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杂色烟叶的形成贯穿“田间–采收–烘烤”全流程。田间管理不足是基础诱因,氮肥过量或钾素缺乏导致烟叶贪青晚熟、抗逆性下降,易受赤星病、蚜虫等生物胁迫形成病斑;采收成熟度偏差是关键环节,未达工艺成熟度的烟叶含青量高,烘烤后易残留青痕;过熟叶组织疏松,易受机械损伤或微生物侵染形成熏斑;调制操作不规范是直接推手,绑竿密度不均,过密导致局部高温高湿形成蒸片,过稀则温湿度散失过快引发挂灰,装烤混装,以及烘烤阶段变黄期升温过快造成叶绿素分解不彻底、定色期排湿滞后造成多酚氧化酶活性未及时抑制等,均会加剧杂色形成。通过全流程精准管控,有效将我市杂色烟比例降低至5.5%以下,显著提升烟叶外观质量与内在品质,为烟农增产增收及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variegated tobacco leaves occurs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from the field to harvesting and then to curing. Inadequate field management is the fundamental contributing factor, excess nitrogen fertilizer or potassium deficiency leads to delayed maturity and reduced stress resistance of tobacco leaves, it is prone to biological stress from diseases such as brown spot disease and aphids, which can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lesions; The key issue is the deviation in harvest maturity; The deviation in harvest maturity is a crucial aspect. Tobacco leaves that have not reached the desired maturity level tend to have a high content of green color, which can easily leave green marks after being roasted; Overripe leaves have loose tissue, which is prone to mechanical damage or microbial infection,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smoky spots; Non-standard modulation operations are the direct cause, uneven binding rod density, overcrowding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steam patches due to local hig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f it is too thin, th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ill dissipate too quickly, causing dust accumulation, the formation of mottling can be exacerbated by factors such as mixed loading and roasting, as well as incomplete decomposition of chlorophyll due to rapid temperature rise during the yellowing phase of the baking stage, and delayed moisture release during the color fixation phase, which leads to the failure to promptly inhibit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y. Through precise