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翻拍外国电影已成为重要创作模式。自2010年以来,中国累计翻拍外国电影超50部,其中以日韩电影为主流,占比高达80% [1]。近五年(2020~2025)年,这一现象持续发酵,2023年更以11部翻拍片创下近五年数量峰值。家庭题材作为东亚文化的核心叙事载体,因其贴近日常生活、易引发情感共鸣,成为翻拍的重点领域。
本研究聚焦豆瓣平台近五年标注“翻拍/改编”的日韩家庭题材电影,整合评分、短评、长评等受众评论数据构建语料库。进而运用文本分析法,从内容解构与情感挖掘双重视角,系统解析电影文本在视觉符号转译、叙事美学重构、角色造型设计等层面的本土化改编特征。研究试图解答三个核心问题:第一,翻拍电影如何在保留原版叙事内核的同时实现视觉审美与文化的双重适配?第二,当前创作中的叙事困境及美学失衡与受众偏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机制?第三,支撑该类型电影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美学逻辑与优化路径为何?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旨在挖掘电影文本与受众反馈的深层互动逻辑,精准识别翻拍实践中的美学痛点(如文化符号误读、视觉叙事生硬等)与接受规律,为中国翻拍日韩家庭题材电影的创作转型提供理论参照,进而推动该领域在商业价值与艺术表达平衡中的可持续发展。
2. 国内日韩翻拍电影概况
2.1. 核心概念与定义
文化折扣理论由德国学者希尔曼·埃格伯特提出,经霍斯金斯(Colin Hoskins)和米卢斯(R. Mirus)应用于影视研究,指文化背景差异会导致受众对国外文化产品的接受度降低,具体表现为文化产品中的风格、价值观等元素,超出目标受众解码能力之际,引发认知错位[2]。实际上,中国在翻拍日韩电影的认知错位则源于两者在视觉符号系统上的潜在差异。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Santiago Peirce)的符号学理论强调符号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类型,即一个完整的符号是由符号本身、符号指向的对象以及符号引发的解释项[3]。正是这三种关系在电影翻拍中的微妙转变,影响了受众对视觉符号的感知和理解,进而导致认知错位。
对此,跨文化背景下中国翻拍日韩电影,需基于受众审美变迁,以“文化意义动态协商”为核心策略,通过三重路径实现跨文化转译。其一,地域符号的视觉在地化,如《忠犬八公》将背景锚定2001年重庆,融入山城巷弄、火锅等本土元素,将犬种改为中华田园犬“八筒”,并增加儿子角色以契合中国家庭结构[4],更贴近中国乡村生活的视觉记忆。其二,人物关系本土化,《嫌疑人X的献身》将叙事空间置换为哈尔滨道外区,人物塑造融入“母女相依”的传统家庭伦理,弱化原片的文化隔阂[5];其三,情节主题的视觉聚焦,《误杀》将背景调整为泰国华侨小镇,舍弃原片的宗教冲突,转而聚焦家庭伦理与法律道德的博弈,引发本土观众对“亲情救赎”的价值共鸣[6]。这些实践通过场景视觉重构、角色重塑与主题聚焦,在保留原作情感内核的基础上,以本土符号体系重构叙事逻辑,既避免了文化折扣的认知障碍,又借“烟火气”的生活质感实现情感共振,其市场成功印证了“文化转译”策略的有效性。即通过本土情感锚点连接异质文化,达成跨文化传播的最优解。
2.2. 日韩翻拍电影的受众概况
翻拍电影因原作已具备成熟剧情和受众基础,成为影视公司占领商业市场的重要策略[7]。2020年以来,中国翻拍的日韩电影达10部,包括《拯救嫌疑人》(原版《七天》)、《忠犬八公》(原版《忠犬八公物语》)、《阳光姐妹淘》(原版《阳光姐妹淘》)、《东北恋哥》(原版《当男人恋爱时》)等。这类作品的商业成功,依赖于对于本土观众心理的精准把握。
