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活化中的代际互动:促进老年群体参与的对策研究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in Industrial Heritage Revitalization: A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Participation of Elderly Groups
DOI: 10.12677/ar.2025.129130,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宁: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工业遗产活化老年群体代际互动实践路径Industrial Heritage Revitalization Elderly Group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Practical Path
摘要: 聚焦工业遗产活化中老年群体参与的代际互动对策,从基础条件、价值意蕴、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在基础条件层面,老年群体凭借历史记忆、实践智慧等主体性优势,结合青年群体的认知需求与接纳态度,以及政策支持、资源整合等社会环境支撑,构成了代际互动的基础条件。在价值意蕴层面,这种互动模式对于工业遗产活化具有文化本真性存续与功能创新性拓展的双重价值,能实现代际关系的认知偏差矫正与情感共同体构建,还可促进老年群体的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角色转型。在实践路径层面,需构建多元协同的互动渠道体系、建立多维联动的激励与保障机制、推进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育与整合、推动互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发展。研究表明,老年群体参与工业遗产活化的代际互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助于实现工业遗产活化、代际关系和谐与老年群体发展的多重目标。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mode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groups in industrial heritage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is studi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foundational conditions, value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pathways. At the level of foundational conditions, the elderly group relies on subjective advantages such as historical memory and practical wisdom, combined with the cognitive needs and acceptance attitudes of young people, as well as social environmental support such as policy support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which constitute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At the level of value implications, this interactive model has the dual value of cultural authenticity and functional innovation expansion for industrial heritage revitalization, which can realize the correction of cognitive biases in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motional communities, and can als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 value and social rol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lderly group. At the level of practical paths,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multi-collaborative interactive channel system, establish a multi-dimensional linkage incentive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eams, and driv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content and fo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of the elderly group in industrial heritage activ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hich is conducive to achieving the multiple goal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ctivation, intergenerational harmon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derly group.
文章引用:王宁. 工业遗产活化中的代际互动:促进老年群体参与的对策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9): 988-994.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9130

1. 引言与核心概念界定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与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学界与政策领域的共同关切。既有研究多聚焦于文化遗产与老年群体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强调通过传统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方民俗活动等途径,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互动。然而,作为一种兼具历史价值、文化象征与功能转化潜力的特殊遗产类型,工业遗产在老年群体参与及代际互动领域的研究仍显薄弱。事实上,老年群体不仅是工业化进程的亲历者与历史记忆的直接承载者,也是工业遗产叙事真实性与文化连续性的关键保障者。

本文从工业遗产活化的背景切入,探讨老年群体在代际互动中的角色定位与参与对策。一方面,它有助于丰富文化遗产活化与社会参与研究的类型谱系;另一方面,也为老龄社会背景下的代际融合与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新的路径参考。具体而言,工业遗产的空间环境条件、活动组织与资源调配的现实可操作性、老年群体在身体机能与时间分配上的限制,以及青年群体对跨代交流的接受度与合作意愿,均直接影响到代际互动的有效性与持续性。鉴于此,本文将结合社会环境支持、群体特征优势与资源整合条件,对老年群体参与工业遗产活化代际互动的可行性基础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备实践可操作性的对策与路径,以期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

为确保研究的逻辑清晰与概念统一,本文在展开分析前对核心术语作如下界定:

1) 工业遗产: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具有历史、技术、社会或文化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包括厂房、设备、工艺流程及相关文化记忆等。既涵盖停用的工业设施,也包括仍具代表性的在用空间,是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

2) 工业遗产活化:在保护历史与文化特征的前提下,通过再利用与功能转型,使工业遗产融入当代社会与经济生活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延续使用价值与文化功能,并推动城市更新与社会融合。

3) 代际互动:不同世代群体围绕共同目标开展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包括知识传递、经验分享与情感连接。其作用在于缓解代际隔阂、促进理解互信与优势互补。

2. 老年群体参与工业遗产活化代际互动的基础条件

2.1. 老年群体的主体性优势:历史记忆与实践智慧的双重赋能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占总人口的22.0%;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占总人口的15.6%。[1]这一数据既反映了我国老龄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为探索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路径提出了现实命题。在工业遗产活化的代际互动过程中,老年群体展现出独特而重要的优势,构成其积极参与的重要基础。从经验维度看,老年群体多为工业生产的亲历者,曾亲身参与并见证我国工业发展的多个历史阶段,因而对工业流程、技术演进、管理模式及其背后的历史语境拥有深刻的记忆与理解。这些经验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资源,也是工业遗产解读与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能够为代际互动提供丰富而具象的内容支持。例如,部分退休工程技术人员对原有工厂的设备结构和生产工艺具有系统认知,能够为青年群体深入阐释工业遗存中相关设施的运作原理及其历史意义,从而增强青年对工业文化的感知与认同。从情感维度看,老年群体对曾长期工作、奋斗过的工业场所往往具有深厚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不仅构成其参与工业遗产活化与代际互动的重要内驱力,也体现了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回忆与讲述,将承载着个人经历与时代记忆的工业遗产传递给年轻一代,使其得以理解、尊重并延续。此外,相较于其他年龄群体,老年人拥有相对充裕的闲暇时间,有利于其以更从容的姿态参与到各类以代际交流为核心的公共文化实践之中,促进跨代群体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知识传承。