control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the proportion of mixed-color tobacco in our city has been effectively reduced to below 5.5%,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appearance and intrinsic quality of tobacco leaves. This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tobacco farmers to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income, as well a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bacco industry.
1. 引言
杂色烟叶是烟叶质量评价的关键负面指标,指烘烤后烟叶表面存在的非基本颜色斑块(青黄除外) [1] [2],如:轻度洇筋、蒸片、局部挂灰、全叶污染、青痕较多、严重烤红/潮红、蚜虫损害斑等,且杂色面积占全叶面积20% (含)以上的烟叶[3] [4]。在实际生产中,我市烘烤后杂色烟比例通常达8%左右,不仅降低烟叶等级合格率,更直接影响烟农收益与烟叶产业提质增效,为了优化烟叶结构、提高烟叶品质、提高优质烟叶有效供给能力,确保提升中上等烟叶的比例,本研究直接从杂色烟的产生原因出发,针对性地提出杂色烟管控措施,并制定防控策略。
2. 杂色烟产生的原因
2.1. 栽培管理不当
2.1.1. 氮肥施用过量
由于个别田烟肥力施氮量偏高,加之前期干旱,后期雨水偏多,肥料充分溶解,造成烟株长势过旺,难以成熟落黄,不利烘烤。
2.1.2. 氮、磷、钾比例不协调
在栽培过程中氮、磷、钾施用配比不合理,影响烟株的正常生长发育,单纯的增施氮肥或氮肥偏多,磷钾不足,比例不协调,都会影响烟叶质量下降,难以烘烤。
2.1.3. 打顶留叶不合理
打顶过早或打顶过重留叶数少,易造成上部烟叶“罩顶”,形成“天盖地”,影响中下部烟叶成熟,同时上部烟叶过大难以成熟落黄,易造成烤青。
2.2. 成熟采收不当
1. 烟叶成熟度把握不当
采收成熟度把握不当,过熟采收或者不熟采收都容易出现挂灰烟,生产中出现过熟采收的情况相对较少。上部叶采收时采青现象时常发生。后期田间病害的相对较重,存在进行抢采,造成严重采青,导致烤后烟叶挂灰严重。
2. 严重病害抢采
近年来,烟田由于多年连作,品种单一,使得青枯病、根黑腐病等一些根茎类病害逐年加重。烟农存在抢采现象,导致烘烤产生杂色叶。
3. 气候因素影响采收质量
我市从4~5月多雨,7至8月存在不同程度伏旱,中部烟叶烘烤阶段,由于雨水过少,导致烟叶假熟,采收后烟叶难以烘烤,影响中部烟叶烘烤质量。
2.3. 烤前作业不当
1. 烤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由于烤房处于长时间闲置状态,烤房未进行检修、调试,烤房是冷炕,升温排湿难。
2. 鲜烟分类不到位
绑竿过程中没有进行分类绑竿,过熟叶、欠熟叶与成熟叶混绑,未分类装烟,烤后形成杂色烟。
3. 绑竿、装烟过密
受病害的影响,烟农恐病心理加重,烟农抢采,因此装炕密,烤房超载,排湿困难,难于升温而形成杂色烟。
2.4. 烘烤方法不当
变黄阶段变黄时间过长,干物消耗过大,烟叶不出汗失水、不塌架发软,形成硬变黄,烟叶变黄后升温不及时,变黄过度,轻度的烤后烟叶颜色暗,严重的形成杂色烟;急升温、快排湿导致烟叶蒸片;温度波动较大,导致烟叶挂灰。
定色阶段温度忽高忽低而形成挂灰烟、洇筋。
干筋阶段温度超过70℃、湿度超过43℃,形成烤红烟。
2.5. 烟叶保管不当
下炕烟叶回潮过度和保管不善,形成潮红烟和霉变烟。
3. 防止措施
造成杂色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生产管理和调制方面需要加强技术措施的落实,才能尽快解决影响烟叶质量的不利因素。
3.1. 加强烟叶田间管理
1. 合理施肥情况
亩施纯氮6.4 kg~7.5 kg。肥力高的新烟地、稻田烟亩施专用基肥40 kg左右,专用追肥15 kg,专用提苗肥2.5 kg;肥力中等的烟地亩施专用基肥50 kg,专用追肥15 kg,专用提苗肥2.5 kg;专用基肥、有机肥、农业用硫酸钾肥、磷肥,在起垄时全部作底肥进行定量条施;提苗肥施用,专用提苗肥2.5 kg,兑水不少于250 kg (浓度不能少于60倍),作定根肥水淋施;追肥施用,第一次追肥在栽后7~10天,用5 kg~7.5 kg专用追肥兑水淋施,剩余追肥和补充的钾肥在栽后30天内全部施完。
2. 科学打顶,合理留叶
