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方言的叠音与重叠
Reduplication and Overlapping in the Dialect of Jintai District, Baoji City, Shaanxi Province
DOI: 10.12677/cnc.2025.135119, PDF, HTML, XML,   
作者: 梁亚晋: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陕西宝鸡方言重叠形式叠音Shaanxi Baoji Dialect Overlapping Forms Overlapping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方言中的叠音与重叠情况。主要从名词、量词、动词的角度对重叠形式进行分类和阐述。名词重叠方面分为亲属称谓词和普通名词的重叠;量词重叠包括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的重叠及特殊的三重重叠;动词重叠的部分从语音的角度描写了韵母拖长的现象。根据语法意义对叠词进行分类,描写了是否能够单独使用、单独使用后语法意义发生的变化等情况。叠词使用有助于体现语音音节美、增强节奏感,且在状物摹态、表情达意上有修辞作用,其使用受文学审美影响,前后叠音词语法语义色彩和谐,共同营造出独特的语言效果。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duplication and overlapping phenomena in the dialect of Jintai District, Baoji City, Shaanxi Province. It classifies and elaborates on the overlapping form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ouns, measure words, and verbs. The reduplication of nouns is divided into the reduplication of kinship terms and common nouns; the reduplication of measure words includes the reduplication of noun measure words, verb measure words, and time measure words, as well as the special triple reduplication. The part of verb reduplication describes the phenomenon of elongating vowels from the phonetic perspective. According to grammatical meaning, the reduplicated words are classified, and the situations such as whether they can be used alone and the changes in grammatical meaning after being used alone are described. The use of reduplicated words helps to reflect the beauty of phonetic syllables, enhances the sense of rhythm, and has a rhetorical effect in describing objects, imitating states, and expressing emotions. Its use is influenced by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the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colors of the front and back reduplicated words are harmonious, jointly creating a unique language effect.
文章引用:梁亚晋.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方言的叠音与重叠[J]. 国学, 2025, 13(5): 837-846.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5119

1. 引言

宝鸡古称陈仓,据《三秦记》记载,陈仓以古陈仓山得名。宝鸡之名始自唐肃宗至德二年沿用至今。宝鸡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下辖三区九县,属于中原官话中秦陇片区的陕西西府方言,三区九县各地方言虽差异不大,可以相互交流,但在语音词汇上仍有出入。关中方言东府话包括西安话、铜川话、咸阳话、渭南话等。关中方言西府话包括宝鸡话。宝鸡方言是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秦陇片的代表方言,分布在陕西省宝鸡市的三区九县。与普通话相比,宝鸡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陕西省汉语方言中大量存在着重叠的现象,宝鸡方言中也有许多特殊的重叠现象,本文仅列举宝鸡市三区中金台区的方言里叠词的现象并对其使用方式进行归类,试对宝鸡市区方言中叠词的使用进行研究分析。

2. 金台区方言音系

2.1. 声母(24个)

宝鸡方言包括零声母在内,共有24个声母,现整理为下表。例字下加单线表示白话音,见表1

Table 1. Consonant chart of the Baoji dialect

1. 宝鸡方言声母表

p布病八

pʰ白步盘

m门母摩毛

f飞冯符愤

v卫问危围

t夺带道读

tʰ太同

l男南蓝莲

ts左枣争资

tsʰ坐仓从刺

s散山生

tʂ照猪蒸张

tʂʰ镯虫着春

ʂ扇书傻十

ʐ绕认软入

九经精

tɕʰ天碟丘清

ȵ女年严硬

ɕ心线修响

k贵古歌共

kʰ柜跪颗开

ŋ鹅爱袄熬

x河化下好

ø圆严缘云

说明:

1. 古全浊声母平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读送气清音;部分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逢塞音、塞擦音读送气清音。一些全清声母字也受到影响读为送气音,如杯[pʰei],这与唐宋西北方音极为吻合。