2.2. 青年群体的需求结构与接纳机制:认知重构与价值共创的双重驱动

青年群体普遍对新兴事物持开放态度,同时展现出一定程度的历史文化探究欲望,这一特点为老年群体参与工业遗产活化中的代际互动提供了现实的需求基础。作为一种独具历史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的遗存类型,工业遗产吸引着青年一代主动了解其所承载的时代记忆与社会意义。而老年群体所掌握的第一手历史记忆与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恰恰回应了青年群体对于工业遗产深层次认知的期待与需求,成为其获取历史知识与感知工业精神的重要渠道。

在接纳态度方面,伴随社会价值观的演变与代际关系的改善,青年群体对跨代交流的认同感日益增强,愈加重视从老年群体中汲取经验智慧,表现出较高的尊重与包容意愿。他们愿意倾听老一辈的讲述,从中理解工业时代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与实践逻辑。这种正向的认知氛围为老年群体的积极参与创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代际互动的顺利展开。例如,在一些以工业文化为基础的文创活动中,青年创客主动邀请退休工人参与,共同发掘工业元素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时代价值与审美意蕴的创意产品,体现出代际协作的互补优势。

2.3. 社会环境的支持体系:制度保障与资源整合的双重支撑

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文化认知的提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逐渐获得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与公众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一趋势为老年群体在代际互动中的积极参与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从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指导性文件,如2024年“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主题活动,[2]明确提出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注重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在此政策导向下,老年群体作为历史经验的直接见证者与实践者,被视为工业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其参与不仅获得了正当性支持,也具备了制度层面的保障基础。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于代际融合与协同发展的持续倡导,也进一步推动了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在工业遗产活化实践中的深度互动。多样化的社会组织、文化机构及社区平台主动搭建交流机制,通过开展内容多元、形式灵活的代际互动活动,为老年群体提供了表达经验、传递记忆与参与社会事务的现实渠道。例如,一些公益性组织定期举办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代际对话论坛,邀请不同时代背景的参与者共同探讨工业遗产的价值重构与活化路径,不仅增强了代际间的理解与协作,也有助于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从物质层面走向更为深层的社会文化转化。

3. 老年群体参与工业遗产活化代际互动的价值所在

3.1. 赋能工业遗产活化:文化本真性存续与功能创新性拓展的双重价值

老年群体在工业遗产活化过程中的代际互动不仅具有社会文化层面的意义,也对工业遗产本体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具有实质性价值。首先,从历史真实性的维护角度来看,老年群体作为工业发展历程的直接参与者,其所具备的亲历经验构成了工业遗产历史信息的重要补充与校验来源。他们所掌握的关于工业设施运作、空间布局、生产流程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识别和纠正活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历史错位与解读偏差,确保工业遗产在再利用过程中不背离其原真性与文化本质。其次,从创新转化的视角出发,老年群体的历史经验与青年群体的现代视野与技术手段相结合,能够实现代际间的知识互补与创意协同,拓展工业遗产活化的路径与模式。老年人深谙工业场所的功能结构与使用逻辑,能够提供真实的历史语境支持;而青年群体则具备较强的跨领域整合能力与创新设计意识,擅长将现代元素如数字技术、可持续理念、文化创意等融入到传统工业空间的改造中。在此基础上,代际合作不仅有助于工业遗产保护目标的实现,也增强了其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的功能适应性与文化再生力。如上海杨树浦水厂在活化过程中,邀请退休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担任“工业记忆讲述人”,向中小学生和青年志愿者介绍水厂历史、工艺流程与职业精神;青年群体则协助老年人进行数字化记录与多媒体制作,实现知识传承与情感共鸣。这既保存了工业历史信息,又增强了不同世代的交流合作,推动了工业遗产从物质保护向文化传承转化。

以旧厂房改造为例,许多项目中通过邀请原厂工人参与历史信息的梳理与空间记忆的重构,使设计团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工业遗产的结构特征与文化价值。青年设计师则在此基础上引入多元设计理念与使用功能的复合化改造手法,使得更新后的空间既承载历史感,又具备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与功能逻辑,充分体现了代际协作在工业遗产活化中的现实成效与理论意义。