在跨文化语境下,观众常以自身价值观与审美标准对比原版,对翻拍作品的情节、演员表现等进行评价,并通过寻找审美共识群体满足社交需求,这种比较心理虽易引发舆论传播,却也使翻拍面临“新版不如老版”的评价压力,若无法满足受众对本土化“意义再生产”的期待,便可能陷入口碑困境。此外,当代受众审美趋势已从“故事性”向“视觉性”倾斜,对类型电影既依赖公式化情节等传统叙事内核,又期待新颖表达,而部分翻拍作品因简单复制原版、脱离本土语境导致共情缺失。
因此,基于近五年家庭题材日韩翻拍电影的受众反馈,其可持续发展需聚焦本土化改编对本土家庭伦理的精准对接(如《忠犬八公》通过地域元素与家庭结构调整增强代入感)、视觉符号创新对情感表达的服务功能,以及类型框架对时代价值观的兼容能力,唯有以受众心理为导向,在文化转译中实现“原作内核”与“本土表达”的动态平衡,才能突破翻拍困境并构建长期市场竞争力。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与视觉符号学开展实证研究,此方法意在探究文本内容的深层涵义[8]及视觉符号的隐性审美表达。在线评论是获取用户观点及情感态度的关键渠道,更蕴含对影片视觉符号、叙事节奏、角色造型等美学元素的隐性评价[9]。ROSTCM6软件由武汉大学沈阳教授及其团队研发,作为一款针对文本数据挖掘与分析的专业工具,它可以精准发掘文本里潜藏的量化关系,剖析文本的深层意义,有效满足质性资料的数据挖掘要求,此软件具备的高频词分析功能可捕捉评论要点,语义网络分析可凸显概念间的关联,情感分类可以鉴定态度倾向[10]。
在数据采集阶段,本研究凭借Python作为爬虫工具,在豆瓣平台采集了海量用户的评论数据,为让分析结果准确无误且数据可靠,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细致的清洗,具体操作是把重复评论、无关内容、广告信息等干扰数据剔除掉,同时剔除无实际意义的数字、空值文本以及英文符号。完成数据的预处理后,用ROSTCM6软件搭配上自定义词库,对文本样本开展详尽的分词处理[11]。采用词频统计生成高频的词表,绘就情感语义网络图像,深度挖掘观众对中国翻拍的家庭题材日韩电影的感知经验,此过程不仅辨认出评论里的关键词与核心话题,还分析出各概念间的内在关联,为剖析观众情感反应构建了丰富的语境,本研究对积极情感类的评论进行细致分类,并利用定性分析筛选出有典型特征的影评,按照文本分析成果,本研究针对文本分析结果提出一系列设计美学层面的改进建议,意在为翻拍电影构建可持续性的发展轨迹,为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提供实用借鉴。
3.2. 数据样本
本研究把豆瓣电影的观众评论选定为文本数据源,这个选择是基于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以专业影评平台存在的豆瓣电影,依靠大量的用户群体和积极的用户互动,可以为研究提供规模可观、有代表性的样本数据[12];与仅有的星级评分对比,豆瓣电影里的长篇评论有着丰富的论证内容与情感流露,有利于深入挖掘观影体验;豆瓣网站所开放的接口支持,达成样本数据的高效、自动采集,符合了本研究对文本数量的实际需求,这些优势让豆瓣电影的观众评论能真切展现大众的观影体验,成为本研究合理的数据支撑。
在豆瓣软件的众多影片资源里面,本研究把重点放在中国翻拍的家庭题材日韩电影上进行深入解析,这一抉择是基于以下核心要点,电影翻拍是跨文化背景下影视的发展走向,其原版本身就有的群众基础以及剧本认可度,为开拓中国市场打下了底子。虽同属于东南亚国家,日韩的影视制作进行本土化改编,其文化背景跟价值观等的差异化吸引观众去影院观影,在近五年(2020~2025)中国翻拍日韩电影的题材分布中,喜剧题材占比最高,家庭题材次之,考虑到现有喜剧翻拍电影研究已相对饱和,而家庭题材作为东亚文化的叙事载体,对情感伦理的细腻刻画,与社会“温暖叙事”的需求相呼应。此外,该类型以11部翻拍片创下近五年数量峰值,标志着创作进入规模化探索阶段,具备研究的时效性与产业代表性。因而本研究选取该时段内家庭类题材电影的典型案例。