2. 古泥来两母字在今洪音前合流,读[l]声母,在今细音前有别。

3. [pʰ]送气强烈,[pʰ][tʰ][kʰ]与[ᴇ]韵母相拼时带有擦音色彩。

4. [pʰ]与[o][u]韵母相拼时发生唇齿化,在双唇塞音后出现轻而短的擦音,实际音值为[pfʰ]。

2.2. 韵母(33个)

宝鸡方言共33个韵母,不包括儿化韵。现整理为下表2

Table 2. Vowel chart of the Baoji dialect

2. 宝鸡方言韵母表

ɿ支资指师/ʅ知出书猪

i低离去戏

u夫读谋哭

y女橘曲绿

a刷抓下茶

ia家夹辖牙

ua瓜挖划花

o婆没佛佛

uo河歌勺盒

yo药雀约略

ɤ热蛇车折

iɛ茄列街写

yɛ月瘸绝

ᴇ外盖帅鞋

uᴇ快乖槐拐

ɔ到奥讨桃

iɔ要表谣桥

ei水睡责飞

uei回雷柜国

ou走凑手偷

iou留六修绿

ɚ耳儿日扔

æ̃男篮栓胆

iæ̃减颜眼见

uæ̃官幻惯短

yæ̃圆玄娟劝

aŋ装张邦双

iaŋ杨良抢羊

uaŋ光黄狂筐

əŋ神灯肿跟

iŋ林灵病心

uŋ红敦东寸

yŋ云嫩穷兄

说明:

1. [u] [y]圆唇度不高;

2. 臻摄来母合口字今韵母介音前化为[y]:轮[lyŋ]。

3. 果摄开口一等见系字与合口一等见系字合流,今韵母读[uo],如可 = 颗[kʰuo]。

4. 止摄合口部分字今音韵母读[y],与遇摄合口三等字读音合流,即存在“支微入鱼”现象,如:穗= 续[ɕy]。

5. 曾摄一等德韵字与梗摄二等陌麦韵字今音韵母合流,开口读[ei],合口读[uei],如:北 = 百[pei]。

2.3. 声调4个

阴平31:吃夫哭亲

阳平24:来完人穷

上声53:跑海买老

去声44:卖炮害认

说明:

1. 阴平字主要来自古清平、古清入、次浊入字。

2. 阳平字主要来自古浊平、古全浊入字。

3. 上声字主要来自古清上、次浊上字。

4. 去声字主要来自古全浊上、清去、浊去。

以上就是宝鸡方言音系的基本情况,下见宝鸡方言连读变调的规律,总结宝鸡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表(见表3)和词调表(见表4)。

2.4. 连读变调

宝鸡方言两字组的前字和后字四个调类排列组合,应有16组连调,但前字阳平后字去声的两字组有两种连调方式,因此共有17组连调式。如表3所示。在宝鸡方言两字组中,某些处在后字、中字位置上的特定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声学表现。一种为轻而短的低降调,本文记为21调,可类比普通话的轻声。另一种为不轻不短的高降调,本文记为53调。这两种音节的音值尤其是高低、轻重尽管不同,但它们在词中的出现位置、所在词的结构特点、表义特点、风格特点却完全相同,应该归纳为一种统一的音变类型。但是,用“轻声”这一概念 又难以概括这两种不同的音值变化。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连读变调现象,可以称之为“中和调”。就调值来说,中和调可能并不因为“趋同”而失去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也不一定变得轻短模糊。因此,中和调既包含类似普通话的轻声,也包括非轻声但发生调位中和的情况,即不轻的轻声[1]。“汉语的多音节词以双音节词占多数,轻声音节在双音节词中一般是处于后一音节的位置,三音节词语中的轻声则可以在末尾或居中,也可以是后面的两个音节,四字以上的甚至可以有三个音节读轻声的,这些都决定于词语的结构……轻声和变调虽然同是声调的变化,但两者是不同的。其区别主要在于单字调的制约作用不同。变调的读音决定于以前后音节为语境条件的本调……轻声则不同,轻声音节原来所属的单字调已经失去了制约作用。”[2]表4所示。