3.2. 重构代际关系:认知偏差矫正与情感共同体构建的双重效能

老年群体在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参与代际互动,不仅具有文化传承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代际间的认知隔阂,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通过系统性、持续性的交流与合作,不同世代在具体实践中得以深入了解彼此的成长环境、价值观念与认知逻辑,从而打破长期以来由于生活经验差异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与社会偏见。老年群体在互动中得以直观感受到青年一代所展现出的创造力与时代活力,而青年群体也由此体会到老一辈所蕴藏的智慧、坚韧与经验积累,双方在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情感共鸣与认同感。

此外,代际互动在价值观传递与精神文化塑造方面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业遗产所承载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生产遗存,更凝聚着以敬业奉献、创新进取、团结协作为核心的工业精神。老年群体作为这一精神的亲历者与实践者,其通过讲述个人经历与参与互动活动,能够使这一代际精神得以具象化表达并向青年群体有效传递,强化青年对工业文化的认同感与使命意识。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纽带,不仅增强了不同代际之间的文化延续性,也有助于构建代际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整体的代际融合与文化共建。

3.3. 促进老年群体发展: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角色转型的双重增益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群体在通过这些优势参与工业遗产活化代际互动的过程中,其自身也能获得多方面的积极收益。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其社会融入意识,延缓身心功能衰退,显著改善认知功能并降低抑郁风险,从而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3]具体到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的代际互动活动,它不仅在宏观层面促进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在个体层面更是显著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对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在互动过程中,老年人通过分享过往的工作经验与知识储备,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更在获得他人认可与社会尊重的过程中增强了心理层面的成就感与归属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类动机的视角出发,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当个体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往往会倾向于追求并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4]老年群体在参与工业遗产活化代际互动时,通过与青年群体的交流协作,满足了归属与爱的需求,获得他人认可与社会尊重则满足了尊重需求,而分享经验实现自我价值更是触及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这种积极的社会参与模式,正是在满足这些较高层次需求的过程中,有效缓解了老年人在退休后常见的失落感、孤独感与社会边缘化风险,进而全面提升其整体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与此同时,跨代合作为老年群体提供了接触新思想、新技术的契机,使其在与青年群体的交流中不断拓展认知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进而保持认知活力与心理弹性,推动其身心健康的持续发展。这一过程体现了“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念,即通过持续学习、社会参与和健康促进,使老年人在生命后期依然保持高质量的生活状态。例如,在某些以工业遗产数字化保护为核心的项目中,老年群体通过与青年设计师或工程师协作,逐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图像处理等数字技术,不仅提升了其技术素养,也进一步拓展了其社会角色的边界与生活内容。

4. 促进老年群体参与工业遗产活化代际互动的实践路径

4.1. 构建多元协同的互动渠道体系:打破参与壁垒与拓展场域空间

在工业遗产活化过程中,构建多元化的代际互动渠道对于促进不同年龄群体间的沟通与协作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型,线上与线下互动机制的整合已成为推动代际融合的重要路径。

线上互动渠道方面,可借助数字媒体平台构建专门面向工业遗产代际交流的互动系统,如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短视频平台等。平台可设立“工业记忆分享”、“代际问答”、“虚拟协作项目”等功能板块,鼓励老年群体以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元形式分享自身的工业工作经历与专业知识,构建具有历史厚度的数字内容资源库。同时,青年群体可通过提问、评论、参与讨论等方式进行回应与互动,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向交流。此外,还可组织“线上工业知识竞赛”、“工业遗产创意设计征集”等活动,增强代际互动的趣味性与参与度,拓展受众基础。线下互动渠道方面,可在工业遗产园区、工业博物馆、文化创意园等实体空间设立常态化的代际互动平台,如“工业记忆讲堂”、“代际协作工作室”等功能场所。通过定期举办以老年群体为主讲的专题讲座、实践工坊等活动,传授与再现传统工业知识与操作技艺,为青年群体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与此同时,鼓励青年群体组织面向老年人的现代科技分享会,帮助其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字工具与智能设备,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与数字素养。此外,还可通过组织联合参与的工业遗产实地调研、修复实践等项目,促进代际之间在协作过程中的情感联结与知识共创,进一步推动工业遗产从“物的保护”走向“人的参与”。

4.2. 建立多维联动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强化制度支撑与资源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5]为有效推动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的代际互动,亟需构建系统化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以提升老年与青年群体参与的积极性与持续性,确保相关实践的制度化与可持续发展。

