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脑卒中是全球导致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影响。面瘫作为常见后遗症在存活患者中较为普遍,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比例较高[1]。在中国,2022年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国内脑卒中发病率持续上升,面瘫显著影响患者面部功能和社交能力,亟需有效的康复策略[2]。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增加,脑卒中后面瘫的流行病学趋势呈现公共健康挑战。西医学治疗脑卒中后面瘫主要依赖急性期药物干预和恢复期物理康复,如电刺激或运动训练以改善面部功能[3]。然而,这些方法对神经功能的全面恢复效果有限,部分患者因治疗不适或依从性差而疗效不佳[4]。西医治疗往往聚焦局部症状,忽视整体协调和心理健康,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难以显著改善,亟需综合性康复方案。
中医理论将脑卒中后面瘫归为“中风”或“口眼喎”范畴,认为其病因涉及风痰阻滞经络及气血亏虚,导致面部功能受损[5]。耳针和常规针刺作为中医重要疗法,分别通过刺激耳部穴位和体表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耳针通过耳部全息反射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气血和神经功能[6]。常规针刺通过直接刺激面部及相关穴位,改善局部血流,缓解神经根压迫和炎症[7]。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通过上调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降低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8]。然而,耳针和常规针刺在脑卒中后面瘫康复中的单独及联合疗效证据仍不足,临床应用需进一步验证。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西医单一干预,关于耳针或常规针刺单独及联合应用的系统性疗效评估尚不充分。初步研究显示,针灸可能改善面瘫症状和生活质量,但样本量小、方法学设计不足限制了推广[9]。面对脑卒中后面瘫的高发病率及现有治疗局限性,开发基于中医理论的耳针和常规针刺干预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耳针联合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的疗效,分别评估耳针和常规针刺对面部功能恢复及整体改善的贡献,旨在为卒中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70例病例,均为2024年1月~2025年1月在河源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后面瘫患者,均符合预设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结合分层分组法进行分组,并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匹配随机数字。将随机数字由小到大排序(rank, R),规定R值1~35为观察组,R值36~70为对照组,每组各35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具体如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2.4 ± 8.7)岁,病程(3.5 ± 1.2)个月,体质量指数(24.1 ± 2.8) kg/m2;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1.8 ± 9.1)岁,病程(3.7 ± 1.3)个月,体质量指数(23.9 ± 2.6) kg/m2。
2.2. 诊断标准
①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均为脑卒中首次发病。
②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或蹙额,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闭眼时眼球会向上转动,漏出巩膜,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嘴角会向健侧歪斜,口角下垂,不能吹哨、鼓腮,容易储留食物在颊肌,瞬目反射和角膜反射消失或减弱,外耳道感觉消退,舌味觉减退或听觉减退,符合以上2条或以上者可诊断为面瘫。
2.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面瘫发生于脑卒中后1个月至6个月内,处于恢复期或稳定期;
② 年龄40~80岁,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和身体耐受性;
③ 患者或家属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能配合针灸干预。
2.4. 排除标准
① 非脑卒中相关面瘫(如贝尔面瘫、耳源性面瘫、肿瘤压迫)或非中枢性面瘫,存在明确外伤、感染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导致的面瘫;
② 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影响治疗安全性;
③ 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或重度认知障碍,无法配合干预或评估;
④ 研究期间接受其他可能影响面瘫恢复的治疗;
⑤ 孕妇、哺乳期妇女或计划妊娠者,因针灸等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2.5. 终止标准
① 研究期间出现脑卒中复发、严重颅内出血或其他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肺栓塞),需立即终止干预并转入急救处理;
② 出现与中医护理干预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如针灸引起的严重晕针、穴位贴敷导致的皮肤溃烂或过敏性休克;
③ 患者无法继续配合干预,研究期间擅自使用研究方案外的其他治疗方法。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常规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面瘫选用面部及相关穴位,包括阳白、地仓、颊车、合谷、太冲和风池。治疗采用一次性无菌不锈钢毫针(规格0.25 mm × 25 mm或0.30 mm × 40 mm),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穴位皮肤消毒后,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深度0.5~1.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增强刺激。治疗频次为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刺激强度以患者感酸胀或轻微电感为宜,避免过度刺激。