研究遵循“时代特征匹配度 + 文化转译创新性 + 受众反馈多元性”原则,选取《忠犬八公》(翻拍自日本《忠犬八公物语》)、《无价之宝》(翻拍自韩国《担保》)、《灿烂的她》(翻拍自韩国《季春奶奶》)为典型案例。三案分别以“宠物情感联结”“社会边缘群体伦理”“老龄化代际关系”为叙事核心,覆盖多元家庭议题,既包含对日韩经典IP的当代性改编(如《忠犬八公物语》的跨时代翻拍),也涵盖对小众佳作的本土化开发(如《担保》《季春奶奶》的引进),体现行业从“热门IP复制”到“多元题材深耕”的转型特征。
截至2025年5月10日,研究通过豆瓣平台爬取上述影片的好评、一般反馈、差评及最新评论,经筛选剔除重复无效内容后,形成《忠犬八公》1696条、《无价之宝》1665条、《灿烂的她》1668条等全维度评论语料库(单部样本量1465~1696条)。数据覆盖“文化符号适配性”“叙事流畅度”“情感共鸣度”等核心评价维度,既包含对经典IP翻拍的代际认知差异,也涵盖对新兴翻拍作品的及时反馈,确保研究对象在时间纵深感与议题开拓性上兼具学术价值。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高频词对比分析
高频词即在特定文本内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出文本内容的核心要点。在本文的研究中,运用ROSTCM6软件对三组原版电影与翻拍电影的在线影评文本展开分词操作,并进行词频分析,最终提取出排名前100的高频词,通过对原版与翻拍电影评论差异进行统筹理解,结合具体语料库反映出受众所关注的电影侧重。提取词频统计中的高频词代表观众对电影的观影感知,并构建语义评价类目揭示文本中词语间的深层关系。
4.1.1. 《忠犬八公》与《忠犬八公物语》(日文:ハチ公物語)
由表1、表2得出以下结论:
两片在故事与情感表达上存在共性。“故事”“情感”“感动”“催泪”等词汇高频出现,凸显观众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忠诚”“等待”“陪伴”等词指向故事核心主题,体现观众对犬与主人深厚情感的共鸣;“家庭”“父子”“夫妻”等词则显示影片对家庭关系的刻画,以多维度的情感交织打动观众。
两片在故事与情感表达上具有共性,“故事”“情感”“感情”“感动”“感人”“催泪”“眼泪”等词汇频繁都出现,凸显观众对影片情感表达的重视。作为以忠犬为主角的影片,“忠诚”“等待”“陪伴”“一生”等词体现了故事的核心主题,观众被小狗与主人之间深厚的情感所打动。此外,“家庭”“家人”“父子”“夫妻”等词表明影片不仅刻画了人与动物的情感,还深入描绘了家庭关系,多维度的情感交织引发观众共鸣,使情感成为影片打动观众的关键因素。
Table 1. Audience evaluation categories of “Hachiko: A Dog’s Story”
表1. 《忠犬八公》受众评价类目分析
主类目 |
次类目 |
示例 |
背景设置 |
空间设定 |
本土(276)、重庆(244)、中国(91)、地方(55) |
时间设定 |
十年(83)、时代(82)、变迁(55)、时间(36) |
人物选角 |
电影角色 |
冯小刚(196)、八公(183)、教授(100)、演员(82) |
幕后人员 |
导演(100)、剧本(35) |
情节设定 |
剧情演绎 |
故事(262)、改编(155)、剧情(78)、背景(68) |
场景设计 |
索道(80)、报纸(106)、田园(60)、缆车(34) |
情绪渲染 |
感动(108)、情感(84)、煽情(77)、可爱(77) |
受众动机及行为 |
观影动机 |
原版(67)、电影院(25)、忠诚(63)、改编(155) |
观影感受 |
眼泪(35)、成功(69)、一星(43)、好看(41) |
Table 2. Audience evaluation categories of “ハチ公物語”
表2. 《忠犬八公物语》受众评价类目分析
主类目 |
次类目 |
示例 |
背景设置 |
空间设定 |
日本(226)、美国(127)、车站(78)、涩谷(24) |
时间设定 |
时代(44)、时间(41)、年代(41)、十年(20) |
人物选角 |
电影角色 |
八公(393)、教授(329)、主人(198)、女儿(107) |