Table 3. Table of connected tone sandhi for two-character groups in Baoji dialect

3. 宝鸡方言两字组连读调表

后字

前字

阴平31

阳平24

上声53

去声44

阴平31

2431开车

3124开门

3153浇水

3144开店

阳平24

2431磨刀

2424抬头

2453防火

2444读报

2453无效

上声53

5321养鸡

3124打拳

5353打水

5344顶罪

去声44

4421坐车

4424上楼

4453动手

4444犯罪

Table 4. Table of neutralized tones for two-character groups in Baoji dialect

4. 宝鸡方言两字组中和调表

后字

前字

阴平31

阳平24

上声53

去声44

子尾、了尾

阴平31

5321珠珠

3121医生

5321安排

3121月饼

5321兄弟

5321包子

阳平24

3153平安

3153石头

3153门口

3153棉裤

3153胡子

上声53

4421小学

4421老实

4421拐拐

3121老虎

3153老板

4421板凳

4421椅子

去声44

4453汽车

4421肚皮

4421户口

4421罪过

4421盖子

3. 重叠形式

宝鸡方言在日常用语中对于叠词的使用极其常见,使用范围也很广泛,几乎三句不离叠词。在这其中,既有名词的重叠,如日常用品;也有人称的叠词称呼;也有形容词的重叠;以下将对叠词的使用进行简单的现象总结。

3.1. 名词的重叠

关于名词重叠的问题,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重叠式名词主要是亲属称谓,亲属称谓之外的只有娃娃、星星等少数几个。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汉语的名词不能重叠[3],或者不是不能重叠而是一般不重叠[4]。学界的观点众说纷纭,但总体上大都认为名词重叠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学者们的视野都聚集在汉语普通话上。但如果将方言也列入谈论范围内这个问题将更加明朗。在《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图059单音节名词重叠”中,山西、陕西、河北(晋语)、重庆、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以西地区,广西东北角少数、江西(个别)、福建(闽东)都分布有重叠式名词。在宝鸡方言中重叠式名词更是一种构词和构形的重要手段。

1. 亲属称谓词

除去蛐蛐、饽饽、蝈蝈等叠音的单纯词,普通话中的名词除儿语、小称等情况,通常不重叠使用,因此重叠式名词大多是亲属称谓。在宝鸡方言中也存在着亲属称谓型的重叠式名词,但这类词汇多与普通话有所区别。下面将宝鸡方言重叠型的亲属称谓名词与普通话亲属称谓重叠名词做一简单列表对比,分别总结为同形同义类(见表5),同形异义类(见表6),异形异义类(见表7)。

值得注意的是,在宝鸡方言中,与普通话的叔、姑对应的亲属称谓的指称范围更小,更严格,在笔者询问发音人的过程中,发音人判断称谓指称对象时,并不遵从普通话中父亲的男性亲属均称叔、伯(方言中爸爸、伯伯对应的亲属),女性亲属均称姑姑;母亲的男性亲属均称舅,女性亲属均称姨。而是判断是否与自己是同姓,只要非同姓,无论父母方的亲属,都会出现叔叔、姨姨这类较疏远的大众的称谓。

而在母亲一方亲属的指称中,直系亲属的舅舅一般直接称排行 + 舅或单称舅,叠词的用法是比较新派的说法。而母亲的堂弟才会叫舅舅,或名字 + 舅舅。如:这是我小舅/这是我鸭蛋舅舅。小舅就是母亲的亲兄弟,亚文舅舅则是母亲的堂兄弟。

母亲的直系姐妹也如直系兄弟一样称排行 + 姨,姨姨指称母亲的堂、表姐妹和父亲的表姐妹。将一个单字称谓叠用后表示与自己并非直系关系的用法在宝鸡方言中很常见,包括爷爷、奶奶也有同样的用法。“爷爷”在宝鸡话里还有神仙、菩萨的意思,这应当是亲属称谓泛化的表现。