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进行耳穴压豆治疗,脑卒中后面瘫选用耳部特定穴位,包括神门、皮质下、交感、面和颊。治疗采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直径约1~2 mm)作为压豆材料,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耳廓皮肤常规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附于选定耳穴,用医用胶布固定,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穴位3~5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以耳部酸胀或轻微温热感为宜。治疗频次为每日按压1次,每周更换压豆3次,连续治疗4周,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的轻微酸胀感为宜,避免过度按压导致皮肤损伤。
4. 观察指标
4.1. 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量表(House-Brackmann, H-B)
H-B将面瘫患者的面部运动功能分为六级:I级表示面部功能完全正常,静止和运动时双侧对称,可无障碍完成闭眼、微笑等动作;II级为轻度功能障碍,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患侧稍弱但动作可完成;III级为中度功能障碍,静止时轻度不对称,运动时患侧闭眼需用力、微笑减弱;IV级为中重度功能障碍,静止时明显不对称,患侧仅微弱动作,无法完全闭眼或微笑;V级为重度功能障碍,患侧几乎无运动,仅见极微弱动作;VI级为完全瘫痪,面部肌肉无任何自主运动,静止和运动时严重不对称。
4.2. 多伦多面神经分级系统量表(Toronto Facial Grading System, TGFS)
TGFS是评估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的综合量表,通过静止对称性、主动运动对称性和协同运动三个维度评分(0~100分,100分为正常)。静止对称性评估面部静止时的眼睑、鼻唇沟和嘴角偏差(权重×5);主动运动对称性要求患者完成抬眉、轻闭眼、示齿微笑、鼓腮、皱鼻五种动作,比较患侧与健侧(权重×4);协同运动评估动作时的非自主牵动(权重×1)。
4.3. 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Dynamic Facial Nerve Palsy, DFNP)
DFNP,通过观察面部静止对称性、主动运动功能(如抬眉、闭眼、微笑、鼓腮、皱鼻)及并发症(如协同运动、挛缩)进行分级;假设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和完全麻痹等若干等级,正常表示双侧对称且动作无障碍,轻度为运动稍弱,中度为明显不对称但保留部分功能,重度仅微弱动作,完全麻痹则无任何运动。
4.4. 面部残疾指数问卷表(Facial Disability Index, FDI)
FDI是一种患者自评量表,包含10个问题,分为物理功能子量表和社交/福祉功能子量表,采用6点评分制(1 = 严重障碍,6 = 无障碍);各子量表得分转换为0~100分,100分表示无障碍。
4.5. 总有效率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临床效果。面瘫症状消失,面部功能恢复,口角无歪斜,眼睑可完整闭合,面部肌肉恢复对称,为痊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功能略有恢复,眼睑能够闭合,笑时口角歪斜,面部静止时口角正常,为显效;面瘫症状得到缓解,面部神经功能部分恢复,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4.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x ± 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评分对比
如表1所示,对照组治疗前H-B得分为(59.23 ± 4.83),试验组治疗前H-B得分为(58.11 ± 3.4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对照组H-B得分为(67.09 ± 3.34),试验组为(75.66 ± 4.02),均显示显著提高(P < 0.05)。统计学分析表明,两个组别在治疗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这表明治疗对H-B评分有明显改善效果。试验组治疗后评分(75.66 ± 4.02)高于对照组(67.09 ± 3.34),且差异显著(P < 0.05),提示试验组治疗效果更佳。
Table 1. Comparison of H-B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H-B评分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35 |
59.23 ± 4.83 |
67.09 ± 3.34* |
试验组 |
35 |
58.11 ± 3.45 |
75.66 ± 4.02*# |
注:*P < 0.05,与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FS评分对比
Table 2. Comparison of TGF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FS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TGFS评分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35 |
65.45 ± 5.14 |
74.54 ± 3.97* |
试验组 |
35 |
66.77 ± 4.48 |
82.59 ± 3.83*# |
注:*P < 0.05,与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如表2所示,对照组治疗前TGFS得分为(65.45 ± 5.14),试验组治疗前TGFS得分为(66.77 ± 4.48),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对照组TGFS得分为(74.54 ± 3.97),试验组为(82.59 ± 3.83),均显示显著提高(P < 0.05)。统计学分析表明,两个组别在治疗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这表明治疗对TGFS评分有明显改善效果。试验组治疗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试验组治疗效果更佳。
5.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FNP评分对比