结合实际,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烟株长势,合理确定打顶留叶数,培育合理的群体结构,确保烟株营养平衡。K326、GZ36品种(系)单株可烤叶数16~18片;云烟87、云烟116等品种单株可烤叶数14~16片(不含底脚叶)。长势正常一类苗待50%中心花开放一次性打顶,只打掉花絮;长势稍欠二类苗实行现蕾一次性打顶,留叶14~16片;营养不足的三类苗实行扣心打顶,留叶12~14片。合理调控烟株高矮、大小和烟叶成熟整齐一致,以利于后期烟叶成熟采烤。打顶时,严格执行先处理无病烟株,再处理有病烟株,避免造成人为传染。打顶后,把摘下的烟花烟杈带出烟田集中处理。打顶的同时抹掉烟杈,并及时用抑芽药剂淋芽。
3. 绿色防控,科学防病
① 生物物理防控。烟田释放烟蚜茧蜂成蜂或僵蚜苗防控蚜虫;烟田团棵期释放蠋蝽防控烟青虫、斜纹夜蛾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② 病害统防统治。推行生物、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实施绿色防控;注重监测预警,准确掌握始发期,把握最佳施药时机;根据病原类型,对症选准药剂;科学合理施药,推广减量精准施药技术;实施区域统防统治,提升防治效果;严格管控烟农农药使用,确保烟叶质量安全。
3.2. 强化烤前准备
3.2.1. 抓好田间管理
根据不同品种、并结合烟株田间长势,做好适时打顶,合理留叶,确保烟株营养平衡,根据计划收购量和田间烟株测产扎实抓好下部不适用鲜烟叶处理。
3.2.2. 抓好设施设备
新建烤房围绕核心烟区、重点烟区布局烤房;围绕电力保障、交通便捷、发挥长效,以20座以上集群建设烤房。于6月上旬完成烤房新(改)建、常规设施设备养护,6月中旬前对投烤烤房设备调试,确保正常运行,实现了“房等烟”。
3.2.3. 抓好技术培训
市级于6月中旬组织对各县烘烤骨干进行烘烤技术培训,各分公司对烘烤管理员和烘师进行烘烤技术培训,烟叶站对作业队伍进行技术培训。烘师通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作业队伍熟练掌握作业技能。
3.2.4. 合理调配烤房
根据烟农与烟草公司签订种植合同,本着就近原则,结合烟株长势,每座烤房按16~18亩,合理调配好烤房。
3.2.5. 备足烘烤物资
根据年度烘烤燃料需求,测算好燃煤及生物质需求数量,指导烟农提前对接供应厂商,6月中旬前将烘烤所需燃料调运到位。备足编烟烟竿和烟夹,烟竿编烟的备足绑烟用的麻绳,无尼龙绳或其它塑料绳索绑烟。
3.3. 分类编装
3.3.1. 分类编烟
编烟前将烟叶按照成熟程度分成欠熟、适熟、过熟三类,分类编烟,剔除病残叶,做到同竿同质。
3.3.2. 分层装炕
先按烟叶成熟度将烟竿分类,同一成熟度烟竿相对集中。气流上升式烤房,成熟度较高的烟叶装在底层加热室近端,成熟度正常的烟叶装在中间层,成熟度较低的烟叶装在顶层。气流下降式烤房,成熟度较高的烟叶装在顶层加热室近端,成熟度正常的烟叶装在中间层,成熟度较低的烟叶装在底层。观察窗周围装成熟度正常、且具有代表性的烟叶。
3.4. 精准烘烤
3.4.1. 变黄阶段
① 点火后稳烧小火,以1℃/1小时将干球温度升至35℃,湿球34℃,保持干湿差1℃,烟叶预热,稳温至高温层叶尖发软、变黄10 cm左右,稳温时间6~8小时。
② 将干球温度以1℃/1小时的速度升至38℃,控制湿球温度在36℃~37℃,稳温保湿时间20 h~30 h,达到叶片发软、高温层烟叶7~8成黄。
③ 以1℃/2小时将干球温度升到40℃,湿球温度在36℃~37℃,稳温6~10小时。高温层烟叶达到8~9成黄、主脉开始发软。
④ 以1℃/2小时将干球温度升到42℃,湿球温度在36℃~37℃,稳温10~16小时,烟叶达到黄片青筋(叶基、叶背等微带青),主脉2/3以上发软,叶尖勾卷。
3.4.2. 定色阶段
⑤ 以1℃/2~3小时将干球温度升到45℃,湿球温度在37℃,稳温6~8小时,实现高温层主脉全白、烟叶达到小卷筒。
⑥ 以1℃/2小时将干球温度升至48℃,湿球温度在37℃~38℃左右,稳温6~12小时,实现叶片半干、主脉退青泛白,整炕烟叶达到小卷筒。
⑦ 以1℃/2小时将干球温度升至51℃,湿球温度在38℃。稳温6小时。实现高温层烟叶达到大卷筒。
⑧ 以1℃/2小时将干球温度升至54℃,湿球温度在38℃~39℃。稳温实现叶片全干,整炕烟叶达到大卷筒,适当延长稳温时间,稳温14 h~16 h以上,促进烤香,缩小叶片正反面色差,防僵片。
3.4.3. 干筋阶段
⑨ 以1℃/h的速度将干球温度由54℃升温到60℃,湿球温度在40℃,稳温4小时。实现主脉半干,减少香气损失。
⑩ 以1℃/h速度由60℃升温到65℃~68℃,湿球温度在40℃~41℃,稳温让全炕烟叶主脉干燥。
