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色非空真消息:从《西游记》视角理解中国哲学《心经》之智慧
The True Dharma of “Neither Form Nor Emptiness”: Understanding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xt Heart Sut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ourney to the West
摘要: 以《西游记》之视角,来看中国哲学中佛教之《心经》,构建了一种新颖的理解中国哲学的视角。概述了《西游记》的角色特性和《心经》的智慧理解,进一步揭示了《西游记》中的象征意义和智慧表达。探讨了《心经》的哲学原理和智慧解读,进一步通过对比《西游记》和《心经》的哲学思想和智慧表现,发现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为理解中国的哲学智慧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西游记》的文化解读和《心经》的哲学理解,更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Abstract: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novel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philosophy by examining the Heart Sutra, a foundational Buddhist text, through the lens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t outlines the character traits within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the wisdom conveyed in the Heart Sutra, revealing the symbolic meanings and expressive forms of wisdom embedded in the narrative. By exploring the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and interpretive insights of the Heart Sutra, and further comparing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manifestations of wisdom in both texts, the study identifies profound intrinsic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in certain aspects, offering a new approach to comprehending Chinese philosophical wisdom. This research not only significantly enriches th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the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Heart Sutra, but also provides fresh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文章引用:冯瀚霄. 非色非空真消息:从《西游记》视角理解中国哲学《心经》之智慧[J]. 哲学进展, 2025, 14(9): 246-25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9487

1. 引言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如《西游记》《心经》等独特的文化符号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本研究立足于巩固传统文化,联接《西游记》的文学意象与《心经》的哲学智慧,在沿袭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尝试从《西游记》的角色特性和《心经》的智慧理解,挖掘两者之间的文化联系和哲学智慧的传递,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西游记》与《心经》中的哲学元素和智慧解读的新理解框架。关于《西游记》的宗教与哲学意涵,学界已有诸多讨论。关于《西游记》的宗教与哲学意涵,学界已有诸多讨论。浦安迪在《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西游记〉和〈红楼梦〉的寓言》等研究中,强调《西游记》的“心性修炼”(mind cultivation)主题,揭示其作为道德与心性教化文本的意义。柳存仁等学者也从思想史与宗教史角度指出小说所蕴含的佛道合一特征,而赵美真(Francesca Cho Bantly)则更关注《西游记》作为“佛教寓言”(Buddhist allegory)的结构性表达[1]。可以说,前人的研究已充分论证了《西游记》所蕴含的心性修炼与佛教寓意的普遍主题。

然而,已有研究多停留在“佛教寓言”或“修心叙事”的整体框架上,对《心经》“空观”思想与《西游记》人物心路的对应关系缺乏深入探讨。特别是孙悟空在取经旅程中多次显露出的“我执”与“法执”,如何在具体情境中与《心经》所倡导的“非色非空”的智慧发生呼应与解构,尚少有系统性的研究。这一不足恰为本文的切入点。

因此,本文提出的核心研究问题是:尽管学界已公认《西游记》的修心主题,但《心经》的“空观”思想在孙悟空破除“我执”与“法执”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何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尝试通过文本细读与哲学比照,一方面揭示《心经》智慧在《西游记》叙事中的隐性运作机制,另一方面拓展对《西游记》文化符号与中国哲学智慧的理解维度。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已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西游记》与《心经》的比较与分析,本文不仅能深化《西游记》的文化解读和《心经》的哲学理解,更能在对照中西文化、哲学观念的背景下,展示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与普世价值。