如表3所示,对照组治疗前TGFS得分为(75.43 ± 5.11),试验组治疗前TGFS得分为(76.65 ± 4.45),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对照组TGFS得分为(84.87 ± 3.15),试验组为(91.98 ± 3.67),均显示显著提高(P < 0.05)。统计学分析表明,两个组别在治疗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这表明治疗对TGFS评分有明显改善效果。试验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试验组治疗效果更佳。
Table 3. Comparison of DFNP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FNP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TGFS评分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35 |
75.43 ± 5.11 |
84.87 ± 3.15* |
试验组 |
35 |
76.65 ± 4.45 |
91.98 ± 3.67*# |
注:*P < 0.05,与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5.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评分对比
如表4所示,对照组治疗前FDI得分为(18.07 ± 2.84),试验组治疗前FDI得分为(19.45 ± 3.31)。治疗后,对照组FDI得分为(22.74 ± 1.24),试验组为(24.93 ± 1.11),均显示显著提高(P < 0.05)。统计学分析表明,两个组别在治疗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这表明治疗对FDI评分有明显改善效果。试验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试验组治疗效果更佳。
Table 4. Comparison of FDI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评分对比
组别 |
例数 |
FDI评分 |
治疗前 |
治疗后 |
对照组 |
35 |
18.07 ± 2.84 |
22.74 ± 1.24* |
试验组 |
35 |
19.45 ± 3.31 |
24.93 ± 1.11*# |
注:*P < 0.05,与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5.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如表5所示,对照组中痊愈0人,显效18人,有效9人,无效8人,总有效率为77.14%;试验组中痊愈2人,显效15人,有效17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为94.29%,差异显著(P < 0.05)。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提示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Table 5. Comparison of total effective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表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组别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
35 |
0 |
18 |
9 |
8 |
77.14 |
试验组 |
35 |
2 |
15 |
17 |
2 |
94.29# |
注:#P < 0.05,与对照组比较。
6. 讨论
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残率持续上升,尤其在老年人群中表现突出。其中,面瘫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因面神经功能受损导致面部肌肉运动障碍、表情僵硬及日常生活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0]。传统西医治疗主要依赖抗血小板药物、神经保护剂及物理康复训练,但这些方法在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及患者主观感受方面效果有限[11]。近年来,耳针和常规针刺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神经康复领域备受关注,其通过刺激耳部及体表穴位,结合“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理论,旨在促进气血循环和神经修复以改善面瘫症状[12]。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耳针联合常规针刺对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各项评分无显著差异,表明基线均衡,为后续疗效比较提供了可靠基础。干预后,两组患者的H-B评分、TFGS评分、DFNP评分及FDI评分均有所提高,表明常规针刺和耳针联合治疗均对面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观察组(耳针联合常规针刺)在治疗后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常规针刺单一治疗),且总有效率更高,提示耳针联合常规针刺能显著提升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患者生活质量。
耳针联合常规针刺的疗效可能与其独特机制相关。常规针刺通过刺激面部穴位(如地仓、颊车),促进局部血流,减轻神经水肿和炎症反应[14]。常用穴位阳白、迎香可激活面部肌肉群,改善运动功能[18]。耳针通过刺激耳部穴位(如神门、面、颊),利用耳部全息反射原理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增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释放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缓解疼痛并促进神经修复[17]。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22]。耳针的整体调节作用可能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降低应激激素水平,改善患者情绪状态,间接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这在FDI评分的提高中有所体现[23]。
7. 结论
本研究表明,耳针联合常规针刺在脑卒中后面瘫患者中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总有效率高于单一常规针刺。疗效可能与其改善局部微循环、激活经络及调节整体状态的机制有关。耳针联合常规针刺作为安全、经济的辅助疗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未来应优化干预方案,扩大样本规模,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推动神经康复领域的规范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