幕后人员 |
导演(27)、演员(27) |
情节设定 |
剧情演绎 |
故事(288)、电影(258)、剧情(42)、情节(39) |
场景设计 |
车站(78)、等待(79)、流浪(37)、去世(34) |
情绪渲染 |
感动(119)、忠诚(106)、煽情(56)、可爱(56) |
受众动机及行为 |
观影动机 |
原版(93)、真实(86)、对比(19) |
观影感受 |
感人(93)、冷漠(50)、催泪(25)、眼泪(33) |
视觉符号学差异通过地域文化与时代背景呈现,《忠犬八公》中“重庆”“山城”“缆车”等词,反映观众对空间美学在地性的关注——吊脚楼的错落结构、长江索道的动态线条,构成符合中国观众视觉经验的地域审美[13];《忠犬八公物语》则强调“日本”“昭和”“大正”“涩谷”“上野”等地,体现日本文化和时代背景特色。《忠犬八公》通过“移民”“拆迁”“变迁”等词暗示影片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展现,“中华田园犬”的造型设计更贴近中国乡村生活的视觉记忆;《忠犬八公物语》则通过“日本”“昭和”“大正”等词呈现日本特定历史时期的氛围和文化传统,体现其本土视觉符号的纯粹性。
4.1.2. 《无价之宝》与《担保》(韩文:담보)
由表3、表4得出以下结论:
《担保》具有典型的韩式美学风格,这种风格有其独特的受众,但也可能因文化差异等原因引发争议;《无价之宝》中“东北”“雨中曲”“热气球”等词,凸显时代美学的视觉重构,20世纪90年代东北工业景观,如下岗工人的工装造型、老厂房的斑驳墙面,与“雨中曲”的浪漫肢体语言形成现实主义与诗意美学的视觉碰撞,符合中国观众对“苦难中的温情”的审美期待[14]。
在剧情结构方面,《无价之宝》被指出在结构处理和情节编排上存在“割裂”“冗长”“混乱”的问题,反映观众对前后半段美学风格不一致的不满——前半段的黑色幽默与后半段的煽情缺乏视觉过渡,说明叙事节奏的美学连贯性是跨文化改编关键;《担保》中“韩式”“高利贷”等词,表明其本土美学风格的鲜明性,但“套路”“刻意”等评价暗示过度依赖韩式煽情,可能引发跨文化审美疲劳。
Table 3. Audience evaluation categories of “Be My Family”
表3. 《无价之宝》受众评价类目分析
主类目 |
次类目 |
示例 |
背景设置 |
空间设定 |
东北(90)、韩国(48) |
时间设定 |
年代(52)、时代(41)、时间(39) |
人物选角 |
电影角色 |
芊芊(184)、石振邦(62)、女儿(58)、女孩(92) |
幕后人员 |
导演(229)、编剧(58)、演员(120) |
情节设定 |
剧情演绎 |
电影(404)、故事(237)、剧情(221)、情节(93) |
场景设计 |
雨中曲(112)、热气球(84)、广告(39)、细节(34) |
情绪渲染 |
情感(70)、浪漫(69)、温情(36)、亲情(40) |
受众动机及行为 |
观影动机 |
期待(87)、原版(43)、现实主义(36) |
观影感受 |
煽情(65)、莫名其妙(105)、好看(52)、离谱(31) |
Table 4. Audience evaluation categories of “담보”
表4. 《担保》受众评价类目分析
主类目 |
次类目 |
示例 |
背景设置 |
空间设定 |
韩国(232)、中国(40)、地方(24)、韩式(40) |
时间设定 |
十年(44)、失踪(18)、时间(18) |
人物选角 |
电影角色 |
成东日(148)、女孩(180)、大叔(100)、爸爸(92) |
幕后人员 |
演员(94)、编剧(19)、导演(17) |
情节设定 |
剧情演绎 |
电影(214)、故事(140)、剧情(172)、情节(45) |
场景设计 |
担保(131)、车祸(102)、高利贷(28)、绝症(18) |
情绪渲染 |
催泪(104)、温情(83)、亲情(34)、感人(95) |
受众动机及行为 |
观影动机 |
原版(30)、温情(83)、无价之宝(55) |
观影感受 |