Table 5. Glossary of homographic and synonymous kinship terms between Baoji Dialect and Mandarin Chinese

5. 宝鸡方言与普通话亲属称谓同形同义词汇表

亲属称谓

普通话

宝鸡话

爸爸

父亲

父亲

妈妈

母亲

母亲

爷爷

父亲的父亲,以及与之同辈、岁的男性长辈

父亲的父亲,以及与之同辈、岁的男性长辈,神仙、菩萨

奶奶

父亲的母亲,以及与之同辈、岁的女性长辈

父亲的母亲,以及与之同辈、岁的女性长辈

姐姐

姐妹

姐妹

爷爷

父亲的父亲,以及与之同辈、岁的男性长辈

父亲的父亲,以及与之同辈、岁的男性长辈,神仙、菩萨

奶奶

父亲的母亲,以及与之同辈、岁的女性长辈

父亲的母亲,以及与之同辈、岁的女性长辈

姐姐

姐妹

姐妹

Table 6. Glossary of homographic but polysemic kinship terms between Baoji Dialect and Mandarin Chinese

6. 宝鸡方言与普通话亲属称谓同形异义词汇表

亲属称谓

普通话

宝鸡话

姑姑

父亲的姐妹,无论表妹堂妹,即所有的姨姐妹、姑姐妹、直系姐妹、叔伯姐妹

父亲的姐妹,仅包括直系姐妹、堂姐妹

爸爸

父亲

父亲的直系弟弟、堂弟

叔叔

父亲的弟弟,无论堂兄堂弟

母亲的表兄弟,父亲的表兄弟

姨姨

母亲的姐妹,无论表妹堂妹,即所有的姨姐妹、姑姐妹、直系姐妹、叔伯姐妹

父亲的堂姐妹,母亲的所有姐妹。

伯伯

父亲的哥哥

父亲的直系哥哥、堂兄弟

舅舅

母亲的兄弟

母亲的直系兄弟、堂兄弟

姐姐

姐妹

女孩子[tɕiɛ44tɕiɛ31]

Table 7. Glossary of heterographic and heterosemous kinship terms between Baoji Dialect and Mandarin Chinese

7. 宝鸡方言与普通话亲属称谓异形异义词汇表

亲属称谓

普通话

宝鸡话

指自己父亲的亲弟及堂弟的妻子

婶婶

大大[ta44ta21]

指自己父亲的亲哥及堂兄的妻子

大娘、大妈

娘娘[ȵia31ȵia53]

2. 普通名词的重叠

(1) NN式

阴平 + 阴平

5321:窝窝(棉拖鞋),宿宿(麻雀),兜兜(袋子),呱呱(锅巴)

3121:亲亲(亲戚)

阳平 + 阳平

3153:绳绳,馍馍

上声 + 上声

4421:腿腿(仅指起支撑作用的支柱如眼镜腿腿、桌子腿腿,不指人或动物的肢体),点点(点状痕迹,如泥点点),精板板(小孩的裸体),拐拐(小腿骨)

去声 + 去声

4421:大大(伯母),豆豆,线线,纂纂(老年妇女的盘发)

(2) AAB

44 + 21 + 31:把把烟

53 + 21 + 44:节节面

31 + 53 + 44:独独蒜

(3) ABB

31 + 53 + 21:心尖尖

44 + 21 + 24:瘿瓜瓜

3.2. 量词的重叠

(1) 名量词的重叠:个个;堆堆;

(2) 动量词的重叠:回回;

(3) 时量词的重叠:天天;年年;月月;

大致说来,量词重叠后表示的语法意义有四:周遍义;表主观多量;逐指义;连续、连绵义。在宝鸡方言中量词重叠后将这四种语法意义都涵盖其中。郭继懋认为,量词重叠是有总语法意义的。这个总语法意义可以初步概括为:表达一种主观感受到的物体(对名量词而言)或事件(对动量词而言)重复存在的状态,简单地说,即表达物体或事件重复存在[5]