3.5. 正确回潮保存
贮藏场所的选择,要求干净、无堆放杂物、干燥、遮光、凉爽、密闭和无异味,防止出现水分超限烟、潮 + 红烟和霉变烟。
4. 取得成效
近年来通过全县各级部门的不懈努力,推广和实施的以上几项措施与技术,杂色烟比例逐年降低,2021年与2024年相比,下降1.55个百分点(见表1)。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survey proportion of variegated tobacco leaves in the whole city from 2021 to 2024
表1. 全市2021年~2024年杂色烟叶调查比例统计表
年份 |
调查户数 |
抽样总片数(片) |
杂色叶片数(片) |
杂色叶所占比例(%) |
2021 |
30 |
89562 |
6135 |
6.85 |
2022 |
30 |
94065 |
5928 |
6.30 |
2023 |
30 |
93238 |
5128 |
5.50 |
2024 |
30 |
168679 |
8940 |
5.3 |
5. 讨论
杂色烟叶严重制约着烟叶等级结构的优化,影响着烟叶产质量、烟农的经济效益[5]。本文从田间管理、采收技术、装炕质量、烘烤工艺出发,全流程分析铜仁烟区杂色烟叶产生的原因,发现杂色烟叶的产生与烟叶栽培、采收、烘烤及操作人员的素质等因素有关[6]。烟株的生长受多种营养元素的调控,而非取决于单一元素的影响,在本研究中,通过在平衡施肥环节采取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结合的原理,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烟株生长所需,将亩施纯氮量合理调控为6.4 kg~7.5 kg,并依据地块的肥力状况,因地制宜合理调控基肥、追肥、提苗肥以及其他肥料的施用量以及施肥时间,能够合理调控烟株营养,保障烟株开节开片,从而提高田间烟株的生长的均质化水平,这与薛永楠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除此以外,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烟叶的田间成熟度与采收成熟度对于烤后烟叶品质的形成密切相关[8] [9],烟叶平衡合理打顶留叶、提高采收成熟度、分类编竿装炕、科学灵活的烘烤等管理技术措施,对于减少杂色烟叶的产生有着显著的成效[8]-[10]。然而,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之处在于[11] [12],本研究在灵活烘烤中提出来了不一样的观点,研究结果表明,除变黄阶段低温时间持续过长会导致的烟叶干物质消耗过大、容易出现硬变黄而难于定色外,在变黄期间急升温也是引发杂色烟产生的要因,这会导致烟叶快排湿,从而形成烟叶蒸片,温度波动较大,还会导致烟叶挂灰,因此,在变黄期(40℃~42℃),采取“慢升温”1℃/2小时也是提高烟叶烤后质量提升的一项关键措施。这是因为在变黄期“慢升温”能够将变黄速度调节至适中位置,使得变黄与失水特性相协调,大分子糖类物质降解充分增加总糖含量积累,叶绿色素分解更彻底[13],POD和SOD酶活性相对更高,清除细胞体内的自由基、酚类物质的能力更强[14],更加利于烟叶的变黄和定色,使得烤后烟叶品质形成较好。
6. 结论
我市在杂色烟叶防控领域实施的系列技术措施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强化田间管理、加强绿色防控、精准烘烤工艺等措施,明显提升了烟叶品质,杂色比例下降明显。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方能最大限度降低杂色烟发生率,为持续提升优质烟叶原料的供给质量提供了坚实支撑,有效改善了烟叶质量,更为卷烟工业企业和烟农群体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需要认识到,攻克杂色烟叶防控这一技术难题,本质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在生产实践中持续探索创新,既要注重及时总结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全面提升烟农群体的技术应用能力;更要强化全流程管控意识,严格保障各环节技术措施的落地执行。
基金项目
中国烟草总公司贵州省公司科技项目(2023XM33)。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