煽情(215)、狗血(42)、强行(59)、俗套(49) |
4.1.3. 《灿烂的她》与《季春奶奶》(韩文:계춘할망)
由表5、表6得出以下结论:
在影片选角上,两部影片的女主角都选择了本国的当红小花以及实力派演员,《灿烂的她》“刘浩存”、“惠英红”与《季春奶奶》中“金高银”、“尹汝贞”,利用明星的影响力吸引观众,明星效应能够增加观众对电影的关注度和期待值。
在翻拍电影《灿烂的她》中“改编”、“原版”、“韩版”等词汇,反映出观众对影片改编自韩国原作存在讨论。部分观众提及“套路”、“老套”、“俗套”,对影片创新性有所质疑。
Table 5. Audience evaluation categories of “Remember Me”
表5. 《灿烂的她》受众评价类目分析
主类目 |
次类目 |
示例 |
背景设置 |
空间设定 |
韩国(39)、地方(34)、国产(31)、家庭(20) |
时间设定 |
永远(26)、过去(21)、时间(23) |
人物选角 |
电影角色 |
刘浩存(473)、奶奶(464)、惠英红(280)、孙女(121) |
幕后人员 |
导演(138)、演员(139) |
情节设定 |
剧情演绎 |
演技(313)、剧情(223) |
场景设计 |
灿烂(75)、黑暗(47) |
情绪渲染 |
亲情(89)、感动(59) |
受众动机及行为 |
观影动机 |
期待(175)、原版(46) |
观影感受 |
煽情(101)、好看(70)、感人(60)、催泪(22) |
Table 6. Audience evaluation categories of “계춘할망”
表6. 《季春奶奶》受众评价类目分析
主类目 |
次类目 |
示例 |
背景设置 |
空间设定 |
韩国(148)、济州岛(21) |
时间设定 |
永远(17)、小时候(14)、人生(69) |
人物选角 |
电影角色 |
奶奶(411)、金高银(127)、尹汝贞(84)、季春(79)、孙女(116) |
幕后人员 |
导演(24)、演员(52) |
情节设定 |
剧情演绎 |
演技(127)、剧情(96) |
场景设计 |
大海(80)、天空(69)、伙伴(77) |
情绪渲染 |
亲情(74)、温情(50) |
受众动机及行为 |
观影动机 |
愿意(49)、细腻(30) |
观影感受 |
煽情(104)、催泪(82)、感人(75)、眼泪(36) |
4.2. 情感倾向对比分析
情感倾向性分析作为一种评估个体对特定对象主观态度的方法,主要从情感极性和情感强度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其中,情感极性被分为积极、消极与中性三类,情感强度则依据程度不同,划分为高度、中度和一般三个层级[15]。本研究借助武汉大学研发的ROSTCM6软件构建语义复杂网络图更直观地反映文本中各语素之间的深层关系;同时利用情感分析功能得出受众对于电影的积极或消极情感倾向。
4.2.1. 《忠犬八公》与《忠犬八公物语》(日文:ハチ公物語)
如图1所示,“本土”处于语义网络核心位置,表明影片围绕本土元素展开。围绕“本土”,“重庆”“时代变迁”“家庭”“故事”等与之紧密相连,结合具体语料“从八公变成八筒,进而串联麻将,重庆,三峡旧城改造,大时代,小切口。”凸显地域符号构成空间美学的在地性表达,展现重庆独特地域风貌和时代发展印记,是影片重要背景元素。
冯小刚的市井造型(宽松衬衫、塑料凉鞋)通过生活化视觉符号提升角色可信度[16],其与“演技”“表演”的强关联,印证角色造型与文化审美契合是情感共鸣的基础。
图2得出,“八公”处于语义网络核心,围绕其展开的核心主题是“忠诚”与“等待”。八公对“主人”的忠诚,以及在“车站”长久等待主人归来,结合具体语料“对八公而言,教授是他的唯一,在千万人之中,他只看得见他,他只忠于他。”,相关词汇构成时间美学的仪式化呈现,体现动物对人类情感的纯粹与执着。在情感基调方面,“感动”“温情”“煽情”等词表明影片情感浓烈,结合具体语料“哭惨了,很喜欢狗狗,想到了我家走失的西西。”,影片以八公忠诚等待唤起观众情感共鸣,传递人与动物间美好情感,也展现人性中温暖与冷漠两面。