2. 《西游记》和《心经》概述

2.1. 《西游记》的概述与角色解析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明朝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共有一百回,是以唐僧取经为线索,通过大量的寓言故事,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西游记》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其中丰富的人物设定和深刻的主题意义,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历史、宗教和哲学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他们的性格特征各异,这不仅使得故事走向丰富多样,也为我国哲学思想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孙悟空是小说的核心角色,他的人物形象从形象、内心到能力均有典型的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特征。他倔强、聪明、勇敢和机巧,凭借深厚的道术修为,不断对抗妖魔魍鬼,其身上既有智慧与道德的象征,也透露出强烈的挑战权威的意味,体现了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韧性和包容性。猪八戒则善良、憨厚、有些贪吃和追求安逸,他的形象更多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朴素和真实,焕发出厚重的生活气息。沙僧性格坚毅,言语简洁,形象真实,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仁和义,以及儒家尚礼的价值观念。最后是唐僧,他是历经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的主要角色,展现了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他的人格特征与佛教教味严肃、端庄,体现了因果报应的观念。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的行为和互动呈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他们的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和互动关系都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哲学元素。虽然他们各自的具体行为方式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出,他们在乎的是如何承担个人、家庭、国家和自然之间的责任,以及如何维护社区的和谐。这种对和谐和责任的关注,是《西游记》体现中国哲学思维的独特之处。 此外,亦可通过《西游记》一书,进一步理解中国哲学的方方面面,比如孙悟空的世界观、猪八戒的人生观、唐僧的道德观以及这四位主角的取经之路,都对我们理解中国哲学的智慧以及其运用到日常中的启示有重要的影响。总体而言,《西游记》的角色设定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形象地描绘了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领悟中国哲学中的智慧和道义。

2.2. 《心经》的发展与智慧理解

《心经》又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经典中的短篇经典之一。最初源自印度,后传入中国,经由玄奘大师的精译,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东亚地区深受欢迎的佛教教义。作为佛教经典,《心经》阐述的是佛教的最高哲学理念——“般若”,即“最高的智慧”。征服一切苦难,以达至菩提的八正道,则是其中的实践道路。《心经》的大智慧是通过对“空性”的观照来实现的,这一点亦即《心经》的核心思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色”,这正是《心经》对于万物空性的阐述。它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揭示了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以及个体何以能够超越生死,达到涅槃的可能性。《心经》指出,众生之所以烦恼不断,皆因执著于表象而不识本质,执著于假象而不识真空。而所谓的真空,不是虚无,而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表现。凡有形有质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此在本质上没有独立的、自性的存在。当我们去除对自我和外界的偏见和执著,便会看到真实的世界,这便是所谓的“空”。在这个意义上,“空”并不代表虚无,而是一切事物的真实面目。《心经》的发展历程也富有启迪。该经典的流传和接受,不仅揭示出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改造。从《心经》的中国化,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特别是在玄奘大师的精心翻译之下,《心经》的文辞优雅,解释深刻,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总体来看,《心经》是佛教般若智慧的集中体现,它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佛教对世界的洞察和对生死的理解,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超越生死,达到涅槃的道路。其独特的哲学理念与发展历程,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具有深远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3. 《西游记》中的哲学元素

3.1. 《西游记》中的象征意义

《西游记》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个角色、每一段旅程、每一个与尘世或宗教有关的场景,都可以被看作是对人的存在和超越的独特表达。首先,主要角色的象征意义异常突出。唐僧代表了人的灵魂或者说是“真我”,他的旅程旨在消除五行偏执,达到超脱。孙悟空则是他的精神力量或智慧,他的无畏和坚定,是一种对生命动力和创新精神的赞美。猪八戒是人类的欲望,他的贪吃和淫欲,暴露了人类的物欲面。沙僧则代表着人类的愚昧,他的迟钝和担忧象征了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恐惧。其次,小说中的色彩和物象也充满了象征意义,比如东土大唐和西天取经的旅程可以看作是人心的修行,由繁华的世界向着宁静的内心世界逐渐靠近的过程。福祸、贫富、荣辱无非是人生的经历,这些经历促使人不断积累智慧,不断清醒自我。再比如《西游记》中的众多妖魔、怪物,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恐惧与欲望,每当唐僧面临危机,都是他需要面对、理解和超越自我阴暗面的时刻。最后,整个《西游记》的结构也是一个巨大的象征。从牛魔王的山洞到莲花洞,从火焰山到太阳的宫殿,所有的冒险旅程都与升华人生的思想有关。从开始的“大战天宫”,到最后的“西天取经”,小说展示了从尘世的挣扎到灵性的觉醒,从觉醒到超脱的辛苦而艰难的道路。整个故事的框架便是一个完整的灵修过程,是对“诸行无常”的深度理解和体验。而这“诸行无常”的理念恰恰来源于《心经》这部佛教经典。我们必须记住:《西游记》强调的不仅止于修心寓言,还应该包括修身、修道等课题[2]。在这一切象征性的描绘里,《西游记》将哲学和道德的核心观念巧妙地编织在了故事情节中,引导着读者去探索自我,去理解存在的意义,去体验生命的酸甜苦辣,去体悟佛性的本质。可以说,《西游记》是一个富有深度和智慧的哲学寓言,其中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度反思,更是对生命本质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3.2. 《西游记》中的智慧表述