一、激励机制方面,可设立“工业遗产代际互动贡献奖”等奖励制度,对在代际互动过程中表现积极、贡献突出的老年个体与青年代表予以表彰。激励形式可涵盖荣誉证书、物质奖励、实践项目资助等,以多元激励手段增强个体的参与意愿与荣誉感。此外,建议将代际互动参与情况纳入社会评价体系之中,如在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度评估体系、青年群体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中予以体现,从制度层面强化参与的社会价值导向,推动代际交流由“活动层”走向“结构层”。二、保障机制方面,需从政策、资金与服务等多个维度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一是在政策制度层面,应进一步细化与完善老年群体参与工业遗产活化与代际互动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其参与权利与应享保障,并建立相关责任机制;二是在资金支持方面,可设立专项财政基金,专用于支持代际互动项目的组织实施、信息平台建设、人员培训与材料开发等核心环节,确保项目运行的资源保障;三是在服务支持层面,需结合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提供包括交通接送、医疗支持、适老化基础设施等必要保障措施,降低其参与门槛,提升其参与的安全性与舒适度,从而实现全龄友好型的文化参与环境。

4.3. 推进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培育与整合:夯实智力支撑与服务能力

推动工业遗产活化背景下的代际互动实践,亟需构建一支具有复合型能力的人才队伍,既具备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专业知识,又熟悉代际交流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应通过有计划地培养与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形成覆盖内容策划、项目组织、心理引导等多个维度的专业支持体系。此类专业人员可在实际操作中承担指导与服务职能,协助设计科学合理的代际互动方案,推动活动的规范化、系统化实施,并有效提升代际交流的质量与成效。同时,应强化对现有工作人员,尤其是文化场馆从业人员、社区活动组织者等的在职培训,提升其在代际互动组织、跨代沟通引导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例如,可针对工业遗产博物馆的讲解员开展专题培训,使其掌握面向不同年龄群体的表达策略与交流技巧,从而更有效地引导老年与青年群体参与互动,构建良性的跨代交流环境。通过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与能力提升机制的完善,为代际互动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4.4. 推动互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发展:增强吸引力与参与深度

为有效提升工业遗产活化过程中的代际互动质量,应充分考虑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在认知特征、兴趣取向与参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推动互动内容与形式的系统创新。在内容设计方面,可围绕工业历史叙事、传统技艺传承、工业精神阐释以及文化创意开发等核心议题,构建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互动体系,以增强教育意义与文化认同感。例如,通过组织工业历史故事分享活动,促使老年群体传递个体记忆与集体经验;通过技艺演示与操作实践,使青年群体在动手中感知工业技术的演进逻辑与价值体系。在形式创新方面,需突破传统讲座、座谈等单一交流模式,探索融合沉浸式体验与协作参与的新型互动机制。如可组织以工业发展历程为主题的代际情景剧创作与演出,由老年群体提供历史素材与真实细节,青年群体承担剧本编写、导演与表演等创作任务,实现知识共享与情感共鸣的有机统一;亦可策划以工业遗产地为依托的研学旅行活动,邀请老年群体担任讲解员,现场讲述工业遗址的历史背景与使用经验,青年群体则利用摄影、摄像等现代媒介记录过程并制作纪录片,实现代际之间在感知、表达与再创作层面的深度合作。通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维度创新,不仅能够增强代际互动的吸引力与参与度,也有助于提升其文化传播力与社会实效性,进一步推动工业遗产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传承。

5. 结论

老年群体参与工业遗产活化过程中的代际互动,不仅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与可行性条件,同时在社会、文化与代际发展层面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基础条件看,老年群体在知识经验、情感记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青年群体在文化认同与学习动机方面展现出较强需求与开放态度,加之政策支持与社会环境的积极营造,共同构成了代际互动开展的结构性保障。从价值意蕴的角度分析,老年群体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助于维护工业遗产的历史原真性与文化连续性,也是推动代际关系良性发展、提升老年群体社会参与度与生活质量的重要路径,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而在实践维度上,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化互动渠道,健全激励与保障机制,推动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与引进,并持续创新互动内容与组织形式,能够切实提升老年群体参与代际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代际之间的有效协作与文化共建。

展望未来,在工业遗产活化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老年群体在代际互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历史知识传承、精神文化弘扬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构建面向全龄群体的协同参与机制,推动老年人与青年群体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协作,使工业遗产在跨代对话中获得新的生命张力,成为连接不同时代经验与价值的重要桥梁,进而助力社会整体的文化延续与代际融合。

基金项目

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编号:2024R406C088)。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 全国老龄办. 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EB/OL]. 2025-07-21.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7/content_7033724.htm, 2025-07-24.
[2] 国家文物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文物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主题活动的通知[EB/OL]. 2024-06-24.
http://www.ncha.gov.cn/art/2024/7/1/art_2318_46761.html, 2025-07-25.
[3] 梁晓林, 张冲. 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城乡差异视角[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2(2): 57-71.
[4] Maslow, A. and Frager, R.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Harper and Row, 69.
[5]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重大政策制度 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N]. 人民日报, 2016-0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