“日本”“年代”等词提示故事设定在日本特定时期,融入了当时社会、文化元素。结合背景知识,影片反映昭和时代日本社会风貌、民众生活状态及社会变迁对人与动物关系影响。
Figure 1. Douban review network semantic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Hachiko: A Dog’s Story”
图1. 《忠犬八公》豆瓣评论网络语义关系图
Figure 2. Douban review network semantic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ハチ公物語”
图2. 《忠犬八公物语》豆瓣评论网络语义关系图
4.2.2. 《无价之宝》与《担保》(韩文:담보)
如图3所示,“电影”为中心,围绕“故事”展开,强调情感表达,如“幽默”“黑色”“浪漫”等词体现影片风格多元,结合具体语料“一部带着黑色幽默气息的反节奏反高潮生活流奇葩。”,影片以幽默、黑色幽默展现生活,又不乏浪漫温情,“情感”一词凸显影片注重传递情感,引发观众共鸣。
“东北”“下岗工人”的工装造型、老厂房斑驳墙面等时代视觉符号,构建90年代工业美学的怀旧语境。“雨中曲”段落通过雨水反光、肢体舒展的视觉隐喻,结合具体语料“张译‘雨中曲’那一段已成为我最喜欢的华语电影画面top 3”,影片经典场面将“苦难中的乐观”转化为非语言情感表达,成为观众高频赞誉的美学亮点。“广告”“短片”体现影片宣传设计或创作形式多元。
如图4所示,“女孩”处于语义网络核心位置,但其“车祸”“失忆”等情节的模式化镜头语言,因过度依赖韩式煽情美学引发“套路”争议,结合具体语料“小朋友好可爱,不过剧情有点抓马,结局的失忆有点莫名其妙”,反映跨文化视觉经验差异对情感接受的影响。
“韩国”明确影片背景地,融入韩国文化、社会元素。“韩式”美学体现在霓虹灯色彩、精致服饰的视觉符号系统。从语义网络看,影片在剧情逻辑(“逻辑”)、表演(“演技”“演员”)等方面受关注,结合具体语料“演技好撑起了整部电影”,观众对影片有不同评价,部分情节被认为刻意、强行,反映影片在创作上存在优缺点,引发观众多维度讨论。
Figure 3. Douban review network semantic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Be My Family”
图3. 《无价之宝》豆瓣评论网络语义关系图
Figure 4. Douban review network semantic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담보”
图4. 《担保》豆瓣评论网络语义关系图
4.2.3. 《灿烂的她》(中)与《季春奶奶》(韩文:계춘할망)
如图5所示,以“电影”为核心,围绕“奶奶”与“孙女”的关系展开,传递“亲情”“温情”,具有“治愈”属性。通过细腻情节展现祖孙间超越血脉的羁绊,从失散后的陌生到重逢后的相互救赎,彰显爱与陪伴的力量,能给观众带来温暖、感动的情感体验。海边渔村的光暗交替,构成视觉叙事的氛围分化,强化戏剧张力。
“惠英红”“刘浩存”两位演员对角色的出色塑造是亮点。惠英红刻画奶奶内心坚韧乐观,刘浩存展现孙女从冷漠孤独到被爱融化的成长,二人默契配合,通过细腻表演让角色情感真实可感,增强影片感染力。惠英红的粗布衣裳、海风妆容等乡土美学造型虽贴合角色,却因剧情逻辑缺陷未能充分激活情感共鸣,结合具体语料“演得挺好,但多处不合情理的桥段,以及催泪用得太平凡。”,部分情节存在煽情争议,引发观众对情感表达合理性的讨论。
“生硬”“刻意”等评价指向催泪情节的视觉符号堆砌,暴露情感表达与视觉逻辑的失衡,结合具体语料“除了哭戏外,其他剧情表达确实没有韩国人会处理拍摄,略显生硬了,但是我想说,这就是东亚人的情感啊,尴尬中带着沉甸甸的爱意。”在剧情改编、情感表达等方面与原作对比存在争议,反映出影片在借鉴与创新平衡上的挑战。
Figure 5. Douban review network semantic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Remember Me”