在《西游记》中,智慧的表述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体现的。余国藩和柳存仁认为这本小说中有着中国宗教尤其是道教、佛教修炼的内容,而且他们提醒了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不仅要注意佛教和新儒家(Neo-Confucian)的主题,也要注重道教主题,而且还指出这部小说的作者应该是“三教合一”传统的拥护者[3]。首先,从儒家智慧来看,《西游记》承载了明显的人伦教化与道德修养主题。唐僧身上所体现的“仁义礼智信”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使其成为团队的道德标尺。他反复强调“戒嗔戒怒”,即使在困境中仍坚持慈悲与仁爱,这不仅是佛教忍辱观的体现,也深植于儒家“克己复礼”的修养理路。例如,他在面对孙悟空粗暴手段时,往往选择以仁心劝解,以维系师徒关系,这正是儒家注重人伦秩序与和谐的人际智慧。

其次,从道家智慧的角度看,《西游记》借助孙悟空的形象呈现了“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的精神。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与筋斗云,不仅是神通本领的展现,也体现了道家关于身体与自然、虚与实之间转换的智慧。他的机智灵活,与其说是“斗智斗勇”,不如说是顺应天地阴阳变化、把握时机与势能的表现。另一方面,书中大量妖怪、仙人、丹药与修炼场景,也直接承续了道教炼养、长生的观念。例如黄风怪的“风眼”、金丹的服食,均显示了道教对自然力与生命延续的追求。

再次,从佛教智慧的层面看,《西游记》以取经之旅为主线,将修行的苦难转化为破执的契机。孙悟空的桀骜不驯表现出强烈的“我执”,而唐僧的迂腐又体现了对“法执”的依附。随着取经旅程推进,《心经》所蕴含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不断渗透其间,使得“降魔”的过程不仅是外部斗争,更是内部心性的磨练。例如“三打白骨精”事件,不仅是孙悟空凭机智识破幻相,更揭示了破除“色相”执着的佛学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三教合一”的智慧,并非是三种思想的简单拼贴,而是一种互补与互证的关系:儒家强调的道德秩序,道家所倡导的顺应自然,佛教所揭示的破执解脱,共同为《西游记》提供了多维的智慧框架。例如,师徒团队的行旅秩序需以儒家伦理为纽带,妖魔鬼怪的斗智斗法则展现了道家对自然与身心的理解,而最终指向西天取经的理想目标,则根植于佛教的觉悟智慧。

因此,《西游记》中的智慧表述,既不是单一宗教的教义移植,也不是杂糅的拼盘,而是一种经过文学化转化的综合性哲学表达。它在世俗与超脱、道德与自由、秩序与解放之间寻找平衡,使读者在欣赏奇幻叙事的同时,也被引入关于人性、社会与宇宙的深层思考。这样的智慧形态,正是中国文化“三教合一”传统在文学层面的生动体现。

4. 《心经》的哲学智慧

4.1. 《心经》的哲学原理

《心经》是我国佛教中的一部高深莫测的经典,其哲学原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传统。它并不是为我们提供一种哲学体系或道德伦理体系,而是提供一种理解世界和个体存在本质的方法。在《心经》的哲学原理中,最核心的观点是“空性”,这是从“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之说中引伸而来的。这并非是否认实体存在,而是对一切事物本质的理解。根据《心经》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没有任何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实体,一切皆为空。在《心经》中,另一个关键的哲学原理是“无相”。无相并非否认事物的存在,而是对事物的本性的深刻认识。我们之所以看到或感到事物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感官和思维方式将事物塑造成我们所熟知的形式,然后我们就在这种形式中看到了“实体”。然而,实际上,事物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形状或特性,它们只是我们大脑中的一种构造。再者,《心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哲学主张,那就是“中道”。在佛教中,中道是避免陷入二元对立的极端,即“有”与“无”之间的“中庸之道”。这是佛陀在彻底否定诸行无常的同时,又坚决拒绝了否定一切的绝对虚无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观世界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道。中道强调的是,对事物的理解不应该被我们人为的分类限制住,我们应该超越传统的二元思维模式,以包容的视角看待世界。这三大哲学原理,既是《心经》的基石,同时也是对全世界哲学思想的一种独特解读。可以说,《心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探究人生真谛的大门,是一部蕴含深刻人生哲学的宝典。如果我们能理解并掌握《心经》中的哲学原理,就能真正实现“般若”,即超越痛苦,实现真正的解脱。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仅可以对人生有深厚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困扰,达到真正的清静和自在。如果说,佛教中的“般若”是超越世俗痛苦的境地,那么,《心经》的哲学原理就是通往“般若”的指引。

