家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关注焦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此外,还可以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案例,例如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智能制造中的图形识别等,作为切入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纸、模型和视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为例,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工程制图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增强其综合素质。

将社会热点融入课堂讨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并举,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价值认同和社会服务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3. 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作为学科思政建设的督促与检验环节,应采用跨学科分析、研究等范式,突显课程评价方法的跨学科性质特点[9]。新时代工程教育需跨越学科壁垒,提升学生的综合本领与创新思维。在《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阶段,教师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结合采用,制定从二维图纸过渡到三维模型的任务,这种实践途径不仅协助学生掌握现代制图技术,还能让他们体悟工程图样在实际应用中的多种效能。

把课程跟物理学和数学结合起来,如物理师范类教师可强调工程师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法规,通过讲解工程制图的细节要求和严格的法律责任,告知学生严谨性与责任心的重要意义。利用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理念,教导学生依照行业规范,做到工作当中守法、敬业且尽责,以此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

结合数学可以融入结构应力分析与力学计算,让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思考材料特性及结构稳定性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模式的跨学科项目,就像进行桥梁设计及施工图绘制事宜,学生可以掌握整合多学科知识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团队合作的能力与沟通水平。而团队合作教学是体现多学科交叉的另外一种有效形式,教师可安排学生采用小组形式,依靠分工完成跨学科综合项目,好比设计一座桥梁的结构及施工的图纸,处于这种模式时,学生需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去解决问题,既增进了团队协作的能力,还提升了沟通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2.2.4. 组织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

教师在讲授建筑、机械设计制图这门课的时候,可引入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保理念,于实践活动中引入环保建筑材料的运用、低碳设计等观念,探讨怎样借助优化设计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借助对这些设计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落实在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中,鼓励他们在往后工作中达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平衡。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或企业参观活动,接触实际的工程实例,学生可去参观正在建造的大型项目工地,掌握图纸到实体的转化流程,进而与现场工程师交流经验,借鉴他们工作方面的经验与态度。在实践活动开展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发展对工程师的要求,引发其社会责任感,而且借助实际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肯干、团结协同的品质。

2.3. 设置合理的思政目标课程评价体系

在《工程制图》课程考核这个阶段,我们不但要留意学生对制图技能的掌握情形,而且还能借助论文、报告之类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索工程制图跟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的内在联系,带领学生把绿色环保理念融入设计作品中,凭借这样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把思政元素融入实际工作里,并借助反思性学习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还可利用师生共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这样的形式,以此检验所设置的课程思政目标评价体系是否合理,师生一起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利于切实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构建量化考核评价指标,能促进课程思政考核回归到本来的位置[10]。制图课教师可凭借教学督导、课堂教学或开展相互听评课环节,具体检验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形式和内容是否实现预期目标,学生可借助撰写《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等开展量化考核,靠着师生共同评定,找出课程思政实施阶段中的薄弱地方,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持续改良,用心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上述多元化评价方式中的量化考核与反馈机制如图2所示。

Figure 2. The process diagram o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feedback mechanism.

2. 量化考核与反馈机制过程图

2.4. 教学融合案例:以“尺寸标注”知识点为例

为进一步说明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本小节以“尺寸标注”这一核心知识点为例,设计了一个教学案例。在教学目标方面,既注重学生掌握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则与方法(GB/T 4458.4-2003《机械制图尺寸注法》),也强调培养其正确、清晰、完整地标注常见机械零件的能力,更着力于引导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和标准意识,理解国家标准的权威性与必要性,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增强工程实践中的责任意识[11]

课堂伊始,教师通过展示因尺寸标注错误而导致零件加工报废、工期延误甚至安全事故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小标注、大责任”的思考,并提出“国家标准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由此自然导入知识学习环节。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不仅系统阐释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则,还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如高铁、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严格遵守GB/T标准的案例,强调规范对于国家工程安全与效率的保障作用,从而把社会热点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与此同时,教师还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中国古代建筑与工匠传统,指出无论是故宫营建还是当代制造业,规范与尺度始终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石,这一历史视角使学生在文化自信中进一步理解标准化的深远意义。在互动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各工厂采用各自的标注方式会产生哪些问题”,引导他们从沟通成本、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结合跨学科知识,如数学计算与材料力学的联系,体会尺寸误差可能引发的结构风险。随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零件图的尺寸标注任务,并开展互评,依据GB/T要求找出图样中不符合规范之处,教师则在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指导和纠偏。通过这样的实战训练,学生不仅提升了技能,也在讨论、批判与反思中强化了规范意识与责任意识。最后,教师结合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在《工程制图学习反思报告》中撰写对“规范”、“责任”与“工匠精神”的体会。对学生作业的考核评价既可以包括对图纸作业正确性与规范性的评价,也可以包括对反思报告中职业责任理解的考察。

通过这一系列与社会热点、历史脉络和多学科交叉相结合的教学设计,课程实现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统一,使思政教育在具体的知识点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

3. 结语

《工程制图》课程的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上,而应与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结合,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站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切实做到关爱学生,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坚定的教育理想、更加执着的事业追求激励自己,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基金项目

2022年怀化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高宁, 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9): 17-22.
[2] 何红娟.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33(5): 60-64.
[3] Harris, C.E., Pritchard, M.S. and Rabins, M.J. (2009) Engineering Ethics: Concepts and Cases.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4] J∙莱夫, E∙温格. 情景学习: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Hapidin, Pujianti, Y., Syarah, E.S. and Gunarti, W. (2023)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Project Learning Models through Children’s Comics with STEAM Content in Indonesia. JPUDJurnal Pendidikan Usia Dini, 17, 82-97.
https://doi.org/10.21009/jpud.171.06
[6] 张宝庆, 王永华, 张澧桐, 等. 机械工程专业启蒙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践研究[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2020, 3(7): 70.
[7] 曾鸣. 新时代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 13(27): 76-80.
[8] 闫琪, 郭子东, 郑兰芳, 等. 消防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实践——以“消防燃烧学”为例[J]. 产教融合, 2024, 6(3): 43-52.
[9] 杨青, 刘英, 曹福亮. 新农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启示——基于N大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 高校教育管理, 2021, 15(6): 114-124.
[10] 熊晓轶, 姚洋. 基于课程思政的应用型财经高校金融学专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 高教学刊, 2021(2): 43-46.
[11] 田梦实. 学习贯彻新《机械制图尺寸注法》标准——GB/T 4458.4-2003浅议[J].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04(12):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