图5. 《灿烂的她》豆瓣评论网络语义关系图
如图6所示,“奶奶”处于语义网络核心,影片围绕奶奶与“孙女”的亲情展开,传递“温情”“感动”“亲情”等情感,以细腻笔触展现祖孙间深厚情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具有“催泪”效果,触动内心柔软处。
Figure 6. Douban review network semantic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계춘할망”
图6. 《季春奶奶》豆瓣评论网络语义关系图
以“大海”“天空”的蓝调渐变意象象征祖孙情感的包容力,“尹汝贞”与“金高银”的表演通过微表情等细节视觉符号传递细腻情感,收获“温暖治愈” 的评价,当视觉符号与情感内核形成美学统一时,更易引发跨文化共鸣。
情节设置有波折,在平淡生活中凸显情感珍贵,部分情节稍显“套路”“刻意”,但不影响整体情感表达。结合具体语料“不吹不黑,韩国的亲情和社会纪实类的电影确实非常值得一看”,其在韩国电影评分较高,体现其在观众和影评人中获认可,成为展现亲情主题的经典之作。
5.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三组日韩家庭题材翻拍电影《忠犬八公》和《忠犬八公物语》(日文:ハチ公物語)、《无价之宝》和《担保》(韩文:담보)、《灿烂的她》和《季春奶奶》(韩文:계춘할망)的豆瓣评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5.1. 家庭叙事策略对受众情感感知的优化机制
通过对影片文本进行词频与网络语义关系分析后发现,受众对于电影剧情存在感知偏差,因此本文总结家庭叙事策略对受众情感感知的优化机制有以下三种:
5.1.1. 时代背景设置中的视觉符号中国式融入
家庭电影更能唤起人们的深层情感,人们可以从完全陌生的家庭电影中获得独属于自己的怀旧情感[17]。本研究发现,家庭题材原版电影或翻拍电影的怀旧情感唤起,依赖时代视觉符号的精准还原,将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变迁转化为可视觉化的审美符号,通过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社会冲突的交织,展现了本国特有的家庭文化底色。如《忠犬八公物语》以1923~1935年的大正至昭和初期为背景,通过教授与秋田犬八公的故事,暗喻军国主义扩张下传统家庭伦理的坚守;《无价之宝》聚焦90年代东北下岗潮,通过下岗工人石振邦收养欠债者女儿的经历,折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工人阶级的家庭重构。这种“时代视觉符号的在场性”,使观众通过视觉经验的唤起实现情感代入[18]。
5.1.2. 选角特质的审美契合度
六部影片的影评显示,家庭题材电影选角不仅需演技匹配,更需角色造型与文化审美一致。《忠犬八公》选择冯小刚饰演重庆市民陈敬修,通过“用重庆方言呵斥狗狗时的烟火气”,以及“在山城步道遛狗的日常化表演”,实现了故事背景与演员特质的深度绑定,通过生活化的视觉符号强化角色代入感。《无价之宝》中张译与潘斌龙的东北口音、下岗工人的佝偻体态,精准还原90年代东北的时代质感,避免了韩版《担保》中高利贷从业者设定的文化隔阂。《灿烂的她》中惠英红的“渔村奶奶”造型,符合中国观众对“坚韧朴素的乡土长辈”的审美认知。这种“造型–身份–文化”的视觉统一性,是角色共情的基础[16]。
5.1.3. 情感渲染的电影语言设计
家庭题材电影中,“家”不仅是人之亲情的空间汇聚之地,还是社会伦理的演进之所,更是民族文化的延绵之处[19]。因此,该类电影以“爱”为主题,将家庭私域演变成“公共意向投射与意向流传”,家庭题材电影的情感传递,依赖视觉符号的隐喻系统,如《无价之宝》“雨中曲”经典桥段刻画人物洒脱个性,同时,其表达手法,包括人物服化与环境细节设计,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生活场景,将“苦难中的乐观”转化为非语言的视觉表达;《季春奶奶》以“大海”“天空”的开阔意象象征祖孙情感的包容力,展现视觉隐喻在跨文化情感传递中的通用性。