4.2. 《心经》的智慧解读

《心经》的哲学智慧,首先要求我们理解“智慧”这一概念的含义。从常规理解来看,智慧是指通过思考和观察获取的知识和理解,而在《心经》中,智慧更倾向于一种透过表象看清本质,洞察事物真相的洞见力或悟性。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或技巧,而是对人生、宇宙和存在本质的深刻领悟。这种内在的智慧是人们通过修炼心智,洞察自我、观察世界而得到的,是我们从生活经验中抽取答案的能力。 在传统的佛教修习中,人们非常重视“智慧”的培养与尊重。他们通常以冥想、观照、修行等方式精进,试图摆脱一切诸法的执著,达到空性的顿悟。这种顿悟的智慧是人们从无明中解脱出来,真正理解痛苦的来源和皈依的出路的关键。《心经》中讲述的,也是这样一种智慧,它教导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所谓的“空”。在《心经》中,“空”代表了一种超越世俗,掌握着宇宙辨识力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了形体、声音、味道、触觉和法等五蕴的思维方式,和世俗理解的知识或技能完全不同。《心经》讲的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而般若即很多人口中的智慧。它的主题是“空”,而空即智慧,智慧即空;空既是知识,也是境界,是从一种生于肉体的存在方式到胸怀大能的精神追寻的过程。《心经》的智慧,其实就是“见性”的过程。要想见到“性”,就必须由内而外地、从形而上地去思考,破除浅薄的认知,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深入探寻事物的本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切地体验到《心经》的智慧世界。总的来说,《心经》的智慧实质上是对“空性”的领悟,是一种超越世俗,掌握了宇宙辨识力的境界,是一种超脱一切实相,识破各种现象背后的空性本质的透视力。虽然它的表达方式深奥难懂,但只要我们时刻保持洞察和反思的姿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领悟,就能在生活的种种磨难中洞察真理,破除困扰,洞悉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最高智慧。

5. 《西游记》与《心经》的对比分析

5.1. 《西游记》与《心经》的哲学对比

《心经》是用以修心的经文,它要人做到内心空灵,去除一切杂念,消除一切欲望,使得心无挂碍,进而达到一种“空”的境界。《心经》全文中“空”字共出现了七次,即“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空相”“空中无色”等。人活在世上,总会被一些外在事物所牵绊,很难做到内心宁静。佛家认为,若要求得心静,就需要修行,即修持自己的心,抛除困扰在心头的杂念,克制内心的种种欲望。要达到什么样的境地呢?就是经文中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名亦无无名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心无旁骛,一切皆空,这就是真正的宁静世界。我们说孙行者有超高的悟性,对《心经》有着透彻的领悟,这应该不仅仅是作者的随意之笔,而是有意为之。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给行者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悟空”,说明他对“空”本身就具有超于常人的领悟能力。在师徒四人中,悟空是心灵最纯净,最少私寡欲的一个。就连唐僧也经常感慨旅途漫长,妖魔难敌,更经常因此而嗟叹哭泣。悟空不仅自己心无所惧,还经常劝诫、开导师父。在师父慨叹西天路远,不知何时能到时,悟空就对他说:“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4] (p. 189);“但要一片诚心雷音只在眼下”[4] (p. 719)。连唐僧也对悟空的悟性深感佩服他也从悟空的话中认识到“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4] (p. 718)这一道理。