值得一提的是,在宝鸡方言中还存在着一种不归属于量词重叠总语法意义的一种重叠形式,这类量词重叠后通常

① 跟在动词后,表示动词的完成方式和动作行为后形成的形状:

扯溜溜:撕成长条;例(4) 你把这白布扯溜溜给大家一分。

数张张:例(5)这人过得细致(节俭),钱都是数张张花。

称斤斤/按堆堆:例(6)苹果称斤斤,跟前的梨不好了,按堆堆卖。

卖把把:例(7)韭菜不称斤斤,都是卖把把。

② 放在名词前,表示名词的形状、性质,作为定语出现,可以看作是一种计量方式。

块块钱/分分钱:一分一分的/一块一块的钱:例(1) 这老汉过的太可怜了,兜里都是块块钱。

袋袋奶/盒盒奶:按袋装的奶/按盒装的奶:例(2) 袋袋奶比盒盒奶便宜。

片片肉:成片的肉:例(3)我就爱吃梅菜扣肉这种片片肉。

(4) AAA式

宝鸡方言中还存在着大量量词三叠式。如:回回回、家家家、天天天等,表示强调,显示程度之深或总是保持某种状态。这种三重重叠比之两字重叠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了感情色彩,主观倾向也更加明显。如:(1) 回回回出去玩都把衣服弄脏,下回不要出去玩了。(2) 天天天蹲屋里耍手机,眼睛都看坏了。再优秀的学生也不会每次每门功课都满分。这时量词重叠后表逐指、周遍的意义略有让步,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褒贬和感情色彩的多量义。

3.3. 动词重叠

所有词语的重叠都与量的变化有关系。动词也不例外。李宇明认为,不同词语的重叠、词语不同的重叠方式、重叠式出现的不同句法位置,都会带来表量的各种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其他方面的差异。他从量范畴的角度出发对重叠形式进行分类,其中细分为次范畴、量变维度、语法意义、附加感情的不同[6]。动词的重叠带来动量的减小,赋予动作次少、时短、尝试的语法意义。北方方言中动词重叠式与重叠式名词的分布基本互补,两种性质各异、属于不同范畴的重叠形式,在整体上形成了互补关系:西部官话中,名词表小称义的基本手段是重叠,其次才是儿缀;动词表动量减小(短时、尝试)的基本手段是“V + 一下”,其次才是重叠。形成这种互补格局的因素大概是:① 重叠名词与动词重叠式的语法层次不同,前者属于词法层面,是重叠式构词,主要表达抽象的词汇意义;后者属于句法层面,是句法形态,表达语法意义。② 它们在西部官话中发生的时间不同,重叠名词形成的时间较早,动词重叠进入西部官话的时间较晚[7]。宝鸡方言中只存在非常少的动词的重叠,表现形式也比较单一,并且存在着动词词素重叠后成为表示这种动作结果、状态或使用工具的名词。如挖挖。在表示动量减小义时,宝鸡方言则是使用V + 噶(给/个一下的合音)的动补结构来覆盖次少时短和轻微尝试义。如:你去看看他吃完饭了么?|你去看噶他吃毕了吗。你去给他帮一下忙。|你去给他帮噶子忙。