5.2. 跨文化语境下翻拍电影的受众期待建构
通过对比分析三组日韩家庭题材翻拍电影《忠犬八公》&《忠犬八公物语》、《无价之宝》&《担保》、《灿烂的她》&《季春奶奶》的网络评论,得出跨文化语境下翻拍电影的受众期待建构:
5.2.1. 情感内核的视觉化复制与超越
情感共通性是超越文化折扣的“情感通用语言”,需通过跨文化共通的视觉符号实现。三组影片均通过“忠诚”“亲情”“羁绊”等普适性情感内核突破文化差异,印证了“情感是超越文化折扣的核心传播节点[20]”。
《忠犬八公》系列中“车站等待”的长镜头,以时间流逝的视觉化呈现,符合观众对“忠诚”主题的审美共识;《灿烂的她》通过“海边祖孙剪影”的对称构图,将“陪伴”主题转化为视觉平衡感,弱化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隔阂。
翻拍电影依托原版已验证的故事框架,满足观众对“公式化情节 + 情感冲击”的类型化期待。如《忠犬八公》系列通过“等待–离别–重逢”的经典叙事结构,强化“催泪”“治愈”的类型标签;《季春奶奶》《灿烂的她》以“失散–寻找–和解”的情节模板,精准触达观众对家庭伦理故事的心理预设。
5.2.2. 角色功能的本土化美学再造
三组影片均保留原版“二元情感纽带”(人犬/父女/祖孙),并通过本土化调整强化文化适配性。《忠犬八公》将日本秋田犬改为中华田园犬“八筒”,新增“儿子”角色以贴合中国家庭结构,体现了角色功能的本土再造[4]。《无价之宝》将韩国高利贷背景转化为中国90年代东北下岗工人生活,通过“石振邦”“芊芊”的人物关系重构,使“底层救赎”故事更贴近中国社会视觉认知。这种角色动机的转化,要求演员具备更强的生活质感,张译与潘斌龙通过深入东北市井体验生活,完成了对底层人物的真实刻画。
寻找翻拍与原版的共通点和互补点,比如日韩文化中注重家庭秩序和亲情表达,与中国文化有相似之处。可以将日韩电影中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与中国家庭文化中的独特元素相结合,如中国家庭的团圆观念、家族传承等,创造出更具感染力的故事。
5.2.3. 文化背景的视觉符号差异化融合
翻拍影片借助植入本土时代符号,让原版故事内核跟中国社会变迁绑在一起,《忠犬八公》把“重庆拆迁”与“三峡移民”作为故事背景,把“忠诚等待”提升至“时代变化中的温情坚守”层面,《灿烂的她》虽仍然保留“祖孙寻亲”主线,但依靠“校园霸凌”“阿尔茨海默病”等本土化议题的叠加,让故事从韩国济州岛的“海边治愈”过渡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关怀”,贴合观众对本土社会议题的接受心理。
成功的本土化改编需实现视觉符号的去冗余化与再创造,即保留原版核心情感的视觉载体,剔除文化特异性符号,植入本土元素。翻拍过程中,要尊重原版电影的文化精髓,理解原故事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背景的转换和融合,使翻拍电影既具有原版的情感魅力,又能适应本土文化环境。
6. 研究贡献与局限
本研究从文本分析法与设计美学分析视角补充了翻拍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提出视觉符号转译、叙事美学适配、角色造型设计等可操作路径,为影视创作提供美学层面的实践指导。局限在于样本仅涵盖家庭题材,未来可拓展至悬疑、喜剧等类型,验证美学改编策略的普适性;同时,可结合眼动实验等量化方法,进一步精准测量受众对视觉符号的审美反应。
注 释
文中所有图片均引用自ROSTCM6工具生成。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5年上海理工大学创新训练项目(XJ202555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