在《西游记》与《心经》的哲学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关联和相似性。《西游记》表述的中心思想——“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与《心经》所提炼出的哲学原理——“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间有着惊人的契合度。在《西游记》中,对于“心”的理解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者借由孙悟空这一角色,通过其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揭示出心物一体这一哲学道理。孙悟空虽神通广大,却因心性不定,反而导致积累的境界反复,最终在“取经”之路上屡遭挫折。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孙悟空逐渐意识到心的重要性,并在取经过程中感悟到“心外无物,物外无心”的道理,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而在《心经》中,也接连对“形”与“空”进行了深度的哲理剖析,强调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重要性,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如果说《西游记》从浅入深的对“心”进行了探索,那么《心经》则使用了更为宏大和高深的视角来观照“心”,把人们的认知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然而,《西游记》与《心经》在到达这一核心课题上又各有独特的呈现方式。《西游记》以故事为载体,细致描述了孙悟空在困苦中找寻“心”的过程,使得观众逐渐理解并接受其深层含义。而《心经》则更侧重于直接的哲理讲解,通过游离于世俗的禅意表述,使得读者在冥想中得以感叹智慧的广阔和深邃。尽管二者在表述方式上各有差异,但是在哲学核心上却如此的契合,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读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无论是通过《西游记》的故事,还是通过《心经》的禅讲,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智慧核心。对于研究者而言,这种对比并非巧合,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发现,为理解中国哲学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总体来看,就哲学层面来说,《西游记》与《心经》之间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关联,为我们理解对于“心”的深层理解和对世俗生活的洞见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本质上,这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创新性阐述,帮助我们更深刻、更宏大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内涵。

5.2. 《西游记》与《心经》的智慧宏观视角

在西游记和《心经》的智慧宏观视角对比中,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西游记》中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作者利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将生活中的智慧纳入角色的言行,展示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如唐僧的因果律、孙悟空的自然哲学、猪八戒的现实政治和沙僧的人心观。孙悟空的般若让他具备超凡的法力、别样的角度看世界。猪八戒的贪念让他始终处在困境中,却能因困境中的智慧脱离险境。沙僧的智慧则居中调和,保持清明。他们的过程,体现了智慧的重要性,每一个操作都基于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应变能力。相比于《西游记》中的智慧,《心经》中的智慧则更为抽象,它是一种对世界深层结构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辩证唯识的智慧。在《心经》中,佛陀通过对舍利弗的指导,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缘起和空,所有的万象皆空,这是对生命和世界的最全面、最深刻的宏观认识。同样,这也体现了般若波罗蜜的核心思想,是对生命真谛的颠覆性认识,对一切事物本质的深度揭示。这种深度的认识,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无常,也让我们悟到世间的痛苦源于执着。这是一种超越现象看到本质的智慧,是触摸到宇宙生命的根本的智慧。在宏观视角上,《西游记》与《心经》的智慧相辅相成。《西游记》详细描绘了在人世间如何运用智慧,而《心经》揭示了不受世俗束缚、超脱世间的智慧。佛教认为众生皆苦。人生活在这个尘世上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各种痛苦。济群法师说:“佛陀出现于世的根本目的正是帮助众生解脱痛苦超越生死。”[5]前者呈现的是生活现象中的智慧,恰恰是普罗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后者所呈现的是更为深邃的宇宙智慧,需要深度的修炼和内观才能领悟。两者一方面各有侧重,一方面又相互辉映,为我们理解人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总的来说,《西游记》是以个体的智慧思考生活,《心经》是以宇宙的智慧悟生命。两者的智慧视角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构成了中华智慧的基石。本研究通过结合《西游记》和《心经》的分析,提供了一个聚焦于《心经》的特定解读框架,以此揭示中国哲学的智慧理解。研究发现,本质上,《西游记》的象征意义和智慧表述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心经》的哲学原理和智慧解读。通过对《西游记》和《心经》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两者在对待人生观、世界观和哲学层面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对这种一致性的理解,无疑丰富了我们对《西游记》的文化解读和对《心经》的哲学解读,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哲学的高度智慧和深远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与经典哲学著作的关联,以期在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中探索中国哲学的智慧。同时,殷切希望本研究能启发更多研究者尝试采用这一新颖的研究视角,深入挖掘和研究中国哲学,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Bantly, F.C. (1989) Buddhist Allegory in Thejourney to the West.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8, 512-524.
https://doi.org/10.2307/2058637
[2] Yu, A.C. (1983) Two Literary Examples of Religious Pilgrimage: The “Commedia” and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History of Religions, 22, 202-230.
https://doi.org/10.1086/462922
[3] Liu, T.-Y. (1964) The Prototypes of Monkey. Toung Pao, 51, 55-71.
[4] [明]吴承恩. 西游记[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5] 济群. 心经的人生智慧[M]. 兰州: 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