还有一种情况是动词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表现为重叠的形式,如:学学就会了。走走哭开了。说说停下了。看看走过去了。这些重叠并不能从量范畴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是音节的弱化脱落,前字音节的主元音延长的结果。据吴媛《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中关于关中方言弱化音变的描写,采用了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证明了凤县话中存在的“耍ʂua53耍ʂua:51”确实存在着韵母的延长,认为这种延长代替了动态助词“着”意义。表义的虚化在读音上表现为了语音的弱化[8]。“词缀等虚成分语音弱化是汉语方言里一种重要的语音现象,虚成分与前一音节的结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拼合型,虚成分尚未与前面的音节结合,不过已经失去原有的调值。一种是融合性,虚成分与前面的音节融合,或者在前面的音节里完整地保留其原有形式,或者只留下一个音长特征,或者被完全‘吞并’。”[9]宝鸡话中动词的重叠和吴文中总结的岐山、扶风型的弱化音变类型大体上符合,但通过实验发现,在宝鸡话中,同样是动词重叠,以韵母延长中和了句中的“着”字,不同之处在于,宝鸡的语音情况是前字后字均存在韵母的延长。我们分别在自然对话的情况下录下了“耍耍惹欠(玩着玩着闹别扭)了。”以及重复两次的单字“耍”的语料上传至Praat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见,如下图1可见,耍的单字语音时长约为0.17秒,而如图2可见,语流中第一个耍的语音时长为0.341秒,第二个则为0.245秒。

Figure 1. Spectrogram of the duration of the single character “shuǎ

1. 单字耍的语音时长语图

Figure 2. Spectrogram of “shuǎ (zhe) shuǎ (zhe)” in connected speech

2. 语流中“耍(着)耍(着)”语图

4. 分类

以上举例中的叠词几乎都不可单独使用,叠词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为加强语气;或改变语义,用来形容小的;或没有任何改变,仅为一种日常语言习惯或是特殊称谓。

在宝鸡方言中重叠后的词语许多都成为一种专有的名词,不能单独使用。名词叠用中许多情况下是表示一个物品的专属称谓,臻臻,特指包谷糁,单独使用则无语义;而许多由词根的重复形成的叠词可以单用,但单用后意义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人称的叠词。人称叠用后成为一种人称的特殊称谓,单独使用则会改变语义,大大[ta44ta31]表示并非直系亲属但同属一宗的父母的姐妹,单用时则变成形容词大[ta44],或部分老派方言里对父亲的称呼大[ta24]。另一种情况是颗颗[kʰuo44kʰuo21],叠用为名词,指脸上长的痘痘或粉刺,单用则变为量词。还有部分的叠词是以同一个词的叠用来省略或代替“子”等助词,如绳绳、勺勺。但金台方言里不常用“子”缀,故用叠词,实际上与普通话中“子”的用法相同,这种叠用情况应该是由于方言区的语言习惯所导致的,故而通常不可单用。

4.1. 不可单用

1. 单用时加后缀“子”;

这类重叠形式的词通常时由合成词的词根重叠形成,因此不可单用。比如绳绳、轮轮、盒盒、箱箱、罐罐、瓶瓶等,都是以叠词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叠词的形式并不改变词义或语气,单独使用时出于语言习惯会在后面加上词缀“子”,如瓶子,罐子,绳子;或在前面加上它材质性质等的前缀,如盐罐,醋瓶,麻绳。

2. 单用后无意义;

这类词通过重叠形式成为一种专有名词。如甲甲,表示小马甲,单用无意义;

4.2. 可单用

1. 单用后词义发生改变

这一类重叠形式的词是通过单音字的重叠形成的,大多可以单用。娘娘[ȵia24ȵia31]作为名词使用时,单用则成为母亲的称呼;眼眼,表示小孔、小洞,如针眼眼,单用后表示眼睛,意义发生改变;腿腿,表示桌椅板凳、眼镜等无生命物体的支撑,如眼睛腿腿、桌子腿腿,单用则可以表示有生命物体的肢体和无生命物体的支撑。颗颗,表示痘痘粉刺,单用为量词。嘴嘴,表示物体的敞口、出口,比如壶嘴,单用后表示人的嘴。挖挖,特指痒痒挠,单用后成为动词,表示挠、抓;舅舅,指自己母亲并非直系亲属但同属一宗的兄弟,单用后表示说话人母亲亲生的兄弟。

(8) “这是我舅/小舅。”(指自己母亲的直系弟弟)

(9) “这是我一个舅舅。”(指长辈中与自己母亲无直系亲属关系的兄弟姐妹)

(10) “你赶紧去拿个挖挖给我把后背挖噶。”

(11) “你眼镜腿腿怎么断了?”|(12)“他在冰上滑了一跤,把腿摔断了。”

(13) “倒水的时候对准壶嘴嘴,不要撒得到处都是。”|(14)“这几天上火了,嘴上起了几个泡泡。”

2. 重叠后表小称

这类也是单音名词的重叠,基本词义不发生变化,只增添了表小指爱的意义;被被,表示小、薄的被子;比如碗碗,表示小的碗:

(15) “去拿碗盛饭。”(指普通大小的碗)

(16) “拿个碗碗给我接点水”(指小碗)

3. 重叠后语气发生变化

语气词A/AB重叠成AA/AABB,语气加深,表示感叹的程度也加深。娘[ȵia]、爷婆作为语气词出现时表示感叹、惊讶等多种语气,贬义褒义都可以使用。重叠后语气加强,程度加深。从附加感情的角度来看,宝鸡方言的重叠形式大多都带有表小指爱的语法色彩,其余非表小指爱的感情色彩也都由小称义派生而来。

(18) “爷婆,我咋么还把手划破了。”|(19)“爷爷婆婆,这手术把人疼得受不住。”

(20) “娘,这题把人就难死了。”|(21)“娘娘,你咋么才考了这么一点分。”

4. 儿语

这部分的词语重叠用于幼儿相互之间的对话或成人与幼儿的对话。这类叠词范围较广,包括单音词重叠、词根重叠、词素重叠。没有对应规律或实际意义。

(22) “先吃饭饭再看电视。”

(23) “给你买了个小车车,你拿着耍。”

(24) “不爱吃菜菜,多吃点米米。”

5. 小结

宝鸡金台方言中对于叠词的大量使用最直观主要的目的和作用是有助于体现汉语语音音节之美,增强语调的节奏感;重叠词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至商周,据考甲骨文金文中开始大量使用。之后《诗经》《楚辞》文献中也随处可见。《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开端,其中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婉约的语言美不仅造就了中国文学的审美,也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宝鸡方言中最常见的叠词,朗朗上口,听起来富有节奏感、音律感,说是受文学审美影响的遗风,也不无可能[10]

叠词对于状物摹态、表情达意也有十分明显的修辞作用。如:“爷爷婆婆,这人可怜的,块块钱都数张张花,大冬上(大冬天)没有袄袄,穿了个甲甲。到处翻塑料瓶瓶、纸板板卖。”一句话里叠音词配合着使用,尽数展现了汉语语音的韵律功能。但日常生活中对于叠音词的使用并不是随意生硬拼凑。如上述的例子,仔细研究起来,前后的叠音词在语法、语义等方面色彩和谐,关系融洽,共同起到了拟情摹状、烘托气氛的作用,使静态语句有了韵律的动态变化。有了缓和语气、委婉表达主观愿望的语体色彩。

参考文献

[1] 吴媛. 岐山话两字组的连读变调及中和调的模式[J]. 南开语言学刊, 2008(2): 142-152+167-168.
[2] 钱曾怡. 从汉语方言看汉语声调的发展[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2): 1-9.
[3] 邵敬敏. 现代汉语通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4] 冯杏实. 名词的构形重叠与构词重叠[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4): 45-50.
[5] 郭继懋. 再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J]. 汉语学习, 1999(4): 7-10.
[6] 李宇明. 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1): 11-20.
[7] 邢向东. 西部官话中名词小称形式的分布和类型——兼及动词重叠式的分布[J]. 语言研究, 2020, 40(1): 1-11.
[8] 吴媛. 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9] 孙红举. 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0(1): 115-124+175.
[10] 杨皎. 《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银川: 宁夏大学, 2005.